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化学4.2.2淀粉与纤维素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4.2.2淀粉与纤维素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4.2.2淀粉与纤维素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4.2.2淀粉与纤维素教学设计

淀粉和纤维素

导入新课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摄取的食物有哪些?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除了阳光和空气外,必须摄取的食

物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思考】我们常见的糖类物质有哪些?你知道是如何对糖进行分类吗?

聆听、

思考

通过介

绍,引

入主

题,使

学生了

解本节

的学习

目标。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3~85,思考、讨论,完成自主学习】

一、淀粉与纤维素

1.淀粉

(1)组成

通式为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

(2)性质

①________于冷水,在热水中形成胶状淀粉糊。

②水解反应:________。

③特征反应:淀粉_______,利用此反应可以鉴定淀粉的存在。

(3)用途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成分,同时还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葡萄

糖转化为酒精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纤维素

(1)组成:组成通式为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属于

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

(2)性质

思考,

按照

老师

引导

的思

路进

行阅

读,观

看或

演示

实验,

小组

内讨

论,代

表回

答。

通过阅

读,实

验探

究。培

养学生

的自主

学习能

力和团

队合作

精神。

①_____色_____味纤维状物质,一般________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②水解反应:纤维素在强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

糖,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酯化反应:纤维素中的葡萄糖单元含有________,可与硝酸、醋

酸发生酯化反应。

(3)用途

纤维素可用于纺织工业、造纸等,还可以用来制备________、________

等化工原料。

一、各种糖类比较根据

课堂

内容

进行

知识

的提

升。

通过对

糖类结

构与化

学性质

理论的

拓展,

把零散

的认识

升华到

系统认

识。

二、糖类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1.有关糖类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若涉及常见的典型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则应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糖类物质。

如:

(2)若不涉及常见官能团之间的转化,比如糖类的水解反应方程式,此时可用分子式或分子通式来表示糖类物质,并在其下方标明糖类名称即可,如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特别提示:由于糖类普遍存在同分异构体,且阶段很少涉及其结构,因此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若用分子式表示某种糖,必须注明其名称。2.糖类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1)水解条件

①蔗糖:稀硫酸(1:5)作催化剂,水浴加热。

②纤维素:90%的浓硫酸作催化剂,小火微热。

(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欲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的生成,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进行检验。

规律总结:①阶段学习到的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类、甲酸、甲酸酯类、甲酸盐、葡萄糖、麦芽糖、果糖。②在检验某种物质是否存在

时,一定要注意所用试剂是否与待检物中的其他物质反应,若存在这样

的物质,应先除去。如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时,向水解或消去反应所

得溶液中应先加稀硝酸至酸性,再加AgNO3溶液。

3.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用银氨溶液和碘水来检验淀粉在水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水解及水解

是否已进行完全。实验步骤如下:

【点击观看视频或演示淀粉的水解实验】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对于淀粉和纤维素这两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二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

B.二者含有C、H、O质量分数相同,都可用(C6H10O5)n表示,互为

同分异构体

C.它们均属于糖类,都具有甜味,且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淀粉能发生银镜反应,而纤维素不能,但能发生酯化反应

2.某学生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甲: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乙: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丙: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生成银镜

结论:淀粉水解完全

根据上述三方案操作及现象首先回答结论是否正确,然后简要说明理

例题

分析、

分组

讨论,

集中

评讲

通过针

对性例

题训

练,巩

固对淀

粉和纤

维素的

组成、

结构和

性质的

认识

由。如果三个方案均不合理,请另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淀粉已经水解完全了。

(1)方案甲:____________;

(2)方案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案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总结知识要点:

(1)糖类物质含C、H、O三种元素,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

脱水缩合物。

(2)单糖(葡萄糖、果糖)不能水解,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

纤维素)能发生水解反应。

(3)葡萄糖和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是非还原性糖。

根据

课本

内容

以及

所学

内容

进行

知识

的总

结、归

通过课

堂总

结,使

学生明

白本节

所学内

容,并

注重知

识的归

纳和理

解。

习题巩固1.纤维素分子中的每个单糖单元有三个醇羟基,所以( BC)

A.能跟硝酸发生化合反应

B.能跟硝酸发生酯化反应

C.能跟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酯

D.1 mol 单糖单元必定和3 mol 硝酸发生反应,少于3 mol 则不

能反应

2.向淀粉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的程度,

需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C)

①NaOH溶液②银氨溶液③新制Cu(OH)2悬浊液④碘水⑤

BaCl2溶液

A.①⑤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双选)( BD)

A.取加热至亮棕色的纤维素水解液少许,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溶

巩固

训练

通过针

对性练

习,及

时反馈

课堂教

学效

果,巩

固淀粉

与纤维

素的组

成、结

构和性

质的理

液加热,证明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B.利用FeCl3溶液鉴别苯酚溶液和甲醇溶液

C.利用能否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鉴别乙酸和硝酸

D.向经唾液充分作用后的苹果中滴入碘水鉴定淀粉是否水解完全

4.下列有机物中,与烧碱溶液、新制Cu(OH)2、Na2CO3溶液、苯酚钠溶

液都能反应的是( C )

A.葡萄糖B.麦芽糖

C.乙酸 D.淀粉

5.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D )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

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论知

识,提

升分析

问题解

决问题

的能

力。

本节课我们要掌握的重点就是理解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结构和性

质,并能准确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课后请完成作业、整理教学案,并

预习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

聆听、

思考

提醒学

生结合

作业整

理所学

知识,

预习新

课。

板书设计

第二节糖类(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一、淀粉与纤维素

1.淀粉

(1)组成

(2)性质

(3)用途

淀粉、纤维素

淀粉、纤维素 教学重点: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结构(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思路:采用“性质→结构”、“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性”的模式。从实验入手,来突出重点,用多媒体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突破难点。 [引言]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淀粉和纤维素是否为同类化合物? 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通式相同。(C 6H 10 O 5 ) n ,它们是否为同系物或同分异构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第二节淀粉纤维素 一、淀粉,纤维素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二、实验探究 1.淀粉水解:

(1)实验用品:0.5g淀粉4mL20%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银氨溶液碘水 〔实验1〕在试管1和试管2里各放入0.5g淀粉,在试管1里加入4mL 20% 的H 2SO 4 溶液,在试管2里加入4mL 水,都加热3~4min。用碱液中和试管1里 H 2SO 4 溶液,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3。在试管2和试管3里都加入碘溶液,观 察有没有蓝色出现。在试管1里加入银氨溶液,稍加热后,观察试管内壁上有无银镜出现。 实验现象与结论 (2)实验用品:0.5g淀粉唾液新制氢氧化铜 在试管中加入0.5g淀粉,加入少许唾液加热,在水解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观察现象。 现象:有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生成。 结论:说明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 2.纤维素水解 实验用品:棉花浓硫酸 CuSO 4 溶液过量NaOH溶液 〔实验2〕把一小团棉花放入试管中,加入几滴90%浓硫酸,用玻璃棒把 棉花捣成糊状。小火微热,使之成为亮棕色溶液。稍冷,滴入3滴CuSO 4 溶液, 并加入过量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 2 沉淀。加热煮沸,观察现象。 现象:用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生成。 结论:纤维素已水解,最终产物也是葡萄糖。 三、淀粉,纤维素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1.淀粉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高中化学 乙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教材分析 日常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最先接触的是乙醇,教材从另外一个角度---饮食的角度,来认识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从乙醇开始要比烃类物质组成上复杂了,与人类生活及人体更加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乙醇这节课将学习到官能团决定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们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这对以后学习更复杂衍生物如苯酚、乙醛、乙酸打下基础。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古人、古诗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方法 1.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手段 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 九、教学过程 一、乙醇 点燃

高中化学教案

氯气(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氯气能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 ②了解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及氯水的不稳定性; ③掌握氯气跟碱的反应及漂白粉的制法和漂白原理; ④从中进一步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氯气跟水的反应,氯水的漂白、氯气跟碱的反应)培养学生对比、观察和表达的能力;并从上述实验事实中体会到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并从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科学抽象,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氯气跟水的反应;对比观察实验的能力;抽象概括出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上节课学习了氯气的哪些重要化学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氯气的另两种重要的化学性质。【指导实验】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 对比观察:加入水后的试管中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试管上部空间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设问】上述变化说明什么? 氯水的气味,是哪种物质的气味?你曾经闻到过吗? 【板书】①氯气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②氯水呈现黄绿色,说明氯水中有游离的氯。 【指导实验】分别用两只玻璃棒蘸取稀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两条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两条试纸的颜色变化并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解疑】氯气与水反应有酸生成 【设问】新制氯水的成分是什么? 【点拨】新制的氯水中大约有40%的氯和水反应。 【板书】氯水是混合物 【设疑】当我们改变上述反应条件时,上述反应进行的程度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启发】观察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中间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够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生成。我们已知道H2O和盐酸没有漂白的作用,要么氯气有漂白作用,要么HClO有漂白作用,或两者都有。请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证明到底是哪种物质有漂白作用? 【设疑】仔细观察两支试管内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有什么不同?装有氯水的试管内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为什么会变浅? 【概括解疑】①次氯酸有强氧化性,因此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②当氯水遇到被漂白的物质时,消耗了次氯酸,使没有和H2O 反应的Cl2又继续和水反应,也使没有溶在水中的Cl2又继续溶在水中,这样循环往复,只要加入的被漂白的物质的量足够,最终上部空间气体的颜色会消失。即当氯水遇到被漂白的物质时,使氯气与水的反应趋于完全。 【演示】氯水见光分解 【设问】氯水中什么物质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为什么? 【点拨】实验证明氯水见光后可以产生气体——这个气体是氧气。 【设疑】当氯水放在强光下长时间放置时,氯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组成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指导实验】向学生实验一中加入水后的试管中加入1粒固体NaOH,充分振荡。将三支试管放在一起对比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投影】 Cl2+2NaOH=NaCl+NaClO+H2O

淀粉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一、淀粉含量的测定(旋光法) (一)实验目的 1.熟习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2.了解旋光仪测定淀粉的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 (二)实验原理 淀粉(starch)是植物的主要能量贮藏物质,主要存在于种子、块根和块茎中。淀粉不仅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并且在工业上的应用也很广泛。 将磨细的含淀粉样品与酸性氯化钙溶液共煮,可使样品中淀粉轻度水解,同时由于钙离子与淀粉分子上的羟基络合,使淀粉分子充分地分散到溶液中,成为淀粉溶液。淀粉分子具有不对称碳原子,因而具有旋光性,利用旋光仪测定淀粉溶胶的旋光度(α),旋光度的大小与淀粉的浓度成正比,据此可以求出淀粉含量。 应注意的是,酸性氯化钙溶液必须保持pH 值2.30,密度1.30,加时间的长短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以保证各种不同来源的淀粉溶液的比旋度[α]恒定不变(20℃)。样品中其他旋光性物质(如糖分)必须预先除去。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 仪器 植物样品粉碎机、离心机、分析天平;粗天平、旋光仪及附件、三角瓶、分样筛(100目)、布氏漏斗、抽滤瓶及真空泵、离心管、小电炉。 原料 面粉或其他风干样品 试剂 1. 醋酸—氯化钙溶液: 500g 氯化钙溶于600mL 蒸馏水中,过滤至澄清,用比重计在20℃条件下调节比重 1.3左右,再滴加冰乙酸调pH 为 2.3。 2. 30%ZnSO4溶液 3. 15%K4Fe(CN)溶液 (四)操作步骤 1.样品准备 (1)称样脱脂:将样品风干、研磨,通过100目筛,精确称取约2.5g 样品细粉(要求含 淀粉约2g),置于离心管内,加乙醚数mL 到离心管内,用细玻棒充分搅拌,离心,倾出上清液,再加入乙醚如此操作数次,以去除样品的大部分油脂、色素等成分(因油脂的的存在会使以后淀粉溶液的过滤困难)。 收集上清液以备回收乙醚。大多数谷物样品含脂肪较少,可免去这个脱脂手续。 (2)抑制酶活性:加含有氯化高汞的乙醇溶液10mL 到离心管内,充分搅拌,然后离心, 倾去上清液,得到沉淀物。 (3)脱糖:加80%乙醇10mL 到离心管中,充分搅拌以洗涤沉淀物(每次都用同一玻棒), 离心,倾去下清液。重复洗涤数次以去除可溶性糖分。 2. 溶提淀粉 (1)加醋酸-氯化钙:先用醋酸氯化钙溶液约10mL 加到装有脱脂样品的离心管中,搅 拌后全部倾入250mL 三角瓶内,再用醋酸氯化钙溶液50mL 分数次洗涤离心管,洗涤液并入三角瓶内,搅拌玻棒也转移到三角瓶内。 (2)煮沸溶解:先用蜡笔标记液面高度,直接置于加有石棉网的小电炉上,在5min 内 快速煮沸,保持沸腾15~17min,立即取下三角瓶,置流水中冷却。煮沸过程中要时加搅拌并调节温度,防止烧焦或泡沫涌出瓶外,必要时加水保持液面高度。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高二化学全套教案

第一章 氮 族 元 素 氮族元素的通性: 1、原子结构: 元素符号 N P As 2 8 18 5 Sb 2 818 18 5 Bi 2 8 18 18 32 5 2、性质上的相似性: (1)能获得3个电子,在气态氢化物中化合价都是3-价 RH 3 (2)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合价都是+5,最高价氧化物为R 2O 5,其对应水化物为H 3RO 4 或HRO 3,呈酸性。 3、性质的递变规律: 根据结构上的不同点,总结性质上的递变规律: (1) N 和P 有较显著的非金属性;砷有非金属性,也表现一些金属性;而锑铋已表现 出明显的金属性,有金属光泽,能导电。 (2) 与O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2×2e NO 2O 2 2放电 + (难化合) 4×5e 522 O P 2O 5P 4点燃 + (易化合) 可见,其还原性N

P 。 相同点: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 不同点: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在 N P As Sb Bi 金属 性逐渐 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 与H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3×2×e N 2 + 3H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 P 很难与H 2直接化合为PH 3 其氧化性N>P ,非金属性N>P 。 (4) NH 3 PH 3 AsH 3 SbH 3 稳定性逐渐减弱 (5) HNO 3 H 3PO 4 H 3AsO 4 H 3SbO 4 HBiO 4 酸性减弱 提问:氮族元素和同周期的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相比,谁的非金属性较强?为什么?举例说明。 ( P S Cl 非金属性渐强 P 与H 2很难直接化合成PH 3 S H H S 22 ? + HCl H Cl 22 2光照或点燃 + PH 3 H 2S HCl 稳定性渐强 ) 氮族元素 氮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A 族,包括:N 、P 、As 、Sb 、Bi 五种元素。 (1)原子结构 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从N 至Bi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性 质 相似性: 主要化合价-3、+3、+5价,最高价氧化物R 2O 5,气态氢化物 RH 3 递变性: 1、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 4、单质熔沸点先升高后降低。原因是氮、磷、砷的单质均是 分子晶体,随分子量的增大晶体的熔点升高,锑和铋的晶体是金属晶体,随离子半径的增大,晶体中金属键减弱,晶体的熔、沸点降低。 第一节 氮和磷 [学习目标] 1.了解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磷的性质;了解氮气和磷的用途; 4、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2015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乙醇》教学设计

2015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乙醇》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最先接触的是乙醇,教材从另外一个角度---饮食的角度,来认识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从乙醇开始要比烃类物质组成上复杂了,与人类生活及人体更加有密切的关系,更加注重官能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古人、古诗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四、教学内容 鲁科版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一、乙醇 P77-79 五、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有关乙醇的实验,提高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比较乙烷和乙醇结构、性质的差异,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六、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七、教学方法

高二化学教案范文两篇

高二化学教案范文两篇 培育知识树,勤奋来浇灌。十年不间断,大树枝叶繁。今日以下是为您推荐。 高二化学教案范文11.电离定义 [过渡]: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板书]:2、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物质电离的式子。 [过渡]:下面我们举例具体看看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 (举例:HNO3 Ba(OH)2 CuSO4的电离方程式) [讲解]: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式子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 (2)同学们注意,在这里老师要强调的是,像NO3-这样的原子团不能拆。(强调:还有SO42-、NH4+、OH-、CO32-都是一个整体,在电离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就像我们的班集体一样不能分开。) [过渡]:大家学会了没有?下面我们做个练习。 [课堂练习]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KClO3=K++Cl-+O3- B. Na2SO4=Na2++SO42- C.Ba(OH)2=Ba2++(OH)2- D. Al2(SO4)3=2Al3++3SO42- [学生活动]:非常好,接下来大家动手练一下,完成课本迁移运用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师活动]:请同学上台板演,引导学生观察正确的电离方程式。

[引导]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板书]:酸:阳离子全部是H+ [过渡]:在这里,老师要强调的是全部。 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板书]:碱:阴离子全部是OH- 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的电离方程式,式子中间使用的都是=,因为它们都是强电解质。电解质除了强电解质还有弱电解质,我们可以用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醋酸或氢氧化钠氨水去验证。 [播放视频,自学内容] 下面我们就跟随视频播放,一起自学强弱电解质。[回顾与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参与,解决了不少的问题,我们都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强调。)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以及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并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离的过程。[过渡]:为了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下面我们做个综合性练习。 [课堂练习] 2、有下列物质①金属铜②固态NaCl ③液态HCl ④KOH水溶液⑤熔融状态的KNO3 ⑥酒精水溶液⑦二氧化碳气体 电解质:非电解质: 能导电:属于电解质,但在上述状态下不能导电的是: [讲解]:从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案设计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案设计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 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 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 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 篇一:高一化学醇类教学设计篇一:高一化学乙醇教案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23 精品文档 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

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2)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三教学过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23 精品文档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淀粉、纤维素

7-2-1淀粉、纤维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淀粉、纤维素的组成。 (2)了解淀粉的性质和用途。 (3)了解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和组成,提高比较辨别能力。提高用淀粉和纤维素的基础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淀粉、纤维素的学习,掌握多糖的组成和性质的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用途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兴趣.学会用有关化学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用化学观点来观察分析实际问 题的观念。 (2)通过纤维素的学习,了解学习生活中常用的纸张的来源,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懂得节约用纸还关系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重大问题。 [重点与难点] 淀粉和纤维素的性质。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1.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纤维素的是()A.硝酸纤维B.醋酸纤维C.过滤纸D.玻璃纸 12.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A.甲酸甲酯B.蔗糖C.葡萄糖D.麦芽糖

13.下列有机物的制取过程中,发生了酯化反应的是()A.由淀粉制取葡萄糖B.由纤维素制取人造丝 C.由纤维素制取胶棉D.由纤维素制取醋酸纤维 14.通过实验来验证纤维素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其实验包括下列一些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①取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 ②小火微热,使成亮棕色溶液 ③加入90%的浓硫酸,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 ④稍冷,滴入几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2沉淀 ⑤加热煮沸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②⑤④ D.①②③⑤④ 5.A、B、C、D都是只含有碳、氢、氧的有机化合物,在常温下,A为气体,B、C为液体,D为白色晶体。A、B均具有强剌激性气味,C具有芳香气味,D有甜味,它们具有相同的最简式。将它们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当恢复到室温时,其燃烧所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与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物质的量相等。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有机物的最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B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D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6.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 (3)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它发酵产物,其余1.5%则是用于

高中化学必修2《乙醇》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2《乙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必修2中要求学生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是联系烃和其他烃的衍生物的桥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了解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也为学生在选修阶段更深层次的学习有机物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乙醇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的品质。 感受乙醇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社会热点 问题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经历探究乙醇化学性质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对于乙醇的认知主要来自于生活经验和初中的学习,在学习了化学键和烃的知识后,具备了将生活经验升华为化学知识体系的能力。 学生的实验能力:目前我所带的班级通过高一化学近一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部分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有待于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认知心理: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的学习思维从“被动接受型”逐渐向“自主学习型”转变。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无疑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激学、实验探究、讲授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温故导新→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交流讨论,归纳小结→练习反馈,巩固新知→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身边的化学】请同学们谈一谈对于乙醇的认识,并总结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C2H5OH代表乙醇,经过烃的学习,也了解到有机物的表示方法有结构式、结构简式和分子式等,那么C2H5OH是乙醇的什么“式”?

精品教案高二化学教案(完整版,包括上下册)

高二教学案 第一章氮族元素 第一节氮和磷 1、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使学生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氮气的化学性质

高温、高压 催化剂 第一章 氮族元素 氮(N ) 磷(P ) 砷(As ) 锑(Sb ) 铋(Bi )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规律 相似性: (1)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能够结合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2)在最高价氧化物中,氮族元素都显+5价,分子式为R 2O 5。 (3)在其氢化物中,化合价为-3价,分子式为:RH 3。(锑、铋为金属,无负价) (4)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通式为:H 4RO 4。(因为氮的原子半径小,所以+5 价氮只能有一种含氧酸HNO 3,而+5价磷却有HPO 3和H 3PO 4两种含氧酸) 递变规律: (1)氮族元素单质从非金属逐渐过渡到金属。 (2)元素的非金属性N >P >As ,金属性:Bi >Sb 。 (3)氢化物的稳定性:NH 3>PH 3>AsH 3。其还原性顺序与此恰好相反。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NO 3>H 3PO 4>H 3AsO 4。 第一节 氮和磷 一、氮气 1. 氮气的物理性质 2. 氮气的分子结构 3. 氮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与氢气的反应N 2+3H 2 2NH 3 (2)氮气与氧气的反应 N 2+O 2=====2NO 2NO+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无色 红棕色 放电

第一节氮和磷(第二课时)

板书 要点 NO2、NO和O2混合气体的计算 2NO+O22NO2① 3NO2+H2O2HNO3+NO ② ②×2+①得: 4NO2+O2+2H2O4HNO3(Ⅰ) ①×3+②×2得: 4NO+3O2+2H2O4HNO3(Ⅱ) 易混知识点NO2溶于水得HNO3,但其不是HNO3有酸酐 某酸脱去一分子的水,所剩下的部分称为该酸的酸酐。一般无机酸是一分子的该酸,直接失去一分子的水就形成该酸的酸酐,其酸酐中决定酸性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典型题、高考题N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40mL通入倒置并装满水的大试管中,充分吸收后剩余5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比是多少?(7/1 7/3 ) 课堂练习练习: 1、鉴别红棕色的溴蒸气和二氧化氮,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中B.通入硝酸银溶液 C.加水振荡D.通入氯气 2、室温时,将盛有20mL NO2和O2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量筒内残留气体3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是 A.12.4mL B.13.6mL C.14.8mL D.17.8 mL 3.5mLNO和15mLNO2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置在水槽充满水的试管里,最后在试管中能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是多少?(10)再通入多少mLO2水可充满试管?(10 7.5 ) 教学后记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乙醇教案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之乙醇 湘机中学化学组彭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掌握乙醇的组成、分子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它的主要用途。 ◆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 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的原理和 实质。 2.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学习由“(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研究 烃的衍生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醇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 识。 2.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实验,培 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 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三、教学难点 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的原理和实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式 ◆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归纳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分析乙醇的分子结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 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乙 醇的结构和性质讨论乙醇的用途,形成将知识用于实践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中国诗歌里有许多跟酒有关的名句,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实际生活中,少量饮酒可以活血,有解除疲劳和振作精神之效;而过量饮酒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酒精中毒。 讲述:国酒“茅台”飘香世界的故事。1915年茅台代表中国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用陶土罐盛装的茅台酒无人问津,直到展会即将结束时,一位中国代表心生一计,假装失手摔坏了一瓶茅台酒,顿时酒香四溢,使评委们一下子被吸引住,经反复品尝后一致认定“茅台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那么,乙醇的化学名称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观察一瓶酒精,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边讲边板书]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 [过渡]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乙醇分子可能是哪种结构呢? [实验探究]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气

2-淀粉纤维素练习题

淀粉纤维素 1.向淀粉溶液中加少量稀硫酸,加热使淀粉水解,为检验其水解程度,需要的试剂是() ①NaOH溶液②银氨溶液③新制的Cu(OH)2 悬浊液④碘水 A.④B.②④C.③④D.①③④ 2.下列物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淀粉B.油脂C.聚乙烯D.硝酸纤维 3.下列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蔗糖和麦芽糖B.淀粉和纤维素C.葡萄糖和蔗糖D.粘胶纤维和火棉4.下列化合物没有醛基的是() ①蔗糖②麦芽糖③葡萄糖④淀粉⑤纤维素⑥甲酸乙酯⑦乙酸甲酯⑧甲 酸 A.①④⑥⑦⑧B.④⑤⑥⑦⑧C.①④⑤⑦D.④⑤⑥⑦ 5.将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破损的是() A.加入碘水变蓝B.加入碘水不变蓝C.加硝酸银溶液产生黄色沉淀D.加氯水不变蓝色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害,可以任意使用B.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C.糖类都有甜味D.火棉可用来制造无烟火药 7.下列各组物质中,一定互为同系物的是() A.淀粉和纤维素B.蔗糖和麦芽糖 C.分子式为C4H6和C5H8的烃D.分子式为C4H10和C20H42的烃 8.下列各物质,两种物质以任何比例相混合并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 相等的是() ①甲醇和乙醛②乙烷和乙烯③乙炔和苯④乙酸和葡萄糖 ⑤乙醇和甲醚⑥丙醛和甲醚⑦苯酚和苯二酚 A.③④⑤⑦B.③④⑥⑦C.①②⑤⑥D.①③⑤⑥ 9.通过实验来验证纤维素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其实验包括下列一些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①取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②小火微热,使成亮棕色溶液③加入90%的浓硫酸,用 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④稍冷,滴入几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NaOH溶

乙醇的教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乙醇》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乙醇是高中阶段学生是继学习烃类化合物——甲烷、乙烯、苯之后,接触的第一种烃的含氧衍生物。它是联系“烃”与“烃的衍生物”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好本节内容对下一课时学习生活中的另外一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以及其它烃的衍生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掌握了部分学习有机物的方法;除此之外,在实验室已经接触率酒精灯,故对乙醇并不陌生,学习相对较为容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学习,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2)通过比较乙烷、水和乙醇结构、性质的差异,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点 1、本次讲课: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现象 2、整节课: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乙醇的氧化反应.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这个重要反应. 六、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情境激学法 3、直观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明星高晓松酒驾,说明现代人喝酒,再通过古代人李白杜甫等喝酒,写出了许多的名言佳句,比较出名的有: (多媒体)(填词游戏) 1. 当歌,人生几何? 2、何以解忧?唯有 3、花间一,独酌无相亲。(李白) 4、明月几时有, 问青天。(苏轼)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高中化学乙醇教学设计(精选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乙醇 姓名: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高三化学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本节课主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例如醉酒、酒驾检测以及乙醇汽油的使用,来学习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乙醇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和性质,了解乙醇的用途.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对现象的解析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手段,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性质和用途,难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乙醇的氧化反应,特别是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反应原理和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零乱不系统,且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本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