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二十六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含答案

2018年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二十六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含答案

2018年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二十六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含答案
2018年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二十六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含答案

考点二十六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他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做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有改动) 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幽默大师、著名演说家。他出身贫苦,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做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评”“传”结合(或夹叙夹议)。传文第②③④段在对杰克·伦敦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苦难艰辛的流浪生活的叙述之前都有简短的评论,点明他人生坎坷,突出他的坚韧、顽强、不自暴自弃的性格;又如第⑦段,在叙述了杰克·伦敦的丰富的阅读经历和杰出的创作成就之后,又用评论点明其性格蜕变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于这篇传记来说,最突出的特点,从很多段落的开头、结尾及文段内容便很容易看出,是叙述和评论相结合,即夹叙夹议或者“评”“传”结合。答题时,结合着②③④⑦段的写作特点来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温州踪迹

陈孝全

温州市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原系温州府学堂,创办于1902年,校舍是原来的中山书院,辛亥革命后被

改为省立第十学堂。翌年,“学堂”改称“学校”。第十师范学校前身为温州师范学堂。1923年实行新学制,十中和十师合并,仍称省立第十中学,分中学部和师范部两部。前者设在仓桥的十中,而后者设在道司前的十师。学校研究部部长兼图书馆主任金嵘轩是浙江瑞安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章太炎、陶成章等革命党人有过交往,富有民主主义思想,是浙江省著名的教育家。朱自清就是由他提议聘请来校的。

在春花烂漫的三月,朱自清带着家小来到了这个位于瓯江下游的古城,先在离学校较近的大士门租了一所房子,不久因大士门失火又迁至朔门西营堂34号。这是一座老式的两进平房,前后都有院子,四周有围墙,靠大门处有两间厢房,外面一间当住室,里面一间前半间为书房。朱自清又从学校里借了一张学生自修桌,放在前方的门下。靠墙的0.66米许空隙,放了一把旧藤椅。房子的后半间便做了厨房。厢房外面有花墙把大院隔开,自成小院落,种了些花木,环境还颇幽静。

在十中,朱自清的教学任务相当重,在中学部教国文,又在师范部教公民和科学概论。他教学认真,态度严肃。在课堂上他极力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播种新文学种子,还讲究教育方法,注重教学效果。当时一个学生有生动的回忆:

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经常提一个黑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还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

同学们开始都不习惯,感觉这位老师特别啰唆多事、刻板严厉,因而对他没有好感。但日子一久,同学们对朱老师的看法起了变化:

说起教书的态度和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那个时候,我们读和写,用的都是文言文。朱先生一上来,就鼓励我们多读多写白话文。“窗外”“书的自叙”等都是他出的作文题目,并且要我们自由命题,这对于写惯了“小楼听雨记”“说菊”之类文言文的我们来说,是思想上和文笔上的解放。

朱自清还创造了特别的“作文记分法”,他要求学生在作文本首页的一边,将本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码,另一边由他记分,首格代表90分到100分,次格为80分到90分,如此顺推下去。他每批改一篇就在应得分数格里标上记号。这样学期结束时,只要把这些记号连接起来,就出现一个升降表,作文水平的升降便一目了然了。这种记分法,大大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中学部、师范部各年级学生都争着要求他来上课,而朱自清只得奔波于两部之间,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们也常到他家里拜访,向他请教问题,三三两两、络绎不绝,简直是门庭若市了。

有一个刚从日本回来的学生,他的父亲特地托朱自清指点。这个学生是在日本接受的教育,对国文一窍不通,于是朱自清便告诉他,文字的运用和艺术的境界是国际性的,所不同的只在使用的符号上,即文字的不同,要他在这一原则下去领会自己国家的文字。又选《辛夷集》为他讲解,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并经常和他闲聊,锻炼他的汉语能力。时间一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朱自清要他邀请一些同学到三角门外去看妙果寺的“猪头钟”,到江心寺后看古井,渡瓯江去白水,坐河船去探访头陀寺,大家相处十分欢洽。

(选自《朱自清传》,有删改)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主人公朱自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节描写。比如作者详细描述了朱自清的“作文记分法”,通过这一细节体现出朱自清教学态

度的严谨、认真,教学方法的独特等特点。再如文章第2段中对朱自清住处的详细描述,其用意在于体现朱自清俭朴的生活习惯和沉静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可首先考虑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然后对照原文看文中描写人物主要运用的手法,并与原文对照分析。如对朱自清的教学法、教学态度,特别是“作文记分法”和他住处的详细描写,这些又如何体现他的精神品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

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③段,文章写女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古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写梁思成是为了写朱启钤,因此分析时的落脚点必须在塑造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上;其次要找出文章具体写梁思成的地方,确定其中一处,分析作者在此处写梁思成对表现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还要分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

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著述颇丰;在劝龙济光反袁时,力挽危局。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绝不望风转舵。

C.梁启超说的“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政坛上风云跌宕的生活。其好处: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能够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D.梁启超说的“这种生活”的不足: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难以明白他的宗旨原则。

答案 C

解析“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D.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E.梁任公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著作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图书馆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

研究上,总是进行大格局、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于做一种狭窄的精密工作。

答案BE

解析A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C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D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首先在文本中找到引用梁启超话的区间,明确对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如对龙济光吼出的话,就体现出梁启超英勇无畏的性格;倒数第二段的话,就体现了其看重人生趣味的性格,并且这一性格特点,前文就有明确的交代。同时,还要注意引用梁启超的话对文本内容、读者等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授和教务长等。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可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③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

④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⑤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⑥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⑦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⑧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⑨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

⑩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治校思想先进。梅贻琦认为办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认为大学要有大师级的教授。

B.梅贻琦是“治校大师”,他寡言少语,以严格果断治校,为师生服务,为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建议,尊崇科学,奉行无己。

C.梅贻琦严于律己,甘作表率。他取消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肯因母亲去世耽误工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将儿女都送去参军。

D.“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幸”表明他对清华对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清华奠定了“校格”。

答案 B

解析以“黄老风格”治校。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B.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会聚。

C.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

D.第④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

E.传记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撷取很多生活片断展示了梅贻琦的寡言君子和治学大师形象。

答案DE

解析A项,原文并没有嫌梅“做事少”的意思,表述不准确;B项,“只注重”说法过于绝对;C项,“少有人提”和他的教育风格有关。

3.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皆为引用,请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用何兆武的话突出梅贻琦即使在非常时期也极具绅士风度。②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突出梅贻琦在近代历史上的巨大功绩。③两处引用都从侧面丰富了传主形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文中两处画线部分,一处是通过何兆武之口对梅校长的肖像、动作进行描写,另一处是教育家蒋梦麟对他的评价。可以说,这两处都是借他人之口来刻画梅校长这位传主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所以,分析其作用,主要应从表现人物形象这个方面来作答,涉及人物的性格、功绩等。另外,由于是征引别处资料,所以也增加了本文的可信度。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任佳怡 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跳出了二元对立的范式,引导考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虽然题目中有“需要”和“被需要”,但两者并非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且从审题角度看,核心当在对“被需要”的心态的论述上。因为题目中的“对此”指的是对“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而“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指的是“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最后立论应围绕“被需要”和“价值”展开。而人生的价值又是多元的,也许“被需要”可以体现某些价值,但是有些更高的价值不能通过“被需要”的途径来体现,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最能看出考生境界的高低和胸怀的广狭,可见上海卷的作文题,能够考察思想、底蕴,人文色彩较为浓郁。 不出二元对立的题目,可以避免考生套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恰能在本题的写作中得到充分运用。乍看之下,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其意图是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的确有其合理性,因而值得肯定。但我们还是要追问一下,以体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被需要”,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呢?经过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被需要”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因而是一种境界并不太高的常态化表述,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重否定。既然人们都有被他人需要的渴望,那么更高的境界应该是个体由自己的渴望推知他人的渴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此成就他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并没有将“被需要”的意图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心理基础上,而是推己及人,超越了自己原始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 但是到这里为止,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可以进一步追问,不追求被他人需要,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人的胸怀决定了杜甫自己身为“寒士”,能够忘却一己之私,抛却自身价值是否体现的利益考量,心系天下“寒士”的喜与忧。虽然在当时他无法在社会层面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经过历史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今人眼中的他无愧“诗圣”美名,其价值非但不容置疑,且也已超越个体范畴,成就了一种不灭的人类精神,这种精神本身亦拥有了独立的价值。 如此进行反复追问和思考以后,就完成了第二重否定。整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对之前结论的推翻,而是在保留原有结论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思考。由“肯定——否定之否定——重新肯定”的逻辑循环完成思维的前进和发展。若推之极端,在重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作文题(含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作文试题汇编 1.(安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材料作文,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科学角度,例如“科学让人发现真相”“科学出真知”等; 2.从人的认识角度,例如“眼见未必为实”等; 3.从材料自身的思辨角度,今年作文应抓住材料最后一段话,扣住“特殊的微观角度”、“光线的照射”、“缤纷的色彩”这些关键短语来思考,人拥有自己的特质并借助于外物才能获得自身的色彩,例如“发挥特长,铸就辉煌”、“借力条件,走向成功”、“‘特殊’成就‘缤纷’”等,这类立意使学生思考更全面,充分体现思辨能力。 4.“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从这个角度分析:实践是检验事实的重要依据。 5.“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可以得出:主观认识与客观真实的关系——主观认识需要借助适当的方式才能更符合客观实际。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莫让表象的遮蔽了我们的认知。 6.“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可以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的帮助取得成功等。 满分作文: 蝴蝶翅膀本无色 十年寒窗终圆满!小学、初中、高中,苦读了十二载的我,终于在春夏秋冬的洗礼中跨过这个人生最重要的台阶! 今天的考试作文给出的阅读素材不得不让我反思这12年苦读的历程。素材中说在一台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喜下,原本色彩斑斓的“花蝴蝶”翅膀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竟然失去了色彩,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在光线的照射下,蝴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才会呈缤纷的色彩。 而此时的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结果。顿感在大千世界里,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广阔,而我却是一只不会游泳小小的“旱鸭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走走! 因为专心读书,我没有时间跨出家和学校之外的领地。每天从教室到家,再从家到教室的两点一线,拴住了我本该奔跑的双脚,无从体验喜马拉雅的高,天涯海角的远,大草原的美!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因为专心读书,我几乎我电视诀别,更不要说网络,外界信息被一摞摞厚厚的书本隔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附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 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题

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题 2018-12-161、请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2、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 上帝只是说,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 请以《我的飞翔》为题目,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名着,你喜欢读吗?《三国演 义》被搬上荧屏后,其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片尾曲《历史的天空》皆传唱至今不衰。 对于这两首歌的歌词,有人说前者好,有人说后者好,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 注意:1、把你最喜欢的歌词的标题写在作文题目的空白处。 2、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 3、不少于800字。 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5、请以《给现代名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喧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满足,也带来了烦恼。 心灵时常被搓揉得疲惫不堪。 那么,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请以《让心灵在 _______________中憩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主确定立意;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完整版)

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完整版) 高考的考生们上午经历了恶战,特别是作文题目是高分的关键啊,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已经被讨论的热火朝天的,很多人庆幸不是这届的考生,因为写个作文就像是写公务员的申论一样,太难啦!查字典作文网会及时整理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的,我们一起来看看2018高考作文题目吧: 全国卷I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2018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出炉:写封信给2035年18岁的人读】

全国卷II (适用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海南)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

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全国卷III (适用地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 材料作文: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 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005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雄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 【北京高考大作文二选一:新时代青年、绿水青山图】今年北京卷的高考大作文仍然是二选一,要求考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上海

(完整)2018高考语文全国卷卷三作文题目解析

(全国卷卷Ⅲ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题目: 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 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005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雄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全国卷三的作文要求围绕三句标语进行写作。 第一句标语“1981,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关于珍惜时间、提高效率,深圳就是快速发展的奇迹; 第二句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主席在2005年就提出的新理念,在十九大中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代表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新的发展方向,浙江也是这个发展理念下的成功的代表; 第三句是2017年最令人振奋的新政策规划,所有人都期待雄安成为下一个深圳,创造下一个奇迹。 三个不同的时间点,三个不同地域,呈现出中国发展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纵向来看,时代之路是变化发展的;从横向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考生需要读懂标语所代表的国家大事件,明确其意义。 而在写作时,考生绝对不能对国家发展、时代变化高谈阔论,而需要“接地气”,

就是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国家、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来。珍惜时间、提高效率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就一直践行的,非常的熟悉,也有相应的经历。而发展生态文明的政策考生们不一定了解,但是一定能够从污染企业的减少、青山绿水的增加……等生活现象中有所感受;而雄安新区的建立代表的新时代长征路该如何去走呢?除了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如何做呢?相信有很多词汇 会出现在脑海里:创新、团结、奉献……这样一来,写作的角度就很广泛了。但是在写作中,学生一定要结合国家、时代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新时代长征之路与国家的新时代长征之路结合起来。明确自己在时代前进的时代之路上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可以做出何种努力。作为青年一代,尤其是莘莘学子,能够珍惜时间、踏实学习就是承担责任的第一步。而在未来,我们在选择人生方向,在追求的个人成长的时候又需要以国家、时代发展方向为指引。无论是书写自己对惜时的认识、对环保感受,还是发现个人与时代间的联系,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写作空间,作文记叙、抒情、议论皆可,文体不拘。总体来说,作文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

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转过山角,悄.无声息地盘垣.一段古潭般______的河湾。一片暗绿扑上眉睫,浑身一阵清凉。溪水到这里更加澄澈.,像一汪流动的绿玻璃。夹岸竹树环合,上面是翠盖蓊.郁,中间的 画出流水的_______来。一棵倔虬.藤柔曼.,纠挽披拂.。只有两头逆射出来的波光云影,参差 .. 强的老柳树,偃.卧在河面,_____的枝叶梢头,兀.立着一只鹭鸶,侧头睥.睨着岸边的林子。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悄.(qiāo)无声息盘垣.(huán)澄澈.(chè) B.蓊.(wēng)郁虬.(qiú)藤柔曼.(màn) C.披拂.(fú)参差.(cī)倔拗.(ào) D.偃.(yǎn)卧兀.(wù)立睥.(pì)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深邃蜿蜒荒疏 B.幽邃蜿蜒稀疏 C.深邃曲折稀疏

D.幽邃曲折荒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B.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C.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D.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在比赛现场,都有支持热爱天津女排的一批球迷与这支队伍同呼吸共命运。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

2018高考上海作文题 “被需要……”审题立意及范文

2018年高考上海作文题审题立意及范文 (五篇优秀作文是60-68分) 原题回放: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社会现象类、评议对象型、任务驱动型(延续2016、2017的类型) 话题词:被需要/“被需要”的心态 材料侧重:对于“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哲理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而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直接提出对不同见解的看法。“认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

三.优秀的标题--好标题是作者自己的情怀催化剂,能唤醒写作情怀,引领写作思路

①当“被需要”成为一种执念②“被需要”的前世与今生 ③互联网时代的“被需要”力量④今天你“被需要”了吗 ⑤你离“被需要”有多远⑥“被需要”是怎样炼成的 ⑦如果没有这种“需要”⑧需要打假的“被需要” ⑨需要甄别的“被需要”⑩我们需要这样的“被需要” 四.积累素材 ①王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无数英雄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94岁高龄之际損岀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③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存在的升华燃烧自己,进而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④需要是一中索取,被需要是一种付出。两者是相互制衡的,相辅相成的,单纯的需要就会变成贪婪,而贪婪的人生最终将被毁于贪婪,单纯的被需要就变成了一种无畏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不可取的,任何人都不能被随意肆意地消费。 ⑤万事万物平衡。我们既要去付出,也要去勇敢地索取,去追求自己需要的,去追求自己幸福。我更注重关注自己的需要,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都不爱,那他来谈爱别人都是妄谈。大河有水小河满,你必须自己先有满满的爱,被这个世界爱过,温柔以待过,你才知如何去爱人 1.“被需要”背后的自我需要(68分) ①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和他人交流必不可少,这其中便产生了“需要”和“被需要”的心态,可以说“被需要”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需要”。(由话题导入,明确观点)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作文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作文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一、作文(本大题共69小题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应届高三毕业生在考前“撕书狂欢”,似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活动——考生 高喊“高考加油”的同时,将伴随自己三年的书籍撕成碎片尽情抛撒,用这种方式宣告高中毕业。 对此,社会各界评论不一。 《人民日报》评论:宣泄中带有决绝,狂肆中宣告解脱,如果说高考是高三学生的成人 礼,那么撕书却是成人礼中并不浪漫的插曲。青春本该洒脱一些,稍微出点格并不可怕。但是,撕书并非告别高中的最佳方式。也该问:这撕书的背后,有多少沉重的压抑?与此同时,这是否是对知识的摒弃? 某大学教授评论:不宜将“撕书”上纲上线,“撕书”只是学生自我发泄的方式而已, 不要把它看成是“对知识的亵渎”。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生只做一件事?太无聊了!跟你有同样感慨的人大概不在少数,从“斜杠青年”近些年来的大行其道就可窥见一二。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 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的代名词。斜杠青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 生活方式。 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可能性、对自由的向往。但一个 踏踏实实的斜杠,并不容易被划下,斜杆青年,并不是将自己的职业侧面简单罗列,而 是真正拥有多种行业间平行切换并获得价值的能力。 第1页,共51页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Ⅰ及答案word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 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赏鉴,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题及审题指导

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题及审题指导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医院接收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急救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然而患者的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并要求医院赔偿。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属1000元。 在患者的父亲是否应该索赔和医院是否应该赔偿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①既谈出老人索赔的合理性,又侧重表达对理解、感恩的倡议。 ②既表达对理解、感恩的倡议,又指出老人索赔的合理性以及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服务水平的意义。 ③对医生既治病救人又能规范职业行为充分肯定。 ④对道德绑架进行理性批判。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秋天到了,秋风婆婆拿着画笔,给绿叶着色来了。 枫树说:“我要红色,火红火红的。” 银杏说:“我要黄色,金黄金黄的。” 秋风婆婆来到小松树跟前,问:“小松树,你要什么颜色呢?” 小松树认真地说:“我挺喜欢这绿色,就不染了吧,谢谢您!” 于是,秋风婆婆便把枫树染得好似一片红霞,把银杏染得好似满树金子,深情地看了看小松树,飘然而去 “小松树,你真傻!总穿着一身绿衣裳,多单调呀!”“你看我,多漂亮啊!” 枫树和银杏整天数落小松树,并把红的枫叶和黄的银杏叶大把大把洒向大地,来炫耀它们的美丽。冬天还没到,它们就已把叶子抛洒光了,只盛下光秃秃的丫权。而小松树知道珍惜自己的每一片绿叶,每萌发一片新叶,才换下一片旧叶。因此,到冬天还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次作文训练选择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关注学生成长,人生价值,体现立德树人的导向,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类立意:①着眼于小松树珍惜自己的每一片绿叶,可以围绕“珍惜自己拥有的”“保持本色”立意,赞美坚持与坚守。 ②将小松树与枫树、杏树进行对比,强调不同的人生追求便会有不同的 人生结果。 若认可枫树、银杏“追求短暂的美丽或刹那辉煌”“尽情展现自我”等属于二类。

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 全国Ⅰ卷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Ⅱ卷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III卷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海卷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天津卷作文题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浙江卷作文题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灿烂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1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拟。2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套作。 江苏卷作文题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比如雕塑,基因等都是语言,还有有声的、无声的语言。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北京卷作文题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2018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做事要切合实际

2018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做事要切合实际2018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做事要切合实际 佚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陕西某中学2017级高一新生的入学须知明确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一台iPad。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iPad进课堂是智慧校园的组成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将iPad作为学习工具,学习更有效率。但也有人担心孩子自制力差,认为孩子会用iPad玩网络游戏,从而影响学习,而且iPad价格不菲,会给贫困家庭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做事要切合实际 在当代社会,一个人要想获得发展,不仅要有远大的抱负,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书上说:有一只乌鸦羡慕老鹰抓羊,也便去学老鹰抓羊,结果羊不但没有抓到,而自己反落入放牧人的手中。当孩子问放牧人这是一只什么鸟时,放牧人说:它是一只不知道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则故事让我深有感触,特别是最后放牧人说的那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只乌鸦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只是一味的去仿照老鹰的做法,而这却不适合自身的条件。乌鸦好高骛远,不从实际出发,这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周围也有许许多多的像材料中的乌鸦一样的人,他们总是一味去羡慕别人有怎样的本事,并坚信只要照样子去做也一定会像别人那样有所成就。然而,当他们真正去做时,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由此可见,做任何事都不能只是一味地依照别人,而不去真正地考虑自身的条件,特别是自身的不足,这样的人当然也便不能走进成功的大门。这就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开户成功之门。 其实,生活中从实际出发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在一个综艺节目上就看到过这样一个实例:受邀嘉宾曾被外界称为打工皇帝,他就是微软公司中国区行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唐骏,当主持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笑了笑说:就是我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做每件事,并且发挥自己的特长,脚踏实际,这样我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以前我总是想我要成为怎样怎样的人,要像那些成功的人一样,我要仿照他们去做,可是这样做了,自己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后来我终于总结出我要向他们学习,但并不表示要仿照他们去做,而是我要学习他们的优点,从自身的情况和特长出发,不断努力,才可能有所成就。唐骏的话凝聚了他人生经验的精华,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终生受益。 是的,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事业上注意从实际出发,注意发挥自身的优点,展现自已的风采,那么成功也会向你招手,而在这个现实生活中你也才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解析】 这是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学校要求给学生配iPad,后面提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赞同的认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反对的认为不好管理且会增加家庭的负担,由此可从赞同角度立意,如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手段应该多样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从反对的角度立意,如目的大于手段,不能舍本逐末;形式要切合实际;还可综合立意,如合理安排,注重引导。行文时注意观点明确,论证成分,体系那层次性,如从反对的角度看,首先分析目的和形式的关系,然后提出解决的方式,可以到微机室中查阅资料,使学校的资

(完整word版)凯文老师,2018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作文(含范文)

2018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作文(含范文) 假设你是明启中学高三学生卢平,你校英文报向全体高三学生征文,题目为“My teachers”,你有意投稿,撰写一篇文章,内容包括: 1.对遇到过的老师进行分类 2.具体描述每一类老师的特征 范文 My teachers On the path of pursuing knowledge, numerous teachers we have encountered may have a lifelong impact on us, and even contribute to shaping who we are. Looking back on my school life, my teachers can be generally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dedicated, approachable, and irresponsible. Dedicated teachers are most popular among student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ir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because of their devotion to the career of teaching. You can expect more than class time of them. They may have a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ith you after class to enlighten you with a tricky math problem. They may sacrifice their family time to keep you company so that you can smooth your emotional problem caused by your own family. Needless to say, most teachers fall into this category. The second type of teacher may seem less qualified in terms of their teaching skills, but they can also easily win students’hearts because they can be entrusted with our deepest secret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r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