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专题复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A

B

L

中考专题复习——路径最短问题

课题:中考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目标:1、利用“垂线段最短”原理确定最短路径

2、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理确定最短路径

3、让学生学会把立体图形展开平面图形确定最短路径

4、让学生熟悉构建“对称模型”确定最短路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利用“垂线段最短”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理确定最短路径

2、 把立体图形转化平面图形之后确定最短路径

3、构建“对称模型”确定最短路径

难点:把立体图形转化平面图形及利用对称性确定最短路径

三、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利用“垂线段最短”原理确定最短路径 1、平面图形

例题1: 如图,OP 平分∠MON ,PA ⊥ON 于点A ,点Q 是射线OM 上的一个动点,若PA=2,则PQ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 2、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例题2: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6,一只蚂蚁要从底面圆周上一点B 出发,沿圆锥侧面爬到过母线AB 的轴截面上另一母线AC 上,问它爬行的最短路线是多少?

二、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理确定最短路径 1: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例题3:如右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3,BC=4,CD=2,假设一只蚂蚁在点 A 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 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练习(1)已知圆柱的轴截面ACBD,底面直径AC=6, 高为12cm ,今有一蚂蚁 沿圆柱侧面从A 点爬到B 点觅食, 问它爬过的最短距离应是____________ (2) 如图,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4的圆锥,一只小蚂蚁若从A 点出发,绕侧面一周又回到A 点,它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是 ___________ . 2:平面图形(建立“对称模型”)

要在街道旁边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 提供牛奶,奶站应建 在什么地 方,才能使从A,B 到它的距离和最短?

例题4: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2,E 为AB 的中点,P 是BD 上一动点.连结AP 、EP ,则AP+EP 的最小值是_______; 。

A

B

C

D

A

B

C

A

B

B

C

A

图(2)

E

B D

A

C

P

图(3)D

O

C

P

例题5:如图,抛物线y =1

2x2+bx ﹣2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C 且A (﹣1,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 的坐标; (2)判断△ABC 的形状,证明你的结论;

(3)点M (m ,0)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当MC +MD 的值最小时,求m 的值.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复习了中考当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最短路径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复习巩固这个知识点。 作业:

1. 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cm 和4cm ,高为5cm .若一只蚂蚁从P 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 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_______________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2、在菱形ABCD 中,AB=2, ∠BAD=60°,点E 是AB 的中点,P 是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 的最小值为 。

3、如图,在△ABC 中,AC =BC =2,∠ACB =90°,D 是BC 边的中点,E 是AB 边上一动点,则EC +ED 的最小值为____ ___。

4、AB 是⊙O 的直径,AB=2,OC 是⊙O 的半径,OC ⊥AB ,点D 在AC 上,AD = 2CD ,点P 是半径OC 上的一个动点,则AP+PD 的最小值为____ ___。

5、已知二次函数y =x2-2mx +m2-1.

(1)当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坐标原点O (0,0)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如图,当m =2时,该抛物线与y 轴交于点C ,顶点为D ,求C 、D 两点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PC +PD 最短?若P 点存在, 求出P 点的坐标;若P 点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 ⌒

y

x

B

C

O

D

A

y

x

D

C O

第1题

中考专题复习——最短路径问题

A B C D A B A B L A B C D 图(2) E D A C P 图(3) D O C P 中考专题复习——路径最短问题一、具体内容包括: 蚂蚁沿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外侧面吃食问题; 线段(之和)最短问题; 二、原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构建“对称模型”实现转化) 三、例题: 例1、①如右图是一个棱长为4的正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木块的点A 沿木块侧面爬到点B处,则它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②如右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3,BC=4,CD=2,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例2、①如图,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②如图,直线L同侧有两点A、B,已知A、B到直线L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和3,两点的水平距离为3,要在直线L上找一个点P,使PA+PB的和最小。请在图中找出点P的位置,并计算PA+PB的最小值。 ③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向张村、李庄铺设管道送水,若张村、李庄到河边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Km和3Km,张村与李庄的水平距离为3Km,则所用水管最短长度为。四、练习题(巩固提高) (一)1、如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5,BC=3,CD=4,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2、现要在如图所示的圆柱体侧面A点与B点之间缠一条金丝带(金丝带的宽度忽略不计),圆柱体高为6cm,底面圆周长为16cm,则所缠金丝带长度的最小值为。 3、如图是一个圆柱体木块,一只蚂蚁要沿圆柱体的表面从A点爬到点B处吃到食物,知圆柱体的高为5 cm,底面圆的周长为24cm,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为。 4、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动点,DN+MN的最小值为。 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 5、在菱形ABCD中,AB=2,∠BAD=60°,点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 6、如图,在△ABC中,AC=BC=2,∠ACB=90°,D是BC边的中点,E是AB边上一动点,则EC+ED的最小值为____ ___。 第2题 张村李庄 A B A B 第1题第3题 ⌒⌒⌒

中考专题复习——最短路径问题

B C D A L 图(3) C 中考专题复习——路径最短问题 一、具体内容包括: 蚂蚁沿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外侧面吃食问题; 线段(之和)最短问题; 二、原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构建“对称模型”实现转化) 三、例题: 例1、①如右图是一个棱长为4的正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木块的点A 沿木块侧面爬到点B 处,则它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②如右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3,BC=4,CD=2,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 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 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例2、①如图,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②如图,直线L 同侧有两点A 、B ,已知A 、B 到直线L 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和3,两点的水平距离为3,要在直线L 上找一个点P ,使PA+PB 的和最小。请在图中找出点P 的位置,并计算PA+PB 的最小值。 ③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向张村、李庄铺设管道送水,若张村、李庄到河边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Km 和3Km ,张村与李庄的水平距离为3Km ,则所用水管最短长度为 。 四、练习题(巩固提高) (一)1、如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5,BC=3,CD=4,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 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 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2、现要在如图所示的圆柱体侧面A 点与B 点之间缠一条金丝带(金丝带的宽度忽略不计),圆柱体高为6cm ,底面圆周长为16cm ,则所缠金丝带长度的最小值为 。 3、如图是一个圆柱体木块,一只蚂蚁要沿圆柱体的表面从A 点爬到点B 处吃到食物,知圆柱体的高为5 cm ,底面圆的周长为24cm ,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为 。 4、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 =2,N 是AC 上的一动点,DN +MN 的最小值 第2题 张村 李庄 A B B 第1题 第3题

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课题:§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第2课时) 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课题学习”,着重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本节课是“最短路径问题(第2课时)”,让学生经历用“平移变换”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图形变化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的思想。 2.教材分析 知识层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研究一道有趣的“造桥选址”问题,充分体现了利用平移变换实现问题转化,从而有效求解。学生是在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及平移、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进行研究。 本节课以“造桥选址”为背景,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平移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问题。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对最短路径问题的分析、解决。为今后在求立体图形、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最值问题提供了方法。 能力层面:学生在七年级和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用与最值有关的公理、定理解决问题的推理能力。“造桥选址”是实际生活中的极值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平移起了一个桥梁作用,学习过程的本质是推理与化归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层面:本节课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如何将三条线段的和转化为两条线段的和的探索过程中体现了转化的思 想。在最值问题的证明中,“任取”一点'C(除了点C外),由于点'C的任意性, 所以结论对于直线上的每一点(除了点C外)都成立,这在数学中常采用的方法,体现了化归的思想。 3.学情分析 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涉及最值问题,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具体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 与上节课相比,本节课的问题更为复杂,出现了三段线段的和最小问题,解答“当点N在直线2l的什么位置时,NB AM+ +最小?”需要将其转化为“当 MN 点N在直线2l的什么位置时,NB AM+最小?”。能否这样转化,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化?有的学生会存在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困难,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上节课学习了“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在教学中要巧妙引导,其本质还是在于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深刻理解。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亚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 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 3 1 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 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4 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 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 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案例

专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平面内一条直线同侧两个点到直线上的某一点距离之和为最小值时点的位置的确定。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中路径最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运用轴对称解决生活中路径最短的问题,确定出最短路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最短路径”的方案,确定最短路径的作图及说理。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和“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问题,我们称他们为最短路径问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如图所示,从A地到c地有四条路可供选择,你会选走哪条路最近?你的理由是什么? 2、两点在一条直线异侧: F E D C B A

活动1: 已知: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这个点到点AB的距离和最短,即PA+PB最小。 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得到最短距离呢?你如何验证PA+PB最短呢? 3、两点在一条直线同侧 活动2: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1)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2)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 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线.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 AC 与CB 的和最小

中考专题复习——最短路径问题(有答案)

B C D A L 中考专题复习——路径最短问题 一、具体内容包括: 蚂蚁沿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外侧面吃食问题; 线段(之和)最短问题; 二、原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构建“对称模型”实现转化) 三、例题: 例1、①如右图是一个棱长为4的正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木块的点A 沿木块侧面爬到点B 处,则它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②如右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3,BC=4,CD=2,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 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 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例2、①如图,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②如图,直线L 同侧有两点A 、B ,已知A 、B 到直线L 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和3,两点的水平距离为3,要在直线L 上找一个点P ,使PA+PB 的和最小。请在图中找出点P 的位置,并计算PA+PB 的最小值。 ③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向张村、李庄铺设管道送水,若张村、李庄到河边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Km 和3Km ,张村与李庄的水平距离为3Km ,则所用水管最短长度为 。 四、练习题(巩固提高) 张村 李庄

C D 图(2) 图(3) (一)1、如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5,BC=3,CD=4,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 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 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2、现要在如图所示的圆柱体侧面A 点与B 点之间缠一条金丝带(金丝带的宽度忽略不计),圆柱体高为6cm ,底面圆周长为16cm ,则所缠金丝带长度的最小值为 。 3、如图是一个圆柱体木块,一只蚂蚁要沿圆柱体的表面从A 点爬到点B 处吃到食物,知圆柱体的高为5 cm ,底面圆的周长为24cm ,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为 。 4、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 =2,N 是AC 上的一动点,DN +MN 的 最小值为 。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5、在菱形ABCD 中,AB=2, ∠BAD=60°,点E 是AB 的中点,P 是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 的最小值为 。 6、如图,在△ABC 中,AC =BC =2,∠ACB =90°,D 是BC 边的中点,E 是AB 边上一动点, 则EC +ED 的最小值为____ ___。 第 2题 A B B 第1题 第3题 ⌒ ⌒ ⌒

《最短路径问题探究》教案

最短路径问题探究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最短路径问题探究》是九年级下为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对称、平移解决近几年中考中常见的最短路径问题而设置的一节专题课. 初中三年,孩子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自主探究能力较差,不善于思考。所以本节课设计为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探究,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一节学法指导课 (2)地位和作用 近几年各地中考均有最短路径问题的考试,为让学生能熟练解决该类问题,本节课在已有平移、对称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运用平移、对称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它既是平移、对称知识运用的延续,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会思考,在知识与能力转化上起到桥梁作用. 2.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知识与生活经验分析 学生已掌握对称、平移、勾股定理等知识,但综合运用能力还较差。加之来自社会、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较大,学生学的辛苦.对于学习方法不好的同学来说,感觉疲惫,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从平时教学反映出学生不重视学习方法,不注意归纳总结,不会思考,更不善于思考,学生学得累。所以想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避免死做题,读死书,以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2)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已学过一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简单推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能应用勾股定理、线段公理等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演绎推理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思维缺乏灵活性.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学习死,不能做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能灵活的运用勾股定理、线段公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思考,逐步提高思维技能和思维的有效性,初步学会探究问题 ●方法与过程目标 1、经历问题的探究,学会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归纳总结,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2、经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中考专题:最短路径问题

中考压轴专题(三):最短路线问题 考查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 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近两年出现“三折线”转“直” 等变式问题考查。 以下主要对09中考“饮马问题”试题进行汇编,希望能对即将中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2009年达州)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点Q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连接PB 、PQ ,则△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结果不取近似值). 2、(2009年抚顺市)如图所示,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为12,A B 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 B C D 内,在对角线A C 上有一点P ,使PD 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A . B . C .3 D 3、(2009年鄂州)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AD =2,BC =DC =5,点P 在BC 上移动,则当PA +PD 取最小值时,△APD 中边AP 上的高为( ) A 、17 17 2 B 、 17 17 4 C 、 17 17 8 D 、3 (动点,作A 关于BC 的对称点A ',连A 'D 交BC 于P ,涉及勾股定理,相似) 4、(2007南通)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的两个顶点分别是A(0,1)、B(0,3),第三个顶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关于y 轴对称的抛物线y =ax 2 +bx +c 经过A 、D(3,-2)、P 三点,且点P 关于直线AC 的对称点在x 轴上. (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 (2)求抛物线y =ax 2+bx +c 的解析式及点P 的坐标; (3)设M 是y 轴上的一个动点,求PM +CM 的取值范围. A D E P B C

13.4 将军饮马——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13.4 将军饮马——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为了解决生产,经营中省时省力省钱而希望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产生了最短路径问题. 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理论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进行研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平移、轴对称等变换的基础上对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进行变式设计,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平移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从中,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验证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它既是轴对称、平移知识运用的延续,又能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学会思考,在知识与能力转化上起到桥梁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二、教学目标解析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要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 能利用轴对称、平移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体验自己探究出问题的成就感. [目标解析] 达线目标的标志是: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草地”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把最短路径问题抽象为数学中的线段和最小问题,能利用轴对称将处在直线同侧的两点,变为两点处在直线的异侧,能利用平移将两条线段拼接在一起,从而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平移的作用,体会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学生学情诊断 八年级的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处于直觉经验型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辩证思维还只是处在萌芽和初始的状态上. 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生,在此前很少涉及最值问题,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

中考专题复习最短路径问题有复习资料

B C D A L 中考专题复习——路径最短问题 一、具体内容包括: 蚂蚁沿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外侧面吃食问题; 线段(之和)最短问题; 二、原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构建“对称模型”实现转化) 三、例题: 例1、①如右图是一个棱长为4的正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木块的点A 沿木块侧面爬到点B 处,则它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②如右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3,BC=4,CD=2,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 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 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例2、①如图,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②如图,直线L 同侧有两点A 、B ,已知A 、B 到直线L 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和3,两点的水平距离为3,要在直线L 上找一个点P ,使PA+PB 的和最小。请在图中找出点P 的位置,并计算PA+PB 的最小值。 ③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向张村、李庄铺设管道送水,若张村、李庄到河边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Km 和3Km ,张村与李庄的水平距离为3Km ,则所用水管最短长度为 。 张村 李庄

A B C D 图(2) E D A C P 图(3) D O P 四、练习题(巩固提高) (一)1、如图是一个长方体木块,已知AB=5,BC=3,CD=4,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 处,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 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 2、现要在如图所示的圆柱体侧面A 点与B 点之间缠一条金丝带(金丝带的宽度忽略不计),圆柱体高为6cm ,底面圆周长为16cm ,则所缠金丝带长度的最小值为 。 3、如图是一个圆柱体木块,一只蚂蚁要沿圆柱体的表面从A 点爬到点B 处吃到食物,知圆柱体的高为5 cm ,底面圆的周长为24cm ,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为 。 4、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 =2,N 是AC 上的一动点,DN +MN 的最小值为 。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5、在菱形ABCD 中,AB=2, ∠BAD=60°,点E 是AB 的中点,P 是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 的最小值为 。 第2题 A A B B 第1题 第3题

134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面内一条直线同侧两个点到直线上的某一点距离之和为最小值时点的位置的确定。 2.能利用轴对称平移解决实际问题中路径最短的问题。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运用轴对称平移解决生活中路径最短的问题,确定出最短路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最短路径”的方案,确定最短路径的作图及原理。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的问题,本节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问题1 话说灰太狼从羊村落魄回来途中,不小心掉进茅厕坑,为了不让老婆看到自己落魄不堪的样子,于是决定去河边先洗个澡,冲洗掉身上的脏物,然后再回家,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种路线,教教可怜的灰太狼,告诉他走那条路线回家最近吗? 茅厕 河边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追问1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 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抽象为一条直线. 追问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洗澡,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洗澡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洗澡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的和最小(如图).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最短路径问题(1)》教案

《最短路径问题(1)》教案 13.4.1 将军饮马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目标 1.会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 2.会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周长最小问题; 3.体会轴对称变换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知识将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 〞,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 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问题. 【答案】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最短路径 2.预习自测 ⑴如下图,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你会选走路最近.你的理由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旧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引入新课作准备.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答案】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者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⑵: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最小.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思路点拨】依据〝两点(直线异侧)一线型〞,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AP+PB的最小值为线段AB的值. 【解题过程】连接AB交于直线l于点P,那么点P就是所求的点. 【答案】如图,那么点P就是所求的点. ⑶如图,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思路点拨】将A、B两镇抽象为两个点,将燃气管道l抽象为一条直线.类比预习自测〔1〕,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AB即可. 【解题过程】连接AB,线段AB与直线l交于点P,那么点P就是所求的点. 【答案】泵站修在管道的点P处时,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⑷如图,A,B在直线l的同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最小,那么点P可能的个数为〔〕个 A. 3 B. 2 C. 1 D.0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轴对称的性质 【思路点拨】将〝A,B在直线l的同侧〞利用轴对称转化为〝A,B 在直线l的异侧〞,又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出只有唯一的点P. 【答案】C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预习自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新课中〝同侧的两点〞转化为〝异侧的两点〞做铺垫.〔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 ⑴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⑶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问题探究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槐树关中小翟金碧 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学生图形与分数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让学生复习分数。接着通过3/4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通过一个图形的1/4是□□,来画出原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拿铅笔等活动,体会到题型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学习跟改进的地方: 1、由于这次赛教,有10分钟说课和答辩,上课时间仅仅有30分钟,原本设计了五道练习题,下课时才讲了一道题,在时间的掌控中,还需要多多注意。 2、在讲解一个图形的1/4是□□,来画出原图形时,应给学生讲透彻,这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逆过程。 3、在讲解拿出铅笔的1/2这道题时,应给学生拿出长短不同的纸条折纸、看不同厚度的书进行拓展,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感受分数意义的相对性。 4、课堂上,学生活跃、胆大,在课堂活跃度上、应把握好。 每一次的备课、磨课、开课都是一场艰辛而又漫长的体验,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成为教学道路上的一次收获与成长。此次的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能力训练要求 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所用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突破难点的方法:利用轴对称性质,作任意已知点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和已知点,得到一条线段,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的问题,本节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数学史中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 (板书)课题 学生思考教师展示问题,并观察图片,获得感性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新知 追问1:观察思考,抽象为数学问题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 活动1:思考画图、得出数学问题 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线。

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回答,并互相补充,最后达成共识:(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如图)。 强调:将最短路径问题抽象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活动2:尝试解决数学问题 问题1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追问1 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吗?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的和最小?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画图分析,并尝试回答,互相补充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作法:

[中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这样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 4、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倍数与因数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很多的课。教学中我发现仅就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运用填空时学生的概念中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模糊的地方。建议还是要用集合圈的形式帮助学生搞清楚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要先给学生介绍整除的概念。学生对什么是整除还是能分的清的,但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其中还渗透了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 2, 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化进行研究。 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两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造桥选址”为载体展开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化再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并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和转化思想。 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生,此前很少在几何中接触最值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解答“当点A、B在直线l的同侧时,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点C,使AC与CB 的和最小”,需要将其转化为“在直线l异侧两点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为什么需要这样转化、怎样通过轴对称、平移变化实现转化,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操作上存在困难.在证明作法的合理性时,需要在直线上任取点(与所求作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这种思路、方法,一些学生想不到.所以在课堂上特别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研究过一些“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等问题。一直以来,学生对多媒体环境下的几何探究都十分感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在学习上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投入程度大。他们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有一定的方法,但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亲身的经历体验中获取一定的数学新知识,但在数学的说理上还不规范,几何演绎推理能力有待加强。(1)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生,此前很少在几何中接触最值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2)解答“当点A、B在直线l的同侧时,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点C,使AC与CB的和最小”,需要将其转化为“在直线l异侧两点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为什么需要这样转化、怎样通过轴对称、平移变化实现转化,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操作上存在困难。(3)在证明作法的合理性时,需要在直线上任取点(与所求作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这种思路、方法,一些学生会想不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策略和基本原理。 2、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桥”等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使实际问题数学化。 3、能运用轴对称、平移变化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几何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感悟、运用转化思想。进一步培养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更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

13.4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面内一条直线同侧两个点到直线上的某一点距离之和为最小值时点的位置的确定。 2.能利用轴对称平移解决实际问题中路径最短的问题。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运用轴对称平移解决生活中路径最短的问题,确定出最短路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最短路径”的方案,确定最短路径的作图及原理。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的问题,本节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问题1 话说灰太狼从羊村落魄回来途中,不小心掉进茅厕坑,为了不让老婆看到自己落魄不堪的样子,于是决定去河边先洗个澡,冲洗掉身上的脏物,然后再回家,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种路线,教教可怜的灰太狼,告诉他走那条路线回家最近吗? 河边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厕

追问1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 将A ,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线. 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洗澡,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洗澡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 ,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洗澡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如图). 问题2 如图,点A ,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我们不妨先考略这个问题 : · A l

八年级数学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 教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 过程 方法 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感悟转化思想. 情感 态度 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教学流程】 环节导学问题师生活动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 走哪条路最近?你的理由是什么? 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 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 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 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 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的问题,本节将利用数学 知识探究数学史中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回答,引入课题。 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探索最短路径问题 活动一: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 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 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 解的问题: 从图中的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 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 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 教师出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合 作 交 流 自 主 探 究 合 作 交 流 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 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追问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 做什么? 答:将A,B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抽 象为一条直线. 追问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 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答:(1)从A地出发,到河边l饮马,然 后到B地;(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 处,把这些地点与A,B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 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地到饮马地,再回到 B地的路程之和;(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 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 点.设C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 就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 CB的和最小(如图). 问题2:如图,点A,B在直线l的同侧, 点C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在l的什 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 追问3:对于问题2,如何将点B“移”到l 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C, 都保持CB与CB′的长度相等? 追问4: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 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吗? 展示点评:作法: (1)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2)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C. 则点C即为所求. 追问5、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 学问题,即将最短路径问题抽 象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学生尝试回答, 并互相补 充,最后达成共识: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轴对 称知识解决,尝试作法,师生 共同矫正,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 交流完成证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