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虚词教学应在“文”的视野下进行

文言虚词教学应在“文”的视野下进行

文言虚词教学应在“文”的视野下进行
文言虚词教学应在“文”的视野下进行

文言虚词教学应在“文”的视野下进行

————————————————————————————————作者:————————————————————————————————日期:

文言虚词教学应在“文”的视野下进行-中学语文论文文言虚词教学应在“文”的视野下进行

曾晓娟

文言文教学应该摆脱过去“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刻板、低效、短视的应试模式,应该以“文”带“言”,在“文学、文章、文化”的视野下展开。这一理论认识既体现了作为古代文化典籍的文言文的本质特征,也为文言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理论的成功建立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具体实践操作的变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以文言虚词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以应考为原则,以“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为蓝本的套路还根深蒂固。本文试图从以文言虚词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其“文”的意义。

一、挖掘文言虚词在表现人物方面的意义

由于虚词意义比较抽象,一般是指起帮助造句的作用,所以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它在表意方面的作用,更不用说在塑造人物上的特有意义了。实际上文言虚词在传纪等写人的典籍中,在表现人物方面恰恰有不着痕迹而意想不到的特殊作用。例1: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例1是范增说的话。“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两句话真正的区别不在于“若属”,与“吾属”,而在于后一句的“矣”字。如果仅仅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考虑,“矣”在这里是作语气词用,相当于“了”,教学到此似乎差不多了,但这样一来,它真正的意义却被掩盖了。

从语境中来考察。(1)句是范增对项庄下达击杀沛公命令时说的,“不者,若属

皆且为所虏”,是指如果不杀掉沛公的后果,句末不加语气词,语言干净有力,让项庄明白杀沛公的必要和迫切。(2)句是范增在项羽失去杀沛公的机会,让沛公安然“间至军中”,且欣然受璧之后说的。一个“矣”字,体现了范增对项王的失望,对楚汉之争前景的敏锐洞察,对局势不可挽回的慨叹……一个谋略家的眼光与胆识就在这两句中,在这“矣”字的有无中展现无遗;而此中深意与作者匠心,仅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中如何见识得了?

二、把握文言虚词在贯通文气方面的意义

贯通文气本来是文言虚词的“分内工作”,但我们的教学却仅仅关注其意义和用法,以备考试之需,实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2: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节选的文字文气贯通而又一波三折。实现这种效果的关键是“然”和“顾”二字。第一段用“然”字,自然将文意和文气分成两层。第一层写黄花岗起义“吾党”损失之大,牺牲之惨烈;第二层用“然”字一转,写此次起义的巨大影响与价值,“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对起义的历史意义作出公允的评价。如果说第一层因为牺牲惨烈而显得沉重,则第二层通过歌颂其意义而义气昂扬。第二段相对上文又是一个转折,此处用“顾”,转折意味没有第一段“然”那么强烈,是“只是”的意思,带有可惜、遗憾的言外之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死有如上文说的如此巨大的历史意义,那么至今对其事其人不能有“编纂”“立传”,岂不

可惜!这样,两个字,将“死事惨烈”“历史意义”“竟无纪传”三层含义巧妙承转,有放有收,让人读来顿觉一气呵成,思来不禁扼腕叹息。

要真正把握文言虚词在贯通文气方面的作用,一要有整体意识,从整段文字甚至全文入手,理清文意与文脉,二要多诵读玩味,读出文章的意脉,形成感性的积累。两相结合,才能摆脱词句的局限,在“文”的视野下去关注文言虚词。三、体味文言虚词在修饰语言方面的意义

在文言虚词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为了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争得面红耳赤,看似各自理由充足,实则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文言虚词除了表达一定的抽象意义,还有修饰语言的作用。这一点,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例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例3中每一句都有一个虚词(第一句有两个)。从其意义和用法来说,有的很明确,比较容易把握,有的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之”,“抱明月而长终”的“而”,就不那么好理解了。然而,笔者以为,我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我们需要思考,这些虚词除了表意上的作用,是否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功能。其实,如果我们将上面的加点的虚词都去掉,其意义并没有什么不同和变化。那作者为什么在行文时不求简而求繁呢?这就要注意本文的文体特点了。本文是一篇“赋”,虽然是一篇散文化的赋,但其整句还是很讲求语言的整齐和对称的。本段文字除了开头“况吾与子”,都是两两对称的。我们知道“赋”又叫“四六句”,在“赋”的初期,基本就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本文在语言上就保留了赋的一些特点。所以,本段的虚词,固然有表意方面的功用,但从语言的

角度出发来考察,其作为补足音节方面的作用是更重要的方面。这个作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有了这些虚词,形成了六字句的句式特点。二是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并让节奏更为舒缓,从而更利于抒发感慨。

较一般现代文,文言文更注重语言的音韵之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文言虚词修饰语言,形成音乐的美感方面引导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诵读方面下工夫。就本例来说,我们就可以进行比较诵读,看看有这些虚词和没有这些虚词到底有什么区别。反复诵读、仔细品味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有了这些虚词,则显得语气舒缓,节奏感强,感慨的意味非常鲜明;如果没有这些虚词,语气显得急促,节奏感也没那么强烈,也就不便于抒发伤感之情了。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慈湖中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臣节坚如山 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坚如山乎 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 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考点/易错点2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文言虚词详解

文言虚词详解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指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文言虚词的概说 虚词主要有一下几类:副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值得注意的是代词、副词也归入虚词一类,而专家一般讲他们属于实词范畴。 相对于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来说为大家不熟悉,下面先结合现代汉语,将这几类词加以介绍,一边进一步的学习。下面的内容参考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 副词指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说明程度(很,十分)、范围(都、总)时间、频率(已经,常常)、情态、方式(特意,亲自,悄悄)表示肯定、否定(必须,没有)表语气(难道,大约)概念。 连词指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如和,跟,同;而,或者,如果,因为,但是,所以等。助词指助词通常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之上,以突出句子的结构或者某种功能。助词若位于句子的前、中、后,通常表示某种语气;若用于句子中间或词与词之间,则表示提示某种结构上的关系。助词在汉语中,通常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吗(么)、吧、呢”,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和“吧”疑问程序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推测出答案)征求意见。 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注意,表示输出主观的感情色彩。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表时间、处所、方向:从、自、由、趁、当,沿着 表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按照、依照、靠、用、通过,拿,比 表示施事、受事:被,给,把 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给,替,向,除了 叹词指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它不跟其他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能独立成句。叹词的用途主要是:一、独立成句,构成非主谓句。如:“喂!你干什么哪?”二、作插入语。如:“回头一望,哦,满山的红叶”。如:啊、嘿、咦、哼、哈哈、熙熙哎,哎呀。 为了便于理解,举出一个例子:我和他虽然很累,可还是用车把货物拉到了山顶,当我们从那儿下来的时候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呀!已过了午夜时分。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灵台一中于贵红 由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限,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有这样两种对文言文学习不利的情况:一是没兴趣,认为学了没用;二是没信心,认为太难不好学。因此,教师要抓住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文言文。 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对文学史的介绍,概述各朝代的名家名篇和最有特色的文言文范文。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桐城派”、司马相如的大赋、王勃的骈体文、归有光的小品文,让学生初步懂得祖国丰厚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如孔孟的“仁爱”思想,战国策士的游说智谋,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气魄等,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所包含的古人智慧和精神财富。另外,教师要挖掘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传说、成语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缘木求鱼”,《秋水》中的“贻笑大方”等,再结合课文恰当地引申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如结合《归去来兮词》,体会隐士文化;读《庄暴见孟子》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文中意境,如《愚溪诗序》中的“愚溪八景”图,《阿房宫赋》中的阿房宫外观图,从而吸引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其实文言文教学应该多样化,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对浅显一点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利用文下注解自己研习,讲解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就好;对难把握一点的文章,可以布置在预习的基础上,将学生拿不准的一些生僻词和问题提出来,或让其他同学讲解,相互学习,或是教师进行全面讲解。 第三,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规律。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这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但掌握了一个词的本义,就能结合具体语境推测其引申义。再如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志词,掌握了这些标志词,就能看出一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言知识进行归类,还可以将不同篇目的同类问题集中起来,从中归纳规律。 第四,加强诵读指导,培养文言语感。学习文言文,除掌握一般的文言知识外,应多读多背,通过诵读,去品,去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关键是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要得法,而且要经常坚持。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的重音、节奏、停顿,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要把范读、听读、自读相结合,把示范背、师生同背、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感。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地介绍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这些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同时,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作家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尤为重要。 如《师说》是传统的背诵篇目,是议论型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就望而生畏。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写的《读韩愈》一文,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畅谈感受。于是同学们脑海中呈现的韩愈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变得很丰满。学生感动于他为谏迎佛骨,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须揭龙鳞,然后义无返顾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动于他到了潮州,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竭尽所能为潮州苍生办实事:办学堂、废奴婢、去鳄鱼、兴水利,最后尽让一方山水都改姓为韩。于是那位长须弓背一步一颤的坚毅身影活在了学生的心中。许多同学对“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学生带着对韩愈的理解与感动去读《师说》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感受韩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穷而后工”,然后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则,采用设疑激趣——人生永无挫折就是幸福吗?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重点介绍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一再被贬颠沛流离,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运,随后推荐同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学生读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学说:“原来挫折对人生而言,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有的同学说:“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被一贬再贬。但是他的不幸却又是民族的幸运,华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带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文章的角色。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2017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 。 . 2017 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考试说明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知识归纳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初中语文教 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 15 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 所、则、焉、何、乎。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 题型分析及复习策略 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 固把握文言虚词呢? 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 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 的词性。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 在动宾 结构中,“之” 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 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 从虚词与实词的 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 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 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 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 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 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常 用 虚 词 常用 相当于现代汉 用法 例 句 虚词 之 语的词或作用 代 1、代人、代事、 他 ( 们 )、 她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 . . . . . . . . . . . . . . . . . 词 代物。代人多是 第三人称。 (们)、它(们)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 、代第一人 称 的。 3、指示代词,表 近指。 1、结构助词:定 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 语(名词)之间。 2、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 性。 3、结构助词:宾 助 语提前的标志。 词 4、结构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 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或用在三个 字之间,使之凑 成四个字,只起 调整音节的作 我 这(这件事) 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不译 不译 不译 无义,译时应省 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何陋之有?(《爱莲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用。 动词 到、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

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

中考文言文复习虚词教案

文言文复习(虚词)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通过层层深入的训练,帮助学生有效温习巩固《考纲》中所涉及的十二个常用虚词的常见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文言虚词的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教具】多媒体。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 【教学方法】点拨法、激励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一直是我们泰州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明确目标,分组活动。 1.复习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节课的复习目标:(看白板,齐读一遍)“熟练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的意义与用法。”目标里的12个虚词,就是我们泰州中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2个虚词。还有目标达成的关键体现在哪里对“熟练”二字上,何谓熟练如何达成下面我们将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活动(一)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个热身。上课之前,老师编了一句话,里面嵌入了12个虚词,把《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2个虚词都嵌进去了,老师就用这句话来让你们练一练,希望同学们能既准确又快速的说出这14个虚词的语境义。先自由的读两遍,然后花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讨论(要求:组长提问,组员回答,组员答不出,组长答,都不会的就做上标记),看一看,哪组同学对虚词的意义掌握的更为熟练。 醉翁亭乃太守以其号名之,滁人或与太守游于此,游则酿泉为酒,因知从太守游而乐,然焉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醉翁亭是太守用他的号命名这个亭的,滁州人有的和太守到这里游玩,游玩时就用泉水酿酒,因此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然而哪里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乃:是。以:用。其:代词,他的。之:代词,指醉翁亭。或:有的。于:到。则:就。为:动词,酿造。因:因此。而:连词,表顺承。然:然而。焉:哪里。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其:他的。)有没有问题没有吗其他同学来修正。没有说出的,谁来补充。 其实,这句话就是一个热身,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想不想接受挑战好,下面我们就来链接去年的中考题。 3.活动(二)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_游晗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游晗 (福建省罗源一中,福建福州350600) [摘要]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其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是工作中的难点。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许多语文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但由于文言文知识点琐碎、灵活性强等特点,满堂灌的方式很难见到成效。本文通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讨论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7)04-0173-02[收稿日期]2017-12-26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是因为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工作没有凸显出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忽略了文言文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思想[1]。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工作常常避重就轻,不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思想,转而考查学生对于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通常会将文中常考的知识点提取出来重点讲解,这看似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记忆零散、细致、无关联的知识点,无法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背离了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初衷。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独立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背诵记忆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学积累,掌握理解运用我国古汉语的能力。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文言文教学不尽如人意。 (一)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落后 首先,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部分老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直接将辅导书上的文章翻译和试题答案分发给学生,片面地强调文章中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中心思想的把握情况,缺乏对于解题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讲析,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 其次,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很多老师仍采用“串讲”模式,老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迷迷瞪瞪。对于课上知识学生无法做到当堂理解、课后消化,只能在下课后翻看课上快速记录的笔记,学习效率低下。 再次,老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不够充分。虽然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已掌握了如何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并没有实现借此提高上课效率的目标,在本质上,只是换了一种更便捷、更快速的进行“高效填鸭”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能覆盖所有的知识内容,却不能改变气氛沉闷、呆板无趣的教学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华而不实。 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为了讲得透彻、讲得详细、讲得全面,往往会将知识点整理得特别完善,并将整理后的内容直接交给学生。我们不能否认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但在这件事上教师确实存在越俎代庖的行为[2]。过于轻松的获取完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致使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到枯燥乏味,心生厌倦,学习效率底下。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如果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不高,教学工作就很难进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原因: 1.学生难以理解古今文化差异 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现在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古人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作者当时的情感,致使文言文学习浮于表面,未能企及文中之精华,学生难以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2.望文生义现象严重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习惯于用已学的知识去推测陌生的字、词、句的翻译[3]。但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明显,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知识,对于字词的活用也是一知半解,随意地凭借主观臆断来进行文言文翻译,致使失分严重。 3.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33卷第4期Vol.33No.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7年4月 Apr.2017 [作者简介]游晗(1964-),男,福建省罗源一中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本着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负责人】任淑华(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所在单位】扶风县法门镇第一初级中学【参研人】任淑华 【课题申报】2014年10月我(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向学校语文教研组申报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校本教研课题,10月底获得教研组及学校批准立项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是,我们参照课改的精神,站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审视传统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并非“会学”。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进行研究,

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新路,让老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起劲,获得自己研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广泛涉猎古文精粹,深入体味文言文的智慧和奥妙。提高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能力。 【课题的界定】 著名语言文学家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 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 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 汉语的源头。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即对文言文学习怀有热情,能够认真对待,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精神,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化,

语文教学:文言文抓住四类关键虚词,实实在在翻译到位

语文教学:文言文抓住四类关键虚词,实实在在翻译到位 语文教学:文言文抓住四类关键虚词,实实在在翻译到位饶水知音 抓住四类关键虚词,实实在在译到位 学案略语 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作用很重要。福建卷从不单独设题考查虚词,而是把虚词放在翻译中考查,而且考查不刻意,带有随机性,有时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考生对此不可随便处之,在二轮复习中应强化《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其他常用虚词及复音虚词的翻译意识,做到只要遇到就能抓住,只有抓住(译到位)才能抓分。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甲)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不能用汉文也。(选自苏轼《贾谊论》) (乙)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以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其辞曰:……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选自《汉书·贾谊传》) (1)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译文: 答案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被任用而郁郁死去,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得分点犹且以然则。 (2)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译文: 答案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清醒的人,也没有谁了解我。 得分点已、亡、宾语前置句。 (3)遭世罔极,乃殒厥身。 译文: 答案(你)遭受世人无尽的谗言啊,乃至于毁了自己的生命。 得分点罔极乃殒厥。 参考译文 (甲)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被任用而郁郁死去,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乙)贾谊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臣,因为受到谗言而被贬,写了《离骚》,《离骚》的结尾说: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清醒的人,也没有谁了解我。于是自己投江而死。贾谊缅怀屈原,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他的赋文说:……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地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世人无尽的谗言啊,乃至于毁了自己的生命。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

中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

◇高中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