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中特知识总结【第三版】

毛中特知识总结【第三版】

【重要会议】

1、中共二大

时间:1922年7月

内容: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2、中共三大

时间:1923年6月

内容: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3、中共四大

时间:1925年1月

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4、六届六中全会

时间:1938年

内容:毛泽东做政治报告《论新阶段》,这是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5、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

内容:①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②毛泽东在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

纲领联系起来。

6、中共八大

时间:1956年9月

内容:①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变化:“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

人民对以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7、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 年12月

内容:①提出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恢复了党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③实现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8、十一届六中全会

时间:1981年6月

内容:①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②会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

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方针。

9、中共十二大

时间:1982年9月

内容:①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②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

10、十二届三中全会

时间:1984年10月

内容:①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②邓小平在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1、中共十三大

时间:1987年10月

内容:①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②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

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

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2、中共十四大

时间:1992年10月

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3、中共十五大

时间:1997年9月

内容:①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②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将其写入党章;

③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④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⑤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

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即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4、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时间:1999年3月

内容: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5、中共十六大

时间:2002年11月

内容:①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③提出“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④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⑤提出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⑥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⑦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大体用

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6、十六届三中全会

时间:2003年10月

内容: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17、十六届四中全会

时间:2004年9月

内容: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18、十六届六中全会

时间:2006年10月

内容: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②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中共十七大

时间:2007年10月

内容:①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②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③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宝是解放思想;

④提出转变经济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⑤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

⑥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⑦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⑨提出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⑩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提出社会建设的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提出“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中共十八大

时间:2012年11月

内容:①提出“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③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一并写入党的基本路线;

④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⑤提出“两个翻一番”: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⑦提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即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积

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⑨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⑩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抉择;

?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

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

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21、十八届三中全会

时间:2013年11月

内容:①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③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

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④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

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⑤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⑥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

系,要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⑦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

政、依法行政共同推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⑧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

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

行政执法体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优

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22、十八届四中全会

时间:2014年10月

内容:①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③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3、十八届五中全会

时间:2015年10月

内容:①认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分析了“十三五”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等;

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

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③强调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

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④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⑤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重要文章】

1、1930年1月,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现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

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2、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并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

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毛泽东在此文章中首次明确提出反对教条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

3、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提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4、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把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

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5、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

路线。

6、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7、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8、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同时我党的三大作风也第一次被概括总结出来。

9、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0、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11、1956年4、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

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此时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我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2、1957年2月,毛泽东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的理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思想以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

义》、《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为代表。

【最高指示】

一、毛泽东

1、1941—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整风之

后,全党真正认识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的重要性。

2、毛泽东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分析客观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3、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5、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两者都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6、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矛盾性

质完全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7、毛泽东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的总方针是用民主的方法。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的方针。

8、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

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

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9、1957年,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二、周恩来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

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

2、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

术现代化。

三、邓小平

1、1984年10月,邓小平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

2、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

论问题。

3、邓小平提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

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必由之路。

7、邓小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外

交方针;确立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四、江泽民

1、江泽民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画龙点睛”。

2、1996年2月,江泽民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

3、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5、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重要数字】

一、数字“一”

1、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一个根本政治制度(即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一体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5、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二、数字“二”

1、改革必须坚持的两条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2、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两个翻一番”: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5、党的建设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6、两个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两个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8、转变经济方式“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

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9、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方面:公有制为主体、不搞两极分化

10、社会主义的两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11、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

初级阶段

13、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

14、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5、“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

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三、数字“三”

1、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2、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5、毛泽东思想三个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三个方向: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

7、人民政协的三个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8、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0、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1、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2、国际局势三个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13、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

14、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

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三农问题:农业、农民、农村

17、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18、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20、“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

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

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四、数字“四”

1、四有公民(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党的四大纪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

4、社会主义改造的四个失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转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

5、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四个要求:工业化,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四项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四个基本内涵: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9、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四项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10、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四项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

民守法

1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2、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四个基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

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3、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四项主要内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

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的四个方面: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

重点、以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15、四进四信: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

16、十八大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8、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19、自主创新的四项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四马分肥: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21、党的建设四项基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

五、数字“五”

1、“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2、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3、民族精神五项基本内容: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时代精神五项基本内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社会保障体系五个方面: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

善事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党的领导

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9、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十八大新“四化”基础上提出新“五化”:新型工业化、

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项基本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和健

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项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五项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3、十七大提出“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14、五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5、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五项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六、数字“六”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全面小康的六个基本特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

更加和谐、人民社会更加殷实

七、数字“八”

1、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2、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

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

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4、八项要求: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

软弱放任;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

务的利益;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要公道正

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

假、与民争利

【关键词汇】

一、“前提”

1、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2、两种制度的前提:一个中国

3、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

5、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前提:有法可依

6、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平等

7、发展的前提:和平

8、敬业的前提:爱岗

9、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爱岗敬业

二、“保证”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保障:违法必究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4、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政治文明

5、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精神文明

6、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标志”

1、我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与时俱进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的标志:《论十大关系》

4、我国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

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

8、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四、“关键”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科技

2、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党的领导

4、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关键:大国

5、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与时俱进

6、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7、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执法必严

8、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0、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的因素:国有经济

五、“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公有制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收益公有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

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9、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奉献社会

10、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

加和谐、人民社会更加殷实

六、“途径”

1、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改革

2、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全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艰苦奋斗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5、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途径: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6、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8、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9、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10、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1、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3、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即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4、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或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七、“目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

2、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5、“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总目标: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

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水平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

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12、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民主法治

1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15、十七大社会建设的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6、党的建设的战略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八、“本质”

1、台湾问题本质:中国的内政问题

2、香港、澳门问题是本质:国际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4、人民军队的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本质:坚持执政为民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

7、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本质:各民族人民内部矛盾

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武装斗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本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

1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1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科学的本质:创新

14、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

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先进性、纯洁性

16、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8、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九、“基础”

1、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正规化

2、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

3、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

4、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

5、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

6、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

7、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9、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公有制经济

12、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13、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基础:发展中国家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

15、共产党与民主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监督。

16、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7、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

19、专政的基础:民主

20、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21、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爱岗敬业

22、我国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的基础:平等友好

2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

23、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十、“核心”

1、所有制的核心:产权

2、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3、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4、四个尊重的核心:尊重劳动

5、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所有制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7、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人才

8、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经济建设

9、党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实事求是

10、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团结

11、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13、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14、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有法必依

15、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7、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1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9、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2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1、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23、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24、生态文明的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5、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十一、“基本”

1、基本国情

①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2、基本制度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

3、基本途径

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即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4、基本方针

①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基本原则

①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②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党的领

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⑤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基本内容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

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⑤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土地革命

⑥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

7、基本特征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收益公有

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

构、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奉献社会

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⑥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

加和谐、人民社会更加殷实

8、基本要求

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觉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③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四项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

④依法治国(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四项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

民守法

⑤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⑥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⑦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

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⑨党的建设四项基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

⑩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9、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10、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无产阶级

1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市场

12、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

13、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

15、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

16、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17、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8、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20、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2、国际局势三个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4、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

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5、我国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对外开放、科教兴国、计划生育、依法治国、环境保护、节约资源、

男女平等、水土保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6、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7、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8、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

29、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3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3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

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十二、“根本”

1、根本制度

①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②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根本方法

①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②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3、根本特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

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公有制

4、根本依据

①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

②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5、根本问题

①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6、根本目的

①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人民当家作主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

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7、根本原因

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8、根本要求

①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和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

于坚持执政为民。

9、根本原则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②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团结

③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我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两条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10、根本保证

①实现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②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民族团结

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确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

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11、根本任务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2、根本途径

①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实现全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艰苦奋斗

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⑤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⑥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⑦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或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13、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动力:工人、农民

15、建党的根本条件: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16、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生存权、发展权

17、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公有制经济

18、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我国外交活动的根本准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0、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1、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发展科技、教育

22、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2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2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25、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6、提升广大人民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发展教育、科学

2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

29、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0、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1、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执政能力建设

3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33、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

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5、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

力,是我国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

【重点概念】

1、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

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5、我国实施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6、我国外交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党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8、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三大作风

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先进性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科技,核心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12、台湾问题的由来是国内战争遗留问题,性质是中国内政问题。

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生活宽裕,中心环节是生产发展。

1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保存富农经济

15、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16、新时期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17、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19、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0、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重要标志:1992年南巡讲话及十四大召开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2、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最高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6、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8、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

2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30、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等。

31、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

是前提

3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

一部分。

33、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

自治体系。

34、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要求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违法必究是保障、执法

必严是关键。

35、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

坚持执政为民

36、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也是我

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37、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

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38、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所依的“法”是宪法和法律。

39、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总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

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水平

4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的重要机构,其主题是团结民主。

4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4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

义性质、“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4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的动力是

工人、农民。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本

质属性是社会和谐;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45、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地位: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

国的钢铁长城;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4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4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

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

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4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造生产

更多更好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0、实事求是党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

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路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5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

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其中的广大人员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52、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5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等参与分配。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的职工的劳动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私营经济中劳动者的收入属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收入。

5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须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

业,发挥公共财政的支农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村党委要善于运用资本以提供坚强的经济支持。我们要建设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的农村。

55、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内容: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

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主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56、发展的目的是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57、完善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要形成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8、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59、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民主主义社会。

60、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1、建设和谐社会,“诚信友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62、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的摆

在全党面前。

6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等基本

的阶级力量。

64、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

还有可能会激化。

65、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

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66、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它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相同,作用、

职能相同,历史使命也相同。

67、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6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69、建设和谐社会,“充满活力”是指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7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

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71、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7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的集体成分股份制应成

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不仅可以多样化,也必须多样化。

73、中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合作化。“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手

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4、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要改革、完善党和国

家的领导制度;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75、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其中思想建

设是首位、必须普遍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