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培正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14.1 热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培正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14.1 热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免费下载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a17461711.html,/

14.1热机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知道热机的概念,初步了解其工作原理。

2.借助于模型、挂图和动画视频,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3.通过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这两种内燃机的异同点。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难点: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

策略

自主预习,Flash视频,教具演示,自学讨论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5分钟)播放超音速汽车,思考汽车是如何

获得机械能的?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提出的问

题。

创造课堂

情景,激发

学生的兴

趣和求知

欲。

引入新课(5分钟)播放蒸汽机、内燃机、喷气发动机、

汽轮机等视频。这些机器是如何把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呢?生活中还

有没有类似的实例?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如何把内

能转化为机械能。结合生活实

际来说明。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25分钟)利用内能做功

演示实验:利用内能来做功。

利用课本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橡

胶塞塞紧试管口,用酒精灯加热试

管中的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请同学来描述实验现象。

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它的机械能

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结合观察的实验,回忆实

验现象。试管内出现大量气

泡;试管塞会被水蒸气冲出

去;在试管口附近会出现大量

“白气”。

学生思考,塞子飞出去说明有

其他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做了

功,机械能增大。试管内产生

的高压水蒸气对塞子做了功,

通过实验

来证明内

能可以转

化为机械

能,引入热

机的概念。

从哪来的?

为什么在塞子附近会出现“白气”呢?把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热机

你生活中还见过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吗?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汽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内燃机。内燃机分为两大类:汽油机和柴油机。投影汽车和货车的图片。这些运输工具的心脏就是汽油机和柴油机。学生举例,如水烧开时,壶盖

会被顶起来。装有半瓶水的热

水瓶瓶塞有时会“跳”出来等。

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

气发动机等。

观察图片,了解汽油机和柴油

机在实际中的应用。

利用实例

了解热机。

利用实际

应用提高

学生学习

兴趣,产

生继续研

究的欲望。

汽油机阅读课本上有关汽油机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四冲程汽油机包括哪些主要部件?2.什么是冲程?3.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有几个冲程?各个冲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4.在四个冲程中,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各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5.哪个冲程实现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使汽车获得动力?6.如何根据四冲程汽油机的简图判断出冲程的名称?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展示汽油机各冲程的挂图。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这四个冲程中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发生在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观察模型,总结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几次?曲轴转几圈?对外做功几次?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自学

汽油机的内容。

结合挂图和课本内容,回答自

学时提出的思考题。同学之间

进行补充回答。

学生小结各冲程的判断方法,

可以观察活塞的运动方向,如

果活塞远离火花塞是吸气冲

程或做功冲程;如果两个门均

关闭则为压缩冲程或做功冲

程。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活塞

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圈,对外

做功一次。

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

力。

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

力和总结

能力。

柴油机

完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汽油机柴油机

工作过程吸

同压

同做

同排

说说在实际中你见过哪些地方使用了汽油机,哪些地方使用了柴油机。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后进行总

结。

相同点: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有

四个冲程,名称相同;压缩冲

程和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不同点:结构不同,汽油机

有火花塞,柴油机是喷油嘴;

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是点

燃式,柴油机是压燃式;汽油

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的是汽

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吸

入的是空气;用途上不同,汽

油机轻便,可用于小型机械,

如小汽车等,柴油机较笨重,

但输出功率较大,可用于大型

机械,如坦克、载重汽车等。

学生完成表格,并进行交流。

学生举例说明,汽油机应用与

小汽车、割草机等;柴油机应

用于载重汽车、坦克、大型发

电机等。

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

力。

巩固利用

对比的方

式研究问

题的方法。

利用列表

对比的方

法加深对

汽油机和

柴油机的

工作过程

的了解。

物理联系

生活。

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了解汽车的组成以及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汽车发展的影响。阅读“现代汽车”,了解内能

利用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

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内能

的利用对

人类社会

发展的重

要意义。

总结(5分

钟)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

什么?2.什么是热机?列举常见的

一些热机。3.什么是冲程?汽油机

一个工作循环有几个冲程?曲轴转

几圈?活塞往复几次?对外做功几

次?4.柴油机与汽油机有哪些相同

点和不同点?5.列举实际中哪些地

方使用汽油机和柴油机?

学生梳理本节课本知识内容。

3.汽油机中活塞从汽缸的一

端运动到另一端叫一个冲程,

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吸

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

和排气冲程。一个工作循环曲

轴转两圈,活塞往复两次,对

外做功一次。4.可以从结构、

工作过程、使用范围等方面进

培养学生

总结归纳

的能力。

行比较。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教师总结。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