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

化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有两个答案的错

1个不得分,漏选1个扣1分。)

1、维生素、糖类、油脂、蛋白质四类物质中,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AD ) A .都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 B .糖类习惯上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C .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D .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2、小马同学家的庄稼出现叶色发黄、茎秆细弱倒伏的现象,则应尽快给庄稼施用( ) A 、K 2HPO 4 B 、NH 4H 2PO 4 C 、CO(NH 2)2 D 、KNO 3

3、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A 的溶解度都大于

B 的溶解度 B .t 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 、B 饱和溶液中,A 的质量比B 大

C .t 2℃时,A 、B 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A 、B 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 3℃降温到t 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

4、为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CO 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作用产生的。某学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应选用的试剂是( A )。

瓶I 瓶Ⅱ A 、 Ca(OH)2 NaOH B 、 NaOH Ca(OH)2 C 、 稀HCl Ca(OH)2 D 、 NaOH BaCl 2

5、将一定量的丙醇(C 3H 8O )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6.0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7.2

8.8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D )

A .表中a 的值为2.8

B .X 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 可能含有氢元素

D .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14.4g ,则无X 生成

6、如果将物资按单质、氢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右图中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资,且相连物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A )

A. 当甲为氯化铵时,X 可以为氢氧化钾

/g

B. 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X 一定不可能为碳酸钠

C. 当X 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氢气、红磷、葡萄糖

D. 当X 为稀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氢氧化铜、硝酸银

7、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反之亦然。取同温同压下相

同体积的CO 和O 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恢复到初始温度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 参加反应的CO 和O 2的体积比为2:1

B. 生成的CO 2分子个数为原来气体分子数的三分之二

C. 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原来的四分之三

D. 反应后的气体中C 、O 原子的个数比为1:2

8、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钾溶液中生成KHCO 3,然后利用KHCO 3受热易分解产生CO 2的性质,把CO 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再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绿色自由”构想的技术流程如下:( CD

)

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

的是 A .吸收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O 2+K 2CO 3+H 2O =2KHCO 3 B .分解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KHCO 3====K 2CO

3+CO 2↑+H 2O C .由分解池分解后所得溶液X 可通入吸收池再利用,其主要成分是KHCO 3

D .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CO 2=======================CH 4O (甲醇)

9、t ℃时,将一定量KNO 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 g 、10 g 、15 g ,析出KNO 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 、b g 、c g ,则a 、b 、c 三者的关系为( B ) A .c == a + b B .c == 2 b - a C .c == a + 2 b D .c == 2 a - b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82分)

10、(5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 2×105Pa 、300℃,铬锌触媒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___________ 。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______ 。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________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镁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8分)用化学式填写

(1)" 空气污染指数 " 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计入其中的各项污染物除可吸入颗粒外,还应包括的气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常用的燃料_____________,食醋中含有的酸____________,能够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糖______________,含铁元素70%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

(3)某金属的氯化物溶液 200g, 洛质质量分数为 5.55%g 向其中滴加 AgN03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干燥得固体28.7g ,该金属氯化物的化学式应为_________

12、(8分)右图中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所学的,其中A、B为单质,B是可供动植物呼吸的气体;甲、乙、丙为化合物,甲与过量的丙、乙与过量的丙两两反应的所有产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B的化学式;写出一种丙的名称。

(2)写出A和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乙→甲的化学方程式:。

13、(6分)某市的“二期课改”中,初中化学引入“物质的量”的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是一种新的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mol),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N A)个该物质的微粒。如1mol 氢气含有6.02×1023个H2分子,含有2×6.02×1023个H原子。据此回答:

(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是(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理量。(2)1mol硝酸(HNO 3)中含有个H原子,含有个O原子。

(3)右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那么,1mol 氧气分子中含有个电子。

(4)已知“在标况下(0 O C,1.01×105 Pa),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均约为22.4L”,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标准状况下,22.4 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 N A

B、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 A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1mol H2,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2 N A

浓硫酸 (5) 已知1mol 氧气的质量为32g ,则64g

氧气与足量硫粉完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分 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分)雷利是英国物理学家,他曾用下列两种方法测定氮气的密度。

方法一:将除去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空气通过烧红的装有铜屑的玻璃管,使空气中的氧气全部除去,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72g /L 。

方法二:将氨气(NH 3)通过赤热的装有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氮气和水蒸气,除去水蒸气后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08g /L 。若两次测定时的状况相同,请问:

(1)方法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欲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可供选择的装置如图所示(不可重复使用),在你选择的装置中,用相应的字母表示导管口的连接顺序 ,瓶中应盛放什么物质 。

(3)请分析两种方法所测定的氮气密度数值不同的原因。 。

15、(14分)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在今年的化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做了二个有关铁的实验。

实验一:用干燥纯净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如下图:

A B C D E F

其中A 是实验室用草酸(H 2C 2O 4)和浓硫酸加热制取一氧化碳的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H 2C 2O 4 H 2O+CO 2↑+CO ↑。请回答下列问题:

浓硫酸草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

石灰水

浓硫酸澄清石灰水

(1)B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C 装置无明显现象,C 装置的作用是 。 D 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3)E 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

(4)F 装置的作用是 、 。 实验二:铝粉和氧化铁粉末反应(铝热反应) 实验装置如下图:

图中纸漏斗由两张滤纸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点燃镁条后观察到的

现象: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纸漏斗的

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细沙中。 实验后老师作了如下提示:实验中镁条和氯酸钾的作用是提供反应所需的高温条件,铝粉和氧化铁粉末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叫铝热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该反应常用于焊接钢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中单质铝与一氧化碳有相似的 (填“氧化”或“还原”)性。 实验后同学们对金属与金属氧化物间的反应产生兴趣,激发了探究

热情。

【提出问题】任何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都能反应吗? 同学们在请教老师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 实验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取Zn 、CuO 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向冷却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黑色粉末变成 色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水溶液呈无色。 Zn 和CuO 能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2

取Mg 、CuO 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向冷却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发生爆炸,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水溶液呈 色。

实验3

取Cu 、Fe 2O 3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粉末无变化

Cu 、Fe 2O 3不能反应。

【反思拓展】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规律和金属与 的反应相似。 16、(12分)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

镁条

氯酸钾

铝粉和氧化

铁的均匀混

合物

盛有细沙

的蒸发皿纸漏斗

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

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

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点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

近的溶液任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

pH小于7。说明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性,管②附近

的溶液呈(选填“酸”、“碱”或“中”)性。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

发现红色立刻消失。乙同学、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

图Ⅲ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

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

因可能是酸。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碳棒等,再将洗

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

甲同学用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解释与结论】

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点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交流与反思】

甲同学取55g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5g水后,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甲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碱性。

乙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H2SO4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酸性。

17、(13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查阅资料】(1)Ca(HCO3)2可溶于水;(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猜想】(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

(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

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问题讨论】(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2、图3)。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

(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

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到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

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发生上述反应,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

(3)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根据你分析:Na2CO3受热分解(填“易”或“不易”)。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任写一种)。

【拓展应用】(1)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方法除去。

(2)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加入适量的溶液。

18、(10分)某同学用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做“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的实验,

其五次实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氧化铜/g 硫酸溶液/g 硫酸铜/g

1 2.0 120 4.0

2 4.0 120 8.0

3 6.0 120 9.6

4 8.0 200 16.0

5 10.0 200 X

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空格:

(l)哪几次反应氧化铜有剩余;

(2)哪几次反应硫酸有剩余;

(3)表中X的值是;

(4)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D

2、D

3、C

4、A

5、AD 6 A 7、AC 8、CD 9、B

二、非选择题

10.(1) x=15 (2)氩 (3)3 (4)MgCl 2 (5)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11、(1)S02 C0 NO 2 (或 N x O y ) (2)C 2H 5OH CH 3COOH C 6H 12O 6 Fe 2O 3 (3)CaCl 2 12、(1)O 2 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等) (2)CO CO C 22高温

==+ (3)O H CO CO H 2232+↑==(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13、(1)不同 (2)N A 或6.02×1023 , 3N A 或 3×6.02×1023 (3)16 N A 或8×2×6.02×1023

(4)C (5)2 N A 或 2×6.02×1023 14、(1)2NH 3 + 3CuO

N 2 + 3H 2O +3Cu

(2)BAGH 或GHBA 上述装置顺序中,第一个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第个盛放浓硫酸 (3)空气中含有少量密度比氮气大的气体,使得方法一的测定值偏高

15. 实验一

(1)2NaOH+CO 2=Na 2CO 3+H 2O

(2)证明二氧化碳已被完全吸收 干燥一氧化碳气体 (3)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4) 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尾气处理 实验二 2Al+Fe 2O 3 2Fe+Al 2O 3 还原 红 无 镁与氧化铜能发生置换反应 盐溶液 16、(1)碱

(2)不足(或酸液残留在管壁上等)

(3)恰好褪去(或立即消失) (4)pH 试纸

实验中滴加酚酞的溶液变为无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因酸过量而呈酸性,故用pH 试纸来确认。

稀硫酸(或酸)

乙同学用pH 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溶液时消耗了少量酸 【交流与反思】2.2% 增强 增强

17、(1)Na 2CO 3+Ca (OH )2=CaCO 3↓+2NaOH; OH -、HCO -3、Ca

2+

高温

(2)Na2CO3+CaCl2=CaCO3↓+2NaCl;有无气泡产生.

(3)空气受热膨胀,不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或大试管管口有水珠等).

[拓展应用]

(1)加热

(2)NaOH

18、(1)第3次与第5次氧化铜过量(2分)

(2)第1次与第2次硫酸有剩余(2分)

(3)表中的X值为16.0(未保留一位小数扣1分)(2分)

(4)w%=4.9%(没有计算过程不得分)(4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