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方案

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方案

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方案
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方案

邢台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

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方案以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根据省教育厅《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方案》等文件,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现实状况,力求体现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促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骨干专业建设工程的实施,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师资、专业设施、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骨干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各项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达到以骨干专业带动学校发展、以若干骨干专业群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目的。

三、建设任务

1.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出30个左右市级骨干专业,开展骨干专业的市级研讨活动和示范性观摩活动。

2.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骨干专业教师,3年评选出50名左右“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

3.3年建成80门左右骨干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校本教材,教学课件和专业实训方案。

四、建设内容

1.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建设骨干专业

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及时调整专业领域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探索和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成效显著的骨干专业。

2.立德树人,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基本道德为主要内容,以讲荣誉、重诚信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荣誉体系建设。强化认知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结合素质拓展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聘请行业企业等部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办学方向、目标定位、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高校、职能部门等专家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主人,依据科技发展和岗位群对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3.深化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

以行业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工作案例、任务、项目作为教学课程建设的支撑点,打破学科体系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影响,重新整合课程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工作案例”校本教材。

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保证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加大实

践教学环节的所占比例,使得实践教学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60%以上。同时,加强考证与课程的融合,把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等实践性课程中,构建“双证书”制度专业保障体系。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课程体系体现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

4.强化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制实习指导书和项目开发指导等教学文件。建设一个集技能训练、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骨干专业实训中心。健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涵建设,强化质量监控,建立教学实习环节的管理制度,形成校企共管的管理模式;建立教学实习的考核评价标准。

5.建设“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打造具有全市或全省影响力的、教学质量优良的“双师型”、“名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使教学团队的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使教师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专业教师经常参加有影响的、水平较高的国内学术会议。通过高校进修、职业资格培训、主持和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新、专业技术扎实、教学能力强、深受学生欢迎和企业信赖的优秀教师团队。

6.建设专业教学信息资源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高度共享的专业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专

业信息文献、专题特色资源、专业视频动画、试题和案例、企业的教育资源等,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自主学习需要,搭建终身学习和互动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行对口交流和支援,开展社会培训,主动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城乡交流服务。

五、实施过程

1.骨干专业申报

申报学校依据本方案要求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评审标准》(附件1),写出申报材料,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市教育局。

2.骨干专业评审

市教育局职成教科负责申报材料的受理和初审。评审工作由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家实施,召开申报答辩会,由骨干专业带头人进行答辩。专家组依据评审标准,在对申报材料严格审核的基础上,综合骨干专业带头人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审,写出评审意见报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进行公示和审批。

3.检查与验收

市教育局从批准骨干专业建设次年起,每年依据骨干专业建设方案对骨干专业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检查,未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专业取消其建设和评比资格,两年内不得再申报。建设三年后,根据骨干专业建设方案,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骨干专业建设绩效进行全面验收,并将验收结果向社会公布,有效期3年。

附件1:邢台市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评审标准

邢台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评审标准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 . .. .. . 职业院校 “金课”建设方案 课程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落实“课堂革命”,深入开展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金课”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协调发展原则。把“工匠培养”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辐射示原则。充分发挥“金课”的示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s. . . . .. . . . .. .. . 三、“金课”体系 “金课”来源于教育部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我校的“金课”体系是指职业教育类型下的符合学校办学理念、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金课”体系共分三个层级: 第一级:优质课程。优质课程是指能够支撑专业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由二级院部评定。 第二级:改革创新课程。改革创新课程是指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有完善的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和实施,能够带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转变,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第三级:“金课”。“金课”是指在改革创新课程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具备一流的课程团队、一流的课程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课程资源、一流的课程管理等特点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金课”体系涵盖学校所有课程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课、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课、实践实习课。四、建设目标 第一批:金课?门,改革创新课?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总结经验扩大优势 一、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校企合作 学院隶属宁波市领导,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超过4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这为加大对学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化工基地,进一步确立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期间,宁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及机械基础件、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模具、新材料、新能源、文具、家用电器等十大产业。宁波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根据《宁波市2006——2007年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未来几年,宁波每年需要10万名技能型人才,这给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合作发展基础良好。北仑区东接深水良港——北仑港,北临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区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中信公司独家开发的大榭开发区,有1000多家外(合)资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5家。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935元。至2005年,宁波十大百亿工程中有七项落户在北仑新区。目前北仑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校企双方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双赢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推行“三三”模式,深化工学结合 学院几年来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建校以来,坚持“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探索了特色鲜明的“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其中《“学工交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作为9个典型模式之一收入由教育部高教司、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主编的银领工程丛书《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60401 学校名称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2741 学校举办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学校所在地广东省(省份)广州(地市) 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9 日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十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珠三角地区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劲东风,继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建筑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专业建设基础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2006年该专业被省教育厅评审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尤其是在09年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当中,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在专业内涵方面下苦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取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0年该专业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正式成为了“省级示范性专业”称号。 1、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手段引进专业团队人才,通过国内外访学、参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精品课程建设培训、参与项目研发或企业兼职等途径锻炼培养人才,本专业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骨干队伍。专业带头人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思想素质好,团队意识强,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拥有一批来自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沃华消防公司、广东建业工程技术公司、广东海富建设有限公司消防技术服务分公司、广州珠江监理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的兼职教师。 2、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以点带面,以课程等级建设推进课程整体改革,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先后有《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获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获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XX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XX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 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 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 函〔2015〕168号)《XX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 进工作方案》(X教高﹝2016)9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教职成[2015]9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 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 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 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 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

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各系统的工作融为一体,相关部门及人员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树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体系 (一)健全组织,形成组织体系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安徽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7年5月,是由原铜陵智通职业培训学校升格而成的一所省级示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集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学校目前开设有轴承加工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电子电工、旅游与酒店管理、高铁、高级护理、财经、学前教育、对口高考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专业。 2011年,我校以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安徽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TI职业技术培训考核单位”、“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CSIA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Adobe中国授权考试点”、“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组织奖”、“安徽省职业技能定点考试培训机构”、“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共青团安徽省委青年文明号”、“铜陵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铜陵市青年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共青团铜陵市委青年文明号标兵”、“铜陵县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5年,在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我校共有xx个项目获奖,其中有xx名学生分别获得省市一、二、三等奖,有xx名教师获奖。 一、学校办学方向 1、办学定位 我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对接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有效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多元办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卓越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目录 序言 (1)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2) (一)建设背景 (2) (二)建设基础 (6)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二、建设目标 (11) (一)建设思路 (11) (二)总体目标 (13) (三)具体目标 (14) 三、重点建设内容 (26) (一)重点特色专业群建设 (26) 1、现代农业特色专业群建设 (27) 2、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 (44) (二)教师队伍建设 (44) 1、基本情况: (59) 2、建设内容: (60) 3、教师队伍建设年度建设进度与资金使用 (68) 4、标志性成果 (69) (三)治理能力建设 (69) 1、建设基础与预期成效 (69) 2、建设内容 (70) 3、建设进程与经费预算 (78) 4、标志性成果 (78) (四)其他特色项目 (79) 1、“德育银行”特色项目建设 (79) 2、“双轮驱动”的社会服务特色项目建设 (84) 四、建设期和经费预算 (94) 五、主要保障措施 (95) (一)机构设立 (95) (二)保障机制 (97) (三)过程管理 (98) (四)经费保障 (99)

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序言 桃源县因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名“世外仙境”,是湘西北的一个地域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扼中南往云贵、川渝咽喉,素有“湘黔孔道”之称。桃源地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桃源是一个教育大县。为了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县职业中专申报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主要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我省“一带一部”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四化两型”和教育强省建设,认真贯彻构建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要求,以服务区域产业振兴为导向,以夯实基础能力为重点,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发展,整合资源,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以实施湖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常德市教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筹建方案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筹建方案 当前广东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方面中山普遍存在技术人才供应不足,高技能人才特别短缺、产业升级所学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中山的很多镇区又存在一定比例的下岗、待岗职工,有相当多闲置的劳动力。而职业培训能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质,是打破制约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关键,因此为满足当前社会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决定发挥各自在资金和办学方面的优势,拟在火炬开发区选址筹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名称以定,以下简称“学校”)。现就学校筹建方案汇报如下: 一、组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必要性 1、组建“学校”是满足当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快企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匮乏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我市目前这类人才仅占7.6%。以制造业为例,一线职工中,高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师不足5%。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成立学校十分迫切。学样成立后将对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当 前中山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社会上每年都有大量新成长的劳动力由于缺乏职业能力而不能就业,而许多企业又往往补充不上合格的人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使广大青年在就业前接受与就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具备就业的必要条件,这对缓解工荒和促进就业具有直接的意义。 2、组建“学校”正值当前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1)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中山市还是开发区对于各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出台了多个文件。比如中人社发〔2016〕68号《中山市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就是最好的说明。 (2)火炬开发区作为中山市最大工业开发区,企业之多,市场最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显迫切,高级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而由此,使得职业培训学校市场不断发展。 (3)开发区虽然培训学校众多、竞争激烈,但是没有一家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样无疑为我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

中高职院校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中高职院校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 东莞市铭洋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3D打印专业背景概述 1行业发展背景 2国家政策背景 3人才需求背景 二:3D打印专业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定位 2:专业建设意义 3:就业岗位分析 三:3D打印专业实训室建设 1:3D打印专业实训室建设规划,区域划分 2:3D打印专业实训室项目实训内容 四:3D打印专业实训室硬件配置方案 五:3D打印专业课程建设 1:3D打印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内容 六:3D打印专业师资建设 1:四类人才培养

一:专业背景概述 1:行业发展背景 经济: 面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的压力,中国急需加快发展3 D打印,重建中国工业新优势。 社会: 从2012年全球掀起3 D打印技术热潮以来,媒体和市场关注度持续上升,3D打印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促进了3D打印应用市场的培育。 技术:核心专利到期及成熟技术团队推动3D打印的发展,核心基础专利的到期加速中国3D 打印行业的快速扩展,行业将进入百花争鸣的时代。 政策: 国家相继出台推进措施。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2:国家政策背景 ◎2013年4月,科技部公布最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首次将3D打印产业纳入其中。 ◎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 》。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推动三维( 3D ) 打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国内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3D打印行业的发展. 例如,青岛印发《巨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 3:人才需求背景 ◎市场迅速扩张,人才需求凸显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目前3D打印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联盟3D打印印会员企业和用户企业的需求至少有5万人的缺口。 ◎城市制造业发展,急需人才支撑 根据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未来2~3年时间内,东莞3D打印市场人才需求将至少保持47%左右的年均增速。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客观上对3D打印技术有强烈的需求,2016年东莞3D打印人才需求总量为4000人左右。 ◎专业教育缺乏,人才供不应求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xxxx学校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三) 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四) 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

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五) 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一) 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二) 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三) 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 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 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 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 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高职会计专业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二○一一年十月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 一、发展契机 依据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我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按照动态调整、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有机结合、质量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围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特色,大力推进会计等专业建设的精神,我校会计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吉林省特色产业群的逐步完善,对高水平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根据人才需求调查,在未来三年内,会计专业人才有较稳定的社会需求。 为保证专业教学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会计专业通过人才市场调查、企业走访、毕业生回访、专家与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运行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的结合,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结合,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会计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立足吉林、面向全国。 二、专业定位 会计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我省“十二五”规划内容相衔接;坚持专业特色发展与学校整体层次提升相衔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发展潜力。能胜任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经营管理部门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1、专业:会计 2、专门化方向:会计电算化方向、制造业企业会计方向、商业企业会 计方向、事业单位会计方向、银行会计方向。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一)入学要求(招生对象)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二)基本学制 基本学制为三学年。(弹性学制二至四年) 三、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在中小型企业、经济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一线从事会计核算、理财及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有报考会计初级职称的能力。 规格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与素养:

1、职业通用能力,主要包括: (1)阅读与撰写财经文件能力; (2)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 (3)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 (4)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专题发言的能力; (5)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 2、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1)会计制度及财经法规理解运用能力; (2)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中英文处理能力; (3)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能力; (4)记帐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能力; (5)日记帐、明细帐、总分类帐等会计帐簿的登记能力; (6)出纳与记账核算能力; (7)职工薪酬计算、费用成本计算能力; (8)税费计算与申报能力; (9)小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能力。 3、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 (1)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2)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健康的体魄。 (3)健康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4)开拓的创新精神。有良好的竞争、创新意识。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2007-2010年) 按照“创示范、建示范”的要求,永州职院要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创建与这一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整体校园环境。在2005年完成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的基础上,依照学院总体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有效地优化配置办学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校园建设,必须对学院的校园建设作出新的规划,特别是要针对目前一校多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对未来校区的布局,功能定位以及建设目标进行精心安排。 本规划的重点是对校区布局及功能定位作出调整,使之符合学院的发展战略的要求,满足学院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院校区现状及新校区地理环境 我院现有校区总面积1600亩,各类建筑38.4平方米,目前分为五个校区,即:医学校区、信息工程校区、商贸旅游校区、理工电子校区、人文教育校区。这“一校五区“的基本情况如下: 1、医学校区:位于零陵区南津北路,占地514亩,已建有各类建筑17.3万平方米,现为永州职院主校区,现为医学学科教育科研基地和永州职院附属医院所在地,也是学院的管理中心。 2、信息工程校区:位于冷水滩区凤凰园开发区内,占地625亩,已建各类建筑7.02万平方米,现为农学学科、计算机学科和模具学科

教育科研基地和永州职院实习农场所在地。 3、商贸旅游校区:位于零陵区南津北路36号,占地200亩,已建各类建筑5.18万平方米,现为经济旅游学科教育科研基地。 4、理工电子校区:位于零陵区中山南路,占地126亩,已建各类建筑4.7万平方米,现为电子制造类学科,汽车制造类学科教育科研基地。 5、人文教育校区:位于零陵区芝山南路,占地136亩,已建各类建筑4.23万平方米,现为师范教育学科、艺术类学科教育科研基地。 一校五区的状况给学院的教育和管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校区过于分散,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教师与教师的交流,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的质量;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造成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加大了学院的管理、运行和控制的成本;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成长空间和校园环境。 基于以上原因,学院做出了建设院本部为重点的战略决策,在零陵区老埠头村征地2250余亩建设院本部。院本部的建设不仅为加快新一轮学院建设发展、实现学院奋斗目标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解决困扰我院多年的“一校五区”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院本部开工建设,我院新的百年建设和事业发展已拉开序幕。院本部的建设将极大地拓展我院未来的发展空间,改变目前各校区的功能布局,学院的建设重点和管理重心,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学院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未来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综合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综合平台项目建设方案——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目录 一、建设背景 (3)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3) 三、标准建设 (4) 四、平台建设 (6) 4.1素材中心 (6) 4.2微课中心 (8) 4.3课程中心 (9) 4.4专业园地 (10) 4.5 个人空间 (11) 4.6移动学习系统 (12) 4.7 绩效评估系统 (12) 五、预期效益 (14)

一、建设背景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与时俱进的构建思想,需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发课程建设及应用为抓手,完善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发课程的建设及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将进一步充实专业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内涵,将学校重点专业打造成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特色、教学方式独创、教学质量显著的优势专业,并在省内乃至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奠定良好基础。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建设目标如下: 1.遵循国家标准,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2.构造能够满足教学资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实现支撑平台的集中化。 3.以专业为基础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并实现院校级各专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学校软资产的不断积累。 4.遵循“颗粒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实现院校专业资源建设的一体化。 5.以应用数据为驱动,实现资源应用的教、学、管、考、评五大环节,同时为教务管理提供各类数据统计分析。 6.建立统一门户的在线学习系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平台建设总体思路主要包括8大功能模块:素材中心、微课中心、课程/培训中心、专业园地、学习工具、个人空间、学习社区和系统后台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方案.doc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方案 一、中职院校的现状与困境 中职学校,曾经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校的扩招,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的制度以来,中职学校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办学日益艰难。 如今的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困难,虽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中职学校自身也暴露出了许多的缺陷。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上 有一定的弊端,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多东西几年、十几年没变,严重和社会发展现状脱轨;同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面,不得不开设计算机、财会、企业管理、电脑文秘、市场营销等专业。但由于 办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这些专业没有突出的特色,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加之与许多大学、高等职业院校所设专业重复、雷同,使社会及市场对这 些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趋于饱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这些专业也难以维续。办学没有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招不到学生的重要原因。 二、国家及湖北省的政策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 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子无 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中职教育的发展、 长期发展是我国教育组成中必不可缺少的。 为了改变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开展中职院校示范学校建设和建设中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工作。其中,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通知》,计划在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0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 三、特色专业的申报与认定 特色专业按照学校申报、市州初审、省级评审认定的程序进行。分年度申 报,分年度实施。专业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 (一)申报条件及要求 1.专业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产业发展联系紧密,毕业生就业 质量好,就业岗位专业性强,有2届以上毕业生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或主干专业。原经省评审认定的品牌专业可以申报。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 建设方案

目录 一、专业建设基础 (3) (一)专业建设背景 (3) 1.现代电子制造业的发展需要SMT的支撑 (3) 2.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提升现代电子制造业技术水平 (3) 3.区域经济需要培养SMT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 4.学院的持续发展需要重点建设SMT专业 (5) (二)合理的专业定位 (5) (三)专业建设优势 (7) 1.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7) 2.实训资源配置合理 (11) 3.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3) 4. 课程改革卓然有效 (16) 5.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1) 6.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22) (四)问题与思考 (24)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25) (一)完善专业教学资源辐射专业群,夯实学生核心技能 (25) (二)引入符合企业标准的课程体系,进行专业课程研发 (25) (三)依托三星企业学院,完善“双师”结构 (26) (四)立足企业需求,开展SMT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26) (五)依托“研发中心”和“三星学院”,开展“研修”性教学 (27) (六)密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完善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27) 三、建设内容 (27) (一)深化校企融合,完善“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系统培养 (27) (二)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 (28) (三)依据SMT岗位工作任务,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28) (四)面向SMT岗位需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9) (五)依托现代电子制造业,构建卓越“双师”队伍 (30) (六)密切联系现代电子制造企业,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认证 (31) (七)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培养SMT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 1.培养SMT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 2.培养培训中高职骨干教师 (32) 3.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产学研紧密结合 (32) (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第三方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32)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案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现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浙江省的幼儿教育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省共有幼儿园11366所,在园幼儿127.85万人,但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相对滞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1.44%,提高幼儿教师素质迫在眉睫。根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提出的“2010年基本实现小学、幼儿园教师专科化”的建设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承传近百年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根据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在1960年招收幼师生(中专)的基础上,于2001年开办两年制学前教育大专,2003年开办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04年,本专业成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所在学校被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学前教育招生专业考试主考学校,金华市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也正式挂牌。至此,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成为浙江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力军,基本确立了浙江中西部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继续教育中心和教育科研中心的地位。 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在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拓展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深入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果。 二、专业建设理念与目标 1、专业建设理念 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前就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五五制”办学特色为抓手,铸两代师魂,练两代师能,树两代师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专业建设目标 在进一步巩固浙江省中西部高职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继续教育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一支全国一流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全国一流的实验实训系统,产生一批全国一流的精品课程,编撰一批全国一流的专业教材,培养大批全国一流质量的幼教高技能和技术应用型

职业的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方案设计

邢台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 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方案以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根据省教育厅《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方案》等文件,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现实状况,力求体现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促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骨干专业建设工程的实施,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师资、专业设施、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骨干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各项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达到以骨干专业带动学校发展、以若干骨干专业群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目的。 三、建设任务

1.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出30个左右市级骨干专业,开展骨干专业的市级研讨活动和示范性观摩活动。 2.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骨干专业教师,3年评选出50名左右“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 3.3年建成80门左右骨干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校本教材,教学课件和专业实训方案。 四、建设内容 1.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建设骨干专业 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及时调整专业领域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探索和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成效显著的骨干专业。 2.立德树人,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基本道德为主要内容,以讲荣誉、重诚信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荣誉体系建设。强化认知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结合素质拓展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聘请行业企业等部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办学方向、目标定位、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高校、职能部门等专家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主人,依据科技发展和

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

附件1 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 专业群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与湖南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进一步适应湖南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 的发展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更好地服务“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二、基本原则 1.深度融合。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2.差异发展。引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重点建设与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格局。 3.资源整合。引导职业院校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 三、建设目标

从2014 年起,三年内全省中、高职各立项建设30 个左右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使之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 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 四、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 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 个(中职 3 个、高职 5 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