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血管堵塞,这三大危害最常见

静脉血管堵塞,这三大危害最常见

静脉血管堵塞,这三大危害最常见
静脉血管堵塞,这三大危害最常见

静脉血管堵塞,这三大危害最常见

在临床上,静脉血管堵塞的发病位置,一般都位于下肢部位,其在出现后的危害性是很高的,那么,静脉血管堵塞的危害有哪些呢?

★一、血栓性静脉炎:

下肢静脉有深浅两组。深静脉在肌肉深层与动脉并行;浅静脉(大隐静脉)独立潜行于皮下,在大腿根部汇入股静脉。下肢静脉行程长,瓣膜多,分枝多,易受到伤口;或因静脉曲张血流缓慢、淤滞;加上血黏度高,血小板凝聚等许多要素,促进下肢静脉血栓构成,并发血栓性静脉炎。表现:患肢肿胀、乏力、沉重,走路吃力等。因患肢血流受阻、淤滞,致使组织缺血、缺氧。久之,下肢远端肌肤营养不良,粗糙、脱屑、干裂,形似橡皮腿。丹毒感染、溃疡构变成多见并发症。医治:重症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发病一周内,可考虑手术取栓,畅通血道。缓慢血栓性静脉炎,适于活血化淤,抗凝医治。

★二、深静脉血栓构成后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构成后遗症期,也称深静脉血栓构成后综合征。是指深静脉血栓构成再通后。静脉瓣膜损坏。静脉血液发生逆流,致使远端静脉高压和瘀血等临床表现。患肢有不一样程度的肿胀,

沉重疲累感,活动后加重和朝轻暮重,下肢浅静脉曲张,足靴区肌肤色素冷静。湿疹样皮炎。缓慢溃疡等。

★三、肺栓塞: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多见并发症。堵塞肺动脉的血栓多从下肢静脉来。下肢静脉和肺动脉同归于一个血循环通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后,沿着血流抵达肺部,堵塞肺动脉,致使肺栓塞。温馨提示:大栓子可停留在肺主动脉或肺叶动脉分叉处,致使大面积肺栓塞,病况急、重,死亡率高。小栓子可至肺血管远端,形成小面积肺堵塞,病况轻、藏匿。肺栓塞表现缺少特异性。胸闷、胸疼,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与心肌梗死症相似,易漏诊、误诊。

央视揭密 感冒输液的危害

央视新闻1+1 输液,为何泛滥成灾 主持人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的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医生:非常严重的(会)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过度输液危害巨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如此场景。患者:最好是输液,输液快一点。"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胡皓夫: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黄建始:抗生素合理应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 《新闻1+1》今日关注,"请强制我们远离危险!"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2011年1月6日 这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这也是北京各大医院每天出现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这成排的吊瓶。 患者: 感冒了。 记者: 您这是打的第几瓶了 患者: 我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 第二瓶吧。 患者2: 第五瓶了。 当农历节气进入小寒这个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同时进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 患者家属: 发烧、咳嗽,昨天打的(点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药,她不爱吃药。 输液,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惯性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0年12月28日新闻晚间新闻8瓶!输液输出"高"水平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 方法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 方法尿激酶 1 支(10 万 U/支)加入 0.9%NS 10-20ml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000-5000u/ml的尿激酶溶液。 1部分堵管:回抽无回血,推入时有阻力,静脉滴注速度减慢。 (1)连接:将堵塞导管处肝素帽取下连接三通阀,使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三通阀直臂接口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侧臂接口连接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2ml注射器;关闭连接有尿激酶溶液的三通阀口,开放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三通阀口并回抽、放松,反复几次以便松动血栓,(因部分堵塞导管推注时有阻力但通畅,切勿用力推注,防止血栓进入血液,形成更大栓塞);关闭此三通阀口。 (2)注药:打开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2ml注射器三通阀口,推入0.5ml 后关闭三通阀所有接口(单根导管充满溶液约0.5ml)。 (3)检查是否通畅:5-30min后再次开放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三通接口抽回血,若见回血抽取2ml血液弃去,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用肝素钠封管液行正压封管。若未见回血,更换注射器,重复以上方法再次注入尿激酶溶液,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回抽可见回血,管腔通畅。 2完全堵管;回抽无回血,推入时阻力大,液体完全不能滴入。 (1)连接:将堵塞导管处肝素帽取下连接三通阀,使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三通阀臂接口连接20/50ml空针筒,三通侧臂接口连接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10ml注射器;关闭连接有尿激酶配制液的三通阀口,打开空针筒侧的三通,回抽10ml左右,使导管腔内呈负压状态,然后立即转向

《静脉注射见失败原因的分析—如何练到一针见血》

《静脉注射常见失败原因的分析—如何练到“一针见血”》微课教学方案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张苹蓉所授课程护理基本技能教龄11年微课名称静脉注射常见失败原因的分析—如何练到“一针见血”视频长度5分40秒录制时间2015.9所属专业医药卫生类护理类基本护理技术 教学类型讲授类 知识点来源《护理基本技能》--静脉注射法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 教学背景 1.静脉注射常见失败的原因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静脉注射失败时,学生看不到针头在血管内的实际情形,因而无法很好的理解失败的原因。本微课运用二维动画,将针头在血管内动态的进行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使学生轻 松理解失败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掌握正确的静脉注射方法,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2.静脉注射成功率不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打针”产生惧怕心理。 “失败乃成功之母”,本微课先从静脉注射失败谈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探讨静脉注射成功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可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会分析静脉注射常见失败的原因。 2.正确掌握静脉注射的穿刺技巧,提高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教学内容 1.静脉注射失败常见的四种原因 2.静脉注射成功的方法 设计思路本微课设计的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静脉注射操作练习中发现失败的现象,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找到成功静脉注射的方法。学生示范静 脉注射的操作技巧,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操作的要点。 教学过程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 片头※展现本次课的内容: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静脉注射常见失败原因的分析--如何练 到“一针见血” 讲授多媒体10秒告知 ※告知教学的目标: 本次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静脉注射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掌握静脉 注射的穿刺技巧,提高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讲授多媒体10秒 问题导入※由失败的现象,导入问题: 在学生临床实习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没回血“鼓包” 这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学生思考多媒体20秒 原因分析※师生一起分析原因: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原因一:学生因为初次扎针,非常紧张,进针太浅,在看到回血后就不敢 再进针,使得针头的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 这时我们可见断断续续的回血,但推药时,药液溢出至皮下,病人局 部皮肤隆起,感到疼痛。 讲授二维动画 2分 38秒 原因二:学生血管“落空感”不强,针头刺入较深,在看到回血后未能及 时将针头放平,而是继续有角度的进针,使得针头斜面的一半穿破对侧血 管壁: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有回血,推药时,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局部 可无隆起,病人感到疼痛。 讲授二维动画 原因三:学生穿刺前未探明静脉深浅,进针角度太大,刺入过深,使得针 头斜面完全扎破对侧血管壁: 这时我们看不到回血,药物注入深部组织,病人有疼痛感。如果此时 药物注入过少,病人局部皮肤不隆起;注入药物过多,局部皮肤则隆起。 讲授二维动画 原因四:学生扎止血带的位置离穿刺部位太近,针头刺入静脉过浅,松解 止血带后,静脉回缩,针头脱出血管外: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有回血,推药时,药液溢出至皮下组织,病人局部 皮肤隆起,有疼痛感。 讲授二维动画

过度输液潜在危害多

过度输液潜在危害多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据卫计委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门诊输液率高达60%-70%,远远超出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专家表示,过度输液对身体存在多方面潜在危害,是否需要输液应听从医生建议。 ◎输液中的颗粒会影响儿童发育 “现在输液量明显增加,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山东省交通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言森表示,“有时即使并不需要,陪同的家人也会强烈要求。”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邢莉对此也深有同感:“儿科这种情况最为严重,差不多50%的门诊病人都在输液。成人要稍微好些,门诊上输液的能有1/3左右。” “特别是一些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要求输液,把抗生素当退烧药使用。”王言森说,医生往往因为家长的强烈要求被迫开出输液,因为不建议输液还经常产生医疗纠纷。“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体温调节点尚不稳定,发烧时特别容易上来就是39℃,家长就容易着急。”邢莉说。 邢莉介绍,每个病都有个病程,对于感冒来说就是5-7天,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效果基本相同。对于部分发烧的感冒患者,由于输液时使用了激素药物,很快就不再发烧,“患者误以为痊愈了,其

实感冒还没好。” 专家表示,只有当持续高烧38℃以上,同时经过血液化验存在血象异常的情况下,才应该考虑输液,“其实感冒大部分都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口服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效果就挺好,完全没必要输液。” “输入的液体中有颗粒成分,根据不同药品生产厂家的工艺不同,颗粒大小也不一样。这些颗粒进入血管会产生刺激作用,对于儿童来说,一时半会儿可能难以察觉,以后就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影响。”邢莉说道。 济南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任俞淑文提醒大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础病也不一样,是否输液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像小孩和青壮年人群,只要采用合理的物理降温,即使发烧到38℃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于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导致脱水,甚至损害肝脏功能等情况。” ◎过度输液会加重肝肾负担 “能口服药物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输液,这是正确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俞淑文说,在现实生活中,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例如输液治疗效果快、可以补充营养等,很多人将输液列为治疗的第一选择,“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一般情况下,只有手术患者以及在患者不能进食、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可以使危重症患者及时转危为安,对于身体基础素质比较好的人,小疾病类的完全可以通过口服药物

输液的危害

输液的危害二自杀 来自中央电视新闻,为了自他健康,请速转 2012-04-23 13:53 转载自阿比甲当嘎输液的危害=自杀--来自中央电视新闻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査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汁,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英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节青篷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岀现中毒反应。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 /SPAN>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饶、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亳升20%甘需醇药液中,可査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亳升50%匍萄糖加入青殆素的药液中可检岀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亳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亳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岀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髙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水大夫”! 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危害 (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0?3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 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0?3,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对策 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输液本是为了治病,但是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苴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据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许医生介绍,“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因为输液的相对药戢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烽,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就是过敏反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

输液危害=慢性自杀

关注央视热点:输液危害=慢性自杀, 一次输液=一次小手术 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而我国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开输液的医生无法在医院立足。这篇文章详尽说明了危害所在。看完请一定转帖,可能举手之劳可能帮人重拾健康甚至生命。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 方法尿激酶 1 支(10 万U/支)加入0.9%NS 10-20ml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000-5000u/ml的尿激酶溶液。 1部分堵管:回抽无回血,推入时有阻力,静脉滴注速度减慢。 (1)连接:将堵塞导管处肝素帽取下连接三通阀,使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三通阀直臂接口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侧臂接口连接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2ml注射器;关闭连接有尿激酶溶液的三通阀口,开放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三通阀口并回抽、放松,反复几次以便松动血栓,(因部分堵塞导管推注时有阻力但通畅,切勿用力推注,防止血栓进入血液,形成更大栓塞);关闭此三通阀口。 (2)注药:打开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2ml注射器三通阀口,推入0.5ml后关闭三通阀所有接口(单根导管充满溶液约0.5ml)。 (3)检查是否通畅:5-30min后再次开放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三通接口抽回血,若见回血抽取2ml血液弃去,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用肝素钠封管液行正压封管。若未见回血,更换注射器,重复以上方法再次注入尿激酶溶液,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回抽可见回血,管腔通畅。 2完全堵管;回抽无回血,推入时阻力大,液体完全不能滴入。 (1)连接:将堵塞导管处肝素帽取下连接三通阀,使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三通阀臂接口连接20/50ml空针筒,三通侧臂接口连接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10ml注射器;关闭连接有尿激酶配制液的三通阀口,打开空针筒侧的三通,回抽10ml左右,使导管腔内呈负压状态,然后立即转向含溶栓剂针筒一侧的三通、同时关闭空针筒一侧三通,利用负压原理使少量尿激酶溶栓剂自动吸入导管,使导管充满溶栓剂后夹闭管道。 (2)检查是否通畅:5-30min后回抽空针筒,若见回血,则尽量回抽出管腔内剩余尿激酶液

最新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处理 张周燕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1.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初到临床的护理人员,业务 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 2.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的深度要适宜,一般情况下,进 针角度应为15°~20°,如果穿刺深,角度就大,反之,穿刺浅,角度则小,但角度过大或过小都易将血管穿破。 3.进针时用力速度不当:在穿刺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 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失败。 4.扎止血带时间过长:患者肢体远端功血不足,静脉回流障碍,静脉不明显导 致的穿刺失败。 5.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在穿刺过程中,由于穿刺比较表浅,贴胶布、 松止血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使针头左右摆动,穿刺失败导致血管破裂。 6.患者因素:①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 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②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或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增加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 ③塌陷静脉:患者病情危重,血管弹性差,给穿刺者造成一定的难度,加上 操作者心情紧张,成功心切,以致失败。④腔小静脉引起失败的原因多因针头与血管腔直径不符,见回血后未等血管充分扩张就急于继续进针或偏出血管方向进针而穿破血管。⑤水肿患者的静脉:由于患者皮下水肿,组织积液,遮盖了血管,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 7.天气寒冷或发热寒战期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有些 即使看上去较粗的血管,由于末梢循环不良,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导致穿刺失败。 8.物品因素:在选择止血带时要认真检查,对反复使用的止血带的弹性、粗细、 长短是否适当。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造成回血不畅,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使管腔变小,针头达不到血管腔内,易损伤血管壁,

静脉输液有空气进入的危害

静脉输液有空气进入的危害 是空气栓塞。这是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时,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 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和缺氧,并可立即导致死亡。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 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 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 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甚至立即死亡。 1、避免躁动 家长应有稳定的情绪,用平静的心态感染和安抚孩子,协助护士摆好患儿体位,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以便于穿刺和固定。否则, 胶布贴在头发上,针头会随着头发的活动而活动导致针头脱出。针 扎上后,应尽量安抚照料好孩子,避免哭闹、躁动而使针头松动、 移位。如未能控制而发生输液管晃动时,一定先看点滴管以下的输 液管是否有空气进入,如有气泡时,请护士尽快处理,以免空气进 入血管,造成危险。 2、注意观察针刺部位 针刺部位肿胀隆起,表明针尖滑出血管或穿透血管壁,液体已注入皮下组织,应尽快呼唤护士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输液时的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处理: ①输液用具做好去除热原的处理。 ②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处理。 ③对高热病员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④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橡胶管送检验室做细菌培养。 专家提醒,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一、降低人体免疫力。 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三、存在较大风险。 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 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 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 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10.0 磺胺合剂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 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 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 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输液清理血管_输液清血管的危害

输液清理血管_输液清血管的危害 输液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输液清血管的危害,供大家参考。 输液清血管的危害 一、微粒沉积在心、肝、肺等部位的毛细血管中,对身体造成影响; 二、输液次数过多过快易引起急性心衰,加重心脏、肾脏负担; 三、输液过多伴随抗生素滥用,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力降低;

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会导致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 输液的不良反应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 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丁辉认为,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到80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5000多个那样的

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 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发生。 输液的对策 一、去正规的医院或诊所看正规的医生,根据病情用药而不是为了其它去输液! 二、医护人员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和减少微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乎要求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微粒。 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 内科:慢性病建议长期规律性口服药 1. 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儿童输液不当有何危害

才满两岁的鹏鹏,因感冒发高烧被妈妈带着到附近医院看病。为了尽快退烧,妈妈要求医生给打点滴,医生虽告诉她可以先用口服药,但在她的坚持下,还是给鹏鹏挂了点滴。就在第二组液体快滴完时,鹏鹏突然出现畏寒、高烧的现象,医生诊断为输液反应,赶快停掉了液体,进行紧急抢救。幸好发现、抢救及时,鹏鹏才转危为安。 输液反应是比较常见的因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据统计,最常见的输液反应为发热,约占80%以上。一般认为,输液反应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0~60分钟内,患者突然畏寒或出现寒战,数分钟后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或更高,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除了输液反应外,输液还会引起其他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水中毒。前不久的一个周末,笔者曾在急诊室抢救过一名患儿。孩子约2~3岁模样,已处于昏迷状态,呼之不应,两眼凝视,四肢间断性抽风。患儿妈妈一边哭泣,一边说,“医我的儿子,他前天还是好好的,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笔者给孩子做了全面体检,凭着临床经验,考虑其为输液不当所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合并脑水肿,也就是出现了水中毒。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供氧、补碱、静滴高渗氯化钠溶液等治疗,通过10多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患儿终于转危为安。事后追问病史,寻找原处方得知,患儿两天前开始腹泻,稀水便每日10多次,呕吐一天数次,伴发烧,在当地镇卫生院诊断为“腹泻并脱水”,一日输液达1200毫升,其中糖水约1000毫升,盐水只有250毫升。输完液后,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 临床上,输液输成水中毒的病例并不少见,约占15%左右,不过大多数为轻度水中毒。本例患儿由于短时间内进入体内的水分过多,大大超过了肾脏的排出速度,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中毒。 一般认为,对于急性腹泻并轻度脱水的患儿,治疗首选口服补液盐,而不需要静脉输液。对极少数腹泻合并中重度脱水酸中毒者,最好请儿科医生处理,选用静脉输液一定要控制输液总量和液体张力,切不可滥用输液。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像美国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输液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输液。这一用药原则是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形成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首先,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其次是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四是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因此,人们一定要走出“打点滴”的认识误区,“恨病用药”是可以理解的,但还要考虑到用药安全问题。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关键词】静脉输液;不良反应;防护措施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在医疗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在抢救重危患者的紧要关头,打开静脉通道能让药物迅速进入人体发挥疗效,为救治患者赢得时间,起到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配制、贮藏、运输、使用药品、技术操作等方面,由于操作不慎往往导致输液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热源反应,心肺功能损伤,静脉炎症,静脉栓塞、渗漏肿胀、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生,使患者病情加重,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由此给患者带来雪上加霜的厄运,造成身心痛苦与经济损失,对此各级医药护理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造成输液不良反应的各种原因须采取防范措施,将其发生率降至最低限度。下面就涉及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供临床参考。 1 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症状 1.1 细菌性热源反应 静脉输注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关,以致在贮运、配制、使用、操作等环节中被致热物质所污染。输入的溶液和药液制品不纯等,消毒保存不良,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而致致热源物质随输注的液体进入人体而产生热源反应,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出汗、脉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休克症状。热源反应在临床输液中占很大比例,而细菌性热源反应是输液热源反应的主要原因。

1.2 过敏反应 静脉输注的部分液体中含中异性蛋白,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注射液以及某些易致敏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细胞色素C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心慌、气急、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全身出现皮疹、荨麻疹、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以及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1.3 心肺负荷过重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在3 000~3 500 ml以上者,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1.4 空气栓塞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以致立即死亡。 1.5 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升压扩管、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

静脉注射操作流程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中医院 静脉注射操作流程 一、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时,需要迅速发挥药效者,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因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 3、做诊断性检查,如肝、胆囊、肾等X线射片前,由静脉注入药物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二、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速干手消毒液、2%碘酊、75%酒精、棉签、注射药物、无菌注射器(根据药液量选择)、治疗卡、治疗巾、垫枕、止血带、弯盘、砂轮(或启瓶器)、锐器盒、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 三、素质要求:仪表整洁、大方、得体、修剪指甲 四、实施: (一)评估患者: 1、双人核对医嘱。携治疗卡至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说明静脉注射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2、评估局部皮肤情况: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有无感染、瘢痕、硬结等,血管粗、直,避开静脉窦)。 口述评估结果:经评估患者清醒合作,注射部位无瘢痕、硬结、炎症,血管粗直、弹性好,符合静脉穿刺要求。 (二)步骤: 1、治疗室配药: ①规范洗手,戴口罩。 ②按无菌原则备好无菌盘(或用一次性治疗巾铺清洁盘) ③依据治疗卡,核对药物。检查药物品名、剂量、质量、有效期,弹击安瓿尖端,用75%酒精棉签消毒安瓿颈部及砂轮后,在安瓿颈部锯一痕迹,再次消毒安瓿后沿痕迹打开安瓿,将玻璃小帽放置入弯盘中。 ④检查5ml注射器(有效期、有无漏气、),拧紧针头抽动活塞,按无菌要求抽吸药物,套上安瓿,放于无菌盘内。 2、静脉注射: ①备齐用物,推治疗车于患者床旁。核对手腕带,查对患者床号、姓名,与患者交流,以取得配合;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暴露注射部位。 ②穿刺部位下铺垫枕、治疗巾,用2%碘酊螺旋消毒皮肤,直径5cm,待干;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以75%酒精脱碘。

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在小孩生病发烧的时候,轻易不要小孩给吃退烧药,也不要输液!小孩发烧的时候有个中医告诉我只要你给孩子输了一次液,孩子大部分会1-1.5个月就病,因为免疫功能退化的缘故。告诉各位妈妈退烧的一个方子,是在小孩生病的时候,一个老中医给的。“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白萝卜2-3片生姜1-2片加冰糖加水煮15分钟。待温度适中给小孩喝,小孩喝下去会出汗退热的”各位妈妈们可以试试看,效果非常好。 发改委最近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医药一家的体制导致民众的医疗观念长期受错误引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输液病”。 知道见效快,不知道风险。1991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故事,一位在美国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输液将药物直接送进血液,满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口服药物起效缓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输液兴盛推手。而且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预防和处理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倪元红 引言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注血制品、采集血标本、静脉营养、化疗和测量中心静脉压等病人,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导管堵塞的并发症中在PICC置管发生率较高,并且随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液体重力的滴速一般可达80滴/min以上。 若滴速<30滴/min,常提示导管不通畅或部分堵塞。近年来,我们对PICC 堵塞的预防和处理进行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导管阻塞的原因 护理和操作: ①导管打折或受压致使血液反流后凝固,造成导管堵塞。②封管不正确,造成血液回流至导管,凝血后堵塞导管。③经PICC采血未彻底冲洗管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等成分黏附在导管壁,造成堵管。④PICC留置时间较长,管道尖端对血管内膜机械性摩擦引起损伤,形成管周微血栓或在导管尖端形成纤维蛋白鞘堵塞导管。 输注药物: ①输注静脉营养液或血液制品。如高渗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人体清蛋白等液体时,因其分子微粒大,输液速度减慢,故易黏附于导管腔内,导致堵管。②血管炎性堵塞。 如输注刺激性药物或导管长期刺激血管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 护理 选择静脉:

静脉瓣丰富的血管易引起导管摩擦、损伤而形成血栓性静脉炎,造成导管堵塞。 因此,应选择静脉瓣少的血管穿刺置管。如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不仅静脉瓣少、而且血管径粗、直,短,故应为首选血管。而头静脉置管时,导管易反折入腋静脉或颈内静脉,且刺激血管和皮肤,易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应尽量少选。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栓发生率比上肢静脉高3倍,故应尽量避免选用。 导管留置的护理: ①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与PICC导管的选择是否合适、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准确、导管在体外部分的固定是否牢固均有关。因此,穿刺前应选择与血管腔相匹配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性刺激。穿刺完毕,摄胸部正位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后方可输液。因上腔静脉血管粗,血流速度快,刺激性液体或高浓度液体输注后很快被稀释,可减少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和微血栓的发生。导管固定要正确。经肘部静脉置管可采取外留导管拉至水平位,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再向斜下方拉直的方式固定。其他部位采取“S”型固定。 郭丽娟、吕爱英等对病儿采取以上方法,有效地降低了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②采用脉冲式(SAS)封管法。即在每天输液前先用10~20mL等渗盐水(S)脉冲式冲洗导管,再接治疗用药(A),输液结束后再用10~20mL等渗盐水(S)脉冲式冲洗导管,而后用100U/mL肝素盐水2mL正压封管。正压封管可避免血液回流凝固堵管。所谓正压封管法,即用肝素稀释液或等渗盐水封管时,采用边推注边退出针头的方法,使封管液充满整个管腔。在治疗间歇期,每隔2d用以上方法冲洗导管和正压封管。③赵洁等应用改良的PICC(导管连接可来福输液接头),冲管方法同上,封管用5mL等渗盐水边推注边退针,以保证可来福接头内正压的形成。无输液治疗时,每周同上述方法冲管1次,可延长导管保留时间。④静脉输液尽量在24h内匀速输注,避免输液速度过慢出现微粒积聚导管腔。使用静脉输液泵能精确地控制输液速度,维持导管输液通畅。一旦出现输液不畅(导管打折、体位压迫)、液体输完等现象,输液泵监护系统自动报警,可将导管堵塞得以及时处理。⑤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发表时间:2011-09-22T10:08:16.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杨霞[导读]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 杨霞(贵州省福泉市凤山镇中心卫生院 550503)【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6-0063-02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输液过程中尽量避免导致外渗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外渗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处理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输液外渗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种原因发生多起因输液渗漏造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外力因素 (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外渗更易加重。(3)老年人由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患者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4、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5)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6)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6、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7、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生姜、白萝卜片、金黄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外敷。 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