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高中地理普通高级中学地球科学科课程纲要补充说明

台湾高中地理普通高级中学地球科学科课程纲要补充说明

台湾高中地理普通高级中学地球科学科课程纲要补充说明
台湾高中地理普通高级中学地球科学科课程纲要补充说明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

補充說明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第一章修訂緣起

教育部於93年4月辦理「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會中獲致的共識與結論為「立即啟動理想的新課程修訂機制,預定98學年度開始實施」。因而,依據普通高級中學各學科課程綱要研修計畫,來研修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

第二章修訂歷程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修訂分前置研究階段與修訂階段,前置研究階段自93年8月至96年9月,修訂階段自96年4月11日至96年9月27日,總計歷時三年有餘。修訂階段其間召開三次專案小組會議,三區專家學者焦點座談,北、中、南三區公聽會,焦點座談會議,審查回覆會議及一次與審查小組聯席會議。修訂流程,詳見表3之「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科課程綱要修訂大事紀要」。

壹、前置研究階段

教育部依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決議,於民國90年8月成立「課程總綱修訂小組」,並由「課程修訂行政工作小組」負責相關行政業務。「課程總綱小組」規劃之總綱草案業已完成,並繼以成立「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俾進行各科課程綱要之修訂工作。各科召集人參考各界推薦名單及工作需要,推薦擬聘委員名單(以15名為限),報部核定後,由部發聘。「地球與環境」係原高二「地球科學」與高一「基礎地球科學」合併而成之科目;課程綱要草案分為必修4學分與選修4學分。由教育部聘任台大陳泰然教授擔任召集人,自民國91年10月起開始「地球與環境」科課程綱要草案之修訂工作。

研修組織:

「中小學一貫課程發展委員會」之下設置「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此委員會下設「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總綱修訂小組」,修訂小組下再設「各領域(學科)召集人聯席會議」,統籌整合普通高級中學各學科課程綱要之研修事宜,由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李坤崇教授負責統籌協調。「各領域(學科)召集人聯席會議」下設23個科目之「各科目課程綱要專案小組」負責各科目課程綱要修訂工作,各領域(學科)召集人由教育部部長聘任之。

一、

圖1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與環境科課程綱要之研修組織架構圖

二、地球與環境科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

(一)召集人與委員:

由教育部部長遴聘地球與環境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召集人及委員,詳見表1。

表1 95暫綱高級中學「地球與環境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委員

姓名服務機關職稱備註

陳泰然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召集人

范光龍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委員

羅清華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委員

張俊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委員

李通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委員

傅學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委員

江火明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委員

吳育雅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委員

周家祥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委員

曾世彬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教師委員

江玉燕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教師委員

王光正國立板橋高級高級中學教師委員(二)任務:

1.修訂普通高級中學地球與環境科課程綱要。

2.檢視普通高級中學地球與環境科課程暫行綱要內涵,以保優汰劣提升課程

綱要品質。

3.透過公聽會、焦點座談等形式,提高社會大眾對於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之認可度與接受度。

4.結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地球與環境科學科中心之機制,提升修訂

效率。

貳、修訂階段

根據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見附錄1),自然領域含括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生物、基礎地球科學等四科,故原95暫綱中地球與環境科科目名稱恢復採用基礎地球科學。分別為必修基礎地球科學、選修基礎地球科學和選修地球科學。

必修基礎地球科學於高一、高二實施,為4學分之課程,以安排2學期,每學期2學分,內含實習活動,每週授課2節為原則。學生依興趣與專長之需要,至少修習2學分。

選修基礎地球科學於高二實施,為2學分之課程,可彈性安排於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實施,每週授課2節為原則。

選修地球科學於高三實施,為4學分之課程,以安排2學期,每學期2學分,每週授課2節為原則。

環境議題仍然加以保留,並將重要的人與環境的議題提前到高一、高二必修課程中,以期學生除了能夠在學習地球科學的知識,更能培養愛護環境、尊重地球的態度。

一、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之研修組織架構圖(如圖2)。

圖2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之研修組織架構圖

二、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

(一)召集人與委員:

由教育部部長遴聘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召集人及委員,詳見表2。

表2 98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委員

姓名 服務機關 現職 備註

陳泰然 國立臺灣大學 副校長 召集人

李通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教授 委員

張俊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教授 委員

陳文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教授 委員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教授 委員

傅學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副教授 委員

羅清華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 院長 委員

范光龍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教授 委員

江火明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委員

周家祥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委員

李文禮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教師 委員

王光正 國立板橋高級中學 教師 委員

陳敘琬 國立新店高級中學 教師 委員

蔡靜誼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委員

謝隆欽 屏東縣立來義高級中學 教師 委員

(二)任務:

1.修訂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

2.檢視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內涵,以保優汰劣提升課程綱要品

質。

3.透過公聽會、焦點座談等形式,提高社會大眾對於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之認可度與接受度。

4.結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地球科學學科中心之機制,提升修訂效率。

三、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修訂之大事紀要,詳見表3。

表3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科課程綱要修訂大事紀要

開會時間 會議名稱

96年4月11日(星期三)18:00-20: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

第1次會議

96年4月24日(星期二)17:30-20: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

第2次會議

96年4月29日(星期日)10:00-12: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

第3次會議

96年5月16日(星期三)15:10-17:1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修訂焦點座談會

(假地球科學年會,北、中、南共約90老師參加)

96年5月30日(星期三)18:00-20: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修訂

北區焦點座談會

開會時間

會議名稱

(邀請約15位專家參加)

96年6月21日(星期四)09:00-12: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修訂中區公聽會

96年6月21日(星期四)14:00-17: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修訂南區公聽會

96年6月22日(星期五)14:00-17: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修訂北區公聽會

96年7月17日(星期二)09:00-11: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

專案小組焦點座談會議

96年9月11日(星期二)18:00-20: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

專案小組審查回覆會議

96年9月27日(星期四)18:00-20:00 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

審查小組與專案小組聯席會議

第三章 修訂理念與特色

壹、修訂理念

為落實民國93年4月「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發展更理想課程之共識,

強化中小學課程的連貫與統整,銜接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理念,以

及橫向呼應普通高級中學自然科學領域理念與內涵,契合我國自然環境的特色,

乃修訂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

普通高級中學「基礎地球科學」之課程旨在培養具備「地球科學」基本素養

(包括知識、思維和技能、態度)的現代公民。以期學生能夠:

具備地球科學的重要基本知識、了解並初步應用地球科學的概念與法則、了

解並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地球科學的報導、對地球科學相關議題產生興趣與學習

意願、察覺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知道地球科學所運用的基本觀測技術及

認識地球的重要性。

二、修訂特色

本次高中地球科學科課程修訂歷經三年的研究、收集資料與研修,修訂的特

色如下:

1.保留原目標之全部精神外,增列與九年一貫課程相互銜接之內容,具相當

程度之統整性,並增加酌量海洋學的概念。

2.增加學生「察覺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和「知道地球科學所運用的

基本觀測技術及認識地球的重要性」的能力。

一、擬定修訂期程與階段目標

(一)擬定半月進度與其目標。

(二)依據進度與檢核指標,確實達成。

(三)逐月填報「普通高級中學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修訂進度月報表」。

二、建置修訂課程檢視機制以確保課程品質

(一)擬定半月檢核指標。

(二)參酌「普通高中各科課程綱要研修標準作業流程圖」,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詳見圖3),以作為課程專案小組實踐任務之依循準則。

三、呼應國際趨勢掌握潮流

(一)收集世界各主要國家學科課程綱要,分析其內涵與趨勢。

(二)檢核學科課程暫行綱要與各主要國家學科課程綱要差異,提高國民素質。

四、著重經驗傳承

(一)充分納入學科中心收集的意見。

(二)徵詢原修訂委員、教科書審查委員、基層教師意見。

五、強化連貫與統整

參酌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強化跨領域(學科)統整,增進各學科課程專案小組的溝通與協調,提升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課程綱要的品質。

(一)參酌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檢核小組意見修訂課程。

(二)配合跨領域(學科)統整小組之運作,以強化跨領域(學科)統整。六、多元徵詢各界意見

廣泛徵詢各界意見,提高社會大眾對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課程綱要之認可度與接受度。

(一)徵詢教師團體、家長團體與學生團體意見,公聽會邀請上述團體派代表出席。

(二)研修過程之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修改版本,請教師團體、家長團體與學生團體提供意見。

(三)每次修訂稿均上網徵詢各界意見,公佈於「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修訂資訊網」。

七、充分徵詢各界意見

(一)辦理3場公聽會,北、中、南各1場。

(二)辦理2場焦點座談,假地球科學年會舉辦1場,另於北部舉辦1場。

(三)召開3次學科修訂委員會議。

八、完整記錄研修歷程

(一)各項專案小組會議、公聽會、焦點座談詳實記錄,並依序保存。

(二)研修歷程以表格呈現研修歷程脈絡,俾讓各界瞭解研修歷程。

(三)結案報告將各項專案小組會議、公聽會、焦點座談,當作附件,置於正式報告之後。

圖3 普通高中地球科學科課程綱要研修標準作業流程圖

第四章課程目標及核心能力

本次課程綱要課程目標為強化銜接,修訂目標明確指出各階段之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具備「地球科學」基本素養(包括知識、思維和技能、態度)的現代公民。根據課程目標分別訂定各階段之核心能力;條列如下:

壹、必修基礎地球科學課程階段

一、學生能具備地球科學的重要基本知識。

二、學生能了解並初步應用地球科學的概念與法則。

三、學生能了解並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地球科學的報導。

四、學生能對地球科學相關議題產生興趣與學習意願。

五、學生能察覺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六、學生能知道地球科學所運用的基本觀測技術及認識地球的重要性。

貳、選修基礎地球科學課程階段

一、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活用地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

二、學生能運用分析和探究的能力,找出問題並試著解答。

三、學生能發展出解決地球科學問題的能力。

四、學生能主動關心和珍惜地球環境。

參、選修地球科學課程階段

一、學生能以「地球科學」的知識為基礎,來分析日常生活中相關議題。

二、學生能活用「地球科學」的知識,以發展解決相關議題的策略和能力。

三、學生能知道在「地球科學」的科學歷史發展過程中一些重要想法的演進。

四、學生能對「地球科學」等相關議題產生興趣與學習意願,並能主動關心

和珍惜地球環境。

第五章高中地球科學科修訂課程綱要與

95年課程綱要之差異

本次課程綱要修訂重點乃呼應與強化前述高中地球科學科理念與特色,高中地球科學科修訂課程綱要與95年課程綱要之差異,詳見表4至表8。

在表7教材綱要的差異比較中,參考節數並非硬性規定,可是教學環境與學習狀況自行調整時數。

預期學習成果係內容細目之綜合說明,並非一對一之對應。學生之預期學習成果應涵蓋認知、技能和情意等三大領域,本課綱僅針對與細目內容最相關之認知與情意領域作較詳細之說明。

技能領域因涵蓋基本的科學過程技能,如觀察、分類、測量、運用時空關係及數字、傳達、推理、預測,以及統整的科學過程技能,如解釋資料、形成假設、控制變因等等。

這些科學過程技能應與認知和情意領域密切配合,並逐漸經由課堂教學和實習活動培養,本綱要並不特別說明,「預期學習成果」中採用以下幾個詞彙來表達各種概念所需理解的程度。以下學習成果之前面兩項屬於認知領域,後面二項屬於情意領域。

(1)知道:學生能夠回憶或記憶課程教材中的重要科學名詞和定義、基本科學現象和事實、處理事務的程序,以及科學理論或法則的要義

等。在認知範疇中,知道(或記憶知識)為較低階的學習成果。此

預期之學習成果希冀學生能將所學習到的事實或知識,完整或有系

統的記憶。例如:學生能夠簡單記得天氣和氣候對生活的影響、岩

石是由礦物所組成、波浪在近岸處破碎後會形成沿岸流、恆星的顏

色與星球表面溫度有關,皆屬此層次的學習成果。

(2)了解:學生能夠理解並解釋概念或現象,或利用已知的科學事實與原理法則,針對現象作解釋。在認知範疇中,了解比單純的知道(或

記憶知識)高一層級,是一種能讀取資料意義之能力。如學生能將

資料轉譯成另一種形式(如將文字轉成數字),並說明資料的意義

(解釋或摘要),即屬此項能力的一種表現。此預期之學習成果希

冀學生能理解原理法則,並解釋概念或現象。例如:學生能夠說明

大氣溫度垂直變化的形成原因、臺灣的地殼變動是因為臺灣位在板

塊邊界上,皆屬此層次的學習成果。

(3)欣賞:學生對於接觸到的事物,能夠有自己的體會並能樂在其中。

例如:學生能體會地球環境與生態巧妙的互動,並能樂在其中。

(4)察覺:學生對於周遭的事物,能夠有所意識或感受。例如:學生能意識到人類活動已對環境產生衝擊,而有所感受。

「參考節數」包含教學及實習活動。

表4 高中地球科學科修訂課程綱要與95年課程綱要課程目標之差異修訂後內涵修訂前內涵說明

普通高級中學「基礎地球科學」之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具備「地球科學」基本素養(包括知識、思維和技能、態度)的現代公民。為培養具備「地球科學」基本素

養(包括知識、思維和技能、態

度)的現代公民,促進生涯發展,

普通高級中學「基礎地球科學」

課程目標如下:

一、使學生具備「地球科學」的

重要基本知識,並能了解或

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地球

科學」的報導。

二、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活

用「地球科學」的知識和方

法,並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使學生對「地球科學」及環

境等相關議題產生興趣與學

習意願,並能主動關心和珍

惜地球環境。

將條列式課程

目標改寫為「核

心能力」。

表5 高中地球科學科修訂課程綱要與95年課程綱要核心能力之差異修訂後內涵修訂前內涵說明

一、學生能具備地球科學的重要

基本知識。

二、學生能瞭解並初步應用地球

科學的概念與法則。

三、學生能了解或關心日常生活

中有關地球科學的報導。四、學生能對地球科學相關議題

產生興趣與學習意願。五、學生能察覺人類活動對地球

環境的影響。

六、學生能知道地球科學所運用的基本觀測技術及對認識地

球的重要性。無將原本條列式

課程目標改寫

為「核心能

力」。並增列

五、六兩項。

表6 高中地球科學科修訂課程綱要與95年課程綱要時間分配之差異修訂後內涵修訂前內涵說明

基礎地球科學(必修):本課程於高一、高二實施,為4學分之課程,以安排二學期,每學期2學分,內含實習活動,每週授課2節為原則。基礎地球科學(必修):本課程

於高一實施,為2學分之課程,

可彈性安排於上學期或下學期

實施,每週授課2節為原則。

將原本基礎地

球科學與部分

高二地球與環

境課程內容統

整成4學分必修

課程,包含實習

活動。

基礎地球科學(選修):本課程於高二實施,為2學分之課程,可彈性安排於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實施,每週授課2節為原則。地球與環境(選修):本課程於

高二實施,為4學分之課程,以

安排一學年,每學期2學分,每

週授課2節為原則。

原高二4學分

課程修改成2學

分基礎地球科

學選修課程。

表7 高中地球科學科修訂課程綱要與95年課程綱要教材綱要之差異修訂後內涵修訂前內涵說明詳見附錄3 詳見附錄3 詳見附錄3

表8 高中地球科學科修訂課程綱要與95年課程綱要實施方法之差異修訂後內涵修訂前內涵說明

一、教材編選

(一)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

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教

材編寫時亦應視各主題

內容之特性,適度融入與

性別平等、人權、法治、

環保、生命教育、永續發

展、多元文化等相關之重

要議題。

(二)教科用書內容除須與國民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

技」學習領域銜接之外,

更應強調基本概念與日

常生活經驗的連接。 (三)教科書之編寫,應依據課程綱要,掌握課程目標,

落實核心能力並配合學

生認知發展,以生動有趣

之方式(可不必按照教材

綱要之順序)呈現整體課

程之內容。

(四)教科書之份量,應配合各學期實際可上課的教學

節數編寫。教材份量之規

劃為一學年(2學期),並

以一學期16週,每週授

課2節為原則。每主題之

授課節數可依各主題份

量之多寡,作彈性之調

配。 一、教材編選

(一)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

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

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

(二)教科用書內容除須與國民

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

技」學習領域銜接之外,

更應強調基本概念與日

常生活經驗的連接。

(三)教科書之編寫,應依據課

程綱要,掌握課程目標,

並配合學生認知發展,以

生動有趣之方式(可不必

按照教材綱要之順序)呈

現整體課程之內容。

(四)教科書之份量,應配合各

學期實際可上課的教學

節數編寫。教材份量之規

劃以一學期16週,每週

授課二節為原則。每主題

之授課節數可依各主題

份量之多寡,作彈性之調

配。

加入:

教材編寫

時亦應視各主

題內容之特

性,適度融入與

性別平等、人

權、法治、環

保、生命教育、

永續發展、多元

文化等相關之

重要議題。

1.將課程目標

與核心能力

分開。

2.落實核心能

力。

(五)教科書之文字敘述,應力求淺顯生動活潑,儘量避

免過多的專業術語。為提

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

習成效,教科書中應充分

提供主題清楚之圖表和

彩色照片供學生參考。 (六)教科書中應附作業或評量試題,培養學生分析、歸

納與推理之能力。 (七)學生實習活動手冊應配合教科書內容編寫,儘量避

免與教科書的內容重複。(八)教師手冊除須明列具體教學目標及評量要領外,亦

須提供達成目標之適當

教學方法,以及教具、教

學媒體與資源、作業指導

或評量試題解答等。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應以達成課程目標為依歸,故建議教師廣

泛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及

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進

行教學。除課堂講授與演

示外,教師應配合不同教

學主題,適度採用不同之

教學方法,如引導學生進

行觀測、調查、探究、小

組討論、上台報告、問題

解決、戶外參觀、小組合

作學習、遊戲或競賽、表

演或公聽會等等,使教學

過程生動多變化。 (二)教師教學應儘量利用各種校內外教學資源進行教

學,校內資源如圖片、掛

圖、海報、模型、標本、

儀器、幻燈片、投影片、

影片、錄影帶、VCD、

DVD、電腦與網路、圖書

館等;校外資源如博物

館、科學館、自然公園、(五)教科書之文字敘述,應力求淺顯生動活潑,儘量避

免過多的專業術語。為提

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

習成效,教科書中應充分

提供主題清楚之圖表和

彩色照片供學生參考。 (六)教科書中應附作業或評量試題,培養學生分析、歸

納與推理之能力。 (七)學生實習活動手冊應配合教科書內容編寫,儘量避

免與教科書的內容重複。(八)教師手冊除須明列具體教學目標及評量要領外,亦

須提供達成目標之適當

教學方法,以及教具、教

學媒體與資源、作業指導

或評量試題解答等。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應以達成課程目標為依歸,故建議教師廣

泛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及

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進

行教學。除課堂講授與演

示外,教師應配合不同教

學主題,適度採用不同之

教學方法,如引導學生進

行觀測、調查、探究、小

組討論、上台報告、問題

解決、戶外參觀、小組合

作學習、遊戲或競賽、表

演或公聽會等等,使教學

過程生動多變化。 (二)教師教學應儘量利用各種校內外教學資源進行教

學,校內資源如圖片、掛

圖、海報、模型、標本、

儀器、幻燈片、投影片、

影片、錄影帶、VCD、

DVD、電腦與網路、圖書

館等;校外資源如博物

館、科學館、自然公園、

教育資料館、及可供諮詢

的學者專家等,以提升學

生之學習效果。

(三)教師教學時宜提供適當之資料或觀測數據,以引導

學生思考並探究討論,使

學生經由主動參與分析

歸納而形成基本概念;並

激發其學習「基礎地球科

學」知識的興趣及培養主

動關心和珍惜地球環境

的態度。

(四)配合教科書重點內容,教師可多補充與鄉土或生

活相關之題材及資料,以

引起學習動機,營造互動

良好之學習環境。教師所

營造的學習與教學環

境,應盡可能提供學生進

行探究式學習的機會,並

多運用現代的視覺影像

科技(visualization

technologies)以及模型和

系統來幫助學生學習地

球科學的內容。

(五)教師教學時,可彈性調整教科書單元活動之順

序,以適應時令季節、各

地區、各校的特性。 三、教具及相關教學設備 (一)各校應依教育部所頒布之「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設

置「地球科學」專科教

室、準備室、器材室。專

科教室必須具備各項視

聽教學設備,如圖表、掛

圖、模型、標本、實驗器

材、電腦與網路等。專科

教室得配置管理人員並

應注重妥善的管理,以維

護安全。

(二)學校應充實「基礎地球科學」教學參考資料,除相

教育資料館、及可供諮詢

的學者專家等,以提升學

生之學習效果。

(三)教師教學時宜提供適當之

資料或觀測數據,以引導

學生思考並探究討論,使

學生經由主動參與分析

歸納而形成基本概念;並

激發其學習「基礎地球科

學」知識的興趣及培養主

動關心和珍惜地球環境

的態度。

(四)配合教科書重點內容,教

師可多補充與鄉土或生

活相關之題材及資料,以

引起學習動機,營造互動

良好之學習環境。

(五)教師教學時,可彈性調整

教科書單元活動之順

序,以適應時令季節、各

地區、各校的特性。

三、教具及相關教學設備

(一)各校應依教育部所頒布之

「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設

置「地球科學」專科教

室、準備室、器材室。專

科教室必須具備各項視

聽教學設備,如圖表、掛

圖、模型、標本、實驗器

材、電腦與網路等。專科

教室得配置管理人員並

應注重妥善的管理,以維

護安全。

(二)學校應充實「基礎地球科

學」教學參考資料,除相

加入:

應盡可能

提供學生進行

探究式學習的

機會,並多運用

現代的視覺影

像科技

(visualization

technologies)以

及模型和系統

來幫助學生學

習地球科學的

內容。

關書籍之外,宜多購置有

關期刊、雜誌,以供師生

參考。

(三)為充分發揮視聽教學效果,視聽教材應由相關單

位發展製作、並購置配發

各校使用。

四、各科教材或單元間的聯繫與

配合

「基礎地球科學」和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關係較密切,任課教師應熟悉相關各科教科書之內容,並透過教學研究會方式,與各相關科目任課老師共同研討教學配合方案,以求科際間橫向之聯繫。

五、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與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相契合。評量的

結果應可作為瞭解學生

起點行為、調整教學目標

與回饋、診斷與補救教學

之依據。

(二)教學評量應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進行。評量

範圍應兼顧認知、技能、

情意等三方面。

(三)教學評量方法宜多樣化,除紙筆測驗外,可多採家

庭作業、問學生問題、觀

察學生、觀測紀錄、成品

展示、專案報告、實作評

量、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等

多種方式。

關書籍之外,宜多購置有

關期刊、雜誌,以供師生

參考。

(三)為充分發揮視聽教學效果,視聽教材應由相關單

位發展製作、並購置配發

各校使用。

四、各科教材或單元間的聯繫與

配合

「基礎地球科學」和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關係較密切,任課教師應熟悉相關各科教科書之內容,並透過教學研究會方式,與各相關科目任課老師共同研討教學配合方案,以求科際間橫向之聯繫。

五、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與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相契合。評量的

結果應可作為瞭解學生

起點行為、調整教學目標

與回饋、診斷與補救教學

之依據。

(二)教學評量應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進行。評量

範圍應兼顧認知、技能、

情意等三方面。

(三)教學評量方法宜多樣化,除紙筆測驗外,可多採家

庭作業、問學生問題、觀

察學生、觀測紀錄、成品

展示、專案報告、實作評

量、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等

多種方式。

第六章高中地球科學活動示例

活動名稱氣象衛星與雲圖闖關活動(檔案連結:http://163.20.87.3/newweb/earthweb/)教具需使用電腦教室

【附錄】

附錄1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

壹、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教育,除延續國民教育階段之目的外,並以提昇普通教育素

質,增進身心健康,養成術德兼修、五育並重之現代公民為目的。

為實現本階段教育目的,須從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三層面輔導

學生達成下列目標:

一、提昇人文、社會與科技的知能。

二、加強邏輯思考、判斷、審美及創造的能力。

三、增進團隊合作與民主法治的精神及責任心。

四、強化自我學習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態度。

五、增強自我了解及生涯發展的能力。

六、深植尊重生命與全球永續發展的觀念。

貳、科目與學分數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科目及學分數表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備註 學期

學分

類別 領域 科目

第一 學期 第二 學期 第一學期第二學期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綜合活動

2* 2* 2* 2* 2* 2* 國文

4 4 4 4 4 4 語文 領域 英文

4 4 4 4 4 4 數學

4 4 4 4 歷史 2 2 2 2 地理 2 2 2 2 社會 領域 公民與社會

2 2 2 2 基礎物理

基礎化學

基礎生物

自然 領域 基礎地球科學

4 4 4 4 1.數學、英文、基礎物理於高二開始分為A 、B 兩版,且A 包含於B 。2.社會領域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等三科,學校得採取每學期4學分的排課方式。 3.自然領域含括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生物、基礎地球科學等四科,每一科目至少修習2學分。音樂 美術 藝術 領域 藝術生活

2 2 2 2 2 (2)藝術領域含括音樂、美術、藝術生活等三科,每一科目至少修習二學分。 家政

生活科技

生活 領域 資訊科技

概論

健康與護理

2 2 2 2 (2) 2 家政、生活科技、資訊科技概論、健康與護理等四科合計10學分,每一科目至少修習2學分。各校可彈性調整授課學期。 健康與 體育 體育

2 2 2 2 2 2 全民國防教育

1 1 必修學分數小計

29 29 28 28 12 12 必修 /每週節數小計

/31 /31 /30/30/14 /14 138 /150

語文類

數學類

社會學科類

自然科學類

0-2 0-2 0-30-30-190-19

第二外國語文類

藝術與人文類

生活、科技與資訊類

健康與休閒類全民國防教育類生命教育類生涯規劃類其他類2-4 2-4 2-52-52-212-21

註:生涯規劃類、生命教育類在

三年選修課程中至少各佔1學

分。

選修學分數上限小計 4 4 5 5 21 21 60

必選修學分數上限總計 33 33 33 33 33 33 198

/每週節數上限總計 35 35 35 35 35 35 210

「科目與學分數表」之說明:

一、本表所列數字表示每週上課之節數,除「綜合活動」打「*」表示必修不計學分

外,該數字亦同時表示各該科目每學期之學分數。

二、「綜合活動」每週教學節數兩節,必修不計學分。各校可因應實際需求,於每週

兩小時的課程中,安排各項綜合活動,如專題演講、社團活動等。社團活動以每週一節為原則。

三、「語文」與「數學」應培養學生基本能力與興趣,作為支持其終身學習的基礎。

四、為因應學生性向、生涯發展取向之差異,數學、英文、基礎物理三科教材自高

二起分為A、B兩版,提供不同深度、廣度、與學習速度的課程,且A版教材包含於B版教材。

五、「社會」與「自然」領域之必修部分以學科基本知識、技能為主,注重通識及對

生命、人文與自然的關懷,俾有助於提昇終身學習之能力與興趣。

六、各科專業知識與技術,應於選修課程中培養。各類別開設之科目及學分數,除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規劃之選修課程綱要外,亦可由各校成立之課程發展委員會,依各校經營理念及特色自行規劃。

七、體育班之課程、教材及教法應保持彈性,適合學生身心特性及體育類別需要,

其課程綱要由教育部另訂之。

八、普通高級中學學生畢業之最低學分數為160學分,包括:

(一)必修學分:表中所列之必修科目均須修習,至少須120學分成績及格,始得畢業,其中應包括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修訂後公布)。

(二)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40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文」、「生活、科技與資訊」、「健康與休閒」、「全民國防教育」、「生命教育」、「生

涯規劃」、「其他」等八類合計至少須修習8學分。

參、實施通則

一、課程設計與發展

(一)課程設計原則

1.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設計應銜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大學基礎教育

課程。

2.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設計應依學科性質重視實用性、實作性學習。

3.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應研訂課程分版與進階的標準與實施方式,並提供課務

發展與運作實例,以提昇課務運作績效。

4.各校應將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海

洋教育、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及消費者保護教育等重要議題納入相關的課程中,並強化品德教育,以期讓學生在不同的科目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收相互啟發整合之效。

(二)課程整合機制

1.普通高級中學各領域課程發展應建置領域內不同學科間、跨領域間相互檢

視及對話之機制,落實領域內學科、領域間課程綱要內容之相互統整。

2.普通高級中學各科課程綱要之設計宜本彈性自主之原則,並注意相關科目

間之整合,以期課程設計之多元化,與各科教材間之互補與相互支援性。

(三)學校課務運作

1.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設計宜給予學校適當之自主性,由各校組織課程發展委

員會,依學校經營理念自行規劃學校課程計畫、安排選修課程、審查教師自編教科用書與實施課程評鑑。各校應於學年度開學前,將學校課程計畫送所屬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

2.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學校課程發展委

員會之成員應包括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年級及各科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及社區代表等,必要時得聘請學者專家、學生代表列席諮詢。學校得考量地區特性、學校規模,聯合成立校際之課程發展委員會。

(四)落實選修機制

1.各校可依地區特性開設地方文史與藝術等相關選修科目,以彰顯高中教育

的地方特色。

2.各校應訂定期程表漸進推動「無固定班級授課制」,並積極開設選修科目,

以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與發展。學校每學期開設選修科目之學分數,以各學期規定選修學分數的一點五倍為原則,以供學生選讀。

3.各校可視教學空間與設備設施狀況,突破班級單元教學限制,採總量整合

運用,將電腦教室、實驗室及部分專科教室等調整運用,並善用班群結構實施群組選修課程。

二、教材編選

(一)教材內容

1.各科之教材內容宜強調相互關連性與應用性,以期學生能習得統整性的知

識能力。

2.教材內容宜與學生之生活經驗作適度的聯結,並善用網路資源,以提高學

習興趣及知識的可應用性,並拓展國際視野。

3.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海洋教育、環境教育、

永續發展、多元文化及消費者保護教育等材料宜適度融入相關科目教材之編選。

(二)教材編選

1.教材之編選宜強調基本概念與原理原則之習得,並提供高層次認知思考能

力之學習素材,讓學生習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之能力,避免零碎的知識材料。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课程纲要

四年级美术课程纲要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形成,绘画水平处于半抽象半具象的阶段,学生绘画能力相差比较大。 2、学生观察力也日趋成熟,对周围的事物有感性的认识了,所以在绘画中已经体现出了自己的情感。但对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必须进一步提高。 3、学生对于绘画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写实期的学生往往回认为画的越来越好,这种意识往往束缚他们大胆的创作欲望,变得越来越小,束手束脚,唯恐别人说画的不好。 二、教学目标: 1、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美术材料与工具的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根据视觉的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术语的意思和一般的表达方式,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2、教学要求、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工具、体验造型乐趣,感受废旧材料的制作乐趣。 2)、在美术教学中看、画、做、说、玩融为一体,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3)、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路,发展创新意识。 4)、感受各种材料的特点,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与设计功能的统一。 5)、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6)、形成崇高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采用散点式的结构,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四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19课,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1.学校名称:郑州市第八十四中学 2.科目名称:信息技术 3.设计教师:薛原 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5.教学教材: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 6.适用年级:七年级 7.授课时间:18周 8.日期:2011年8月 二、课程元素 1、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 1、注重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时要精讲到位,让学生适当训练,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2、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激发他们对计算机技术这一新兴科学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一、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其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本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二、具体目标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兴趣性为主,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多门学科整合的综合形态出现,融汇德育、美育、智育、体育为一体,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为目标,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努力形成具有传承性的办学特色。 1.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学校人文、自然环境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具有传承性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2.通过开展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我们莒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参与合作、进取创造的精神,提高整体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3.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全面丰富教师的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组织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 我校把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古诗文精选》)、《写字》。必修课在1—6年级全部开设。 2.选修课:选修课在2—6年级开设。 人文素养类:走进名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科学素养类:科技小制作、科学实验

健康素养类:象棋王国、围棋世界、球类 艺术素养类:手工、绘画、舞蹈、合唱、书法 学科拓展类:数学小课题、数学故事、快乐ABC、电脑绘画、电脑打字 四、校本课程申报程序 学校每位教师都有申报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并履行以下申报程序:1.填写校本课程项目开发申报表,于每学期开学前一周报到教导处。 2.向学校校本课程评审部门递交本人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要进行评估审议,并下发审议意见。 3.选修类课程每门学生参与人数不少于30人。 4.如果选择某一校本课程的学生人数过多,学校将考虑同时安排两个班上课,从而保证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包括:学生选择的人数多少;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教师授课方式及适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要从以上五方面入手,制定不同权重标准,最后综合考虑,形成对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采用等级制。一是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看学习的客观效果。三者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是否科学、合理,受学生欢迎,有无实际意义(如对学生发展的帮助,对教师成长的帮助,对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的帮助等等。)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要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团结协作。 2.课时与设施保障 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都在原有班级上课;选修课的实施,需要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 年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专题练习题

1 地球的运动专题——选择题(一)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90°W ,89°S B.80°E ,40°N C.10°E ,1°S D.180°,71°N 2、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3、每年“五一”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南移动 B.北半球,向北移动 C.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4、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①昼与夜 ②昼夜更替 ③长江入海的河道逐渐向南迁移 ④极昼和极夜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关于太阳高度的正确叙述是 A.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都大于0度 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小于0度 C.某一地点,一天中太阳高度不会发生变化 D.纬度高的地方太阳高度总是较大 6、在酒泉向正东方向发射的火箭,由于地球的自转,火箭实际飞行的方向会 A.向北偏 B.向南偏 C.向东偏 D.向西偏 7、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 B.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 C.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变大 D.温带范围变大 8、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一年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日期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下列9~10题: 9、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66°34′ B.23°26′ C.45° D.90° 10、该地纬度可能是 ①23°26′N ②21°34′N ③25°26′N ④68°26′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下左图是一幅经纬网图,在ABCD 四点中,最早沐浴到新世纪阳光的是 A.A 点 B.B 点 C.C 点 D.D 点 12、下中图为昼长时间变化曲线图,4条曲线所代表的地区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列是 A.abcd B.cadb C.dcba D.bcad 13、下右图是一年中不同节气晨昏线图,在北半球按季节更替次序排列顺序与图幅相符的是 A.a 冬至b 秋分c 夏至d 春分 B.a 夏至b 秋分c 冬至d 春分 C.a 冬至b 春分c 夏至d 秋分 D.a 夏至b 春分c 冬至d 秋分

校本课程《电子报刊制作》课程纲要

电子板报制作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电子板报制作 适用年级五年级总课时30课程类型综合实践课程简介(200字 内)电子板报是指运用各类文字、绘画、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参照电子出版物的有关标准,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刊物,它是将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并可通过电脑设备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制作过程中主要包括封面、目录、版式、版面、封底的设计,同时电子板报的元素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加上对这些元素的动画效果,让电子板报作品更加精美引人,达到传统板报无法实现的一些效果。本课程适合五年级及以上年级学生,他们对文字处理有了基本的能力,对美化版面,优化版式都有一定的基础,将来走上社会,所学也可应用于工作中,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背景分析 (500字内)包括本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已有的基础和所需的条件等 本课堂旨在通过学生制作,提高学生信息搜集、信息处理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情感态度的发展。五年级及以上年级学生对文字处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版式版面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适合利用PPT软件开发制作电子板报。 本课程需要电子网络教室作为基本教学条件,同时需要准备一些制作素材,如图片、声音、视频、文字材料等,还需要学生有个人展示作品的空间,将自己的电子板报通过网络空间进行展示。 课程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通过主题活动形式,以情境启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方法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的实物配件进行组装与维护,选择PHOTOSHOP、FRONTPAGE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 (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学生动手拆卸废旧电脑,研究计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了解电脑的相关配件的市场行情; 4、学生动手组装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 5、计算机各种软件与硬件的故障现象与维护 (二)电子绘画 1、PHOTOSHOP基本知识简介 2、PHOTOSHOP对图片的高级处理技巧;(生活相关) (三)网页制作 1、FRONTPAGE制作网页的基本知识; 2、制作网页的高级技巧;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地球和地球运动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运动 一、高考展望 1、通过地球光照图及其变式,考查学生计算时间、判断昼夜长短等能力。 2、由单纯考查地球知识转向考查这些知识的应用,由单一视角切入向多视角综合考查转变。 二、知识总结 (一)地球知识 1.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低纬、中纬和高纬。南北半球划分。 (2)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用20°W 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二)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的方法 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中学生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 侧视图俯视图圆柱投影图 图1 ①确定纬线与纬度 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 ②确定经线与经度 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 (三)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纬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因此只要知道了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 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

电脑绘画校本课程纲要

电脑绘画校本课程纲要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校本课程电脑绘画课程纲要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电脑绘画 (二)课程范畴: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 电脑绘画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计算机操作内容,用画图软件简便易学,更能快速方便地创作出美观大方,内容丰富,色彩和谐、富有创意的作品,就让我们带着对计算机的喜欢,带着我们丰富的想象走进电脑绘画世界,创作出精彩的电脑绘画作品。 (四)开发依据 电脑绘画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结合课程标准的任务要求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安排及我校学生的学情,在学生已经的学习基础上开设的。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使用画图软件灵活地进行电脑绘画的创作。 (五)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Windows XP”中“画图”软件。 2.让学生学习电脑操作的基本方法,能用电脑画出有意境,有情节的画面,初步掌握电脑绘画的技巧,继而尝试进行电脑绘画创作,培养整体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3.在电脑绘画活动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合作,同时在创作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实施 1、学生情况分析 选择电脑绘画的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都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使用电脑,喜欢用电脑画图来绘制作品,这点很重要,只要能充分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特点,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法。 2、具体实施(在下表中填写) 三、成果展示形式及效果 收集整理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网页制作学习,将来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 2015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 3 - 1.知识与技能... - 3 - 2.过程与方法... - 3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3 - 第二部分具体安排... - 4 - 一、一年级信息技术初步... - 4 - (一)内容标准... - 4 - (二)教学目标... - 4 - (三)活动建议... - 5 - (四)考核评估建议... - 5 - 二、二年级 Windows 操作系统简介... - 5 - (一)内容标准... - 5 - (二)教学目标... - 6 - (三)活动建议... - 6 - (四)考核评估建议... - 7 - 三、三年级画图... - 7 - (一)内容标准... - 7 - (二)教学目标... - 8 - (三)活动建议... - 8 - (四)考核建议... - 9 - 四、四年级文字处理... - 9 -

(一)内容标准... - 9 - (二)教学目标... - 10 - (三)活动建议... - 10 - (四)考核建议... - 10 - 五、五年级网络的简单应用... - 11 - (一)内容标准... - 11 - (二)教学目标... - 12 - (三)活动建议... - 12 - (四)考核评估... - 13 - 六、六年级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 13 - (一)内容标准... - 13 - (二)教学目标... - 14 - (三)活动建议... - 14 - (四)考核评估... - 15 -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 - 15 - 第四部分课程评价... - 15 - 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 15 -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 16 - 三、评价的全程化... - 16 - 四、评价结果... - 16 - 第五部分资源的开发... - 16 - 一、基础设施与设备... - 16 -

高考地理 必背知识点 地球运动专题(全国通用)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运动专题 2013年高考在即,小编整理了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球运动专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电脑绘画校本课程

《电脑绘画》校本课程教案 电脑绘画 一、电脑绘画管理制度 1.按时参加活动,不迟到不早退,如有事情不能准时参加须向指导老师请假,批准后方能离开。 2.热爱电脑绘画,团结协作、互敬互爱。 3.组员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虚心学习、勤思好问。 4.合理利用、爱护现有设备、设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高度的重视,不要存在懒散现象。 5.活动中要自觉遵守纪律,需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不得出现随意说话等现象。 6.活动不是一时的,要注意平时积累素材,以一名小画家的视野去观察事物。

教案 (一) 认识神奇的画图板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使学生知道WindowsXP系统中自带一个画图软件。 2. 掌握画图软件的进入与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窗口的组成。 3. 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 4. 通过运用画笔软件绘制小鸡,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笔软件各部分的操作方 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点:绘图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教学难点:曲线工具的运用。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画图”软件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所附的绘图软件,利用它可以绘制简笔画、水彩画、插图或贺年片等。也可以绘制比较复杂的艺术图案;既可以在空白的画稿上作画,也可以修改其他已有的画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图软件的操作与运用。 二、新课教学 1、启动“画图”软件:讲解并演示启动“画图”软件的方法与操 作步骤。 A.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 B.将鼠标指向“开始”菜单下的“程序”选项,打开“程序”

菜单。 C.将鼠标指向“程序”菜单中的附件选项,打开“附件”菜单。 D.用鼠标单击“附件”菜单下的“画图”选项,启动画图程序。 启动后的屏幕窗口如图1所示: 2.讲解并演示画图软件的窗口组成: (1)标题栏:它包含了画笔的标题和图画的命名。 (2)菜单栏:有六个下拉式菜单。 (3)工具箱:有许多绘图工具,绘画时任选一项工具。 (4)线宽框:改变每个工具的线条宽度。 (5)调色板:左面是绘画时的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显示框,右边有28种颜色供选择。 (6)滚动条:上、下、左、右移动绘图区域。 (7)绘图区:在该区作图、绘画。 3.讲解绘画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边讲解边演示) (1)剪切工具:裁剪工具:它可以定义形状自由的剪切块。 (2)选定工具:它可以定义一个矩形剪切块。 (3)橡皮:可以擦除图面中不想要的部分。 (4)涂色工具:用前景色对封闭区填充。 (5)取色工具:它是用一个图形的颜色填另外的封闭图形区域。 (6)铅笔:可以在绘图区内任意画线, (7)刷子:与铅笔工具相似,只是刷子工具状态有12种,使绘图更 为丰富。 (8)喷枪:该工具与前两种工具的功能类似,它们留下的痕迹的不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长江口泥沙不断堆积,若干年后,崇明岛将和____________________岸相连。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因长江水自西向东流,所以长江水对南岸的侵蚀力大于北岸,最终岛屿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北 2.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思路解析: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现象;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黄赤交角存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答案:A 3.二分二至日指什么时间?二至日与近日点、远日点是不是相同的日期? 思路解析: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到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所以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时间上很近,但不相同。 答案: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不同。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2010广东,11—13)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图1-3-1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思路解析:AB为夜弧,同一纬线上的ABCD夜长相等,为5小时,昼长相等,为19个小时,日出地方时为2时30分。 答案:B 2.若AB弧表示20XX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思路解析: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开始向东到日界线止,B点为0时,AB弧为3月1日,则BCD弧为3月2日,NA经线为日界线,NB经线为105°W,即西七区为0时,则东七区为3月2日的14时。 答案:C 读图1-3-2,完成3—4题。 图1-3–2 3.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以下两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够根据图示判定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二分二至点的位置;(2)全球各地随太阳直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限时练

微专题106: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重点、难点剖析】 一、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判定

1.巧用数轴计算时间 时间的计算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计算时间时利用数轴进行计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如下: 首先要弄明白数轴上的数与时区、经度的关系:数轴上的原点对应中时区中央经线即0°经线,+1到+12对应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1到-12对应西一区到西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0到+12对应东经0°到180°,0到-12对应西经0°到180°。如下图所示: 实际操作方法: 第一,画一数轴,数轴上只需有原点(即中时区中央经线的位置)和正、负方向,刻度不用画。 第二,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时区的位置,东时区在正方向,西时区在负方向。并计算出两时区在数轴上的距离(用S表示)。 第三,在两个时区之间画一箭头,方向由已知时间的时区指向未知时间的时区。如果箭头指向负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减去S。如果箭头指向正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加S。 2.日期的区分 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该日界线的位置不变,但是时间在变化;另一条是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它的位置是变化的,但时间不变,且当太阳直射0°经线时,两条日界线重合,全球只有一个日期。除此之外,地球上有两个日期。如下图所示: 新的一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180°经线向东至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80°经线上的地方时是几时,新的一天的范围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新一天的范围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电脑绘画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电脑绘画课程纲要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电脑绘画 (二)课程范畴: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 电脑绘画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计算机操作内容,用画图软件简便易学,更能快速方便地创作出美观大方,内容丰富,色彩和谐、富有创意的作品,就让我们带着对计算机的喜欢,带着我们丰富的想象走进电脑绘画世界,创作出精彩的电脑绘画作品。 (四)开发依据 电脑绘画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结合课程标准的任务要求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安排及我校学生的学情,在学生已经的学习基础上开设的。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使用画图软件灵活地进行电脑绘画的创作。 (五)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Windows XP”中“画图”软件。 2.让学生学习电脑操作的基本方法,能用电脑画出有意境,有情节的画面,初步掌握电脑绘画的技巧,继而尝试进行电脑绘画创作,培养整体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3.在电脑绘画活动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

相合作,同时在创作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实施 1、学生情况分析 选择电脑绘画的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都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使用电脑,喜欢用电脑画图来绘制作品,这点很重要,只要能充分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特点,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法。 2、具体实施(在下表中填写)

三、成果展示形式及效果 收集整理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网页制作学习,将来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 四、课程评价 注重平时测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电脑绘画兴趣小组进行检测。学期结束,还将举行一次“秀秀我自己”个人网站比赛,根据年级各选出优秀作品三幅,并颁发“电脑小巧手”证书。

--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基于核心知识分层原则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陈庆军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高中必修Ⅰ因为自然地理的理科属性和综合性,在知识构建、空间关系、逻辑过程、综合运用等方面对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高初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落差,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通过梳理教材和配套图册,依据课标、考纲和近年高考会考试题,理出核心知识,并根据其呈现形式、教学目标水平要求、相关学科配合程度、学生的熟悉程度、技巧层次等制定分层原则,相应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提供优化资源、和诸如如何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先行组织者等学习方法的辅助学习,课堂师生及时互动、主要由教师讲授等教学策略,落实“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努力达成爱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自然地理;核心知识分层原则;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自然地理(必修一)从体系、结构、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新教育理念。但因高初中地理内容和教法学法的巨大现实落差、数理化生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严重滞后,或有迎合考试评价致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取舍失衡等诸多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叠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地理难度不亚于物理、数学,以致不少学生一开始就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并严重影响后续教学的正常开展。课堂教学方面,满堂灌、赶进度仍是普遍现象,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通过对教材的全面系统梳理,结合高初中课标和高中各阶段性目标如会考高考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客观实际,以及学生的层次差异和要求,对必修Ⅰ自然地理核心内容依据一定原则进行分层,通过教师引领下的课内外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联系数理化生等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乡土时事等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发挥地理图析功能,教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精简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凸显学科的现实意义、价值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师生减负提质。 一、核心知识的界定 本文所述的核心内容是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课标》)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以及掌握上述知识所必需的相关知识。 本文所述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内涵为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其外在形式为历年会考、高考等试题涉及的具体考点。 二、核心知识的分层原则 1.根据涉及的关联内容的难度、多寡(即信息强度)分层 2.根据易混程度分层

(精心整理)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二、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在宇 宙中的位置 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地球宇宙中的位置(自己描述) 太阳系的 普通行星 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太阳系的特殊形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 地球上有液态水

太阳主要成分是_氢___和氦,表面温度为_6000K_,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出现极光、4、引起自然灾害。 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比较自转公转

公转自西向 东 北逆南 逆 一个恒星 年 规律:近日点( 1 月初)较快, 远日点( 7 月初)较慢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叫昏线,由夜入昼叫晨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 如下图中,ab为昏线,bc为晨线 (2)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上,地方时相等)。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4分钟。 例如:600E为10时,则800E为 11时20分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15个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把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

高中地理 微专题 地球运动专题练

微专题:地球运动及地理意义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 A.南半球高纬度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低纬度D.北半球高纬度 2.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A.丘陵B.高原 C.山地D.盆地 2019年12月16日,我国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在太空部署完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后,将() A.绕日旋转B.不属于天体C.进入河外星系D.成为地球卫星 4.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比,西昌发射中心具备的优势有() A.晴天多,发射时间窗口多B.纬度低,发射获得初速度大 C.日照强,充分利用太阳能D.海拔高,发射节能效果佳 2018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于北京时间11月11日0:00开市,当天24小时累计下单金额达2135亿元,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留学英国伦敦(零时区)的莎莎同学开始“秒杀”心仪特价商品的时间为当地时间()A.10日8:00B.11日8:00C.10日16:00D.11日16:00 6.“双十一”时,下列城市昼长最长的是() A.哈尔滨B.北京C.上海D.广州 广州(113°E)的陈先生到纬度大致相同的夏威夷(156°W)休假,飞机在北京时间5:30从旭日东升的当地机场起飞,降落到夏威夷时正值日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陈先生乘坐的飞机大约飞行了( ) A.6小时B.7小时C.8小时D.9小时8.陈先生习惯在每天同时与分别在伦敦和悉尼(151°E)留学的两个女儿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已知其在伦敦的女儿当地时间6~9时空闲,在悉尼的女儿当地时间18~21时空闲。则其到达夏威夷后与女儿们联系的时间是( ) A.当地时间22~23时B.北京时间19~20时 C.当地时间21~22时D.北京时间20~21时 青岛(120°E,36°N))的小明同学计划在今年五一期间到乌鲁木齐(88°E,44°N)探亲,下图示意小明打算预定的2020年4月30日车票信息(车票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从青岛北站出发及到达乌鲁木齐车站时,小明看到两地的太阳方位分别是A.西南方向、东南方向B.西北方向、西南方向 C.西南方向、正南方向D.西北方向、正南方向 10.Z105列车到达乌鲁木齐车站时,小明马上给在青岛的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小明和妈妈手表显示的时间是 A.9:52、10:00B.10:00、10:00 C.10:00、12:00D.12:00、12:00 下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P 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 A.90°E,0:00B.90°W,0:00 C.90°E,18:00D.90°W,18:00 12.新旧两天分别用m日和m-1日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日占全球的1/4B.PN处于昏线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