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肱骨干骨折小夹板固定临床路径(徐州)

肱骨干骨折小夹板固定临床路径(徐州)

肱骨干骨折小夹板固定临床路径(徐州)
肱骨干骨折小夹板固定临床路径(徐州)

肱骨干骨折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临床路径

一、肱骨干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干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骨折分型

1.上1/3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伤肢明显压痛,叩击痛,功能障碍,伤肢可有短缩畸形,骨折近端向前、向内移位,远端多向上移位。

2.中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伤肢压痛,叩击痛,功能受限。近端多向外向前移位,远端向上移位,中下1/3骨折常可损伤桡神经。

3.下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伤肢下段明显肿胀,压痛,可有成角、短缩及内旋畸形,骨折线常呈斜形或螺旋形。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医骨伤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四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肱骨干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干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干骨折、有闭合复位适应症者。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6.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2)局部肿胀严重者;

(3)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4)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反应蛋白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CK-MB

(5)心梗三项、BNP

(6)肝炎四对+艾滋、梅毒抗体

(7)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

(8)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9)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10)心脏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中药外敷/内服、小夹板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小夹板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并发症:本病可伴有其他损伤,应当严格掌握入选标准。部分患者因骨折本身的合并症而延期治疗,如合并桡神经损伤需要一期探查或二期治疗,骨折本身对骨的血循环破坏较重,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

3.合并症:老年患者易有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骨折后合并症可能加重,需同时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4. 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轻者会导致延期治疗,重者退出本路径。

5.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肱骨干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肱骨干骨折(TCD编码:BGG000)和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

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省卫计委的要求,结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实施细则》,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作如下安排。 1.科主任、管理员认真履职,结合科室实际,优先制定院部规定的各科室临床路径(各科室拟实施路径见附件),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患者版文本应具备诊疗流程告知和健康教育功能。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其入组率不得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各科主任、个案管理员要加强对变异病历的管理,要定期组织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变异发生较为集中的环节,分析变异原因,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体系,力争临场路径实施的变异率≤15%。

尺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2011年版)

尺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尺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尺桡骨干骨折(ICD-10:S52.401) 行尺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 78.53/79.12/ 79.3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尺桡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 2.401尺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髁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尺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 折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 Colles骨折;治疗 自1999年至2009年9月笔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678例,经8~12周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78例,男355例,女323例,年龄6~87岁,平均38岁。其中左侧319例,右侧359例;横形骨折260例,斜形134例,粉碎性骨折并波及关节面者157例骨骺损伤者127例(其中Slater-Ⅰ型83例 Slter-Ⅱ型者44例)受伤至整复时间为伤后20 min~48 h。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一般未用麻醉,对于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者使用血肿内注射局麻药,对于高血压患者复位前酌情使用降压药卡托普利片及硝苯地平片舌下含服,对于冠心病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 1.2.2 整复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患肘屈曲至90°,前臂处于旋前位,掌心向下,一助手紧握前臂下段,术者双手紧握患者手

掌根部,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断端背侧,其余四指置于腕掌部先顺势牵引2~3 min,待重叠畸形完全矫正后,利用牵引力沿纵轴方向骤然猛抖,同时迅速掌屈尺偏,使之复位,复位后用手指沿桡骨下端背侧、桡侧、掌侧触诊无台阶状感后,用双手握骨断端,使之分离,将前臂下端轻轻做小范围旋前旋后检查下尺桡关系正常,再用单手握持断端,另一手拇指从近至远舒理肌腱。对于骨骺损伤者,手法基本与上相同,但应注意牵引时一定要将断端牵开,掌屈尺偏时动作要轻柔和缓,不可使用暴力以免加重骨骺损伤;对于粉碎性骨折,骨折线波及桡腕关节面者牵引时用力不可过大复位时也忌暴力,动作宜和缓有力,以免使连结小碎片上筋膜及软组织撕裂,复位后用手指将断端掌,背侧和缓有力相向按压使其平整,复位后还应持患侧手掌进行小范围掌屈背伸通过动作使其关节面趋于平整。 1.2.3 固定方法前臂均匀缠绕绷带衬垫后用前臂小夹板固定于中立位,其中骨远端背侧,桡侧及骨折近端掌侧于相应夹板对应处置棉垫,小夹板固定后四条扎带捆扎,患肢屈肘90°颈腕带悬吊于胸前,固定时间成人共计4~6周,儿童3~4周。 1.2.4 术后处理固定后及时复查X线片1周内每2~3天来院门诊复查随时调整扎带松紧度,指导患者积极进行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的伸屈功能锻炼,使用抗炎,消肿预防感染的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七叶皂甙钠2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快速静滴,每日2次,双氢克尿噻片25 mg,每日2次(上述药物儿童用量视情酌减),预防感染使用相应抗生素,

肱骨上段骨折临床路径

肱骨上端骨折临床路径 一、肱骨上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肱骨上端骨折(ICD-10:S42.200) 行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ICD-9-CM-3:79.31004/79.31005/79.31006/79.31007/79.3100 8/79.310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上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等。 3.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肱骨上端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骨折AO骨折分型有手术指针 2.无严重的合并症。 3.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 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5.除外病理性骨折。 (四)标准住院日≤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骨折、肱骨上端骨折(ICD-10:S4 2.300、ICD-10:S42.2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肱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肱骨正侧位X线片、肩关节正位片+穿胸位片; (6)胸片、心电图; (7)炎症性指标筛查(ESR、CRP、IL-6、PCT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上肢CTA检查;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干部人事档案转递审批表 .doc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进临床路径信息化建设,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减轻患者负担,结合我院实际,重新修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同时加强医院各部门、科室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

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及时发现诊疗活动和医院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改善诊疗和质量管理,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临床路径的管理组织 (一)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设备信息科、财务科等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医务部。 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定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善试点工作机制。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 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3、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4、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5、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尺桡骨骨折临床路径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尺桡骨骨折行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尺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增加髓内钉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尺桡骨骨折疾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尺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或全麻。 2.手术方式: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钉。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根据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6-9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X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一、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01) 行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2/79.11/79.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肱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骨折断端间有肌、肌腱等软组织嵌入。 2.手法复位与外固定难以维持骨折复位,达不到功能复位标准。 3.出现血管损伤者,需急诊手术。 4.患肢肿胀持续性加重,有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或局部张力水泡形成者,需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4 2.301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骨科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常见骨折固定方法

常见骨折固定方法 前臂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用两块木板,加垫 上臂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用一块木板放于上臂外侧,从肘部到肩部,放衬垫,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上下两端,屈肘位悬吊前臂,指端露出以便检查血液循环。 躯干固定现场如无夹板或其他可利用之物,则用三角巾或宽布带将上臂固定于躯干。 首先将三角巾折叠成宽带或用宽布带通过上臂骨折上、下端,绕过胸廓在对侧打结固定,然后屈肘位将前臂悬吊于胸前,指端露出以便检查血液循环。 大腿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用两块木板,一块长木板从伤侧腋窝到外踝,一块短木板从大腿根内侧到内踝;在腋下、膝关节、踝关节骨突处放棉垫保护,空隙处用柔弱物品填实;用七条宽带固定,先固定骨折上下两端,然后固定腋下、腰部、髋部、小腿及踝部;以“8”字法固定脚踝(即将宽带置于踝部,环绕足背交叉,再经足底中部绕回至足背打结);最后露出趾端以便检查血液循环。如只有一块木板,则放于伤腿外侧,从腋下到外踝,内侧夹板用健肢代替,两下肢间加衬垫,固定方法与以上同。 健肢固定用三角巾、腰带、布带等五条宽带将双下肢固定在一起,两膝、两踝及两腿间隙之间垫好衬垫,以“8”字法固定足踝,并露出趾端以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小腿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用两块木板,一块长木板从伤侧髋关节到外踝,一块短木板从大腿根内侧到外踝;在膝关节、髋关节骨突处放棉垫保护,空隙处用柔软物品填实;用五条宽布带固定,先固定骨折上下两端,然后固定髋部、大腿、踝部;以“8”字法固定足踝,并露出趾端以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健肢固定与大腿健肢固定相同,可用四条宽布带或三角巾固定。 骨盆骨折固定 使伤病员呈仰卧位,两膝下放置软垫,膝部屈曲以减轻骨盆骨折的疼痛;用宽布带从臀后向前绕骨盆,捆扎紧;在下腹部打结固定;在两膝之间加放衬垫,用宽布带捆扎固定。 颈椎骨折 ,分别置于前臂的外侧、内侧,用三角巾或绷带在骨折上、下端捆绑固定;屈肘位,用三角巾悬吊伤肢于胸前;露出指端以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就便器材固定也可用书本、杂志等垫于前臂下方,超过肘关节和腕关节,用布带捆绑固定;屈肘位,用三角巾悬吊伤肢于胸前;露出指端以检查末梢血液循环。可用颈托、脊柱板固定:双手牵引头部恢复颈椎轴线位,上颈托或自制颈套固定;保持伤病员身体长轴一致位侧翻,平移至脊柱固定板;将头部固定,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部用宽带固定在脊柱板上,以免运送途中颠簸晃动。

小夹板外固定操作流程

精选文档 小夹板外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克雷氏(colles)骨折) 一、评估环境及告知 安全环顾四周,(顺序:左、上、右、下,双上自自然打开)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并报告(周围环境安全),表明身份:您好! 我是医生,现在由我为您包扎固定,请您配合,不要紧张! 二、物品准备 药膏、绷带、压垫、夹板、扎带、剪刀。 三、认真检查伤员伤情检查并报告伤情:左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骨折呈 “银叉、枪 刺样”畸形,为克雷氏(colles)骨折。 四、骨折整复 口述:骨折复位。指导两名助手维持复位。 五、敷药包扎 要点:(1)膏药:放置桡背侧; (2 )包扎:绷带缠绕自腕关节开始,缠绕膏药两周后,向上 缠绕至前臂上1/3位置(约于所选夹板等长)。 (3)松紧度:(口述+动作)“以能插进小手指为宜” 。 六、放置压垫: 要点:压垫放置位置及顺序 精选文档

口述:①“骨折远端、桡背侧” ②“骨折近端、桡掌侧” ③“桡侧骨折端” ④“尺侧远端” 七、放置夹板要点:夹板位置及顺序 口述:“ 1号板:远端至第H、皿、W掌骨底部” “ 2 号板:远端至腕关节” “ 3号板:远端至第I掌骨底部” “4 号板:远端至尺骨小头术者放置夹板时,助手帮助扶持。八、绑扎带 扎带捆绑3-4 道。扎带打结在1 、3 号夹板缝隙处,打活结。 九、调节扎带松紧度 上下活动以不超过1cm 为宜。 术者口述+动作:“扎带上下活动1cm”。十、修剪扎带长度 尾端留出2cm 为宜。术者口述:“扎带尾端2cm”。 十一、悬挂采用绷带双悬挂法。 要点:截取两段适宜长度绷带,一根置于远端扎带处,另一根于近端扎带 处,指导患者将患肢置于胸前,两绷带绕于颈后 精选文档 打结,打活结。 口述:“ 请将患肢置于胸前,屈肘90 度”。十二、观察末梢血液循环 要点:拇指按压指甲以观察甲床毛细血管反应时间,一般在 3 至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7 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 ,S63.004 )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 ) 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 :78.53005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 月第1 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 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 月第1 版)。 1. 年龄在16 岁以上。 2.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 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6天。2005 2005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5 2.501 ,S6 3.004 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 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w 7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镜检; (2 )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 )胸部X 线平片、心电图; (4 )骨科X 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 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 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术前30 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1 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 *导读:此种骨折1814年AbahamColles加以详细描述过,此后即称这种骨折为Colles骨折。它是指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并向背侧移位的骨折。…… 此种骨折1814年Abaham Colles加以详细描述过,此后即称这种骨折为Colles骨折。它是指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并向背侧移位的骨折。Colles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的骨折的6.7%。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较多。 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 一、骨折发生机理: 1、伸直型:手掌小鱼际部着地,造成骨折。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严重移位时,手腕部外型呈“餐叉样”畸形。此类骨折若复位不良而造成畸形愈合时,可影响肌腱的滑动,对手指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2、屈曲型:手背部着地,造成骨折。骨折远端向尺侧和掌侧移位。手腕部外型“锅铲样”畸形,此类骨折若复位不良而造成畸形愈合时,可影响腕关节的活动功能。 二、骨折的治疗: 1、药物治疗:初期治宜活血祛淤、消肿止痛。中期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后期治宜调养气血,强壮筋骨。 2、小夹板固定:手法整复后,用4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将前

臂置中立位,曲肘90°,悬吊于胸前。 ⑴小夹板的作用: ①利用力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外固定力抵消骨折端移位倾向力。 ②以外固定装置的杠杆来对应机体内部的杠杆。 ③在夹板有效固定的同时,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活动增强内在的固定力,矫正残余的畸形。 ⑵小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①随时调整布带,保持能来回移动1cm的松紧度,若手部肿胀疼痛严重,手指麻木,肤色变紫,应即刻到医院复查。 ②患肢在固定期间应保持中立位。 ③若在夹板两端或是骨突处出现疼痛,应拆开夹板检查,以防发生压迫性溃疡。 ④骨折固定的次日应来门诊复查,第1周复查2—3次,以后每 周一次,以便保持骨折对位良好。 ⑤视骨折愈合情况解除小夹板固定。 3、练功疗法 ⑴骨折复位固定后,即鼓动患者开始积极进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关节的各向活动。 ⑵老年患者常见肩关节僵硬的并发症,即肩手综合征,应注意肩关节活动,加强锻炼,预防合并症发生。 ⑶粉碎骨折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应尽早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⑷解除固定后,作腕关节屈伸,旋转及前臂旋转活动。

小夹板固定技术

骨折后小夹板固定技术 小夹板固定技术是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不断实践,逐步改进的结果:目前已成为骨折外固定技术中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小夹板固定适用于四肢长管骨闭合性骨折,包括肱骨骨折,尺、桡骨骨折。远端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和踝部骨折等。应用时只固定骨折部位而不包后上下两个关节,恰当地解决了“静”和“动”、“局部”和“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即能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又能使骨折两端关节适当地活动。 夹板类型: 小夹板可用木板、竹片或树皮作材料,根据伤肢长度和肢体形状制成。厚变一般为3毫米,四边刨光,棱角修圆,肢体面衬以毡垫,外包纱套。小夹板因应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规格和形状,现将四肢骨折固定常用的小夹板介绍如下: ①、肱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前侧,三号夹板在后侧,四号夹板在内侧。 ②、尺、桡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背侧,二号夹板在掌侧 ,三号夹板在尺侧,四号夹板在桡侧。 ③、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背侧(到掌骨头部),二号夹板在掌侧(到腕关节) ,三号夹板在桡侧(到第1—2掌骨),四号夹板在尺侧(到尺骨小头)。 ④、股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内侧,三号夹板在后侧,四号夹板在前侧。

⑤、胫、腓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后侧,二号夹板在外侧,三号夹板在内侧,四、五号夹板在前侧(胫骨的两侧)。 ⑥、踝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有内翻和外翻两种(A)内翻骨折:一号夹板在内侧,二号夹板在外侧。(B)外翻骨折: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内侧。压力垫是用多层软纸或棉纸迭成不同形状的垫子,用于纠正骨折移位或维持已复位骨折的对位。例如在尺、桡骨骨折时,骨间筋膜部位即可用分骨压力垫撑开。 操作步骤: 1.外敷药:骨折用手法复位后,在骨折部敷好消肿膏。敷药范围要大一些,尤其在关节附近的骨折,应包括关节远端部分肢体在内,而后用绷带松松地缠绕2—3。 2.放置压力垫:将选好的压力垫,准确地放在肢体的适当部位,用胶布固定;放夹板:按各个骨折的具体要求,依次放好夹板,由助手托住加以固定。 3.捆绑布带:共捆四道。先捆中间两道,后捆近、远两端。各捆两周,打活结固定。捆绑时两手用力要均匀。 使用方法: 一、肱骨干短斜形骨折,伴有成角移位,复位后用小夹板和压力垫纠正、固定。 二、尺、桡骨骨折复位后,可将分骨压力垫放在骨折部位的掌、背两侧骨间筋膜处,使骨间筋膜张开并保持紧张,防止骨折端出现靠拢移位。小夹板固定后,前臂放于旋前旋后中间位。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骨折后小夹板固定技术1

骨伤科专科技术之 骨折后小夹板固定技术 小夹板固定技术是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不断实践,逐步改进的结果,目前已成为骨折外固定技术中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小夹板固定适用于四肢长管骨闭合性骨折,包括肱骨骨折,尺桡骨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和踝骨骨折等,应用时只固定骨折部位而不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恰当地解决了“静”和“动”、“局部”和“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即能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又能使骨折两端关节适当地活动。 夹板类型: 小夹板可用木板、竹片或树皮作材料,根据伤肢长度和肢体形状制成,厚度一般为3mm,四边刨光,棱角修园,肢体面衬以毡垫,外包纱套。小夹板因应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规格和形状,现将四肢骨折固定常用的小夹板介绍如下: 1.肱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前侧,三号夹板在后侧,四号夹板在内侧。 2.尺桡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背侧,二号夹板在掌侧,三号夹板在尺侧,四号夹板在桡侧。

3.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背侧(到掌骨头部),二号夹板在掌侧(到腕关节),三号夹板在桡侧(到第1-2掌骨),四号夹板在尺侧(到尺骨头)。 4.股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内侧,三号夹板在后侧,四号夹板在前侧。 5.胫腓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在后侧,二号夹板在外侧,三号夹板在内侧,四、五号夹板在前侧(胫骨的两侧)。 6.踝部骨折固定用的小夹板,有内翻和外翻两种,A、内翻骨折:一号夹板在内侧,二号夹板在外侧。B、外翻骨折: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内侧。压力垫是用多层软纸或棉纸迭成不同形状的垫子,用于纠正骨折移位或维持已复位骨折的对位。例如在尺、桡骨骨折时,骨间膜部位即可用分骨压力垫撑开。 操作步骤: 1.外敷药:骨折用手法复位后,在骨折部敷好消肿膏,敷药范围要大一些,尤其在关节附近的骨折,应包括关节远端部位肢体在内,而后用绷带松松地缠绕2-3周。 2.放置压力垫:将选好的压力垫,准确地放在肢体的适当部位,用胶布固定;放夹板:按各个骨折的具体要求,依次放好夹板,由助手托住加以固定。 3.捆绑布带:共捆四道。先捆中间两道,后捆近、远两端。各

尺桡骨骨折病历

住院病历 科室:外二姓名:陈六床号:10 住院号:100010 主诉:左腕外伤伴疼痛、畸形、活动受限2小时。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2小时行驾驶摩托车不慎摔倒,左手掌撑地,当即觉左腕疼痛,呈持续性剧痛,左腕畸形、肿胀、活动障碍。无不省人事,无头晕、呕吐,无呼吸困难,无肢体麻木,无大汉淋漓,无皮肤湿冷。伤后由120送我院急诊,行X线检查示:左尺桡骨远端骨折。遂收入我科进一步诊治。患者伤后精神可,未进食,能自解小便,大便未解。 既往史:平素体格良好。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有“肝炎、肺结核”病史。否认有手术、外伤史,否认有输血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否认有疫水、毒品接触史。否认有烟酒不良嗜好史,否认有冶游史。 婚育、月经史:已婚,育有1子女,均体健。月经史15岁(3-6)/(28-30)2011-10-01,已绝经,无阴道异常出血史。 家族史:家人体健。无家族传染病、遗传病及精神病史。 体格检查 T 36.7CoP 85次/分R 20次/分BP 114/71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醒,痛苦面容,被动卧床,体查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皮下出血点及异常结节。皮温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头颅大小形态异常。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先天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鼻外形正常,鼻腔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唇红,无紫绀,咽无红肿,扁桃体未见肿大。颈无抵抗感,颈静脉正常,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及结节,未闻及血管杂音。胸廓无先天畸形,无压痛。呼吸运动自如,双肺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 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 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 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 周以。 (2)中期:伤后2 周~4 周。 (3)晚期:伤后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 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7)骨折部位X 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自粘性弹力绷带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骨折中的应用

自粘性弹力绷带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骨折中的应 用 目的探讨自粘性弹力绷带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门诊采用手法复位位置良好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骨折患者2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联合应用手法复位小夹板绷带包扎固定外加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包扎,对照组仅行手法复位小夹板绷带包扎固定。观察两患者治疗1d的舒适感及治疗3d皮肤瘀斑、皮下积液、张力性水泡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及治疗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d的舒适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3d皮肤瘀斑、皮下积液、张力性水泡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时间(6.2±1.1)周,对照组患者恢复时间(8.7±0.4)周,观察组患者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9,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粘性弹力绷带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骨折临床对位良好,临床症状恢复迅速,并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临床并发症。 标签:自粘性弹力绷带;中医手法复42;小夹板;外固定;前臂骨折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损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创伤不断增加,骨折类型更加复杂Ⅲ。目前保守治疗在临床上广为应用,然而由于其具有固定不牢的缺点,早期常常需要反复调整,会引起患者各种不适感,并且会牺牲患者一部分肩肘的功能,因此对医师的相关治疗要求较高。单纯手术治疗,虽然优点显而易见,但是创伤大,需要二次手术,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破坏髓内以及骨膜周围血供来源,从而引起骨不连的发生。目前采用保守治疗骨不连发生率为2%~5%,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初次手术的骨不连发生率则高达25%。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桡神经损伤,在肱骨干闭合骨折中可能有18%的患者发生桡神经神经麻痹,但这些麻痹的患者绝大部分是神经性肌肉运动不良,90%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会在伤后的4个月内恢复。然而由于手术暴露以及固定骨折时对桡神经的损伤,发生率也占很大部分。我院近年来联合应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和自粘性弹力绷带轻加压包扎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骨折2周内骨折移位率明显下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均经X线片或(和)CT检查明确诊断,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

Colles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操作比赛评分标准.docx

C o l l e s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操作比赛评分标准 项目题目操作要求标准 实得分 扣分 分 环顾四周评估环境安全并报告( 1 分), 准表明身份(0.5 分),安慰患者(0.5 分), 6备物品准备齐全( 3 分, 每项 0.5 分),准备 时间在 20 秒内( 1 分)。 检检查并报告伤情( 3 分),口述:“骨折 4查复位”。( 1 分) 膏药放置位置正确( 2 分);绷带缠绕正 确,自腕关节开始,缠绕膏药两周后(1 敷药分),向上缠绕至前臂上 1∕3,约于所选 9包扎夹板等长(1 分);绷带卷无脱落(1 分), 松紧度适宜,“以能插进小手指为宜” (口 述 2 分;动作 2 分)。 压垫放置位置准确( 4 分, 4 处位置,每处 放置 1 分);口述( 8 分,每处 2 分);顺序正 17压垫左桡骨远端确( 4 分,错误一处即不得分);压垫无 闭合性骨折,脱落( 1 分)。 骨折呈“银夹板放置位置准确,(4 分, 4 处位置,每 放置叉、枪刺样”处 1 分);口述( 8 分,每处 2 分);顺 17夹板畸形,为克雷序正确( 4 分,错误一处即不得分);夹氏( colles )板无脱落( 1 分)。 骨折扎带捆绑位置正确( 3 分, 3 道扎带,每处 1 分);打结位置正确(3 分,每处 1 分); 捆绑活结( 1 分);顺序正确( 3 分,错误一处 即不得分);调节扎带松紧度(动作 2 分), 18 扎带 口述:“扎带上下活动 1cm”( 2 分);修 剪扎带长度(动作 2 分),口述:“扎带尾 端 2cm”( 2 分)。 绷带截取绷带长度适宜( 2 分);两绷带位置 正确( 2 分);患肢置于胸前,屈肘90 度 双悬8 (1 分);颈后打活结(1 分);口述:“请 挂 将患肢置于胸前,屈肘 90 度”(2 分)。 观察拇指按压指甲观察甲床毛细血管反应时 末梢间,食、中指指腹触顶患者指腹,感觉指 6血液腹张力大小,手法正确(4 分);口述:“末 循环梢血运良好,指腹张力适中!”( 2 分)。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ICD-10:S72.00) 行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短缩外旋畸形。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65岁以上且骨折按Garden分型为Ⅲ型、Ⅳ型的患者。 2.无严重的合并症。 3.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

4.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差,或相对高龄患者建议行半髋关节置换术。 (四)标准住院日10-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 2.00股骨颈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股骨颈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1-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C反应蛋白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 (6)头颅CT、胸片、心电图。 ( 7 ) 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

肱骨干骨折等骨科17个病种临床路径

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01)行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2/79.11/ 79.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肱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 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4 2.301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 2 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5天。 1.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针。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X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其他药物:消肿、促骨折愈合,必要时营养神经等。 4.保护下功能锻炼。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本病可伴有其他损伤,应当严格掌握入选标准。部分患者因骨折本身的合并症而延期治疗,如合并桡神经损伤需要一期探查或二期治疗,骨折本身对骨的血循环破坏较重,术后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 2.合并症:老年患者易有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骨折后合并症可能加重,需同时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3.内固定物选择: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内固定物。 4.开放性骨折不进入本路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