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份

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何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战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狭义源于军事学的术语,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其广义是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是政党、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全局性的方针任务。“发展战略”是指对发展全局的整体的规律的运筹和谋划,以便确定主要的发展方向或发展重点,从而指导实践,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它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并决定发展的基本趋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牢牢依靠创新求发展的战略。[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其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首先,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和最为关键的力量。我国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造成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应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攻关力度,大力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积极鼓励各行各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我国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的重构。

其次,创新驱动对于经济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需要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2];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以创新驱动为手段,着眼长远、注重质量,全面推进新形势下经济改革发展步伐,已经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此外,创新驱动发展对“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吹响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并使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嘹亮号角,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换句话说,科技创新是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产业升级、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决定性、根本性力量。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

发展的本质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驱动的本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3]。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贯彻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所在。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其着力点应放在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上。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常常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然而,自主创新并非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贯彻,应从经济实力、政策体制和创新型人才三方面加强努力。[5]第一,我国需要继续加强自主创新的经济基础。欧美各国之所以能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经济实力作保证。如今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经济发展为自主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但是还需要加快发展,提高实力,不断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然而,有了经济实力,更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公共资源向自主创新倾斜,鼓励民间技术利用与扩散,鼓励跨行业和国际合作。

第二,我们要逐步建立能够真正适应自主创新体制的配套制度和市场环境,即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即要由国家通过对政策的调整、环境的改善、资源的整合来保证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任务主要是由科研所和大学来完成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影响更大的是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更多的层面是要靠企业去完成的,不是靠研究所。科研所要提供成果,支持与配合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至于成果能不能转化、能不能应用、能不能取得效益、能不能占领市场,

这个检验技术创新成败的唯一标准,最终是靠企业来完成的。[6]科研所的活动仅仅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组成部分。这种组成结构要求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没有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就不能完成创新。同时,创新还需要政府和金融的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创新氛围。

第三,要培养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中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命题。首先,应当突破人才障碍,全力引进人才。人才问题是我们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才,是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舍得重金吸引人才,不通过制度创新发挥人才的作用,突破不了人才这个障碍,企业就很难有突破。其次,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目前在我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很不重视知识产权问题,既不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也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尤其在很多落后的地区,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相当薄弱。不把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制度建立起来,不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就难以调动人才积极性。另外,积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6]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要在深入挖掘以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指导,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和规格定位,做好顶层设计,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要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学校要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此外,以建设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为基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有创新型的教师和管理者,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

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规范、全面、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经济创新与发展的道路,让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洁,《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

[2]王鹏,《以创新驱动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

[3]魏全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4]张利珍、秦志龙《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5]崔金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

[6]郭世田,《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三五”十四大战略创新改变中国,创新改变世界。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习中国”今天推出《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系列文章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篇。

科技创新引领

我国的科技成就星光熠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实现创新驱动,需要科技创新继续冲锋陷阵,奋勇向前。“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3年5月,在天津视察期间,习近平来到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观看了该院自主研发产品展示,察看了分析测试中心、药物筛选中心等,详细了解国家创新药重大专项课题研发情况。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然而,如今人口红利等优势日趋消失,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必须转变依托人口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走以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的新路。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2014年

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提到:“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世界各国都在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创新发展,争取主动权。美国强调“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力图保持领先优势和对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欧盟提出要建立创新型欧洲,探索欧洲复兴之路。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政府承担创新服务

发动创新驱动“新引擎”需要友好的创新环境。政府要转变政府履行创新职能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放松管理的手,举好政策的旗,铺好创新的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管理”更多面向的是科研单位,更多运用的是管理手段,更多聚焦的是研发环节,更多着力的是组织科研活动;“创新服务”面向的是产学研用、大中小

微等各类创新主体,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采取的主要是服务方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美国出台《创新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上重视创新,从国家发展路径上强化创新;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日本2009年就出台《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逐步进入科学技术立国与战略调整阶段;韩国在2000

年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提出2015年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研究中心的目标。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超前部署,中国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创新驱动战略势在必行,政府创新职能转换刻不容缓,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职能一变,活力立现。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要以转变职能为目标,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驱动需要国家的政策保驾护航。“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

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习近平强调:“要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要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研究提出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改革方案。要抓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要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

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是创新主体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能否确立,主导作用能否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完善企业研发

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创新驱动企业先行。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道,是企业获得长期领先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2015年5月26日,习近平视察位于杭州高新区的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对他们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表示肯定。习近平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缺乏创新,没有新技术,很容易在市场不断的洗牌中被淘汰出局。企业要靠创新赢得市场赢得先机。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来到位于济宁的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听产品介绍、看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得知他们依靠科技创出多个知名纺织服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成绩显著,习近平予以肯定。他指出:“企业是创新主体,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为朝阳产业。要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需要有成熟、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和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

业的支持力度。”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

人才是创新根基

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从长期看,经济发展取决于人的智力和技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说:“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贫瘠或者资本存量的多寡。”因此,要优化创新生态,牢牢抓住“人”这一创新根本,使科技人员在创新中更好受益,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内生动力。“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创新是人才固有的禀赋。要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习近平指出:“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创新驱动战略以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在西安市调研时习近平强调:“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开发运用人才资源,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权益,调动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企业家、技能型人才和大众创新创业者等各类人才积极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爱国奉献、勇于超越是滋养科研发展进步的养分。要鼓励人才爱国家、讲奉献、敢为天下先,全力发挥创新才能,在为国奉献中实现创新价值。习近平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广大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土壤、创新的人才、创新的成果。发展不止,创新不止。新时代、新社会、新目标需要新思想、新科技、新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铺开金光大道,创新驱动正在满血发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