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要利用语文的文学性,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人文精神。中职学校在训练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注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中职学生处于多元化文化环境当中,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部分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这些东西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使一些学生对本民族认同弱化,甚至边缘化。

语文教学是承担教育学生传承和拓展民族文化的重要

载体。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欣赏汉赋骈文的华美,感叹唐诗宋词的丰韵,感受明清小说的魅力,更通过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闻其声,听其言,见其行,感受民族精神,在耳濡目染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语文教学是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载体。学生在热爱自己文化的同时,也通过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学习其他文化

的优点,放眼世界,激发起责任感,从而担负起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新中华文化的重任。

语文教学还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学生通过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追寻文章蕴涵的哲理,揣摩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趣,感受其对人生的感悟,这比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感染学生并为学生接受。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形成的职业道德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意识。

二、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

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较高人文素质的学生。而一个自己都没教育好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教育好别人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自身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健全的个性,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爱心,得体的谈吐,潇洒的举止,优雅的风度,以及对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积极态度,展现良好的人格形象,散发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掌握相当的人文知识,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以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

三、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播撒人文教育的“种子”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

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现有的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

四、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人文要素,促进人文教育

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主要以理性化、逻辑化的外显形式表达出来,隐藏在其后的则是人类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理想等。学生要把握它们,必须通过学习,以习俗、民族等到心理特征为载体,用心去捕捉、感悟、体验其中的人文要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的知识变成活的、有理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时空背景下,带着生命体验的方式,发挥个人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阅读,与作者、文学形象等,同游历,同喜怒哀乐,一起思想体验,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哲理思考。在讲解《我与地坛》时,笔者并不侧重于情节的梳理,而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随着史铁去体验人生不幸带来的痛苦打击,去思考生死的意义,去超越死亡走向新生,去解读母爱的真谛,和他一起思考和体验母亲的伟大与无私,从而对自己的母亲有更深的理解和关怀。在教学中,笔者总会提示学生在同样的境况下,你会怎样做,然后与文章中的情形相比较,从而感悟伟大之处,懂得将心比心,懂得设身处地,真正做到以“情”为手段,纠正教学目的,不再只是分数的追求,而是真正意义上

的“育人”。

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狭小空间内。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人文思想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

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机电工程技术学校)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切身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切身体会 摘要:写作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文章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6-0122-01 DOI:10.16657/https://www.doczj.com/doc/fa12658618.html,ki.issn1673-9132.2019.26.113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性化”教学欠缺 写作是对信息的加工与输出,小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意见的能力。在现有的写作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无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写作辅导,导致一部分学生表面上听得很认真,但依然找不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难以让人找到重点。如果不对教学模式加以改变,只是一味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困难重重。 (二)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 我国仍有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写作并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甚至错误地认为其重要性远不如数学、英语等学科,从而形成了

一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众所周知,兴趣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缺乏对写作的兴趣使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是一项迫不得已的“任务”,带着不情愿的负面情绪去面对这一“任务”,怎么能写得好呢?写作本应是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自发地重视写作,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写作题目的难度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作文题目局限性较大,如低年级的看图写作,固定的图画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写出200字的作文,这本身就有不合理之处。叙述图画内容这一要求直接决定了作文内容的相似性,然而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具想象力,对事物的描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况且,有一部分作文题目中出现的常识或事物尚不在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这就导致了可能出现家长代替思考的现象,因此开放性较强的作文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可能更有帮助。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一)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可以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增添学习乐趣,让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写作转变为一门有趣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便利的设备,从视、听、说的角度向学生科普知识,传授美德,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从根本上缓解作文“无话可写”的现象。教师还可根据班

浅谈职高语文的备考教学

浅谈职高语文的备考教学 发表时间:2015-07-23T14:09:01.1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作者:窦锋江 [导读] 针对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命题所选用的材料,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特别是阅读题。 窦锋江浙江省瑞安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325200 针对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命题所选用的材料,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特别是阅读题。教师“讲什么”和“高考考什么”之间的差距越来越遥远,让执教语文这门学科的老师们来说,实在有些困感。如果老师仅仅按照教学大纲去上课,学生仅仅依赖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我想这绝对不能应付高考的。所以,思考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势在必行。 学好语文,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训练,长期坚持与积累,要养成一种语文分析能力、语文素养品性。那么,学生如何才能顺利通过高考呢?我个人认为,语文考试中只有突破“阅读”和“作文”,把握住高考的主旋律,才能有所收获,有所飞跃。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收获,本人试谈一下,语文备考中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并且题型灵活,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太高,使很多考生失分率高,让从教老师和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甚是失望,出现这样的原因,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阅读能力不强,平时在复习过程中不用心。对于高考试卷本身就是整体语文能力,是语文知识的综合体,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是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文化底蕴和对知识能力的运用。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现象呢?如何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呢?少做题,多阅读,大量超量阅读,才能形成准确语感,理解全文主旨,我想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佳选择。就阅读具体而言,可尝试下面几种方法: 首先,强化训练,讲解做题方法。 从各种试卷、网络上选出记叙文、说明文、文言文、和议论文四种文体,对四种文体的文章阅读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当堂做,老师当堂讲,让学生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进行阅读,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强化全篇整体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一是从作者写作意图上考虑,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 二是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上考虑,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体思路又任何? 每一篇阅读都这样做,就强化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评价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分析、评价赏鉴能力都有一定的收获。同时要强化精读,主要抓关键词语、句子段落进行阅读,以提高理解能力。 其次,积累词汇,剖析语法及文言句式。 高职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是试卷中失分最多的一项。近年来高考试题形式几乎没有变化,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110个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及常见的12个文言虚词,特别是“为”、“于”等的详细用法。虽然高职考试逐渐由考查课内语段向考查课外语段过渡,但是复习时还应以课本为主,充分理解、准确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常见的句式的特点,进行适量的练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需要注意的是文言翻译,必须全面理解所译句子的含义,高考要求直接翻译,也就是每个字必须落实,不可能脱离本意,在平时阅读练习中要到言之有理。 另外关于常见的四种文句式也要掌握,根据它的特点,补出省略的部分,准确翻译句子,借助上下文意,运用以上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是高职考试备考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付出的精力和学生花费的时间都是相当多的。考纲中要求考生运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知识以及一般应用文的格式,在限定时间内写出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文字通顺的文章。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来,本人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自身对写作的认识浅谈一下。 第一,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选取独特角度,写出见解深刻、内容新颖,富有创造性、想象力,语言简明、行文流畅的文章。面对高考作文题时,要读懂材料,以材料为基础提炼主题,发掘出材料的本质特征,以创新精神为主,做到主题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第二,真情实感性。近年来高考作文注重开放性,倡导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关注人生和社会,符合人文教育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文精神中最为重要的而美好的因素,如对亲情、友情,对命运的渴望,对自身、社会变化的感悟等。这些内容和现代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 第三,谋篇布局。元人乔梦符曾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作文的开头犹如戏剧的序幕、音乐的定调,目的在于抓住读者、吸引读者。我通常给学生讲,文章的开头应奇句夺目,先声诱人,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下子使读者产生兴趣,起笔挈领,统领全篇,引人入胜。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写好结尾,实非易事。根据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方向,我主要把“展望未来、寄深写远”这样的话语作为主要讲解,用抒情或议论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指明方向。如郁达夫的《怀鲁迅》,“鲁迅的灵柩,在夜空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结尾展望未来,呈现光明,指引人们继续前进。 作文要想取得高分,还要多注意几点,如字迹清楚,卷面工整,标点清晰,明确中心思想;标题或行文要有新鲜感创新性,段落的布局也关系到作文的分数。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认真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四个环节: 一、精心备课 积极投入“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流程,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1、教材资源。 2、生活资源。 3、网络资源。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预设和生成。 (四)精心设计课堂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语言训练环节,在“新”、“趣”、“实”上下功夫。 (五)勤于说课 二、理性授课 语文学习, 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 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我平时在操作过程中经常运用这四种策略: (一)扣读导悟, 读中见悟。 (二)实实在在地从语言文字入手。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以上教学,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立体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求知欲、表现欲,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重文本的拓展 三、精致作业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1、基础C层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B层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

职高语文教学计划

职高语文教学计划 职高语文教学计划 【职高语文教学计划】 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二、三年通盘学习状况: 1、已经完成必修学习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必修一、二、三、四、五。 2、已经结算学分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10学分。 3、已经完成选修学习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语音误读一、二、三》、《清扫错别字一、二、三》、《成语运用一、二、三》、《病句辨析一、二、三》、《古诗赏析一、二、三》、《中国楹联一、二、三》

4、本学期选修学习内容: (1)《史记选读》(续) (2)《唐诗宋词选读》(续) (3)《写作》(续) (4)《现代散文阅读》(始) 6、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本学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继续以下五个方面——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发表时间:2016-04-11T10:51:30.32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5期作者:韩文芳 [导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韩文芳甘肃省永靖县太极中学731600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在我们使用的小学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新编语文教材更多地选入了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的文章,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使文章里的真、善、美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积极的情感价值取向。因此,语文课不能停留在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味说教的传统桎梏上。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上,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然后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刻的体验、提炼、判断,完成“美的鉴赏”,再将自己审美的结果、情感体验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接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使这种美和情感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先体验和感受文本所流露出来的美和思想,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二、加强语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长期以来,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地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被搁置一边,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只剩下了一些干巴巴的说教。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学小说,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浸润于语言深处的情感的体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教学戏剧,是对人生世相的一种细微体察。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之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我们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有思考的机会、有表达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我们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我在语文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而学生在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喜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感知、赏析、评论,结合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活遭遇等,“知人论世而谈诗”,透彻领悟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深刻品味作品的文化底蕴,认识到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复杂与变化,认识到人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认识到“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除了有物质追求外,还要有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要充满灵性和热情,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的存在发展,对未来充满神往和想象,对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正如巴金所说的:“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这就是语文文学教育的魅力和功用。 三、在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等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语文教学凸显出强劲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为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展示平台。我利用说明文《神奇的克隆》中丰富的科技教育内涵,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海洋与生命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关系,激发起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课前我向学生推荐了几个网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学生只要用键盘敲击出所需要的关键词就可进行网络搜索、网上超文本阅读并下载有关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拿来”为自己的论题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此外,我还利用教材内容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专题讨论。这些开放性语文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心灵更为充实、目光更为敏锐。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假如学生想写又没有东西可写,而老师硬要他写,这样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一) 做过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做过的事易写。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自觉地从中接受教育。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例如平时我注意组织学生为集体,为他人多做好事,然后叫他去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 (二)看了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会感到难。我就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集休,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需要写的时候,手头有东西可写。如要学生写某一景物或建筑物或某一现象,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参观,我在观察或参观过程中指导,启发思路,帮助学生构思。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具休充实。 (三)听到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亲闻的人和事,也感到容易写。我经常引导学生留意日常与人交往,把所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述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有趣的新闻、爷爷奶奶的童年等,作文时要学生写这类题材,学生就有事可写了。 (四)想到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已心里所想到的东西,也是较容易的。因学生生活阅历不深,虽对生活有观察,注往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我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去思索问题。这样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所分析,他也就有所想,把所想的东西写下来,也就成了文章。或写自己的打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决心,自己的回忆等。如让学生写“我长大了想干什么”, “老师日夜辛勘地工作为了什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有趣的事”,“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一这样写起文章来,思想就会长上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 (五)读了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己读过的东西,也是较易的。学生读了什么,组织他们写什么,主要是指读了什么“习作例文”,组织他们写什么习作。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的感受。我经常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仿其结构写法,也可仿其与自已生活实际相似的内容特色,还可仿其词语句子的运用。仿写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使学生写起来就有样可依,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认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将学生优秀习作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其次,作文备课要有创意: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然后,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注重学生日常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日常的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注重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注重日常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指导课范例的剖析。最后,改变以往作文评改的方式: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也来参与自己作文的评改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评语要有新意和激励性。相信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在不久之后许多学生一定会消除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二〉关键词: 写作兴趣、仔细观察、创新思维、口头训练、谴词造句、评改 〈三〉正文: 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好句积累的量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虽然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受到的效果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老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的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2)我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8-09-07T15:03:35.62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5期作者:周国俊[导读] 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职高语文教师,作者深有体会。 四川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四川什邡618400 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职高语文教师,作者深有体会。以下是作者在此方面进行的探索。 一、职高语文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特点,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一些职业学校,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思维活跃,然而,真正积极主动学习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教师不能完全依靠课堂纪律束缚学生,而要全面把握学生特点,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促使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构建一种和谐师生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学前,了解学生曾经就读的学校,教师可以查阅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位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表现,初步了解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以前的教师保持良性互动,从这些熟悉学生的教师身上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习状态、课堂表现等等;课下积极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增强和学生的感情。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的时机,在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消除彼此隔阂,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 由此一来,教师获得学生尊重和信任,最大限度避免课堂意外事件,保障课堂有序开展,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状态投入学习中。 二、职高语文教师要制定完善的课堂纪律 一般而言,职高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很容易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势必会导致课堂无法有序开展,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此,为了保障课堂有序开展,上课前,教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课堂纪律,最大限度避免一些突发事件。而不能等到意外事件发生了才仓促应对。学生不愿意受到拘束,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乐于接受。一般而言,每位学生都渴望获取知识和养成技能,为此教师要注重教育的方法。假如教育不当,学生体会不到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就只能延续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理解学生困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用心良苦。当然,课堂纪律的制定,教师不能唯我独尊,以免给学生带来独断专行的印象,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走进来,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在民主氛围下要求学生严以律己。三、职高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性 职高教师在初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还要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性。尤其是那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于教师感悟不深,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师生关系很容易不和谐。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方法上要推陈出新。一般而言,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和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广泛深入地阅读国学经典、开设课外阅读课,促使学生汲取丰富的人文养分,构建一种清新脱俗的学习环境,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切合时宜、多一分激励。结合不同层次学生显著差异性和不同难度的问题,采用激励语言,切忌学生回答一个肤浅问题便大加赞赏,以免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流于形式。因为这种肤浅赞扬,也会导致学生厌恶和麻木,激励作用不会太明显。语言评价要重视一个度,以期给学生美的感染,促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趣味。 四、职高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阅读被边缘化,郎朗读书声很少出现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愿意阅读,勉强阅读也是敷衍了事。阅读缺乏情感、没有真情实感流露,归根结底在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师生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笔试中,忽视阅读;同时教师不注重阅读的技巧性,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学生体验不到阅读的美感,影响学生阅读的热情,在不当的阅读方法下,制约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严重不足。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一旦语文教学忽视阅读,势必会导致学生思维发展不足,无法产生真情实感。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美感,有利于丰富学生语言表达。而一些世界教育强国,无一例外的重视阅读作用。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能力,教师要重视阅读,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促使不同层次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阅读中总结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在郎朗读书声中,投入真情实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 言而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职高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教育契机,促使学生获取丰富专业知识同时实现读书育人的目标。一般而言,职中学生和中学生差异比较明显,所以,职高教师要灵活对待,明确教育目标,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促使学生意识到职高教育和社会并非毫无联系,而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作为一门重要性学科,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效果凸显。为此,教师要重视教育艺术性,用心热爱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其他学科教师、学校、社会和家庭关系,打造教育合力,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关键词]书法教学;中小学语文教育;应用 一、书法和语文之间的关系简析 近些年来,教育部在颁行相关的书法教育的法令时,都将书法教学与语文教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让书法教育能够在语文教育中得 到更好地完善。那么,教育部将这二者之间联系起来考察有着怎样 的依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都知道,书法作 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给我们提供了美的享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在语文教育中,又必然会涉及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因此可知二者之间是有着显然的联系的。其次,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汉字,在语文教育中,总是需要进行识字、写 字的练习,而对于书法来说,同样也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 书法要形成汉字则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汉字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 使得汉字变得更为美观,形成一种艺术,因此可以说,不管是语文 还是书法,都是以汉字作为重要基础的。最后,语文是一门文学性 很强的科目,通过它往往可以表达出作者个人的一些真情实感,而 书法也同样,不同的风格和笔锋往往体现着作者不同的感情,二者 都是传达感情的一个重要工具。总之,语文和书法之间存在着很多 的内在联系,在日常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书法教学,既能够丰富语文 教学的内容也能够促进书法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使得中华传 统文化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传播。 二、书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政策去促进书法教学的发展,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渗透,书法教学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的书法教学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依然有很多因素阻碍着书法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下面我将进 行具体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