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在简要分析会计信息披露动机的基础上,指出会计信息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特有的原因及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违法性失真;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管体系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正因如此,市场上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构成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前提。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天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Zeff,1978),为使该经济后果朝着偏向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掌握会计信息供给权的合约当事人即便会发生一定的成本,也会主动披露会计信息。本文将在简要分析会计信息披露动机的基础上,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特有的原因以及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会计信息披露动机: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一)契约经济学角度

根据Williamon的分类,契约可分为古典合约、新古典合约和关系性合约三类。古典合约是一种一次性个别合约,在这种合约的条款中有着明确规定,当事人一经同意便进人,交易完成便自动终止,如建筑合同。新古典合约是一种长期性质的契约关系,其条文规定是不完全的,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可以重新谈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便是一种典型的新古典合约。关系性合约是指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经历了多次交易的行为规范的关系性原则,主要指向有长期业务关系的对方购买设备或提供商品,以及企业一体化和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等。

根据契约理论,在股东一经理合同中,若股东无法了解经理是否为其努力工作,一般在合同中要求以公司的经营成果代表经理努力的程度,签约双方若都同意以此作为经理工作业绩的计量,公司就要编制、披露净收益等信息数据。同理,在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也存在各种利益冲突,公司管理者可能会作出违背债权人利益的决策,而理性的债权人也会提高贷款利率或附加苛刻的贷款条件,因此,双方博弈的结果是签订债务合约,公司管理者必须披露财务比率等信息,以便债权人监测债务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可见,契约的实质在于信息,任何契约关系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会计信息既是当事人订立契约的基础之一,又是构成契约的一个因素,还是监督契约执行和评价契约执行结果的手段。总之,作为一个经济契约的连接点,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契约往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建立和实施,以降低契约成本,实现专业化结果交换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当然,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合约当事人可以通过反复实验的办法来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但这样做的交易费用往往要大于合约带来的收益。因此说,会计信息至少在订约过程中起到了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二)委托代理角度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到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叫代理人,另一方叫委托人。委托代理理论着重研究当一个或多个委托人授权另一

个为报酬而从事工作的代理人时所产生的经济现象。该理论假设委托代理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具有非对称性,管理者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即偷懒),因此,该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如何降低代理人成本。由于效用函数不一致不可避免,因而缓解这种冲突的办法便落在如何消除代理人的超级信息地位,如何平衡双方的信息关系上。委托人(投资者)可以用会计信息来衡量公司的表现,并相应地奖励(惩罚)代理人(管理层),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人(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代理人成本。可见,会计信息实际上已经成为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从而成为连接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三)政府管制角度

根据市场有效性的基本假设,当宏观MR=MC时,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将是最优的,但就会计信息来说,仅凭市场有效很难做到MR=MC。这是因为:(1)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消费一单位这种物品的边际成本为0,由此会产生"搭便车"现象,使会计信息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产生背离;(2)一个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传导或影响其他企业,存在着外部性,使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背离;(3)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且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呈不对称分布状态,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难以避免,并由此可能导致证券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失灵。

"搭便车"和"外部性"影响了对会计信息的研究与开发,使其实际产出量低于最优产出量,在资本筹集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公司兼并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尤其如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仅影响会计信息产出数量,还会影响到产出质量,使得市场价格信号扭曲,投资者决策失误。由于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是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政府又是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因而由政府通过管制性措施规范会计信息披露,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从缔结契约、实现专业化结果交换,还是从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出发,当事人都会主动披露一定量的会计信息。这样披露的信息量如果不足,政府会从维持市场稳定的角度出发,通过强制性手段保证一个足额的信息披露量。但信息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其质量无法观察,信息失真也就成了会计信息披露中的潜在问题。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违法性失真、规范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

(一)违法性失真

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企业或个人故意违反法律或规章制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根据契约经济学的解释,企业是由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组合而成的契约联结体。非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于黏结企业各要素,从而具有了抵押功能,使其一旦被投入企业就处于一种锁定状态,成为天生的风险承担者。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于做出决策并更有效地利用非人力资本,但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能分离,可以随时抽回,相比之下其承担的风险要小得多(在不考虑资产专用性的前提下)。这样,企业组织上的决策功能便与风险承担功能产生了背离。人力资本所有者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加上其行为无法观察,使其完全可以通过滥用

非人力资本使自己受益,其结果往往是使超标准的数据进入会计系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为避免上述弊端,人力资本所有者被赋予了具有激励功能的剩余索取权,但这只是部分地缓解了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问题,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操纵会计收益,虚增其所得的剩余,再将其卖出并从中获利。后者造成的损失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程度要远甚于前者。

以上的分析将经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股东(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放在了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上,其实经理本着把企业搞好(客观上与股东利益一致),以提升其在经理人市场上价值的目的,也同样有动机去披露不实会计信息。例如,虚增企业盈利能力,以降低企业的债券发行成本。如果再考虑到大股东与中小股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冲突,出于转移利润、获取配股资格和提高配股价格等目的,不仅是经理,甚至大股东也会存在披露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

(二)规范性失真

规范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规范不完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它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会计规范下生成的会计信息能否绝对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二是会计规范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达到了目前供给能力的顶点。

就第一种规范性失真来看,由于会计理论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外界环境的复杂与多变,绝对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虽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人,对信息的揭示会逐渐趋向绝对真实,但从短期来看,这种信息失真是无法消除的,况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并不一定是相关信息使用者所必需的,获得绝对真实信息的成本往往要大于其收益。

就第二种规范性失真来看,由于会计规范是经过社会各利益集团充分博奔后所形成的一种公共契约,需同时兼顾信息供需双方的利益,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取得平衡,以保证各方都能接受博奔的结果和降低交易费用,减轻规范执行的阻力,规范的要求一般都要稍低于现实的供给能力。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供给者的自我保护倾向以及规范制订者有限理性的限制,制订出来的规范也总会存在着种种不足。这就造成了会计规范的不完全性,即便会计人员完全遵循了规范要求,他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目前供给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失真情况。

(三)技术性失真

技术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技术性失真发生的情况依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因技术性原因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概率一般较低。在我国,由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多人难以达到准则要求,不能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因而由技术性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普遍存在。

从上述三类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规范性和技术性失真主要是由客观因

素造成的,短期内无法消除,且这类信息失真由于没有明确的利益导向,所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违法性失真主要是由会计信息披露者主观因素造成的,有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从中牟利的利益导向目的,其结果是误导了相关利益人的投资决策,所造成的危害极大。违法性失真也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下文关于我国情况的分析就主要是针对违法性失真而言的。

三、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特有的原因分析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着质量低下,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的问题。从已查明的情况看,1985-1994年的十年间,累计查出的违纪金额为1383亿元,1998年更是达到了268878.68亿元(估计数)。从未完全查明的情况看,自从中国证监会规定了有关配股和摘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标准后,每年便有大量的ROE落在10%-11%和0%-1%等刚好达标的区域之间。显然,这是会计操纵导致信息失真的结果。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会计信息供需双方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以及会计信息天生具有经济后果等原因,违法性失真在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会计造假已成为经理人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选择,会计信息失真愈演愈烈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国企经理制度

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国企经理制度中,对经理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收入制度和组织制度。

从收人制度来看,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理人员的目标函数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包括货币收入、在职消费和精神报酬。从现有的制度安排看,国有企业经理的货币收入普遍偏低,且与企业经营效益不挂钩,在职消费模糊(如形式的实物化、消费成本化、对象不明确等),精神报酬不合理。这样,理性的经理人必然会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并通过高额在职消费与资源转让来谋取额外好处。这些事项最终会进入会计系统,由此造成信息失真。

从组织制度来看,首先,经理人员的任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由于其掌握了这种缺乏弹性要素的控制权,寻租行为难以避免,而这些租金支出最终会通过费用类项目进入会计系统。其次,国企经理作为政府官员,职务调动比较普遍,工作缺乏稳定性,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再次,经理人员的考核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为证明自己的眼力,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虚报业绩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间接纵容了会计造假行为。最后,退休制度使国企经理在离职时面临着巨大的控制权收益损失,加上在职期间较低的收入水平,使经理人员产生不平衡心理,通过会计造假谋取最后一笔个人收人的"59岁现象"便随之出现。

可见,经理人员的制度性缺陷(报酬制度、选拔考核与奖惩制度)引发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客观上造成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低下。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外部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资本市场与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则不充分,因此说,外部治理结构是不健全的。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何峻(1998)和周清杰(1999)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

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加上流通上的限制,促成了一种僵化、低效的产权结构。一方面,占有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权产权主体缺位,使其产生不了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股东受制于持股比例的限制,不仅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而且即便有高质量的信息需求,其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其实,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社会公众股东已成为谋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他们有时并不需要有关公司投资价值的信息,而是需要那种虚报公司业绩的失真会计信息。

"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我国同样十分突出,许多企业不仅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甚至连董事长和总经理也会二为一,为"内部人控制"大开方便之门。董事会不能起到监督经理层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为何在新股发行及衡量配股资格时会计造假行为的盛行。在西方发达国家,为消除内部人的超级信息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公司治理结构中一般要求董事会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三)外部监管制度

既然制度性因素决定了我国各类企业内部都存在着披露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和可能,那么,外部监督应该是提高信息质量保证的另一条路径选择。可是从实际运行过程来看,监管效果也十分有限。

从监督有效性来看,由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大多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的,而这种监督权的授予却掌握在作为被监督者的经理人手中,权力安排错位的结果必然是监督不力。与《财政部会计信息抽查公告》所揭示的高达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相比,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比率却低于20%,监督缺乏有效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处罚有效性来看,我国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目前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民事手段和刑事手段的运用少之又少,基本上构不成对造假者的威慑作用。经理人市场的缺乏,也使得声誉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各类财务报告总数超过10000份,而受到证监会处罚的却不足100起,如此低的处罚比例,必然会使会计信息披露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大量带入其行为模式中。

四、可行的治理对颇:一个暂行框架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秩序,因此,端正经理人行为

动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行为科学理论,端正行为主体的动机可从其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当内部需要决定了经理人逐利的本性时,外部环境便成了调节的重点。结合我国实际来看,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配置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安排问题,是指出资人和利益相关人如何通过制度安排,监督和控制高层经理人员的活动。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安排,同化出资人与经理人的效用函数,以降低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权利制衡机制安排,瓦解经理人的超级信息地位,以阻止其逆向选择,因此,它是会计信息如实披露的内部保障机制。从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经理制度以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来看,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力显然是相当薄弱的。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首先就要从这种内部保障机制上着手。

1.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设计是假定已知代理人偏好与委托人选择而设计的一种机制,以同化二者的效用函数,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尽力工作,并如实披露信息,减少代理成本。

为达到这一目的,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让经理人拥有一定量的股权。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让经理人分享企业剩余从而激发出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这部分股权也成了经理人不损害股东利益的物质担保。Andtrei Shelfer的研究表明,经理人持股比率在5%-20%之间,可较好地避免道德风险行为,从而也就消除了经理人披露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从我国目前经理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来看,短期内达到5%的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另外,即便经理人内部持股达到一定比例,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因其道德风险行为而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假定经理人拥有企业100%的股权,Ct为企业第t年的预期成本,Pt为企业第t年的预期收益,年利率为i,则企业价值为*。

再假定经理人对企业的持股比率为a(0<a<1),(1-a)的股权为外部股东所持有。在这种情况下,精明的经理人必然会提高在职消费水平△C(因为他只需承担其中a△c 的成本),而寻找新收益△P的努力也会因此下降(因为他只能得到其中a△P部分的收益),企业价值随之降为*。其中,经理人拥有的企业价值为aV,股东拥有的企业价值为(1-a)V。

Jensen和Meckling证明,如果股市完全有效,股东将不会支付(1-a)V*,而只会支付预期企业价值(1-a)V,V*-V部分构成的剩余损失将完全由经理人承担。但现实的情况是,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并不存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理人对外披露的企业价值只会是V*,由此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且股市越无效,经理人持股比率越低,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越高,这正好验证了我国的情况。

可见,激励机制并不能保证经理人披露完全真实的会计信息,因而内部保障机制不得不求助于第二条途径??监督机制。

2.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指通过以董事会和监事会等为主体的内部监控机制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虽然都设有董事会、监事会,但由于上市公司本身大多是经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企业,不仅国有股权缺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且董事会和经理层往往高度重合,董事会形同虚设,监控职能严重弱化。监事会亦是如此。

为达到有效监控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结构中一般都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和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如果将这一制度引入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可以起到防止会计造假的作用。理由如下:(1)审计委员会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与企业绩效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因此不可能存在会计造假动机;(2)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会计专业知识水平较高,洞察力强,容易发现造假行为;(3)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4)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有效防止了经理人的"意见采购"。

目前,我国已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引入了审计委员会制度,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不规范和不健全,从而制约了其效力的发挥。

(二)完善外部监督管理体系

设计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能有效防止失真会计信息的生成,但这种保障机制由于缺乏对造假者的实际惩罚,其效力往往是有限的。当造假能够带来预期收益时,造假者还是会毫无顾虑地生产虚假会计信息。当这种内部保障机制存在缺陷时,虚假会计信息便得以对外披露。因此,要杜绝会计信息失真,外部惩罚机制的威慑力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会计信息生产者的造假成本超过其造假收益,会计操纵的剩余收益小于零,才能从源头上阻止失真会计信息的生成。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奔模型进行分析。

博弈双方分别为会计信息披露者和监管者,会计信息披露者有两种战略选择,即造假与不造假,监管者也有两种战略选择,即监管与不监管。具体倏设如下:会计信息披露者造假的概率为P,造假若不被查出,给其带来的收益为A,造假若被发现,给其带来的损失为-B。监管者监管有效(查出所有造假行为并进行处罚)的概率为Q,查出造假行为给其带来的收益(或避免的损失)为C,监管成本为D。A、B、C.D均大于0,P、Q为大于0小于1的参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混合战略博弈模型(见表1)。

表1 信息监管者与造假者的战略博弈模型

┌─────────┬─────┬─────┐

│信息披露者行为空间│造假P │不造假1-P│

│/监管者行为空间│││

├─────────┼─────┼─────┤

│监管有效Q │-B,D-C │0,-C │

├─────────┼─────┼─────┤

│监管无效1-Q │A,0 │0,0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