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

1、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又被称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他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我们一般认为,政策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界定、构建政策议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阶段。①、政策问题的界定,其主要包括思考问题、勾勒问题边界、寻求事实依据、列举目的和目标、明确政策范围、显示潜在损益、重新审视问题表述等7方面;②、构建政策议程,其主要途径主要有:政治领导人、公共组织(包括立法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其他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突发事件、技术创新和变革、政治运动、原有的政策、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9个途径;

③、政策方案规划,主要指决策者为处理政策问题为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对策和措施的过程,具体涉及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预测方案后果、抉择方案的目的;④政策合法化,主要包括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政策议案、审议政策议案、表决和通过政策议案、公布政策。

2、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点:①设置政策执行机构;②政策执行资源配置;③政策宣传;④政策分解;⑤政策试验;⑥政策实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因素、政策之外因素三方面。政策执行手段包括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使用时应多样化、交叉化,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相应手段。

3、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阶段,加强公共政策评估,对于检验公共政策效果,决定公共政策的存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效率、效益和价值进行测量、评价的过程,它主旨在于获取公共政策实行的相关信息,以作为据顶政策维持、调整、终结、创新的依据。

4、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5、政策监督

政策监督,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公共政策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力保证,是指监督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监察和督促,以衡量并纠正公共政策偏差,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其具备主体广泛性、客体特定性、法制性三个特点。

1. 政策问题确认

相对于个人问题、团体问题和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特别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具有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的特征。

2. 政策议程设定

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但只有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policyagenda)”。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政策议程包括两种情况。系统议程(system agenda)又称公众议程(publicagenda),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公众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正式议程(formal agenda)又称政府议程(governmentagenda),指某些社会问题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并把这些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称政府议程在程序上较为固定和正式,在方法上更为严谨和精确,在内容上较为具体和集中。

社会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受到公民个人、利益集团、政治领袖、政府体制大众传媒、专家学者以及问题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国家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排斥、政府体系的封闭、决策者承受能力不足、表达方式不当都会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和传媒曝光则是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3. 制定公共政策

为解决政策问题而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就是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

制定政策目标

选择政策目标(policygoals)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它是政策方案设计的基础依据,是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也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政策目标的制定应尽量排除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多目标冲突的干扰。设计评估方案

决策者要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步骤在于设计备选方案。

1) 政策方案的轮廓猜想

方案的设计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出多种实现政策目标的思路和轮廓方案。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提出多个可选方案;并将各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进行初步设计。

2) 方案的细化设计

在勾勒出方案轮廓之后还需进行细节设计以构造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方案。这个过程要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细致性的规则。

论证评估方案

设计出各种方案之后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其中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可行性评估是重点内容,它又包括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的评估。

抉择评估方案

抉择政策方案即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所设计的政策方案的优选。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有:效益(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充分性(adequacy)、公平性(equity)、回应性(responsiveness)和适当性(appropriateness)。

4.政策合法化

经过评估优选的方案并不能立即执行,还需按一定的程序审查,取得合法地位,才能在社会中具有约束力和权威,这一过程就是政策合法化(legitimization)。

由于合法化主体的不同,政策合法化分为立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前者的程序为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过议案、公布政策;后者的程序为法制工作机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5.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

政策执行过程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包括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制定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做好组织准备;二是实施阶段,包括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监督控制;三是总结阶段,包括效果评估、追踪决策。

政策执行手段

政策执行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说服引导手段、技术手段。这些手段按其排列顺序,强制性逐渐减弱,公众参与度增强,因此适合不同的政策执行选择。

6.公共政策评估

公共政策评价要经过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该阶段又包括确认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标准、规定评价手段四项内容。

实施阶段

该阶段包括全面收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评价并得出结论这三项内容。

总结阶段

该阶段内容主要是写出评价报告和总结评价工作。

7.公共政策终结

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价得知现行方案的信息,并做出抉择,或对其补充,或对其修正、或终止方案。公共政策终止(policytermination)是终止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方案。

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可以是某项政府功能、某个组织、某个政策或计划。其中以功能最难终结。

公共政策的终止面临着各方面的障碍,例如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联盟、法律障碍以及高昂的成本。

编辑本段对现行公共政策过程的评价

上述模型描述了现行公共政策的一个完整循环。其优势在于通过将过程的复杂性划分为有限的各个阶段,对这些阶段可以单独考察,使得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更为容易。同时,人们可以考察与一项政策有关的所有行动主体和机构的角色,而不仅限于正式承担任务的政府机构。

该模式的缺陷在于,它可能会被误解为建议政策制定者解决公共问题时严格遵守系统的、线性的僵化模式。而现实中,问题的界定和方案的开发执行通常是一个根据政策环境、决策者意图变化的个别化的过程。尽管政策循环的逻辑在抽象描述下是完善的,在实践中某些阶段通常会被压缩或跳过,或者并非按照固定的逻辑次序进行。此外,该模式缺乏因果关系的观念。它没有指出什么因素驱动一项政策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

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公共政策是由高度偶然、高度复杂的过程所形成的,需要有一种合适的研究方法论来包容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社会问题以及政府对它们的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不能被预先假设。重点是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现在,对公共政策的研究正在朝着“后实证主义”的分析模式发展。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1)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 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 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 而长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 通过‘公民持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 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 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 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实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过,因 为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 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们持续地从多方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探讨及实践。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出发,从原因和背景、功能、争议及存有问题和对 策几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期为公民参与乃至政策 科学的发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 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 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 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 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 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 公共政策。

中国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

中国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肖元真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普遍要求切实保护他们通过辛勤劳动积累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物权法》正是这样一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急需推出的一部保护中国民事主体财产权益的重要民事法律。1993年,中国正式开始了《物权法》的起草工作,这部历时15年制定的法律草案历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八次审议,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的审议次数之最。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向社会全文公布草案,举行座谈会和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据此进行了多次修改,终于布,但前结束的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高票审议通过,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在中国施行。《物权法》的颁发将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公民日益关注的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的理念,最终在这部法律中得以充分体现和真正明确。 (一)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中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就是《物权法》的制定、解释、适用、研究的最基本的规则。这些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并不是一些抽象和空洞的教条,而是集中体现了物权的总体精神,是《物权

法》规则体系的总概括。它具体地体现在《物权法》的具体条文中,并且是有关物权的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因此《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物权法》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人们的日常理解中,《物权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涵义。广义的物权法即实质意义的物权法,凡是调整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都是广义的《物权法》。因此,不仅民法物权篇包括在内,其他如《土地管理法》、《森林萨》、《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房地产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物权的规定都属于物权法。狭义的物权法即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专指《民法》中的物权篇而言。中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就狭义的《物权法》展开的,但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广义的《物权法》仍具有指导意义。 《物权法》是调整人对物的支配关系 《物权法》调整的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较之《民法》的其他部分,它更为直接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关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物权法》确认着生产和交换的前提,体现了分配的结果,并且也决定着消费的范围。所以,物权法对于

价格政策制定及价格体系建立

价格政策制定及价格体系建立 吴勇 弱势企业在强势企业的缝隙中寻求生存空间,价格政策较为灵活多变,只要管理者认为毛利足够即可,一个客户一张价格表成为常事,甚至可以每次交易进行一次议价。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已树立一定品牌,形成一定规模时,灵活多变的价格政策就将成为企业更上一层楼的绊脚石。此时企业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一是获利能力如何提高,部分客户虽然有一定毛利空间,但与平均毛利相去甚远,从整体上看并不划算,限制了企业的整体赢利水平;二是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跟不上客户数量的上升,经常将客户价格弄错;三是客户抱怨急剧上升,不满其他客户的价格优惠。 如果要想将企业做大、做强,重新理顺价格体系、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势在必行。 一、影响客户定价的因素 (一)区域 1、覆盖能力 受多种因素如交通、地缘、容量、逆向竞争、民风等影响,企业的覆盖能力并不是以企业所在地为中心由强到弱逐级向外扩散,而是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覆盖能力强的区域企业占有优势,与客户议价占据主动位置,应充分利用定价话语权将价格定在更有利的位置,而覆盖能力弱的区域,定价话语权在客户端,如果没有价格倾斜自然难以寻求理想的客户。 2、市场容量与竞争状况 市场容量越大的区域竞争越成熟,客户议价能力也越强,各厂家价格较为透明,也较接近其底价。此类区域定价偏高将限制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占有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达到合理的份额,而低价政策又不可能长期坚持,因为毛利空间有限,通过低价获取市场份额的结果是销量越大亏损越多。由于有众多同类产品流通于市,确定价格也较容易寻找到合理的参照。局部区域处于非常竞争状况,虽然并不成熟,由于少数寡头客户竞争秩序不稳定,为了占有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而大打价格战,企业要想占有一席之地不可避免会被卷入其中。 3、品牌知名度 弱势企业虽然整体上品牌知名度不如强势企业,但在局部区域可以通过集聚化战略取得优势。一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销量上升空间有限时,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将价格定在更有利的位置。如果此时不合理调整价格,不仅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还会殃及其他同业厂家。 (二)客户销售规模 客户销售企业的产品越多,对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在企业的客户群中也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所以理应针对大客户制定不同的价格倾斜政策。 (三)自身品牌 有的企业为了避免渠道冲突会采用多品牌战略,由核心客户经营主品牌,衍生客户经营第二、第三等辅助品牌,此时为保障核心客户利益,主品牌产品价格应有相应倾斜。我个人并不赞同将辅助品牌作为增加边际贡献的手段而将其价格定低,那样会引起经营主品牌的核心客户产生不满,甚至导致主品牌产品销量萎缩低于辅助品牌。

制定政策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制定政策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陈前金 2011年7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妥善处理解决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遗留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发〔2011〕38号)指出:“制定出台并实施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是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关系到许多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今年底前完成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实施方案》规定,曾经与城镇小集体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且所在企业已经没有生产经营能力、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城镇小集体职工(包括劳服企业、五七工厂、家属工厂中的五七工、家属工及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 2010年12月31日前具有我省城镇户籍、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对城镇小集体职工的关怀,是一件深得民心、有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好事。 《实施方案》规定申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1.本人身份证、户口簿;2.职工档案或用工登记表(职工花名册)、《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表、工资台账、在城镇小集体企业工作期间的工作证、入党入团志愿书、有关获奖证书等能够证明其工作经历的相关原始资料;3.户籍与企业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区)的,需提供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证明;4.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应当说,这些条件都是比较宽松的。然而,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一、上述原始材料由谁提供?二、没有原始材料怎么办?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 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 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 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 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 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 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 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制定销售政策方法

制定销售政策的方法 所谓销售政策,就是通过利益之手促使通路各成员按照公司所设定的思路展开工作并达到预期效果的调控手段。厂家与经销商之间是一种利益关系,厂家要管理好市场,光靠说或告诉经销商如何做是没有用的,经销商又不是你的部下,凭什么听你的?所以我们要通过销售政策促使通路各成员按照我们所设定的思路运作,促进市场良性发展。适当的销售政策能起到调控市场的目的,不适当的销售政策会起到扰乱市场的反向效果,销售政策的制定与运用关系到一系列市场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不可草率制定。销售政策可以讲是五花八门,数目繁多,今天我们重点讲一讲价格政策与通路政策。 首先我们谈一谈价格政策,一般的理解,价格政策是一个厂批零的关系,其实根据市场的需要,价格政策不仅仅分为厂批零,更有一脚踢式价格、控制式价格、明扣,暗扣、小跨度阶梯式返利、大跨度阶梯式返利、固定比例式返利、货抵式返利、等值实物式返利、现金返利、等值计账返利等多种花样,销售经理可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价格政策,做到长袖善舞,将市场掌握在手中。 一脚踢式价格政策,是一种中小企业常用的粗放型价格体系。其特征就是将自己的利润空间放到最低,其它的什么都不管。这种价格模式适用于生命周期很短的短平快产品与销售能力极弱的企业,即企业

不管经销商怎么卖,卖多少钱,只要保住企业的一部份利润即可,这种价格政策的优点在于虽然利润较低,但没有风险。缺点在于由于市场控制权在经销商手中,一切命运只能听天由命,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弱,一旦经销商有更赚钱的产品或该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操作成本提高,经销商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你的产品,这种价格政策下的产品往往在市场上难得长久,但也是游击队式的中小型企业规避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暂时解决生存问题,但解决不了发展的问题。 控制式价格政策,控制式价格政策是实力较强的企业常有的做法,其特征就是将市场推广的成本核算至价格中,并对市场各环节的价格有相应的规定与控制,同时对经销商提供力度不等的市场支持,这种价格政策的特点是虽然利润相对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大,市场的部份主动权掌握在自已手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相对较强,由于对市场有力度不等的支持,经销商的忠诚度也相对较高,只要不是市场根本就无法启动,一般都会对企业抱有希望。 明扣,是价格政策中返利形式的一种,顾名思义,明扣就是公开的扣点,明扣的作用基本上有两点。一是对经销商进行激励,二是对经销商进行约束。很多厂家经常报怨经销商唯利是图,不与自己同心同德,我认为要改变这种观念,经销商就是要唯利是图,不然要经销商干什么?当活雷锋吗?我们不要怨经销商唯利是图,而是要怨自己的销售政策没有制定到位,明扣就是一种控制并激励经销商的有效价格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一、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公共政策是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的行为规范,因此,政策在贯彻时,必须保持必要的严肃。政策实施的组织和人员必须认真、全面地理解政策的内容,坚决瞄准政策所确定的目标,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即使发现实际情况原定的政策措施、手段有一定的差距,也必须经过适当调整,让政策最终得到落实。能否忠实执行已经制定的政策,关系到社会能否有序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关系到执政党和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大问题。 因此,在政策执行中,必须坚决反对那些对政策采取不严肃、不负责任的态度。有的部门,有的地方,有些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从地方本位出发,从小团体利益出发,对上级政策各取所需,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拖着不执行;对上级政策任意曲解,借口特殊性,搞对策,搞土政策。凡此种种,都是违背执行原则的。但是,忠实执行决不是不动脑筋的死搬硬套。因此,要忠实地执行政策,就必须采取灵活运用的原则。对政策的灵活运用,突出地表现在贯彻政策时,能善于变通。这种变通是指不偏离政策的精神实质,只是对实现目标的方式、时间、阶段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二、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在实施政策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政策执行上讲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政策过程中的规律出发,处理好政策实施中宣传、计划、调整、评估、终止等各个环节、步骤的关系。在贯彻政策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还要求实施政策的组织和人员,能时刻从政策执行时的具体环境、可能的条件、可以获得的资源以及各种现实的技术、手段出发,量力而行。决不可贪大求全,弄虚作假,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摆架子”和人为地制造各种“泡沫”效应。 但是,实事求是的执行政策不等于无所作为。在执行政策中提倡创新,就是要将旧状态、旧政策与新政策、新局面加以对照,以新的精神面貌去思考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去理解政策,并以创造性的方法去争取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以保证政策落实到实处。 三、迅速果断与注重效益相结合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形势制定的,时间是政策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即使是科学、合理的政策也会变得无效。因此,抓住时机,迅速果断地贯彻政策是一条重要原则。 要做到不失时机地实施正确的政策,就必须快速地理解政策,快速地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政策;一旦执行中发现问题,果断地调整政策。要迅速果断地实现政策,关键在于事先周密地准备、事中合理地调配、事后及时地总结。严格按科学程序办事、坚决实行制度化管理,从而保证政策实施的高效率。 但是,政府之所以要花费各种力量制定、实施政策,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即解决社会问题,使公众利益得到平衡、协调,整个社会公正、稳定。因此,实施政策还必须遵循注重效益的原则。有时,为了争取效益,就需要抓住机会,快速实施政策。有时,也同样为了力争更多的效益,就需要冷静思考、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如果在执行政策上,一

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第五章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主要内容 政策问题的产生与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与经验 政策制定(policy-making):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广义的政策制定,(德罗尔)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部分 狭义的政策制定,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普遍、本课件 政策制定过程包括三阶段: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方案合法化 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1、社会问题的涵义 社会问题就是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 2、社会问题基本特征

客观性、主观性、价值相关性、社会性、过程性、系统相关性 3、社会问题的分类 1)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2)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4、社会问题产生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信仰、生活态度等价值因素在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政策问题的确认 1、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问题察觉是指某一问题被人们发现并引起政府关注的过程; 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解释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类,目的是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2、政策问题确认与政策决策者的分离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特征。 政策问题确认的原则: 第一,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第二,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总之,以客观代替主观,以直接代替间接。

销售政策制定的十项原则

销售政策制定的十项原则 一、立足实际,可执行性原则 销售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市场实际状况,销售政策的制定要根据本企业的资源状况和市场竞争的资源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而制定的。 我们在制定销售政策时,在运用SWOT进行分析时,必须充分研究市场的实际状况。销售政策的制定不应该是拍脑子凭感觉的,我们的销售政策一旦制定,就要面对市场,必须充分保证市场的可执行性,没有可执行性的政策是一纸废纸,一点价值都没有。 二、简化程序,简单操作原则 销售政策的执行程序,以最简化最简单为原则。无论是对内的政策核销程序和流程,还是针对经销商和客户返利等政策,在执行程序的层面,必须首先要考虑是否可以简单操作,是否有复杂的让人繁琐的程序和流程。 ·对内我们的销售人员的心思要保证完全用在市场操作上,不是费尽心思考虑如何应对销售政策的程序和流程。 ·对外,客户从销售政策中获得相应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要更简单,没有程序繁多的签字、证据提供等,我们销售政策制定的核心在于充分调动销售人员和经销商或客户销售我们产品的积极性,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流程麻烦,而不会因为流程的问题导致销售政策执行效果的大打折扣。 三、文字严密,理解清晰原则 销售政策最终要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体现,而中国文字的特点就在于如果文字不严密的话,就会导致多种理解,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出现,最终导致销售政策的制定者会成为“难断家务事的清官”。可能政策是一个好政策,可能政策制定者本身根本没有这么多歧义的解释,但如果销售政策文字不严密,就会南辕北辙,就会适得其反。 因此作为销售政策体现的文字内容,必须严密,必须斟酌字句,斟酌语言,斟酌语气,最终要制定出能够完整体现销售政策的严密的文字内容,最终要让销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 关键词 ] 公共政策/博弈论/纳什均衡/政府治理/合理性 [ 内容摘要 ] 政府治理的合理性问题日益为人关注。本文从博弈论的立场探讨 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结合奥斯本与鲁宾斯坦的博弈论思想提供了几 种政策博弈纳什均衡的解释。文章列举热点政策问题的纳什均衡,论述如何在公共 政策制定中更好地运用博弈论思想,试图说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博弈论分析是实现合 理化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它作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管理组织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相对法律而言更为具体、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必然地应当注重合理化问题,惟其如此,政府治理的合理性才有根本保证。这里,作者试图运用博弈模式描述公共政策制定的分析过程,讨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旨在从博弈论的立场对政府治理的合理性作出一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制定博弈的实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治理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治理效果。坦率地说,我们一直重视政府实施治理后的反馈分析,以此修正我们所实施的公共政策,但在制定公共政策、进行方案选择之时,就缺乏合理有效的前瞻性分析,造成政府治理成本过大的现实。 考虑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方案选择对合理化政府治理的关键性、现实性作用,本文讨论博弈论立场上的合理化政府治理,主要将就政策博弈的分析展开。 所谓博弈(Game),按照莱不尼兹的观点,是指人们在策略相互依存情况下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取决于与别人策略的对比。博弈具备了局中人(players)、战略(strategies)、信息(information)、支付(pay off)、均衡(equilibrium)、行动(actions or moves)和结果(outcome)等要素,博弈论分析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博弈的参与者进行的是理性行为选择(行为主体均是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也即意味着存在多人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将依据对手的策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将政策博弈界定为:参与政策博弈的局中人在宪法、法律、行政机关决定、习惯与传统等框架或规则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在充分比较各种可能情况下自身支付大小后,采取相对应对的行动以获得满足效用最大化结果的行为选择过程。政策博弈用于指导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主要探讨政府作为局中人的行为选择,政

行政法视角下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行政法视角下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公共政策代表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政策的制定直接关系了社会和谐和社会生产,关系我国公共社会管理的稳定。就我国国情来看,公共政策制定属于行政范畴,公共政策的制定要遵循三大原则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制定工作,本文通过在行政法的视角下进行分析,讨论公共政策的制定原则,并且在行政法推行的大背景下,更加突出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也对公民参与下的公共政策制定进行分析。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功能 公共政策是世界上范畴较广的一个定义,是根据公共管理研究衍生出来的一种公共性质的政策。所以说公共政策是对于一般决策和一般决定而言的形式特殊的政策种类,虽然区别于一般决策或决定,但也具备相应程度的一般特征。总的来说,公共政策是包含了公共问题、公共目标以及公共利益的意志表现,代表了公共权力的发挥和行使,具有能够分配价值的权威,其表现思想也是双重的,即存在积极意义也存在消极意义。公共政策的功能主要包括了:管制功能,针对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解决,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性和强制性,其表现形式为政策中的具体条文;引导功能,通过具体规定对公众群体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发挥了促进社会和谐、帮助人们规范正确行为、具有积极性功能的作用;调控功能,是对政策进行具体治理的手段之一,是公共权力机构的利用工具,在公共事务中扮演调节和控制的角色;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将共有价值和公共利益均衡的分配到政府和群众之中,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最广泛要求,也是站在社会多数人的立场上出发和考虑的。 二、行政法下突出公民参与在政策制定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加强公民参与进行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下面针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进行探讨:(一)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途径我党在十六大中提出了现代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发扬民主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并且我国最新行政法出台后,更加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运行思想,不仅要强化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更要突出人文主义精神,那么,提升公民的参与度是实现公共政策制定走上民主道路的有效途径之一。(二)公民参与能够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所谓民主,就

内部输入_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

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总第102期 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 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 张小明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引申出政策输入的概念。并从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视角详细分析了中国政策输入过程中“内部输入”的一般特征。最后试 图对内部输入机制下政策输入的若干途径作一具分析。 自从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的那本标志着政策科学诞生的著作———《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问世以来,政策科学获得了长足进展。“政策科学运动”(P olicy sciences m ovement)旷日持久,并形成了所谓的拉斯韦尔—德洛尔政策科学传统的主导范式。那么,何谓公共政策呢?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 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笔者之所以采用此种界定,基于两点原因:其一,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公共政策无非是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本质上反映、调节的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从利益的视角观之,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一个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而那些在中国普遍存在的所谓“争政策”现象,无非争的是利益,所谓的“政策资源”的说法,也无非是从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一定的利益这个意义上说的,而绝不是指政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其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代中国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西方的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的话,那么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则完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然而,必须说明的是,在当代中国的实际政治下,这里的政府概念的内涵应有所扩大,包括党组织和政府组织,而且党组织是政府机构的核心,更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即政策中枢,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更不用说试图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了。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②。琼斯、安德森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P olicy-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 olicy-formulation),指从问题构建、目标确定到方案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而德洛尔则从广义上把它理解为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过程,包括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本文采用广义的理解,并结合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运用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所提出的作为比较政策过程和方法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序

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序 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序有多种多样。除立法机关代表制度外,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院外游说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请愿和公民投票制度都是实现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基本制度。 1,民意调查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建立民意调查制度是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需要,也是加强政府服务和政策制定的需要。有的国家法律规定,政府的重大政策出台前都要进行民意调查,以保证政策符合民意。通过民意调查,还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获取国民的理解和支持,掌握民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在加拿大的民意调查机构中,有中央政府和各部委的民意调查机构,由民间研究咨询性的民意调查机构以及私营民调企业。在2000多家私营民调企业中,有600多家从事政治性的民调业务。加拿大政府1999年聘用民意调查私营企业开展了600多次民意调查。民意调查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2,

信息公开与新闻媒体对政策制定过程的介入: 信息公开制度包括允许公众旁听会议制度,议会辩论日志出版制度,议会活动全程实况转播制度,议会网站制度等。 在加拿大,有线公共事务频道是由有线电视行业出资成立的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专门报道议会活动,包括众议院辩论,参议院会议,议会委员会的听证会,政府委员会会议,特殊事务调查等。加拿大议会网站上有几千个议会文件,有议员情况介绍,议员电子信箱,议员在辩论中的发言全文等。议员的发言几乎同时在网上发表。魁北克省议会网站现在每年访问人次逐年剧增。 美国全国有线电视网用两个频道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对国会活动现场直播。对所直播的内容,没有编辑和间断,均以公正无偏见的态度整体报道。 以色列议会是中东地区透明度最高的议会。以色列议会基本法第27条规定,除非本法有规定,议会的活动均应向公众和媒体公开。第28条规定,除非是议长认为会危害国家安全,在议会公开会议中所进行的程序和发表的言论,其公开出版不得禁止。在以色列,媒体可以任意进入议会活动。从1992年开始,议会的所有全体会议及专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政策和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一、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从本企业实际出发配置人力资源; 2、发扬民主,接受监督,严格依照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 3、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精干高效,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4、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提高绩效为目标,强化考核,有效激励,完善薪酬激励和考核约束机制。 二、组织体系和责权划分 指出哪个部门是是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是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主要职责、 1、负责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及规划; 2、负责公司各单位的组织机构、定员编制、人力资源配置、新增人员审批和员工录用、退(离)休等管理办法的制订; 3、负责公司系统薪酬、绩效考核、分配管理办法的制订和组织实施;负责公司系统年金政策的制订和组织实施;负责公司各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调整方案的审定并指导实施;负责公司员工薪酬及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年金等方案的制订、实施及管理工作;

4、负责公司员工及各单位领导人员的考核、任免、调动、奖惩、退(离)休等事项的管理;负责公司系统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5、负责公司系统员工教育、培训计划的制订,并组织实施公司系统企业领导人员、后备干部、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员工的培训,对各单位员工培训进行指导; 6、负责公司专业技术干部的管理工作,指导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专家队伍建设工作; 7、负责公司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指导公司各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负责公司系统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人力资源具体执行部门主要职责 1、负责制订本单位中期人力资源规划及年度计划; 2、负责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劳动、人事、培训、薪酬福利、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项规章并组织实施; 3、根据公司综合管理部对人力资源工作的统一部署,具体落实各项工作,执行公司制定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时提供与人力资源工作有关的各类信息。 4、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岗位和专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 5、贯彻执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关管理办法,并具体组织实施 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选聘培训管

公共政策 00318 全国2011年4月 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1年4月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韦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团 B.公民个人 C.大众传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国 B.法国 C.瑞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A.安德森 B.戴伊 C.拉斯韦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D )7-330 A.公众的支持 B.执行人员的精神状态及领导策略 C.监督机关的支持 D.明确而一致的政策指令 12.由美国公共政策学者萨巴提尔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变动模式是( B )9-403 A.周期型 B.学习型 C.Z字型 D.断裂型 13.下列关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A )3-210 A.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B.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C.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总是正相关的 D.公共政策的直接利益总是大于间接利益 1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 C )2-169 A.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 B.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C.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 D.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变动 15.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中最难终结的是( B )9-420 A.功能 B.组织 C.政策 D.计划

政策变通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政策变通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政策变通与政策变形有本质的区别:政策变通是政策以某种变化方式予以落实;政策变形则是由政策变异、曲解、肢解而导致的某种政策结果。政策变通的极端行为也会变成政策变形。 政策预期与政策实施的社会结果之间,时常存在落差。研究表明:在整个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策制定的功能比率仅占10%,而政策执行则占90%。无论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实施,其效能都反映了一个政治体系的实际治理能力。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看,把握和调控好政策过程的政策变通,是切实提升政策效能的重要途径。 政策变通的主要类型 政策变通一般指政策实施中,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和政策约束作出调整后实施的一种政策行为。政策变通后可能与原政策目标相一致,也可能与原政策目标不一致或相背离。政策变通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从政策实践看,政策变通大致呈现以下三种类型。 偏好型。政策执行者依据自身利益立场来界定政策目标含义,对政策作出选择性执行,其余则弃之不顾。尤其在政策界线相对模糊、政策内容和相应操作缺乏明确规范的约束机制下,这种选择性变通更易出现。此类政策执行行为基于其偏好和自定义,政策实施执行或神失,或形失,政策目标和政策重点局部性走样。 调适型。政策执行者在政策贯彻中对政策界线、内容侧重、宽严尺度等作出调适或创新。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显性功能在于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但事实上,并非所有政策投放都能与客观政策需求“严丝合缝”。由此产生不对原政策作“不折不扣”贯彻,而在对政策原则精神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行为。这种变通,客观上有着正负两种不同结果。这一类型的政策执行不拘“形似”,但求“神似”。政策目标、政策重点形式走样。 歪曲型。政策执行过程背离原政策规定,与原有政策目标、政策预期构成巨大偏移。通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歪嘴和尚念经”即是此类。总体上,这类政策行为对于原政策执行既无“形似”,亦无“神似”,形神兼失,完全走样。实质上这是一种“政策梗阻”和“政策变形”。 政策变通的主要原因 政策变通是政策过程中时常遭遇的问题。一定意义上,“政策变通”是难以规避的。正因如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政策“执行运动”,政策研究领域则形成了探究更好的政策执行效能的热潮。 由政策执行的“主观性”导致。由于对同一个政策结构、政策目标主观认知的差异和把握侧重的不同,形成对原政策执行的主观性变通。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当地利益考量,使政策变通成为当地政策过程的“常态”。借口从实际出发进而进行政策变通,甚至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乱作为”的一种表征。这是政策变通的“主观性”界面。 由政策投放的“客体性”导致。任何政策的“普适性”与特定区域之间存在一定不对称。中

什么是方案规划政策方案的规划都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二、什么是方案规划?政策方案的规划都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一、政策规划的概念〃 (一)、政策规划的意义政策规划或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政策规划阶段。政策规划是理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必要阶段之一,借助这一阶段,政府既可以梳理和明确价值倾向和重要的价值准则,并以此为据排列出解决诸多公共政策问题的先后顺序,又可以预先检验社会和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度、信任度、支持度,同时对社会和公众形成价值导向、利益导向和行为导向。 (二)、政策规划的概念和特征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包括问题界定、(问题界定见第四篇)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政策规划的特征:(1)政策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2)政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3 )政策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一方面政策规划需要借助专家进行问题界定;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规划过程中众多参与者一起利益、价值观和信仰不同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政策规划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和非政府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政策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 (1)信息原则: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保障,政策规划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系统协调原则:系统性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社会大系统内,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政策规划工作的参与者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考虑问题以大局为着眼点,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局部性问题。人们对系统的认识是随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3)科学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预测是保证政策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在可靠预测基础上的政策方案,才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方案。 (4)现实可行原则: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制约因素,如时间、空间、能力、技术、人力、物力等。 (5)兼听原则在政策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应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划思想,体现了事物在矛盾中运动的规律。“完全一致”往往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特别是那种轻易形成的“一致”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一致,英明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往往都是在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辩和交锋中取得的。见解的冲突被认为是通往正确之路的一种有利工具,因为它可以使人们注意到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角度来看,矛盾斗争的一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答案解析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 1.政策调整: 答: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2.政策终结: 答: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政策终结发生在政策评估之后,是人们主动进行的,是提高政策绩效的一种政策行为。它不仅代表就政策的结束,还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政策使命的结束,失误政策的废止和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为法律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看作政策终结。 3.评估目标: 答: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的活动。 4.建议: 答:建议,通常是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 5.指标: 答:指标,指的是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 6.政策执行的法律方式: 答:政策执行的方式有:行政方式,法律方式,经济方式,思想诱导方式。其中法律方式有较高的强制性、稳定性和较普遍的制约性。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公共政策的性质是什么? 答: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