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教育观的科学性

论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教育观的科学性

论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教育观的科学性
论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教育观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本文阐述思政课应该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魅力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重在探索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传播与价值观教育一致性的途径。

目前,高校思政课堂重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忽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不顾政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能展示其应有真理魅力,党的理论体系内在正确性不能体现,思政课变成了说教课、灌输课,殊不知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是价值观的基础。这种课堂显然是本末倒置,颠倒主次,本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变成了学生的休息场所、学英语的第二课堂。

一、单纯强调价值观教育。思政课堂枯燥乏味。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秉承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目标,高校成为党和国家对青年学子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贯彻党中央精神,认为只要把党的精神传达给学生并说服学生认可、相信党,相信马克主义、社会主义就达成了教学目标。于是思政课堂就成了对青年学子的说教课: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要和党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至于为什么要信仰它,就是因为它是正确的,然后从现实的、过去的数据中来验证这种正确性。这种枯燥乏味说教在资讯如此发达、状况这么复杂的当代社会,不要说对已经初步具备价值观的大学生,即便是对中学生也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力,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在高校里很多学生不管是上《形势与政策》的课、还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一开始他们的基本态度都是:这种课不过就是来听老师们说教的!来不来上课都无所谓,来就是为拿学分,不来也没什么损失,反正课堂上讲的我都知道!学生带着这种对政治先天反感来上第一节思政课,如果老师们果然是按照学生们的设想来宣读中央文件、传达党中央精神,或照本宣科、或验证某种主义、某条路线的正确性,以后的思政课堂就可想而知,所以当前思政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睡觉、聊天、看专业书、学英语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很多学生逃课。

二、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单方面宣传党的路线、政策而忽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政治理论的科学性的思政课,就像面对一块金子,给学生们说因为它是块金子说所以我们要相信它的珍贵,陷入了因为马克思主义正确所以我们要相信它,因为我们相信它,所以需要找证据证明它正确的主观轮回论证。没有把金子有价值的原因讲出来,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党中央精神的科学性阐述出来,显然是本末倒置,空洞说教,学生们对思政课失去兴趣也是必然。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越来越清晰的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再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显示在其他很多的方面,从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全世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家族社会等其他社会的发展,无不显示了这一思想学说的影响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魅力在当今社会愈来愈得到彰显。原因何在——这正是思政课老师们应该首先讲清楚的地方。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相信马克思主义,从而信仰这一思想学说,信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想,但对世界“本真”的追求都一样无法抗拒,因为真的就是美好的、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哪个思想学说能找到其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人们就会爱戴它、相信它,进而信仰它,因为它的“真”魅力吸引着人们无法不去追求它,哪怕历尽千难万险。马克思主义作为—种思想,它的巨大魅力来源于它的正确性,真理是思想的一种,即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真相,找到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钥匙,它宣扬合理、公平、民主,它信仰人类社会最终讲入富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不正是世世代代的人们——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所向往的美好社会吗?发现真理,得到关于世界的正确认识,正是人类之认识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事业艰辛探索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海洋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人类思想的魅力。而且,这些正确思想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的,而这种检验本身又往往进行得那样艰难。这就更使真理具有得之幸然的那种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讲授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要引起青年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关注思想并自己能够思想,让他们感受思想活动本身具有的魅力;另一方面,又不停留于此,而是要让他们

通过学习和思考,掌握正确的思想,掌握和坚持真理。由此得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来说,不仅是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掌握真理,而且是要通过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而自觉地掌握真理。而在学生开始自我思考的时候,要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的魅力,才能真正赢得青年学子。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显然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这种接受是没经过思考的、不自觉的,甚至是盲目的。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观教育应统一于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应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教育为基础,进而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融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传播和价值观教育于高校思政课堂。

马克思主义真理从客观层面来讲属于正确的知识,需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大学生虽然在中学时代学过马克思主义,但那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习,学生们接触到只是马克思主义零星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的死知识点,一不系统,二没有理解,更不能运用。进入到大学时代,思政课应首先让学生系统学习、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了解它的魅力所在,领会它的精妙之处,才有可能深深为它吸引,才能为后面的价值观教育打下坚实基础。马克主义真理从主观层面来讲属于价值观,即被人们认为正确的知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正确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知识也是正确的,但它涉及的可能只是人类生活的边缘部分,因而对人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相反,有些思想所涉及的是生活的核心领域,因而对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价值观的标准就在于,它通常只把那些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的事物的正确思想称作真理,而对于那些零散的、边缘的正确思想并不称为真理。那么,我们在思政课上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应以此为标准。

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既是正确的知识又是涉及人类生活的核心领域对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知识,是人们认为正确知识,因而“真理”的两重含义在这里是重合的。从思政课教育的角度来看,真理的魅力本来指的是认识论上的真理的魅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也并不仅仅是如此。在一定意义上,思政课发挥真理的魅力。不仅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魅力,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高校思政课只有能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改变思政课就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宣传党中央精神的观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上的首要身份应该是“真理的传播者”,然后才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上,才能讲授出党和国家决策、路线的科学性、正确性,也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信服。因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和国家终极目标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八类解放的目标是—致的。否则离开了马克主义真理性的讲授,单方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就成了无缘之木、无水之源。

其次,教师本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者、掌握者和坚定的信仰者。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是共产党员。这就说明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者。当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法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过广泛的宣传而成为社会的常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常识上,而要把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功底的需要进一步夯实,不仅深刻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理论体系,而且应该了解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潜心研究这一理论学说,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自有的思想智慧的“魅力”,从而坚定地信仰这一学说,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思政课教师手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得力工具,才能在高校课堂上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作用,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感同身受之感。

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价值观教育于一身,既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者,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传播者——即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的宣传者。教师讲课时才能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当今思政课即灌输课、说教课的状况。

五、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价值观说教,它是真理性和科学价值观的统一。高校思政课务必要改变目前偏重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偏重价值观教育,忽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教育,而要从马克思主义自有真理性出发,挖掘出其自身的魅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应有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系统掌握马克主义理论,包括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才能在思政课堂上灵活运用,和同学们一起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国家大政方针的科学性。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中学生思政教育

浅析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面临着三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学校忽视、老师厌教、学生逆反等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始终坚持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并加以中国化的创新。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与深化,我国建立了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各个中学都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过程偏误等诸多的问题。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着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 我国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造

良好社会条件与环境的同时,也因为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和程度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1.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着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社会尚具有不成熟性、不定型性。经济政治的转型也促进着社会文化的转型,社会存在多变性的特点,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的主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2. 消极的社会现象与思想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造成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特殊情况都衍生了各种社会腐败和消极现象。这些社会消极现象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极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使他们的人生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所有这些都在侵蚀着尚未成熟的青年中学生的思想,并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可能也是困扰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学生姓名:石珍珍 学生学号:01008017 院系专业: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在年级:2010级 任课教师:程宝华 完成日期:2011年11月17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内容摘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 国的文化土壤中使之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这是当代 中国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备性,唯物主义, 自从19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孕育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来,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跨时代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和强烈光芒,震撼了世界,照亮了全球,已成为哲学音谱中的最强音。之所以如此,实乃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体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胜利过程并不是笔直的坦途,而是经历了一条充满着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的激烈斗争的曲折道路,这条道路当然还要继续延伸,但可以预言,曲折和斗争将是这条延伸道路的特征。 近年来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和“学派论”就是这一预言的佐证。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崇拜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 人类社会的进程迈入19世纪以后,世界上人类的实践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就为哲学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世纪初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在西欧各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阶级关系日益清晰、简单和明朗化。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都表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行动,来保证工人运动的不断胜利,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了实际需要和客观的可能。 同时,19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时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的阶段;以研究过程为特点的自然科学的新学科纷纷出现,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也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阶级斗争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思维产生了飞跃,他们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吸收了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机械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大概过程。 从这个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无实践根据的空想的神话,而是依据真正的社会、自然、思维几方面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对古典的各个哲学流派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实现思想升华,实现理论再创造的结果。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立即又被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a11428726.html,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作者:米卿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从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语文写作训练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模范作用,最终达到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语文教学是高校思想整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自古至今,我国就有文以载道的优秀文化传统,文道合一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也是因为语文课程对高校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其思想政治道德的培养,这样导致大学生的人文政治修养相对较低,鉴于这种形势,本文简单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期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从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出语文教材内容中含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并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促使学生学会全方位思考,从不同角度欣赏一篇美文,并理解其中的社会意义,达到共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影响下,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熏陶[1]。 其次,突破语文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仔细推敲揣摩,在理解语文整篇文章的意思之后,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意义。一篇文章通常包括几个重要的段落、关键词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进而触摸到语文的核心内容。可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以一个现场见证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文章所描绘的具体事件中去,和文章中描绘的角色化为一体,思其所思,进而产生有效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每个事件,所以只能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情境,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情境,接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的感染[2]。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 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进程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是小学班主任的 平常工作之1,在当前的德育教学系统的影响下,班主任便可系统化地展开品德教育工作,同时也能够在其他知识型的学科中融入1些与思想教育相干的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使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在课堂中构成正确的价值觀。班主任可利用德育教学方法来完成这部份更高层级的教学任务。现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融会品德教育。 1.引导学生构成爱国意识 大部份小学生都可以在生活中接触网络,网络拓宽了现代人的信息获得路径,但同时也将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因素带给社会经验不足的小学生,如暴力因素等,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遭到影响的同时,很容易被发展成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而班主任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针对网络等外部因素的不良影响,班主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环节,来有效落实思想教育工作。 鉴于此,学校和班主任应当重点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存在,制定公道的思想教育教学机制,以宏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重点提升小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小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和相干正确思想取向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加以正确的指点,班主任要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明白民族和国家对我们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性。经过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小学生乃至低年级的儿童都能够萌生和构成正确的爱国观念,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逐步体现出来。 2.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改编 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教师可对教材中的

部份内容进行适当地改编,比如在分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可给学生设置1道利用题,小明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与奶奶生活在1起,每月爸爸和妈妈分别给小明500元和400元作为生活费,小明每月的生活费为700元,小明打算节省买玩具与零食的钱,给奶奶买1台洗衣机,1台洗衣机需要620元,小明需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帮助奶奶买洗衣机?学生在求解答案的进程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提取这1道利用题与思想教育相干的信息,可知小明是1个节俭且有孝心的孩子,能够晓得家长的辛苦,不会随便浪费金钱,所有的学生都应当学习他具有的良好品质。学生不但能够对这1道利用题持有比较深入的印象,同时还能获得思想教育。 3.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给学生带去积极影响 模仿是小学生具有的1种关键性的学习能力,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多,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不管在课堂当中还是课堂以外,都要给学生提供榜样。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从各个方面动身,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包括穿着打扮与言行举止,教师如果想要教育学生以文明的语言进行交换,自己首先就要注意这1点,在素质教育环节中,教育者本身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4.将唯物辩证的观点带入到教学课堂中 很多班主任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融入德育理念时,都会遇到1些困难,数学课堂更加重视数理性知识的传播,班主任难以找出思想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教师将唯物辩证理念与数学思想加以融会。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具生活化特点,能够真正地给小学生的生活带去影响。很多数学知识都与唯物辩证的理念相干,在求解方程和利用题时,班主任可给学生展现多种解题方法,1方面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构成发散性的思惟,另外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对照利用不同的方法到达的解题

谈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谈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 重要性 【摘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高校的法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融合创新,是新时期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优秀人才的基本需求,是在思政教学中丰富体系化建设内容的体现,以为相关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提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法治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必要性;重要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教育内容,法治教育作为标杆,二者的有机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法治校园,实现和谐高校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层面对高校提出的基础性要求。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价值,且在實际的高校战略培养中,具备导航和指引价值。 一、高校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概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涵盖理想信念、发展路径、时代教育核心、重点思政教育内容及其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的基础

建设。 法治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法律规范的认知、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坚定的法治信仰三大类。 在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融合法治教育发展观念,势必为大学生的优势培养路线提供可行性借鉴。 二、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包含思想、道德、法治和政治教育内容,共同构筑了现代大学思政教育新体系。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加强法治观念宣传。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主要基于大学生思维标签和价值提升,并在相关的法治教育进程中,以自身素质培养和策略变革,真正成长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震惊全国的青少年犯罪、学生犯罪、校园暴力等直接暴露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缺失,尤其是法治教育的缺失和观念意识的淡薄,更在直接程度上以其低限度道德行为标杆,体现了思想范畴中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中,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特点的素质教育及其建设,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传播及其政治信仰深入的过程。而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思政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对树立大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建设我国优势政治文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索引价值。

专兼职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初探

专兼职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初探 郑今人魏海涛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根据学校安排,学工部(学生处)展开了对我校学生思政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和全日制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和规定;同时认真分析和总结了学校和各学院在思政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经验,为我校今后的思政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思政队伍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专兼职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包括专职辅导员、专职两课教师、专职班主任、兼职党员教师班主任等,成为一支适合新形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党支部、教研室和学生班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形成一个互相联系彼此促进的良性稳定关系。在当前社会和学校迅速变革的情况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双肩挑”这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成功实践,走到今天依然焕发着生命力,但已暴露了这样那样的弊端。探索“建立一支什么样队伍”、“怎样建立这支队伍”等问题非常必要。 电大教育由于其教育方式的独特性,思政工作的开展与其他高校比较,有共性,也有个性。而我校在专兼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上,起步很早。根据电大的办学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以及相应比例的兼职人员,相应的制度也进行了长期的时间,且在不断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我校学生思政工作网络也比较健全,纵横交错,给专兼职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我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的现状 1、设置情况 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已逐步完善了纵横的工作网。从纵向看,随着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学工部(学生处)——系(部、院)政治辅导员——专职班主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梯队。从横向看,则有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共青团组织以及专职的思想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精选资料

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专业课课堂 一、概述 高校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手段是思想政治课,但仅靠思政课无法满足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成为制约思政课提升历史地位、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瓶颈。思政课教学作用不强、效果不好、领导不重视、学生不爱学的问题未能根本改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如何做到贯穿教学全过程,是高校思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研究综述 对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要看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有哪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教室,晚上和周末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平时参加各种娱乐和社团活动。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出发,探究如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王丽霞在云南中医学院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一定程度

上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提出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大一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黄佳慧、卢丽刚探讨了在发展成熟的互联网环境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不但要融合跨界资源,也要选取适应生情、有趣的学习内容,还要打造一个边界消失、身份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许冠亭等在苏州大学将思政课实践化,采用多样化教学互动环节,包括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实践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由校团委确定主题组织实施,由各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直接带领开展活动,由校外实践导师辅导实践。也有一些学者研究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指出了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为人师”,还要做到“行为示范”;既要有学术水平,还要有品格、有人格。要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他们能自觉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以上研究从多个维度全方位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 教学全过程”。不少学者阐述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强调了两者的有机融合,但鲜有从具体专业课出发,仍然停留在假设当中。颜忠胜在电路课程中以线圈电流的自感互感为例,类比了思政教育中学生之间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是完全分离的,专业课教师很少思考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课教师投入这一研究和实践。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课程上给出具体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

2021《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培养方案》

《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培 养方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政工作队伍不仅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而且是维护校园稳定,确保我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运转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强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大力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和推进思政队伍立体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建立“立体式”思政工作队伍,构建全员育人模式 1.配足配强组工干部,为思政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这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组工干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校党委和学院党总支要配足配强专兼职组织工作干部。 2.优化强化辅导员队伍,实现思政队伍职业化 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第一线,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建立

一支稳定规范、精干高效、独具特色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我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加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核,辅导员上岗前应经过心理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其任职的重要条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新任辅导员上岗前要参加不少于40个学时的岗前培训,由学校对培训合格的辅导员颁发结业证书,使辅导员做到持证上岗。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职业等级要求,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化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2)实施一年一培训计划。开展全校辅导员全员培训,使每一名专职辅导员1年内至少参加1次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重点加强新聘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辅导员在岗期间每年要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在岗培训。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内地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修培训。提升辅导员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xx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他相关学位,学校积极推荐工作实绩突出的辅导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非思政专业辅导员应在参加工作3年后,选修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六门主干课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建设一批网络培训精品课程,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我校要将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享受有关鼓励政策。 (3)完善实践锻炼制度。依托我校与疆内其他高校、内地援疆

体育思政教育的融入思考.pdf

1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分析 1.1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发展需求相适应,在此中渗透思政教育,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情感与理智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情感力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将学生的行为训练与认知培养有机结合,促进思政教育的“内化”与“外化”,即学生通过参与感兴趣的体育教学运动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对体育思想道德情感的认知,并能够自觉地遵守其中规则与法纪,从而实现“体育思想认知与体育运动行为”的统一,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是实现学生的情感激发与理性启迪的统一,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 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组织纪律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可充分开发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对于实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顽强进取的品质与精神”这一体育教学目标意义重大。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以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充分体验与感受到组织纪律性与自由两者的关系,在体育运用中,学生有充分展现自己体育运动才华的自由空间,但也是在遵循体育运动纪律与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因此体育教学同时也是学生纪律教育的一种手段,是激发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纪律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这一程度上讲,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之一,两者必须实现良性互动与有机结合才能促进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效果提升。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各类体育运用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都需要掌握好其技术动作,以便实现技术动作的再现,并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与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培养学生敢于拼搏、执着顽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路径探讨 2.1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加强思政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主要可利用其课堂常规与组织教法进行。体育课堂常规通常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前,体育教学器材的领取与教学场地布置、课前的互相问候、课前热身运动、人数清点等内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充分注意这些细节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在体育教学器材的领取与自觉归还的环节中,积极进行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法纪意识,同时合理运用课前的师生互相问候环节,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如以礼待人的品质、尊重他人的品质等,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基于此,体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运用体育常规内容,加强学生纪律性、文明礼貌作风等教育,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实施思政教育主要是在综合分析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优化体育教学设计,在体育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各个环节之中,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合的教法,有的放矢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对同一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其教学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讲述了技术动作的要领以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发挥的空间,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练习方法。并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2实施榜样性教学,强化学生思想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老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广大体育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与道德素质,以确保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实施顺利进行。其次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言传身教,在对学生进行标准动作示范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自身的言行,发挥自身思想行为的表率作用,使学生以老师为标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做到言行一致,从而将思政教育渗透至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最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老师的在“标杆效应”实施思政教育之外,还可通过在学生群体之中树立榜样,实施“典型示范”式的思政教育,如在体育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共同提高体育成绩的学生,将其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榜样”,发挥这些学生的“榜样”作用,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3善用不同体育项目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同的体育运动教学项目的运动形式杨特各部相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同时,由于体育训练项目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老师要善于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中挖掘出思政教育内涵,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体育教学的田径运动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意志的锻炼与训练,使学生学习会忍耐与坚持。在球类运动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克服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在练习中能够相互包容与鼓励,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素质的训练。通过对各类型体育运动项目,形成积极向上的优良作风、团结一致等品质,将思政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之中。 2.4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实施思政教育

思政课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小学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围绕小学教育的特点,结合传授的内容,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在数学、语文、体育、美术等课程体系内构建"课程思政"系统。构建一种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小学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一、小学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小学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

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小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小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小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三、小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化。小学教育需要"课程思政",但部分老师不知道如何将思政的内容融入课堂,只能生搬硬套的做到"课程+思政".小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应该按照观念树立、机制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