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DJ 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DJ 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DJ 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DJ 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DJ 336-89

(试行)

主编部门:《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

试行日期:1989年10月1日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北京

能源部、水利部文件

关于颁发《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的通知

能源技[1989]577号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号: SDJ336-89)由水利电力部在一九八五年底组织有关单位开始编制,于一九八八年底前完成,一九八九年一月在能源部主持下由能源、水利两部共同审定,现已交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颁发试行。

这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包括有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监测工作较系统的技术规范。试行中有何意见。,请函告能源部科技司或水利部科教司。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日

简要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83)技水电字第273号文进行编制的。

在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电力生产司及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的组织领导下,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东北勘测设计院、南京自动化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总队、天津勘测设计院、西北勘测设计院、上海勘测设计院、长江科学研究院、水电部第七工程局、葛洲坝工程局、葛洲坝水电厂、新安江水电厂、刘家峡水电厂等16个单位派员

组成编制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为编制组组长单位。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进分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时实践经验;参考了《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DJ 21-78)、《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SD145-85)、《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内容。在编制过程中,曾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性的专题讨论会,相应地进行了七次修改。

参加本规范编制的主要人员有:叶丽秋、李光宗、唐寿同、庄万康、夏诚、胡其裕、储海宁、赵志仁、柳载舟、舒尚文等同志;参加编制的还有林长山、金虎城、刘爱光、郎桂香、吕彤老、张俊永等同志。

本规范共分六章,七个附录。

这是一本包括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较系统的《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目前尚无先例可循,由于经验不足,缺点在所难免,请批评指正。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1989年3月

目录

简要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巡视检查

第三章变形监测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监测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监测设备的安装

第四节观测

第四章渗流监测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监测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监测设施的安装

第四节观测

第五章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监测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监测仪器的埋设

第四节观测

第六章监测资料的整理、整编和分析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资料的整理

第三节资料的整编

第四节资料的分析

第五节监测报告

附录一总则

第一节水位观测(补充件)

第二节库水温观测(补充件)

第三节气温观测(补充件)

第四节坝体地震反应观测(参考件)

第五节水力学观测(参考件)

第六节对原始记录的要求(补充件)

第七节测次(补充件)

第八节特殊情况下的监测工作(参考件)

附录二巡视要求

第一节巡视检查程序的制订和检查人员素质的要求(参考件)第二节附属设施的检查项目(参考件)

第三节报告的内容(参考件)

附录三变形监测

第一节垂线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第二节引张线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第三节视准线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第四节激光准直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第五节边角网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第六节交会点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第七节导线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第八节垂直位移和倾斜的观测(补充件)

第九节各种标石结构图(参考件)

第十节测缝标点结构图(参考件)

第十一节倒垂造孔注意事项(参考件)

第十二节变形观测仪器之检验(参考件)

第十三节我国大地测量仪器系列型号与国外常用仪器对照表(参考件)

附录四渗流监测

第一节测压管的埋设方法(参考件)

第二节孔隙压力计的埋设方法(参考件)

第三节量水堰的结构示意图(参考件)

第四节水质分析项目(补充件)

第五节观测方法(补充件)

附录五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第一节监测仪器检验(补充件)

第二节电缆联接(补充件)

第三节监测仪器埋设(补充件)

第四节质量控制(参考件)

附录六监测资料的整理、整编和分析

第一节常用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公式(补充件)

第二节资料整编的步骤(参考件)

第三节资料分析的方法(参考件)

第四节资料分析的内容(参考件)

第五节各时期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参考件)

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适用范围

一、本规范运用于一、二、三、四级混凝土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五级混凝土坝可参照执行。

二、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他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

第1.0.2条本规范与其他规范的关系

大坝的级别划分应按《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部分)》( SDJ12-78)执行;涉及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时应符合《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重力坝和拱坝观测设计应符合《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DJ21-78)和《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D145-85)的有关要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工作应按照本规范执行。

第1.0.3条各阶段的监测工作

一、初步设计阶段:

应提出: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主要监测仪器及设备的数量;监测系统的工程概算。

二、技施设计阶段:

应提出:监测仪器设备清单;各主要监测项目的测次;各监测项目的施工详图及安装技术要求;监测系统的工程预算.

三、施工阶段:

应作好:仪器设备的检验、埋设、安装、调试、维护及竣工报告的编写;施工期的监测工作及监测报告的编写。

四、第一次蓄水阶段。

应制定:第一次蓄水的监测工作计划和主要的安全监控技术指标;做

好监测工作,并对大坝工作状态作出评估.

五、运行阶段:

应进行:日常的及特殊情况下的监测工作;定期对全部监测设施进行检查、校正,对埋设的仪器作出鉴定,以确定该仪器是否应报废、封存或继续观测;监测系统的维护、更新、补充、完善;监测成果的整编和分析;监测报告的编写;监测技术档案的建立。

第1.0.4条大坝工作状态的评估

负责大坝安全监测的单位,应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按下列类型对大坝的工作状态作出评估:

一、正常状态:

系指大坝(或监测的对象)达到设计要求的功能,不存在影响正常使用的缺陷,且各主要监测量的变化处于正常情况下的状态。

二、异常状态:

系指大坝(或监测的对象)的某项功能已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或主要监测量出现某些异常,因而影响正常使用的状态。

三、险情状态:

系指大坝(或监测的对象)出现危及安全的严重缺陷,或环境中某些危及安全的因素正在加剧,或主要监测量出现较大异常,因而按设计条件继续运行将出现大事故的状态。

当大坝(或监测的对象)工作状态评为异常或险情时,成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通报设计单位.

第1.0.5条监测系统的完善、更新和特殊情况下的监测工作

一、已经建成的混凝土坝,凡监测系统不满足监控大坝安全要求者,应增设必需的监测设备,并逐步使之完善。

二、当发生地震、大洪水以及大坝工作状态异常时,应加强巡视检查,并对重点部位的必要项目加强观测。若原监测设备受到破坏或不敷应用,可先安装简易设备进行观测,然后逐步完善,纳入长期的监测系统(附录一第八节)。

蓖1.0.6条监测自动化

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可按各监测项目的仪器条件分别实现。自动化监测设备应有自检、自校功能,并应长期稳定,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数据采集实现自动化后,仍应适当进行人工检测,并继续作好巡视检查。

数据储存、处理(分析、预报、技术报警等)的自动化已有条件优先实现。实现自动化后,基本观测数据和主要成果,仍应备有硬拷贝存档.第1.0.7条监测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一、设计应能全面反映大坝工作状况,仪器布置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观测的重点应放在坝体结构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坝段.观测设备应及时安装,以保证第一次蓄水期能获得必要的观测成果。

二、监测仪器设备应精确可靠、稳定耐久;应有良好的照明、防潮和交通等条件,必要时可设置专用廊道,以保证在大洪水、严寒冰冻等情况下仍能进行观测;采用自动化观测设备时,还应安排人工观测的条件,以保证在自动化仪表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致中断。

三、必须按照设计图纸精心施工,保证安装和埋设的质量。安装和埋设完工后,应绘制竣工图,填写考证表,存档备查。

四、应切实做好观测工作,严格遵守规程规范,做到记录真实、注记齐全(附录一第六节)。观测数据应立即整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第1.0.8条监测项目和测次

一、监测项目:

1.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巡视检查的项目见第二章;仪器监测的一般性项目见表1. 0.8.

2.水位、库水温、气温观测的要求,见附录一第一至第三节。

3.对于表1.0.8中的监测项民可根据大坝结构和地质条件,适当地予以增减。

4.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经论证后,可选设下列项目:

(1)近坝区岸坡稳定监测;

(2)局部结构的应力、应变;

(3)坝体地震反应监测(参照附录一第四节);

(4)水力学观测(参照附录一第五节)。

二、测次:

各监测项目的各阶段测次,见附录一第七节。

第二章巡视检查

第2.0.1条一般要求

一、从施工期到运行期,各级大坝均须进行巡视检查;

二、巡视检查中如发现大坝有损伤、附近岸坡有滑移崩塌征兆或其他异常迹象,应立即上报,并分析其原因.

第2.0.2条检查的分类和次数

一、日常巡视检查。应根据大坝的实际情况制定日常巡视检查的程序(附录二第一节)。巡视人员应按巡视检查程序对大坝作例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迹象.

日常巡视检查的次数:在施工期,宜每周一次;水库第一次蓄水或提高水位期间,宜每天一次或每两天一次(依库水位上升速率而定);大坝移交后正常运行期,可逐步减少次数,但每月不宜少于一次;汛期应增加巡视检查次数;水库水位达到设计水位前后,每天至少应巡视检查一次。

二、年度巡视检查。在每年汛前、汛后及高水位、低气温时,应按规定的检查项目,对大坝进行较为全面的巡视检查(在汛前可结合防汛检查进行).年度巡视检查,每年应进行2~3次。

三、特殊情况下的巡视检查。在坝区(或其附近)发生有感地震或大坝遭受大洪水以及发生其他特殊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巡视检查。

第2.0.3条检查的项目

一、坝体:

1.相邻坝段之间的错动;

2.伸缩缝开合情况和止水的工作状况;

3.上下游坝面、宽缝内及廊道壁上有无裂缝;裂缝中漏水情况;

4.混凝土有无破损;

5.混凝土有无溶蚀或水流侵蚀现象;

6.坝体排水孔的工作状态,渗漏水的水量和水质有无显著变化。

二、坝基和坝肩:

1.基础岩体有无挤压、错动、松动和鼓出;

2.坝体与基岩(或岸坡)接合处有无错动、开裂、脱离及渗水等情况; 3.两岸坝肩区有无裂缝、滑坡、溶蚀及绕渗等情况;

4.基础排水设施的工作状况、渗漏水的水量及浑浊度有无变化。

三、引水建筑物:

进水口和引水渠道有无堵淤,进水口、拦污栅有无损坏。

四、泄水建筑物:

l.溢洪道(泄水洞)的闸墩、边墙、胸墙、溢流面等处有无裂缝和损伤;

2.消能设施有无磨损、冲蚀;

3.下游河床及岸坡的冲刷和淤积情况;

4.上游拦污梗的情况.

五、近坝区岸坡:

1.地下水露头变化情况;

2. 岸坡裂缝变化情况.

六、闸门:

1. 闸门(包括门槽、门支座和止水设施等)能否正常工作;

2.启闭设施,能否应急启动工作;

3.电气控制系统的设备和备用电源能否正常工作.

七、其他设施:

1.过坝建筑物、地下厂房等的巡视检查,可参照以上有关条款进行; 2.附属设施的检查项目参见附录二第二节,其检查要求可按照水电站现行有关制度执行。

第2.0.4条检查的方法

巡视检查除依靠目视、耳听、手摸外,可辅以简单工具进行。

第2.0.5条检查的记录和报告

一、记录和整理:

1.每次检查均应作好详细的现场记录,必要时应附有略图、素描或照片。

2.现场记录必须及时整理,登记专项卡片,还应将本次检查结果与上次或历次检查对比,分析有无异常迹象。在整理分析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发现异常迹象,应立即对该检查项目进行复查,以保证记录准确无误。

二、报告:

1.日常巡视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编写检查报告,及时上报。 2.年度巡视检查和特殊情况下的巡视检查:在现场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必须交出详细报告。报告内容参照附录二第三节.特殊情况下的巡视检查,在现场工作结束后,还应立即提交一份简报。

3.各种记录、报告至少应保留一份副本,存档备查。

第三章变形监测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各项位移量的测量中误差不应大于表3.1.1的规定。表中位移量中误差是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值。坝体、坝基的位移量中误差相对于工作基点计算;近坝区岩体位移量中误差相对于基准点计算;滑坡体和高边坡位移量中误差相对于工作基点计算。

下游冲淤和坝前淤积的测量精度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J3-81相应的规定。

特长大坝、特大滑坡等特殊情况下观测的精度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中确定。

第3.1.2条 必须做好基准值的观测工作。各项观测设施,应随施工的进展及时埋设安装,并观测基准值。主要监测项目,第一次蓄水前必须取得基准值。各种基准值至少应连续观测两次,合格后取均值使用。 第3.1.3条 变形监测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筑物上各类测,点应和建筑物牢固结合,能代表建筑物变形。建筑物外各类测点,应埋设在新鲜或微风化基岩上,保证测点稳固可靠,能代表该处岩体变形。

基准点应建在稳定区域。

二、观测设备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竖井、宽缝、大孔径垂线井的观测站及人行通道,应有人身安全保护设施。

三、变形观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必须与第3.1.1条中的精度要求相适应,并应长期稳定可靠,使用、维护方便。

仪器、设备应做好检查、校正工作,至少每年应检校一次。检验方法

和要求参照附录三第十二节。各次检校结果应作好正式记录,存档备查。

四、有联系的各观测项目,应尽量同时观测。野外观测应选择有利时间进行。

光学机械观测仪器、设备,在观测开始前,必须先晾仪器,使仪器、设备的温度与大气温度趋于一致,然后再精密调平,进行观测。在晾仪器和整个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得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

第3.1.4条变形量的正负号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水平位移:向下游为正,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

二、船闸闸墙的水平位移:向闸室中心为正,反之为负。

三、垂直位移;下沉为正,上升为负。

四、倾斜;向下游转动为正,向左岸转动为正,仅之为负。

五、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第二节监测系统的设计

第3.2.1条水平位移和挠度

一、方法的选择:

1. 坝体挠度宜采用垂线观测。坝基挠度可采用倒垂组或其他适宜方法观测。

2.重力坝或支墩坝坝体和坝基水平位移宜采用引张线法观测,必要时可采用真空激光准直法。若坝体较短、条件有利。坝体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或大气激光准直法观测。

3.拱坝坝体和坝基水平位移宜采用导线法观测。若交会过长较短、交会角较好,坝体水平位移可采用测边或测角交会法观测。有条件时亦可采用视准线法观测。

4.拱坝和高重力坝近坝区岩体水平位移,应布设边角网(包括三角网、测边网)观测,个别点可采用倒垂线或其他适宜方法观测。

5.准直线和导线的两端点、交会法的工作基点,应尽量设置倒垂线作为基准。引张线、导线、真空激光准直的两端点,也可设在两岸山体的平洞内。视准线可在两端延长线外设基准点;交会法工作基点可用边角网校核。

6.重力坝或支墩坝如坝体较长,需分段设引张线时,分段端点应设倒垂线作为基准。当地质条件较差,对倒垂锚点的稳定性有怀疑时,可采用连续引张线法进行校核。

7.坝基范围内的重要断裂或软弱夹层,应布置倒垂组或多点位移计监测其变形。

8.观测高边坡或滑坡体的水乎位移时,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尽量组成边角网。测点可用视准线和交会法观测。深层位移可采用倒垂组、多点位

移计、挠度计或测斜仪等进行观测。

二、测点的布置:

1.垂线的设置,首先应选择地质或结构复杂的坝段,其次是最高坝段和其他有代表性的坝段。拱坝的拱冠和拱端应设置垂线,较长的拱坝还应在1/4拱处设置垂线。各高程廊道与垂线相交处应设置垂线观测点。

2.水平位移测点,应尽量在坝顶和基础附近设置。高坝还应在中间高程设置。当采用准直线或导线时,每一坝段宜设置一个测点。

3.观测近坝区岩体水平位移的边角网,除坝轴线两端附近布设测点外,下游不宜少于4个测点。

三、垂线

1.正垂线可采用“一线多测站式”或“一线多支撑点式”,宜设在预留的专用竖井内,也可利用其他竖井或宽缝设置。

2.倒垂线钻孔深度直参照坝工设计计算结果,达到变形可忽略不计处。缺少该项计算结果时,可取坝高的1/4~1/2,但最小不宜小于10m。

3.倒垂线组系在同一部位设置数条不同深度的倒垂线。各条垂线的观测站宜设在同一观测墩上。

4.应尽量减少倒垂线的长度,当正、倒垂线结合布置时,正、倒垂线宜在同一个观测墩上衔接。

5. 垂线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一节。

四、引张线:

1. 引张线宜采用浮托式,线长不足200m时,可采用无浮托式。

2.引张线应设防风护管。

3.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二节。

五、视准线:

1.视准线可按照实际情况选用活动觇牌法或小角度法。

2.视准线长度不宜超过下列规定:

重力坝和支墩坝 300m

拱坝 500m

滑坡体 800m

3.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三节。

六、大气激光准直和真空激光准直:

1.大气激光准直宜设置在坝顶,也可设在气温梯度较小,气流稳定的廊道内;两端点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条件有利时,可酌情延长。在坝顶设置时,应使激光束高出坝面和旁离建筑物1.5m以上。

2.真空激光准直宜设在廊道中,也可设在坝顶。

3.具体设计要求参照附录三第四节。

七、边角网:

1.边角网包括三角网、测边网和测边测角网三种。

2.边角网应尽早建成,尽早取得基准值。

3.必须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条件做好优化设计,按最小二乘法进行精度预估,保证测点在指定方向的位移量中误差不大于表3.1.1中的规定。

4.边角网设计时应作可靠性评价,可靠性因子r值不宜小于0.2,如因条件限制,个别观测量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则应在观测中未取特殊措施,以排除观测值蕴含粗差的可能性。

5.边角网点均应建造观测墩,观测墩顶部应设强制对中底盘。各种观测墩的结构参照附录三第九节。

6.具体设计要求见附录三第五节。

八、交会法:

交会法包括测角交会和测边交会两种。应依据实际情况结合精度预估进行设计,位移量中误差必须符合第3.1.1条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的布置要求见附录三第六节。

九、导线法:

导线法包括测角量边导线和弦矢导线两种,宜设在廊道内。设计时应依据实际情况结合精度预估进行优化。一般情况下的要求见附录三第七节。

第3.2.2条垂直位移

一、精密水准法:

1.坝体、坝基和近坝区岩体的垂直位移,应采用一等水准测量,并应尽量组成水准网。高边坡和滑坡体的垂直位移,可采用二等水准测量。一等水准网应尽早建成,并取得基推值。

2. 水准基准点一般设在坝下游1~3km处。

3.水准路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应埋设水准点。水准点分为基准点(水准原点)、工作基点(坝体、坝基垂直位移观测的起测基点)和测点三种。

各种水准点应选用适宜的标石或标志。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宜采用基岩标、平洞基岩标、双金属标、岩石标、钢管标;坝体上的测点宜采用地面标志、墙上标志、微水准尺标;坝外测点宜采用岩石标、钢管标.水准标石结构参见附录三第九节。

4.基准点应成组设置,每组不得少于三个水准标石。

5.工作基点应设在距坝较近处,一般两岸各设一组,每组不宜少于两个标石。

6.应在基础廊道和坝顶各设一排垂直位移测点,高坝还应在中间高程廊道内设一排测点。各排测点的分布,一般每一坝段一个测点。近坝区岩体垂直位移测点的间距,在距坝较近处一般为0.3~0.5km;距坝较远处可适当放长,一般不超过1km。

7.为连接坝顶和不同高程的廊道的水准路线,可通过竖井用因瓦尺作高程传递。

二、其他方法:

1.连通管法(即流体静力水准法):适用于测量坝体和坝基的垂直位移,应设在水平廊道内。

2.真空激光准直法。

以上两种方法,两端应设垂直位移工作基点。

3.三角高程法:近坝区岩体的垂直位移观测,在高山区,可采用三角高程法。高边坡和滑坡体的垂直位移也可用三角高程法测定。必要时可将此法与边角网结合组成“三维网”。

第3.2.3条倾斜

一、坝体、坝基的倾斜,应采用一等水准观测,也可采用连通管和遥测倾斜仪观测。坝体倾斜还可采用气泡倾斜仪观测。

二、基础附近测点宜设在横向廊道内,也可在下游排水廊道和基础廊道内对应设点。坝体测点与基础测点宜设在同一垂直面上,并应尽量设在垂线所在的坝段内。

三、整个大坝倾斜观测的市置,在基础高程面附近不宜少于3处,在坝顶和高坝中部的高程面不宜少于4处。

四、用精密水准法观测倾斜,两点间距离,在基础附近不宜小于20m;在坝顶,不宜小于6m。

五、连通管应设在两端温差较小的部位。

六、气泡倾斜仪宜用于坝体中、上部。其底座长度不宜小于300mm。

第3.2.4条表面接缝和裂缝

表面接缝和裂缝的变化,可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单向或三向机械测缝标点或遥测仪器进行观测。

第3.2.5条下游冲淤

在消能建筑物下游可能冲刷或淤积的区域内,应采用断面测量法或地形测量法进行观测.地形测量一般采用1/500~1/1000比例尺。

第3.2.6条坝前淤积

宜采用地形测量法或断面测量法进行观测。

第三节监测设备的安装

第3.3.1条垂线

一、在基础开挖到设计高程或混凝土浇筑到基础廊道底板时,宜及时进行倒垂孔的施工,并埋设钻孔保护管。应尽量减小倒垂钻孔的倾斜度,保护管有效孔径必须大于50mm。

二、正垂线安装的具体位置视垂线井(竖井、宽缝)壁的不铅直度和不平整度而定,在留足位移空间的前提下,应使测线与井壁的距离最小。

三、垂线安装的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一节。

第3.3.2条其他水平位移观测设备及接缝裂缝观测设备

各种观测设备安装前,必须按设计图纸做好放样工作。各种设备安装的具体要求分别见附录三第二节至第七节和第十节。

第3.3.3条垂直位移及倾斜观测设备

一、建筑物外的水准点不应设在地下水位高或易受剧烈震动的地点,并须便于观测。

二、基准点的主标和双金属标应建造专用观测室。

三、微水准尺标安装时,应精确将标位调整铅直.标尺距地面的高度,应便于观测。

四、连通管两端观测墩顶部应等高,墩面应水平,安装连通管时,必须将水管中气泡全部排尽。

五、气泡倾斜仪底座安装时,必须精确调平。调平的误差不得大于仪器量程的1/10。

第3.3.4条下游冲淤及坝前淤积的观测设施

采用断面测量法时,应在两岸设置固定断面桩。

采用地形测量法时,应埋设固定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并应尽量与近坝区监测控制网连测。

第四节观测

第3.4.1条垂线

垂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两线仪或其他同精度仪器,也可采用遥测垂线坐标仪。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15mm,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一节。

第3.4.2条准直线

引张线观测可采用读数显微镜、两线仪、两用仪或放大镜,也可采用遥测引张线仪。严禁单纯使用目视直接读数。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两测回观测值之差:当使用读数显微镜时,不得超过0.15mm;当使用两用仪、两线仪或放大镜时,不得超过0.3mm;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二节。

视准线应用采用视难仪或J1型经纬仪(附录三第十三节)进行观测。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两测回观测值之差:采用活动觇标法时,不得超过1.5mm;采用小角度法时,不得超过3";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三节。

大气激光准直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两测目测得偏离值之差不得大于1.5mm。真空激光准直每一测次应观测一测回,两个“半测回”测得偏离值之差不得大于0.3mm。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四节。

第3.4.3条边角网、交会法、导线法

水平角应以J1型经纬仪观测,边角网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0".7,交会法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1".0。

边长用精度约为1/500,000的电磁波测距仪直投测量。

各种观测方法的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五节、第六节及第七节。

第3. 4.4条垂直位移和倾斜:

一等水准应以S05型水准仪(附录三第十三节)和线条式固瓦水准标尺

进行观测。二等水准也可用S1型水准仪。见附录三第十三节。

三角高程测量中,天顶距应以J1型经纬仪观测。

气泡倾斜仪的气泡格值不应大于5"。

各种观测方法的具体要求见附录三第八节。

第3.4.5条接缝和裂缝

单向机械测缝标点和三向弯板式测缝标点的观测,通常直接用游标卡尺或千分卡尺量测。单向机械测缝标点也可用固定百分表或千分表量测。平面三点式测缝标点宜用专用游标卡尺量测。

机械测缝标点每测次均应进行两次量测,两次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2mm。

第3.4.6条下游冲淤及坝前淤积

地形测量和断面测量的操作要求,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J3-81相应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渗流监测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应根据基坑开挖后所揭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原设计进行复核,必要时作出修改。

应尽量利用不同高程的探洞布置观测孔,对统坝渗流和近坝区岸坡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第4.1.2条测压孔和排水孔的打钻应在帷幕灌浆和团结灌浆后进行;采用预埋式测压管时,应防止灌浆时测压管被浆体堵塞。

安装测压管时,应准确地量测并记录进水管底的高程和平面坐标。

第4.1.3条对渗流出现的异常现象,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使用差动电阻式孔隙压力计时,基准值的选定、仪器的检验及电缆的联接应按第五章的有关要求执行。

第二节监测系统的设计

第4.2.1条扬压力

一、坝基扬压力:

1.扬压力观测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坝基地质条件和渗流控制的工程措施等设计布置。一般应设纵向观测断面1~2个,横向观测断面至少3个。

2.纵向观测断面宜布置在第一道排水幕线上,每个坝段至少应设一个测点;若地质条件复杂时,测点数应适当增加.遇大断层或强透水带时。可在灌浆帷幕和第一道排水幕之间增设测点。

3.横向观测断面直选择在最高坝段、岸坡坝段及地质构造复杂的谷岸

台地坝段。横断面间距一般为50~100m;如坝体较长,坝体结构和地质条件大体相同,则可加大横断面间距。对支墩坝,横断面可设在支墩底部。 4.横断面上的测点应布置在各排水幕线上。有横向基础廊道时,测点可适当加密。在防渗墙或板桩后宜设测点。有下游帷幕时,应在其上游侧布置测点。

5.地质条件良好的薄拱坝,经论证后可少作或不作扬压力观测。

6.坝后厂房的建基面上,宜设置扬压力测点。

7.扬压力观测孔在建基面以下的深度,不宜大于1m。

8.扬压力观测孔与排水孔不宜互相代用。

9.坝基扬压力一般埋设测压管进行观测,必要时,亦可埋设孔隙压力计。

10.坝基若有影响大坝稳定的浅层软弱带,应增设测压管。测压管的进水管段应埋设在软弱带以下0.5~1m的基岩中。应作好软弱带处导水管外围的止水,防止下层潜水向上渗漏。

二、坝体扬压力:

观测坝体水乎施工缝上的渗透压力,宜采用孔隙压力计。测点应设在上游坝面至坝体排水管之间。测点间距自上游面起,由密渐稀。靠近上游面的测点,与坝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2m。

第4.2.2条渗漏量

一、坝基渗漏量:

1. 应结合枢纽布置对渗漏水的流向、集流和排水设施统筹规划,然后进行渗漏量观测设计。

2.河床和两岸的渗漏水必须分段量测,必要时可对每个排水孔单独量测。

3.廊道或平洞排水沟的渗漏水。一般用量水堰量测。排水孔的渗漏水可用容积法量测。

二、坝体渗漏量:

1.坝体靠上游面排水管渗漏水,流人排水沟后,可分段集中量测。

2.坝体混凝土缺陷、冷缝和裂缝的测水,一般用目视观察。漏水量较大时,应设法集中后用容积法量测。

3.坝体漏水和坝基渗漏水必须分别量测。

第4.2.3条绕坝渗流

一、测点布置应根据地形、枢纽布置和渗流控制设施及绕坝渗流区岩体渗透特性而定。在两岸的帷幕后顺帷幕方向布置两排测点,测点的分布靠坝肩附近应较密.帷幕前可布置少量的测点。

二、对于层状渗流,应利用不同高程上的平洞布置测压管;无平洞时,应分别将观测孔钻人各层透水带,至该层天然地下水位以下的一定深度,埋设测压管或安装孔隙压力计进行观测;有条件时,可在一个钻孔内埋设

多管式测压管,或安装多个孔隙压力计.但必须做好上下两个测点间的隔水设施,防止层间水互相贯通。

第4.2.4条地下水位

近坝区的地下水位观测,应根据工程具体条件统筹布置.对以下几种情况,应分别作出专门设计。

一、对大坝安全有较大影响的滑坡体或高边坡,应尽量利用地质勘探钻孔作地下水位观测孔。

已查明有滑动面者,宜沿滑动面的倾斜方向或地下水的渗流方向,布置1~2个观测断面。地下水位观测孔的孔底应在滑动面以下0.5~1m。若滑坡体内有隔水岩层时,应分层布置观测孔,同时亦应做好层间隔水。

无明显滑动面的近坝区岸坡,应分析可能的滑动面,布设观测断面。若滑动面距地表很深,可利用勘探平洞或专设平洞,设置测任管进行观测。

若有地下水露头时,应布置浅孔观测,以监视表层水的流向和变化。

二、对坝基或坝肩的稳定性有重大影响的地质构造带,沿渗流方向通过构造带至少应布置一排测压管。也可利用通过构造带的平洞或专门开挖平洞布置测点,观测地下水位的状况。

第4.2.5条水质分析

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排水孔或绕坝渗流观测孔,定期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若发现有析出物或有侵蚀性的水流出时,应取样进行全分析。在渗漏水水质分析的同时应作库水水质分析。

水质分析一般可作简易分析,必要时应进行全分析或专门研究。简易分析和全分析的分析项目见附录四第四节,其中物理分析项目,宜在现场进行。

第三节监测设施的安装

第4.3.1条测压管

测压管可选用金属管或塑料管。进水管段必须保证渗漏水能顺利地进人管内。当有可能塌孔或产生管涌时,应加设反滤装置。反滤装置的埋设方法见附录四第一节。管口有压时应安装压力表,管口无压时应安装保护盖。

一、单管式测压管有预埋式和钻孔式两种,具体埋设安装方法参照附录四第一节。

帷幕附近,不宜采用预埋式测压管。

安装单管式测任管时,应尽量使导管段和进水管段处于同一铅垂线上,若需要埋设水平管段时,水平管段应略有倾斜,靠近进水管端应略低,坡度约为5%。管口应引到不被淹没处。

采用钻孔式测压管时,应对混凝土段进行灌浆处理。亦可下套管至建基面,套管与孔壁间的间隙应以砂浆填封。

在完整的基岩中安装测压管时,则不需要进水管和导管,仅安设管口

装置。

二、多管式测压管:

在地质条件较复杂的部位,进水管段应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岩层内,再用导管分别引到管口。各岩层的进水管之间应以水泥浆或水泥膨润土的混合浆封闭隔离,具体埋设方法参照附录四第一节。

三、U型测压管:

为防止浆液、杂物或基础内的析出物堵塞测压管,可安装U型测压管,其方法参照附录四第一节。

第4.3.2条孔隙压力计

孔隙压力计的埋设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部位而异.各种方法参见附录四第二节。

第4.3.3条量水堰

量水堰应设在排水沟的直线段上,堰身采用矩形断面,其长度应大于堰上最大水头的7倍,且总长不得小于2m(堰板上下游的堰身长度分别不得小于1.5m和0.5m)。堰顶至沟底高度应大于堰上水头的5倍,堰板应与水流方向垂直,并需直立。堰口要薄,水尺应设在堰口上游3~5倍堰上水头处。

量水堰一般用三角堰。三角堰缺口为等腰三角形,底角。为直角,适用于流量为1~70L/S的量测范围。

量水堰的结构参见附录四第三节。

第四节观测

观测方法随仪器设备的不同而异,各种常用仪器的观测方法见附录四第五节。观测的一般要求如下:

一、采用压力表量测测压管的水头时,应根据管口可能产生的最大压力值,选用量程合适的压力表,使读数在1/3~2/3量程范围内。压力表的精度不得低于1.5级。

压力表不宜经常拆卸。对于拆卸后重新安装的压力表,废待压力稳定后才能读数。

每年应对压力表进行校验,确定能否继续使用。

二、量测测任管内水面至管口的距离时,两次读数之差不应大于 1cm。

三、渗漏量观测的精度对于容积法,两次测值之差不得大于其平均值的5%;对于量水堰法,所测堰上水头,两次测值之差不得大于1mm。

第五章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5.1.1条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应与变形和渗流监测项目相结合布置。重要的物理量可布设互相验证的观测仪器。在布置应力、应变监

测项目时,应对所采用的混凝土进行热学、力学及徐变等性能试验。设计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电缆,其性能和质量应满足观测项目的需要。

第5.1.2条埋设仪器前,应编制施工的进度计划和操作细则(包括仪器检验、电缆联接、埋设方法、现场观测及资料整理等方面的规定),并须对仪器进行检验(附录五第一节)。

第5.1.3条应按照规定的测次和时间进行观测。各种互相有关的项目,应在同次观测。发现异常测值时,应遵守第6.2.5条的规定。

第5.1.4条仪器设备应妥加保护。电缆的编号应防止锈蚀、混淆或丢失。电缆长度不得随意改变,必需改变电缆长度时,应在改变长度前后读取观测值,并作好记录。

集线箱应保持干燥。

每年应对监测系统进行一次检查。各主要检查项目的限差见附录五第四节。

第5.1.5条使用差动电阻式观测仪器时,必须确定基准值。基准值应根据混凝土的特性、仪器的性能及周围的温度等,从初期各次合格的观测值中选定。

第二节监测系统的设计

第5.2.1条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

一、布置要求:

1.应根据坝型、结构特点、应力状况及分层分块的施工计划,合理地布置测点,使观测成果能反映结构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便和计算成果及模型试验成果进行对比,以及与其他观测资料综合分析。 2.测点的应变计支数和方向应根据应力状态而定。空间应力状态宜布置7~9向应变计,平面应力状态宜布置4~5向应变计,主应力方向明确的部位可布置单向或两向应变计。

3.每一应变计组附近应布置相应的无应力计。

4.坝体受压部位可布置压应力计,以便与应变计组相互验证。压应力计和其他仪器之间应保持0.6~1.0m的距离。

二、重力坝应力和应变:

1.应根据坝高、结构特点及地质条件选定重点观测坝段。

2.在重点观测坝段上选择水平观测截面一个,该截面宜距坝底5m以上,必要时另在混凝土与基岩结合面附近布置测点。

3.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截面中心线上,同一浇筑块内的测点应不少于2点,纵缝两侧应有对应的测点。通仓浇筑的坝体,其观测截面上一般布置5点。

4.坝捷和坝趾应加强观测,除布置应力、应变观测仪器外,还应配合布置其他仪器。

5.观测坝体应力的应变计组与上、下游坝面的距离宜大于1.5~2m(在

严寒地区还应大于冰冻深度),纵缝附近的测点宜距纵缝1.0~1.5m。

6.边坡陡峻的岸坡坝段,宜根据设计计算及试验的应力状态布设应变计组。

7.表面应力梯度较大时,应在距坝面不同距离处布置测点。

三、拱坝应力和应变:

1.根据拱坝坝高、体形、坝体结构及地质条件,可在拱冠、1/4拱弧处选择铅直观测断面1~3个,在不同高程上选择水乎观测截面3~5个。 2.在薄拱坝的观测截面上,靠上、下游坝面附近应各布置一个测点,应变计组的主乎面应平行于坝面。

3.在厚拱坝或重力拱坝的观测截面上,应布置2~3个测点。拱坝设有纵缝时,测点可多于3点。

4.观测截面应力分布的应变计组距坝面不小于1m。测点距基岩开挖面应大于5m,必要时可在混凝土与基岩结合面附近布置测点。

5.拱座附近的应变计组数量和方向应满足观测平行拱座基岩面的剪应力和拱推力的需要,在供推力方向还可布置压应力计。

6.坝踵、坝趾及表面应力和应变监测的布置要求与重力坝相同。

四、支墩坝应力和应变:

1.支墩坝重点观测坝段、观测断面、观测截面和测点布置可参照重力坝进行设计。

2.支墩坝挡水部分的应力和应变监测,应根据应力计算和试验成果布置测点。

五、无应力计:

1.无应力计与相应的应变计组距坝面的距离应相同。无应力计与应变计之间的中心距离一般为1.5m。

2.无应力计筒内的混凝土应与相应的应变计组处的混凝土相同,其温度和湿度条件亦应相同。

3。无应力计的筒口宜向上埋设,当温度梯度较大时,无应力计轴线应尽量与等温面正交。

第5.2.2条钢筋应力

一、在重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内应布置钢筋应力测点。

二、观测钢筋应力的钢筋计应焊接在同一轴线的受力钢筋上。当钢筋为弧形时,其曲率半径应大于2m,并须保证钢筋计中间的钢套部分不受弯曲。

三、有条件时可在钢筋计附近布设应变计及无应力计,同时观测钢筋和混凝上的受力状态。

第5.2.3条钢板应力

一、对于影响大坝和电站运行安全的钢结构,应布置钢板应力观测断面。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与除险加固技术研究 林永松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与除险加固技术研究林永松 摘要:水库大坝的作用就是蓄水、防洪,调节河水流量,大坝的质量关系到河 流两岸和下有生活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大坝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大坝维 护人员要加强对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提高水坝加固技术方法,在大坝日常管理 工作中,要优先考虑大坝安全问题。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可以精准的控制 水库蓄水量,在水库的安全范围内,最大限能的蓄水。本文将对大坝安全监测自 动化与除险加固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除险加固技术 大坝的安全问题,除了施工质量不过关外,主要的还有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落后、大坝监控人员失误、大坝监测结果误差较大等问题,导致大坝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可能就会导致大坝溃堤。所以,当下大坝在前期设计时,就 要提前做好监测工作设计。搭建一套安全系数较高的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有了 先进软件系统还要配合一套先进的除险加固技术,二者同时使用,并结合大坝自 身实时状态,设计一套符合大坝监控系统。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优势在于能够全 天实时监控大坝的各项安全问题,还能够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技术完善。监测系 统的安装可以对大坝整体项目进行归纳,通过不断完备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早日追赶上国外水利工程脚步。 一、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构成和组织 大坝建设投入巨大,所以为了保证大坝的安全性和使用能够长久,大坝在建 设建设初期要进行项目分析,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通过多方面数据汇总设 计一套安全系数最高的大坝建设方案。 1.变形监测 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分为两方面:表面变形监测和防渗墙扰度监测。大坝在建 设阶段这俩点就是最为主要的监测方式。在日常工作分析中,大坝表面变形标注 要更改成综合位移标注,综合位移标注还要同还要具备水平和竖向两个方向位移。在监测大坝水平位移变形时候经常使用俩种方式,第一种就是真空激光准直法, 第二种是边角前方交会法。两种监测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分析得出,这俩种监 测方法都可以有效自动化监测,得到监测数据可以满足大坝监测要求。在项目观 测的过程中,需要在大坝左、右岸坝肩进行基础稳定位置的选择,具体的测量方 案可以如图 1 所示。通过对大坝变形观测状态的分析,发现其中共有 5 个断面,5 条视准线,其中共有 25 个综合位移标点,在坝长超过 500m的状态下,需要通过 对相关规范要求的分析,增加中间项目的工作基准点,也就是在中间横断面综合 位移点中进行工作基点的确定。而且,在观测采用边角前方交汇法中,通过两台 测量机器人进行观测,并在观测的过程中进行数据校核以及严密数据的平差分析,在研究中,需要计算误差以及置信度,全面提高观测项目的精确度,并在研究的 过程中保证水平位移观测项目满足观测的基本要求。 图1 安全监测系统测量方案 第二,应力应变监测。在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应变状况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通 过对变形监测系统的分析,进行防渗墙的布设,通常情况下会布设两个防渗应力 应变监测面,每个断面的上游及下游需要布设4支应变计,并将其分别放置在防

混凝土大坝安监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DJ 336-89 (试行) 主编部门:《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 试行日期:1989年10月1日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北京 能源部、水利部文件 关于颁发《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的通知 能源技[1989]577号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号: SDJ336-89)由水利电力部在一九八五年底组织有关单位开始编制,于一九八八年底前完成,一九八九年一月在能源部主持下由能源、水利两部共同审定,现已交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颁发试行。 这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包括有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监测工作较系统的技术规范。试行中有何意见。,请函告能源部科技司或水利部科教司。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日 简要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83)技水电字第273号文进行编制的。 在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电力生产司及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的组织领导下,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东北勘测设计院、南京自动化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总队、天津勘测设计院、西北勘测设计院、上海勘测设计院、长江科学研究院、水电部第七工程局、葛洲坝工程局、葛洲坝水电厂、新安江水电厂、刘家峡水电厂等16个单位派员组成编制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为编制组组长单位。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进分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时实践经验;参考了《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DJ 21-78)、《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SD145-85)、《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内容。在编制过程中,曾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性的专题讨论会,相应地进行了七次修改。 参加本规范编制的主要人员有:叶丽秋、李光宗、唐寿同、庄万康、夏诚、胡其裕、储海宁、赵志仁、柳载舟、舒尚文等同志;参加编制的还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简介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简介 一、大坝安全监测仪器选型的基本原则 二、监测仪器的检验 三、监测仪器及监测系统的验收 四、监测仪器分类 五、两种主要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六、主要监测仪器简介 七、国内外数据自动化采集设备

一、大坝安全监测仪器选型的基本原则 1、总原则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及系统的功能、性能应满足《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SL169-96)和《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要求,如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还应满足《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268-2001)的要求。 2、监测任务、测量范围的界定及仪器技术性能分析 首先,应明确监测仪器的任务,是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压力应力监测还是环境量监测?一次还是二次? 其次,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预测并确定仪器的量程、范围;根据仪器量程范围、工程对监测精度的要求以及相关规范规定,确定仪器精度等级。 第三,选择仪器型式。仪器型式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仪器的可靠性,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再考虑仪器的精确度或准确度。 第四,技术经济评价。对不同型式的仪器、不同厂家的同类型仪器,比较其采购、运输、室内检测/校准、现场检验、安装方式、可维护性及维护程序、施工期观测及数据处理、(如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占用系统资源等,进行技术、经济评价,选择合适的性价比。 3、监测设施的布设 首先,划分监测项目。 其次,根据监测项目及监测目的,确定监测设施安装/埋设位置(包括平面坐标、高程及相应层位),仪器、设施、设备工程编号(唯一性),并以表、平面图、断面图等形式逐一标注。 4、监测设施的安装/埋设 根据坝的性质(混凝土坝/土石坝?在建坝/已建坝?混凝土坝『重力坝、拱坝、砌石坝』?土石坝『均质坝、心墙坝<宽心墙坝、窄心墙坝?>、斜墙坝、堆石面板坝、复合坝型』?)设计合适的安装方式及施工工艺。 5、监测仪器选型原则 ①监测仪器应采用可靠性好,并经过长期现场考验的仪器设备;大坝安全监测和管理自动化系统,推荐采用分布式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 ②监测仪器应尽可能实现人工比测。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试题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 规范试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试题 部门: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4分共40分) 1. 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能够提供这一 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称为。( B ) A. 控制断面 B. 对照断面 C. 消减断面 2. 当水面宽大于100米时,在一个监测断面上设置的采样垂线数是条。( C ) A. 5 B. 2 C. 3 3. 饮用水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采样频次为( C ) A. 每年至少一次 B. 逢单月一次 C. 每月至少一次 4. 测定油类的水样,应在水面至水面下毫米采集柱状水样。采样瓶(容器)不能用 采集水样冲洗。( C ) A. 100 B. 200 C. 300 5. 需要单独采样并将采集的样品全部用于测定的项目是。( C ) A. 铅 B. 氰化物 C. 油类 6. 等比例混合水样为。( A ) A. 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水样量随时间与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 B. 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C. 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如时间、流量和地点)采集的样品 7. 废水中一类污染物采样点设置在。( A ) A. 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 B. 排污单位的总排口 C. 车间处理设施入口

8. 以下水质项目中不属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是。( C ) A. 总铅 B. 总铬 C. 总锌 D. 总砷 9. 验收监测应在正常生产工况并达到设计规模的以上运行情况下进行,并记录监测时 的生产工况和其他有关参数。( B ) % B. 75% C. 80% D. 85% 10. 以下数据中,其中是3位有效数字的是。( D )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错的打×,每题3分,共30分) 1. 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 背景值的断面,称为对照断面。(×) 2. 控制断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 (口)的上游、污水与河水混匀处、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3. 污水的采样位置应在采样断面的中心,水深小于或等于1米时时,在水深的1/4处采。(×) 4.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对有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或建有调节池 的建设项目,其污水为稳定排放的可采瞬时样,但不得少于3次。(√) 5. 所谓有效数字就是保留末一位不准确数字,其余数字均为准确数字。(√) 6. 空白值的测定方法是:每批做平行双样测定,分别在一段时间内(隔天)重复测定 一批,共测定5~6批。(√) 7. 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只舍不入,保留到小数点后出现非9的一位。(√) 8. 测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时,水样不用注满容器,上部可留空 间,不用水封。(×)

简述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探讨

简述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20-03-13T15:20:04.720Z 来源:《福光技术》2019年32期作者:李俊卓 [导读] 在大坝原型中通过利用观测仪器来进行现场测量,以此方式来获取大坝结构变化。本文作者探讨了大坝安全监测技术。 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龙滩水力发电厂 547000 摘要: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大坝原型中通过利用观测仪器来进行现场测量,以此方式来获取大坝结构变化。本文作者探讨了大坝安全监测技术。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观测仪器 引言 大型水电站坝址地质条件复杂,多处于高震区和高地应力区,一旦失事,将会给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对大坝进行安全监测非常必要。为了保障大坝建设以及全生命周期运行过程中的长久安全,100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建设更好大坝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大坝的施工与运行管理模式经历了简易工具时代,大型机械化时代,直到今天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所谓智能大坝(Idam),是基于物联网、自动测控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对结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实时、在线、个性化管理与分析,并实施对大坝性能进行控制的综合系统 ; 其基本特征是施工、监测数据智能采集进入数据库,监测数据与仿真分析一体化、施工管理和运行控制实时智能化,减少在大坝结构建设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1、工程概况 某水库建立于 1985 年,水库的占地总面积为 160.3 平方公里,并且水库的容量为 4780 万立方米。同时这个水库自从建成到至今,给附近的很多省份和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水库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在 2005 年,就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管涌和集中渗漏,这样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水库运行的安全,倘若其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直接影响本市的供水情况,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这样的现状,水利工作人员对水库进行了排险加固,并且完善了水库安全监测设施,与此同时还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监测方式对大坝进行监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满足水库大坝的安全监测要求,从而就能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2、大坝的监测内容 检查观测 检查监测是利用人员本身通过观察、手摸或者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对建筑物进行简单的观测。使用仪器观测虽然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信息,但一个建筑物的仪器安设点数是有限的,太多的仪器设备不利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另外水工建筑物裂缝、渗水等缺陷部位也不一定反生在仪器设备的观测点上,所以人员的检查观测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及时的弥补仪器的不足,及时的发现异常情况的发生。检查观察主要检测建筑物有无裂缝,在坝脚、迎水坡部位有无塌陷、流土和沼泽化的现象,在伸缩缝部位是否有渗漏,混凝土表面有没有松软、侵蚀的危害,有泄水作用的部位检查有无磨损、剥落金属部位的焊缝、铆钉等是否生锈变形。 仪器的量测 仪器量测既是在相应的建筑部位预设仪器设备,通过规律性的采集数据,来判定建筑物的工作状态。 (1)变形观测变形观测是原型观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要对土工、混凝土、土坝等建筑物观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地基的固结沉降情况、伸缩缝的变形等。(2)渗透观测对于土坝类的渗透观测,浸润线的位置变化情况可以通过孔隙水压力仪来确定,根据结构形式、工程等级以及施工方法和地质情况等定出观测断面,观测断面要能够反应出主要的渗流情况和问题可能发生的地点,根据断面的大小确定测量点数。其他还包括渗流量的观测、绕坝渗流观测、坝基渗压观测、土坝孔隙水压力观测以及渗水透明度观测。对混凝土建筑物的渗透观测还要包括坝基场压力观测和混凝土内部渗透渗透压观测。(3)应力与温度观测以混凝土坝的观测为例,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应力应变计和无应力计,来观测混凝土内部因为温度、湿度、化学变化以及应力引起的总应变。无应力计主要用来量测温度、湿度以及化学变化引起的应变,总应变减去这一部分就可以得到有荷载引起的应变,换算成应力,既可得出想要的结果。温度对混凝土坝体也有重要的影响,温度观测要在坝体内布设温度计,在靠近坝体表面、在坝体钢管、宽缝、伸缩缝等附近要加大测点的布设密度,和坝体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起来,对坝体内部温度的出合理的观测处理。(4)水流的观测 主要对水流形态观测,从而得出水流带给建筑物的作用力,避免不利的水流影响。水流平面形态包括水流的流向、回流、旋窝、折冲水流、翻滚。观测时从泄水建筑物开始向上下游两端一直到水流正常的地方。对于高速水流,要着重观测水流引起的振动、压力以及负压进气量等,观测数据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资料,为维修维护建立有效的依据。 3、大坝安全监测技术 水库大坝的安全监测,首先应该设计科学的大坝安全监测网络系统,选择合适的测点定时定点对大坝坝体和周边地区进行监测,在洪涝季节,还应该加强人工的观察和巡查。对大坝安全监测进行科学的管理,及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大坝存在的安全隐患。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 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往往比较隐蔽,如果没有科学的监测系统和相关的仪器设备,有些细微隐变难以及时发现,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网络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首先应该拥有相关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利用仪器对大坝进行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监测和气象水文监测,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利用大坝安全监测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所监测到的相关数据及时自动化反馈到计算机平台上,为专家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提供方便。 雨水情数据采集前端 RTU 采集降水、库水位等数据,并按整点或超限上报等方式上报给中心,中心的平台软件将数据汇入到水库群监测数据库(2)图片拍照前端RTU 可通过摄像头对现场定时拍照,并将图片上报中心,中心平台可将图片、雨水情监测量关联查看,以准确了解现场实情(3)数据展示与分析平台可提供 GIS 地图综合数据展示、测站综合数据管理、测站详细监测量管理等多种数据分析与展示方式,便于用户快速了解相关信息,也可对某测站进行深入分析(4)通迅方式中心与前端设备的通信以 GPRS/CDMA 通迅方式为主,短信备份为辅(北斗卫星可定制)(5)数据报表库水位、降水量数据据可以生成曲线及报表,支持打印输出(6)监测站管理中心

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

SDJ213-83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 SL260-98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38-92 《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七)》 SL239-1999 《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 3 、施工准备 3.1 对合同及设计文件进行深入具体条件编好施工组织设计。 3.2 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并做好“四通一平”临建工程,各种设备和器材的准备工作。导流及引排水工程已完成。 3.3 测量放样工作已验收合格,对主要测点已埋设牢固的标架、基石、坝(堤)身放样已按设计预留沉降量。 3.4对土料场进行现场核查,贮量应大于需用量的1.5-2.5 倍。土质及天然含水量符合设计要求。 3.5 施式机械、试验设备到位,已做防渗体土料碾压试验,基础清理已完成并经过验收。 4 、施工操作要求 4.1 土料开挖 4.1.1 料场开挖前应划定开挖范围,清除树根乱石及妨碍施工的一切障碍物,排除场内积水,开好排水沟。 4.1.2 土料的天然含水量接近施工控制下值时,采用立面开挖,含水量偏大时,采用平面开挖。 4.1.3 当层状土料有需剔除的不合格料层时,用平面开挖,当层状土料允许掺混时,用立面开挖。4.1.4 冬季施工宜用立面开挖。 4.1.5 取土坑壁应稳定,立面开挖时严禁掏底施工。 4.2 铺料 4.2.1 防渗体土料铺筑应平行堤轴线顺次进行,分段作业和长度不应小于100m ,人工作业时不小于50m。 4.2.2 作业面宜分成铺土、碾压、检验三段,以利流水作业,应分层统一铺土,统一碾压,专人取样检验,严禁出现界沟。 4.2.3 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需均衡上升,若不可避免出现高差时,要以1:3-1:5 的斜坡连接。 4.2.4 土料宜用进占法卸料,用推土机或人工铺至规定部位,严禁将砂砾料或其他透水料与粘性土料混杂。 4.2.5 铺土厚度及块置直径限制尺寸如下表:铺土厚度和土块直径限制尽寸表 压实功能类型压实机具种类铺土厚度(cm)土块限制直径(cm) 轻型人工夯、机械夯15-20 20-25<5 <8 中型12T--15T 平碾斗容2.5m3 铲运机5T-8T 振动碾25-30 < 10 重型斗容大于7 m3 铲运机10T-16T 振动碾加载汽胎碾30-50 < 15 4.2.6 铺料至堤边时,应在设计边线外侧各超镇一定余量,人工铺料为10cm ,机械铺料 为 30cm。 4.2.7 通过保持填土面平整,算方上料,及时检测厚度等措施控制铺土厚度。土厚度允许误差为+0-5cm 。 4.3 碾压 4.3.1 碾压机械行走方向应平行于提轴线。分段分片碾压时相邻作业面的碾压搭接宽度,平 行提轴线方向不应小于0.5m,垂直堤线方向不应小于3cm。 432碾压机械进行碾压时,采用进退错距法作业。碾压搭接宽度大于10cm。铲运机兼作压

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及扩展参考文本

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及扩 展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及扩展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众所周知,大坝是一种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 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投资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灾 难的严重性;②结构、边界条件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③ 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经验性、不确定性和涉及内容的 广泛性。以上特殊性说明了要准确了解大坝工作性态,只 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来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大坝安全监测 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坝安全监测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 视,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差阻式仪器标准及监测仪器系列型 谱、《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实施细则》、《混凝大坝安全 监测技术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土石坝 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同时,国际大坝会议也多次讨论 过大坝安全问题[1]。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性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为此,笔者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入手,对大坝安全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一、水样的采集 水样的采集其中包括(1)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2)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3)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1)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2)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为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3)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 的断面。 (4)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5)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 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二、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 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

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各断面的具体位置须能反映所 在区域环境的污染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 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还须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能性和方便 性。 三、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 (1)饮用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 (2)国控水系、河流、湖、库上的监测断面,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3)水系的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 (4)如某必测项目连续三年均未检出,且在断面附近确定无新增排放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的情况下,每年可采 样一次进行测定。一旦检出,或在断面附近有新的排放源 或现有污染源有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 (5)遇有特殊自然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时,要随时增加采样频次 四、水样采集 采样前的准备 (1)确定采样负责人主要负责制定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 (2)制定采样计划采样负责人在制定计划前要充分了解该项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应对要采样的监测断面周围情 况了解清楚;并熟悉采样方法、水样容器的洗涤、样品的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研究 廖嘎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廖嘎 发表时间:2019-06-21T11:06:56.98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作者:廖嘎 [导读] 摘要:保证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就是对大坝进行安全监测,并确保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能长期稳定、实时、精确及可靠地进行数据的采集。 (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合面狮水力发电厂广西省贺州市 542800) 摘要:保证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就是对大坝进行安全监测,并确保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能长期稳定、实时、精确及可靠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国家在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使我国的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传统的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仍有待于发展,比如要对传感器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优化,要做到因地制宜地选取适合于大坝的安全监测系统。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技术 1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意义 大坝建造在复杂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环境中,运行中的大坝不仅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力和温度等环境荷载,有时还会受到地震荷载的冲击,工作条件极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性能、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影响等因素,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大坝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病变和裂缝等问题。这些缺陷或隐患若不能及时被诊断发现并解决,将随时可能影响到大坝的安全运行,严重时还会造成灾难性事故。目前,国内已建成大坝8.6万多座,其中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中小型土石坝,这些大坝或没有布设安全监测设备,或设备仪器落后,其病害十分严重。此外,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早年布置了监测设备的大坝也出现了老化和安全问题。大坝安全监测问题已不容忽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造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坝体泄水能力不足或遭遇超标准的洪水;(2)坝体质量和基础存在问题;(3)其他运行管理方面引发的问题。土石坝失事的主要原因是渗透破坏和坝坡失稳,表现为坝体渗漏、坝基渗漏、塌坑、管涌、流土及滑坡等现象。据统计,在失事大坝中,仅有35%是由于其自身泄洪能力不足,也就是勘测设计中存在洪水计算和防洪能力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大坝失事仍是由于其他工程原因或运行管理问题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却是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的。因此,建设和完善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重要且必需。 2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结构 2.1集中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 集中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只有一台测控单元,安放于远离测点现场的监控室内,测点现场安装切换单元(集线箱、开关箱),由电缆将传感器信号通过切换单元接入到测控单元中。测量时由测控单元直接控制切换单元,对所有测点的传感器进行逐个测量。这种系统在传感器-切换单元-测控单元之间传送的是电模拟量,且连接电缆一般较长,易于受到干扰,所以对连接电缆的要求较高(芯数、阻抗特性、屏蔽、绝缘电阻等)。集中式系统虽然结构简单,但其可靠性较低,且测量时间长,不易扩展等。当测控单元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运行即告中断。 2.2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由计算机、测控单元及传感器组成。这种系统将集中式测控单元小型化,并和切换单元集成到一起,安放于测点现场,每个测控单元连接若干个传感器,测控单元将监测量变换成数字量,由"数据总线"直接传送到监控微机中。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与集中式数据采集系统相比,有下列优点:(1)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因为每台测控单元均独立进行测量,如果发生故障,只影响这台测控单元上所接入的传感器,不会使系统全部停测。(2)抗干扰能力强,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总线上传输的是数据信号,因此采用一般的通讯电缆即可,接口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目前普通采用的通讯制式有RS-232/RS-485/RS-422。(3)测量时间短,每台测控单元可同时进行测量,系统测量时间只取决于单台测控单元的时间,因此测量速度快,特别适合于那些物理量和效应量变化较快的水工建筑物,能够满足实时安全监控的需要。同时,测量速度快,保证了各测点各类监测量在一个几乎相同的短时间内测完,使监测参数基本同步,便于比较分析。(4)便于扩展,只需在原有系统上延伸数据总线,增加测控单元,就可以在不影响原有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扩展系统,将更多的传感器接入。目前在国内已建成的大坝安全监测数据采集系统中绝大部分是分布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 2.3现场总线式数据采集系统 现场总线技术于80年代初提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技术上越来越成熟。现场总线是用于现场仪表与测控系统和监控中心之间的一种全分散、全数字化、智能、双向、多变量、多点、多站的分布式通讯系统,按ISO的OSI标准提供网络服务,其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通讯速率快,造价低,维护成本低。现场总线的基本内容是在测控现场建立一条高可靠性的数据通讯线路,实现传感器之间及传感器与监控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这条数据通讯线路在传输方面不追求商业计算机网络那种高速度,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可靠性方面。在可靠性方面,不是简单采用传统的多机冗余方式,而是试图提高网络自身的可靠性。在这种网络中,引入自带测量、状态检测、控制器和数据通讯能力的智能传感器,组成现场总线监测网络,原来前置机的测控功能和数据通讯功能,被下装到传感器中,而原来的系统管理、后台数据处理、系统组态等功能被上装到管理级计算机中。在这种系统中,系统监测功能和监测点可根据需要在网络上的任何一点灵活设置,实现动态组态功能。 3针对大坝安全监测采取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组织管理工作 部分管理层对大坝的安全监测问题不够重视,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投资建设方面,不能意识到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需要大力提高管理层对大坝安全性的认识,使其意识到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考核与监督工作,通过管理使大坝安全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导致大坝安全监测方面发生的意外情况。 3.2提高水利工程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大坝的安全监测技术人员都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为了加强对我国水利工程大坝的安全监测控制,水利部门要提高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定期地对安全监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操作培训,特别是在引进相关的安全监测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情况下,要保证这些先进系统的运行,就必须提高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技术人员能熟地练操作这些系统,从而更好地对水利工程大坝开展安全监测,保证水利工程大坝的安全运行。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 范,sl2742001 篇一: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碾压式土石坝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安全监测、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1、2、3级碾压式土石坝的施工,4、5级土石坝应参照执行。坝高超过70m的碾压式土石坝,不论等级均应按本标准执行。 对于200m以上的高坝及特别重要和复杂的工程应作专门研究。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6722-1986 爆破安全规程

GB50201-1994防洪标准 GB50290-199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DL / T5128-200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 SD220-1987 土石坝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规范SDJ12-1978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SDJ17-1978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DJ217-19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试行)SDJ218-1984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DJ336-1989 混凝土大坝安全观测技术规范 SDJ338-1989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试行)SL52-199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L60-1994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2-1994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169-1996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 SL174-1996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 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 3总则 3.0.1 为了反映近年来土石坝施工技术的重大进展,对SDJ213-83《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进行修订, 以适应当前土石坝建设的需要。

大坝安全监测

论述大坝安全监测分析与数值模拟在水工结 构中的应用及新进展 一、大坝安全监测分析 1.大坝监测的内容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以及失事后果等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坝肩,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至运行管理;监测的内容包括坝体结构、地质状况、辅助机电设备及消洪泄能建筑物等。 1.1大坝安全监测的分类 1.1.1 仪器监测 仪器监测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或断面,按需要使用或安装、埋设仪器设备,对某些物理量进行系统的观测,取得反映建筑物性状变化的实测数据。仪器监测的项目主要有“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和“环境量监测”。随着监测范围的扩展,诸如水力学监测、地震监测、动力监测等一些新兴监测项目不断涌现。 1.1.2 巡视检查 监测技术人员通过目视或借助一些专用设备(如在某些部位安装摄像头,辅设人工巡视专用栈道等)对建筑物现场包括坝体、坡脚、坝肩、廊道、排水设施、机电设备、船闸、航道、高陡边坡等部位进行查看、比较、分析,进而发现建筑物在施工、挡水、运行中可能危及工程安全的异常现象。它弥补了监测仪器仅埋设在指定部位的不足。而且能直观

地发现某些监测仪器不易监测到的非正常现象.提供有关建筑物安全等一些重要信息,是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不可分割的。巡视检查也要尽可能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因此,在大坝监测中多数采用两种监测手段结合起来的方法。 1.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1.2.1掌握大坝的工作状态。 指导工程的运行管理通过大坝的安全监测及时获取大坝安全的第 一手资料.掌握大坝工作状态,实现对大坝的在线、实时安全监控。在发生异常现象时,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危险程度,预测大坝的安全趋势。及时采取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保证工程安全。 1.2.2 验证坝工设计理论和选用参数的合理性 到目前为止。因实际情况复杂多变,水工建筑的设计尚不能完全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作用在建筑物上的荷载除水压力和自重力,都难以精确计算。因此在水工设计中不得不采用一些经验系数和简化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坝安全监测认识监测物量变化规律,检验坝工基本理论的正确性、设计方法和计算参数的合理性。验证施工措施、材料性能、工程质量的效果。

(技术规范标准)四川省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比对监测技术规范

附件1: 四川省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比对监测技术规范 1 内容与适用范围 根据国家有关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和我省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运行情况,结合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要求,在进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同时,对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和固定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测系统开展比对监测。 本规范规定了四川省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中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和固定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测系统比对监测的监测项目、监测频次、采样及分析、数据处理、判别指标、判别要求和评价结果表述等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在四川省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过程中,对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和固定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比对监测的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 353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 HJ/T 354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HJ/T 355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 HJ/T 356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HJ/T 15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CJ/T 3017《潜水电磁流量计》 HJ/T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HJ/T 76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2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废水在线监测系统 是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在线自动监测仪、氨氮水质自动监测仪、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数据采集传输仪等仪器、仪表及废水在线监测站房。 3.2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用于测量明渠出流及不充满管道的各类污水流量的设备,采用超声波发射波和反射波的时间差测量标准化计量堰(槽)内的水位,通过变送器用ISO流量标准计算法换算成流量。 3.3 电磁流量计 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制成的一种测量导电液体体积流量的仪表。 3.4 固定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测系统 是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监控、监测固定污染源中废气排放污染物的颗粒物监测子系统、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废气排放参数测量子系统、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子系统及固定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测站房。 3.5 比对监测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修订意见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修订意见的讨论 谭恺炎杨怀祖 (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试验中心,宜昌443002) 摘要:根据国内安全监测实施的发展现状,结合多年施工经验,在整理大量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提出几点修订意见进行讨论,并对振弦式仪器率定检验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规范应力应变率定检验质量控制差动电阻式振弦式 1 概述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颁发实施10年以来,对我国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统一规范了国内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包括设计、施工、运行各方面的工作,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可比性,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规范”还很不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安全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传感器、仪表到整个测试系统都有很大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振弦式传感器在工程上的大量应用,都给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规范”进行修订已迫在眉睫。作者结合三峡工程安全监测实施情况对“规范”中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提出几点修订意见进行讨论。 2仪器埋设 2.1仪器埋设施工 (1) 单向应变计埋设仅规定了表层仪器埋设,对于深层仪器埋设,为了保证仪器角度及位置误差满足要求,宜在前一层混凝土上预埋锚筋,将仪器绑扎固定在锚筋(锚筋用沥青麻布包裹)上埋设。 (2) 应变计组埋设时应特别强调剔除大于仪器标距1/4~1/5粒径的骨料。这是因为应变计埋设在混凝土内,对混凝土内部应变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混凝土中最大骨料粒径小于仪器长度的1/4~1/5,仪器所测应变可代表混凝土内点应变。 (3) 无应力计埋设时宜大口朝下,但在埋设时,应在振捣后将上盖打开并用干棉纱将筒内混凝土泌水吸干。无应力计筒大口朝上时,虽然湿度可保持与周围混凝土一致,但上覆混凝土荷载将对筒内应力产生一定影响。 (4) 测缝计埋设时,为使仪器获得最大量限,又保证仪器埋设时不致超量程损伤,宜针对不同种类测缝计,视不同坝型、部位和监测目的,在设计技术要求上对仪器埋设时的状态进行明确规定。 2.2电缆施工及保护 目前差动电阻式仪器系统均为五芯观测系统,采用恒流源进行测量的数字读数仪已取代了水工比例电桥,观测精度受电缆影响大为降低,所以“规范”中对水工观测电缆的芯线电阻及其差值要求应作适当修改。具体指标可参考机械工业部通讯电缆的技术要求。 近几年来塑套电缆在水工观测上应用已较普遍,“规范”中要求使用专用橡皮电缆应予以修改。电缆联接工艺对观测仪器的成活率和观测数据精度有很大影响,对于橡皮电缆宜采用硫化接头,亦可采用机械套管或热缩接头,塑套电缆应采用机械套管或热缩接头,一般采用机械套管(内填密封胶,两端O型止水)较热缩接头质量好,且易控制。 “规范”对电缆牵引作了较具体的规定,但尚需补充几点要求: (1) 电缆水平牵引应沿钢筋引线,并加以保护,若有条件可加槽钢保护。因为混凝土在下料平仓振捣过程中,会给电缆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使电缆被拉断。 (2) 电缆牵引路线除与上、下游坝面距离应大于1.5米外,与坝体纵横缝及永久结构面距离应大于10厘米,以保护电缆不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1. 监测内容、方法及仪器 a. 大坝区降雨强度和雨量监测 采用翻斗式雨量计测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b. 大坝浸润线及坝基渗压监测 通过埋设渗压计来观测坝体的渗流压力分布情况和浸润线位置以及坝基渗 流压力分布情况。 c. 大坝上下游水位监测 通过安装浮子式、振弦式水位计观测大坝的上下游的水位。 d. 大坝坝体位移监测 采用全站仪自动极坐标测量系统监测大坝变形,内外业一体化的工程测量系统可实现无人值守及自动监测。 e. 大坝渗流量监测 在大坝下游设置量水堰,安装量水堰计以监测大坝渗流量。 2. 传感器 可根据实际需求,在监测范围内安装各种传感器。一般常用的有:渗压计、混凝土应变计、应力计、多点位移计、测缝计、水位计、钢筋计、倾角计、测力计、气压计、温度计、压力盒等。 3. 自动监测系统 a. 系统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以电测传感器技术为基础的监测项目能实现全天候自动监测。同样,监测系统也具备人工观测条件,通过观测人员携带读数仪或笔记本电脑到各监测站读取数据,并可由人工输入计算机,进入相关数据库。 连续的自动监测可以记录下监测对象完整的数据变化过程,并且实时得到数据,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可以将数据传送到网络覆盖范围内的任何需要这些数据的部门。 b. 系统组成 本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现场量测部分 2)远程终端采集单元MCU 3)管理中心数据处理部分 c. 系统网络结构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结构,运行方式为分散控制方式,可命令各个现地监测单元按设定时间自动进行巡测、存储数据,并向安全监测中心报送数据。系统MCU之间以及MCU与监控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信采用光缆。 安全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可通过光缆将位于本工程各个监测站内的监测数据 采集上来,然后通过光缆传送到位于管理所的监测中心内的监控主机内。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一、水样的采集 水样的采集其中包括(1)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2)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3)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1)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2)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为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3)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 的断面。 (4)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5)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 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二、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 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

(1)保存技术。在有现场测定项目和任务时,还应了解有关现场测定技术。采样计划应包括:确定的采样垂线和采样点 位、测定项目和数量、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时间和路 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以及需要进行 的现场测定项目和安全保证等。 (2)采样器材与现场测定仪器的准备采样器材主要是采样器和水样容器。洗涤方法,系指对已用容器的一般洗涤方法。 如新启用容器,则应事先作更充分的清洗,容器应做到定 点、定项。采样器的材质和结构应符合《水质采样器技术 要求》中的规定。 三、采样方法 (1)采样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水瓶、直立式采水器、自动采水器 (2)采样数量在地表水质检测中通常采集瞬时水样,在水样采入或装入容器后,应按要求加入保存剂。 注意事项(1)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2)采样时应保证采样点的位置准确。必要时使用定位仪(GPS)定位。(3)认真填写“水质采样记录表”,用签字笔或硬质铅笔在现场记录,字迹应端正、清晰,项目完整。(4)保证采样按时、准确、安全。 (5)采样结束前,应核对采样计划、记录与水样,如有错误或遗漏,应立即补采或重采。(6)如采样现场水体很不均匀,无法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