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规则及处理办法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规则及处理办法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规则及处理办法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规则及处理办法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规则及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学风建设,依法规范处理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促进科学研究良性发展,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依照《高校章程》和《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我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等参与学术活动的人员,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须坚持尊重事实、依法依规、公平公正、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受理与调查

第四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符合下列条件的,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应自收到举报之日起七日内做出受理决定并启动调查程序,并书面通知举报人: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

(二)有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被举报事实;

(三)被举报的学术不端行为有证据材料或者查证线索的。

没有相关证据或查证线索的举报,只登记备案,不予受理。

第五条对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举报,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披露的涉及我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应当立案和启动调查程序。

第六条受理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后,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应委托有关专家就举报内容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初步审查。被调查行为涉及资助项目的,将通知资助方。

第七条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决定不启动调查程序的,应当告知举报人。举报人如有新的证据,可以向校学风建设委员会提出异议。异议成立的,须立案并启动调查程序。

第八条学院学术委员会是学术不端行为调查的第一责任主体。凡校学风建设委员会确定立案调查的学术不端案件,相关学院学术委员会应在接到校学风建设委员会书面调查通知10个工作日内,对有关事实进行调查认定,并以书面形式报告校学风建设委员会。遇到特殊情况时,经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同意可延长调查时间。

校学风建设委员会认为自己调查更适宜的,可成立不少于3人的调查组,对举报行为进行独立调查。调查组成员应当包括学校纪检、监察机构指派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邀请同行专家参与调查。被调查行为涉及资助项目的,可邀请项目资助方委派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调查。

第九条受理调查的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调查组成员与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有合作研究、亲属或者导师学生等利害关系的,应自动回避调查。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对上述人员有申请回避的权利。是否回避由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决定。

第十条调查将通过查询资料、现场查看、实验检验、询问证人、询问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等方式进行。调查应认真听取被举报人的陈述、申辩,对有关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认为必要的,将采取听证方式,制作笔录,并由被举报人、参加听证人员在笔录上签字。

调查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调查组认为必要的,根据具体情况可委托无利害关系的专家或者第三方专业机构就有关事项进行独立调查或者验证。

第十一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为调查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协助,不得阻扰调查组开展相关调查。

第十二条无论举报人举报是否属实,有关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为举报人的举报行为和被举报人保守秘密。接触举报材料和参与调查处理的人员,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举报人、被举报人个人信息及调查情况,如有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或其他处理。

第十三条调查过程中,出现知识产权等争议引发法律纠纷的,且该争议可能影响行为定性的,可中止调查,待争议解决后重启调查。

第十四条调查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调查组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包括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的确认、调查过程、事实认定及理由、调查结论等。若学术不端行为涉及多人,调查报告中须区别各责任人在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十五条对确定立案并启动调查程序的学术不端案件,校学风建设委员会秘书处应建立调查日志,详细记录调

查进展情况;采用电话或电子邮件方式调查的,做好电话记录或保存好电子邮件备查;委托第三方认定、核查比对的,保留好原始记录备查;委托专家鉴定的,出具鉴定委托书并保留专家鉴定意见原件备查。

第三章认定

第十六条被举报人在学术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被认定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一)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二)剽窃、抄袭、侵占他人或组织的学术成果;

(三)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四)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五)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六)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七)其他违犯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规则的行为。

第十七条有学术不端行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认定为情节严重:

(一)造成恶劣影响的;

(二)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利益交换的;

(三)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四)有组织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

(五)多次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

(六)其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

第十八条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对调查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调查组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审查,听取调查汇报,根据调查意见和有关政策规范,对被调查行为是否构成学术不端行为以及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做出认定结论。

第十九条认定结论应以书面方式告知被举报人。被举报人对认定结论不服的,应在10个工作日之内向校学风建设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申请。

被举报人没有提供新的证据,校学风建设委员会视申诉理由,可以驳回申诉或重新做出认定结论。被举报人提供了新的证据,校学风建设委员会视申诉理由,可以驳回申诉或重新启动调查程序。

第二十条被举报人是中共党员的,将认定结论提交学校纪委。

第四章处理

第二十一条校学风建设委员会根据调查结论,在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商基础上提出处理建议,并提交至校务会议或相关机构决定。

第二十二条学术不端行为涉嫌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已进入法律程序的案件,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应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与处理。

第二十三条根据校学风建设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学术不端行为性质和情节,校务会议或相关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做出如下处理:

(一)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论文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的,给予开除公职处分和撤销相关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二)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公职处分。同时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科研项目,追回相关科研经费,撤销相关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三)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过处分。同时责令学术不端责任人向当事人或有关机构道歉、补偿损失,并撤销相关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四)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称、职务评审评定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处分。同时终止或者撤销申报的相关课题和科研项目,追回相关科研经费,撤销所获得的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以及相关职称、职务。

(五)指导教师未履行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给予指导教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指导教师资格、降低岗位等级处分。

(六)属于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将视学术不端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

等级或者撤职、开除公职处分,同时,给予相应的学术处分。

第二十四条根据校学风建设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学术不端行为性质和情节,校务会议或相关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为学生的,做出如下处理:(一)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论文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撤销相关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二)学位论文存在严重剽窃、抄袭、伪造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撤销相关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存在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和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篡改他人研究成果,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同时撤销相关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四)学位论文存在故意造假、伪造实验或调研数据、结论、引用的资料等,或者在申请学位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的,当次学位申请无效,半年后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同时,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五)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同时,责令学术不端责任人向当事人或机构道歉、补偿损失,撤销相关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六)对所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科研成果,未公开发表的取消发表,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进行训诫谈话,同时,给予警告处分。

(七)对以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论文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剽窃、伪造等各类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获得的学位,学校将依法予以撤销,并注销学位证书,撤销相关的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第二十五条对学术不端行为做出处理决定,应当下达处理决定书,载明以下内容:

(一)责任人的基本情况;

(二)经查证的学术不端行为事实;

(三)处理意见和依据;

(四)救济途径和处分期限;

(五)其他必要内容。

第二十六条经调查认定,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据被举报人申请,学校将通过一定方式为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调查处理过程中,发现举报人存在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等举报不实或者虚假举报行为的,属于本单位人员的,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警示、处罚,必要时追究法律责任;不属于本单位人员的,将通报其所在单位,并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七条被处分人在处分期限内再次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将予以从重惩处。

第五章复核

第二十八条举报人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对处理决

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校学术委员会提出异议和复核申请。

异议和复核不影响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九条校学术委员会收到复核申请后组织讨论,并于1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决定受理的,校学术委员会将组织调查组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决定不予受理的,将书面通知当事人。

复核发现有与原结论不一致的事实,须召开校学术委员会会议研究调查结论。如果没有与原结论不一致的事实,不再召开校学术委员会会议。复核的最终结果将以校学术委员会名义告知举报人和学术不端行为人。

第三十条当事人对复核决定不服,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异议或者申请复核的,将不予受理。继续申诉的,可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申请。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坚持学术自律,提倡同行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鼓励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积极举报发现的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校学风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学校此前发布的有关规章、文件中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