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宗元的轶事典故

柳宗元的轶事典故

柳宗元的轶事典故
柳宗元的轶事典故

柳宗元的轶事典故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唐宪宗元和l0年(公元815年)6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至元和14年(公元819年)11月8日,病逝于柳州。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4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婢、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

福民驱鬼

柳州的柳侯祠,《龙城石刻》(“剑铭碑”)的复制品,是一块长一尺多、高六寸的残缺石碣,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

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相传这块《龙城石刻》从土里挖出来时,旁边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

这是柳宗元逝世前两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谢宁、欧阳翼等人交代后事时,写下的一篇铭文。当他挥毫时,在场的围观者都认为笔法苍劲、雄健,内容也是表达他爱护百姓,诅咒邪恶势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大家提出为了使它传之后世,不如镌刻在石块上,经柳宗元同意,叫来石匠,将这篇铭文镌刻成碑,连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剑一起埋入土中。历经千年人世沦桑后,被一位百姓无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

由于这是一件被认为埋入土中可以镇宅,携带身上可以护身的神物,所以清代南方赴京应考的士子和长年经商在外的商贾,多有随身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以求逢凶化吉的。

荔子碑

“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10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清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

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四大好事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首先是释放奴婢。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

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编辑 千字文兴嗣白发 《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5] 世界上所有的已经有人看过的书中,有哪本书,里面没有一个重复的字的?是不是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甚至会觉得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会有一本书没有一个重复的字呢?不过还真有这么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千字文》。 当然,顾名思义,一本书里一共是一千个字,几乎没有重复。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千字文》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因为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中临下来的,所以就成了书法家的至宝,因为它通俗易懂,而且十分押韵,所以很多人都把背《千字文》当作一种流行方式。就像是现在的人追明星一样,如果背不下来的话,就会被别人看着落伍了。特别是那些刚刚把头发梳起来的小娃娃们,个个都会摇头晃脑地背几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

后世对柳宗元的评价

后世对柳宗元的评价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后世对柳宗元的评价是怎样的呢?柳宗元在璀璨的诗坛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人们永远的怀念他。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后世对柳宗元的评价,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后世对柳宗元的评价如何柳宗元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唐宋八大家”中排第二,后人对柳宗元有很高的评价。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评价过柳宗元,他说:“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在文学上,柳宗元的成就让很多后人望其项背。他擅长的领域有很多,诗歌、辞赋、散文、寓言故事等等。并且,都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于世。《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惩咎赋》、《闵生赋》、《江雪》、《捕蛇者说》都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品。仕途上的失意,激发了柳宗元的才情,他在文学方面大展拳脚,留下了很多影响深远而悠久的作品。 除此之外,柳宗元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一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运动。柳宗元和韩愈倡导文章应该以写实为主,反映现实,他们反对骈文空洞没有内容,提倡文章写作跟随时代而行,不要拘泥于形式。柳宗元和韩愈在散文写作上,身体力行贯彻新型散文形式,创

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柳宗元具有远知卓见,敢于挑战恶势力。在“永贞新政”中,柳宗元是改革派中的一员,他们想通过改革来改变唐朝衰弱的局面。虽然改革失败了,但是柳宗元依然不畏恶势力低头。在《黔之驴》、《临江之麋》中,柳宗元借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以驴和麋鹿悲惨的结局暗示黑暗势力的悲惨下场。 柳宗元的散文作品有哪些 柳宗元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等。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先驱者。柳宗元和韩愈倡导文章应该着重反映现实状况,比如社会现状、人民生产生活情形等。文章只有具备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后,文章才会耐人寻味。 柳宗元和韩愈在散文写作上,身体力行贯彻新型散文形式,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和韩愈发起的这场古文运动,推动了散文形式的发展,在文学史具有深远而悠久的影响。 山水游记散文最为著名的就是《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成为柳宗元散文代表作品,景中抒情,情中写景,是柳宗元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柳宗元以游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西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文章开头,交代了自己来永州的原因。接着,作者用欢快亮丽的语调讲述了自己来到永州后,和友人一起游历了永州的山山水水。每天醉心于大自然之中,如果走累了就坐在草地上,拿出一壶酒,和友人不醉不归。如果喝醉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憩一会儿,做个好梦。夕阳西下,和友人一起回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 节目预告: 寓言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千古传颂的《黔之驴》几乎是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代表作。在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当中,动物是最生动有趣的主角,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动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即将播出。 画外音: 柳宗元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他在朝从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短暂的仕途得意之后,就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再贬柳州,落得个半生潦倒、怨恨到老的结局。然而,苦难的经历激发起柳宗元天才的文学创造力,动荡的人生给予他太多的创作灵感与文学素材。在被贬永州的十年里,他留给后世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中,动物的形象生动有趣,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与象征意味,令人难以忘怀。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以寓言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呢?他又是如何通过动物来警醒世道、启发人生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正在播出。 康震: 今天啊一开始先讲一只小虫子的故事,说有一只小虫子,这虫子很有特点,在路上爬,一边爬一边爬,就看见路边上有什么小米粒啊,小麦穗啊,就背到背上去,然后再接着爬,爬一会儿又背一些东西,这越爬走的路越多,路边的东西就越多,背到背上的东西也越重,背得哼哧哼哧挺累的。有的好心人看见这小虫子在那路上走,觉得它太辛苦了,背这么多东西,就给它拿下来一点,让它喘口气,缓过来劲儿。可是这个虫子有个特点,等它缓过来劲儿以后,它又接着把卸下来的东西又背上去了,再接着走,接着往前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这个虫子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爬高,它不光是喜欢负重而行,而且喜欢负重爬高而行,哪高跟哪走,越高越高兴。爬着爬着,那么重、那么累,爬得那么高,稍微有一个技术动作不过关,啪叽,摔下来了,就摔死了,就是一个小虫子的故事。这个小虫子的名字呢,大家很不熟悉,叫蝜蝂。那么我讲完这个小虫子的故事以后,大家会说有个什么印象呢,对这个虫子?大家说这个虫子是一个很勤劳的虫子,不知疲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么一种虫子。那大家说康老师您这只虫子,是从哪爬过来的呢?是不是从《伊索寓言》里头“爬”过来的?我还真跟您说啊,这个真不是从《伊索寓言》里边的虫子,也不是古希腊版的、也不是古罗马版的,反正不是外国版的,是纯正的中国版的一只小虫子。具体点说呢,就这虫子的版权呢是归柳宗元所有,是柳宗元创造的一只小虫子,柳宗元给这虫子起名叫蝜蝂,给它写了一篇传记就叫《蝜蝂传》。 画外音: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寓言这种文学形式,比如《诗经》中就有《鸱鸮》这样的寓言诗。先秦时期,寓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庄子》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但这一时期的寓言只是一种说理论事的手段,不是独立的文学形式。寓言在柳宗元的手中,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作品,这是柳宗元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柳宗元寓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么,这篇《蝜蝂传》究竟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这只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小虫子,究竟背负着什么深刻的寓意呢? 康震: 那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说有问题呀,康老师,你前面刚说过,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这是十年的时间。后来又被贬到柳州,这是四年。他就是在柳州最后去世的,前后加在一起十四年的被贬的时间,他的精神是很痛苦的,他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他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分析柳宗元的寓言

分析柳宗元的寓言 柳宗元的寓言在寓言文学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发展了先秦寓言的传统,使寓言由以说理为主转变为以讽刺世态为主。 中国古代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作为一种文学体栽,在文学史上确立正式的历史地位,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唐代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二十一岁登进士,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贞元时期,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比韩愈得意的。顺宗即位,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不到七个月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他的寓言作品主要是在被贬永州后创作的。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从而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 柳宗元创造性地将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因而可以说柳宗元是中国寓言文学的真正完成者。以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述。 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直讽世态 柳宗元的寓言发展了先秦寓言的传统,使寓言由以往说理为主转变为以讽刺世态为主,比较广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流弊与病态,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先秦时期,寓言主要是为阐述哲理和政治主张服务。寓言在这一时期往往成为阐理说教的手段,如《孟子》的“攘鸡”,宋国的大夫戴盈之在跟孟子的谈话中,表示愿意取消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只能减轻,明年才能取消,其宣扬的是儒家的“仁政”;《庄子》的“庖丁解牛”,则提倡道家的“顺应自然”,说明他的养生哲学:《尹文子》的各篇寓言,全是阐述名家关于“名”、“实”的见解;《墨子》的几段寓言,则是推行墨家“兼爱”的主张。《韩非子》的寓言更是如此,被用来系统地、完整地、全面地反映法家思想服务,“守株待兔”讽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反映了进化的历史观:“董阏于”,宣扬了治理国家要实行法家的“必罚明威”的主张,严厉实行法制,才能政绩卓著;“自相矛盾”,是“贤”、“势”不两立的形象勾勒。《战国策》成篇累牍地记录了纵横家的言论,这些政客们运用和编造了大量寓言,为他们的“纵横捭阖”服务,在现实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苏代为了制止赵国攻打燕国,在赵王面前说了“鹬蚌相争,渔父得利”的故事,他把燕赵比作鹬蚌,把秦国比作渔父,给想入非非的赵王当头喝棒,使他从这浅显的故事中猛然醒悟,终于放弃了战争的计划。 在先秦寓言里,说理是第一位的,讽刺是第二位的,或可有可无的。讽刺的特点一直到柳宗元的寓言里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而极有思想性与战斗性。 柳宗元寓言里反映的生活,可以说是唐末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动乱虽然最后被平定,

严世蕃轶事典故

严世蕃轶事典故及身怀绝技 严氏父子因其贪赃枉法早就被正直之士所痛恨,不断有人站出来弹劾他们。但是,因为明世宗的偏听偏信、严嵩的奸猾狡诈,这些弹劾不但都没有奏效,那些上章弹劾他们父子的人反而往往备受打击,丢官不说,有的还搭上了身家性命。 沈鍊,曾作锦衣卫经历。嘉靖三十一年(1552),上疏弹劾严嵩“贪婪愚鄙”,历数其“受将帅之贿,边防弛备”、“受诸王馈赠,干预宗室事务”、“揽御史之权,败坏政纪”、“嫉贤妒能”等罪状。世宗不但未将严嵩治罪,还认为这是沈鍊诋毁大臣,下诏将沈鍊廷杖、谪官。严氏父子并不罢休,几年后,指使党羽寻机陷害,沈鍊被斩,他的三个儿子,两个被打死,一个被发配到边疆。 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之臣的杨继盛也是因弹劾严嵩而获罪。嘉靖三十二年(1553),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揭露严嵩祸国殃民的真实面目。在奏章的最后,杨继盛恳求皇帝“听臣之言,察嵩之奸”。疏中所奏严嵩的罪状,严嵩无法抵赖,但严嵩毕竟老谋深算,他抓住杨继盛疏中“或问二王(裕王、景王),令其面陈嵩恶”这句话,诬陷杨继盛与二王串通。刚愎自用的世宗最忌讳大臣们越过他和自己的儿子们结交,生怕因此而产生逼宫,遂不问疏中揭发严嵩的罪状是否属实,就降旨将杨继盛逮捕入狱。在下狱两年多后,杨继盛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处决。

严世蕃被御史林润捉拿后,给他定罪名成了一个难事。当时严世蕃派人大肆散播消息,说审理自己的三法司要为杨继盛和沈鍊(liàn)申冤,称他们之所以会死,全部是严世蕃等所为。三法司也确实把此罪列为头条,可是却被聪明的徐阶驳回。原来,严世蕃知道当年最终给杨、沈二人定罪的就是嘉靖皇帝,绝非是自己所为,而嘉靖却是一个有些刚愎自用且极爱面子的皇帝,看到这些罪名肯定不会批准的,因为一旦批准,就意味着嘉靖要承认自己的错误(造成杨、沈冤狱),这是嘉靖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徐阶换了另外三条罪名: 首先严世蕃和罗龙文(严党之一,确系倭寇)是哥们,而罗龙文勾结倭寇,严世蕃也就与倭寇挂上了钩,他们聚集海匪,并企图里通其次,严世蕃勾结江洋大盗,训练私人武装,图谋不轨。 最后,他还占据土地修房子,而根据现场勘查,这是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严世蕃狗胆包天,竟然在上面盖楼,实在是罪大恶极。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 黔之驴新传新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黔之驴新传 新寓言故事 黔地无驴。当地有一个颇有生意头脑的土财主王富贵想养驴拉车拉磨,将来有了驴崽儿还能卖个好价钱呢。王富贵的想法遭到了人们的嘲笑,但他的决心已定,决不更改。 三个月后,王富贵花高价钱买回来两头大个儿驴,一公一母。人们都围拢过来看新鲜,对这两头驴评头论足。很多的庄稼把式都说这驴看上去还真不错呢。王富贵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大声吆喝着把驴赶进了家门。他按照人家说的饲养驴的方法来精心地照看这两头驴,比照看自己的儿子都精心。两天过后,王富贵发现驴有些发蔫,像是水土不服,他赶紧用治牛水土不服的法子给驴灌药灌汤。可是驴还是照样发蔫,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他有些心慌意乱,知道这样下去不出几天驴就会死的。一个有经验的老把式让王富贵把驴放到山坡上吃些青草,让它适应适应当地的新鲜草料。王富贵把驴赶到山坡上,日夜不停地看守着。他在观音菩萨面前虔诚地求拜,把前额都磕出了血。可不幸的是,几天后,两头驴还是都死了。王富贵的傻事儿被人们当作笑料说过来说过去,山村为此还热闹了好长时间呢。王富贵觉得脸上无光,好长时间不愿走出家门。 为了找回面子,更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王富贵又出去买驴了。三个月后,他又买回来两头驴,这次是一大一小的驴,还是一公一母

的。大驴骨架大、肉膘肥、毛管亮;小驴骨架小、瘦小、毛管乌,好像有病似的。人们围着驴又是一番评头论足,乱七八糟地说了一通。王富贵什么话也没有说赶紧把驴赶进了家门。他按照人家说的法子更加精心地饲养这两头驴,几乎是日夜不离驴圈。两天后,大驴有些发蔫,小驴没啥事儿。王富贵赶紧给两头驴灌草药喂炒熟的红小豆,喂更好的草料。把驴赶到山坡上吃青草,给驴喝山泉水。五天后,大驴还是死了。可是小驴虽然发蔫,但还能喝水吃草,没有趴下起不来。王富贵有些伤心,心疼打了水漂的钱。他在观音菩萨面前使劲地上香献礼磕头,虔诚得无以复加。族人都觉得他有些可怜,用好言安慰他。王富贵还请来当地最有名的大仙给小驴保驾,大仙在驴的周围折腾了大半天。王富贵在揪心的煎熬中度过了十几个日夜后,发现小驴比刚来时好了一些,看来是熬过了水土不服这一劫。果然,一个月后,小驴能够拉磨碾米了,王富贵高兴得手舞足蹈,脸上又呈现出得意的神情。好多人来王家看这头可爱的小毛驴,都夸赞小毛驴的健壮、王员外的好眼光。 三个月后,小驴依然没有异常情况,王富贵知道它已经完全能够适应当地的水土了。可他知道只有一头驴是不行的,还得再买一头公驴,这样才能有驴崽儿,才能赚大钱。他从外地又花了大价钱买回来一头小个儿的毛驴,按以前的饲养方法和经验精心照看着,不敢有半点马虎。一个月后,这头驴开始变得活蹦乱跳起来,它也适应了这里的水土,并且长得肥壮起来。王富贵高兴得直流眼泪,在观音菩萨面前一边磕头一边说着感激的拜年话。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黔之驴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

寓言故事的特点

寓言故事的特点 一、寓言故事的概念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二、寓言故事的特点 1、篇幅短小、语言精炼。 2、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4、故事情节多为虚构,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5、通过激烈的词语碰撞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情节对比也更加分明,道理的呈现会更加浅显易懂。 6、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7、读者众多, 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陶渊明轶事典故

陶渊明轶事典故 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

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 导读: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翻译: 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

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寓意: 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 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李白轶事典故

李白轶事典故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姓名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

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李白诗《赠友人》三首之二 李白诗《赠友人》三首之二 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

论柳宗元的寓言

论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摘要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寓言创作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诣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把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现实生活带入寓言中,寄寓了作者关注社会生活的政治责任感和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是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柳宗元寓言创作文学价值意义影响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有故事情节,二有比喻的性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物喻人,使得抽象或深奥的道理从具体而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柳宗元是第一个较多的把前人当做论据使用的寓言扩展成独立作品,化零金碎玉为完璧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寓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寓言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善于体情察物,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像和夸张,创造生动的形象。应该说,柳宗元是很好地继承了前人寓言的成就,特别是先秦寓言的成就,并且又开拓创新,使寓言能居于文学作品之列,其功最著。 一、柳宗元寓言创作的思想根源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为吏者人役也”(见《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即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可以说这是柳宗元参与当时政治革新活动的政治思想基础。后来他又在《送薛存义序》中进一步发挥了“为吏者人役也”的思想,认为做官是给老百姓办事的,应当“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做到“讼者平,赋者均”。但现实与他的民本思想相悖。元和以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真正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受到生动的社会教育,这一切都充分显现在他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他贬官永州以后的作品,就更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寓言小品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之作。 二、柳宗元寓言创作的风格特色 柳宗元寓言创作的代表作品在严格意义上只有七篇:《行路难》三首、《跂乌词》、《笼鹰词》、《放鹧鸪词》、《三戒》。在柳宗元的寓言中,高度的哲理性与强

寓言 与 柳宗元

柳宗元与寓言 一 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寓”的意思是寄托,“意”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要说明的某个事理或哲理,“言”可以理解为故事。寓言作者把要说明的某个事理或哲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短小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从中获得教训。因此,寓言多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人们通常称之为教训。法国著名的寓言诗人拉?封丹曾对寓言作过十分形象的注解:“一个寓言,可以分作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的教训,好比灵魂。”可见,寓言必须具备教训和故事两个方面,只有教训没有故事,不能构成寓言,至多是一个种譬喻;反之,只有故事而没有教训,也不能成为寓言,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只有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出一个明显教训的,才是寓言。如果对寓言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和形式作一些了解和研究,就可以看到:寓言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寓言作家们的长期努力,终于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一种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充满幻想、纯属虚构、寄托着深刻教训的故事。所以,人们常把寓言称作“理智的诗”或者“穿着外套的真理”。

寓言起源于民间,是从动物故事衍化而来的。远古人类生活与动物极为密切,对动物的形态习性非常熟悉。动物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之中。人们的口头创作常常以动物为主人公。随着社会发展人与动物的关系日渐疏远,但人们仍然凭借动物展现自己的理想,传达要说明的事理,甚至把动物“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某种性格,从而表现人事方面的内容。这样,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教训意义的文学样式——寓言。 寓言是一种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形式,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很盛行。当时的寓言,广泛地见之于诸子百家和《战国策》等书中,如《列子》中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邻人窃铁》,《庄子》中的《坎井之蛙》、《鲲鹏与蓬雀》、《庖丁解牛》。还有《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等等。春秋战时期各阶层知识分子活跃于各诸侯国政治舞台上,他们游说争鸣,著书立说,常运用民间寓言故事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增强说服力。因此,许多民间寓言故事得以保存下来。在当时的不少著作中,特别是在《庄子》、《列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等书中,就有大量宣传哲理的寓言故事,他们常常把寓言作为立论的有力助手。如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2.5苏轼轶事典故

苏轼轶事典故 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53] 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柳宗元》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

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④听听:争辩的样子。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坐:因……获罪 B.恐禹锡在所宜矜矜:怜悯 C.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规矩:方尺 D.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故:旧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B.以责为人子者耳 乃设九宾礼于庭古之学者必有师 C.此则禹锡重可责也D.指麾众工,各趋其事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则或咎其欲出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是柳宗元讽刺执政者“理事不当”的一

范仲淹的轶事典故

范仲淹的轶事典故 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龙图老子 1038-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

柳宗元与韩愈的关系

柳宗元与韩愈的关系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人,“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排第一,柳宗元排第二。宋代初期,世人考量俩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并他们并列称为“韩柳”。在文学上,韩愈和柳宗元都是 古文运动倡导者。 柳宗元和韩愈倡导文章应该“以我笔写我心”,文章最终目的是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柳宗元和韩愈倡导先秦时代的文章,反对词藻华丽的骈体文。和词藻、形式相比,内容应 该更为重要。文章只有表达出主旨,才能凸显出文章的价值。柳宗元和韩愈身体力行,针 对时事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的叙事散文,他倾听了捕蛇者 的悲惨命运,借捕蛇者之口向统治者传达百姓的困苦生活。 在政治上,俩人有相左的政见。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朝官员,在唐顺宗年间,王叔文 和柳宗元有相同的政见,得到了王叔文提拔。随后,柳宗元和王叔文为代表的改革派说服 了唐顺宗,在朝廷推行了“永贞新政”,改革持续了180多天以失败而告终。韩愈因为不 赞同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意见,在朝廷之中,一直未得到重用。 在生活中,柳宗元和韩愈是一对好朋友。俩人在文学上持有相同的观点,经常会在一 谈论诗词歌赋和文学题材。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俩人经常有书信往来,或为劝告,或为 安慰。不久之后,韩愈也遭到了贬官,俩人在政治仕途上怀才不遇,相同的经历让柳宗元 和韩愈有了更多的话题,从而俩人在生活上是一对惺惺相惜的朋友。 柳宗元被人称颂千年而未被淡忘,这与他个人魅力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柳宗元具有 远见卓识的`品质。他敢于挑战恶势力,在“永贞新政”中,柳宗元是改革派中的一员, 他们想通过改革来改变唐朝衰弱的局面。虽然改革失败了,但是柳宗元依然不畏恶势力低头。 在《黔之驴》、《临江之麋》中,柳宗元借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以 驴和麋鹿悲惨的结局暗示黑暗势力的悲惨下场。在文学中,柳宗元倡导改革和创新,他认 为文学作品不能华而不实,文章应该以反映现实为主。因为具有创新精神,柳宗元发起了 古文运动,并且身体力行,推行长短句不一的文章,深受后人的推崇。 其次,柳宗元敢于承担责任。革新失败后,柳宗元遭到守旧派和贵族派的打击,他前 往永州任职。在永州期间,制定了相关措施来改变永州方方面面,承担起了一位父母官的 职责。 其三,柳宗元是一位具有乐观品质的人。仕途上的坎坷让柳宗元深受打击,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他到永州和柳州之后,决心热爱生活。期间,柳宗元走遍了柳州和永州的山水,写下名诗佳文,字里行间体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四,柳宗元具有仁爱之心。他来到柳州后发现当地有很多不好的习俗。其中有一个“买卖奴婢”的风俗,极为残酷。柳宗元决心改掉这个极不人道的风俗,颁布了“革其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