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物》杂志2010年第7期--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_陈悦新

《文物》杂志2010年第7期--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_陈悦新

《文物》杂志2010年第7期--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_陈悦新
《文物》杂志2010年第7期--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_陈悦新

云冈石窟详解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 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曾经经历了七个小时的颠簸路程,满怀期待来到了这个让我尤为震撼的地方。它就是像图片上那样子,看一眼就会感叹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力量。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

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17米。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因为,依山雕凿石窟、佛像,比用砖石筑建寺院经久耐用。佛教是汉代经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石窟寺艺术的传入,大约在3世纪。我国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丝绸之路东行还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进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从甘肃继续东进则是宁夏须弥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层岩石属于株罗纪的长石石英砂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凿。 现在,大家已随我进入云冈石窟的山门,我身后的石窟参观示意图,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红色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作为东北抗联地区主要城市之一的牡丹江市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但是在保护与开发工作方面,由于保护手段及资金的限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加强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牡丹江;开发与保护 一、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五年规划“121”工程中首次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概念并指出要建立“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红色文化遗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革命时期存在、产生和创造的在历史、艺术、社会学等方面有着重大革命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建筑物、遗迹,或者一些工艺品、文献等实物和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及其所承载、体现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1】 本文从狭义的概念上对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两类。其中,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旧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要塞遗址等,如:绥芬河铁路大白楼―中共六大代表秘密过境居住地旧址、杨子荣烈士陵园、牡丹江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马骏纪念馆、东宁要塞群等;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指这些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所承载的革命事迹、精神和一些反映它们的文学作品、歌曲、戏

曲等。如;反映剿匪英雄杨子荣的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或电影《智取威虎山》。 目前黑龙江省具有革命遗址924处,其中牡丹江市224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的24.24%,居于首位。牡丹江市主要革命遗址分布情况:市区有孟泾清烈士纪念碑、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园、“八女投江”雕塑、中共吉东局第二、三、四次工作会议遗址等18处;绥芬河市有绥芬河站―绥芬河站党支部旧址、铁路工团活动旧址、李春荣故居等15处;海林市有杨子荣烈士陵园、海林威虎山剿匪纪念地、东北抗日联军柴河东山密营遗址群等15处;东宁县有中共东宁党组织早期活动地、沙河子烈士陵园、三岔口地下交通站遗址等13处;宁安市有张闻天工作室、石门子站斗遗址、陈翰章牺牲地等26处;穆棱市有中共穆棱县诞生地遗址、绥东军分区司令部遗址等16处;林口县有八女英雄杨贵珍故乡 纪念碑、大盘道伏击战遗址等12处。牡丹江市革命遗址224处中,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处,省级5处,市级5处,县级1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2处,省级4处,县级14处。 另外,目前牡丹江市革命遗址保存状况为:保存好的18处,保存较好的58处,一般的76?,较差的28处,差的22处,消失的22处。我们看可以看出牡丹江市革命遗址从一 般到较差再到差,最后到消失的红色文化遗产共有148处,占全市革命遗址总数的66%以上。建国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一批革命遗址在城区规划改造中被拆除,而未拆除的遗址中也有大部分处于危房状态,如不抓紧维修加固,将会造成一大批革命遗址消失。因此,加强对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二、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平衡。全市的红色文化遗产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萧山区坎山镇为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一实践的地点及其背景 (3) 二坎山镇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列 (3) (一)萧山花边 (3) (二)坎山“祭星乞巧”文化节 (3) (三)民间物质遗产 (4) 1.千年地藏寺 (4) 2.接龙禅寺 (4) 三.坎山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问题指出) (4) (一)在住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4) (二)政府的保护力度 (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难 (6) (四)民间基层的保护意识匮乏 (6) 四探讨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6) 结束语 (7)

【摘要】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遍布在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而散落于各个角落灿烂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见证。本文以浙江省坎山镇的民间文化遗产为例,从新时代的背景环境下,新时代的民生现状层面上,展开调查,汇集民意和数据的整理分析,着重探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景,为中华民族其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适当的借鉴和参考并且希望民间文化遗产能够长存而非淹没于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中。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措施 前言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书法等。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诚然,在中国工业化产业迅速发展,经济迅速飞涨的时代,相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却频遭冷落。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大多只“食用”快餐文化,因此,本文将广泛调查民意,收集民众心中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深入分析数据。 如何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使之与现代化社会产业接轨,与当代人的生活接洽,正是本文探索的目的。

云冈石窟导游(配彩图)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的大同市西约16公里处,从酒店出发需要大约30分钟的时间。利用这暂短的时间,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又因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享誉国内外。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指名要求参观云冈石窟,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参观了云冈石窟。 我们乘坐的汽车已驶入停车场,大家请按顺序下车,在云冈石窟门前集合。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像蜂窝一样排列的许多洞窟,就是云冈石窟。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云冈石窟为什么开凿在武周山?这与武周山这块风水宝地密切相关。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内山清水秀,可以说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称武周塞,从北魏的旧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到达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经过这里。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当时人马商队来往频繁,还驻扎了重要的军队,皇帝经常在这里议论国家大事。武周山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们在这里遥拜北方,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开凿石窟,创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因为,依山雕凿石窟、佛像,比用砖石筑建寺院经久耐用。佛教是汉代经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石窟寺艺术的传入,大约在3世纪。我国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丝绸之路东行还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进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从甘肃继续东进则是宁夏须弥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层岩石属于株罗纪的长石石英砂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凿。 现在,大家已随我进入云冈石窟的山门,我身后的石窟参观示意图,大致告诉我们参观路线。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龛,大小造像51000多躯。从云冈石窟西行约3公里,武周川北有吴官苍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冈15公里的高山镇,还有焦山石窟。这么多洞窟如果要细看的话,也许你一个星期的时间也看不完,目前开放有40多个洞窟,仔细观看需要2天的时间。按传统参观路线,如果大家时间充足,先从东部第1窟开始,直到第45窟结束。如果仅参观2个小时左右,则主要游览第5、6窟、五华洞、昙曜五窟。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郑雪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41 学号: 2234126 指导教师: 陈瑞红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2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郑雪 指导教师陈瑞红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 文明发展的见证。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从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现状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文化遗产;基本概况;存在问题 A Summar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Student majoring in the public institution administration Zhengxue Tutor Chenruihong Abstrac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being, tropical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all sort of area and regions, witness of development of world’s civiliz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a larger and larger degree over years. Protecting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is taken seriously b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based on other’s research, introduces and sums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its cont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rotecting it. In view of theirs , I give my own opin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basic connotation; problem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见证。多年来,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今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各种相关书籍、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等方面。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综述: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造背景: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北魏王朝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在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佛教文化盛行,在公元450年时,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石窟,于是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

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当时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举世独尊,无可对比的气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极一个低似一个,全体服从大佛像。再配上飞天和侏儒,为大佛服役。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荫下服役的愉快。侏懦身形矮小,躯干健壮,雕刻在龛基、座础、梁下、柱顶等处,用力举重物,神情仍甚欢喜,表示为大佛服重役是快乐事。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级石像是大小群臣,飞天侏儒是各种服役的奴隶和民众。 逐渐形成: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整个石窟

(整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请书

申请书编号: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 申请书 课题名称:敦煌佛教华盖图说及其演变 申请人:范丽娟 承担单位: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组织单位: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填报日期:2007年09月11日 国家文物局

二○○七年编制

目录 申请者的承诺 (1) 申报须知 (2) 一、基本信息 (3) 基本信息表 (3) 课题组主要成员 (4) 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情况 (5) 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曾承担研究课题情况 (5) 二、课题申请报告 (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8) 课题自查新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0) 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分析 (11) 主要创新点 (13) 拟采取的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4) 预期研究成果 (15) 三、经费预算 (17) 四、承担单位意见 (18) 五、组织单位推荐意见 (18) 六、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 (20) 附件1:推荐人意见表 (21) 附件2:设备购置清单 (23) 附件3:课题申请人自查新推荐范围 (24) 附件4:填写注意事项 (25) 附件5:经费预算表填写说明 (26)

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申报书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准立项资助,我将履行课题负责人职责,遵守《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若填报失实和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申请者(签章):娄婕 2007年09 月11 日

申报须知 一、填表前请认真阅读《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二、申请人须通过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平台(https://www.doczj.com/doc/fa12073767.html,)进行网上申报。国家文物局组织函审通过后,再打印申请书正式文本,报送至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 三、请按照“填写注意事项”(附件4)和“经费预算表填写说明”(附件5)的要求,准确、清晰的填写申请书各栏目内容。 四、课题申报负责人如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推荐,并填写推荐人意见表(附件1)。推荐人须负责地介绍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态度和科研条件,并说明该课题取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 五、本申请书报送一式7份,其中1份为原件,6份为复印件。均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

实用类文本云冈石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由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的“昙曜五窟”(16-20 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自“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 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魏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第38 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 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 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 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字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字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 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①、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 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②、社会发展、③。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甲】。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城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云冈石窟导游详解(57P)

云冈石窟导游详解(57P) 云冈石窟导游详解(57P) (云冈石窟导游词)2001年,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1961年,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窟大佛,云冈的标志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的大同市西约16公里处,从酒店出发需要大约30分钟的时间。利用这暂短的时间,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又因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享誉国内外。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

华,指名要求参观云冈石窟,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参观了云冈石窟。 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蓬皮杜总统参观 没想到江青也来了 我们乘坐的汽车已驶入停车场,大家请按顺序下车,在云冈石窟门前集合。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像蜂窝一样排列的许多洞窟,就是云冈石窟。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云冈石窟为什么开凿在武周山?这与武周山这块风水宝地密切相关。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内山清水秀,可以说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称武周塞,从北魏的旧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到达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经过这里。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当时人马商队来往频繁,还驻扎了重要的军队,皇帝经常在这里议论国家大事。武周山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们在这里遥拜北方,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开凿石窟,创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我县建设城乡统筹的生态经济示县的重要软实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工委、县文化委、文管所、文化馆等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文化委、县博物馆、非遗馆、三峡文博园等部门和展馆,凤鸣镇氏宗祠、耀灵鸣凤书院、盐大路、清水孟伉故居、云安古镇、老县城遗址、旧县坪遗址、谭佑铭故居、程德全故居等文化遗址考察调研,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社会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与此同时,调研组到渝中区、巫山县、忠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他文物点1196处。**年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及审核工作,普查全县可移动文物数量23**8件套。**年4月,顺利通过市级专

家对**县“一普”数据的抽查审核工作,成为市首家通过抽查的收藏单位。 (一)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逐渐规。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和市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渝府发[**]26号),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在**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府发〔**〕57号),编辑出版了《**文物概览》。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三峡移民迁建中,兼顾了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典型代表就是飞庙和三峡文物园的异地搬迁保护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重点文物修缮工作初见成效。目前,我县已纳入三峡后续自然文化遗产板块立项的三峡后续项目资金2亿元、国保单位专项到位资金3200万元。博物馆收藏文物套件2万余件,标本10万余件。氏宗祠抢险排危工程和消防工程,已于今年3月通过终验;完成下岩寺搬迁复制工程;温家祠堂、程家祠堂修缮和保护将在今年完成;云安盐业生态文化保护建设项目正在规划申报中,盘石城大遗址保护项目与三峡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基地目前已启动前期遗址考古,成为最先启动的库区自然文化遗产重大项目。同时,针对文物行为加大了文物执法督察力度,坚决查处各类文物案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摘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与北方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三窟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多年。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建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瑰宝。 关键词:龙门石窟兴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成就 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此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只有石像而无寺的情形。 我国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的,用石块雕像来传递佛法并将其作为僧侣、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亦是随古印度的兴起而出现的。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龙门石窟的兴建由北魏396年起至唐朝907年历时400多年才成就如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龙门石窟以其地理位置和闻名遐迩的佛龛、石像不仅是绝佳的旅游胜地,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地方,更是中国的艺术宝库。 一、龙门石窟开凿的原因 (一)“龙门”传说 龙门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如同盘古开天辟地一样,经历千百年的历史,它的形成众说纷纭,亦不乏很多奇妙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远在4000多年以前,龙门一带洪水泛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溺死者不计其数。帝尧命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治水,因鲧采取错误的方法,治水不当被帝尧处死。后帝舜又命大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禹亦深知洪水为患人民,深受其害,便带领人民“疏川导滞”、“合通四海”,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迫使洪水流入大海,这就是后人所铭记的“大禹治水”。 另有这样一种传说,很久以前,龙门山上有一放牛娃,他常年与牛为伴。一次,他骑坐于牛背上牛突然一阵疾奔,将他带到一个石洞前,他出于好奇走了进去,结果听到洞的深处不断传出“开不开”的声音,放牛娃很是惊奇,回家将此事告知他母亲,他母亲意识到这可能是神灵体恤百姓受洪灾之苦,特来解救。于是告诉放牛娃:如果在听到“开不开”的声音就回答“开”。放牛娃谨记母亲的话,果真回答了“开”,顿时一阵巨响,堵塞水流的大山裂开了口。伊水便汹涌的向北流去。从此龙门山上的人们再也不用为洪灾烦恼了。 龙门的形成是否真如传说的那样,我们尚无从查证,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龙门山经过数世纪流水的冲刷和自然风化,天然形成一道峡谷,后因大禹率众开凿使得流水得以畅流无阻,解决水患,也就形成现在的龙门险势。 (二)龙门石窟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雕刻提供了先决条件 龙门又称“伊阙”,位于河南洛阳伊水两岸,东临香山,西望龙门山,伊河之水从中向北穿流而过,从而形成许多长流不息的山泉和瀑布。再者,龙门山由林木覆盖,洞内冬暖夏凉是人们栖息和储蓄的好场所,且龙门山石比其他地方的普通山石更加坚硬耐久,不易风化、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007年5月May 200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第9卷第3期Vol.9 No.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梁航琳1 ,杨昌鸣1 ,梁 亮2 ,杨 叶 3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广西南宁市建筑设计院,南宁530012; 3.廊坊市继方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廊坊065000)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保护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保护方法;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要和保护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取向;全面保护;动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7)03-0233-05 收稿日期:2006-05-26.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50056039).作者简介:梁航琳(1978) ),女,博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0是指具有历史学、科学、艺术或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等;/自然遗产0则指具有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地域空间,如九寨沟等;/自然文化遗产0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体,如黄山、泰山等。本文所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0,即等同于上面的/文化遗产0。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合理利用,达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协调统一。 一、遗产保护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地增添和丰富。 首先,从保护对象上看,过去只有杰出的、在历史上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的建筑作品和艺术品才得到考虑。而现在,许多由于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及能作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的对象也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其次,从保护范围上看,作为保护的对象已不再限于建筑本身。从大的方面来说,开始扩大到它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1] ;从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区和城市。也就是说,从点的保护扩大到地段乃至城市的/全面保护0。从小的方面说,延伸到环境中的各个组成元素,包括公园和街道的装饰小品和标志物等。 再次,从保护深度上看,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的保护规划,其内容原来都局限于物质方面,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但正如5马丘比丘宪章6所指出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体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结果0,因而,除了物质环境以外,现在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还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发掘城市精神文明方面更广泛的内容。也就是说,从单纯建筑实体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 此外,在保护方法及手段上,亦由过去单纯文物考古和建筑修复,演进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更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从建筑师、规划师、文物保护者单方面的参与行为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群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简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综述: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造背景: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北魏王朝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在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佛教文化盛行,在公元450年时,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石窟,于是由着名

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当时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举世独尊,无可对比的气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极一个低似一个,全体服从大佛像。再配上飞天和侏儒,为大佛服役。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荫下服役的愉快。侏懦身形矮小,躯干健壮,雕刻在龛基、座础、梁下、柱顶等处,用力举重物,神情仍甚欢喜,表示为大佛服重役是快乐事。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级石像是大小群臣,飞天侏儒是各种服役的奴隶和民众。 逐渐形成: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着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

中外世界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 课程论文 题目:中外世界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姓名: 学院: 年级: 专业: 学号:

中外世界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本论文是从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外世界遗产保护机制、中外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一些初面的比较,让我们了解国外世界遗产保护的状况,同时也了解中国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1世界遗产的概念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2中外文化遗产保护比较 2.1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差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国家并不能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太大的经济资助。所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如何在这种劣势中求存并更好地发展,这个命题是严峻的有挑战性的。 2.2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差异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管理体制主要是公园制的建立。“这种国家公园体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体制,国家公园是一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公园,有时也包括一些历史遗迹。”这种体制始于1872年,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从而也形成了一系列管理方法和体系。包括:提供一流的服务、依靠合作伙伴、公众参与、遗产教育、优秀的雇员、雇员发展、正确决策、有效管理、研究与技术。 根据国实际情况,虽然市场经济越来越起主导作用,但在文化产业上,还主要是以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为主。这主要体现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物、风景区等管理体制,目前的管理方法只是沿用过去的模式而已。这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改进 2.3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思想比较 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管理上。西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不同,其中最鲜明的—点就是严格的文化遗产评选和管理标准。尤其是在评选上,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确定哪些为文化遗产。并涉及相关分级等事项。这些标准主要包括遗产的定义、分类、评选标准以及评选程序、组织等管理方式。在我国,对旅游的管理上已经采用的分组制度,在不同的级别上,不仅游人对本地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一定认识,更对景区的管理上可以有所偏重;但在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这种标准化管理尚未形成体系,有很多人正在努力,但这种文化遗产标准的规定更需要一个全国性统—的标准,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做好调查和分析,以制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 对于管理思想,就是管理者不以所有者的姿态出现,而以服务者的角色去完成自己的职责。这种思想的基础并不是法律或相关部门的硬性规定。而是在西方一种普遍的社会伦理观念。在我国,大部分珍贵文化遗产所在地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这些地区要求高度的观念自觉是不太可能的。但这不代表这种思想在我国无用武之地,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地区,我们就要强烈呼吁这种高度的思想自觉。 3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