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热点在《历史与社会、思品》学科中的教学应用研究报告

社会热点在《历史与社会、思品》学科中的教学应用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社会热点在《历史与社会.思品》学科中的教学应用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虾峙中学社会组

负责人及撰写人:普陀第二中学冯莹

2010年10月

社会热点在《历史与社会、思品》学科中的教学应用研究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能联系社会热点,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将课本的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把课本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呈现出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的特点。鉴于上述两点原因本课题组开展了将社会热点引入学科教学的研究实践。一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相对固定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总结了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的方式方法等。初步探索了一条在《历史与社会、思品》学科中如何引入社会热点、社会热点如何在教学中应用的道路。相信对本学科其他同仁的教学应用,学科质量的提高都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热点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学应用

【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基础是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即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总之新课程的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能联系社会热点,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将课本的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把课本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

《历史与社会.思品》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决定了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要求较高,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强调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有利于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中考试题特点的要求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历史与社会、思品》中考试卷都呈现出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的特点。如2008年杭州市中考卷:反映国内外重大时事与社会热点的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抗雪减灾、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5.12汶川大地震等;反映国情、省情和市情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浙江省抗雪减灾、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等;反映法制建设的《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公民权利等。2009年舟山市中考卷:反映国内外重大时事与社会热点的全球金融海啸、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索马里海域护航、市领导做客网络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等一系列事件作为背景材料,与书本知识巧妙结合,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研究的目的】

一、通过研究寻找社会热点有效开发的具体渠道、途径,明确社会热点的来源,为教学有效利用作铺垫。

二、通过研究明确总结国内外每年相对固定的时政热点。

三、通过研究总结研究期间内重大社会热点,探索出一条在各年级教学中有效利用的方式、途径、模式等。

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社会敏锐性、洞察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理论学习奠定研究基础

为了更好开展此次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学习教育学相关理论;了解当前与本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了解社会热点的含义及特点;明确社会热点与学科的关系。

社会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比较关注、议论很多而且比较集中,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引起人们关注的国际、国内事件或现象。

社会热点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现实性。是一段时期内国际或国内这一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或现象。如全球甲流疫情、西南旱灾等。即使如曹操墓考古发现的讨论等带有历史的话题,亦是因为我们现在发现了传说中的墓葬。

时间性。常常是在一定时间内,某一问题成为人们关注、议论的中心。如两会;3.29

莫斯科地铁站爆炸事件等。

倾向性。人们对热点问题议论纷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主张,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积极性、消极的都有。如对08年汶川地震中“范跑跑事件”的热议等。

复杂性。有的问题,国内外敌对分子的煽动和人民内部的错误观点、偏激情绪、模糊认识交织在一起,呈现复杂的状态。如7.5事件等。

社会热点与社会学科的关系:(如图所示)

通过系列理论学习,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奠定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初步设想制定研究方案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协商后初步制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研究寻找社会热点有效开发的具体渠道、途径,明确社会热点的来源。

研究明确总结国内外每年相对固定的时政热点,以便教学进程中随时关注。

研究明确社会热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方式:如通过课前5分钟时事新闻播报环节呈现;作为新课导入资料;作为新授知识的背景资料呈现;作为试题的背景资料等。

三、教学应用实践研究方案

制定研究方案后,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方案开始教学应用实践。

(一)平时关注,发现热点——基础环节

社会热点教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发现热点。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种信息。面对如此纷繁混杂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社会洞察力,及时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课题组成员通过几年关注热点的经验,将社会热点根据时间归为四种类型。

1.相对固定型。每年都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如:中国三月召开的两会;九月的联合国大会;东盟系列峰会、达沃斯论坛等国际峰会;“地球一小时活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诺贝尔奖出炉等。这些相对固定的热点只需到时关注即可。

2.可以预见型。如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国内外重大节日纪念日如建国61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1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

3.持续关注型。国际国内总是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人们关注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核问题;索马里海盗;伊拉克;中东局势;环境问题;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等。这类热点问题需要我们随时跟进事情发展的动态。

4.偶发突发型。一些突发偶然事件成为某一时期的热点焦点,这类社会热点的发现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新闻信息,并且是动态持续关注,以便全方面了解事件的发展。如08年的金融海啸,至今还是余波未息;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西南旱情等。

(二)课前研究,选择热点——重要环节。

面对如此庞杂的热点信息,该如何去粗取精加以选择呢?在明确本学科教师关注热点是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尤其是为中考服务这一目的后也就豁然开朗。选择那些与《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有联系,与中考考点有关联,能为我所用的社会热点,抛弃无用无关或鲜少关联的热点信息。如持续一段时间以来的“西南旱情”,可以联系我们七年级的行政区划、区域环境、九年级的资源问题等,这样的社会热点自然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信息。又如韩国“天安舰”事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事件调查报告出炉后更是一度引起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但与我们教材内容联系甚少,如此这类热点也就可以不必持续关注,可以将之忽视。这一重要环节是对教师社会敏锐性、对教材对考点的准确把握度的极大考验。换言之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社会敏锐性。

(三)课堂教学,利用热点——核心环节。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发现选择合适的社会热点,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开发利用社会热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社会热点,课题组成员结合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灵活巧妙应用。

1.新闻快递,关注热点

我们学校有着良好的传统那就是课前5分钟版块,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内容,课前5分钟版块灵活机动,配合教学活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课前5分钟版块中应用社会热点,课题组成员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经过讨论后认为在八年级下思品学科以及九年级的两科课前5分钟环节中可引入热点。八九年级在本环节引入热点的过程中具体操作方式不同。

八年级下思品学科中引入热点,仅仅只是让学生播报三个新闻至于是热点与否还另当别论,只要说清一个新闻事件即可甚至可以是一个新闻标题。通过一学期的新闻播报

逐步培养学生关注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的习惯,为初三打好基础。

九年级课前5分钟关注社会热点,加强复习,接轨中考。这一环节或是以“时政报道”形式出现。这是课前五分钟的深化和提高,适合九年级教学。所谓时政报道,就是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讲述发生在最近的社会热点,也可以是电视新闻栏目,当然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然后先自己对本则新闻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评述,再由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评述进行点评。或是以热点新闻为背景提出相应问题请同学用书本知识解答,最后由教师作点评。这—环节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并且从这些事情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热点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这一环节足显其之重要。美国教育家乔治·布什指出:“正确的教学方法起始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从那些超出了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范畴的抽象概念和现象开始的。”利用热点导入新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整堂课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如在学习《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这一课时,恰逢新中国60周年国庆,就借花献佛巧用国庆献礼歌曲《国家》以及60年飞速发展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导入新课。学生在包含对国家无限热爱的激情歌曲中,在一组组鲜明对比的数据中感受中国的成就。在如此情境中自豪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有一探新世纪的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好奇与热情。

3.新授利用,丰富课堂

新授教学是整堂课的主体活动,如何使学生在新授活动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在这一环节中适时引入热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还是以《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为例,在新授过程中关于中国面临的机遇之一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这一知识点时,就联系引入最新研制的H1N1甲型流感疫苗,使学生理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机遇。在学习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跟发达国家差距大。这一知识内容时适时呈现“2009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通过数据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在课堂拓展部分引入舟山跨海大桥的通车引来“大桥经济时代”这一社会热点,谈谈大桥经济时代舟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授环节部分持续不断的利用社会热点,或是以背景材料出现,亦或是以论据补充资料出现,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4.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社会热点与社会学科关系图》,不难看出社会热点反映学科知识,利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如前所述近年的中考命题呈现时代性,社会性,乡土性等特点,命题者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考点巧妙地结合起来,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考试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为适应中考命题,服务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都要求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热点背景命题考查学生。

由于热点事件的突发偶发性,即使是可以预见的社会热点,很多与教材新授内容存在时间差,换言之就是在教材新授过程中不能及时应用,这样与教材有关的、好的社会热点必然只能通过课后甚至是期末复习中以练习的姿态出现。

如笔者以世博会这一热点为背景材料联系八年级上思品《世界文化之旅》等相关知识命题分析如下。

【世博速递】(10分)

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本次盛会将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目前各参展国的场馆正在陆续建设中,现在介绍两个国家的展馆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

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

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捷克展馆的外观将体现捷克首都及历史中心布拉格的风貌,外墙为白色,表面覆盖由硬橡胶制成的冰球。捷克多次在国际重大冰球项目比赛中获胜,而冰球也是捷克重要的出口商品,捷克希望通过冰球体现该国的特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馆与捷克馆的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分)

(2)世博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3)2010上海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作为中学生的你将如何参与本次对话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5分)

参考答案如下:

(1)(2分)中国馆和捷克馆的设计中都极力展现本国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2)(3分)世界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1分)通过世博会这个大平台,使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如同一曲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2分)

(3)(5分)努力使自己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使者,(1分)不仅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珍惜、爱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以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2分)同时更要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2分)

本题以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一社会热点所反映的问题。通过第一问的设计考查学生对于文化多样性、不同民族国家独特文化的理解。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于世界文化多元和谐交融的趋势的理解。第三问从知识考查深入到学生自身实际,走出课本走入社会,如何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归纳整理形成研究报告

广泛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系统整理,对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升华,撰写研究报告。【研究结论】

经过课题组成员将近一年的应用研究我们认为:教学中应用社会热点,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而且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引入热点,激活课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语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主动地进行学习,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如果只注重课文知识、案例故事的讲授,就事论事,学生兴趣缺缺。因为老师讲的书本中都有,也就少了份新鲜感与真实性。反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引入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学生一个个仿佛如充气的气球,情绪高涨。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这一内容时,教师适时引入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向学生展示

各参展国独特的国家馆。通过欣赏图文并茂,极具视觉冲击的各国家馆来一趟网上世界文化之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感驱动下,学生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课堂沸腾活力无限。

(二)引入热点,培养能力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书本知识属于理论,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教学中不只是传授基本知识,还应该教学生掌握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犯罪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引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事件,请学生运用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来分析判断。在整个事件分析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也都得到了提高,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引入热点,激发情感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情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如:在九年级思品《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学习时,教师通过新中国60周年国庆活动及六十年来新中国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在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一系列举措等社会热点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

(四)引入热点,服务中考

坚持联系重大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是社会学科生命力所在,也是社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亦是近年来社会思品学科命题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历史与社会、思品》中考试卷都呈现出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的特点,即呈现出“命题方向时代化”的特征。命题者用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及时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考试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出命题的时代性、社会性、现实性、生活化、乡土化。如2009年舟山市中考卷:反映国内外重大时事与社会热点的全球金融海啸、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索马里海域护航、市领导做客网络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等一系列事件作为背景材料,与书本知识巧妙结合,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把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开发教学资源,运用鲜活的社会生活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

析、评价社会生活,学会学以致用。

【研究成效和成果】

一、研究总结出了社会热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课前5分钟环节中引入社会热点播报新闻。

(二)新课导入环节引入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三)新授展开环节引入社会热点层层推进使课堂高潮迭起。

(四)课堂练习环节引入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研究过程中已有所述故此不作展开)

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应用,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历史与社会、思品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大量以热点作为背景材料的练习巩固,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科教学质量。以九年级2010年中考社会学科成绩为例,援引普陀区教研室统计数据说明如下:2010年中考虾中九年级社会学科各指标一览表

从上表可见虾峙中学九年级社会中考成绩在全区11所学校中,优秀率、及格率位列第五,后20%位列全区第四。这样的成绩足以说明一年的社会热点在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

四、建设了一个团结协作、和谐融洽的教研组团队。

我们在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的探讨中,进行资源共享,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感情,在愉快的氛围中,工作更容易出成绩。

【研究体会】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敏锐性、洞察力,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二、由于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有限,以及社会热点的纷繁复杂,在研究进程中对社会热点的开发利用度还未发挥到最好,仅是在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中尝试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经验,总结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应用方式。至于复习巩固的练习这一块由于成员水平的有限,未能总结形成大量成系统的高质量的热点专题复习练习。

--------------------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3.《浅谈“热点”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广西柳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梁春华

4.《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沈秀萍

5.《时事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6.《运用社会热点创设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情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