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病毒病

水稻病毒病

水稻病毒病
水稻病毒病

1症状识别

各种病毒病的症状表现不同,发生的病毒病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1普通矮缩病症状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是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水稻矮缩病又呈

上升趋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2009年部分晚稻种植区发生严重,造成部分田块严重减产,一般蔸发病率在9%~27%,平均达18.3%。该病正在成为危害水稻的一种主要病害。

病株矮缩,株形僵硬,色泽变暗绿,叶脉间排列有黄白色间续点线斑,这种点线斑在叶片基部最明显,叶鞘上也有。病株分蘖一般显著增多,但幼芽早期得病的,分蘖反而减少。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早期病株不能抽穗,后期病株虽可抽穗,但饱颈多,穗形小,结实程度很差,有的只在叶鞘上表现断续点线斑,结实基本正常。感病愈早,矮缩愈严重,损失愈大。

1.2黄矮病症状

黄、矮为本病主要特征。发病初期,心叶或心叶下的1、2叶叶尖褪色,出现碎绿斑块,因此病叶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最后病叶枯卷,但一般粳稻品种这种条纹症状不明显。病株叶片平伸,株形松散,分蘖停止,根系发育不良,黄矮病株矮缩程度不如普通矮缩病株明显,叶距缩短,叶枕重叠,叶片朝一边生长,形成错位。苗期感病植株容易枯死,后期感病植株往往在剑尖上表现症状,抽穗虽正常,但结实程度受到严重影响。

1.3黑条矮缩病症状

病株矮缩,叶色浓绿僵硬,叶背叶脉、叶鞘及茎杆表面有短条状不规则白色突起,后期变黑褐色,这是本病的主要特点。病叶基部叶脉常弯曲,使叶片表现纵皱状,病株分蘖增多,根系发育较差。感病早的不能抽穗,发病迟的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结实不良。

2病毒基本特征及其媒介昆虫的关系

2.1普通矮缩病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病毒可经媒介昆虫的卵传至下一代。

叶蝉在病株上取食,多数亲和性个体就可获得病毒,幼龄若虫更容易得到病毒,有的甚至饲养1~3min就可获毒。已获得到病毒的个体须经4~58d的循回期才能传毒,温度愈低,循回期愈长。已通过循回期的叶蝉,在健苗上取食1h即可传毒。据报道,最短传毒时间黑尾叶蝉为3min,电光叶蝉为10min。传毒个体一般可连续的传毒,秋季新获毒的叶蝉越冬后,几乎死去一半,但活下来的个体其传毒力仍然一样。

2.2黄矮病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或二点黑尾叶蝉传播,病毒粒子为子弹形,大小为88~100×120~136μmm,具外套。病毒不能经带毒卵传至下一代。

2.3黑条矮缩病由灰飞虱、白脊飞虱传播,田间发生以灰飞虱为主。病毒粒子为直径80~90μmm的多面体,病毒不能经虫卵传到下一代。

灰飞虱个体亲和性较高,传毒个体占32%~80%,最短饲毒时间为30min,一般幼龄虫比老龄虫易获毒,循回期4~35d。最短传毒时间为5~10min,灰飞虱传毒几乎是连续不间断的进行的。

越冬个体传毒能力仍很强,冬季低温对其传毒能力并无影响,据试验-7~0℃的低温对带毒虫传毒能力无影响,因此越冬代虫在早春就开始传病。

3发病规律

病毒病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带毒昆虫数量和发生迁移时期。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或越冬卵内越冬,第二年带毒成虫迁入秧田和早栽本田时,将病毒带入田间即为初次侵染源,以后继续随各代带毒成虫或若虫扩散蔓延。凡有利传毒媒介昆虫发生的条件,都是病毒病发生的有利条件之一。冬春干旱温暖或上年治虫不力,造成虫口基数大,以及玉米、大小麦、杂草发病重的条件下,传毒媒介传播到水稻上的病毒源就多,发病就严重。

水稻感染病毒病的时期,主要在秧田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水稻秧苗愈幼嫩则愈易感病,发病率愈高,发病程度愈严重。秧田期感病的,全田病株分布均匀;本田初期感病,田中间发病较轻,边行较重。一般晚稻重于早稻。

水稻品种抗病能力的强弱,与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据调查,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中,抗病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没有完全抗病的品种。栽培管理水平的好坏也与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水稻播种与移栽期如与媒介昆虫的迁移高峰吻合,则发病重。稀密程度也影响发病轻重,合理密植,增加有效苗数,可相对减轻发病程度。

4防治对策

由于水稻病毒病一般是在苗期最容易感病,且都由媒介昆虫传毒,因此重点是消灭带毒昆虫,预防秧田侵染,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综合防治策略,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的防治关键,力争在灰飞虱、黑尾叶蝉等传毒之前将其消灭,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对重发区的晚稻田,当务之急是收割时齐泥割禾,及时焚烧发病稻草,并清除其它杂草等初侵染源,将来年秧田和本田毒源降至最低。

4.1栽培防治

4.1.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虽未发现绝对抗病品种,但各品种间感病性有一定差异,如2009年重发区的品种间感病性就完全不同。

4.1.2合理布局,提倡连作种植。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种应连片种植,以减少黑尾叶蝉、灰飞虱等病毒昆虫相互迁移、传病机会,并有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

4.1.3选好秧田位置。选择灌溉方便、土壤肥沃、上年未发病或发病轻的稻田做秧田。不能将秧田安排在靠紧麦地、红花茄子田的地方,应尽量选择在离重病田较远处。

4.1.4清除杂草。尽早翻耕稻田,在每季作物收获前铲除田边和灌溉沟渠上的杂草,破坏传毒叶蝉、灰飞虱的越冬场所,减少传毒害虫数量。由于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灰飞虱有趋向稗草和看麦娘等杂草上产卵的习性,可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稗草等杂草,可消灭中间寄主上的带毒昆虫,以减少毒源。

4.1.5加强肥水管理。不要让稻田积深水;漏水田足水勤灌,干干湿湿;看苗情施肥,不要猛追肥;有黑根的病株,可混合磷肥追施,促使长出新根。

4.2治虫防治

4.2.1消灭病源,及时抓好传毒昆虫的综合防治,及早消灭传毒害虫于秧田之外。重点抓好黑尾叶蝉、灰飞虱两个迁移期的防治。首先,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防治好田间、田边、沟渠、路边和稻草堆边的传毒害虫;其次,在大小麦收割时,防治好临近早稻边行;在早稻收割时,防治好晚稻边行,可把带毒害虫消灭于迁飞传病前。治虫所用的农药和剂量与防治飞虱的相同。

4.2.2秧田及时用药。当黑尾叶蝉、灰飞虱等迁入秧田时,要立即喷药防治,亩用80%敌敌畏2两+仲丁威2两兑水80斤喷雾。以后隔5~7d喷1次,直至移栽为止,比较集中地把传毒害虫消灭于秧田,可省工省药,效果较好。

4.2.3喷药后拔病株。在大田零星出现病株时,先向病株及周围的水稻喷药,围歼带毒害虫,防止扩散传病,然后立即拔除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消灭病源,控制蔓延。拔除后补上无病株,保证全苗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农业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部署,及时有效控制我区水稻病毒病发生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推进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增强应急防控能力,控制水稻病毒病为害,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区发生面积预计30万亩以上,全区防治处置率要达到95%以上,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不出现连片大面积为害损失。

三、防控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在系统总结当地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规律和病毒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强化稻飞虱、叶蝉种群数量监测,全面掌握虫情和病情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组织发动,强化技术指导,切实打好“治虫防病”战役,努力减少发病面积和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全区水稻生产安全。

四、技术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前移防控关口,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目的” 防治策略,推行“抗、避、断、治” (抗:选种抗(耐)病品种,避:抓好栽培管理,断:阻断毒源,治: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控措施,降低飞虱、叶蝉发生数量和传毒风险,减轻病毒病发生危害。

(一)加强监测预警

一是要全面加强稻(秧)田及田外寄主飞虱、叶蝉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及时掌握飞虱、叶蝉种群消长动态;二是要根据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水稻生育期和抗(耐)病性等,预报发生期、防治适期、重点防控田等,科学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二)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毒病常发区选用抗(耐)病品种,重病区要淘汰感病品种。

(三)抓好栽培管理

1、历史病区,在生长适期内适当调整水稻播、插期,尽量将水稻发病敏感时期与传毒媒介昆虫发生高峰期错开。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

2、加强水肥管理,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施用速效肥,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3、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四)切断毒源

1、清除田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2、收割早稻时要随割随挑,不要将稻草堆放在田里,尽量挑走。减少稻草还田,如需还田的要埋好稻草,防止带毒昆虫进入晚稻田。

3、抓好冬防。重病区晚稻收割后要冬犁晒田,清除再生稻和田边、沟边看麦娘等杂草。

(五)治虫防病

1、做好种子药剂处理,每公斤稻种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2、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特别是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做好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飞虱叶蝉防治。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水稻育秧期全程覆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大发生。

3、飞虱发生较轻的要注意喷施秧苗的“送嫁药”。插秧前3-5天,喷施异稻瘟净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可预防稻瘟病和飞虱传毒。

4、实行适时达标防治。在秧苗2-7叶期和大田初期,应持续做好稻飞虱、叶蝉防治,秧田每隔5-10天防治1次。移栽到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5-10天后再用药1次,防治药剂轮换选择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等。策略性防治指标:前作发病株率1%,应对穗期进行稻飞虱(指白背飞虱及灰飞虱,下同)全面防治,以防稻飞虱成虫迁入后作秧田传毒为害;秧苗期防治指标:每0.11m2(1平方尺)带毒稻飞虱0.2只;大田初期防治指标:每667 m2带毒稻飞虱0.5万只或百丛带毒稻飞虱15只。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对飞虱、叶蝉的有效控制。

5、发病初期用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植物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把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尽早、科学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强化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全力组织打好防控战役。各地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确保防控物资的数量、质量。

(二)广泛宣传培训,普及防控技术。各地要通过电视预报、广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防控技术,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综防技术示范展示,并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防治技术的到位率。

(三)开展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控效率。各地要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要求,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努力提高专业化统一防治范围和效益,在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的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四)协作攻关研究,优化防控技术。针对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流行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协作攻关,对稻飞虱发生消长规律和监测预报规范、带毒率快速测定方法、治虫防病新药剂以及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等开展系统研究,为可持续控制水稻病毒病提供技术支撑。

2010年广西水稻病毒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农业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部署,及时有效控制我区水稻病毒病发生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推进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增强应急防控能力,控制水稻病毒病为害,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区发生面积预计30万亩以上,全区防治处置率要达到95%以上,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不出现连片大面积为害损失。

三、防控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在系统总结当地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规律和病毒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强化稻飞虱、叶蝉种群数量监测,全面掌握虫情和病情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组织发动,强化技术指导,切实打好“治虫防病”战役,努力减少发病面积和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全区水稻生产安全。

四、技术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前移防控关口,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目的” 防治策略,推行“抗、避、断、治” (抗:选种抗(耐)病品种,避:抓好栽培管理,断:阻断毒源,治: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控措施,降低飞虱、叶蝉发生数量和传毒风险,减轻病毒病发生危害。

(一)加强监测预警

一是要全面加强稻(秧)田及田外寄主飞虱、叶蝉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及时掌握飞虱、叶蝉种群消长动态;二是要根据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水稻生育期和抗(耐)病性等,预报发生期、防治适期、重点防控田等,科学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二)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毒病常发区选用抗(耐)病品种,重病区要淘汰感病品种。

(三)抓好栽培管理

1、历史病区,在生长适期内适当调整水稻播、插期,尽量将水稻发病敏感时期与传毒媒介昆虫发生高峰期错开。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

2、加强水肥管理,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施用速效肥,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3、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四)切断毒源

1、清除田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2、收割早稻时要随割随挑,不要将稻草堆放在田里,尽量挑走。减少稻草还田,如需还田的要埋好稻草,防止带毒昆虫进入晚稻田。

3、抓好冬防。重病区晚稻收割后要冬犁晒田,清除再生稻和田边、沟边看麦娘等杂草。

(五)治虫防病

1、做好种子药剂处理,每公斤稻种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2、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特别是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做好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飞虱叶蝉防治。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水稻育秧期全程覆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大发生。

3、飞虱发生较轻的要注意喷施秧苗的“送嫁药”。插秧前3-5天,喷施异稻瘟净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可预防稻瘟病和飞虱传毒。

4、实行适时达标防治。在秧苗2-7叶期和大田初期,应持续做好稻飞虱、叶蝉防治,秧田每隔5-10天防治1次。移栽到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5-10天后再用药1次,防治药剂轮换选择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等。策略性防治指标:前作发病株率1%,应对穗期进行稻飞虱(指白背飞虱及灰飞虱,下同)全面防治,以防稻飞虱成虫迁入后作秧田传毒为害;秧苗期防治指标:每0.11m2(1平方尺)带毒稻飞虱0.2只;大田初期防治指标:每667 m2带毒稻飞虱0.5万只或百丛带毒稻飞虱15只。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对飞虱、叶蝉的有效控制。

5、发病初期用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植物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把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尽早、科学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强化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全力组织打好防控战役。各地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确保防控物资的数量、质量。

(二)广泛宣传培训,普及防控技术。各地要通过电视预报、广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防控技术,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综防技术示范展示,并在

防治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防治技术的到位率。

(三)开展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控效率。各地要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要求,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努力提高专业化统一防治范围和效益,在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的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四)协作攻关研究,优化防控技术。针对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流行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协作攻关,对稻飞虱发生消长规律和监测预报规范、带毒率快速测定方法、治虫防病新药剂以及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等开展系统研究,为可持续控制水稻病毒病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名称:水稻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

技术概述: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是我省水稻上的两种主要病毒病,一旦流行危害损失惨重。其中条纹叶枯病2011年全省流行面积800万亩,较去年增加一倍。水稻黑条矮缩病全省流行面积500万亩,发生范围已扩大到苏南大部分稻区。运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调整播栽期“避虫控病”和覆盖防虫网阻断传毒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水稻两种病毒病危害。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的防控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以下成果:一是首次利用检测试剂盒测定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带毒率,建立了水稻病毒病中长期预测预报体系,并用于定性定量测报;二是利用抗性鉴定方法和标准筛选出一批抗病品种,为品种审定和良种推广提供了依据;三是组装集成了以抗耐病品种应用、播栽期推迟、防虫网覆盖、耕翻和科学用药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四是制订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预测预报技术规范”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1609-2008)和“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999-2006),使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邻近省市同类地区都得到了推广。

其中水稻条纹叶枯病综防技术体系,2007年度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度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增产增效情况:该技术年减少用药3000万亩次左右,防效提高30个百分点,年挽回水

稻产量损失100多万吨,年新增产值超过亿元。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水稻病毒病测报技术。推广水稻条纹病毒、黑条矮缩病毒免疫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灰飞虱带毒率测定,建立水稻病毒病测报技术体系。目前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带毒率快速测定方法已在江苏省40多个基层县级植保部门推广应用,这是国内首次将实验技术在县一级农技部门推广应用。同时规范了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系统调查、大田普查方法、以及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预测方法、调查数据汇总传输与资料表册等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项目与内容,由过去的经验预报提升到定量预报,显著提高了防治的针对性。

②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标准,筛选出一批抗性品种和品系,并在不同生态区进行抗性评比试验和示范展示,组织观摩考察,为品种布局、抗条育种、品种审定、良种补贴等提供依据。降低病害的危害损失,减少农药的使用。

③调整优化农药品种。推广毒死蜱、吡蚜酮、烯啶虫胺、异丙威、敌敌畏等药剂,并长短效相结合,总体防效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体现为田间病株率下降。

④科学防治传毒介体灰飞虱。在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品种,推广机插、小苗抛栽,推广无纺布或防虫网全程覆盖秧苗阻断灰飞虱传毒的基础上,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方法,重点抓好秧苗期灰飞虱成虫及本田二、三代灰飞虱若虫盛期等关键时期,根据品种抗性程度、防治指标,科学开展防治。

2、配套技术

①推广栽培避病措施。推广旱育秧、机插秧、小苗抛栽等省工、节本、控害的轻型栽培技术,减少常规水(旱)育秧,科学调整播栽期,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和早栽大田高峰期,减少一代灰飞虱传毒机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②推广应用防虫网覆盖秧苗,阻断传毒危害。实施防虫网、无纺布笼罩秧苗,秧(大)田周围设置防虫拦板,阻止灰飞虱迁入,保护秧苗免受传毒危害。在苏南、沿江等重发区,推广30目以上无色防虫网或无纺布于秧苗苗床揭膜前覆盖直至移栽,支撑棚架顶端距秧苗保持50厘米左右的高度,保证秧苗素质,控制条纹叶枯病第一显症高峰效果达90%以上。防除水稻秧田及大田周边杂草,减少灰飞虱、水稻条纹及黑条矮缩病毒过渡寄主,截断寄主食物链。既控制秧田危害确保农民有秧栽,又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③推广抗(耐)品种。

适宜区域:全省各稻区。

2011年推广基础:推广28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超过亿元。

2012年预期目标:示范推广全覆盖,减少用药3000万亩次,年挽回水稻产量损失100万吨以上,新增产值超亿元。

重点推广区域:全省各稻区。

水稻的生长发育

第三节水稻的生长发育 水稻的一生是指水稻种子萌发到种子成熟。从器官生长发展的特点看:可分成幼苗期、分蘖期、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从生长发育的特点来看:可分为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以幼穗分化为界,在幼穗分化以前,主要是以根、茎、叶、分蘖等营养器官增殖为主,故称为营养生长期;幼穗分化以后,是以生长幼穗、颖花、种子等生殖器官为主,故称之为生殖生长期。 一、幼苗期的生长发育 幼苗是指种子萌发到三叶期这个阶段,习惯把秧苗在秧田生长的时期称为幼苗期。苗期可分为种子萌发和秧苗成长两个时期。 (二)、幼苗的生长 幼苗的生长是指第一真叶抽出至成秧移栽。芽谷播种后,胚根下扎,胚芽就向上坚起,叫扎根扶针。随后,不完全叶伸出叶鞘,称为出苗,全田有50%的出苗即为出苗期。 不完全叶抽出1-2天后,长了第一片完全叶,秧苗明显显现绿色,此时称为现青。全田有50%的苗长出第一完全叶时为现青期,以后长出第二、三片完全叶,至第四完全叶出现时,基部茎节就能发生分蘖。一般把第三片完全叶以前的时期称为幼苗期。 二、分蘖期的生长发育 从分蘖开始发生到停止的时期称为分蘖期。 (一)分蘖发生及条件 1、分蘖的发生:水稻的分蘖是接近地表基部密集节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起来的侧茎。发生分蘖的节称为分蘖节。分蘖发生所在节位低的叫低位分蘖,发生所在节位高的叫高位分蘖。一般低位分蘖成穗率高,穗型也大。由主茎长出的分蘖称第一次分蘖,由第一次分蘖长出的分蘖称为二次分蘖,依次类推。生产上常规稻一般以一次分蘖多,二次分蘖少,三、四次分蘖更少。而杂交稻二、 三、四次分蘖均有发生。 2、分蘖发生的条件:分蘖发生的内在因素:品种不同,分蘖特性差异较大,籼稻品种大于粳稻和糯稻,多穗型品种大于大穗型品种,杂交水稻大于常规稻。分蘖的外界条件:一是气温、水温:分蘖发生的临界气温为15℃、水温16-17℃,最适宜气温为28-31℃,水温32-34℃。二是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分蘖都有抑制作用。三是光照强度:植株过繁茂,栽插过密、荫蔽严重会降低有效分蘖率。四是肥料:肥料充足时,分蘖快而多,返之,慢而少。五是插秧深度:浅插对分蘖有利,分蘖早而多;插秧深,分蘖节位高,分蘖迟而少。 (二)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细菌性病害大全

xx86.2%铜大师 防治细菌有特效 xx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 细菌性病害名录大全 粮食作物细菌病害: 1、水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基腐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2、马铃薯: *马铃薯青枯病、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环腐病。 3、*甘薯瘟病; 4、xx茎腐病; 5、小麦xx; 6、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果树细菌病害: 1、*柑桔溃疡病(包括脐橙、橙、柚、文旦、柠檬、巨桔、枳壳、枳橙等); 2、*沙田柚溃疡病; 3、梨根癌病、梨火疫病; 4、桃细菌性穿孔病(包括李、杏、油桃、樱桃等); 5、苹果根癌病;

6、菠萝心腐病; 7、枇杷芽枯病、枇杷癌肿病; 8、核桃黑斑病; 9、猕猴桃溃疡病; 10、芒果细菌性黑斑病; 11、果树细菌性根癌病(包括桃、梨、苹果、板栗、梅、李、杏、葡萄等); 瓜菜类细菌病害: 1、*西瓜细菌性青枯病、西瓜细菌性果腐病; 2、茄科蔬菜青枯病(番茄、茄子、辣椒)软腐病、疮痂病; 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甜瓜、丝瓜) 4、*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细菌性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大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 5、*菜豆细菌性角斑病(菜豆、扁豆、豇豆、豌豆、绿豆等) *菜豆细菌性疫病(菜豆、扁豆、豇豆、、绿豆) 6、*xx瘟病(xx腐败病、xx腐烂病) 7、*瓜类青枯病 8、*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疮痂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9、萝卜黑腐病; 10、葱类细菌性软腐病; 11、莴苣细菌性斑点病;

12、芋艿细菌性斑点病,芋艿腐败病(即芋软腐病、芋艿腐烂病); 13、芹菜软腐病; 14、魔芋软腐病; 15、葱类细菌性软腐病;挪威86.2%铜大师 防治细菌有特效 经济作物类细菌病害: 1、*棉角斑病,棉红叶根腐病; 2、*花生青枯病; 3、油菜黑腐病;、油菜软腐病、油菜细菌性黑斑病; 4、*大豆细菌性叶烧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 5、甜菜软腐病、甜菜细菌性根癌病、甜菜细菌性尾腐病(根尾腐烂病)、甜菜细菌性斑枯病; 6、芝麻细菌性角斑病、芝麻青枯病; 7、*烟草青枯病、烟草角斑病、*烟草野火病、烟草软腐病(空茎病); 8、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 9、甘蔗白条病; 10、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11、xx细菌性叶斑病; 其它作物细菌性病害: 1、xx青枯病、xx细菌性黑枯病、xx疫病; 2、茶树细菌性根癌病;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一、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又叫稻伪黑穗病、稻绿黑穗病、稻谷花病、稻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为真菌病害,在世界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发生,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病菌主要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发病的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病菌孢子代替米粒,一般一穗有一粒至数粒受害,也有多到十几粒,甚至数十粉的。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来,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逐渐向两侧膨大,或呈稍扁平的球形。薄膜随“稻曲”的长大而破裂,颜色由橙黄色转为黄绿色,最后成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带黏性,不易随风飞散。 二、稻曲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花时萌发,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造成谷粒发病。 稻曲病病菌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1、一般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重。

2、水稻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气,稻曲病发生重。 3、水稻偏施氮肥,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稻曲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淹没种子,浸种时不能搅动。 2、选种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种植,同时在田间发现病穗,应随时摘除病粒,必要时剪除整个病穗。 3、水稻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 4、根据预测预报,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有利于发平邮,对密穗型品种及易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地块、或后期生长嫩绿田块,在破口前5~7天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用药剂: 1、5%井风霉素水剂100~150mL/亩,10%井风霉素粉剂50g/亩,20%井风霉素粉剂25g/亩,兑水75~100kg,在水稻孕穗至始穗期喷施。 2、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兑水75~100kg喷雾,可兼治黑粉病。 3、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以上药剂均在水稻抽穗前7~10天使用,如破口期施用易发生药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稻谷 安全储藏和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稻谷GB1350(安全储藏和品质)—1999 前言 G B1350-1986《稻谷》实施发布12年以来,对我国稻谷的生产和流通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稻谷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标准中的一些指标已不适应,需对其加以修订。 新增内容: ——质量要求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 主要修订内容: ——将原分类修改为五类,即: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籼糯稻谷。 ——粳稻谷、粳糯稻谷出糙率统一为一个标准,中等质量为不低于77.0%,不再划分一、二、三类地区。 ——将“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3.5%,与早籼稻谷相同,粳稻谷、粳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4.5%。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G B1350—1986。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参加起草单位:湖北省粮食局、广东省粮食局、上海市粮食局、国家粮食储备成都粮科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余敦明、王志明、刘光亚、管景诚、王杏娟。 稻谷G B1350—1999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谷的有关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稻谷。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T5490―19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 G B5491―1985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 G B/T5492―1985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 G B/T5493―1985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 G B/T5494―1985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 G B/T5495―1985粮食、油料检验稻谷出糙率检验法 G B/T5496―1985粮食、油料检验黄粒米及裂纹粒检验法 G B/T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植物病害分类

植物病害分类 一、致病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真菌是一种低等生物,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要用显微镜观察。真菌是多细胞体,有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真菌不能自已制造养分。真菌的繁殖和高等植物近似,每种孢子折生成和形态均具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主要根据。在条件适合时,产生的孢子,借风、雨、虫等扩大再传染,往往造成病害的流行。 鞭毛菌亚门 卵菌纲水霉目 绵霉属稻绵霉稻苗绵腐病 水霉属腐生水霉、寄生水霉水稻烂秧 丝囊霉属萝卜丝囊霉萝卜根腐 霜霉目 腐霉科 腐霉属 能引起各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 的猝倒、茎基腐、根腐和果腐等病 害:猝倒病、根腐、瓜果腐、果蔬 软腐、茄瓜绵腐等 疫霉属 为害植物的根、茎基部,少数为 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 病害。如山楂根腐病、牡丹疫病、 烟草黑胫病、马铃薯晚疫病、菠 萝心腐病、番茄晚疫病、柑桔褐腐 疫病、辣椒疫病、草莓红心病、瓜 类疫病等 指疫霉属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芽腐、叶枯、山楂根腐病、百合基 腐病、荔枝霜疫(霉)病、 马铃薯疫病等 白锈科白锈属如:苋菜、白菜等的白锈病 霜霉科 霜霉属 葡萄、菊花、月季霜霉病、十字花 科植物、瓜类、烟草霜霉病、白菜 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属瓜类霜霉病 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菊科霜霉病 指梗霉属谷子白发病

根肿菌纲根肿菌属十字花科根肿病、白菜类根肿病粉痂菌属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 多粘霉属无明显症状,但传播病毒病 壶菌纲节壶属玉蜀黍节壶菌玉米褐斑病丝壶菌纲 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柄锈菌属麦秆锈病、草坪草锈病等胶锈菌属梨锈病 多孢锈菌属玫瑰锈病 单孢锈菌属菜豆锈病 层锈菌属枣树锈病 栅锈菌属亚麻锈病 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粉病条黑粉菌属小麦秆黑粉病叶黑粉菌属水稻叶黑粉病腥黑粉菌属小麦腥黑粉病轴黑粉菌属高梁散黑粉穗病尾孢黑粉菌属水稻粒黑粉病实球黑粉菌属慈菇黑粉病 隔断菌目隔断菌属(大多是介壳虫的共 生物) 果树膏药病 银耳目银耳属 木耳属 卷担子菌属花生紫纹羽病 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引起茶科、杜鹃科植物的叶果幼梢变形肿胀,如杜鹃和山茶的饼病 子囊菌亚门 半子囊菌纲畸形外囊菌桃树缩叶病 梅外囊菌梅、可缩叶病、膨叶病李囊菌李囊果病(李袋果病)樱桃外囊菌樱桃丛枝病 酵母属

水稻参考资料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水稻叶片发黄的各种原因及其防治

水稻叶片发黄的各种原因及其防治 缺素发黄或缺氮发黄。先从老叶片的尖端开始发黄,后逐渐由茎叶延及心叶,最后发展至全株成黄绿色。秧苗生长缓慢,远看秧苗绿中带黄。严重时由叶尖、叶缘向内枯焦。应及时追施速效性氮肥如碳铵及尿素等。缺钾发黄。主要发生在大量施氮、磷的高产稻田。病苗初期表现为生长缓慢,株形矮小,分蘖少,叶片挺直,顶端叶片丛生状。新叶暗绿无光泽,下部老叶尖端首先发黄,有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点,后沿叶脉向基部扩展,最后整体叶片变成赤褐色枯死,远看像被火烧焦一样,这种典型的缺钾赤枯症,要立即排水,采用间隙灌溉及时追施钾肥,如氯化钾、草木灰等。缺锌发黄。主要发生在山区的冷浸田,一般在插秧后20天左右出现发病高峰。叶基部中脉先黄化,后面黄红色或红褐色斑,叶片变窄,叶脉发脆易断,叶片老化较快,新叶出叶速度慢而细窄,中脉失绿褐色,可用硫酸锌等肥料进行补救,如用0.1%的硫酸锌进行多次叶面喷施。 中毒发黄或硫化氢中毒。根系发黑,并有臭鸡蛋气味冒出,白根少而细羽;基部老叶呈黄褐色,叶尖枯焦,随后老叶枯死,上部仅剩1—2片绿色新叶。有机酸中毒,稻株根系萎缩,很少发生新根,植株根系表皮发生脱落。叶色显黄,或产生萎缩现象。严重时下部叶片枯黄而死。救治的办法是凡发生中毒性发黄的稻田立即排水晒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氧排毒。并结合中耕,在晒田复水时施用氮、磷、钾速效肥料,改善稻株的营养条件。在有机酸过多的田块,施用土壤

改良剂,如生石灰等以中和酸性,消除有害物质。 肥害或药害发黄。碳铵、氨水、农药等如果施用不当,会引起中毒发黄,导致成块成片稻叶熏成鲜黄或金黄色,有时黄叶上有焦灼斑。药害严重时,叶片出现斑点,失绿、焦灼或者枯萎、黄化,甚至全株枯死。若及时发现可用灌满田水、喷洒清水等办法减轻药害程度。此外,肥害或药害发生后要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以增强植株长势,增强抵抗能力。 病害感染发黄或白叶枯病黄叶。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上,先是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着叶脉扩展成斑条,呈灰白色,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病斑上常有黄胶色的“菌脓”。细菌性条斑病黄叶,心叶黄褐色枯死似假枯心苗、叶片、叶鞘上有褐色条斑,病斑上折断中脉后可见黄色“菌脓”,后期感病时,叶片顶部至半片叶以上枯白,远望一片火红。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黄叶。心叶凋萎卷缩,有的已经变黄枯死,似三化螟为害所造成的枯心苗,但茎基部常发黑,茎节变硬变脆,易折断且有一种腐臭味。生理早衰黄叶。由下向上蔓延,病叶多表现为橙黄色,有一定金属光泽,成片或全田发生。黄叶上没有病斑,没有菌脓物。 生理早衰黄叶是由于水稻生长后期根系活力衰退,或与品种有关的一种生理性的黄叶现象。其防治办法是选用抗早衰的水稻品种,后

水稻参考文献

[11]钱前,曾大力,何平,等.水稻籼粳交DH 群体苗期的耐冷性 QTLs 分析[J].科学通报,1999,44( 22) : 2402 ~ 2408. [12]陈大洲,钟平安,肖叶青,等.利用SSR 标记定位东乡野生稻 苗期耐冷性基因[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24( 6) : 753 ~ 757. [13]詹庆才,曾曙珍,熊伏星,等.水稻苗期耐冷性QTLs 的分子定位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29( 1) : 7 ~11. [14]Teng S,Zeng D L,Qian Q,et al. QTL analysis of ric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J]. Chinese Science Bulietin,2001,46( 21) : 1800 ~ 1803. [15]Saito K,Miura K,Nagano K.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cool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rice variety Norin - PL8[J]. Breeding Science,1995,45: 337 ~ 340. [16]Ye C R,Kato A,Saito K,et al. QTL analysis of cold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Yunnan rice variety Chongtui[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2001,15( 1) : 13 ~ 16. [25]Jeong E G.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elated to cold tolerance in rice[D].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2001. [17]乔永利,韩龙植,安永平,等.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的分子定 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 2) : 217 ~ 221. [27]韩龙植,张媛媛,乔永利,等.水稻低温发芽势的遗传及数量 性状基因座分析[J].遗传学报,2006,33( 11) : 998 ~ 1006. [28]韩龙植,乔永利,曹桂兰,等.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 分析 [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 2) : 122 ~ 126. [29]韩龙植,乔永利,张媛媛,等.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s 分析 [J].作物学报,2005,31( 5) : 653 ~ 657. [30]姜旋,李辰昱,毛婷.水稻低温发芽性QTL 的分子标记定位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 3) : 216 ~ 220. [31]Miura K,Lin S Y,Yano M,et al.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low -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 Breed Sci,2001,51: 293 ~ 299. [32]Yokio. Introduction of the cDNA for Aarbidopsis glycerol - 3 -phosphate acyltansferase ( GPAT) confers unsaturation of fatty acids and chilling tolerance of photosynthesis of rice[J]. Molbreeding,1998,4( 3) : 269 ~ 275. [33]R Chandlra Babu,Zhang J X. HVA1,a LEA gene from barley confers dehydration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rice ( Oryza sativa L. ) via cell membrane protection[J]. Plant Sci,2004,166: 855 ~862. [34]张妍,王瑛,梁玉玲,等.转LEA3 基因水稻的抗性分析[J].河 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 5) : 33 ~ 36. [35]陈能刚,余显权,赵德刚,等.转枷基因水稻植株耐冷性研究 册[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 2) : 255 ~ 258.__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症状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2.传播途径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3.影响因素 3.1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3.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3.3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2017年全省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7年全省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我省水稻属于单季粳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鲁南湖灌区、鲁东南库灌区和黄河引灌区,常年种植面积180万亩左右。为实现水稻生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快水稻轻简化种植技术集成与推广,提高种稻效益,制定如下全省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用良种 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和种植方式,选用经国家或省审定推广的生育期适宜、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插秧品种应具备分蘖力强、早发、生育期适中等特点,麦茬稻区生育期为145~150天,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一季春稻区生育期为155~160天,可选用津稻263、圣稻18、圣稻19、圣稻14、津稻179、临稻19、阳光600等;直播品种应具备发芽势强、早生快发、抗倒伏等特点,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种植的品种还需具备耐盐碱等特点,麦茬稻区生育期为125~130天,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一季春稻区生育期为140~150天,可选用圣稻14、圣稻19、圣稻2572、盐丰47、津原E28、津原85、旱稻277等。 二、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我省水稻育秧主要有秧田旱育秧和秧盘育秧两种方式,还有部分直播稻田。

(一)育秧 1.秧田。麦茬稻区选择秋冬前耕翻冻垡的地块作为秧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一季春稻区选用盐碱度在2‰以下的地块作为秧田。可水整或旱整,畦宽1.5 米左右,长25~30 米。人工插秧按秧田大田比1∶10~15留足秧田。机械插秧的采取硬盘育秧,选用肥沃疏松的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地表层土或耕翻冬季消融的稻田土,每亩加入复合肥40公斤配制成营养土,在土中加入敌克松或恶霉灵预防立枯病等病害,选择晴好天气过筛床土,过筛后每100公斤细土中均匀拌入水稻壮秧剂0.5公斤,或直接施用市售商品水稻育苗专用基质。机械插秧按秧田大田比1:100~110留足秧田面积。 2.种子处理。晒种2~3天,用泥水或盐水(10%)选种。播种前,用16%咪鲜·杀螟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消毒,浸种7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再催芽播种,可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秧苗前期灰飞虱的发生。 3.播期播量。按照秧龄推算播期,麦茬稻区人工插秧的中晚熟品种在5月5~10日播种,早熟品种可推迟至5月15日,机械插秧的在5月15~25日播种;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一季春稻区宜在4月15~25日播种。常规育秧亩用量35~40 公斤,机械育秧单盘落谷量110~130克(干种计算),每亩用26~30盘。

水稻种植大户如何安全使用双草醚

水稻种植大户如何安全使用双草醚化学除草是目前稻田草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除草劳动强度小、除草及时、工效高、效果显著、成本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都较高。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劳动力缺乏普遍存在,土地的流转集中度越来越高和水稻规模化种植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对农资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稻田化学除草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应用。目前双草醚的生产企业不少,商标名也繁多,然而市面上出售的商品都只是国家相关规定规范了标签和说明书,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所需要的实际应用技术和相关用药指导相对较少或几乎没有。由于目前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管理相对粗放,除草关键因素掌握不到位,施药技术不科学,有时达不到除草效果造成草荒影响田块减产,甚至产生药害导致绝收。 千度国际植保模式专家组通过4年以及约100万亩(其中岳阳平江某种植大户1.6万亩,浏阳某种植大户0.3万亩,望城丁字湾0.6万亩,望城格塘0.1万亩,望城新康0.3万亩,益阳南县0.2万亩,岳阳汩罗古培镇0.6万亩,宁乡0.5万亩等)的田间观察、探索、总结了水稻种植大户如何安全使用双草醚,供广大种植大户参考、交流。 一、双草醚与五氟磺草胺的区别? 双草醚(商标名:千度,实际为可分散油悬浮)属于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是高活性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五氟磺草胺(商标名:某杰,你们懂的,我不愿意给国外公司宣传)是三唑并嘧啶磺酰胺除草剂,通过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而起作用。两者都是内吸传导选择性除草剂,均是通过经茎叶、幼芽及根系吸收,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至分生组织,抑制植株生长,使生长

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大全

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大全 细菌性病害名录大全 粮食作物细菌病害: 1、水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基腐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2、马铃薯:*马铃薯青枯病、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环腐病。 3、*甘薯瘟病; 4、玉米茎腐病; 5、小麦黑颖病; 6、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果树细菌病害: 1、*柑桔溃疡病(包括脐橙、橙、柚、文旦、柠檬、巨桔、枳壳、枳橙等); 2、*沙田柚溃疡病; 3、梨根癌病、梨火疫病; 4、桃细菌性穿孔病(包括李、杏、油桃、樱桃等); 5、苹果根癌病; 6、菠萝心腐病; 7、枇杷芽枯病、枇杷癌肿病; 8、核桃黑斑病; 9、猕猴桃溃疡病; 10、芒果细菌性黑斑病; 11、果树细菌性根癌病(包括桃、梨、苹果、板栗、梅、李、杏、葡萄等); 瓜菜类细菌病害: 1、*西瓜细菌性青枯病、西瓜细菌性果腐病; 2、茄科蔬菜青枯病(番茄、茄子、辣椒)软腐病、疮痂病; 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甜瓜、丝瓜) 4、*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细菌性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大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 5、*菜豆细菌性角斑病(菜豆、扁豆、豇豆、豌豆、绿豆等) *菜豆细菌性疫病(菜豆、扁豆、豇豆、、绿豆) 6、*姜瘟病(姜腐败病、姜腐烂病) 7、*瓜类青枯病 8、*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疮痂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9、萝卜黑腐病; 10、葱类细菌性软腐病; 11、莴苣细菌性斑点病; 12、芋艿细菌性斑点病,芋艿腐败病(即芋软腐病、芋艿腐烂病); 13、芹菜软腐病; 14、魔芋软腐病; 15、葱类细菌性软腐病; 经济作物类细菌病害: 1、*棉角斑病,棉红叶根腐病;

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

植物细菌性病害比较全面知识 细菌性病害主要类群有棒杆、假单胞杆、野杆、黄单胞杆、欧文杆五个菌属。革兰氏染色除棒杆菌呈阳性外其它四个菌属都是阴性。 细菌病害主要特点是——非专性寄生菌,与寄主细胞接触后通常是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再从坏死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因此导致的症状是组织坏死、腐烂和枯萎,少数能引起肿瘤这是分泌激素所致。初期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或油渍状、半透明,潮湿条件下有的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往往有臭味。这是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细菌与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真菌受病植物一般症状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及黑色小粒点,而细菌则无。这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种类、受害植物种类及危害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而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一、植物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 症状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表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是我们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症状: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1.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状有: 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叶片上的病斑常以叶脉为界线形成的角形病斑,细菌为害植物的薄壁细胞,引起局部急性坏死。细菌病斑初为水溃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圈,称为晕环。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叶枯型: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如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枯萎型:大多是由棒状杆菌属引起,在木本植物上则以青枯病假单胞杆菌为最常见,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引起植物茎、叶枯萎或整株枯萎,受害的维管束组织变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茎的断面有细菌粘液溢出。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植物多汁的组织受细胞侵染后通常表现腐烂症状,细菌产生原粘胶酶,分解细胞的中胶层,使组织解体,流出汁液并有臭味。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畸型:由癌肿野单胞杆菌的细菌可以引起植物的根、根颈或侧根以及枝杆上的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畸形,呈瘤肿状或使须根丛生。假单胞杆菌也可能引起肿瘤。如菊花根癌病等。 2.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症有: 蔬菜细菌性病害与其他病害的区别,一是蔬菜植株病变部位无明显附属物(如菌丝、霉、毛、粉等);二是发病后期病变部位往往有菌脓出现,而真菌病害则有霉状物(菌丝、孢子等)。 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 2、青枯型和叶枯型细菌病害的确诊依据,用刀切断病茎,观察茎部断面维管束有否变化,并用手挤压,即在导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细菌脓。利用细菌脓有无可与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相区别。鉴别茄子青枯病和枯萎病就可用此法区别。 3、腐烂型细菌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而真菌引起的腐烂则有纤维残体,无臭气。如鉴别白菜软腐病和菌核病常用此法。 4、镜检:细菌病害,除少数(如苹果根癌病)外,绝大多数能在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壁细胞组织中产

过表达ICE1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表达提高抗寒性

过表达ICE1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表达提高抗寒性 摘要:ICE1,一种拟南芥的转录因子,通过RT-PCR方法克隆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成功转化到稻品种垦鉴稻10。经过PCR扩增和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ICE1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与非转基因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表现出高抗潮霉素B,和转基因ICE1的单拷贝基因的孟德尔遗传一致。在低温胁迫下,转基因植物表现出较低的死亡率,且脯氨酸含量增加。这些结果表明,拟南芥的ICE1在水稻中起到功能,而且,过表达的ICE1可以提高水稻的冷胁迫的耐受性。 拟南芥的转录激活因子在低温下激活ICE1并刺激CBF / DREB基因表达。随后,将活化的中CBFs/ DREBs结合CRT/ DRE顺势作用元件(GAC)在启动子区域,连同其它蛋白质(RNA聚合酶等)相互作用,最后诱导下游冷反应基因(COR)以及其他低温驯化基因表达。这一过程通过改变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并最终提高了植物耐寒性。ICE1的组成型表达提高了拟南芥抗寒能力。克隆拟南芥CBFs/DREBs同源基因,在水稻中命名为DREB1A,OsDREB1B,OsDREB1C,OsDREB1D和DREB2A。Chen等克隆OsDREBL大米,和Tian等[8]克隆水稻3转录因子(OsDR EB1-1,OsDR EB4-1和OsDR EB4-2)。验证了,大部分的克隆的基因的可以在CRT/ DRE顺势作用元件下结合在COR启动子区域。直到现在,大多数水稻抗寒基因已被分离和鉴定,但未见拟南芥ICE1基因在水稻中的相关报道。此外,CBF基因的转录水平不受冷胁迫调控,这里一个潜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我们通过转化拟南芥ICE1提高水稻耐冷性提供。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成功地将拟南芥转录因子基因ICE1转化到水稻品种垦鉴稻10,并研究了ICE1转化对水稻品种垦鉴稻10耐冷低温的影响。 植物材料 质粒和菌株 植物表达载体命名pCAMBIA1300-35S-ICE1-polyA的构建(图1),其中载有ICE1 cDNA片段和选择标记基因的HPT,抗对潮霉素B的CaMV 35S启动子。

病害中英文名称对照

稻瘟病Rice blast 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细菌性条例斑病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Rice bacterial foot rot 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e disease 水稻苗期病害Rice seedling diseases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稻曲病Rice false smut 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 小麦赤霉病Wheat head scab 小麦纹枯病Sharp eye spot of wheat 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小麦叶锈病Wheat leaf rust 小麦杆锈病Wheat stem rust 小麦散黑穗病Wheat loose smut 小麦腥黑穗病Wheat common smut 小麦全蚀病Wheat take-all 小麦梭条花叶病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大麦条纹病Barley stripe

玉米小斑病Southern blight of corn 玉米大斑病Nothern bilght of corn 玉米瘤黑粉病Corn smut 玉米纹枯病Corn sheath blight 玉米粗缩病Maice rough dwarf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mosaic 甘薯黑斑病Sweet potato black rot 甘薯茎线虫病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disease 甘薯根腐病Sweet potato root rot 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 棉花病害Cotton seedling diseases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 棉铃病害Cotton boll diseases 油菜菌核病Rape scletotiniose 油菜病毒病Rape virus diseases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 disease 大豆花叶病Soybean mosaic 大豆菟丝子Soybean dodder 花生青枯病Peanut bacterial wilt 芝麻茎点枯病Sesame stem wilt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摘要】我国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占世界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2.8%,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29.1%,超过小麦居首位。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关键词】水稻;生物学特征;应用 1.水稻的生长与发育 水稻的生长是指一定时期的数量增加,如植株高度、分叶发生、颖花分化等量的不断增加,具有连续性,直至生命周期或生育阶段的完成。水稻的发育是指在生长到一定量的基础上,生育进程发生质的转化,如幼苗阶段、分蕖阶段、穗形成阶段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直至完成量的增长和繁殖下一代。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进程。只有在一定生长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育;发育的同时,也在进行量的增长。总之,生长的连续性和发育的阶段性,两者是互为因果,是不可分割的动态进程。 1.1水稻的生长 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蕖期。在生产上移栽稻又分为秧田期和苗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般为25-50天,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 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打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1.2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既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是指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95-125天),中稻(35-155天),连作晚稻(120-140天),一季晚稻(150-175天),还可把早、中、晚熟稻的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是指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表现出随播种季的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1.3水稻品种的“三性” “一性”是指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很短,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

水稻广告语

水稻广告语 篇一:现代恶俗广告词 篇二:先正达水稻杀虫剂广告 先正达广告宣传内容 亲爱的农民朋友你们好: (男)这里是先正达科技大篷车下乡活动,先正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公司,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农民解决了病虫草害的防治问题。在水稻的虫害防治上,我们有最佳的防治药剂—《福戈》,一次施药全面解决水稻的主要虫害:钻心虫、稻纵、稻飞虱、稻蓟马等水稻主要虫害。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增产增收。 (女)农民朋友们,你今年还在为水稻钻心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发愁吗?你想喷一种药剂解决水稻的所有虫害吗?你想使你的水稻长的比别人家的更健壮吗?你想水稻每亩地多收100斤稻谷吗?用先正达的《福戈》吧!)是用低价位的普通产品,一个星期打一次? 还是用质量好,大品牌的放心药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使用用药不仅要有效全面防治虫害,还要确保产量增加,综合成本最小,投资收益最大。瑞士先正达生产的福戈就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女)我们该如何使用福戈呢?具体方法如下:

1、秧田期 每亩秧田2-3桶水,每桶8-10克福戈。强根壮苗持效长,移栽返青活棵快。 2、分蘖剩末期 每亩8-10克福戈,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全面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喷一次可坚持20天,就不用一周打一次药了。 3、破口前7-10天 每亩8-10克福戈,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破口前用福戈,长效持效看得见。 (女)为答谢广大农民朋友对福戈3年来的信赖,20XX年先正达科技大篷车所到之处,农民现场购买福戈就有机会获得先正达购买的礼品,礼品有限,送完为止,只有一次机会,不要错过奥。 (男)瑞士先正达!福戈是先正达公司20XX年隆重推出的水稻田全面杀虫剂,此产品是两种高效杀虫剂的完美组合,其作用方式胃毒、内吸和触杀,所以对水稻田的主要害虫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杀虫效果,同时福戈具有明显的壮苗作用,目前已在安徽多个地区推广,为农民所认可。如滁州、陆安、巢湖、安庆、宣城、芜湖、蚌埠等地使用福戈防治水稻主要虫害的最佳两次时机为:第一次用药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及稻飞虱,可在蛾高峰后7-10天或水稻分蘖盛期,每亩8-10克,每亩用水量30公斤,均匀喷雾。第二次使用在水稻破口前后或根据当地的病虫情报,每亩用福戈8-10克,主防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