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为例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农民、农村和农业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边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市场理念模糊,农村经济并没有实际发挥其重要作用,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城镇化发展则成为着力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主要途径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固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农村集贸市场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小城镇的发展、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繁荣农村市场、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为研究视角,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从而研究采取有效对策,着力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本人主要从解放思想,转变政治职能,构建公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体系,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发展,提高农民、农村集贸市场经营者素质,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力度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集贸市场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一、导论

(一)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至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3年的中央1 号文件、1987年的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我们看到农民、农村和农业由于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边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市场理念模糊,农村经济并没有实际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的背景下,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二元机构明显,与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背离。这种城乡差距在西部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更加明显。因此,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党的“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看见了这种差距并以城镇化发展作为着力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就是发展小城镇,着力发挥小城镇的重要作用。但是,这又有一个悖离难题摆在面前。小城镇化的前提是农村商品的市场化、国际化,其根本在于农村商品的集贸市场的市场现代化、国际化。由于农民、农村和农业身上并没有多少“现代性”的品格体现,现代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意识和趋势并不明显。而作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市场经济生活的主要领域——集贸市场,其市场化水平不高,再由于社会对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的偏差、过去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中的制度设计的缺陷、农村文化科技落后、农民、农村小农意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法制不健全等原因,都使得农村集贸市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今天城镇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悖理难题已经不适应其发展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的呼声下,如何研究农村集贸市场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部平衡,以及自然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主要途径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固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

(二)研究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至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3 年的中央 1 号文件、1987 年的中央5 号文件和1991 年的中央1 号文件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明了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并将经济建设的主旋律贯彻至今。由于农民、农村和农业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边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市场理念模糊,农村经济并没有实际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的背景下,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二元机构明显,与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背离。这种城乡差距在西部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更加明显。因此,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党的“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看见了这种差距并以城镇化发展作为着力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思考,以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一般来说,从对研究的现状来看,新农村下的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主要还是政府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专业从业人员和专家,大部分都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研究经验,甚至一些本身就从事政府基层机构的相关从业人员、公务员等。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将触角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尤其是结合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专门对新农村背景中的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的成果还不多。

在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中,主题中带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镇化发展”关键词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就从2000年开始收索就有几千篇,还不包括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硕士、博士研究论文其中不乏为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专门从事者。为主题的收索,从2000年以来,就有上千篇研究论文,还不包括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硕士、博士研究论文。这些研究课题和成果都主要局限在对国家至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3 年的中央1 号文件、1987 年的中央5 号文件和1991 年的中央1 号文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解读和研究,尤其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的政策的解读和诠释。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视角,从经济、文化、城乡统筹、农民农村利益、土地建设为研究方向进行

全方位的研究。也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视角的综合研究比较多,成果也比较显著。这与国家至新世纪以来重视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分不开的,也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早期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有关系。

郭杰忠比较早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义做出了全面而清晰地界定。他在2005 年7月撰文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张晓山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字方针出发,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做了界定。谢来位从公共政策体系方面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农村公共政策体系建构的目标体系。徐勇从国家整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理性分析。韩俊则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马晓河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首先解决农民最需要、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内容包括“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温铁军则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做出了解读。他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不再过多的强调经济增长;而是不再单纯的强调城市化。林毅夫则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既包含了过去“三农”政策所强调的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内容,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同时也包含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既是过去“三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已到了需要解决城乡在收入、生活等方面差距的新社会发展阶段。

“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积极推进城镇化,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初见成效。尤其是以贸易为重要途径的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城乡资源得到整合和协调。有部分研究者开始以新农村建设为特殊视角进行研究。胡必亮就提出将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将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是通过村镇聚合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将村庄整合到城镇体系之中;二是通过发展城市区和城市带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将城镇系统延伸到乡村系统之中。陈继宁从新农村建设过程本身来分析,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新农村,二是城镇化。通过对农

村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大量农民进入城市,部分农村变成城镇,有利于加速城镇化的发展。陆大道则提出进行城镇好是必要的,但是应该避免过度城镇化。而集中于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者来说,他们对乡村集市及集市贸易进的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对集市的起源与发生、集市贸易的发展、集市的功能、集市贸易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总的来说,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乡村集市的专著,研究中更加关注现实问题,视角更为新颖,不再局限于经济史和社会史的视角。但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视野还不够开阔、缺乏从管理学、市场经济、社会学、法制规划等方面综合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对城乡发展变化和农村集贸市场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影响的海很少关注。而且本身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比较少,甚至在中国期刊网中收索的以“农村集贸市场”的论文只有十几篇,其中还以城镇化发展的主题有关,这凸显我们对于农村集市贸易问题的重视仍然不够。农村集市贸易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农村商业流通的主要领域,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能否正确认识农村集市贸易问题,是关系到能否更好地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更是事关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对集贸市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也使本论文的研究成为可能。

国外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就作者的采用各种资源和途径进行的研究考证以及能力范围之内发现,国外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在于从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农村集贸市场的考察研究,如弗里德曼(Friedman)等人以区域史的研究视角对农村集市的发展变迁过程进行了历史的描述。他们就河北省五公村的乡村社会变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其中描绘了一条清晰的农村集市贸易变迁线。施坚雅以集市的基本情况为立论根据,对集市的规模、结构、功能、特点和集市的设置、管理等进行分析。关于集市的结构,施坚雅认为集市呈等六边形结构排列。他运用中心地理论研究中国的乡村集市,以四川省为典型事例,认为中国的基层墟市、大市集、市镇是一个层级性的整体,基层墟市(集市)围绕中心市场按照等六边形结构排列。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研究还比较少。当然,也可能由于作者本身的资料掌握、视野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不足。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至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3 年的中央 1 号文件、1987 年的中央5 号文件和1991 年的中央1 号文件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明了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并将经济建设的主旋律贯彻至今。但是,农民、农村和农业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边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市场理念模糊,农村经济并没有实际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的背景下,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二元机构明显,与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背离。这种城乡差距在西部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更加明显。因此,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党的“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看见了这种差距并以城镇化发展作为着力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就是发展小城镇,着力发挥小城镇的重要作用。但是,这又有一个悖理难题摆在面前。小城镇化的前提是农村商品的市场化、国际化,其根本在于农村商品的集贸市场的市场现代化、国际化。由于农民、农村和农业身上并没有多少“现代性”的品格体现,现代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意识和趋势并不明显。而作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市场经济生活的主要领域——集贸市场,其市场化水平不高,再由于社会对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的偏差、过去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中的制度设计的缺陷、农村文化科技落后、农民、农村小农意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法制不健全等原因,都使得农村集贸市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今天城镇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悖理难题已经不适应其发展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的呼声下,如何研究农村集贸市场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于本身从事政府服务内容的基层干部来说,更是必需要做的一项基础工作。这也是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和目的。

虽然由于种种的原因,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相对城市各种贸易市场来说比较落后,其管理、规划、制度建设以及市场化引导都需要加强。但是,由于在中国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对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空前重视,我国农村集贸市场较过去来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集贸市场已由最初的街头地摊逐渐形成规模化,并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特别在一些发达城市相匹配的农村,集贸市场已经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城乡产品交易的平台。中国农村集贸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来说都是一个无比利好的信号。因此,进一步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市场体系、规划管理、市场引导、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农村集贸市场的影响力、推动力,对于农民基本需求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实现,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当前,纵观国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的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的研究者的研究视角都还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的研究,对于农村集贸市场在新农村发展背景下的综合研究还不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更是不多。因此,如何就建立一个统一、开放、规范、平等、有序的农村集贸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在理论深度上还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集贸市场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空前重视,我国农村集贸市场较过去来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集贸市场已由最初的街头地摊逐渐形成规模化,并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丰富农村农民的生活、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在一些发达城市相匹配的农村,集贸市场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活跃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裕农村百姓的主要经济载体和推动力。可以说,中国农村集贸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来说都是一个无比利好的信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和战略意义

1.涵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近年国家社会经济形势以及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

既是一个概念,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的界定,是从我国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采取何种措施和政策,实现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某些目标角度来说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在这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农村的发展状况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策,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的政策。

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和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逐步改变不利于中国城乡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解决农村穷、农民苦、农业落后的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确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行业到文化行业,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在一直在议论或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也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和政策,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战略意义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一目标,可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有了明确的意义。

(1)是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

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看,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化道路是必然路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农村的自主合作的改革道路开始到整个城镇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的,尤其是城市工业化的道路。到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重要发展高度,基本上

实现了大部分地方的城镇化,但由此带来的是城乡差距的两极分化、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阵痛。一方面,城镇化看似基本上达到了城镇化的要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成型;另一方面,农业、农业和农民并没有真正改变落后的面貌,尤其是本身处在西部不发达的地区的农村社会。因此,要解决这种城乡差距明显的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民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这种理想提供了可参考的政策路径。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工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城镇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任何一方面的现代化实现与否,都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命运。但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城镇的现代化与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越来越趋于不平衡、不和谐。尤其是截止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二元格局和城乡不协调发展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障碍。因此,只有解决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城镇和农村共同的现代化之路。

(3)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三农”问题却是现代化建设中任务最重、形势最紧迫、道路最复杂、目标最艰巨的环节。“三农问题”的出现,不但加重了城乡结构中不平衡的二元格局,也是制约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探索农村社会中各项发展的重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集贸市场的涵义和特点

1.涵义

农村集贸市场是联系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是农产品主要的供应场所和流通渠道,是具有公益性的市政基础设施。一般来说,农村集贸市场是一定的时间间隔,一定地点,周边农村居民聚集进行交易的场所。3从国家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说,农村集贸市场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市场登记的下列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这也是作者研究中对农村集贸市场的涵义的界定角度。一般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

集贸市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建在乡村中的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主要是从传统的集散市场演变而来;另外一种是建立在农村和城镇交界的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本人的“农村集贸市场”兼指这两种,作者的研究角度也是基于这两种集贸市场进行。

2.特点

农村集贸市场特指在农村社会中发挥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交易功能的场所,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市场形式,也是连接农村与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虽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和乡村的距离逐渐缩小,但是并没有改变农村集贸市场乡村地域性的特点。

农村集贸市场一般是经营农户产品和农业发展相关的如建材、五金、农药等的综合型市场,其建筑面积在大约200-1500平方米不等,主要视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市场地位的不同而定,主要以一个个摊位或门店的形式存在。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民、农村和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现在的农村集贸市场多采取市场交易大棚形式,运用大跨度、大空间的钢架结构,甚至有条件的建成为封闭的室内市场。

(三)农村集贸市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二十字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根本在于如何带动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创新农村经济基础,改变农民苦、农村穷、农业落后的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以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则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繁荣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活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丰富、流通领域的畅通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必须依托农村集贸市场的经济促进、市场繁荣以及城乡发展的纽带等作用,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照办活仿照其他国家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长期的农业文化传统以及产业分布广的特点,着力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积极发展农村集贸市场,推动农村产业化

发展的步伐。因此,要借助农村集贸市场这一有效载体,将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以及农业生产中工业品的供给与流通等环节连结成成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健康的农村产业化格局。以遵义市红花冈区为例,自2008年以来,全区60多个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完成了城乡连结的纽带作用,实现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布局,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粮油等为主体的加工、包装、生存等产业格局,并通过集贸市场的带动,让一些具有条件的农村建立产品专门供应基地,依托产品基地培育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和龙头产品,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化和产业化。如经过深加工和包装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海龙米”品牌的打造,正是在农村集贸市场产业化发展中发展起来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

2.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

农村集贸市场是实现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设农村集贸市场,首先推动的是集贸市场周围农村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农业得发展,农村得繁荣,农民得收入,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小农经济格局,实现以市场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以发展带动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农村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实现了城乡一体的生活、生产和流通格局。这时候,农村社会不必要羡慕城镇的生活生产方式,因为农村在农村集贸市场的带动下,也在悄然的改变农村小农经济格局,逐步步入城镇化道路。

3.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农村集贸市场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技术、管理、服务和科技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经营者,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要,这些都迫使农村、农民不得不改变生活和生存方式,不得不得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要求,培养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意识,农民和农村在集贸市场改变改变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文化面貌、精神面貌,尤其是城市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了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下,农村和农民有这样的一种结论:没有文化,农民都不好当。

4.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农村经济

农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载体,也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是重要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市

场。当前,我国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起步之年,其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方式是其重要的内容。但是,农村是我国人口最对、面积最广的经济区域,也是目标市场经济最薄弱的区域,这里有巨大的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发展空间,这都依赖农村集贸市场的连接拉动。农产品的销售和深加工,都有赖农村集贸市场来实现,对农村生活、生产所需工业品的供给也有赖农村集贸市场来实现。因此,农村集贸市场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程度,也影响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就很难实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贸市场的出现,解决了农村市场经济不高的问题,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推动了农村与城镇市场经济的共同发展。从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繁荣程度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地方的农村集贸市场比较繁荣,当地的社会经济也相对比较好。就以遵义市红花冈为例,目前总共有约60家农村集贸市场,其中长征镇、南关镇和新浦镇占了约整个红花冈农村集贸市场的2/3,而这三镇的经济总量也占了红花冈农村经济的总量的约1/3。因此,农村集贸市场虽然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却是农村市场经济繁荣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的现状研究

遵义市红花冈区作为遵义市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分部地,也是遵义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繁荣农村市场经济,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集贸市场的基本状况

1.分布逐渐合理,结构趋于完善

据初步统计,截止2010年底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共计60个左右,分别分布长征镇、南关镇、新浦镇、海龙镇、深溪镇等主要集镇上,几乎包括了红花冈农村乡镇。总体上来说,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呈现瞒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立足农村,以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来不断健全农村集贸市场网络,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共存发展的农村集贸市场格局。

2.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在2008年,红花冈区30个农村集贸市场年交易额约35505万元。并在2009

年-2010年之间,在原有30个基础上,投入500万新建和改造了约30个农村集贸市场,基本形成专业与综合、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农村集贸市场体系。这60多个集贸市场,几乎承担了红花冈区农产品的流通和工业用品的流通任务,也繁荣了农村的市场经济,改变了农村自主经营和管理的小农经济模式。集贸市场经营者带动给整个农村集贸市场体系的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加强。在农村集贸市场中,生产、销售和流通中的个环节中,人们都开始利用市场规则有意识地进行技术加工、包装、市场营销、产地认证等。如通过农村集贸市场走出来的“湄潭翠叶”、“风岗”(米、油)等。通过农村集贸市场,不但盘活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市场,而且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农村地方产品品牌,甚至保护发展了民族品牌、文化遗产。

(二)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作者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集贸市场为纽带的农村市场经济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遵义市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本身的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等的影响,当前的农村集贸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规划布局建设不尽合理。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农村集贸市场的总体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村集贸市场总体缺少、实际建设合理性等方面都越显不适应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部分地方农村集贸市场缺少,建设简陋,容量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也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建设农村集贸市场时不考虑实际,求大求新,重复建设,结果有场无市,市场建设效益低下,导致资源财富的严重浪费。在红花冈区就有很多初具规模的农村集贸市场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缺少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往往沿交通干线布局,以街为市线状发展,既影响了镇容街貌,阻碍了交通,也不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档次不高,存在安全隐患。现有农村集贸市场多数属于传统型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改建、新建的农村集贸市场档次也不高,市场设备简陋,配套设施不全,现代化信息系统不完善。农村集贸市场大多是砖混、砖木和露天简易钢

架雨棚结构。此外,农村集贸市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检测管理不到位,火灾安全隐患、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3.内外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市场设施档次普遍偏低,购物环境差。大部分市场多年来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单一,与快速发展的城市不相适应。农村集贸市场环境“脏、乱、差”问题是制约农村集贸市场提档升级的主要因素。一是市场内部环境因基础设施不配套或老化,市场没有蔬菜检测等必需设备,造成部分市场地面污水横流、部分市场棚顶不能遮风挡雨。还有部分市场缺乏硬件设施,如活禽宰杀专门设施、熟食摊位防蝇设施、水产摊位排水设施等,也是市场内部环境“脏、乱、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市场外部环境因部分市场摊位有限或因小菜贩不愿进场交易以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场外随处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现象,场外环境卫生问题也比较突出。

4.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涉及商务、工商、规划、城管、安监等多个部门,但未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按管理性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2001年实行“管办分离”从工商部门划出,具体由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管理,硬软件条件相对较好、运转相对有序,但这部分市场只占城区农村集贸市场的9%;另一部分是社会多元化投资兴办的市场,安全隐患等问题较多的正是这部分市场。对于后一部分市场,商务部门有管理职能却无管理手段,既无市场管理执法权,又无市场经营许可权。由于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造成了大部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无序,也造成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5.职能部门缺乏协调,造成食品安全存在隐患。与市场监管有关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比如,卫生证办理难,造成各农村集贸市场普遍存在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现象,一些食品经营业户无健康证;“三防设施”、“工作服帽”等不到位、不统一。

6.市场开办单位缺乏做大做强意识,管理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大多数市场开办单位重收费轻建设、轻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没有争先创优意识,出租摊位(房屋)后对经营业户后续管理不够,造成行市、门头装潢混乱等现象。

7.农村集贸市场建设资金短缺,建市场的优惠措施不到位。这是影响当前农

村集贸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集贸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这对于财政状况普遍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许多乡镇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来建市场,甚至于建设市场的一些优惠措施也不能到位。

8.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辐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辐射能力较弱。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三)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对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了解来看,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看似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自己本身的原因和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的。但是,从整个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着共同的深层次的问题的原因,归咎在一起还是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农村、农民以及社会经济的原因。

1.农民、农村和农业的观念意识落后,现代化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品牌意识等不强

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者主要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其大部分来自城市周边的农村。作者就遵义市红花岗区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者超过90%来自集贸市场周边的乡镇农民,只有个别部分是来自下岗工人和手工业者。因此,农民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在长期作为农业为主导的国家,从长期的实际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忽略发展来,决定了农民、农村和农业很难得到大量的人力、资金、技术支持。虽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看,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也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经济的面貌。

而从整个农村系统来看,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掌握现代的农业技术,现代化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品牌意识等不强。思想

保守,观念成旧,很难担当集贸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作用;其次是对集贸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少农村集贸市场对集贸市场的理解还多停留在买卖商品、交换产品的传统集贸市场理解,对集贸市场的市场经济意识、技术支持、产品包装、农产品与生活用工业产品合理流动、消费模式、品牌经营等等几乎一致的缺乏。因此,农村集贸市场还很难从现代化的市场发展角度思考如何经营、发展农村集贸市场。

2.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制度设计缺陷,使农村集贸市场一定时期内游离于市场体系之外

当前,除了靠近城镇新建的农村集贸市场外,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农产品集散地和交易流通场所。县乡村各级政府在这些市场调节管理的作用也各有不同。现有政府机构或其他公共管理部门制度设计的缺陷,使得农村集贸市场很很长的时期有利于市场体系之外。首先,政府和其他的公共管理部门缺乏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统一管理和约束。一般来说,政府只是理顺了由政府出资或者在城镇中生存的农村集贸市场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相对职责和权限比较明确。但是那些大多数长期就存在乡村社会中的集贸市场,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却缺乏制度供给,很大程度上由这些集贸市场自生自灭。同时,那些本身有政府或公共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支持的农村集贸市场,由于大市场建立后的管理权限和归属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市场后期如何运行、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等,都存在很大的制度缺陷,很多有政府出资的农村集贸市场由于有市场业主、市场经营者以及政府和相关公共管理部门的共同参营,其管理归属和收益归属比较混乱。

3.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从作者对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研究来看,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对于具有地域优势以及良好经营基础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比较块,发展规模比较大,效益也比较好,而大部分的农村集贸市场也分布在这些地方。遵义市红花冈区60多个农村集贸市场,具有经济效益且规模比较大的多集中在遵义市城乡距离较近的地方,其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条件比较明显。大多数乡镇集贸市场还停留在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交替存在的环境中。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靠近城镇和发达地

区的农村社会市场经济意识比较强,对集贸市场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意识比较浓,得到的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分的各种支持也比较多。而且,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一旦形成,更加剧了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差距。

4.农村集贸市场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大部分的农村集贸市场有市场经济的意识,但是整体的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在监管制度、市场分布、市场经营、市场意识以及市场价值理解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都体现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很多农村集贸市场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农村的市场经济建设明显的落后与城镇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系的不完善,市场环境也在短时间很难改善,市场中产品供应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推动也很难实现,加之缺少影响力大、品牌效果突出,竞争力强、效益较好的集贸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完善的体系很难在短时间里建立。从当前全国普遍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来看,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农村集贸市场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得理,管理制度缺陷,从业人员素质差,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不高分不开的。这不是那个行业,也不是那一个从业者的错,也不是只单纯改变某一个环节就能改变的问题,根本上要培育完善的现代农村集贸市场体系。

5.农村教育、文化科技相对落后

农村一直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科技落后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长期的农业文明的历史、占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科技相对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者大部分是来自农民阶层,他们多数承担者农闲时是集贸市场经营者,农忙是农民的双重角色,他们总体上的农业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意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意识都不强。正因为农民、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缺乏技术、知识以及市场经济的管理能力和意识,对农村贸易市场化的趋势认识不足,甚至害怕市场化的冲击,根本上制约了农村集贸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四、以农村集贸市场为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决农村集贸市场则成为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集贸市场

转变观念,一是要转变农业、农村和农民就是贫困、落后和低层次生活的代名词,要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上,将农村社会中的发展提高到现代化发展的高度,是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的高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集贸市场缺乏现代性的市场经济意识,优秀的管理者、经济人才很难选择到所谓偏远落后的农村就业发展,高素质人才更是不可能回到农村。俗语说“鱼跃龙门”,连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都不愿选择回到农村社会去施展自己。农村集贸市场作为和谐新农村的一个和组成部分以及平台,更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农村市场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农村集贸市场在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当前,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将农村集贸市场在和谐农村社会、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丰富社会生活中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改变农村集贸场脏、乱、差、俗的局面,使农村集贸市场成为绿色、健康、繁荣的代名词。

二是要农村社会传统的或现存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文化相结合,走基于民俗民风尊重的市场化道路,让农村社会在市场化过程中得到实惠。过去在小农经济的年代里,人们往往重视农业生产过程而轻视产品流通过程,在传统生活习俗中,并没有把现代化的商品流通服务放在正确的位置。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集贸市场的市场地位、作用及其改造提升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位置。

(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基层组织在市场中的调控和监督作用

在县乡村基层政府职能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由管理者、决策者转变为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大力构建县乡村各级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服务机构,提高政府基层组织在服务和引导农村集贸市场的主导作用。首先,县乡村以下政府机构,要站在公共服务机构的角度,将社会公共服务的政策、精神落实在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服务功能中,使农村社会在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繁荣中得到实惠。其次,解决角色缺失的问题。

目前县乡村以下政府机构,还是当县太爷、衙门的的角色,高高在上,并没有体现出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中公共服务型机构的角色职能,还市场主体给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集贸市场经营者,没有认识到他们才是农村集贸市场的主体。县乡村以下政府机构重点做好农村集贸市场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理念供给、技术支持,并且要在农村集贸市场的整体运营过程中发挥政府服务、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整体效应。

在具体的服务管理过程中,理顺农村集贸市场管理体制,强化镇、乡、街管理服务主体责任。镇、乡、街要创新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管理方式,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便民利民”为指导,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发展便民店、放心店、绿色店,鼓励超市增加农产品供应,满足辖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推进各乡村现有农村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支持“农改超”,全面改善农村集贸市场环境,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品质;加大露天市场取缔力度,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发展,防止无序经营,维护合法经营者利益。

政府机构管理服务过程中,树立营销理念,推进品牌经营,开展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组织开展文明经商活动和创星级市场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扶持政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并实行必要的考核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快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步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的原则,将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纳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三)构建公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

农村集贸市场是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是改变城乡两极格局、缩小差距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农村集贸市场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快速有序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在优先考虑、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从政策扶持、资金配套和技术支持方面优先给于乡村发展,由城镇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来改变当前城乡集贸市场不均衡的局面。

当前,正因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本身在政策扶持、资金配套、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不公,使得那些本身原理城镇的偏远农村集贸市场得不“关爱”和支持,完全靠自主的管理生存以及传统习俗的维系而奄奄一息。而靠近城镇的农村集贸市

场,是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的门庭、脸面,往往得到的基于以上的支持比较多,发展相对较快,这加剧了城乡两极格局,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背道而驰。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和支持,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要在公平的理念下,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经济特点、各农村集贸市场所处的区位、交通、地形地势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上,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格局。

(四)构建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体系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整体和谐发展来看,要实现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根本转变,必须要培育建立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体系。过去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农村、农业和农民比较分散,各地集贸市场之间、农民之间、经营者之间主要是通过自主的力量在整个发展体系中发挥作用,很难实现集贸市场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优化的市场配置。

1.创建合理布局的市场项目,完善集贸市场体系。按照地域分布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集贸市场。要有规划的创建和扩建各种功能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农村集贸市场,要实现每个乡镇至少一个满足当地农产品和生活工业品流通的贸易市场,切记在布局构建中“嫌贫爱富”,只建效益好、市场大、离中心城镇较近的集贸市场。集贸市场的功能要依据当地不同的经济传统进行定位,如各种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综合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生活集贸市场等,完善各乡村、镇村之间以及镇城之间的市场流通网络。

2.增强农村集贸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要靠良性运营的市场环境来保障,没有市场效应,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发展。市场化和经济效率在农村集贸市场中来看,主要设计两个方面的东西,一是市场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二是是否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并能改善、丰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要紧紧抓住农村社会以及城镇经济发展需求,把握新趋势、新发展,不断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集贸市场在百姓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3.构建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是保证农村集贸市场健康发展的体制安排和法制规定的总称,包括市场界定制度、市场资源配置、产品流通、信誉诚信保障以及运营机制方面的内容。农村集贸市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臵,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

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XXXX农贸市场实施方案

XXXXXX公司 关于XXXXXX农贸市场 建设的实施方案 根据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09年度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商建〔2009〕52号)精神,XX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建XX镇农贸市场的批复及XX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XX镇农贸市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结合XX镇实际和公司发展需要,特制定《XXXXXX农贸市场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乡镇农贸市场“三化”建设目标,改变农村现有市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购物环境,解决农副产品买、卖难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农村农贸市场整体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此,我公司决定以客运站场地为基础,计划占地60亩,按照农贸市场“三化”标准的要求实施建设,以此进一步带动XX镇周边地区种、养业的发展,实现公司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二、改造实施方案。 (一)企业基本情况 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注册资金XX万元,主要经营道路旅客运输、客运站服务、二级汽车维修服务、酒店及商品零售等业务;2006年4月加入四川省汽车运输自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四川省汽车运输自贡集团翔龙运业有限公司,享有二级客运资质,经营跨地市及市级班车、县级、县内的客运班线,公司具有独立法人代表资格。主要经营重庆、成都、泸

州、宜宾、内江、隆昌、富顺、自流井等16条客运线路,有四级客运站1个、二级汽车维修厂1个;公司现有车辆55台,客位906座。 2009年末企业总资产1014.5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33.67万元,流动资产278.29万元,净资产总额737.4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7.3%;2009年公司完成旅客运输量128.98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5048万人公里,安全运行3612万公里,总营业收入1169.63万元,净利润86.77万元。 (二)市场改造实施情况 市场改造分两期工程完成。第一期工程主要是新建交易棚、场地硬化和服务功能分区并规范相应的市场管理制度,具体实施如下: 1、建设交易区 交易区共占地面积约40亩,拟投资额为1200万元人民币,修建固定门面450个,零时摊位400个。市场总体规划为水果区;蔬菜及肉类区;干、副食品区;水产区;家禽、兽类区;农副产品交易区。 a.水果区摊位50个,每个摊位配置约10㎡的空地,摊位与摊位中间的通道为1.5米宽,投资额为80万元人民币。 b.蔬菜及肉类区摊位共200个,每个摊位配置约10㎡的空地,摊位与摊位中间的通道为2米宽,供行人路过需要,投资额为150万元人民币。 c.干、副食品区店面140个,每个店面面积为约25㎡,店面与店面中间的通道为5.5米宽,供货主配货车和消防车通行需要,投资额为200万元人民币。 d.水产区店面60个,每个店面面积约30㎡,每个店面外配4㎡的鱼池一个,此交易区同畜禽交易区相邻,其间的空间场地1000㎡用于辅助交易,投资额为200万元人民币。

【思考建议】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X月X日至X日,中青二班一支部全体学员赴XX保税区、珠澳口岸人工岛、横琴新区、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等参观调研。在本次参观调研中,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新农村建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南澳村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下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乡村特色风貌,集体研究规划,提出“一河两岸”设计、村道沿线景观设计等。二是上下联动,共商共建。集市、区、镇、村联运机制,上级部门给政策、资金支持,并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村挂点领导,更好指导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四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计生、劳保、信访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村民再也不用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到镇政府办事了。五是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村固有的稻米、水产、果林等产业,大力开发、发展旅游业,引进龙头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村产业建设,拓宽产业渠道。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新时代的要

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通过本次南澳村新农村建设的参观调研,结合十九大报告和我个人对农村的一点了解,谈谈我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九大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让经营权活起来,盘活土地的有效利用。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立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切实做好农村宅基地、农地的确权登记管理,妥善处理农民土地纠纷。 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等。通过土地入股、农户入社,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解决土地细碎化和产出能力低下等问题。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只增不减,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探索扶贫的财政补助资金、各级财政投入到村集体的建设项目中;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确保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新型农贸综合市场项目初步设计方案

新型农贸综合市场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目录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三、编制可研报告的依据和范围 第二章:市场预测和改扩建规模及经营范围 一、市场预测 二、改扩建的规模和经营范围 第三章:场址和建设方案一、场址 二、建设方案 三、建筑防火设计 四、排水系统(环保处理) 五、电气 六、防雷接地 七、抗震 八、公厕 第四章:农贸综合市场管理职能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 一、职能组织机构 二、人员编制及来源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二、资金筹措

第六章:财务测算与评价 一、经济效益分析 二、社会效益分析 第七章:项目及开发企业概况 一、项目概况 二、开发企业的概况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第九章:附件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XX市政府2007年8月份在第9次常务会议中研究决定“为加强城区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培育发展步伐”,形成共识:用5年时间,重点推进“五个一”工程和“三个一批”工程建设的市场战略发展目标,其中一个重点的战略发展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农贸市场;鼓励引导建设一批农贸超市”,积极发展现代农副物资产品流通组织形式,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在推进农业化过程中,在加强市场建设,培育形成本地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体系。XX市政府就此在财政、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给出了一系列扶持鼓励引导政策和优惠政策,并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要求“切实抓好农副产品物流的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工作”,“按照《规划》建设发展目标,切实加大对农贸市场新建和改扩建的工作力度”,强力推进“新建的农贸市场按标准化建设”,着力引导农贸市

乡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 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镇位于富顺县城东北,距县城16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有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4%以上,辖农业村20个,村民小组321个。由于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差,农民素质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难等实际困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

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

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

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重新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今后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 标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考 1 正确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之所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1.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就整体而言,我国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来自农村,最多的隐患也来自农村。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2 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阶段,总体上已经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时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2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目标要求 党中央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20个字,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

农贸市场建设方案

目录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建设方案编制依据和范围 编制原则 研究结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建设项目背景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 建筑方案设计 结构方案设计 给排水方案设计 电气方案设计 第四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投资估算 资金筹措 综合估算表 第五章:附图: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惠农区尾闸镇下庄子村新欣农贸市场 2、建设性质:新建 3、建设规模:扩建市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改造人行道1500平方 米;地面维修面积1500平方米;改造道路12190平方米;新增停车 场面积2600平方米。 4、建设单位:惠农区红果子镇人民政府 5、建设地点:109国道以东,红礼东街以南。 建设方案编制依据和范围 (1) 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 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3)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 (4)《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5) 现行的行业规定、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 (6) 石嘴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新区规划。 (7) 项目单位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 2、研究范围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项目建设目标及主要内容; (3) 项目建设规模的确定及功能配置; (4) 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编制原则 1、项目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配套、高效灵活、兼顾发展的原则。 2、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环保、消防等规定、标准和规范。 研究结论 1、本项目的建设将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改善交易环境,带动就业与创业。 2、本项目的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使扩建后的市场更有利于开展招商引资。 3、本项目选址,交通便利、供水、供电及通讯等各项建设条件均已具备。 4、本项目已作了大量和充分的前期调研论证和准备工作,项目建设无论从功能、规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上,还是客观需要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该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和城镇发展要求,建设条件已经具备,建设规模合理,建筑标准适当,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认为本项目是必要的,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建设项目背景 1.项目背景 红果子镇位于石嘴山市原惠农县马家湾子,是原县政府所在地。2003年7月22日,惠农县和石嘴山区合并后乡镇区规划也进行了调整,即红果子镇由原来的马家湾子镇、红果子镇和下营子乡合并组成新的红果子镇。红果子镇作为惠农区的城市副中心,2005年被列为全国118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2009年被确定为全市“三城三镇”中的重点镇之一和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试点镇,承担着面向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是承接城乡的联系纽带。作为农村之首,需要带动全镇各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之尾,红果子镇承接着惠农城区的辐射带动,同时还肩负着吸纳众多农村人口、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目前,惠农区党群部门和一些涉农、科教文卫等部门仍在红果子镇政府所在地办公,加快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对促进红果子镇城市化进程和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大意义。 红果子镇形态为整体块状结构,红礼路以西与中心路交叉地段规划为商贸中心区,惠新街两侧形成行政、生活居住区。根据红果子小城镇总体规划,规划路网以方格型为主,由东、南、西、北四条环路组成小城镇外环,经红礼路为红果子镇南北轴线、迎宾路为红果子镇东西轴线,由主干路组成的二纵-红礼路、惠新街,二横即北五路、迎宾路,构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公平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们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与我们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总旨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方案 .doc

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方案 撰写人:XXX 本文档介绍了XXXXX. YOUR LOG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市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以及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相关政策,以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全面推进全县农村经济持续繁荣,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及省、市、县的总体安排部署,借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立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科学配置市场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2014年6月底前,每个乡镇至少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农村集贸市场并投入运营。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乡镇主体,部门联动。乡镇要作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主体,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国土、发改、工商、住建等部门要给予积极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乡镇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将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市场规划设计方面要

做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立足现实、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集贸市场对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三)坚持创新模式,多元投资。要建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各乡镇除自身出资建设市场、规划物流园区或商贸区外,也可通过招商引资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市场建设,形成多元投资、齐头并进的市场投入模式。 (四)坚持分类建设,量力而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财政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指导、量力而行,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既要保证市场的实用功能,又要节俭办市场,反对铺张浪费。 四、工作步骤 全县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工作共分为五个阶段: (一)2014年3月,规划选址,土地流转阶段。完成市场选址、方案设计,土地流转工作。 (二)2014年4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阶段。完成市场内“三通一平”及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2014年5月,招商引资,配套服务阶段。完成市场分行划市及摊位招商,与市场功能相配套的各项服务设施要同步到位。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新农村建设理念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科技和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一项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建立起十条理念。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务必要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清晰,特点要突出,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观念要新、起点要高、质量要严。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确保农业现代化替代传统农业,确保农民增收,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各级政府应注意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深入基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规划切实做到具有足够的操作性和弹性,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取信于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忌搞群众得不到实效的“形象工程”。一定要脚踏实地,抓紧解决农村中急需解决的就医、上学、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社会公共设施问题,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取信于民,尊重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才能同心协力地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方案设计说明

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方案设计说明

XX综合市场规划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规划设计篇 ★★规划设计说明 一、规划设计依据 1. 《XX总体规划》(—2020); 2. 广西XX建设规划委员会下达的《建筑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用地红线及现状地形图;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5. 国家及XX现行有关法规、规范及规定。 二、项目概述 XX综合市场位于广西XX城乡路西段,地表状态基本平坦地形,市政路从中心穿过,周边有正在建设中的住宅小区及校园区;公路对面XX小区及毗邻的方洲丽园小区为配套齐全的成熟小区。此用地北侧为城乡路,道路规划宽度为50米。小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1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6577.8平方米,由宾馆、综合市场、商场、办公楼及保存原有的居民私人住宅楼构成。 三、规划构思 1.小区与未来周边城市关系的定位. (1)根据周边城区的功能,本小区设定为集宾馆、商场、综合市场等服务功能社区,服务予周边小区。 (2)市政道路由中部穿过,形成商业带,并有充分的停车位,交通便利。 3. 消防设计. 小区消防设计均按照国家现行消防规范设计。 四、功能分布

根据市政道路合理布置商业建筑,根据功能和景观需要结合实际地形合理安排间距、绿地、停车场。 五、交通组织设计 1.主要道路及交通系统的设立. 依托市政道路,沿线布置各个建筑的支线行车道路,经整理后进入城市干道。 2.停车系统的设计. 停车系统为地面停车系统,并可分为外来车辆停车系统及内部自有车辆停车系统两大部分. (1)外来车辆停车系统:沿街的停车车位均依托道路来设立,内部干道解决主要的住户来客的停车问题。(2)自有车辆停车系统:将需求解决于各组团的自有停车库为主,辅助以其周边的地面车为作为补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叵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 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

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方案

**县城乡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方案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确定了全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100项具体工作任务。建设和改造全县13个乡镇集贸市场,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城乡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努力推进城乡集贸市场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和管理规范化,根据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宗旨,围绕“四区战略”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改善我县城乡集贸市场硬件设施和购物环境,逐步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环境舒适、管理规范的新型城乡集贸市场,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公平、卫生、方便、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把**建设成赣湘边界转型发展工矿区、特色农业产业区、宜居宜业风景区、城乡物流边贸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之乡”。 二、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和谐改造”的原则。市场建设改造工作必须以方便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在建设、改造过程中

充分尊重群众反映和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招商力度,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市场建设改造工作。 三是“分工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市场建设改造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具体负责实施,各相关职能部门予以积极配合。 四是“因地制宜,一场一策”的原则。市场建设改造工作既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长远规划,又要充分结合本地本场实际情况合理推进。 五是“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各地集贸市场的不同情况,先改造后新建,对群众反映强烈、市场功能突出的市场先行改建。 三、工作目标 从今年起,力争用5年的时间完成我县13个乡镇的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具体目标是:2011年完成**镇集贸市场的改造;2012年完成**、**和**3个乡镇的集贸市场改造;2013年完成**、**和**3个乡镇集贸市场改造;2014年完成**、**、**、**四个乡镇的集贸市场改造;2015年完成**、**2个乡的集贸市场改造,并在县城建设1个农产品集散批发市场和1个集贸市场。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城乡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