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语言的局限性理解“孔子”和“柏拉图”对于诗歌态度的不同

从语言的局限性理解“孔子”和“柏拉图”对于诗歌态度的不同

从语言的局限性理解“孔子”和“柏拉图”对于诗歌态度的不同
从语言的局限性理解“孔子”和“柏拉图”对于诗歌态度的不同

从语言的局限性理解“孔子”和“柏拉图”对于诗歌态度的不同同样是轴心时代的大哲人,孔子和柏拉图对于诗歌的态度显现极大的不同。

孔子说起诗歌,评价极高,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孔子在搞教学活动的时候,诗歌那是重要教材,后世也都相信,流传到今天的《诗经》三百篇,是孔子亲手编订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比孔子小一百多岁,但是大体上还算是一个时期的人吧。柏拉图说,要把诗人赶出城邦,他还罗列了诗人的几条罪状,说诗人的作品对真理没啥价值,而且还摧残理性,迎合人性中最低劣的部分。

他俩到底谁对谁错?其实都没有错,其实他俩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我要反三俗”。

柏拉图时代看到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就是《荷马史诗》那样的啊。是长篇叙事诗。我们可以理解成一种有韵律的评书。评书讲究的是故事性和角色刻画,越热闹、越扣人心弦就越好。如果再要迎合两三千年前普罗大众的下流趣味,“三俗”的作料就一定不能少,毕竟是一种商业活动。

古希腊的诗人什么样?大体上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在各个城邦走街串巷的鼓书艺人。所以,从维护正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柏拉图为什么要把诗人赶出城邦了。

那再来看孔子时代的诗歌。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其实是一项正式文化制度的成果,这个制度叫“采诗”。

怎么回事呢?你想,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那个时候可没有现代传媒,连知识分子和官僚集团这些群体都没有,那中央政权怎么了解各地民情呢?

根据汉代的何休给《春秋公羊传》作注中的说法,朝廷养了一些孤寡老人,让他们摇着木制的铃铛,就是“木铎”,到民间去采集诗

歌。一听见谁唱歌,作诗,就记录下来,然后把采集来的诗歌汇集到朝廷的乐官那里,由乐官进行整理,朝廷就可以根据民间的诗歌来了解民情。《诗经》中的“风”,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做法一直持续到汉代,朝廷还正式设立“乐府”,到民间采诗。当然后来因为儒家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和官僚制度的成熟,不再需要这项制度了。但是乐府作为一种诗歌题材还是保留了下来,我们熟悉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都是典型的乐府诗。

这么一梳理你就明白了。不是说,中国从来没有三俗诗歌,而是因为特定的政治目的,能被选出来呈报给中央的,留存下来的诗歌,天然就把三俗的东西给淘汰了。所以,中国诗歌的传统,从源头上就没有“三俗”的问题。

试想一下,假如柏拉图当年面对的是中国的这种诗,他又怎么会主张驱逐诗人呢?所以孔子和柏拉图对诗的主张,其实一样,都想弘扬正能量,之所以表现不同,是因为它们生存的社会状况不同,诗本身不一样。所以说语言是有局限性。

本文整理自《罗辑思维》《熊逸书院》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doc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 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

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以及理解性默写题

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 【初中50篇】 1.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论语》中,表现学习与按时温习,是一件令人高兴并能提升人的境界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论语》中,表明做君子的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要给人以足够的理解和宽容的句子是“,

。”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中,表达君子对有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之人的高兴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答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论语十则》中阐述对学习应该保持正确态度,切莫不懂装懂的语句是:“, ”。 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 ,”。 答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 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答案:逝者如斯夫 10.(2015山东卷)《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00.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00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 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 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 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 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 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 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 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 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 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 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 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 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 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 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 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 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 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让人产生的联想: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 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 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 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整理题与答案汇总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整理 1、《孔子语录》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十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7).《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则》中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则》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则》中.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则》中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 (1).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承上启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古代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虽然柏拉图比孔子的生活年代晚约一个多世纪,但都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兼实践家。西方的思想界对柏拉图极力称赞, 颂扬他是“最伟大的人”,是“人类的导师”把柏拉图的哲学评价为“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事物的源泉”。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国家篇》(即《理想国》)之中。而孔子的思想则体现在由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语汇编的《论语》之中。 柏拉图和孔子在政治思想范畴方面,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是力图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他们分别提出“哲学王”和“内圣外王”,都是人治的政治学;他们都重视和推动社会改革,柏拉图在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孔子在《论语》中向弟子们托古改制“以述代作”,反复讲授全新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格言。俩人在仕途不顺、政见难行的情况下,转而办学园、设杏坛,亲自长期执教,倾心致力于教育工作,其目标都是为政治服务,培养治国人材,这是一般思想家极难做到的又一特点。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柏拉图政治上的主张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政治,而孔子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政治改良性质的“仁政德治”。在《理想国》中,正义是关键,缺乏正义,则其它美德定然失去, 整个国家无善可言,必将丧失理想与和谐。孔子的德治主义系改造周代德政思想而来,孔子仁政德治的核心是仁,礼是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规范手段。柏拉图实际是用理性的力量说明“善”和“正义”;而孔子以“仁”与“礼”为规范,更适用于当时中国的实际。 第二,柏拉图习于哲学思考,在理念上构建社会制度,常陷于空想,但他重视自然科学、军事和工商业;而孔子偏重人文科学,擅于总结历史经验,爱民、重和平,倡孝悌,主中庸与“和而不同”。柏拉图的空想和臆断远胜于孔子。他过多地向往神明的情感、灵魂世界和先天论。他的“理想国”中,和谐社会框架虽美好,但其策划、举措同现实有距离。孔子根据国情,重视宗法,以孝悌为仁之根本,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还值得提出的是孔子方法论上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是指重和睦、讲协调、求团结。 第三,教育方面,柏拉图积极传授和开展自然科学与哲学、文艺等的研究;而孔子倡德育、“举贤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教学设施齐备,管理制度有序,男女兼收,人才济济,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显著。学园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久远。后继者衍生出新柏拉图学派。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古代最重要的学术

高中理解性默写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5、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侧面烘托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6.《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柳永《雨霖铃》全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8.《声声慢》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六、柳永《雨霖铃》 1、柳永《雨霖铃》一词中渲染分别的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凉的况味的句子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柳永《雨霖铃》一词中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全词上下片过渡的句子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用了点染手法的句子有三处: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全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虚设别后情景,把离别伤痛推向高潮的句子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七、《声声慢》

部编版古诗文默写(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

古诗文默写33.闭之,则右刻“,”,左刻“,”。(魏学洢《核舟记》) 34.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一、填空35.,蒙络摇缀,。(柳宗元《小石潭记》) 1.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36.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3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3.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8.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4.,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9.天之苍苍,??(《庄子·北冥有鱼》) 5.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40.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二、理解性默写 7.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一、《回延安》贺敬之 8.,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 9.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激和热爱之情,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 10. ,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情景;夸张句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11. 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12.,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万籁此都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4.,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15.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6.,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17.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 18.,!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19.自经丧乱少睡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21.满面灰尘烟火色,。(白居易《卖炭翁》) 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22.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23.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24.,,;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虽有嘉肴》)9.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2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礼记·虽有嘉肴》)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2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虽有嘉肴》)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27.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2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 29.蒹葭萋萋,。,。(《诗经·秦风·蒹葭》) 30.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诗经·秦风·蒹葭》) 3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三、《小石潭记》柳宗元 3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1) 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摘要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思想论语理想国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一、引言 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柏拉图在设计国家时,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把正义视为政治的的核心和归宿,将实现“正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理想。他认为唯一能实现“正义”的政治就是“贤人政治”,即由一个有智能、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远比法治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同哲学家的智慧相提并论。柏拉涂诳诘:“除非哲学家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想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总体而言,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个人能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保障人民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涂都选择了人治,但是其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高考理解性默写高考题目带默写练习(全国卷)

高考理解性默写高考题目及默写练习(全国卷) 《孔子语录》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阐述关于对待学习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论语》谈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论语》谈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学而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 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1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为人处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论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个人应有的修养和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7、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比喻有节操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9、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强调要随时随地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4、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恕,仁也。——《说文》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以心度物曰恕。——《声类》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论语》解释说: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25、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也要与他的短处对比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7、体现古人注重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批评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8、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 一、故事激趣:“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4、方法归纳:“虽“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扶”“细柳”动态不显,唯有“轻风”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徐徐,若有若无,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 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答题步骤: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2) 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评 (3) 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二、试题研析三、析“炼字”“炼意”方法指津、阅读诗歌回答问题:1(一)知识点:唐梅早齐己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和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词)。 1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动词: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答:“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哀江南》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思想“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让人惊异的是孔子与柏拉图,他们不仅在时间上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而且,经历也是极其的相似.他们年轻时都有从政的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也远走意大利、埃及、北非,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从政失败以后,二人都从事教育,推广自己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柏拉图则兴办“阿卡德米学园”,教授自己的理论.孔子与柏拉图,在经历和精神上有十分的契合,并且,在思想上,也多有可堪比较之处. 一、都处于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公元前5世纪,孔子生活在一个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驾御各诸侯的力量,而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和财产,出现了司空见惯违背周礼“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人际关系紧张.与孔子生活在动荡时期一样,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一片混乱,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与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同的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所发生的社会变化仅是同一奴隶社会范畴内的变化,其还不足以摧毁奴隶制本身. 二、两人政治思想的异同.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亲亲”关系中,才能使天下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 三、阶级立场的共性和个性.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大同世界”和“和而不同”主

初中必背50篇课文理解性默写题

初中必背16篇文言散文理解性默写题 要求:一天巩固一篇,先背诵,后默写。 N01.《孔子语录》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NO2.《鱼我所欲也》 1.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 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NO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NO4《曹刿论战》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4、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的时候。 6、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NO5.《邹忌讽齐王纳谏》 1. 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 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 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 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邹忌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 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2)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 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 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 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 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 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 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 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 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 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 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 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 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 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 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 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 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 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 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 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 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 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 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2. 至善理论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内确立了理性精神,即试图通过逻辑推理的理性认知,从芜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普遍本原。而苏格拉底开始了从自 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型,试图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并且因此依据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讨了 有关人、社会和伦理的各种问题。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又可以说是探讨善和至善的伦理学。他同意智 者们提出的“哲学应当是人学”的观念,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他 的伦理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作恶是由于无知。三句话的实质是:美德即 知识。他肯定在具体的善之上存在着一般的普遍的善即至善。苏格拉底认为:善、美德不论它们有

成品 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填空版

高中必背篇目理解性背诵默写 (1)《劝学》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的观点是相同的。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2)《逍遥游》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2、承上启下的句子: 3、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 (3)《师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4)《阿房宫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5)《赤壁赋》 1、形容洞箫声“。”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苏轼《赤壁赋》中的“”的诗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浩叹。 (6)《氓》 1、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 !” 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 !” 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 (7)《离骚》 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包含父亲对自己美好期望并给自己取美好名字的句子是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4、我们可以从《离骚》中“”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完整word版)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语言题(重点高中适用)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语言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全员必做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地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诗歌鉴赏]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

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为了下一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一句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解析:选CE C项,“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这一句写出了时间的推移;E 项,没有表现“‘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 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③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