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高考政治邓论(绝对精品),不下载是你的损失哦!!!

成人高考政治邓论(绝对精品),不下载是你的损失哦!!!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原因和条件:

时代条件: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科技革命)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和平与发展)

历史条件:中国与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实践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3、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论述)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

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

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

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

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

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6、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

展生产力(辨析)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

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命题。之所以说"发展才

是硬道理",是因为: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

住。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

国发展起来,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会大大增

强。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

们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

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

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

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

主义。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

的发展。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不解决好发展问题,人民生活得不到改

善,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其三,中国能否真

正顺利地实现国家统一,还是要看经济能不能

发展上去。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

产力?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

生产力,原因有以下三点: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

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

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

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

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生活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

否优越,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

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

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

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

展生产力。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原因如下

1992年DXP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发

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说中国解决

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

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

族,使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

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

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

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

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

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

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

不开发展。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

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

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

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

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

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

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9、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

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

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

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

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

竞争的能力。

10、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论述)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

济制度。

(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

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第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

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

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

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

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

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

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

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

国国情,脱离初给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

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

发展

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实事求是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

1、邓小平批判了“两个凡是”。

2、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宣言书:A、1978年,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也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科学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

致性,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邓小平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其二表现在这一理论基本内容完全来源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

主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A、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新水平: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新判断: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新体系: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意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在政治上,我国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经济上,我国面临着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压力;在文化上,我国面临着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2、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

3、现实条件: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

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我们党要始

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的重视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代

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

力的条件和保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三个代表”的辨证统一,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

党的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统

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保

持党的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统一,

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统一。

“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

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

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

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

理论本质——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一是

坚持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把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高理想

与扎扎实实做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工作

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生

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的

基本观点。三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建的伟大纲

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世界上

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得失和我们党领导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坚持党的性质、

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

来。

2、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规律高度统一起

来。

3、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

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

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贫穷,走向

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

义: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

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3、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

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的辨证统一,从生产力

标准与人民利益(价值)标准的辨证统一,从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目标实现的辨证统

一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根本上划清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划清了社会主义

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的界限;划清了科学社会

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使人们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更加清楚。

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十

分重大的时间意义。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

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在1992年。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

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

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视察南方

讲话中提出)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发展。维护

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

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

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

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

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

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

祖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

理。

三个有利于: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提出的意义:

它不仅坚持了生产力标准,而且进一步把发展生产力同增强综合国力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是非曲矗,成败得失,提供了一个科学而客观的标准。

它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与基础。因此离开了生产力标准,其他两个标准也就无从谈起。

它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有机统一起来,为分清理论和思想是非提供了根本的标准。

它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重新强调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五大

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目标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三者关系中:发展是目的

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出明确概括的是在十三大。

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1、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前者表明我国社会的性质,有着与社会主义其他阶段的共同本质。后者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有着不同于已经实现现代化阶段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大吃大喝两方面错误的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锐利思想武器。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

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

简明概括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

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

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

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

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

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步走”

发展的内容:

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

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

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

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

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

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

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

兼顾。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专

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在建

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

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特征包含了两

方面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

和谐;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

要因素,其中处在核心地位的是效益。

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我国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科技和教育。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

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

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

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

进新格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其他分配方式:个体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

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资产分配收入、按资

本取得的收入、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

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主

义本质的基本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

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

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

会化程度。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正确处二者

关系

(1)效率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

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判断,

包含着自由、公正和平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但

与效率相对而言,公平指的就是平等,表现为

机会平等、收平等。

(2)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

系。效率与公平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即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要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

社会公平就难以实现;要做到收入分配的公平,

就会牺牲效率,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效

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即效率是

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的提高,

就不能生产出大量可供分配的产品,更谈不上

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是促

进效率提高的强大动力。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进行个人收入分配时,必须坚持体现的一

个原则。强调效率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公平,

效率与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

目标。

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

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

为: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

一起。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

的深刻革命,因为它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旧的

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人消费

品分配原则。

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

按劳分配的作用: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有利于防止剥削者的产生。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上二者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二者的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和适应国体。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来说,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献经济的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就是用

邓小平理论去武装群众、教育群众,使他们自

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概括起来有以下

两个方面:

一是独立自主。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二是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

政策的首要任务。

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

在对外政策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就是

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不做任何外国的附庸,不允许外国侵害中国的

利益,本国的事情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办;

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

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利,也尊重

世界所有国家都享有的同一权利。所谓不结盟

就是不与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

何军事集团、不搞政治游戏、不打政治牌。不

结盟政策对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有着至关重要

的意义。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独

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利。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

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

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

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自己

的优势,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

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

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

略,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

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

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

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

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

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

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

形成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

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

卫生等众多领域,其中,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

的领域。对外经济开放,也是多领域的,对包

括商品、资金、技术、劳动等在内的国际市场

开放,即通过对外贸易,对国际商品市场开放;

通过利用外资对国际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国际

技术交流、转让,对国际技术市场开放;通过

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

对国际劳务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

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利用外资、进行对外技术

交流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共同原则是平等互利

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

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必须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当代世界的两问题是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多极化。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哪些基本形式?

对外贸易;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国

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对外承包工

种,对外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

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

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

国两”是“一个中国”;第二,实行“两种制度”;

第三,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

荣稳定的局面;第四,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

变。

18.“一国两制”的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

意义是什么

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一国两制”的构想

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由处理国际关系,

转化而用于处理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解决一

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

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的关系问题。这是

一个创造。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

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

则。

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把党的统一战线学

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新时期的统一

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

最佳方案,为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找到了一个

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一

国两制”构想,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赞誉,并

被许多国家加以借鉴和引用,已成为一个解决

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的优秀方案。

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

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是在1984年12

月19日。

我国政府处理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的基本

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

法》

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是在1982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

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

讲话是《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

斗》。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学说。

1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

性质是什么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个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党的领导的实质是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平等。

我国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首先,我们党有代表先进文化最高成果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表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能够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前进。

其次,我们党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根据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各种复杂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跨世纪的征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认真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就一定能顺利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

第三,我们党有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由于党在长期斗争中同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反映了人民的意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而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自觉贡献聪明才智。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是理解的,是支持党去克服困难的。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我们党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第四,我们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干部队伍。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改革开放以来,党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确立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我们党的各级干部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

指导,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得

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总体上是能够胜任各

个方面工作的,能够同人民群众一道艰苦奋斗

的。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胜利地进行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

容及其相互关系。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

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

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

一个创造性发展,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对性

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

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

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

思想政治优势。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是思想建

设和作风建设的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

织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加强党的

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

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其中包括:

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努力

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

质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

组织。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思

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党的作风建

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实际的优势。我党在长期

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其核心是向人

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

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人民办好事,办实

事,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邓论”论述题汇总

1、试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论述了多方面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

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

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提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

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

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

式的发展战略。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

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

期爱国统一战线。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

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

一大业的完成。

2、试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

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

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互相联

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邓小

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

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

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即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

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

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

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

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

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

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

精髓。

(1)邓小平理论包含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

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

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则是它的精髓。

(2)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

落后的观念和僵化的教条束缚中解放出来,研

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

实际出发,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解放思想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

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因此必须把二者辩证

统一起来。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

髓。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

和确立的前提。正是由于破除了对社会主义不

科学的阶段甚至扭曲的认识,纠正了超越社会

主义初级的不正确思想,邓小平理论才得以形

成和确立。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

基本点和话的灵魂,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

在。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

下,才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

历史性飞跃。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彻于邓小平理

论科学体系的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

内容都是它的体现。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彻邓小平理

论的思想保证,也是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的

思想基础。

4、试述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的意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拨乱反正工作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持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保证了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要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全面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同样要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进取。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无法推动和保证全面改革的进行。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反对“左”或右的错误倾向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只有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才能批判它们,抵制它们,排除它们的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邓小平能够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两大历史性贡献。第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是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试述为什么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始终抓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

(2)“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清醒地、科学地指导实践,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4)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这个问题,前苏联没解决好,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解决好。

(5)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是团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

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制定,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为了解决

这个问题。今后,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和解决这个问题。

(6)在不断探索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

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

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

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

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

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

系。

6、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和意义。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具

有鲜明的特点:

①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

地位。邓小平认为,生产力能否得到较快发展,

经济能否搞上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

固,社会主义能否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②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

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辩

证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

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③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邓小平

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其成为有

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

④把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只有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

两级分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⑤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共同富裕

不是在静态中实现的,而是在一个动态发展过

程中实现的,从而把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

来。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论断的

重要意义主要是:

①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

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

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②这一概括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

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③这一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

不应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

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7、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

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

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

展态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看,大力发展

生产力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

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

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

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

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明那些不相信社

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

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

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

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

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

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8、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判

断标准?

(1)邓小平1992年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

衡量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是为了

扫清改革开放中的种种“左”的思想束缚和观

念障碍,它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谈的

界限,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重点突出了

“有利于”这个以往被人们忽略的价值标准问

题。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这是真理的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

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

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

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

的统一。

(4)“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

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是一句空话。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首先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5)“三个有利于”

判断标准反对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在改革开

放中迈不开步伐。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就不能把那些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又可以为

社会主义服务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符合“三

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必须接受和坚

持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决不

是社会主义目前所需要和允许的。

9、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

因及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

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

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

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具

有客观必然性。

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

定的。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

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

决定: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

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

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善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

状决定的。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教

育、科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还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数十年的奋斗,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特定的较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点低、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这历史条件下,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重要意义是:

①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反对冒进,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再次,明确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用上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发达国家。

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不是从一般原则,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

10、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上目标和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1、试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

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

关系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

①是现阶段,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

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

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②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

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

种需要调节生产。

③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

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在表述现阶段主

要矛盾时所说的“落后”,显然不是就一般意

义上说的,而是相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

性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

(2)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

①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认清现阶

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确定现阶段的

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抓错了

主要矛盾一切皆错。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初级

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

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

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③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和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

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12、试述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

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

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的重大

问题。

(2)发展是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

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

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改革是动力,只有改

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

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稳定是前提,改革

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中

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一个是政局

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发展是目的,改革是

动力,稳定是前提。

(3)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关系时

首先要树立发展的观念。只有发展,改革才能

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而改

革又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所以,一方

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

革的目的。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改革和

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稳定的社

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

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要形成并保持

稳定的社会局面,就必须改革和发展。只有通

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

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全社会的

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

13、试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

(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

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

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

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

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工业化和经济

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

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

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

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

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

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

模式应运而生了。

(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

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

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

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

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

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

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4、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台阶式”发展的思

想。

(1)“台阶式”的发展思想的内涵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力争

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阶段,

每隔几年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

(2)“台阶式”发展战略思想的客观依据是,

波浪式发展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经济

发展规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着的,都是

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发展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所以,它们的运动、发展都不是直线前进的,

而是曲折的、波浪式的。邓小平提出的“台阶

理论”,更强调发展。事物由量变到质变,中

间还会出现部分质变,阶段性质的飞跃。经济

发展程度过几年有一个质的飞跃,跳上一个台

阶,是完全可能的。

(3)经济快速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扎

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

提出,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有一个合理的“度”

问题。

(4)必须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邓小平告

诫我们,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

担心丧失机会。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

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

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

段,这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1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

位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表现出来的。它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和劳动的复杂程度,使劳动者更有效地发挥生产主体的主导作用;它可以使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不断得到改进和革新,加速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它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不仅使各种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合成更多更新的劳动对象,并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

(2)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它能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发生质的变化。

(3)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它使生产要素配置最优化,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提高效益。

(4)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才能克服我国人口多、资源和资金缺的困难,保证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和更高水平发展;

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③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④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之,科学技术进步,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

16、试述应当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1)促进和引导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健康发展。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2)东部地区要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实现现代化。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出口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东部地区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和参与西部开发,更好地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

(4)西部发展要开拓新思路,采用新机制,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西部开发和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17、试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

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

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

公有制经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

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

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在公有制

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

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

立,既为改革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反映了我

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也成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方向。

18、试述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及如何看

待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

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

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

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

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

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

构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

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对此,要有一个正

确的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

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

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社会资

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变化,公有制

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为了进一步消除过去

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

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欠

发达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一定时期

内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9、试述怎样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

改革。

(1)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

展,关系到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巩固,也关系

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

(2)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长期

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

营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

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解

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能够适应以手工劳动

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够适应采用先进技术和

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

盛的生命力。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可以在

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

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继续

完善农村的所有制结构,即在积极发展集体经

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

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更大发

展;适应生产和市场的需要,发展跨所有制、

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搞好农业生

产和经营,发展农村经济。

20、为什么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外资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

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

段的国情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

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

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

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

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发

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

展需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非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

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

格局,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总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推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实行以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

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

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

式的多样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

承包经营等形式的存在,使得分配制度上也必

然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形式。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生产

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管理等都要有相应

的评价,这此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要获得相应

的收入。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

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市场经济运行

机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22、试述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的区别。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所产生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同在阶级社

会里由于剥削而造成的两极分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指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它和阶级变动的格局联系在一起。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克服平均主义而提出和实施的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它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

第二、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所允许和鼓励的是劳动致富、守法致富;对那些非法侵犯他人利益,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

第三、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收入,国家也要采取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3、试述“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先富”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但不是两极分化。“共富”不是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在竞争中所实现的共同富裕。

(2)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允许“先富”,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使得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勤奋程度的不同,必然体现在劳动报酬的差别上,即使劳动报酬相同,但由于家庭负担不同,也会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

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规律、机制的作用,也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四、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共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大原则。“先富”帮助“后富”、“先进”帮助“落后”是一种义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先富”是达到“共富”的捷径。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中,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这是不能模糊的。

(4)“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离开“先富”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离开“共富”谈“先富”,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24、试述我国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

(1)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当前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体制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于:

第一、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第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

要;

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第四、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第五、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的需要。

(2)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从我国

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

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

顾目前和长远利益,既要保证社会成员在遇到

生、老、病、残、死和失业时获得物质帮助,

又要有利于树立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国

家和企业负担,促进生产发展。改革的目标是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

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目前,

要积极推进改革,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

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具体措施为:

一是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保

险费征缴率;

二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

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

务。

2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

分配?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行按劳分

配原则之外,还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由

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

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存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

多样化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还必须在实行按劳分配之外,实行

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人收入的方式有:

第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即

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

工资收入。

第二、资产收益,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通过直接或

间接融资的方式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取得

红利、股息、利息和分享收益,劳动者购买债

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

第三、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

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

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第四、按投资得到的利润收入,即私营企

业主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企业中的企业主投

资获得的利润收入。

第五、按经营成果分配,即公有制企业由

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较好而取得的收入。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

配必须和按劳分配结合起来。但是,按生产要

素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前提。因为

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按生产要素

分配不涉及价值的源泉问题,而只是属于创造

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

只有在承认劳动差别,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

紧密联系起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调动劳动者

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真正

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更多的可供分配的价

值。

26、试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选

择。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是因为: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

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

济充分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

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

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

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

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

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

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

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

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

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

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

指出的,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

是自甘落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

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

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入市场

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

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说明,凡是市场机

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

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

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

就比较好。

27、试述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

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问题。

(1)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重点和中心环节。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国有企

业是我们的优势,只要我们通过改革,真正发

挥这个优势,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放进来再多

一些也不怕,不会影响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重申: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义。

(2)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

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它对改变中国的一穷二

白的面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初

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的主体。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

为主体,也就是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同步发展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活力就对社会主义

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占有重要的位置。国有企业不仅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还拥有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国有企业目前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28、试述应当怎样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我国的市场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等等。因此,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2)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由于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市场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还包括市场体系功能的健全,因而应该从五个方面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

①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发育状况,决定着市场发育的程度。培育市场主体,一要转变政府职能;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三要促使个人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②培育要素市场。这主要是发展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

③健全市场机制。通过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④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即发展市场经济活动中提供各种中介性服务的组织,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正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等,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这些机构的中介活动,真正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

⑤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29、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是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①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程度就越高,也就越要求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而这种按比例分配的经济活动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②它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存在弱点和不足,如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解决总量问题,不能有效地协调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不能自发地消除垄断,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这就需要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解

决。

③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公

有制经济的本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的目标,都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

实现。

30、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政府职能的

转变?

(1)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宏观经济调

控方式主要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在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家对经济运行

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

依靠国家对企业的直接调控来进行的。这种以

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方式,使企业成为政府机

构的附属物,极大地扼杀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改革和转变这种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方式

的转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①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②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为主,

着力于确定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

展战略,调节社会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

优化;

③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为主转向利用

经济手段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

(2)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运行中有三种职能,即国有资产所有者、

社会行政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政府作为

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管理国有资产、监督国

有资产经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政

府作为社会行政管理者,具有制定法律法规、

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

等职能;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具有搞好经济

发展预测、确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经济政策、

调节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等职能。目前,

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实现政企分开,即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

有者、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企业作为商品

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

②实现政府社会行政管理者职能与国有资

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

③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政

府机构的改革,以适应政企分开和社会行政管

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开,提高政府

的工作效率。

31、试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根据世界问题,提出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85年),是邓小平国际

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贯彻它整个外交思想的主

线。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

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

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

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

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

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

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

问题。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

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

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

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2)发展问题所以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

题的核心,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执行的不

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

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如果南

北方的不平等关系不解决,如果不能建立起比

较平等的国际新秩序,那么整个世界经济就难

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所以,发展问题不仅是发

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

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

家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

免世界大战。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

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前时代

的特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

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

主要障碍,由于它们的作祟,局部冲突和战争

仍时起时伏;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

旧秩序并没有改变,世界仍不安宁。和平与发

展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32、试述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它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不

断扩大深化,当这种分工与协作关系超出国家

的界限,生产社会化就日益发展成为生产国际

化。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趋势,客观上必然

要求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

观要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使各国间的

生产和消费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世界

范围的体系。中国作为其中一员,只有自主地

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快的发

展。

(3)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

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现代市

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利

用国内和国际资源,闭关自守是与市场经济的

本质相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需要

对外开放。

33、试述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的科学论断。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

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

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邓小

平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孤立起来,闭关自守

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

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2)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逐步落

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这导致了

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全面落后的

局面,遭受列强宰割的百年屈辱。新中国成立

后,在对外交往方面,虽有了一定发展,但由

于国外的封锁,加之“文化大革命”,在某种

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使我国同世界

发达国家的差距又扩大了。

(3)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资源相对不足、

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

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

邓小平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

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34、如何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其中,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的领域。对外经济开放,也是多领域的,对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等在内的国际市场开放,即通过对外贸易,对国际商品市场开放;通过利用外资,对国际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国际技术交流、转让,对国际技术市场开放;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对国际劳务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开放。

35、邓小平为什么提倡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因为:

(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别国的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历史表明,一切国家的发展,特别是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与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

(2)是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是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不长,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又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并以此为起点,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

能促进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腐朽思想。

36、试论邓小平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

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

义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

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

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

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民主是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

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是一个包

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

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

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

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

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只有不

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

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

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

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

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

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37、试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

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

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

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

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五大第一次

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

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是党的

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我国的法制建设由于受“左”的思想

影响,曾受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首次完整

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为我国确

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五大又

进一步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

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标志着我

们国家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具有

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

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有利于充分发

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

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有序

进行。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

场需要有秩序地运转,市场主体的活动方式需

要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关系需要正确

处理,这一切都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使之

被严格遵守和执行。

(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

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

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

律。法治是文明的体现。

(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我国

人民的最高利益。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实行依法

治国,这是历史的经验。

38、试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目

标、基本内容和原则。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

为以下三点:

①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难以克服现行

体制的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②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

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不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向

前发展。

③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证国家

长治久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分长远的总

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的目标是

三条:

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

极性。

近期目标也是三条:

①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

关的活力;

②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

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

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①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②加强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③推进机构改革。

④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⑤维护安定团结。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

①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

②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③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

进行。

(5)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关键是三条:

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三条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39、试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以保证。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次,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单看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且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0、试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这集中体现在: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国的

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只

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等条件,才能抵御各

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

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物质文明为

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精神文明则

为物质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

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

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

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

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加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

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实际的保证。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中国

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

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

主义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高度的精

神文明。此外,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

的标准已不单纯是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而是

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要实现中华

民族的腾飞,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41、试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

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立为本,

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主要体现在:

(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

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

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决定了它不仅仅着眼于消除消极现象,解决存

在的问题,而是要积极地、主动地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各方面的建设性工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进行的精神文

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

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

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立足中国现

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

益成果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并贯穿着一个主题,

即重在建设。

(3)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也是由精神

文明建设的特点决定的。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

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较“虚”,很难直接获得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弹性

大,易反复,需要长期的积累,不可能在较短

时间内解决。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立为

本,持之以恒。

42、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

手都要硬的方针。这是因为:

(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

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其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

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

建设的关系。

(2)是否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

战略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

兴衰和成败。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过程中,都要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绝不能一手硬一

手软,也不能一段时间硬、一段时间软,否则

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

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

作用。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也对物质生产和物

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没有经济的发展,社

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社

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就会失

去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两

个文明必须一起抓,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4)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防止、

克服和减少各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发生和泛滥,

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

康发展。

43、试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与未来最高理

想的关系。

(1)我们要正确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

最高理想的关系。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②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

进分子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

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③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社

会的必经阶段。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对

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

④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

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经过若干个长期发展阶段最终到达共产主义

社会。

(2)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和共

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道德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

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

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

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②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把道德区分为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同时在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中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44、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是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

第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为我国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第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有序进行。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我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实行依法治国,这是历史的经验。

2018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C 2、唯物主义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C.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参考答案:B 3、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引进从重视硬件发展到重视软件 B.从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从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国际劳务合作与跨国经营 D.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参考答案:D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参考答案:C 5、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参考答案:C 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不变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参考答案:D 7、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六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二月会议 参考答案:C 8、党的十六大提出了( ) 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B.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 C.社会主义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答案:D 9、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 ) A.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 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观赏和被观赏的关系 参考答案:B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B、科学的世界观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把水、火、土、气等具体物质形态看成世界本原的观点,是一种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4、下列选项中,说明了要坚持“两点论”,全面看问题的是 A、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监听则明,偏信则暗 5、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 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D、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引起质变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 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激辩论观点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实践到认识 9、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决定社会革命是否产生 B、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10、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是 A、自然科学 B、劳动者 C、教育 D、经营管理 11、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源于对立阶级之间 A、经济利益的对立 B、政治立场的冲突 C、思想观念的差别 D、生活方式的不同 1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开放的市场经济还是封闭的自然经济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序论哲学一、定义1.本质: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2.功能:哲学与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二、基本问题 1.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个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何者第一性\\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论据:不能回避\\ 前提基础\\斗争焦点\\实践问题四条论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②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丰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三、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基本派别) ⑴定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哲学基本派别唯一的科学的标准。依据哲学家们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

别。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思(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思、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⑵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哲学史上出现过许多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成人高考政治教材知识点

成人高考政治教材知识点 【篇一:成人高考政治教材知识点】 1011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 【篇二:成人高考政治教材知识点】 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三个特点(1)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从性质上看,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 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4)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 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系统的特征如下:①整体性。②结构性。③产生 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 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由 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第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 的结构和新的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第二,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第三,在社会历 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在社会生活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 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 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全国统一考试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全国统一考试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政治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有哲学家认为,万物瞬息万变,没有相对静止,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A、形而上学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3、长期脱离人群,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下列选项中,包含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认识-实践-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7、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哲学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理 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8、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血缘亲族关系 B、地缘政治关系 C、物质生产关系 D、思想文化关系 9、在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中,属于渗透性因素的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自然科学 D、经营管理 10、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A、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C、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成人高考升本政治考点汇总精编版

1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常考点汇总 一、选择题(单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是在:党的十六大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系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工农联盟 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2018年(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8年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升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上(专升本)

一.选择题。 1~4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以为朋友的信中说:“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 源! ” 这段话说明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研究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的来源 2.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一种(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朴素辩证法观点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学习科学理论 B 参加社会实践 C 了解社会现状 D 研究实际情况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A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D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科学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6. 关于真题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 统治者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符合以往理论的就是真理 D 经实践反复证实的理论就是真理 7.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A 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B 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C 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 D 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协作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精选试题及答案九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精选试题及答案九 一、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性质是( ) 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B.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变革 C.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D 2.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 A.教育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3.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 ) A.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 B.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行 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行 D.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行 答案:C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特点是( )

A.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 B.互联互通、多元平衡、安全高效 C.互利共赢、各方协商、安全高效 D.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合作 答案:A 5.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当前,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 )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范收入分配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对外开放 答案:A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 ) A.辅助性作用 B.替代性作用 C.决定性作用 D.补充性作用 答案:C 7.现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决定因素是( ) A.公有制经济的资产规模 B.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C.公有制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D.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1)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1) 1.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3.物质的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可变性 D.广延性 4.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 D.内因论的观点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事物的外部矛盾 D.事物的内部矛盾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D.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8.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感性理解的特点是 A.问接性、抽象性 B.直接性、形象性 C.真实性、可靠性 D.深刻性、逻辑性 10.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社会的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的性质, D.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 11.国家实质上是 A.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关 C.社会平等与正义的象征 D.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 12.经济基础是指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一切生产资料的总和 D.社会生产力的总和 13.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 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8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 世界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C. 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 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2.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3.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A. 实质 B. 总特征 C. 核心 D. 总规律 4.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 A. 绝对同一

B. 相互分离 C. 相互依存 D. 绝对排斥 5.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表现为() A.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 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对立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A.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 社会存在指的是 A.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B. 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C. 社会的物质财富 D.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8. 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容,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产品分配关系 B.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 产品交换关系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9. 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 A. 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 B. 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10. 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根源于() A. 新理念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B.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11.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A.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B. 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12. 鸦片战争后,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是() A. 帝国主义的压迫 B. 封建主义的压迫 C.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 13. 新主义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革命的()

2018成人高考政治重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区别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 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派生的;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4、简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我们去研究。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量变、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7、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三种情形 含义: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过程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8、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简述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从认识到实践,既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3)、认识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

2020年成考政治简答题及答题技巧

成考政治简答题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2015,2017辨析,2018论述) 1、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 (2)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 (1 (2 1 (1 (2 1、 (1 (2第一,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2015,2018(2)简答)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的历史依据是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六、新民主主义2013,2016,2018辨析2014,2017简答)(基本每年都会考查) 1、新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历史意义/实践意义) (1)历史意义:①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 ②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实践意义: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繁荣富强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 2、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七、社会主义(2014、2016、2018、2019辨析,2019年简答) 1、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

2004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下(专升本)

200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国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自然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C.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D.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唯一特性 B.根本属性 C.存在方式 D.辩证本性 4.意识是人脑的功能,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能力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人脑是意识的产物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共性和个性 6.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A.直线性与循环性的统一 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7.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 A.精神生产活动 B.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C.科学研究活动 D.阶级斗争 8.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 B.政党 C.政治家 D.意识形态 9.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科学技术 B.社会基本矛盾 C.阶级斗争 D.生产方式 10.在社会结构中居基础地位的是() A.政治结构 B.经济结构 C.观念结构 D.阶级结构 1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 A.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经济结构 12.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最紧迫的历史任务是() A.反帝反封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反对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D.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3.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4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4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2.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3.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离不开物质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唯意志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5.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胖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度是指()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事物保持自己数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 D.事物的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7.客观真理是指() A.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 B.认识的客体 C.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 D.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8.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中的经验论 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如何回答()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10.有人说: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属于() A.重视伟大人物的思想意识作用的正确观点 B.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片面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偶然性在历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11.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随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C.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个性的变化而变化 12.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 A.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13.毛泽东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是()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重点题目!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重点题目!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 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02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 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03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

2005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下(专升本)

08-09学年下学期高一信息技术半期考试卷 高一___班座号____姓名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有关信息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有以文字的形式才能长期保存信息 B、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易受干扰而导致失真 C、计算机以数字的方式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 D、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已逐步被模拟化技术所取代 2、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动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紧急有序的救灾工作,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 B、价值性 C、不完全性 D、真伪性 3、下列属于信息范畴的是() A、报纸和杂志 B、教科书 C、存有程序的软盘 D、光盘中存放的歌曲 4、关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可以处理 B、信息可以独立存在 C、信息可以共享 D、信息可以传递 5、图书馆中的名著被广大读者借阅,这体现了信息具有() A、传递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价值性 6、下列说法中不表示信息具有价值性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一寸光阴一寸金 7、下列属于信息技术范畴的是() ①计算机技术②微电子技术③通信技术④传感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通常认为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按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②语言的产生与应用③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④文字的创造和使用⑤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A、④②①③⑤ B、④②①⑤③ C、②④①③⑤ D、②④①⑤③ 9、用计算机制作模拟汽车碰撞的全过程,这里应用了信息技术的() A、虚拟现实技术 B、语音技术 C、GPS全球定位 D、生物技术 10、下列信息来源中,可以通过事物本身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是() A、同学 B、图书 C、事件现场 D、网络 11、小李决定采用上网的方式查找“奥运会历史上的金牌榜”,这是获取信息过程中的()阶段 A、确定信息需求 B、确定信息来源 C、采集信息 D、保存评价信息 12、用数码相机拍照片,照片的存储格式一般是() A、gif B、bmp C、jpg D、pdf

最新成人高考政治怎么备考

最新成人高考政治怎么备考 成人高考政治备考复习注意事项 考生中经常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理论课的复习就是"死记硬背",到考试前多背几道大题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死记硬背的考生一般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下面我们结合专升本政治试卷的特点做一下分析。 专升本的政治试卷整个卷面共150分,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其中客观性试题共40道题,每道题2分共80分。这些们选择题覆盖全科每门课每一张,基本没有空白章。主观性试题共有2道辨析题、3道简答题、1道论述题,共70分。 两部分试题中,客观性试题主要考察考生知识的全面性,主观性试题主要考察考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客观性试题比例占53%,主观性试题只占47%,如果只顾重点复习,背几道大题就去考试,即使把主观题分数全拿到,也仅是70分,仍然不能及格。而且,考生几乎不可能在主观性试题方面拿到满分。即使题目都在复习范围之内,由于各种原因,能达到五六十分就算不错的成绩了。

因此,想要去的好成绩,考生就必须注意点面结合,全面复习,重点击破。 成人高考政治备考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 主要落实大纲第一个层次的要求,是一种客观题,答案只有一个,内容涉及面广而且要求准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审清题干的内容,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可以采取排除法。正确的选项一般都是重要的基本观点,例如: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这里的四对矛盾虽然都是社会矛盾,但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他矛盾则都是这个基本矛盾的不同表现。这个观点在教材里的表述很突出。 对书中提到重要原理时出现的含有"基本""根本""核心""关键""实质""本质""前提""特点""精髓""灵魂"等关键词的语句一定要熟读强记,这些内容往往是选择题的考查对象。 简答题 主要落实大纲第三个层次的要求,主要回答"是什么",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对基本观点要清楚。同时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琐。简答题是否要解释概念,一般在题目中都会有要求的,因此一定要仔细审题。例如: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要解释概念,因为本题有明确要求。 即:①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