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绪论0

绪论0

绪论0
绪论0

绪论

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土壤”、“土地”、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2)认识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

(3)认识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自然环境)

(4)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5)明确学习土壤学的目的与要求。

●Did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more living individual organisms in a

tablespoon of soil than there are people on the earth?

●Did you know that almost all of the antibiotics we take to help us fight

infe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soil microorganisms?

●Did you know that agriculture is the only essential industry on earth?

●Did you know that soil is a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

●Did you know that the best china dishes are made from soil?

●Did you know that about 70% of the weight of a text book or glossy paged

magazine is soil?

●Did you know that putting clay on your face in the form of a “mud mask”

is done to cleanse the pores in the skin?

第一节

土壤是人类不可出让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马克思

1、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地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而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于土壤。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士壤管理是农业生产的3个主要的组成环节。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质中,直接供给人类植物食品和衣物原料。动物生产是人类将植物生产中一部分有机物喂养动物,以供给人类动物食品及衣物原料。土壤管理是人类把不能直接利用的动、植物产品,作为肥料返还给土壤,为植物再生产提供原料。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要素,载体,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

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

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

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

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土壤是林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1林木赖以生存的基地

着生于土壤、汲取养分和水分、根系伸展(机械支持)

2重要的立地条件(适地适树)

土壤性质与适生树种、土壤类型与林木生长、

3林业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管理措施、土壤改良、林木施肥

2、土壤是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我国土壤资源简况

土壤是相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国土面积 960万 km2,但是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各种山地丘陵地面积占全部土地面积的65%,平原区土地仅占35%。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3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l/3。人均林地面积0.11hm2,占世界人均林地面积的1/9。人均草地面积0.28hm2,不到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1/2。

二、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当前人类面临着世界性土壤退化的威胁。

土壤退化指因自然环境因素不佳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已达1960万km2。全世界每年因土壤侵蚀所损失的土壤养分几乎等于世界商品肥料的生产量,每年土壤流失达750亿t,相当于4 000亿美元的损失。在土壤退化总面积中约有7 600万hm2受盐碱土的影响,占退化土壤总面积的4%。受各种有毒化合物污染影响的面积2 200万hm2,占退化总面积的1.l%。

2000 年我国发生 13 次大的沙尘暴, 每年经济损失高大 540 亿元。

据统计,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已发展至 179.4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 18.6%,每年流失表土约 60亿 t。耕地中有667万~800万hm2,已发生次生盐化,有1.0亿hm2草地退化。我国现已有重金属污染耕地2 000万 hm2,农药污染耕地 1300万~1600万 hm2,受酸雨危害的耕地达 267万hm2。

作为农林业工作者,应了解我国土壤资源基本状况,密切关注我国及全球土壤资源发展趋势,珍视每一寸土地,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为治理土壤退化贡献一份力量。

2、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无论是全球生态圈或较小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土壤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它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分界面,生物与非生物体进行物质与能量移动和转化的重

要介质。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多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土壤进行的。这些影响有的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例如,沙漠通过综合治理变为绿洲;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通过排水洗盐,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等改造为良田。但有些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开垦耕地、过度放牧等,使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可见人类的生产措施不能仅着眼于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效果。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土壤的开发利用,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而应有利于维护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根据土壤与其它自然因素的特点,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既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收益,又要防止生态系统失调和得天独厚环境的破坏。

地壳表层的岩石受到太阳幅射热以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水、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共同作用,逐渐风化破碎,形成了一个疏松的外壳,叫做风化壳。风化壳的表层生物活动强烈,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比较集中,积累了较多的有机质。这个风化壳的表层就是土壤。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处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交接点。

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的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1、土壤圈涵义

(1)永恒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2)最活跃与最富生命力的圈层

(3)记忆块的功能

(4)时空限制特征

(5)仅部分为可再生资源

2、土壤圈功能

从土壤在地球上的位置可见,它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土壤和岩石、大气、水、生物处在永恒的相互作用中,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和转化,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来自宇宙的能流(光、热)和来自大气的物质流(H2O、CO2、O2、N2等),其中部分为生物固定,形成生物物质,部分又经生物呼吸、蒸发蒸腾和吹扬又进入大气;第二层是生物与土壤间以及同大气、水圈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绿色植物利用光能与来自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制造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土壤中经微生物的分解,部分归还大气,部分进入岩层,部分残留于土壤中进行再循环;第三层是土壤与岩石或岩石风化体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例如水分、热量进入岩石圈,促进岩石风化,而岩石的风化又为土壤和生物提供了营养元素。

(1)对生物圈

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水圈

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3)对岩石圈

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

(二)土壤圈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1、通过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的物质交换,影响土壤的全球变化

2、通过全球土被在时空上的演变,引起土壤全球变化

3、通过人为活动对土壤圈的强烈作用,对全球土壤变化以至生存环境发生影响

(1)人为砍伐森林,加剧水土流失

(2)对土壤资源利用不当导致土壤退化严重

(3)水稻田、沼泽地及湖泊产生痕量温室气体

土壤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多方面的影响。楼房及一切建筑物、道路等都以土壤为基础,对城市污染来说,土壤是一个净化系统,城市绿化也是离不开土壤。

土壤和土壤肥力

我们生息在土壤上,但我们总是习惯地视土壤而不见,很少真正地去认识她、去了解她、去爱护她、去保护她,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悲剧

土壤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对土壤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系统了解)

需要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

学习土壤的形成、物质组成、肥力性质以及分类、分布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一、土壤的概念

什么是土壤?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土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是真正给土壤定一个确切的概念,是不容易的。历史上在土壤学中存在着不同的土壤概念,这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研究土壤,概括土壤概念的角度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土壤概念。

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前对土壤就有了朴素的认识。公元121年前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记载着:“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古代土同吐,壤同月襄,月襄——肥肉也,即肥沃的土称之为壤。

地质学家从岩石风化的地质学观点来认识土壤,认为土壤就是破碎了的陈旧岩石。或认为土壤是坚实地壳最表面的风化层。将土壤仅作为岩石的变态来认识。

植物营养学家认为土壤是植物养料的贮存库。认为土壤是能生长植物的那一部分地壳。或认为土壤仅是陆地植物生长的自然介质。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土壤发生学派创始人道库卡耶夫(B·B·Докучаеь)把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认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生物、母质、气候、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这是从土壤发生学观点来认识土壤,在土壤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

近代美国和西欧对土壤下的定义反映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如美国学者N.C.Brady认为:“含有风化破碎的矿物和腐解的有机质的不同的混合物构成剖面形式的自然体的集合,它在陆地上呈薄层覆盖,并在含有适量空气和水分时能为植物提机械支撑和营养。”美国《土壤学名词解释》对土壤的定义是:⑴地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质和生物所组成的能生长植物的一个动态自然体。⑵占据部分地球表面的一些自然体的集合,它能支撑植物并具有由一定地形、气候和生物,通过不同时间对母质所起的综合作用而发生的性状。或以看出他们很注意把土壤与其它自然因素联系起来,强调土壤能够长植物,进行植物生产这一根本特性。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土壤定义为: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从土壤的形成过程来讲,可分为自然土壤(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未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土壤)和耕作土壤(人为耕耘、管理条件下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由于生产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土壤的利用也向多方面发展。果园土壤不再存在耕作层、犁底层。城市绿地原来土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填充物变成了主体,加上管理的差异、不同植物的影响、污染的轻重等因素,又形成了既不同于自然土壤又不同于耕作土壤的另一类型的土壤园林土壤可分为3种类型:城市绿地土壤、保护地土壤和盆栽土壤。

城市绿地土壤主要有公园、苗圃及专用绿地的土壤。

这类土壤受城市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降水量、气温等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如:熟土层的移动、建筑、堆积、践踏、挖掘等,打破了原来的成土过程,原来的土层分布已无规律可循,土壤三相比例发生变化、侵入体增加,土壤肥力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保护地土壤指温室和塑料大棚下的土壤。这种土壤温度高,蒸发量大,没有天然降水的淋溶作用。常造成表土盐化等不利植物生长的因素。

盆栽土壤指盆栽花卉和盆栽盆景用的栽培土。实际上盆栽土壤是人工配制的土壤。因盆栽土层薄、土体小、干湿变化、土温变化频繁,对水、肥、气、热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土壤矿物质约占固体部分的95%以上,有机物质的质量百分数一般不到5%。有机质常包被在矿物质土粒外面。固体部分含有植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并构成支持植物的骨架。土壤液体和气体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液体是土壤水分,因溶解着多种养分物质,实际上是稀薄的土壤溶液。气体是土壤空气。土壤三相物质的体积比因环境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土壤固体占50%;液体和气体占50%,气体和液体不稳定,其比例为气体占15%~35%。

土壤的构成物质极其复杂多样:有这些物质可概分为固相、液相和气相。土壤固相物质包括经成土作用改造后留下来的岩石风化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和再合成产物,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土壤液相主要是指溶有可溶性盐类和简单有机物的水溶液。土壤气相指土壤中存在的各种气体。土壤的液相和气相主要存在于土壤固相之间的孔隙中。

无机体——土壤矿物质

固体部分

有机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

土壤组成

液体一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

孔隙部分

气体——土壤空气

一般讲,土壤固体体积约占整个土壤体积的一半,另一半为孔隙体积。以粉砂壤为例,其三相比(土壤固相:液相:气相),

矿物质: 38%重量95%

有机质: 12%重量 5%

土壤水分:15~35%

土壤空气:15~25%

土壤的三相物质紧密地混合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各类土壤的物质组成,不论其质和量,都不完全相同,并经常在变化。

土壤的三相物质是引起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管理、改良的各项技术措施,主要也是从改善土壤物质组成的质和量出发的。

三、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关于肥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时代对土壤肥力有不同的解释: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同时而且不间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养分及水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其它自然体所没有的。但现在看来威廉斯理论已不够全面和完整,其原因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水分和养分,还包括温度、通气状况等。

沈阳《农业土壤学》:土壤肥力是诸因素综合性状的具体表现。

南京土壤所: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侯光炯先生: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的体质和生命。

我国目前较公认的土壤肥力的概念为: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1.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的肥力,如森林土壤、草原土壤等,自然肥力的高低决定于成土过程中诸成土因素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生物的作用。我国广大林区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壤的自然肥力,来达到林木速生和丰产。

2.人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耕作土壤、果园土壤等已开发的土壤既有自然肥力又有人为肥力,两者的关系是自然肥力为基础,人为肥力为主导。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

3.经济肥力,由于受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有部分表现出来,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即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肥力,亦称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的总和。在林业生产中,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主要是农田、果园、苗圃地、菜园地等的土壤。

4.潜在肥力,另一部分肥力则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称“潜在肥力”,指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不能被植物利用,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的那部分肥力。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生产植物产量(生物产量)的高低是由土壤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除土壤外,大气、温度、降水、日照、污染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外,即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植物对土壤提供的条件吸收利用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同一肥力的土壤可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有效肥力水平。对于生态上适宜某种土壤的植物表现出有效肥力高,对于不适宜的植物,则表现出有效肥力低。例如能使侧柏生长良好的石灰性土壤,如栽种松树则会发生生长不良的现象。这就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只有把农作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的生态条件、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很好地结合起来,土壤的肥力才能得

到充分利用,这就是生产实践中强调的“适宜种植”。农林业生产中,土壤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植物的生长发育都以土壤为基础。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等都是土壤供给的。

植物的成活率、生长发育状况,能否显示出品种的优良性能,首先取决于土壤条件。

植物种类繁多,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差异很大。如雪松等松属植物。要求疏松的微酸性土壤。垂柳等树种虽然能在低洼潮湿的河边生长,但不耐盐碱。泡桐能耐盐碱,但不耐水湿。在花卉植物中,杜鹃、茶花等适宜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菊花、牡丹等则喜在石灰性土壤中生长。总之,在农学类绿化工作中只有做到“适地适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植物来说,真正做到“适地适树”是有较大难度的。还必须使树木、花卉等表现出品种优势。这就要求农学类工作者不但要全面了解土壤的特性,还要掌握土壤的改良措施。只有具备较全面的土壤知识,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给城镇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对植物的种植工作来说,除应注意土壤肥力状况及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施肥理论及施肥技术。因为肥料能给植物提供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养分物质,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能按农学类植物的需要改变有关的性质和肥力状况。肥料学的发展初期是以有机物作为肥料的。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批判了腐殖质营养论,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即土壤中的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惟一的养料。有机肥料对植物起的作用不是其中的有机质,而是由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矿物质。从此为现代肥料工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作物、树木和花卉的施肥要注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因有机肥料具有无机肥料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同时不同的农学类植物对肥料的元素含量及性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农学工作者要熟悉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总之,土壤肥料在农学类绿化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即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主要是由土壤性质、肥力状况决定的,而土壤性质及肥力状况又受施肥的影响。

土壤学是农、林业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泛,但应以土壤内容为主。学习土壤学的目的,在于为掌握各自专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土壤问题。通过土壤学课程的学习、实习实验和期末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下列几方面的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主要上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特征、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掌握常用肥料的性质及其施用的原理和方法。

要求能鉴别主要的岩石、母质类型和地形地势,独立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识别土壤类型,并能进行与生产有关的土壤资源调查工作。

要求掌握土壤的常规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农、林业生产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涉及的上壤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土壤的合理区划和利用问题,另一方面是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问题。

21世纪土壤科学所面临的挑战

来自人口膨胀的挑战——如何保证粮食的持续增产

来自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如何保持土壤的生态健康功能,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来自土壤学自身发展的挑战—加强基础研究,加速新技术在土壤学领域内的应用

社会对土壤学认同的挑战—强化土壤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立脚于为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和环境健康问题服务。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和管理的科学。据预测21世纪世界人口将达到65亿。发展中国家缺粮将达到2亿t。我国 20世纪末人口达到 13亿,人均粮食不到400kg。同时全世界每年有 2亿 hm2耕地被侵占,我国每年减少耕地 46.6万~66.7万 hm2,2I世纪初我国人均耕地将约降至0.1hm2。

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的总趋向是:研究土壤与地球生命作用、生物圈与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圈与自然环境、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物质的组成、性质等。

对土壤的利用应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所要求的土壤条件,把植物种植在适宜其生长的土壤中,同时对已生长植物的土壤,应根据植物对土壤条件的需要,人为地调节和改良土壤肥力因素,以满足植物需要的土壤条件。使作物、树木和花卉按照预期的目的生长发育。

土壤化学

研究土壤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土壤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土壤胶体的组成、性质,及土壤固液界面发生的系列化学反应。为开展土壤培肥、土壤管理、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解决生态、林业有关土壤利用、改良、保护等问题。

应用土壤学知识去解决生态保护、造林中的土壤问题。

应达到的要求

υ鉴别主要的岩石种类;

?掌握土壤母质的类型;

ω独立进行土壤剖面观测;

ξ系统分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ψ掌握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和基本性质以及利用和改良;

ζ掌握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原理、方法及应用;

|掌握土壤常规分析方法。

土壤质量(soil quality)和土壤健康(soil health)

?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Doran&Parkin,1994)

?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气

质量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

怎样讲好绪论

怎样讲好绪论? 今天是星期一,我校正式开学第一周,上《机床数控技术》的老师,都要开始讲第一个讲-讲绪论。提醒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讲好绪论,为讲好这门课开一个好头。绪论要讲这门课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等,特别是绪论是老师与同学第一次面对面交流,同学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和评价即同学对老师的心理定位:好、一般、差等印象直接影响这门课的讲课效果。因此大家一定注意讲好绪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讲好绪论除了一般讲好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外,我有几点体会:一是要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平易近人的印象;二是要做好自我介绍,既不吹嘘自己,但也要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有水平的感觉;三是适当的加一些幽默的要素进去,幽默能使人发笑,给人带来快乐,令人印象深刻;四要讲这门课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最好能举自己在科研中应用的例子。 一是怎样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平易近人的印象: 我的开场白: 高兴:非常高兴为大家上《机床数控技术》。 可能:我很可能还要给大家上《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这么多老师,给大家上两门课的不多。还要为部分同学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希望:课上是老师,课下也是老师,毕业后还是老师! 二是要做好自我介绍: 我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姓名:张吉堂 年龄:你们父辈的年龄 业缘:同行、同门 经历:一书生 特长:机电一体化、超声检测 荣誉:省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共享课负责人 当然讲的时候加了许多细节和相关资料。 三、怎么幽默举要

幽默能使人发笑,能给人快乐,也能引入深思。老师上课不能老是一本正经,要有意思的插入一些幽默话语,故事等内容。在绪论这一节更要安排这方面的内容。我讲姓甚名谁是这样讲的: 我叫张吉堂(一本正经的讲); 我的这个名字没有什么意思,不对是没有什么含义(一本正经的讲,重音放在“没有什么意思”上); 因为中国人是有家谱的,我们这一辈是“堂”字辈,我与别的兄弟的名字组合在一起才有含义,我这“吉”是“吉星高照”的“吉”,也就是有吉堂、星堂、高堂、照堂(解... 四、怎样科研举例 为了让学生感到学这门课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除了讲在实际中的应用外,最好能举自己在科研中应用的例子。例如我讲的时候就用举例自己在科研中使用“PMAC”的例子,因为自己这种控制卡,开发过设备,因此讲起来头头是道,特别是讲开发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学生很爱听,最后把例子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说明学这门课的意义和价值。

0绪论练习题与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 19 世纪四十年代 B.19 世纪五十年代 C.19 世纪六十年代 D.19 世纪七十年代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 舞台 C.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实事 C.阶级性 D. 科学性 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心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9.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新代 B. 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 与时俱进 10.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第0章 绪论 习题与答案

第0章习题 一、复习题 1、简述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领域。 数值和符号计算、算法和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方法学和工程、数据库和信息检索、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P2-3) 2、简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计算机发展经历了算盘时代、机械时代和机电时代这些原始阶段。自从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等,发展速度越来越快。(P7-13) 3、试分析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使得社会对计算机产生了依赖,也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带来了许多有关于伦理和犯罪的问题。(P13-P16) 4、试列出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科及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 与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覆盖。(P2) 5、尝试到网络上搜索关于计算机学科中几个典型问题的资料。 提示本书P4-P7页列出了一些经典问题,大家可以查找相关的情况 6、简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 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学计算,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逐步扩展到数据库、实时处理、网络应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虚拟现实等领域。即用于专业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可用于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P8-13) 计算机将向更高性能、更加易用、联网更广泛和更专业的应用发展。随着硬件技术和算法设计的进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有能力处理更加复杂和规模更大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具有人的某些智能,如学习和推理的能力。(P13) 7、谈谈你对电子计算机的印象。 提示:可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社会影响等方面考虑 8、试述计算机模型与计算机的联系和区别。 图灵设想所有的计算都可能在一种特殊的机器上执行,通用图灵机是对现代计算机的首次描述,该机器只要提供了合适的程序就能做任何运算。而计算机只是一种计算的工具。(P3-4) 9、列举出你所知道的操作系统。 提示:可从互联网上了解,或向周围的人们打听。

目录 1绪论

目录 1绪论 (3) 2设计方案 (4) 2.1 左、右两动力头进给电机 (4) 2.2电动机控制电路 (5) 2.3液压泵电动机 (5) 2.4液压动力滑台控制 (6) 2.5主电路及照明电路 (7) 2.6保护与调整环节 (8) 2.7继电器电气原理简图 (10) 3 I/O分配表 (12) 4组合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图 (14) 5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15) 5.1单循环自动工作 (15) 5.1.1单循环自动工作循环图 (5) 5.1.3单循环自动工作梯形图 (16) 5.2左铣单循环工作 (18) 5.2.1左铣单循环功能表 (18) 5.2.2左铣单循环梯形图 (19) 5.3右铣单循环工作 (21) 5.3.1右铣单循环梯形图 (21) 5.4公用程序 (23) 5.5回原位程序 (23) 5.6手动程序 (24) 5.7 PLC梯形图总体结构图 (24) 5.8面板设计 (25) 6系统调试 (26) 7设计心得 (27) 8参考文献 (28)

1绪论 对于机械—电气结合控制的组合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起着重要的神经中枢作用。传统的组合机床采用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接线复杂、故障率高、调试和维护困难。随着PLC控制技术日益成熟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原有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设计PLC 控制系统,或直接进行PLC控制系统的设计,都能很好地满足组合机床自动化控制的要求。本次设计的要求如下:

组合机床采用两个动力头从两个侧面分别加工,左、右动力头的电动机均为2.2kw,进给系统和工件夹紧都用液压系统驱动,液压泵电动机的功率为3kw,动力头和夹紧装置的动作由电磁阀控制。设计要求如下: (1)两台铣削动力头分别由两台笼型异步电动机拖动,单向旋转,无须电气变速和停机制动控制,但要求铣刀能进行点动对刀。 (2)液压泵电动机单向旋转,机床完成一次半自动工作循环后按下总停机按钮时才停机。 (3)加工到终点,动力头完全停止后,滑台才能快速退回。(4)液压动力滑台前进、后退能点动调整。 (5)电磁铁1YV、2YV采用直流供电。 (6)机床具有照明、保护和调整环节。 2设计方案 2.1 左、右两动力头进给电机 根据设计要求知左、右两动力头要求快进→工进→快退的工作循环,并且左、右两动力头可以同时工作,也可进行单独调整。液压泵电动机M1正转,工作进给电机M2、M3也能够正转即可。 其主电路如下图: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算法的计算量的大小称为计算的()。 A.效率 B. 复杂性 C. 现实性 D. 难度 2.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 A.问题的规模 B. 待处理数据的初态 C. A和B 3.计算机算法指的是(1),它必须具备(2)这三个特性。 (1) A.计算方法 B. 排序方法 C. 解决问题的步骤序列 D. 调度方法 (2) A.可行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 B. 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 C. 确定性、有穷性、稳定性 D. 易读性、稳定性、安全性 4.一个算法应该是()。 A.程序 B.问题求解步骤的描述 C.要满足五个基本特性 D.A和C. 5. 下面关于算法说法错误的是() A.算法最终必须由计算机程序实现 B.为解决某问题的算法同为该问题编写的程序含义是相同的 C. 算法的可行性是指指令不能有二义性 D. 以上几个都是错误的 6.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1)算法原地工作的含义是指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辅助空间 (2)在相同的规模n下,复杂度O(n)的算法在时间上总是优于复杂度O(2n)的算法 (3)所谓时间复杂度是指最坏情况下,估算算法执行时间的一个上界 (4)同一个算法,实现语言的级别越高,执行效率就越低 A.(1) B.(1),(2) C.(1),(4) D.(3) 7.从逻辑上可以把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 A.动态结构、静态结构 B.顺序结构、链式结构 C.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 D.初等结构、构造型结构 8.以下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的术语是()。 A.循环队列 B. 链表 C. 哈希表 D. 栈 9.以下数据结构中,哪一个是线性结构()? A.广义表 B. 二叉树 C. 稀疏矩阵 D. 串 10.以下属于逻辑结构的是()。 A.顺序表 B. 哈希表 C.有序表 D. 单链表 11.在下面的程序段中,对x的赋值语句的时间复杂度为() for(i=1;i<=n;i++) for(j=1;j<=n;j++) x=x+1; n) A. O(2n) B.O(n) C.O(n2) D.O(log 2 12.程序段 for(i=n-1;i>=1 ;i--) for(j=1;j<=i;j++) if (a[j]>a[j+1]) A[j]与A[j+1]对换; 其中 n为正整数,则最后一行的语句的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情况下是() A. O(n) B. O(nlogn) C. O(n3) D. O(n2) 13.连续存储设计时,存储单元的地址()。

实验0 绪论-实验报告-例.pdf

1 实验名称: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实验 日期:**年**月**日 姓名:****** 座位号:2-16 一、预习思考题: 1、 ********************************************************************************** 答:~~~~~~~~~~~~~~~~~~~~~~~~~~~~~~~~~~~~~~~~~~~~~~~~~~~~~~~~。 2、 ********************************************************************************** 答: ~~~~~~~~~~~~~~~~~~~~~~~~~~~~~~~~~~~~~~~~~~~~~~~~~~~~~~~~~。 二、实验步骤 1、食醋的稀释 用移液管吸取食醋试样25.00 mL ,转移至25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滴定 用移液管吸取稀释后食醋试样25.00 mL ,移入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0.2% 酚酞乙醇溶液)1~2滴;碱式滴定管洗涤后,往管中加入NaOH 标准溶液,记录初始碱液的体积数;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食醋样品,直到加入半滴NaOH 标准溶液后出现微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为终点,记录滴定终点时碱液的体积数量。再重复上述操作2次,并记录滴定前后滴定管中NaOH 溶液的体积。 【请在报告中体现实验中涉及的: 1、仪器的规格 2、所用试剂的浓度、用量等】 数据记录: NaOH 标准溶液浓度:*****mol/L 现象: 【记录实验中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如滴定终点时颜色的变化),并加以简明的解释,写出主要反应方程式】 【有计算步骤的需写出】 三、思考题 1、 ********************************************************************************** 答:~~~~~~~~~~~~~~~~~~~~~~~~~~~~~~~~~~~~~~~~~~~~~~~~~~~~~~~~。 2、 ********************************************************************************** 答:~~~~~~~~~~~~~~~~~~~~~~~~~~~~~~~~~~~~~~~~~~~~~~~~~~~~~~~~~。

0绪论

绪论 一淡水鱼类养殖的内容和意义 淡水鱼类养殖是淡水渔业(内陆水域渔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通 过经营管理,使各类内陆水体能够生产更 多更好的鱼产品。淡水鱼类养殖按其水体的类型 ?可分为 按其水体的类型,池塘养鱼、水库养鱼、湖泊与河道养鱼和稻田养鱼等。 根据经营方式又可分为粗放养殖、半集约、集约及高度集约化养鱼等四种类型。 ?粗放养殖 也叫粗养,是指在单位水体上投 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只放养,不施肥,不投饵,鱼类依靠水体中天然饵料生长,管理水平很低,因而单位面积鱼产量较底。大部分的水库、湖泊、河道、稻田养鱼和一部分的池塘养鱼属此类型。?集约养殖 也称精养,同粗养相反,在单位水体上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施肥投饵,经营管理周密严格,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一般静水池塘养鱼,精养小外荡、小水库属于这一类型。 ?半集约化养殖 介于上述两种方式之间,放养后一般只施肥不投饵。当前很多小型湖泊、小型水库、稻田养鱼和一部分池塘养鱼属于这一类型。 ?高度集约化养殖 则是指流水养鱼、网箱养鱼和工厂化养鱼等,对养殖的环境条件除网箱养鱼外都进行人工控制,以适应鱼类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实行高密度、强化投饵饲养,因而单位水体的鱼产量很高。我国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主要通过人工繁殖取得鱼苗, ?二是在当年或翌年将鱼苗培育成鱼种,?三是将鱼种经数月至一年养成食用鱼(成鱼), ?四是选出若干成鱼培育成繁殖用的亲鱼。

?二、我国淡水鱼类养殖发展的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鱼发展最早的国家,大约在3100多年前 的殷朝就已开始了池塘养鱼,并有文献记载。而到公元前 五世纪中期,即战国末期,就又范蠡总结了群众的养鱼经 验,写了著名的《养鱼经》,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养鱼文 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 ?唐朝以前的我国养鱼业主要是养鲤。到了唐朝,当时的统 治者姓“李”,与“鲤”同音,因此法律规定禁止养鲤和捕食 鲤鱼。这迫使养鱼者不得不开发新的养殖对象,经过长期 的生产实践和选择,我国劳动人民终于发现了适合于养殖 的新的优良鱼种,就是至今仍称之为草、青、鲢、鳙四大 家鱼。到了宋代,从江中捕捞草、青、鲢、鳙鱼苗,运输 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 ?五十年代,鲢、鳙、草、青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从根本 上解决了依赖江河鱼苗的局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 初,梭鱼、鲥鱼、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先后实验成功,有的 已在生产上应用。 ? 我国发展淡水养鱼的自然条件和前景: ?我国淡水总面积有3亿亩,占世界淡水水面(37.5亿亩)的8%,其中湖泊1.1亿多亩,河 流1亿多亩,水库近4000万亩,池塘2000多万 亩,分别占总水面的37%、33%、13%、7%。 总水面中可用以养鱼的水面约8500万亩。此外 全国还有3.7亿多亩稻田,其中相当多的一部 分可以套作养鱼。 ?目前我国淡水养鱼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生产潜力仍很大,近几年已经养殖的面积占可 养面积不到70%,而且已经养的,单位面积鱼 产量较低,全国平均亩产100左右公斤,而养 鱼发达的地区上万亩的池塘亩产量在600公斤 以上,生产很不平衡。 第一章关于鱼类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鱼及其外部形态 一关于鱼的概念 具备什么特征才能算是鱼,概括起来:第一、终生生活在水里的脊椎动物;第二、终 生用鳃呼吸,呼吸过的水从头后两侧的鳃孔流 出体外;第三、以鳍游泳,相当于四肢的偶鳍 决非五出型。以上三个特征缺一不可,是几乎 所有鱼类同时存在的,所以是最基本、最重要 的特征。 鱼的分类 一鱼的外部形态及测量法 鱼类的提醒任其如何变异,但总的可以 分为头、躯干和尾部三个部分。 常见的鱼类体形有如下四种: ?一是纺锤形(梭形),头尾尖细,中段膨厚,横切面椭圆形,似梭子。大多数鱼类都是这一种类型,如草鱼、青鱼]鲤鱼等,这中体形在水中游泳时阻力小,速度快。 ?二是侧扁形,左右侧扁,背腹高。通常侧扁体形的鱼,背鳍和臀鳍较发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如团头鲂、鳊鱼等这类鱼行动较缓慢,生活在水的中下层。 ?三是圆筒形,身体延长,横切面近似圆形。如鳗鲡、黄鳝等,这类鱼行动缓慢,营底栖或穴居生活。 ?四是扁平形,背腹轴很短,左右轴很长,头尾轴也较短,横切面呈扁平。这类鱼多见于海洋,营底栖生活,行动迟钝。

绪论(课程概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授课 时间 教学时数 2 章节名 称 第1章:绪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教 学 目的 及要求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的概念及特点熟悉: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史 教 学 重点 及难点重点: 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 兴奋性的概念及特点,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难点:兴奋性、阈值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方 法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分配 1.生理学概念和任务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生理学与护理职业的关系 4.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5.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6.总结练习 7min 20min 10min 5min 35min 10min

教 学 内 容 批 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 生理学的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 ):研究生物机体功能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 ):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基本活动规律, 例如呼吸、消化、循环和肌肉活动等。就是要研究正常状态下人体及其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这些生命活动产生的机制、产生条件、发生过程以及影响规律等,从而认识和掌握各种生命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防病治病、增进健康、 延长寿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生理学发展简史 ※ William. Harvey (1578~1657) 威廉·哈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血液流通的途径 巴普洛夫——反射 蔡翘 张锡钧 林可胜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急性实验和慢性试验 在体实验和离题试验 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 教材,让学生 对整本书有 个总体认识 从解剖学到 到生理学过 度,讲述生理学是关于生 命活动规律 的科学 简要介绍 简要介绍实 验动物和试验方法,让学 生知道试验 对生理学学习的意义 Viral Physiology Bacterial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ogy Animal Physiology Human Physiology … … Physiology

绪论及概述

绪论 质量管理及质量检验概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题 企业调研结果表明: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机床操作、工艺技术、机电设备装调与维护、产品检验、质量管理等岗位。在这些主要的就业岗位中,无论是机床操作工、检验员或工艺技术员、质量管理员,企业都要求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过硬的产品检测能力,并掌握质量管理和工序质量控制方面的常识和基本方法的应用,否则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难以得到保证和提升。 我们系非常重视企业近年来对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开设了

《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这门课程位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后期,是一门专业课,总学时48。 二、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产品的概念 产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的结果,即“过程”的结果。产品可以是有形,如电视机、冰箱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销售人员所做的操作说明服务。 2、质量的概念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是以机械产品质量作为研究对象的课程。 (二)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1、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掌握典型零件检测、质量控制相关知识; (2)能熟练选用和使用常用及专用量检具进行产品检测,掌握典型零件质量检验文件的制订; (3)掌握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方法,会判断过程质量是否处于受控状态、评价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和实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5)养成求真务实、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2、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 (2)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因此要求大家课前要预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课后还要复习、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质量管理及质量检验概述 1、质量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ISO9000标准)。 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固有特性,包括:适用性、可信性、经济性、美观性和安全性等。 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特性和要求之间符合性的比较得出质量好坏的程度。 2、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活动”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0绪论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单选题:(30题)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 C ) 于一体的课程。 A趣味性 B思辨性 C实践性 D真理性 2.( B )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是推动成才和思想修养的根本动力。 A理论 B实践 C文化 D政治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 D )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 法律素质。 A社会主义荣辱观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科学发展观D马克思主义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培养(A ) 的优良学风。 A求实B一丝不苟C勤奋D敢为人先 5. 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C )。 A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B 培养优良学风 C 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D培养自信心。 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必须做到( A ) A 勤奋 B 严谨 C 求实 D 创新 7.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的知识,力求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是大学生( B)的体现。 A.学习能力 B.创新能力 C.活动能力 D.竞争能力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D )。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树立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9.( A )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它居于时代精神的核心地位。 A.改革创新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艰苦奋斗 10. 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 B ),建设精神文明,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 A掌握丰富知识 B陶冶品德情操 C 确立人生目标 D 培养竞争能力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D )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A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B道德观 C法制观 D以上三点都是这一内容 12. 学习和践行( D )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3. 培养优良的学风应该在严谨、求实、勤奋和( A )上下功夫。 A 创新 B 务实 C进取 D全面 14 . 大学阶段,大学生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D ). A多交一些新朋友 B 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 C 学会赶时髦 D 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5. 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C )。 A 知识渊博 B 品质高尚 C 德才兼备 D 知行统一 16. 《礼记?中庸》认为,道德修养应“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慎 独”的道德修养方法要求我们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要注重( C )。 A学习科学理论 B理论联系实际 C知行统一 D多思考深理解

绪论0

绪论 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土壤”、“土地”、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2)认识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 (3)认识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自然环境) (4)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5)明确学习土壤学的目的与要求。 ●Did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more living individual organisms in a tablespoon of soil than there are people on the earth? ●Did you know that almost all of the antibiotics we take to help us fight infe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soil microorganisms? ●Did you know that agriculture is the only essential industry on earth? ●Did you know that soil is a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 ●Did you know that the best china dishes are made from soil? ●Did you know that about 70% of the weight of a text book or glossy paged magazine is soil? ●Did you know that putting clay on your face in the form of a “mud mask” is done to cleanse the pores in the skin? 第一节 土壤是人类不可出让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马克思 1、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地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而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于土壤。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士壤管理是农业生产的3个主要的组成环节。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质中,直接供给人类植物食品和衣物原料。动物生产是人类将植物生产中一部分有机物喂养动物,以供给人类动物食品及衣物原料。土壤管理是人类把不能直接利用的动、植物产品,作为肥料返还给土壤,为植物再生产提供原料。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要素,载体,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 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 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 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 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二点概括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学生:陈向荣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

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环境生物学思考题参考(0绪论)

---------------------------------------------------------------最新资料推荐------------------------------------------------------ 环境生物学思考题参考(0绪论) 《环境生物学》思考题参考 0 绪论 1、回答环境生物学定义,怎样理解环境生物学定义的各要素的函义。 回答: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该定义包含生物系统、人类干扰环境和相互关系三个要素,其中生物系统是生物各级组构水平的总称,包括基因-细胞-器官/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人类干扰包括两方面函义 a)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b)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相互关系指的是作用的机理、过程、规律、技术、应用。 提示: 1) 定义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答全; 2) 生物系统的函义,不仅指生物各级组构水平的总称,还应该进一步包括基因-细胞-器官/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详细说明。 2、针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1) 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2)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和 3) 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 1)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2)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和 3) 保护生 1 / 14

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物修复)。 3、了解环境科学和环境生物学的发展史。 第 1 章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 1、什么是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包括哪些内容,生物污染的特点有哪些?回答: 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生物污染从生物种类的角度包括: 病原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硫化氢气体、酸性矿水、硝酸和亚硝酸、生物毒素等)、外来种入侵和转基因产品等。 从污染传播和驻留媒介的角度包括: 大气生物污染、水生物污染和土壤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的特点: (1) 预测难: 对外来生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入侵难以作出预测。 (2) 潜伏期长: 一种外来生物侵入之后,其潜伏期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难以被发现,难以跟踪观察。 (3) 破坏性大: 外来生物的侵入,在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破坏了该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提示: 1) 回答生物污染包括的内容时,请指明分类的角度;分类的角

0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从xx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xx的马克思主义

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xx D.xx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xxxx哲学 C.十八世纪xx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xx唯物主义哲学 D.xx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起义 D.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实事求是 C.阶级性 D.科学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新陈代谢 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 A.xxxx哲学 B.xxxx政治经济学 C.xxxx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 A.xx B.xx

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二点概括

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 二点概括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学生:陈向荣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

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