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最佳立意满分优秀作文

高考最佳立意满分优秀作文

高考最佳立意满分优秀作文

1

立意:以小见大

以己之心花,奉灼灼之国华

天津考生

那一抹浮动在钟灵毓秀之间的烟波,那一串绵延于泾渭良田间的话语,那一缕华夏汗青处展开的印记,于礼乐奏响,朝代更迭处,绽出大国之荣华。

我站在历史的长河里,手捧一支梅花;伫于当今的时代下,看万般繁华。

观之古,于汨罗江畔,我看见屈子结幽兰而延伫,心结之以芳草,于是捧出了《离骚》的每一笔韵味,更捧出了江山破碎下的忳郁侘傺。一如难酬似稼轩壮志,一句“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慨出了羁旅战火,更慨出了心中祖国。纵是国敝民穷,又怎堪一曲犹唱后庭花的国殇?号角奏响处即是心中国家,前行的不仅是将领、墨客、黔首乃至无名草芥,还是一个国家的光明前途,荣昌繁华。

视之今,爱国之心花,是任正非以针钉钢板之精神破得重重壁墙,是南仁东以天眼破晓了寰宇万象,是张黎明奉己而燃起的万点灯火阑珊,是叶嘉莹的诗书之情,是黄大年归国的赤子之心。他们以奉己之心,做一朵小小浪花奔腾,投入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投入亘古诗篇的绵延处。揩浮岚,解幻殇,以奉己之心绽得文明碧城里那一朵最为纯粹的芳苓。他们踏香而行,成大国之荣嘉,至前路深处,灼灼其华。

青年,身处国家而为国人,奉一片爱国之心花,奉出灼灼之国华。江山破碎处,下去,也是鹏程万里;发展繁盛处,上去,我们亦是每一股力量。屈子、稼轩、任正非、南仁东、

张黎明、叶嘉莹、黄大年……他们以心奉国,捧出一片赤诚与追望,我们亦然,向前,立作后皇嘉树为国;归乡,捧一簇馥饮槐花为家,家国相生,即走出了时代大国的步伐。

“炎火成燎原之势,涓流兆江河之形。”吾辈更要以己之心花,奉灼灼之国华。三百米甬道信步处,五千年沧桑尽回首。吾即以家之方旭,奉国之馨宁;以个人之穆青,再送国家之胜蓝,以己之心花,灼绽民族大国之荣华!

视角拆解

以小见大,立意延伸。全文在“观之古”到“视之今”的时间延续过程中,始终从辩证的视角论述“小我”与“大国”的紧密关联,揭示出个人的价值在于汇入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的主题,文章立意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延伸。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标题首先明确了“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国家”这一中心,然后从古代文人墨客坚定的爱国信念,谈到现代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做出的贡献,最后抒发新时代青年圆梦中华的意愿,在严谨的结构中凸显文章主题。

内容充实,古今交错。文章从古代的屈子、稼轩,到现代的任正非、南仁东、张黎明,再到吾辈青年,在古今时空交错中论证“为国家奉献自我”的主题。

亦文亦白,文采斐然。通过化用文言作品中的词句,引经据典,运用排比、对仗句式,使文章韵律和谐,论述铿锵有力。

2

立意:辩证升华

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

浙江考生

我们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心爱护之人,亦有批评指责之士。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且坚持书写“有我”之书。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道者,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活这部大作的走向存在无限可能,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只有善于听取年长者的建议,才更有可能少走弯路,避开荆棘。我也更不能忽视同辈乃至年轻于我,甚至批评我的读者。他们思维灵活,另辟蹊径,常能予我启发。

但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坚持“有我”。

“有我”才不至于平淡无奇,才能别具一格。一部优秀的作品,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成风。威廉·福克纳早年为谋生而创作了大量无奇的悬疑小说,人们看完皆忘,一笑了之。直至其写出《喧哗与骚动》这一发自于我的意识流代表名作,文学才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观点,我的追求。只有坚定了内心追逐的方向,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而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正值青春,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溢的勇气,而非假装年少老成的通达。“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而并非空有长度的作品。试看豆瓣高分、知乎好评的一切作品,没有一部是纯粹娱乐之作。真正优秀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永恒留存的意义与哲思。

我的人生之作也应当学习之,实践之。只有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不盲听盲从,才有可能诞生一些闪光点,为他人提供借鉴价值。我并非圣贤,著不出什么传世名篇。但是平凡之人也可以学习如圣贤般的精神,或知其不可而为之,为自由民主奋扬踔厉,如同星辰,照亮身边几个人的去路,送去一些精神滋润。“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有一颗向往写出名著的心,才更有可能写出更好的生活之作。

对待生活读者,正如与他们在森林中结伴而行。不必完全由他们指路,也不必掏出心脏当火光照亮森林,只需倾听他们的意见,也坚定正确的自我认知。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与亮点。

视角拆解

辩证说理,论述全面。文章不是绝对化地去看待问题,而是非常注重对事物的辩证思考,体现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辩证性。文章一方面强调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另一方面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有我”,创“有我”之作。这个论述是对材料的整体把握,显得辩证、全面。文章由浅入深,步步为营,渐入佳境,最后获得主旨的升华。

积累深厚,语言老练。中外文化名作信手拈来,如韩愈的《师说》、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为我所用,充分体现其知识积淀的深厚。文章语言更是古朴典雅,精练老到,蕴涵颇丰,表现力极强。

3

立意:言近旨远

有容,乃大

上海考生

文化互通,交流并进,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同样是富有包容性的。我可以用长笛吹出宛转悠扬的《渔舟唱晚》,中国大妈们也可以将《最炫民族风》跳到纽约的时代广场。对于音乐的认知,全人类是共通的。

我们乐于吸收新鲜的事物和不同的文化,我们也乐于学习和体会。对于同处亚洲的国家,前不久刚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可以说明我们树立亚洲文化自信的决心。对于西方,我们也早已摆脱了只把目光局限在贝多芬身上的年代,开始探寻更广的天地。

但我们也从未忘记过自身的传统文化。在流行白色婚纱、去教堂结婚的如今,旗袍仍是婚礼中乃至生活上的一抹亮丽的颜色。品味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难道不是文化包容性的最好体现吗?不然又谈何寻找呢?

古人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对上海提出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要求。有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我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开放包容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只要注意避免盲从和民粹主义,文化深厚的内涵就能够被广为流传,并且经久不衰。

但盲从和民粹主义真的很难避免,这成为如今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大绊脚石。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去年的《战狼Ⅱ》,今年年初的《流浪地球》,因为其所传递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暴击”了中国人民的心,使其在国内获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战绩。但放到国外,就完全没有市场,不被关注。反观美国好莱坞,强大的文化输出让它的每部个人英雄主义电影都在中国有着非常可观的票房。它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并通过制造悬念来吸引人们。这就是一种文化侵入,一个逐渐让你丧失文化自信的手段。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我们或许不喜欢这副皮囊,但若是其灵魂着实优秀,我们就要以包容的心态去体会它。我们又或许一下子就被好看的皮囊所吸引,但怀着谨慎的态度,我们需要去辨别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有趣的灵魂。树立原则,坚守底线,吸收融合,兼容并济,把握好这四点,事物的价值都能被最大程度地完美体现。

“用语言消除隔阂,用文化沟通世界。”这是最美好的愿望,也是最远大的理想。视角拆解

立意深刻,明理悟道。本文能够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其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在对问题的论证和解说上,能够做到化深奥为直白,让读者非常容易知晓、理解和赞同作者的立场、观点与见解。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立意深远,给人启悟。

文题简明,开篇扣题。文章的题目源自古人的“有容乃大”,中间用逗号隔开,就赋予了不同意义,这是作者拟题的艺术与技巧。

例证有力,主旨凸显。本文的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又精准、贴切,二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

立意:深化提升

达·芬奇密码

江苏考生

丹?布朗的长篇小说《达·芬奇密码》,交织着宗教与科技的神秘二元,是未来人凝视的眼。

这或许是调和科技与宗教以救赎人类的隐喻。科技日益绽放绚烂奇彩,但它不应取代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闪耀着神性光芒的真挚信仰。因为达·芬奇一生崇尚科学技术,他的诸多绘画完美融合了科技与宗教两种因子。

他用科学探究的精神完成了诸多宗教杰作,作为有执着信仰的基督徒,大量剖解寻求灵魂的实证过程,使他惊奇地窥见科技的天堂之光。为给教会造一匹马,光是一幅前腿的细节图,从马蹄到马腿不同部位的宽度就标注了二十九处测量结果,堪称马界的“维特鲁威人”。科技如盐,点燃惊奇创造的狂喜,点染异彩纷呈的画卷。他因为解剖式绘画,成了最早发现动脉硬化、最早清晰地界定了四心室构造的人……后世的解剖学家花了450年才意识到他是正确的。

为了向此惊人成就致敬,现在最先进的自动手术机器人被命名为“达·芬奇机器人”。

而这一切伟大的科技创作,源于他对上帝真实的追寻与求证。

同样,他的那些宗教画作中,大量融入的是对科技的深刻反思。真正的宗教是水,洗礼一切人性,追寻宇宙真理。达·芬奇这位虔诚基督信徒,追随一位名叫真理的上帝。他在宗教画里藏进那种诡异的不以为然,让圣母、加百利、乌列……统统做出各种意味深长的神秘手势:太多超越人类的存在令人震撼难以言传。

他似乎预见了科技的无限,也似乎预见了科技的苍白。

科技只会助长却无法束缚人类的欲望,科技对自然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科技不是万能的,全是盐的社会终荒芜成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宗教作为一个文化体,包含着哲学、伦理、价值观、信仰各种要素。人与自然万物的连接,宇宙之中自有运转法则,这个规律本身,就是神性。许多伟大科学家,在窥见科学真容的狂喜后,仍回望宗教。甚至爱因斯坦都不得不承认,“当科学家好不容易爬上科学的巅峰,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等他们了。”

科学与宗教,着实可以盐水相融,美美与共,调和文明进程。

达·芬奇留给人类的启示,是否留在蒙娜丽沙永恒的微笑中?

视角拆解

设置悬念,立意深远。文章以“达·芬奇密码”为题,非常新颖独特,吸引读者思考。达·芬奇密码是指达芬奇在其画作中画出的一个神秘世界,他既在求证宗教的过程中画出了科学,留下了许多惊人的科学发现,更在求索科学的困惑中画出了宗教,在神秘的宗教画中留下了对科技的反思。科技与宗教,二元统一,神奇而完美地融合在他的画作中,体现了他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与巨大贡献。

内容充实、论据丰富。文章以一例贯穿全文,但同样显得内容充实,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达·芬奇的画作及思想的深入研读与精微把握上,故对其创作中的大量细节能运用自如,再加上科技与宗教相关思想内容的旁征博引,故行文论证饱满有力。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正文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一、他的科技画如何融合宗教?显然,他的科技画很多是出于对上帝的求证。二、他的宗教画如何融合科技?他在诸多宗教画中留下的神秘表征,同时是对科技困惑的反思,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5

立意:延伸发散

愿君多劳动,此事最光荣

福建考生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来到复兴中学。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愿君多劳动,此事最光荣》。

诸君素知“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顷粮”的喜悦,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辛劳,亦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训诫……劳动,虽非终南捷径,可它给予了人们最朴实的勇气和智慧。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厚实的劳动史!

回溯悠久历史,劳动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强大力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李冰埋头设计都江堰,至今还为天府之国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我国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如今“苏湖熟,天下足”的丰收景象,离不开劳动者们深耕钻研、服务大众的精神。劳动凝结着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祖国美好幸福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劳动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列夫·托尔斯泰有言:“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的确,幸福都是劳动出来的。若无耕种者的劳动,何来农民在丰收节的殷

切希望?若无科技人员的劳动,何来大桥飞架港珠澳,京新高速越沙漠的激情无限?又何来嫦娥一呼蛟龙应,高铁疾驰啸西风的豪情满怀?劳动不仅仅只是田间地头的挥锄撒种,也不仅仅是工地车间的埋头操作,它更是一种勤恳付出,我们通过付出,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假若不劳动,我们的生活将会丢失灵魂,幸福将无从谈起。花开满树红,劳动最光荣。

令人遗憾的是,现如今,有些青年却在质疑劳动,以忙和累为借口躲避劳动。的确,科技在发展,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新时代,未来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简单性、危险性的劳动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可是,这些同学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人工智能究其根本,还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无论是辛勤的农民还是伟大的科学家,亦或是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士,想要在自己的事业上拼出一番天地,离不开的就是劳动。农民在人民的温饱田地里耕耘,教师在当下的教育田地里耕耘,科学家在祖国的科技田地里耕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推动社会进步的,正是每一位平凡人的劳动付出。复兴中学的同学们,愿君多劳动,此事最光荣!只有新时代的青年们继承好优秀的劳动精神,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用双手为祖国开辟更加光明的康庄大道,才能不耽过往,不畏将来,使国之巨轮经历风风雨雨,依然平稳前行,历经潮起潮落,依旧驶向远方!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视角拆解

观点新颖,论证严密。文章紧紧围绕“劳动光荣”这个中心展开论证,先论述了劳动对民族、国家和个人的作用,又批驳了一些青年质疑劳动、以忙和累为借口躲避劳动的错

误劳动观,还表达了自己对劳动的认识与思考,最后呼吁青年们继承好优秀的劳动精神,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作者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仅仅是术业有专攻而已,推动社会进步的,正是每一位平凡人的劳动付出,这个观点新颖独特。

素材丰富,视野广阔。文章素材丰富,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这些论据有古有今,涉及不同领域,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又显示出作者广阔的视野。

句式灵活,文采斐然。文章注重句式的提炼,尤其注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提炼,使语言整散结合,显示出错落之美。感叹句、排比句的恰当使用,又使文章情感充沛

6

立意:提炼生活

夏日情韵

广西考生

一看方知情已深。草木悄葱茏,果实在走向成熟。恩师的百般情韵,都化作了最后一句诗行一一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思绪飘飞,窗外蝉鸣阵阵,热闹且欢快。阳光正好,明媚却不失热情,夏风带起嫩绿的叶,投下阴影。考场上,我稍作沉静,眼前浮现起高中生活一路走过来的点点滴滴。最后,我思绪定格在最后一天和最后一课。

最后一天·微笑

最后一天,夏天嘶嘶蝉鸣,教室里的时间分秒流逝。紧张的备考岁月里,我们,像是在打仗。记得课堂上老师的激情飞扬,操场上老师的开怀大笑,犯错时老师的严厉与无奈,

进步时老师的自豪与喜悦,受挫时老师的加油打劲与谆谆教诲。还记得有一次全班没考好,即使您也忧虑不已,但仍未表现出来,一个劲儿鼓励我们,不让我们消沉。其实我们哪会那么容易就被打击到信心呢,只是一时的伤心罢了,可是我们在你心里太重啊,重到不愿我们伤心太多。但最后一天,老师脸上却挂着期待的微笑。

最后一课·眼神

最后一课,夏夜盼丰收,教室里您再看看我们,看我们把沿路思考写出了答案,看我们把奋斗变成勇敢。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是老师们的大爱无疆,临行前的眼神如袅袅而起的芬芳花香,如氤氲弥漫的春意,如浅淡迤逦的流水,虽无声无息,却温暖了我们的整个奋斗的路程。更何况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肩负着使“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安康”的重担,立志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我们何曾敢丧失拼搏未来的斗志?罗隐曾作诗赞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的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不正如蜂一般吗?多少付出、多长陪伴都化作最后一课祝福的眼神。

这是如此真实而又动人心弦的画面,毕业前最后一课,我们仍为梦想拼搏着;老师双手负在身后站立着,话语中饱含着激励与不舍:“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2019年,我们的高考,承载着梦想,饱含着老师们多少的期待与祝福。

念师恩,心生醉。“陪伴三年,终须一别”,想起您的温情,几多眷恋!

视角拆解

立意切题。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切题。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在于立意,立意要源于材料且击中材料的靶心。本文抓住材料中的“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选定“最后一天·微笑”“最后一课·眼神”这两个片段来叙述,切合题意。

镜头组合,画面紧凑。全文特意选取了微笑、眼神两组镜头,展现老师在离别之际对学生的依依不舍及祝福与期望的场景,反映出老师最后的陪伴带给学生的鼓励与温暖,平淡中见深刻,寓意深远。

一线贯之,条理清晰。文章由眼前的最后一天、最后一课到过往的点点滴滴,考生将现实情境和过去的师生交往的情景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于“看”这条主线的贯穿,“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都奔腾到纸上,丰富却不紊乱。

7

立意:高屋建瓴

求泛而后深

上海考生

有人说,在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之后,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诚然如此,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理应是一个求泛而后深的过程。当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时,应先了解它的全貌,从而深入了解其中的某一特点。音乐如此,绘画亦然。唯有了解了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特点,才能深入了解某个流派,进而有意识地寻找这一流派的特征,继续加深了解。

这是因为局限于事物的某一特点时,便无从得知它与其他特色间的异同,便难以准确到位地理解这一特色,谈何加深认识并有意识地去寻找?音乐中的“中国味”仍带着抽象的面纱,若不与欧美风等其他音乐对比,如何清晰地看见面纱下“中国味”具象的特点?

没有对其他具象的特点的把握,便不能准确理解音乐的“中国味”,自然没有了对其更深的感受,寻到的“中国味”大抵也不伦不类,谈不上是真正认识事物。

此外,事物的各类特色间的异同或许隐藏着某种联系,从中或可窥得事物的历史演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某一特色,以便有意识地去寻找它的踪迹。比如有“中国味”的音乐中乐音往往有旷远之感,而欧美风则更多是金属感,这其实源自于两个地区本土乐器材质的差异。又比如梵高的画作有印象派的影子,印象派的色彩感遵从事实,这其实是因为印象派有从梵高的风格中汲取灵感。当我们从事物的异同中发现产生这异同的原因,自然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本质出发,更深地了解某一特色,进而有意识地寻找它。

求泛而后深,看似要花不少时间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但对于真正认识事物而言,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先广泛了解,再深入认识其中的一种特色,实际上是效率最高的。这让我们避免了因不知其具体特征而导致的晕头转向,更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事物。但可惜的是,如今人们往往急于求成而忽略这一点。尤其很多学生忽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而在专业课上晕头转向,令人不禁叹息。

愿我们都能明白认识事物的过程,求泛而后深,在广泛了解后深入把握,以深刻认识这一事物,亦愿我们在未来践行求泛而后深的精神。

视角拆解

立意精确、凝练简洁。“求泛”紧扣材料“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深”紧扣材料“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立足整体,把握材料,高屋建瓴,语言高度概括。

思维严谨,层次分明。文章主体部分重点论述认识事物“求泛而后深”的原因,前后相承,体现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接着联系现实分析认识事物“求泛而后深”的价值,有较强的启发意义,形成主体部分的纵深层次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