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生物下册教案

初二生物下册教案

初二生物下册教案
初二生物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了植物常见的无性繁殖。

难点: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无性繁殖的典型的图片,嫁接、扦插过程的示意图,组织培养的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繁殖的实例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 )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和分析植物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探讨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表述交流 补充完善 描述嫁接的一般过程和技术要点,能够运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嫁接的过程。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的处理,做出假设,试验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总结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讨论影响植物无性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们有无本质区别?

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帮助指导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通过饲养家蚕等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通过 “家蚕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部分学生饲养并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殖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对昆虫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形成全面的观点。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观察、思考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部分学生表述交流 看书讨论 得出结论 课后实验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热身:昆虫知识竞赛,蜻蜓点水与生物的哪种行为有关?毛毛虫与蝴蝶有关吗?知了为什么要蜕皮?等引出课题。以蚕为例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请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蚕的发育过程,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对其中的错误不做纠正,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蚕发育过程的录像或幻灯片,看后修正和完整描述蚕发育的一般过程,或者将书上的图片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 点拨指导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性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文件。(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性状(前面的“基因控制”先不写)

一、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二、基因控制性状观察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

学生观察,并作出回答。

观察调查表并回答

学生举手

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

传现象。

然后再认真观察书25页上的图

片。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归纳

出来。

观察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寻

找他们之间的不同。

学生做练习

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出猜测。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

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

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

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引出课

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

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引出子课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

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

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

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孩子像父母即遗

传是一种普遍现象。那其他生物有没有遗

传的现象呢?

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

上的差异。

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

状。

出示几组相对性状的练习题,以检查学生

对概念的理解。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

呢?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

传给孩子了吗?

对学生的各种猜测不作对错的评价。

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是一张母子的合影,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板书,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板书,第一节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状)(将“基因控制”四个字的位置先空出来不写)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性状?

学生:观察性状调查表,回答问题。

教师:(老师出示投影片,是与学生一样的调查表)通过你的调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状上像爸爸或妈妈?我们简单地来统计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个家长的就可以举手。眼皮像爸爸或妈妈的举手,耳垂像的举手…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举手。

教师:(老师把统计的人次写在投影片上)从这些数据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现象?

学生:有,比如说狗的后代还是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都是遗传。教师: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书第25页。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板书,一、生物的性状)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学生: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出示姚明和他的教练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姚明和他的教练长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两人的差异。如高矮、胖瘦、黑白等。

教师: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板书:相对性状)

展示:几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学生:做练习。

教师: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教师:同学们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学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投影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

教师: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学生:鼠的体量

教师: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学生: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很好。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是基因。

(板书,二、基因控制性状并把第一节的题目中空出来的“基因控制”四个字补充完整。)

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你有没有怀疑过?

教师与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

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

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染色体、DNA和基因

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

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

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

是一样多吗?

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生殖细胞

蛋白质和DNA

没有

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

者的关系

动手画出来

认真观察、思考

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也应该成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

互相补充

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

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

色体。

学生回报

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

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传下去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

递(板书)

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提出探究的问题:

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

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

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

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

的桥梁。

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

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

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

由什么构成的?

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

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

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

来。

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

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

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

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

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

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

点。

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

色体数

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

基因是怎样的?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

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

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

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

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给学生介绍科学史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

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

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

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

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

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

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

做得又快又好。

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

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

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

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

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

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

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

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

不随着下课而结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学生:看着像

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

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学生:生殖细胞。

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蛋白质和DNA

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展示: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画出来。

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学生:是的。

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

有什么特点?

学生:46条23对。

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学生:也应该成对。

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 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

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板书,三、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教师: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教学点评:

本节课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创新设计,并结合录像、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步步推理,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自查近亲结婚的资料。

教学器材:

(1)准备孟德尔生平介绍的资料,做成ppt文件。

(2)准备孟德尔所选的7种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

(3)准备常见人类隐性遗传病的资料。

显性性状和显性基因

隐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二、禁止近亲结婚通过阅读,让学生试着描述子一

代中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而是

矮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高的基因

控制的性状给掩盖了。

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

并试着统计后代中显隐性的比

例。

学生能很容易地进行解释原因,

并能画出遗传图解。

学生思考回答,有可能

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人类的某

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

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近亲

不能结婚。

让学生明白婚姻法的规定是有

科学依据的,学生自身应以身作

则,并做好宣传工作。

是不够的,有些现象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的实验。介绍孟德尔

的背景资料。自然界中有那么多生物,孟

德尔为什么要选择豌豆?豌豆有许多的

性状,但孟德尔所选的这7种性状有什么

特点?

告诉学生认真观察,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

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的图片和文

字,问:“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为什么后代

都是高的,矮的基因是不是消失了?为什

么杂交第二代矮的性状又出现了?”

并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我们把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性状称

为显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

基因。没有显示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隐性

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板书)

通常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来

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来

表示。教给学生写基因型和画遗传图解。

并板书: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让学生推算隐性性状在第几代杂交后代

中可以出现,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是多

少?

回到刚上课时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去,让学

生自己解释原因。

双眼皮的父母不一定不生单眼皮的孩子,

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如果隐性基因控制

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

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

孩子呢?引出第二个问题,板书近亲结

婚(把禁止两个字先不写。)

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解达尔文和摩尔

根都是近亲结婚的受害者,他们的后代都

出现了遗传病的问题。启发学生认识:为

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板书补充“禁止”

两个字)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想一想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表示出来就是遗传图解。请同学们画出来。

学生:画遗传图解。

教师:基因的传递、性状的遗传情况都可以用这样的遗传图解来表示。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遗传现象。出示投影片,①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小明却是单眼皮,这是怎么回事呢?②妈妈双眼皮爸爸单眼皮,小强却双眼皮,是不是小强只遗传了妈妈的基因而没有遗传爸爸的?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有可能出现的原因,作出多种猜测。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介绍孟德尔小时侯的故事以及他做的多种植物的杂交实验。

学生:通过阅读孟德尔的简介,认识到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

教师:孟德尔为什么会选择豌豆?豌豆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找出豌豆的特点:闭花授粉、相对性状区别明显等

教师:做实验时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你的实验容易成功。

(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教师:阅读第33页上孟德尔的实验过程,想一想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在哪儿?矮的性状为什么不见了?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把杂种豌豆再种下去,后代却有高有矮,矮的又出现了,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

教师:是的,也就是杂种豌豆虽然表现出高茎,但其体内含有矮的基因,只是矮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表现出来而已。由此可见,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高基因(A),也有矮基因(a),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A和a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A 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a称为隐性基因。高矮这对相对性状中,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

(板书1、显性性状和显性基因2、隐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板书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师:通常情况下,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请同学们写出产生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的遗传图解。

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

教师:隐性性状在第几代中才能出现?

学生:在杂交第二代中才出现。

教师:为什么豌豆的后代中高的多矮的少?它们有一定的比例吗?

学生:因为高是显性,只要有一个A在,就表现高,而矮是隐性,只有两个基因都是a时才表现矮。在杂种二代中,高矮的比例是3:1。

教师:现在谁能解释刚才的问题?

学生:看来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第一种情况是爸爸妈妈都是杂合体,都正好把隐

性基因传给了小明;第二种情况是妈妈把显性基因传给了小强,所以小强是双眼皮。

教师:说的非常好。双眼皮的父母不一定不生单眼皮的孩子,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但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

学生:有可能。

教师:(出示摩尔、达尔文的照片),摩尔根与他的表妹结婚后生下了有病的孩子,达尔文也有类似的不幸。引出第二个问题,(板书二、近亲结婚把“禁止”两个字先不写。)

学生:非常感叹。

教师:为什么正常的夫妻会生出有病的孩子呢?

学生: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悲剧。

教师:说得很好,所以我国的婚姻法规定什么?

学生:近亲不能结婚。

教师:是的,禁止近亲结婚。(板书补充“禁止”这两个字)

教师: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要自己以身作则,还应该在你的周围做好宣传工作噢。

教学点评:

本节课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将生命科学和社会法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别遗传的特点。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分别调查一个小组、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男女学生数。

教学器材:代表精子、卵细胞的卡片,信封,记录表。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性染色体的概念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学生讨论热烈,做出推测。

观察比较得出:1-22号染色体在

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第

23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

女差别较大。

练习写出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

体数

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

性有几种卵细胞。

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全班交流,进行统计,得出实验

数据,算出男女比例,是1:1。

学生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很荒谬,不可行。

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编一个老

太太要去泰山为儿媳妇烧香拴一个孙子

来的故事。要学生分析烧香拜佛是否能决

定未出生的孩子的性别,性别是由什么决

定的?其实性别也是一种性状,它是可以

遗传。从而引出课题。(板书第四节人

的性别遗传)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男女体细胞中的

染色体有哪些异同,23对染色体中只有1

对男女有别,所以这一对染色体应该与性

别有关,把它称为性染色体。(板书一、

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

究。

引导学生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

的组成。(板书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

构成)

那人产生的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

的呢?(板书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

构成)

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

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

拟实验。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

项。指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并对错误的实

验方法进行纠正。

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受精卵的种

类及比例;说明生男生女取决于父亲的哪

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明确人的性别决定

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请学生展示课前的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分

析数据特征: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

男女比例越接近1:1。(板书二、生男

生女机会均等)

由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

男女性别比例为1:1。

这样你是否能判断了前面的老奶奶为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图片上显示,张奶奶对李奶奶说:听说你要抱孙子了?李奶奶说:是啊,可还不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呢。张奶奶说:想要孙子吗?那还不容易,到泰山上的庙里烧一柱高香就能拴住一个孙子。李奶奶:是吗?那太好了,我明天就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张奶奶说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作出推测和判断。

教师:同学们知道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其实性别就是一种性状,它也是可以遗传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性别遗传。(板书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教师:请同学们先来看书上第37页的人的染色体排序图,仔细地找找男女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男性的第1号与女性的第1号差不多,其他的也是,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但没标号的那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差别很大。

教师:是的,人共有23对染色体,在这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你猜这对染色体跟什么有关?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学生:应该和性别有关吧?

教师:是的,科学家把这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板书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教师:1902年美国的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其他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都差不多,而这一对染色体差别很大,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1905年,美国的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的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教师:你能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吗?性染色体之外的都叫常染色体。

学生:练习写染色体,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教师:(板书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教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的呢?(板书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学生:练习写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教师:教师巡视检查,有错的进行纠正。

学生: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教师:研究性别时只考虑性染色体就行了,所以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构成可以简化为用X、Y来表示。男性可以产生哪几种精子?

学生:两种,含有X的和含有Y的。

教师:那卵细胞呢?

学生:只有含X的一种。

教师:那人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每两个同学一组,一组的同学有两个信封,其中一个里面装着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另一个信封中装着分别含有X 和Y的两种精子,它们的数量一样多。请同学们模拟随机受精过程,一个同学从装有精子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细胞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卵细胞,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内含有性染色体的种类,并依此判断出男女,同时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组合成的男女人数,再让学生算出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并计算出男女的比例。

学生:接近1:1。

教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画出遗传图解,说明含X 的精子、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性别比例接近1:1。(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师:人的性别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学生: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教师:说得很好,前面提到的那个烧香的老奶奶能改变胎儿的性别吗?

学生:肯定不能。

教师:生男生女是妈妈决定的吗?

学生:不是,它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教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和从理论上分析都得出男女的比例接近1:1了,那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课前的调查。

学生:学生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教师:大家会发现,一个小组里男女的比例可能不是1:1,但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同学中男生女生的比例就越来越接近1:1了,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就越接近1:1。

教师: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但我们国家现在男性略多于女性,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这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确实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良性发展。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 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这是一堂“探究孢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课,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对黑根霉或青霉的接种,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够发现霉菌,学生回答“变质的面包,长毛的馒头,剩饭上面……”,我问:“霉菌的产生的孢子有着哪些作用?”起初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孢子能够协助霉菌 的繁殖,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老师,灵芝的孢子能治病,您说有没有孢子能够使人发病呢?” 因为我自身是过敏体质,平时对过敏源的类型很关注,当学生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恰巧手臂上早已经因为过敏长出了很多突起红肿的包,虽然这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

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特征: 1.生活需要营养 ①植物吸收外界的H2O、CO2、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获得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①动物出汗、排尿、呼出气体 ; ②植物通过落叶的形式 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 5.能生长和繁殖 ①蘑菇等真菌——孢子 ②植物(高等—种子,低等—孢子) ③动物(卵生、胎生)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 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合作等) ②非生物因素:光、空气、温度、水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适应:生物对环境表现出的相适合的现象。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2.适应的特征 ①普遍性: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骆驼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②相对性:生物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上的适应, 并不是永久的,长期不变的。 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蚯蚓增加土壤肥力等。) 三.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关键:设计对照试验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即对照试验1.实验组和对照组2.只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一样) 四、生态系统 定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组成: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范文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1/ 9

2020 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 CAI 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1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创设情景(CAI 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2 3/ 9

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 3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 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 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

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一)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 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 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 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 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 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板书设计】: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水螅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主要特征 二、扁形动物 1、涡虫身体特征 2、寄生华枝睾吸虫血吸虫 3、主要特征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4.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 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 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 惯的重要意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 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 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 的充分发展;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 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 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 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进度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庆城县蔡家庙初中赵海龙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 每人说出一 种熟悉的动物。然 后,以小组为单 位,尝试着根据有 无脊椎或生活环 境和运动方式的 不同,给这些动物 找个家,将结果填 写在书中的表格 里。 1、四人一 组,根据观察提 纲,进行实验:观 察鱼缸里鱼的体 型、鳞片及运动时 鳍的作用,本互交 流,质疑答疑,归 纳整理,得出结 创设情景 (CAI媒体播放), 带领学生进入那 丰富多彩的动物 世界,让学生每人 说出一种熟悉的 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 据有无脊椎或生 活环境和运动方 式的不同,给他们 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么适于在水中生 活?出运河观察 提纲,引导学生进 行实验观察,针对 问题进行步步为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4.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 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三、方法的训练 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四、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五、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0多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收获: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掌握实验步骤,规范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三)教师精心引领,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并给予全班表彰。 (四)把握教材要求,反复考查实验 教师要深钻大纲和教材,明确考试重难点和学情。通过反复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和国培专家团理论引领,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 期 生 物 学 教 案

邓磊 2013-2014学年第一学 期 生 物 学 教

案 吴 学 川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

初中生物学教案

初中生物学教案 授课内容:流动的组织—血液教课班级:七年级 教师:潘丽娜学号:20154173 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指导老师:张小琴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开始学习生物这门课程,课堂气氛活跃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已经初步养成。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先了解这一章的学习内容。这章主要讲述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于刚建立学习生物的方法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本上安排的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和“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其中“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本章内容中第一节起了开头的作用。为下一课时“血液的管道—血管”做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血液中的组成成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掌握红细胞的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适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15min)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液 一、血浆 1、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2、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八年级生物教案)关节

关节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关节的各结构名称及其作用。 2.知道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和有关脱臼及其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 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关节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在分组观察和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关节在运动中起杠杆的作用,因此有关关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关节,获得关节结构的感性知识,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关节的牢固性、灵活性是由哪些结构体现?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学习骨连接的知识时,主要让学生弄清楚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谈到骨连接,学生首先反应出来的就是关节。可以先问问学生,人可以做各种复杂的动作,但人的一块骨能否做出动作呢?人的整体位移和局部的活动都是由不同的骨连接在一起完成的,让学生说说他们最熟悉的动作的完成需要哪些骨的参与(学生说不出具体名称不要紧,重要的是学生能知道一个动作的完成要靠不同骨的共同作用)。告诉学生骨和骨组成了骨的连接,其中活动自如的骨连接有一个专用名称那就是关节。关于关节的结构,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分组实验,观察猪的关节,观察时让学生结合课本上关节的结构示意图,辨认各部分名称。教师最好出示观察内容的提纲和思考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1.用镊子拉一拉关节囊,体会其坚韧性,思考其作用? 2.观察相邻两块骨面的形状有何不同?哪是关节头?哪个是关节窝?

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学地位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节“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二、说教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 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 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 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1000字]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学教案 邓磊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学教案 吴学川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 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

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二、互动授课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生物上册目录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2、3、4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5、6、7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7、8、9 第四节鱼…………………………9、10、11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1、12 第六节鸟…………………………13、14 第七节哺乳动物…………………………15、16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7、18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8、19 第三节社会行为…………………………19、20、21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2、23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3、24 第二节细菌…………………………24、25 第三节真菌…………………………25、26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6、27、28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28、29、30第五章病毒…………………………30、31、32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33、34 第二节从种到界…………………………34、35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35、36、37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7、38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 教学过程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实验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实验教案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鱼鳍的游泳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 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 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并进行交流。 二、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 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学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

问题l :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a .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四、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 (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具体过程如下: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__ 色,腹面呈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____ 。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呈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 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 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初中生物复习教案

初中生物复习教案 【篇一: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 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特征: 1.生活需要营养 ①植物吸收外界的h2o、co2、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获得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①动物出汗、排尿、呼出气体 ; ②植物通过落叶的形式 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 5.能生长和繁殖 ①蘑菇等真菌——孢子 ②植物(高等—种子,低等—孢子) ③动物(卵生、胎生)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1 2 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 为两大类: 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捕食、竞争、寄生、共生、合作等) ②非生物因素:光、空气、温度、水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适应:生物对环境表现出的相适合的现象。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2.适应的特征 ①普遍性: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骆驼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②相对性:生物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上的适应, 并不是永久的,长期不变的。 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蚯蚓增加土壤肥力等。) 三.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关键:设计对照试验 (即对照试验1.实验组和对照组2.只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一样)四、生态系统 定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组成: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3 4 2、草原生态系统——畜牧业的生产基地 3、海洋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的70%(最大的生态系统) 4、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 5、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6、农田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7、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核心,是信息集散地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复习要点: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镜柱、镜座。 p36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具体操作: (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处略偏左,安装目镜、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