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管理心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

论述题

1、联系高校实际工作,什么是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原因,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样,是关于“人的心理的实质”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具有根本性、稳定性、纲领性等特征。研究学校管理学基本问题,在学科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与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逻辑体系甚有作用,而且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根本的心理问题。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挫伤一般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激励与挫伤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激励是调动积极性,而挫伤是压抑和伤害积极性。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根本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于: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基本的群体心态。

(3)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

这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演绎出学校管理心理学一切其他的概念和范畴。首先,从学校管理个体心理方面看,由激励与挫伤可以演绎出个体需要、动机、感情、态度等。其次,从学校管理群体心理方面看,激励与挫伤可以演绎出正式群体的一致性、凝聚力,进而演绎出模仿、出众、认同等,因为这些都是激励群体前进的重要心理因素。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尤其特殊功能,它的每一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学校成员主人翁精神的弘扬。而对怎样“弘扬”的思考,必然回到激励与挫伤这个问题上来。

(4)激励与挫伤是稳定地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自从学校管理产生依赖,特别是现代学校管理出现后,激励与挫伤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日益突出。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才可能把学校管理好。

2、联系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阐述怎样实施全面激励

激励作为一个系统包含这样一些因素:一是人,即激励主体与客体。二是时空,即激励过程与相应环境。三是方式或手段。

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他励的导向性,自励的主体性,互励的网络性等构成了生动活泼的学校激励图景。

全程激励即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改变以往激励活动随心所欲、无规律可循的局面,使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具体来说,(1)以引起需要始,以满足需要终。(2)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激励始于诱发人的需要止于满足人的需要。相对而言被动地满足需要的激励作用远不如主动地引起并满足需要的激励作用。因此应有意识地让激励一贯穿于计划、实行、评价等阶段和环节,使之不懈地发挥作用。

全素激励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教职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如活动激励等。活动既包含物质又包含精神,但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有独特的激励意义。一要进行名副其实的物质激励引导教职工适当提高物质需求,以维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工作精力。如金钱激励。另一方面,引起物质需要。二要把精神激励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统一起来发挥作用。显性因素是指正式的可感的精神激励行为,如公开表彰,个别抚慰等。隐性因素指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职工积极性的因素,如团结向上的校风良好的教学科研设

备,丰富齐全的图书资料等,尤其是蕴含于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三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特殊激励价值。管理者要通过巧妙安排教职工活动,使之热情奔放。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统一是学校现行的激励策略。然而,不深入研究特定情况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变化性以及这两者并不能完全统摄所有激励手段。

综合起来,教育管理的激励象一盘棋,最关键的一着是人即激励主体与客体的问题,着眼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的激励具有战略意义。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充满激励的气氛并在计划、实行、评价等环节实施富有成效的激励举措。当然,任何激励活动都离不开激励手段。物质、精神、活动等激励手段各有其用,不可偏废。不过,当前应注意开发活动激励,使这种新的激励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

3、联系高校管理的实际,从心里学角度分析学校认为挫伤机制、原因与防治。

(1)学校人为挫伤机制

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人们虽然不能忽视物致挫伤,但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人为挫伤。比较起来,在学校里认为挫伤比物致挫伤有更大的比例,更需要矫正。学校认为挫伤的主要因素有挫伤主体、挫伤客体、挫伤手段。挫伤各要素之间的饿相互作用便形成挫伤的机制。认为挫伤有单向和双向两种机制。就单向机制而言,当挫伤主体由于某种原因决定对挫伤客体采取挫伤行动时,他就会选择自以为适当的手段,并捕捉挫伤时机,以便有效地挫伤特定对象。而挫伤客体对挫伤主体的行为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没有意识到。有的人虽意识到了,却采取宽容态度,不予计较。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挫伤行为的作用达到挫伤客体时,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向挫伤过程就结束。如果挫伤主体感到不足以泄恨,进行再次挫伤,那就形成另一次单向挫伤。与单向挫伤机制不同,双向挫伤的机制是,当挫伤主体行为的作用到达挫伤客体并被其清除感知时,挫伤客体也采取挫伤行动(反挫伤)。此时,原来的挫伤

客体转变为显示挫伤主体,而原来的挫伤主体则转变为现实的挫伤客体,使挫伤的主体与客体在双向机制下互为主客体。

(2)学校人为挫伤的原因

人为挫伤大多是由主观原因引起的。挫伤主体的主观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一是认识能力不强,二是不良个性品质作祟,三是情感因素。挫伤客体的主观原因包括:一是认识判断,二是抱负水平,三是挫伤忍受力,即个人经得起挫伤的能力。

(3)人为挫伤防治策略

人为挫伤是一种极大的内耗,是既不利于管理的想象,因此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有预防和调治策略。预防策略主要是提高学校所有成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逐步把有意挫伤降低到最低限度,直至彻底消除。另外,还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调治策略主要包括情绪发泄,具体做法其一创设一种特殊情境,其二组织群体活动,其三挫伤主体直接接受挫伤客体的情绪发泄;角色扮演具体做法是编制心理断句,影射受挫问题实质;积极劝诫,提出积极地简历,是员工了解问题所在;善用赏罚,“赏罚分明”是有效地管理举措之一。

4、学校教职工的需要在静态和动态有何特征,学校领导怎样根据心理学理论

有效发挥激励作用。

教师需要结构的主要特点有:(1)物质需要的朴实性。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与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2)发展需要的稳定性;(3)自尊需要的迫切性;集中表现在教师要求社会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给予尊重。(4)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这些需要时教师的社会化程度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因而相互间有密切关联。物质需要的朴实性,是受发展需要的稳定性、自尊需要的迫切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制约的。反过来,物质需要的朴实性也影响着发展需要的稳定性、自尊需要的迫切性、成就需要

的强烈性。这不仅表现在没有一定的物质需要其他需要根本不可能满足,而且表现在物质需要的朴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满足发展、自尊、成就等需要的进程。发展、自尊、成就需要之间,也是彼此渗透、相互包容的。

教师成员需要结构是动态分析的。从生理需要看,青年教师的生理性需要主要与婚恋有关,中年教师生理性需要主要与养家糊口有关,老年教师的生理性需要与保健益寿有关;从社会性需要方面看,对青年教师而言,在发展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等方面,发展需要居于这些需要的首位,中年教师的成就需要在这几种需要中比较突出,而老年教师的尊重需要处于显要位置。

利用需要激励学校成员工作和学习,至少要做如下工作:一是树立正确的需要价值观,改变把需要分为低级与高级的不科学认识,所有需要都是处于同一层次的系统要素,没有高低之分;二是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地满足需要,需要的满足和诱发都只有把握在适当的度内,才有增力作用,在不同成就需要的人前要满足不同的需要,要了解发放金钱的不同意义,要注意不同经济背景的人是存在差异性的以及防范“平原现象”;三是重点发挥主导需要的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主导需要,在切实把握主导需要后,通过满足主导需要带动其它需要的形成于发展,即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如针对青年教师的主导需要时发展需要,需要就应该为其提供进修机会以及通过谈话、座谈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成就和贡献需要;四是加强正面导向,化解需要冲突。

5、联系工作实际,根据心理学感情理论,阐述实施有效激励。

一、感情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

感情是情绪与情感的总成,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的反映。感情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包括:(1)感情的动力功能指对于人们的行动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分析感情的动力功能时要注意分析不同强度的感情的增力和减力作用、不同色彩的感情的增力和减力作用、成败感受的增力和减力作用。一般来说,具有积极

意义的感情能发挥增力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作用;具有消极意义的感情会产生减力的、阻碍人们行动的作用。(2)感情的启智功能。感情的启智功能包括感情对记忆的作用、对思维的作用、对判断的作用。感情对于人们的智慧活动有不可多得价值,这些价值可为学校管理者利用,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进而激励师生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3)感情的健身功能。感情不仅影响人们的精神,同时影响人们的身体。(4)感情的信号功能。感情虽然是内心体验,但往往通过人的言行等外化出来,尤其是情绪。外显的感情一种信号,它表达特定主体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既可以对别人产生影响,也为别人所认识。因此,感情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个体与组织的重要信息。

二、利用感情进行激励

利用感情进行激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利用不同感情进行激励。应针对不同情绪的特点做工作,帮助师生员工优化情绪,使之具有稳定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如帮助师生员工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或者引导师生员工调节激情以及培养师生员工的应激能力;培养不同情感,通过提高感情水平促进激励,如养“德”而励,求“真”而励,审“美”而励。

其二,根据感情的不同特点开展激励。感情主要有感染性、理解性、情境性等特点,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开展激励,效果更为明显。感情的感染性是指人们的感情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影响别人并使之产生类似感情的特点,利用这种特性激励师生员工时要注意把握感情的感染强度、用积极、健康的感情感染师生员工。感情的理解性是感情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并随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时要注意要经常对师生员工进行有关教育与学习的意义,要引导师生员工深刻认识学校里的各种现象。感情的情境性是人的感情在一定的情境

中产生并随情境变化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时要注意努力创设比较理想的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环境,如要组织参观、游览等活动,陶冶师生情操,

其三,转化消极感情,变挫伤为激励是学校管理不可忽略的方面。嫉妒作为一种消极占主导地位的感情应被消除或转化。在具体转化策略上,要注意根据嫉妒者的具体特点转化,意志宣扬嫉妒的舆论,直接帮助当事人消除嫉妒。 6、领导素质理论和领导影响力理论,联系高校管理实际,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影响力。

领导素质理论的兴趣在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也就是说,它关心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具有何种素质。这种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派别。

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不具备天生领导素质的人不能当领导者。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美国的吉伯等。这种理论虽然可以启发人们看到领导者却是觉有某些独特素质,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否定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二是有些因素相互矛盾或者与实际相抵触。三是没有区分各种素质的相对重要程度和哪些素质是谋取领导地位需要的,哪些是维护领导地位需要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来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领导者的个性特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现代理论家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心理测量法对领导者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进行测量,并通过心理咨询给予矫正或治疗;二是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提出评价领导者素质的标准,并通过专门的方法训练、培养有关素质。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吉色列等。

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是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影响他人的能力。从本质上而言,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者说是对下属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力或通过这个影响过程,可以使下属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领导的实质是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正是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才使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得以确定,并使领导过程成为可能。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是影响和改变学校成员心理的能力,由两部分构成: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

性影响力。学校领导者的权力性影响力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学校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有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