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4)

中国古代史(4)

中国古代史(4)
中国古代史(4)

中国古代史限时训练(四)

1、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

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2、“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

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

3、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

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

②④ D.②③④

4、1999年,在每年一届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召开前夕,以生产“孔府”牌系列香烟享誉国内的滕州卷烟厂,独

具慧眼、抓住良机,隆重推出了一枚“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烟盒,引起了广大烟标收藏者的关注。下列与

该烟标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5、周朝乐队总称“乐悬”。从其称谓可知当时乐队主要以悬挂钟、磬一类乐

器为主体的。乐队有四种类型宫悬、轩悬、判悬、特悬。“正乐悬之位,

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从周朝乐队组织及其规定来看,决定其划分与组合方式的依据是A.听者身份B.演奏曲目 C.演奏者年龄D.地点方位

6、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B.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C.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有制生活

7、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 丝织业规模扩大

C.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 官府垄断丝织业

8、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

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9、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

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衙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

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10、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

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

11、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个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

足青铜方鼎,鼎内铸有小篆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推测其最

早当属什么时期的墓葬,其中最有证据意义的是A.玉面人的年代

B.玉面人的特征C.鼎内壁的小篆D.扁足青铜方鼎

12、260年前,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来华经商,带走大量货物,可惜回航沉没。你认为船上运载的物品可能有①

茶叶②丝绸③鸦片④五彩瓷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

国”的代名词。中国成功烧制出青瓷是在

A.商代 B.南北朝时期 C.东汉 D.唐代

14、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遍过碛(qi),应驮白练到安西。”这

首诗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畜牧业的发达

1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6、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1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

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8、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

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19、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

宜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成功地发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A.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 B.僵化的农本思想和闭关政策

C.保守的文化传统观念 D.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

21、有关“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

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1819年奥斯特已发现如果电路中有电

流通过,它附近的普通罗盘的磁针就会发生偏移。法拉第从中得到启发,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装置--事实上法拉第发明的是第一台电动机。两则材料读完后,你的结论是

A.科技是生产力并随社会需要而发展

B.磁性的应用有一定的过程

C.“电的鼻祖是我们中国人” D.我国科技战滞后于西方

22、有人看过颜真卿的字后说了四句话,你同意哪一句?

A.唐朝社会走向正轨,所以书法也讲究规范 B.此书法笔势飞动,意绪狂放

C.此时书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D.体现了初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23、北宋“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天下物皆可以

理照(照即洞明),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两句话的含义有

①天地之间有理有气②理是宇宙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

③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④气必须依傍理而运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

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25、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

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

..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26、“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其言论反映出朱熹

①主张“格物致知”②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③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④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

27、“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

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中的这段文字抨击的

A.先秦儒学B.魏晋玄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28、“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夫使县令得私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自令言

之,私也;自天子言之,所求乎治天下者,如是焉上矣”以上关于顾炎武的主张及历史作用的正确解读

①反对高度集权君主专制政体②“以分权于下”实现对中央的制衡③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的统治④

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启蒙和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

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哪一本书

A.《元曲赏析》B.《诗经》 C.《全汉赋》D.《全唐诗》

30、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

中国的影响要大得多……”下列史实能作为有力佐证的是

A. 中国的科举制原则影响到英国后来的文官制度改革

B. 西方封建统治者借鉴了中国“君权神授”的思想

C. 中国的手工工场传到西方,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是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度得到启发的

31、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有在春天祭日.秋月祭

月的礼制。据此判断,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32、《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

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A.严禁猎杀家犬B.禁止进山伐木C.封闭山林牧场D.保护生态资源

33、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B.白瓷、青瓷、五彩瓷、青花瓷

C.青瓷、白瓷、五彩瓷、青花瓷D.青花瓷、青瓷、白瓷、五彩瓷

3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

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35、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是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阶段特征,下列思想观点或事实并不顺

应此特征的是

A.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宋应星:“此书(按《天工开物》)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D.明末,一官员奏:“蜀昔有沃野之称,近为王府者什有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回答:(1)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

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

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哪一

句名言?

徐渭《牡丹蕉石图》(2)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时代背景。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

一、选择题:

1—5:CCDCA 6—10:CAADA 11—15:CDCAA 16—20:DCCBD

21—25:AABDD 26—30:ADAAA 31—35:ADADD

二、非选择题:

(1)意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启蒙。(1分)亡国:朝代的更替;亡天下:统治者不施仁义导致民不聊生(民族的衰亡)。(2分)保国:与百姓无关;保天下:每个人都有责任。(2分)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分)

(2)特点:通俗化,平民化。(1分)特征: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表现。(2分,答“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也可得分)

(3)原因: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2分)关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1分,言之成理即可)

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5年真题面对面)试题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2013~2017) 1. (2015常德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2. (2013长沙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 (2015长沙1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都进行了迁都 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备考实战演练 1. (2017毕节)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2. (2017长沙一模)“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不仅如此,“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隋文帝 3. (2017长沙南雅中学月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材料二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按“宗有功、祖有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即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清在内地各省的汉族聚居区,把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把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而在边疆民族地区则又分别采取不同的行政体制,在东北地区采取八旗将军管理下的军政合一体制为主,而辅以汉族郡县制的治理方法,在西藏地区则采取驻藏大臣与黄教领袖共同管理的行政体制。 ——潘向明《清史编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如何认识秦抗击匈奴的战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原则是什么?(1分)孝文帝将“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等人的身份皆降一等的目的是什么?(2分)从民族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孝文帝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分)

中国古代史一览

第1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基础知识掌握】 —、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云南;170万;最早;长江 ①半坡氏族:陕西西安;5-6千;黄河; 特点:磨制石器;弓箭;粟、菜、麻、畜禽;彩陶;村落 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4000多年前 1、炎黄时期:黄河、黄帝;上游、炎帝;南方、蚩尤;华夏族;炎黄子孙 2、尧舜禹时期:禅让: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禹治水;私有→阶级→国家(奴隶社会) 第2章: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基础知识掌握】 —、夏朝:(前2070——前1600) 1、夏朝建立:前2070;禹;启、世袭制;国家机器:军、法、狱、城;王 2、农业生产:木、石、蚌;水利;铜器(非农);(青铜出现) 3、夏朝灭亡:桀;前1600;黄河下游、商汤 二、商朝:(前1600——前1046) 1、商的统治区域:东:大海;西:陕西西部;东北:辽宁;南:长江流域 迁都:前1300;盘庚、殷(河南安阳); 2、殷墟和甲骨文:19世纪末;龟甲、兽骨;较成熟文字;信史 3、奴隶制度:刑、狱;人祭;人殉 4、农业、畜牧业:集体耕作;畜牧多 5、青铜器:铜、锡、铅;盛器、武器、工具;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6、天文历法:夏历;殷历:闰年;日月食;

7、商文化的世界地位:疆域;青铜;文字;天文 三、西周 第3章:春秋和战国时期 【基础知识掌握】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前770——前476) 1、春秋五霸:(图)齐、宋、晋、秦、楚;吴、越 2、齐桓公称霸:富庶大国 3、晋楚争霸:晋文公:生产、政治、军队;城濮之战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图)(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中)赵魏韩 2、封建制的确立: 3、商鞅变法:前356:秦孝公 4、都江堰和郑国渠:(图)李冰,成都,“天府”;郑国,咸阳,400万,泾-洛 第4章:春秋战国文化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单元过关夯实基础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D.陕西半坡村 2.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 A.半地穴房屋B.打制石器 C.稻谷D.彩陶器 3.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句解说词里的“他们”是( ) A.北京人B.河姆渡人 C.半坡人D.炎帝与黄帝 4.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D.铸造青铜器 5.下列符合河姆渡人生活状况的是( ) A.在半地穴式的房屋外欣赏黄河风景 B.在干栏式的房屋外欣赏长江风光 C.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煮大米饭 D.在干栏式的房子里熬小米粥 6.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 7.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 A.禅让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8.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表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 10.“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 A.商鞅变法的原因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目的D.商鞅变法的经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B 2.B 3.C 4.A 5.B 6.A 7.B 8.B 9.B 10.B

中国古代史课件整合

中国古代史 第一讲中国的史前史 ◆考古人类学社会学中国古代的传说 ●人类学——东非能人————非洲起源论 ●遗传学——人类遗址化石——亚洲起源论(多元起源论) 路易斯·利基1931年坦桑尼亚奥杜瓦峡谷 人类的骨架200万年人类的老祖母 神农架野人的有无说明了什么? 2000人的后裔7万年前 奥杜威峡谷 人类迁徙路线 神农架图 一、原始群时期 1、原始群前期 原始社会→原始群考古→石器时代人类形成中 ↘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原始群前期:杂乱婚猿人旧石器前期170万年至20万年 ◆元谋人170万年云南元谋1965年 ◆蓝田人80至60万年陕西蓝田1963/64年 ◆北京人70至20万年北京周口店1927年 ◆金牛山人28万年辽宁营口1982年 原始群前期图:元谋人门牙、金牛山人头骨、北京人石器、蓝田人头骨 ◆北京人 1927年裴文中 头盖骨6面骨下颌骨四肢骨牙齿 40多个男女老少个体 10万多件石器 脑容量:1043现代人1350 手的演化最快——劳动创造了人 动物96种虎狼象犀马牛猪狗鹿鼠 朴树子 用火 2、原始群后期 血缘婚古人早期智人旧石器中期20万年至10万年 ◆大荔人20万年陕西大荔1978年发现

◆丁村人21至16万年山西襄汾1954年发现 ◆马坝人13万年广东曲江 ◆许家窑人13至10万年山西阳高1976至1977年 原始群后期图:马坝人头骨、三棱尖状器 二、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母系:初期发展时期 ↘父系 ◆族外婚:成年男子分散到其他氏族寻找配偶,女子则在本氏族内接待外氏族的男子。 ◆对偶婚:男女双方均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对象。 只能确认生母而难以确认生父;按女系的血统来计世。 阿注婚走婚制度 母系氏族初期: 10至1万年5万年前起新人晚期智人旧石器晚期 母系氏族初期遗址: ◆河套人宁夏银川1922至1923年发现 ◆柳江人广西柳江1958年发现 ◆峙峪人山西朔县石镞2万8千年 ◆左镇人台湾台南3至2万年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1万8千年 北京人?奇妙的联想其反面 图:山顶洞人—周口店山洞、骨针、头骨、装饰物 图人类进化图 1、母系氏族发展时期 1万年至5千年新石器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马家窑文化甘肃青海 ◆大汶口文化山东江苏 ◆磁山文化河南武安 ◆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 ◆马家浜文化江苏浙江 ◆大溪文化四川湖北 ◆细石器文化黑龙江、内蒙、宁夏、青海、新疆 ◆红山文化辽宁 1、母系氏族发展时期 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7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隋唐时期试题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武则天 D.唐玄宗 2.[2017·东营]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赵州桥 D.大运河 3.[2017·深圳]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A B C D 4.[2017·日照]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5.[2017·青岛]《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2017·聊城]“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 7.[2017·济宁]“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8.[2017·赤峰]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 C.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9.[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17·成都]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1.[2017·滨州]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单元练习题(四)(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三、四单元)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三、四单元 单 元 练 习 题(四) 第Ⅰ卷 选择题 ”这是董必武在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1936年长征取得胜利,这一历程说明 ②、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路线、方针、政策 C 、③④ D 、①④ 、五四运动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这一充分反映学生爱国精神的事件是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南昌起义 “建军节”有直接关 B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 D 、公车上书 红军长征 年的北京城,街道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那么他们高喊的 B 、“要自由,要人权,要民主、要和平” D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C 、济南 D 、长沙 A 、缅怀先烈事迹 B 、弘扬爱国精神 C 、牢记历史知识 D 、追求民主自由 9、在历史知识竞赛上,主持人刚说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次会议的召开预示着中国革命的面貌将焕然一新。”李明同学马上就知道了答案,应该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八七会议 10、有人在旧报纸上发现右图所示漫画《工学商打倒曹、陆、章》, 请判断这张漫画出现在什么时期 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 C 、抗日战争 D 、北伐战争 11、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中,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 A 、强渡大渡河 B 、四渡赤水河 C 、翻越大雪山 D 、会师井冈山 1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实地考察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应该到 A 、吴起镇 B 、会宁 C 、西康 D 、西安 1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你可知道“三军尽开颜”的时间是 A 、1934年10月 B 、1935年10月 C 、1936年10月 D 、1937年10月 14、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离则两伤”,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是在 ①、北伐战争时期 ②、十年内战时期 ③、抗日战争时期 ④、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5、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6、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青年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 、抗日救亡 B 、歌颂祖国 C 、追求理想 D 、抨击时政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凇沪会战 18、武汉中山公园有一幢建筑叫“受降堂”,是华中地区日军最高指挥官向中国军队举行投降仪式的地点。那么这一史实发生在 A 、1931年 B 、1937年 C 、1945年 D 、1946年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梳理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作业北师

课时训练(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基础夯实练|· 1.[2017·岳阳]岳阳市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 D.陕西半坡村 2.[2017·南京]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 3.[改编题]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我国农耕时期居民的房屋,造成这两种房屋建筑结构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筑理念不同 B.生活习惯不同 C.使用工具不同 D.所在环境不同 4.[原创题]关于黄帝时期的传说,我们可从考古实物中得到验证。右图为陕西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它印证了( ) A.大禹治水 B.嫘祖缫丝 C.仓颉造字 D.伶伦谱曲 5.“以酒为池尽作乐,炮烙之刑极淫威”,这副对联描绘的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最后两位君王的暴政,他们分别是( ) A.启、桀 B.桀、纣 C.汤、纣 D.武王、纣 6.[改编题]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7.[2017·聊城]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中源自晋楚争霸的是( ) A.问鼎中原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三顾茅庐 8.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的国家分别是( )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9.[2017·苏州]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A B C D 10.[2017·江西]“他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和‘克己’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进而推己及人,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提高自己的素质。”材料中的“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11.[2017·义乌]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2.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写道:“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若去游览都江堰,应到( ) A.四川 B.湖北 C.云南 D.陕西 |能力提升练|· 13.[改编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

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4.部编历史中考复习之教材知识梳理古代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备考好题精练 选择题 1. (2020原创)据《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材料所反映的战役()A. 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 B.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C. 奠定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 D. 奠定了东晋与前秦并立的基础 2. (2019北京闭卷)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3. (2019铁一中滨河校区二模)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4. (2020原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 国家的统一安定 C. 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 D. 筒车的广泛应用 5.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C.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6. (2019铁一中滨河校区二模)(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有() ①洛阳仍然有许多人穿鲜卑服饰①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①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地改变①孝文帝力主改革的决心很强

01中国历史第一册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史(下)

中国古代史(下)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的建立:_______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亡______朝,南北重归统一。 2.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大运河以______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______。自北向南分为______、通济渠、____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_____、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考点2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______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_______。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吸取隋亡教训;_____,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戒奢从简”;___________(房玄龄和杜如晦)和_____(魏征)。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称她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__”. 4.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出现原因:任用贤人(姚崇);重视_______;注意“戒奢从简”;重视农业生产。 5.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发展:农民创制新的农具_______和灌溉工具______。(2)手工业发达:陶瓷业以越窖青瓷、邢窑白瓷和________最为有名。(3)商业繁荣:________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考点3 科举制的创立 1.诞生:______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首创_____和_____。唐玄宗:______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点4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_____和_____。

《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七年级(4)班的同学排练课本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故事”,情节安排错误的是 A、在官渡,曹操亲率精兵出击 B、在赤壁,曹操中了诈降之计 C、在书房,曹操欣赏《兰亭序》 D、曹操题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某地推出的“草船借箭”旅游娱乐项目吸引了游客,这一创意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3、下列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不正确的是 A、鼎立局面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状况前进了一步 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退步 C、为后来全国统一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D、三国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 4、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⑥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开发无直接关系 A、孝文帝改革 B、北方人口南迁 C、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南方 D、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岭南一带 C、东南沿海地区 D、西南四川 7、寿县(安徽境内)城北的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绵延30余公里,南临淝水,北濒淮河, 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生于此,与此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是 A、破釜沉舟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草木皆兵 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表现有 ①普遍实行麦稻兼作②官府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③发明了灌钢法 ④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⑤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黑龙江流域 10、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知识纵横贯通 诸子百家思想的贡献与现实价值 代表思想现实价值 儒家仁政 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 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教育 思想 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道家无为 思想 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 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法治观、 改革观 对于当今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墨家兼爱、非 攻等思想 对今天人们所追求的平等博爱、和平和尊重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点训练] 1.(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强调了社会个体应该重建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促进自身道德的觉悟和完善,这样才能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排 除B项;C项“只有”表述过于绝对,道德自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之一,排除;材料并非只是针对诸侯国君而言,而是针对社会各成员提出的要求,排除D项。

先秦时期社会特征表现 项目社会特征 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转型文明形态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文明 政治特征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中央集权的演 变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文化特征具有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 跃局面 [对点训练] 2.(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铁制农具甚至整套铁农具,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得到很大发展和推广,这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和生产力的提高,故选B项。A 项“独断经营”,D项“最早出现”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必备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民族 关系 “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