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茯砖茶历史

茯砖茶历史

茯砖茶历史
茯砖茶历史

茯砖茶的历史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明清以来,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茶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据资料可考,湖南竹林溪等茶先脚挑马驮至洞市,后顺麻溪水用竹排木排运至小淹市等处,而后资水用船运至武汉汉口、潭州靖港等处,再至西北。民国时期洞市竹林溪等茶是顺麻溪水运至小淹资水,用船运至益阳,改大船运湖北沙市,经老河口,用驼马或汽车直运泾阳;或者从益阳船运汉口,交平汉铁路抵郑州、中转陇海路至咸阳,再转泾阳。在泾阳压成茯砖后,运输工具以驼马、汽车运兰州投验销售。茯砖茶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在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生产的“马合盛”、“天泰”、“泰合诚”、“人民”等品牌茯砖茶深受茶叶销量最大的西北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

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延顺、裕民、天泰运、裕兴中、昌盛等八家。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加工“人民牌茯砖”砖茶。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咸阳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1958年,缘于“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

也有民间流传当年南区供销社给中央机关供应的就是泾阳茯砖茶,深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喜爱和重视,才有了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的建立和厂址南迁的事情发生。茯砖茶在湖南安化从试制到成功,历经多年的摸索。1942年安化江南砖茶厂,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获成功。当时总结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便是陕西先人们经过无数摸索的经验总结,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直到1953年,在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经过3年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实现了在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现白沙溪茶厂)“移地筑制”的神话。

“边销茶”是茶叶的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需商品。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相引至今。

黑茶是六大基本茶类之一,属于后发酵茶,能够随时间的推移慢慢的陈化、香醇,有助消化减肥和补充各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黑茶总是和边销茶这个名称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黑茶多数销往西北、西南市场,其饮用人群主要是食用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肪食物和缺少蔬菜、水果等高维生素、微量元素的边疆少数民族。在黑茶类中,茯茶、藏茶、普洱等都一直主销边疆地区,所以也被称为边销茶,但边销特征最明显的要数茯茶,它被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在内地鲜为人知。

茯茶作为黑茶中的贵子,最与众不同的就在于其中具有的“金花”成分。所谓“金花”,就是在原料的加工中通过发花这么一道特殊的程序,专门在黑茶的砖块中培养一种叫做“冠突散囊菌”的冠突曲霉物质,俗称为金花。金花干嗅便具有一种黄花的淡淡的清香味道,而将带有金花这种特殊菌类的茯茶泡饮时,那种花香变融入茶汤之中,化作茶的滋味而更加醇厚微涩,清纯不粗、口感强劲。当然,金花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调节新陈代谢,起到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因其药效有如土茯苓,加上茯茶的口感特别,并以“茯”字命名,因此有人误以为茯茶中有茯苓的成分,但实则是金花的菌花香和其独特的药理作用。

茯茶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就在于其具有的消食、暖胃、减肥、降脂等这一系列独特的功效。现代临床试验也表明,高级茯茶中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有的无机元素、钾、锌、铁、锰、铜、钙、镁比其他茶叶高。茯茶原材料本身即具有对人轮状病毒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阻断人体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形成;所含脂肪分解酵素含量高于其他茶类;茯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丰富,有着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因而茯茶具有分解油腻、利尿通便、消食和胃、止泻化痔、醒酒安神、抗癌防辐射,降低人体内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酯等功能。对于年龄在50到70岁的高血脂症患者,每日坚持饮用茯

茶3次以上,不出一月,身体血液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和脂质过氧化物等生化指标,均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中国有句话老话:“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茯茶的这些好处与其制作过程中的特殊工艺不无关系——茯茶作为砖茶中的特殊高档品种,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筛制、渥堆、压制、发花、烘干等二十多道工序。“金花”即“冠突散囊菌”更是其它茶类难以具备的菌种,因此茯茶在保健上具有了和其它茶类不同的魅力。

茯茶之所以有与其它茶类不一样的特点,且比市面上减肥茶功效优越无副作用,是因为它是百分百用茶叶深加工而成,不含任何其它添加物。如同酸奶的益生菌,茯茶的冠突散囊霉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多糖、生物碱等衍变成茯茶素等物质,对人体新陈代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千百年来游牧民族用历史和生活也证明了茯茶的健康作用。西北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就是其真实写照。

茯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茶人茶友,不仅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茯茶喜爱至极,日本人对茯茶也是情有独钟。茯茶在日本文字中的写法也为“茯茶”(茯茶)差不多,历史文献也记载了很多茯茶:

公元816年[渠江薄片、益阳团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渠江薄片和益阳团茶均为湖南黑茶]——(唐代杨烨《膳夫经手录》。

公元1025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特色茶即湖南黑茶也]——(五代毛文锡《茶谱》)。

公元1644-1611年(清圣祖康熙年间)[清初茶法沿袭明代,官茶由茶商自陕西领引纳税,带引赴湖南采买,每引正茶50公斤,准带附茶7公斤。] ——赵尔巽等《清史稿》。

公元1644年[顺治初年,定易马例,每茶一篾,重十斤,上马给十二篾,中马九篾,下马七篾。泾阳砖每封旧秤五斤,每二封装一篾篓],此为茯砖茶的最初文字记载。

本文来自:

https://www.doczj.com/doc/f93854151.html,/chayouhudong/wodechayuangushi/2 012/0810/100.html

湖北历史地理

湖北地跨长江,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段和第三级阶段的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于荆湘间置荆湖南、北路,“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始有湖北之称谓。湖北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成盆地之势。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南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地,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鄂西北山地群峰耸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森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500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旱作农业的经营。 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 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的变故,新旧河道变迁不定,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曲莫如汉”之称。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集中在江汉平原,总数超过1000个。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最著名者为“云梦泽” 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梦泽。1000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而云梦泽仅指云梦狩猎区内的部分湖沼泽薮景观,面积并没有大得能超过长江。公元4世纪以来,由于长江、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云梦泽逐渐消亡成陆,而留下以洪湖为首的众多小湖群。早期长江荆江河段曾经以分流的形式穿过古云梦泽地区,随着北面淤高,云梦泽消失,江水向南汇流,终于发育成典型的曲流河床。所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形态的形成,与云梦泽的历史演变有密切的关系。这个自然地理的历史变迁也影响了江陵荆州地区长江津渡的盛衰。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先秦时期,中原人总结选址筑城的原则是:“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江南早期城邑基本上也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在丘陵山冈上筑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征服自然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茯砖茶文化

茯茶源头看文化【说典故看遗址】 一:茯茶的功效和影响: 中国茯茶、起源泾阳!具有分解油腻、消食和胃、通便利尿等功效。历来在西北牧区、缺乏蔬菜水果、以奶酪牛羊肉为主食的牧民生活中,是与盐巴等同的生活必需品。牧区民谣:“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年长日久,牧区人将藏有《泾阳茯砖》视为财富多少。逢年过节、拜佛献供、喜庆送礼轻重,以泾阳茯砖块数而论。可见在牧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现代科研检測,称茯茶“金花”为“冠突散囊菌”。这是普洱、坨茶、千两茶、茯砖茶、藏茶几种紧压发酵茶中、唯茯砖茶独有的菌花!仅在灵芝和茯苓中发现此菌。除消食和胃外;还有降三高、抗辐射、醒酒、减肥等功效。专家研究还发现:【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对K562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而产生抗癌功效】! 茯砖茶所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能保证人体所需营养,因而成为边民生活的必需品。古称“安边茶”,于右任称为“安国茶”。1988年日本丰茗会理事长松下智在河西走廊考察了解此茶后,惊叹为“丝路神茶”! 调研发现,牧区人主食高脂肪,但三高的发病率反而比内地人群低!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肥胖症、高血压、高血糖等富贵病的普遍流行,金花茯茶将成为人类保健祛病的一大福音。 二:茯砖茶的起 历史上——是泾阳.县前地界独特的地下水、与安化黑茶压制发酵产生金花,成就了辉煌! 据考:汉起唐兴的丝绸之路上,湖茶运销西北牧区,发展到茶马交易、设茶马司,虽朝代更替而茶运不衰。古时交通不便,在长期车船转运途中,体虚抛载和防雨潮湿始终困扰着人们。约在宋代,有批茶受雨淋,到泾阳晾晒,装包时太干,轻微喷水紧压;几包忘运堆压的茶发酵生花,香气四溢!功效陪增,人们惊奇寻思…… 泾阳先民经过二百年地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以“原料是基础,加工是关键,储藏是升华!”的独特工艺。到明初1368年,铸就以地域署名的品牌【泾阳茯砖茶】!由国家严格掌控,史传朱元璋一个女婿欧阳伦,因走私官茶被正法。 特产成名后,安化黑茶必过泾阳加工成“泾阳茯砖”,才运销西北。泾阳县志载:加工业最盛时有八十多家,曾形成泾阳历史上最大的一项产业。 三:丝路驼队一起点沿革与变迁:

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历史 35

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湖北黄冈)14.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2019·湖北黄冈)15.“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这里,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 A.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 D.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2019·湖北黄冈)16.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2019·湖北黄冈)17.图1、2、3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图1 图2 图3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2019·湖北黄冈)18.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这充分显示了() A.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 B.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C.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D.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 (2019·湖北黄冈)19.历史学家马世力指出:“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据此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 A.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 B.符合尚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 C.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 D.教化帝国民众,人人安分守法 (2019·湖北黄冈)20.《全球通史》指出,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A.打破了地区之间的对立 B.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C.消除了地区之间的隔阂 D.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2019·湖北黄冈)21.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864年,欧洲各国工人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相继展开。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 A.只适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茯砖

茯砖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问世。当时用湖南所产的湖南黑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运往陕西泾阳筑制茯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又称“泾阳砖”。近代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经过反复试验,1953年终于在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就地加工茯砖获得成功。现在茯砖茶集中在湖南益阳和湖南白沙溪湖南黑茶厂两个茶厂加工压制,年产量约2万吨,80年代初期,湖北蒲圻楼洞茶场,引用湖南茯砖制法,获得成功,年产量500吨左右。 目前生产的茯砖茶,分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湖南黑茶作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三级湖南黑茶只占到40-45%,四级湖南黑茶占5-10%,其他茶占50%。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 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因为茯砖特有的“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双黑、花两焙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花”。 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1986年起茯砖的规格逐步小型化,茯砖茯在泡饮时,要求汤红不浊,香清不粗,味厚不涩,口劲强,耐冲泡。特别要求砖内金黄色霉菌(俗称“金花”,学名称之为冠突散囊菌,内含丰富的多种营养素,对人体极为有益,金花越茂盛,则品质越佳。)颗粒大,干嗅有黄花清香。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爱茯砖茶,他们把“金花”多少视为检查茶砖茶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志。 茯砖由于其独特的工艺和特殊的品质,使其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降脂解腻并有良好的解酒作用,,食油腻肉食饮之特别消食解腻,这也是肉食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常在酒肉饱餐这后饮一杯茯砖茶,或以茶佐食,令人有一种极为舒坦的感觉。 2、湖南黑茶养胃、健胃、通三焦,能利尿、解置,在产地,居民有保存几片茯砖的习惯,遇有腹痛或拉痢,老人习惯茯砖茶 茯砖茶是黑茶中的高档品种,也称“伏砖茶”、“泾阳砖”、“福茶”、“附茶”等,因为是在伏天加工的,故名伏茶。茯茶早在16世纪就被规定为运往西北供少数民族所需的官茶。茯茶与绿茶、红茶比较,绿茶属非发酵茶,红茶属半发酵茶,而茯茶属于完全发酵茶,其加工工艺独特,独具菌花香。传统的茯砖茶已经有500年的生产历史。尤其是茯砖茶中呈金黄色颗粒的“冠突曲霉”,俗称“金花”,经分析鉴定:具有极强的分解油腻,消食,调节人体脂肪代谢的功能,特别适应于饮食结构中以奶肉类为主的人们饮用。 “泾阳砖”之名的来历,则是因筑制模具、质量检验都在陕西泾阳而得名。17世纪中叶,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湖北省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湖北省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二下·嘉兴期中) 《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乾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该史料说明了() A . 西周青铜器制造水平高超 B . 西周冶炼和淬火工艺发展 C . 青铜器按照礼制要求制作 D . 周代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2.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中) 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3. (2分) (2016高二上·大庆期中)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4. (2分)《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居住之处)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 ①入阁由皇帝选任②职同汉唐宰相③取得决策大权④地位逐渐提高 A . ①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5. (2分) 1861年4月,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某书籍刻印本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

黑茶的功效与作用

黑茶的功效与作用与作用 黑茶有很多种,黑茶的功效与作用与作用也各有不同。湖南黑茶著名的是安化黑茶,云南黑茶著名的是普洱,四川黑茶著名的是边茶。但是,近些年,随着安化黑茶的兴起,一说黑茶,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湖南安化黑茶。 黑茶的功效与作用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清脂肪,减肥胖:安化黑茶中的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能溶解脂肪,促进脂类物质排出;还可活化蛋白质激酶,加速脂肪分解,降低体内脂肪的含量。因此安化黑茶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台湾人称为“消食茶”。 ②清肠胃,助消化:安化黑茶富含膳食纤维,具有调理肠胃的功能,清肠胃;且有益生菌参与,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助消化。我国民间有利用老黑茶治疗腹胀、痢疾、消化不良的传统。 ③清血管,降三高:安化黑茶中富含茶黄素,能软化血管,有效清除血管壁内的粥样物质,被称为“心血管的清道夫”;茶氨酸有效抑制血压升高,类黄酮物质能使血管壁松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降低血压;茶多糖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含量;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能溶解脂肪,促进血管内脂类物质排出,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④清毒素,护肝肾:安化黑茶中独特的益生菌的功能因子和多酚类氧化物、儿茶素等多种化合物成分,参与人体内新陈代谢,对人体内脏具有特殊的净化功能,吸附体内的有毒物质(酒精、重金属、体内垃圾)排出体外,能深层排毒;又对病菌有抑制作用,保护肝肾。 为什么说黑茶有降“三高”的功效与作用? 我国著名茶叶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怡清源茶业科研中心专家组教授刘仲华研究发现黑茶对人体健康有利,其主要作用表现为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体重。刘教授还通过模型评价发现,千两茶和茯砖茶对除压、降脂、降血糖有明显效果,对控制人体脂肪和体重非常有帮助,这早已被人们实践所证明;此外,千两茶的提取物对胃癌细胞、肝癌细胞的扩散有抑制作用。刘仲华说:湖南安化黑茶:人类健康的新希望。 为什么黑茶有降血压、降血糖的功效与作用?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 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 深地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 不朽灵魂。陆羽所创之茶艺处处包含着和谐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与火是两种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事物。但在中国的哲人 眼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 《易经》中水火完全背离的是“未济”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相分离,以此卦象,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水火交融,则叫作“即济”卦,水在上,火在下,与前者大不相同,如得此卦象,不仅与 事无碍,而且是办事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中医理论对“水”、“火”关系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心肾不交则会生病,只有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两者协调才能健康。所以气功学把这种协调心肾的功法唤为“水火既济功”。天与地的 关系也是如此。《易经》认为,天之气到地下来,地之气到天上去,这是泰()卦,主平安吉祥。相反,天高高在上,地永远压在下面, 天地互不通气,表面上看起来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天地 隔离,那叫“否”()卦,是不吉祥的。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统治术, 也就要求帝王将相们要能够体察民情,体恤民间疾苦;同样要求平民 百姓能体谅国家的困难,能够顾全大局。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 久安,兴旺发达。以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而言,“水火不容”的两国,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化敌为友,和平共处。 可以说,“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中国人的社会理 想;“天地自然”、”五形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以陆羽为 首的中国茶人们把这两种观念都引入茶艺之中,他所作的煮茶风炉,除了运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制定了尺寸、外形外,主要运用了《易

湖北黄冈概况

湖北省黄冈市概况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二市(武穴、麻城),黄州区、龙感湖管理区和黄冈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截至到2018年年末,黄冈市户籍总人口740.64万人。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

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区位交通得天独厚。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六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武汉城际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纵横八条高速公路(沪渝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麻竹高速、黄鄂高速、麻阳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我市6县(市、区)199公里,长江岸线总长度212.9公里(不含江心洲岸线),长江干支堤防长263.07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茯茶的功效和作用

茯茶含多种人类必需的维生素和稀有元素,特别是茶碱的含量较高,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以捣碎的砖茶兑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可以去膻化食、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等,奶茶渣用来喂大牲畜,避免由于缺水、疾病和饮食习惯的原因,人畜肠胃鼓胀而死。由于他们长期饮用茯砖茶,大多能歌善舞,身体健美,这是与茯砖茶的药理功能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流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之说。 数百年来,茯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主要在我国边疆、高原、牧区销售,也是专供茶。茯砖茶不仅供自用,还是少数民族群众探亲访友、过年过节相互馈赠的首选礼品,是“西北少数民族心中的陈香茶”。它的营养价值早在10多年以前就引起了日本的关注,对茯砖茶作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进口消费茯砖茶的数量近年大幅度增加。茯砖茶的营养成份相当多,但就西北少数民族的需要而言,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俊和泰茶庄为各位茶友总结如下: (1)茯砖茶中含有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等对人体有各种益处。维生素B1能治疗脚气病、治疗多发性神经类疾病。维生素B2可治疗角膜炎、结膜炎、唇损伤、口角炎、舌炎、脂溢性皮炎等。维生素C对防治坏血病,治疗由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等。因此,西北的兄弟少数民族,特别是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居住在沙漠戈壁等荒凉地带,缺少蔬菜和水果,长期饮用茯砖茶,能有效地保持各种维生素的需求,保持身体健康。 (2)茯砖茶含有多种矿物质,主要有钠、钾、铁、铜、磷、氟等28种,对于缺少水果、蔬菜的少数民族来说,饮用茯砖茶是他们人体必需矿物质的重要来源,茯砖茶中还有一定含量的氟,由于氟能防治各种牙病,因此,茯砖茶对保持牙齿健美有一定药效。 (3)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也是饮用者的重要营养来源。 茯砖茶具有的功效: (1)助消化、减肥作用。茯砖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碱的刺激作用更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茯砖茶中的脂肪分解酵素高于其它任何茶类,具有极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这也是肉食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 (2)利尿作用:茯砖茶中明显利尿作用是通过肾促进尿液中水的滤出率来实现的。咖啡碱的刺激膀胱作用也能协助利尿,茶碱则通过扩张肾微血管和抑制肾小管水的再吸收而引起明显的利尿作用。利尿同时有助于醒酒,解除酒精毒害作用。 (3)增强毛细血管的作用:当人体脂肪性食欲过多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脆性也就增大,很容易引起微血管壁的破裂而出血,而茯砖茶由于含有8—10%的茶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黑茶的功效与科学原理是什么

黑茶的功效与科学原理是什么 黑茶的功效与科学原理是什么 补充膳食营养 黑茶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 助消化 黑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碱的刺激作用更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降低血脂 黑茶中含量丰富的茶多糖具有降低血脂和血液中过氧化物活性的作用。 抗氧化 黑茶中的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和茶多糖,尤其是含量较多的复杂类黄酮等都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因而黑茶的功效与作用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 防癌抗癌 黑茶的功效与作用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降血压 茶叶具有降血压的作用早有报道。最近,日本报道,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能通过活化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 降血糖

黑茶中的茶多糖复合物是降血糖的主要成分。茶多糖复合物通常称为茶多糖,是一类组成成分复杂且变化较大的混合物。 杀菌消炎 黑茶汤色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茶黄素和茶红素。研究表明,茶黄素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还对肉毒芽杆菌、肠 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抗菌 作用。 利尿解毒 黑茶中咖啡碱的利尿功能是通过肾促进尿液中水的滤出率来实现的。同时,咖啡碱对膀胱的刺激作用既能协助利尿,又有助于醒酒,解除酒毒。 补充膳食营养 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 黑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碱的刺激作用更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 食欲,帮助消化。日本学者通过科学检验已证明,安化黑茶具有很 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这也是肉食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我国民间有利用老黑茶治疗腹账、痢疾、不消食的传统。 茯砖茶是所有消化道疾病的最佳辅助药。对某些肠胃功能性疾病,是特效药。安化黑茶最早被人类认识的最大亮点就是调理人的肠胃 功能。它是双向调节(腹泻和便秘),黑茶改变食物消化速度和消化 液的分泌量,可预防胆结石、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很多慢性肠胃病患者在喝黑茶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的痊愈了。 降脂、减肥、软化人体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 血脂含量高,会使得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引起动脉粥状硬化和形成血栓。黑茶具有良好的降解脂肪、还能使血管壁松弛,增 加血管有效直径,从而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的 形成,达到降压、软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茶多酚可以

中国茶文化历史

课程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正文: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

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舍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二、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

泾渭茯茶的作用和功效(精)

泾渭茯茶的作用和功效 泾渭茯茶含多种人类必需的维生素和稀有元素,特别是茶碱的含量较高,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以捣碎的砖茶兑奶熬制成奶茶饮用, 可以去膻化食、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等,奶茶渣用来喂大牲畜, 避免由于缺水、疾病和饮食习惯的原因, 人畜肠胃鼓胀而死。由于他们长期饮用茯砖茶,大多能歌善舞,身体健美,这是与茯砖茶的药理功能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流传有“宁可三日无粮, 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 三日无茶则痛”之说。 数百年来, 泾渭茯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主要在我国边疆、高原、牧区销售,也是专供茶。茯砖茶不仅供自用,还是少数民族群众探亲访友、过年过节相互馈赠的首选礼品, 是“西北少数民族心中的陈香茶”。它的营养价值早在 10多年以前就引起了日本的关注, 对茯砖茶作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 进口消费茯砖茶的数量近年大幅度增加。茯砖茶的营养成份相当多, 但就西北少数民族的需要而言, 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 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俊和泰茶庄为各位茶友总结如下: (1茯砖茶中含有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 B1、 B2、 C 等对人体有各种益处。维生素 B1能治疗脚气病、治疗多发性神经类疾病。维生素 B2可治疗角膜炎、结膜炎、唇损伤、口角炎、舌炎、脂溢性皮炎等。维生素 C 对防治坏血病,治疗由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等。因此,西北的兄弟少数民族,特别是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居住在沙漠戈壁等荒凉地带,缺少蔬菜和水果,长期饮用茯砖茶,能有效地保持各种维生素的需求,保持身体健康。 (2茯砖茶含有多种矿物质,主要有钠、钾、铁、铜、磷、氟等 28种,对于缺少水果、蔬菜的少数民族来说, 饮用茯砖茶是他们人体必需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茯砖茶中还有一定含量的氟,由于氟能防治各种牙病,因此,茯砖茶对保持牙齿健美有一定药效。 (3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也是饮用者的重要营养来源。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