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1、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

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2、哪些药物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①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拉啶(先锋Ⅵ号)、头孢美唑、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如有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②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

③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

双硫仑样反应(参考资料)

定义: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1948年哥本哈根的雅各布森等人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饮酒后症状会更加明显。人们把这种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原理: 酒精进入体内后,10分钟左右即可被吸收,继而进入血液,30-90分钟达到高峰。酒精进入血液后,被输送至肝脏。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再被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彻底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泄出体外。 此代谢过程的时间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及其他条件变化,会出现个体差异现象。故有酒量大小一说。酒精80%以上在肝脏代谢,乙醛脱氢酶活性高的人,酒精代谢能力强,酒量相对大。乙醛脱氢酶活性的高低主要与遗传有关,有时也可以被酒精诱导,经常喝酒可使酒量增大。

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并伴有意识丧失。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及对乙醇敏感者更为严重,这种反应一般在用药与饮酒后15-30分钟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注射剂时发生。 药物: 含甲硫四氮唑基团的药物: 头孢及咪唑衍生物 头孢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除了饮酒之外,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甲硝唑(甲硝唑可抑制酒精的代谢,服药后饮酒可能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替硝唑、氯霉素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头孢菌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加接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类药物以其菌谱广, 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于临床。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 其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其中又以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内的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报道最为普遍,已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1 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1]。临床主 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据调查,第三代头 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居头孢菌素之首。 1.2 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3.6%~10.8%,主要表现为腹泻。近年来,多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 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这可能与头孢哌酮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 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有关。同时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 1.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WBC)与血小板(PLT)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1例60岁女性患者,因胆囊炎、多囊 肝合并感染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g,bid,3天后查血常规示Hb 72g/L,BC 3.8×109/L,PLT 35×109/L。骨髓片提示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低下,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而改用其他抗生素并合 用利血生,5天后血常规升至正常。 1.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当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被代谢,当大剂量应用时, 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因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故在 应用时尤应注意。 2 防治 2.1 严格使用指征 严格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防止 滥用、过量应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本类药物,用 药前应以该药原液做皮试,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做好急救准备,以便及时抢救。 2.2 预防为主 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均为广谱杀菌剂,经胆道排泄率高,易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B族 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缺乏,在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溃疡、血友病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 异常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该类药物,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使延 长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凝血过程,故不宜与第三代 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由于本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绝大部分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此,本类药物应慎用于儿童、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必要时应按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药 物剂量。在过程中一旦发生伪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卧床休息,轻者可以很快改善,重者应 给予补液、万古霉素和激素等治疗。

头孢菌素类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 发表时间:2015-01-29T15:44:22.25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周彩欢[导读] 故临床医师应注意24小时内饮酒或使用酒精类制剂的患者不宜使用能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周彩欢(山西江阳化工厂职工医院山西太原030041)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摘要】目的:总结头孢菌素类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特点与防治。方法:将2008年9月—2013年9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7天内饮酒导致的双硫仑反应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7天内饮酒或使用酒精类制剂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经对症治疗可缓解。结论: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7天内避免饮酒及使用酒精类制剂,医师有责任向患者告知以避免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应积极对症治疗。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饮酒;双硫仑样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于临床广泛使用,经常因为在应用期间或停药后短期内使用酒精类制剂或饮酒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资料1.1一般资料2008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32例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饮酒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 男21例、女11例,年龄18岁-55岁,原发病为呼吸道感染23例、肠道感染5例、胆道感染4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心脏疾患史,饮酒量50g—250g不等。1.2临床表现轻者仅表现为颜面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心悸,重者出现胸闷、胸憋、低血压伴心电图改变。颜面或周身皮肤潮红28例,胸闷、胸憋伴心电图ST段下移0.5—2.0mV11例,心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6例,恶心呕吐15例,低血压13例,头痛10例。1.3出现反应与使用药物的时间关系使用头孢菌素期间12例、停止使用头孢菌素2天内10例、停止使用头孢菌素2-5天10例。 1.4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头孢孟多酯钠3例、头孢哌酮钠15例、头孢曲松钠4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0例。1.5出现反应与饮酒的时间关系:饮酒后10分—1小时。1.6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抗组胺治疗。在此基础上,症状轻者给予静脉滴注葡糖糖、维生素C;重者给予积极对症治疗,胸憋、胸闷伴心电图ST段下移者给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持续低血压者给予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扩容。2结果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7天内饮酒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饮酒量有关,饮酒量多者反应程度重。轻者经吸氧、抗组胺、静脉滴注葡糖糖、维生素C等治疗缓解;重者经吸氧、抗组胺、静脉滴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等积极对症治疗缓解。所有患者均于4小时内上诉双硫仑样反应症状完全缓解、体征完全消失。3讨论— 71—乙醇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本文中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7天内饮酒引起双硫仑样反应,饮酒量多者反应程度重,有11例出现心绞痛、13例出现持续低血压,经积极对症治疗缓解。头孢菌素化学结构中甲硫四氮基与双硫仑结构相似,双硫仑是乙醛脱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的抑制药,其抑制肝脏乙醛脱氢酶、β羟化酶的活性,使用双硫仑的个体摄入乙醇后出现双硫仑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个体摄入乙醇后,亦可使患者体内乙醛蓄积、多巴胺代谢受阻可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的减少、乙醇与乙醛浓度升高。乙醇、乙醛都具有对心血管系统抑制效应,当体内同时存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时,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与低血压,同时头孢菌素结构中的甲硫四氮基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造成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肌舒张期缩短,导致冠脉灌注量减少[1],原有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饮酒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反应[2],双硫仑样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药量及饮酒量成正比[3]。本文中所有患者既往均无冠心病史,对有冠心病的患者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变化,还应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动态观察心电图有无演变,以排除多种疾病共存而延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头孢菌素抑制乙醛脱氢酶、β羟化酶的作用是可逆的,需要4-5天可恢复活性[4],而药物需经过6个半衰期以上可基本代谢消除,本文中停止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7天饮酒者仍有发生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不同药物的半衰期长短不同,为保证患者安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1周内不能饮酒及使用酒精类制剂[5],尤其是有心脏疾患的患者。目前发现临床上能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四类[6]:(1)头孢菌素,以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者为主,包括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拉啶、头孢甲肟、头孢替安、头孢尼西钠、头孢孟多、头孢米诺、头孢美唑、拉氧头孢、氟氧头孢等。(2)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3)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优降糖、苯乙双胍。(4)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灰黄霉素、酮康唑、氯霉素等。现代社会饮酒已成为一种文化,患者饮酒的几率很大,临床医师有责任向使用上述药物的患者告知使用上述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上述药物7天内不能饮酒;酒精作为很多药物的溶剂、高浓度酒精还用于消毒,使用酒精类制剂亦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临床医师应注意在使用能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期间及停止使用上述药物7天内不能使用酒精类制剂;由于乙醇摄入后24小时仍有少量残留,故临床医师应注意24小时内饮酒或使用酒精类制剂的患者不宜使用能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1]郭敏,李培杰,焦海胜,等.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合并饮酒所致双硫醒反应的观察[J].临床荟萃。2002.17(3):135.[2]伦新强.320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分析[J].中南药学.2004.2(3):181-182.[3]李爱娟,刘剑立,刘玫,等.头孢哌酮引起双硫仑样反应1例[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268[4]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7.[5]李智强、颜为萍、陈萍,临床误诊误治[J].2010.23(10):125.[6]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2-517.

头孢类药物

一、头孢曲松钠 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 (Rocephin)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同类药品还有头孢氨噻三嗪、头孢三嗪、菌必治、氨噻三嗪、头孢菌素、头孢泰克松等。 二、先锋5号 本品为半合成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与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基本相同。对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及梭状芽胞杆菌等有较强的作用。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也较强,特别对克雷白肺炎杆菌有效。对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及伤寒杆菌也有效。但对绿脓杆菌则无效。本品在第一代头孢菌素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特点是耐酶、高效、低毒,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一般均有效,临床适应证非常广泛。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胆囊炎、肝脓肿、心内膜炎、败血症及软组织及耳部感染等。由于本品对大肠杆菌作用较强,且大部以原形药从肾排出,故对肾盂肾炎及尿路感染疗效好

三、头孢西丁 本品为头霉素类抗生素,类似于第二代头孢菌素,特点为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具有高度抗β内酰胺酶性质。抗菌谱包括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吲哚阳性的变形杆菌和沙雷氏菌、克雷白杆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对葡萄球菌和多种链球菌也有较好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心内膜炎、腹膜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败血症以及骨、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感染。 四、头孢美唑 头孢美唑,别名:甲氧氰甲硫四唑头孢菌素、甲氧氰甲硫头孢菌素、氰唑甲氧头孢菌素、头孢甲四唑、头孢甲氧氰唑、头孢氰四唑、头孢氰唑、头孢氰唑氧、先锋美他醇、先锋美他唑、头孢美他唑。英文名:Cefmetazole、CMZ、Cefmetazon、SKF83088、SKF83088。头孢美唑是一种半合成的头霉素衍生物,抗菌性能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近。头孢美唑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肺炎、支气管炎、胆道感染、腹膜炎、泌尿系感染、子宫及附件感染等。 五、头孢替安

抗生素种类及双硫仑样反应

常见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 苄、头孢羟氨苄等。 ?第一代头孢菌素:开发年代为1962-1970年,其抗菌性能具以下特点:?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与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相似,有对抗金葡菌β-内酰胺酶的能力,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但若金葡菌已对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则对所有的头孢菌素也耐药。 2、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包括对链球菌A群、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链球菌D群的作用很差,所有的头孢菌素(除头孢硫咪外)对肠球菌(如粪链球菌)均无效。?3、在本代抗生素抗菌谱内的革兰阳性菌尚有: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李司忒菌、枯草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等。?4、本代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与氨苄西林有一定的近似性,分述如下: (1)对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前者易产生耐药菌株。 (2)对奇异变形杆菌的部分多数菌株对本代抗生素敏感。?(3)对于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的多数菌株有较强的作用,但易产生耐药 性。 (4)对于肺炎克雷白菌,头孢菌素均有较强的作用(而氨苄西林对本菌则是无效的),但对本代抗生素可产生耐药菌株。?(5)本代抗生素对流感嗜血杆菌有一定的作用。但本代抗生素与氨苄西林之间对该菌存在着交叉耐药性,即对氨苄西林敏感的菌株对本代抗生素往往也敏感,而对氨苄西林耐药者对本代抗生素也耐药。 (6)肠杆菌类均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7)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下列微生物无效:产气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假单孢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等无效。 5、第一代头孢菌素对放线菌常可有效。?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由肾脏排泄,因此在尿液中有较高浓度;在胆汁中的浓度低,不适用于胆道感染;在肠道中的浓度低,除口服品种外,不适用于肠道感染;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弱,不适用于中枢感染。 头孢类抗生素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噻吩钠、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硫脒、头孢克罗、头孢噻啶;二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孢西丁;三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匹胺、头孢替坦、头孢克肟; ? 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 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V 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 G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 G+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同属β-内酰胺抗生素,不同的是头孢菌素类的母核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而青霉素的母核则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这一结构上的差异使头孢菌素能耐受青霉素酶,这是头孢菌素的一大特点。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1]。 第一代头孢菌素[2,3]较早开发,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较窄,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对金葡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仍能被许多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以头孢唑啉(原名先锋V号)为代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兼备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三重特点。它们对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除外)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由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它们仅对沙门氏菌属和痢疾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枸橼酸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作用较差。对塞拉蒂(原译沙雷)氏菌、不动杆菌、绿脓杆菌和粪链球菌耐药或无抗菌作用。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2,3]除保留了第一代的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外,由于它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抗菌谱也较第一代广,所以显著地扩大和提高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除对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第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4-05-08T14:53:4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3期供稿作者:郑荣霞[导读]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半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杀菌力强、疗效显著等优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头孢菌素属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 郑荣霞(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肇源镇医院 166500)【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及原因,探讨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关键词】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78-01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半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杀菌力强、疗效显著等优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头孢菌素属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它是从头孢菌素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加速细胞壁破坏而起杀菌作用[1]。然而,由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各类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产生也同步引起了医疗界的极大关 注。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在我院报告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探讨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报告了112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3岁~74岁。应用药物主要是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头孢噻啶等。 2.不良反应2.1变态反应一般为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严重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常见者为皮肤变态反应,约为1%~3%,变态反应发生率较青霉素为低。头孢类药物由于与青霉素化学结构相同或类似,存在一定的交叉过敏性,临床上有8%~10%对青霉素类有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也过敏[2]。 2.2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本院头孢菌素类很常见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对肠道菌群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会导致菌群失调,同时使肠道菌群合成减少,导致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缺乏-凝血酶原合成减少,个别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 2.3泌尿系统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绝大多数品种均通过肾进行排泄,其可显著抑制和干扰肾小管细胞酶的活性,从而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形成血尿,故具有一定的肾毒性。 2.4血液与造血系统反应头孢哌酮从胆道排泄对肠道主要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明显抑制导致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2.5神经系统反应多见于伴有易患因素患者(如癫痫病变、缺氧或脑损伤等)使用后,主要表现为头部疼痛、头晕、失眠、癫痫发作及某些精神症状。 2.6双硫仑样反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使人体内乙醇蓄积而呈醉酒状,表现为面红、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胸闷及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3.不良反应原因根据数据显示,头孢菌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与患者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患者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有过过敏史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远远高于无过敏史患者,这是个体差异的表现,而患者如果属于过敏体质,其过敏反应往往也高于正常体质的患者。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12h饮酒,则其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的概率也要高于没有饮酒的患者。 4.预防措施严格掌握头抱菌素类抗生家的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剂量和方法,防止滥用、过量应用。头抱菌素类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p-内酞胺环,因此,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袍菌素类药物也过敏,故用药前应详细询间过敏史,做皮试。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如遇特殊情况,可合理选用类似于青霉素G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尽管头孢菌素类药物经皮试为阴性,但仍要在运用过程中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严密观察,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为了避免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发生凝血障碍情况,应高度重视药物使用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缺乏肝肾功能患者以及过度衰弱患者,每个星期予以维生素10mg实施静脉注射,以纠正凝血时间。对于有心血管系统反应的患者,应予以适量三磷酸腺苷和维生素C,以缓解不适症状。对于缺乏肾功能患者,应根据内生肌酐的实际清除率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使用药物过程中,一定要按时复查肝肾功能,并禁止患者饮酒或是服用含有乙醇成分的食物与药物。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药,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发生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必要时可酌情给予利血生辅助治疗。发生假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激素等进行抗炎治疗。出现出血倾向时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出现舌炎、口角炎、神经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补充B族维生素。 5.合理用药措施 ①坚持抗生素用药原则。头孢类药物只具有杀菌作用,对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无效。用药前,先了解药物的抗菌谱,尽量做药敏试验。第一代头孢类药物适合于治疗较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而第三代、第四代头孢则适于较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一般感染不宜使用。原则是严格控制用药适应症和禁忌症,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用低代不用高代,能用口服不用注射,合理联合用药,两种头孢类药物不应联合使用。②坚持个体化用药。对过敏体质、有头孢类过敏史者禁用;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应严格监测患者用药过程中的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肌酐清除率等水平,根据感染程度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歇;对有凝血机制障碍、溃疡发生和血友病患者,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等,不与华法令和肝素等联用。③监测用药反应。对于发生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立即停药,积极抢救;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高度重视监测指标出现的异常,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对于用药期间出现腹泻等难辨梭菌或金葡菌性肠炎及伪膜性肠炎患者应及时停药,积极给予补液等对症处理;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神经症的,应适当行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等治疗。总之,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案例值得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征,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头孢类药物,经验性地选用一些合适的头孢菌素药物。参考文献

除了头孢,服这7类药物饮酒也致死

除了头孢,服这7类药物饮酒也致死 导语过年过节,可千万要悠着点啊!都说“酒后不吃药,吃药不喝酒”,但经常有人不当回事。 上个月一同事感冒吃药后参加了一个饭局,喝了点酒,结果当晚半夜就感到身体极度不适,胸闷气短。被120送到医院抢救了一个晚上,终于从死神怀里把他拉了回来。说起此事,这个同事便后怕不已,自此以后彻底戒酒了。 严格意义上讲,只要是吃了药,就不再适宜饮酒了。不管是红酒啤酒还是白酒,只要吃了药,在停药的一到两天内也是不适宜喝酒的。 其中有几大类药物对酒精的反应特别致命的,服用了这几类药物再饮酒的话,就会引发一系列医学上称为双硫仑反应的极度不适,进而危及生命。 什么是双硫仑反应 吃药后喝酒引起的反应称之为双硫仑反应。双硫仑本身是一种戒酒药物,双硫仑在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

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 许多药物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 第一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拉啶(先锋ⅵ号)、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克洛等]、呋喃唑酮片、氯霉素、呋喃妥因、甲硝唑等 头孢类+酒=毒药 在吃过头孢类的药物,或是打了头孢类的消炎针之后,再喝酒,就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它又称为戒酒硫样反应,主要是因为口服头孢类药物后食用酒精,导致体内乙醛积蓄产生的中毒反应。主要

双硫仑样反应简介

1.1 双硫仑 双硫仑是二乙二硫氨甲酯的二倍体,称为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 1948 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 等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会引起人体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饮酒后上述症状更严重。利用这一特点,其作为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的治疗,已被收入USP、JP、EP、FP、DAB 等。 1.2 双硫仑反应 双硫仑反应又称双硫仑-酒精反应、双硫醒反应、戒酒硫反应,是指服用双硫仑后一定时间内饮酒会引起面部潮红、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舒服的症状。双硫仑作为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治疗,并不是能治疗嗜酒症,而是服药期间饮酒,即出现双硫仑反应,以期建立饮酒者对酒有厌恶的条件反射。 1.3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有害效应,是由于某一段时间范围内人体同时吸收乙醇及药物后,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患者应用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一段时间内饮酒或接触乙醇,轻者出现颜面潮红、心悸、胸闷、头痛、恶心,重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心电图ST-T 段改变,甚至死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4 双硫仑样反应发生机制 乙醇进入体内,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 乙醛再

经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酰辅酶A 和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酪氨酸在体内先转化为多巴,再在多巴脱羟酶作用下转化为多巴胺,多巴胺在多巴胺β-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最终转化为肾上腺素。双硫仑是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抑制剂,能对乙醇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正常代谢过程产生影响。双硫仑反应的机制实际为双硫仑抑制乙醇、儿茶酚胺类物质的代谢酶,导致体内乙醇、乙醛的浓度升高,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与双硫仑反应机制类似,主要是特定药物因分子结构中含特殊基团( 如头孢哌酮钠分子侧链含甲硫四氮唑)与乙醇相互作用而抑制乙醇的代谢,导致乙醛蓄积、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导致人体出现乙醛增多的毒性作用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有研究表明,某些药物或其代谢物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使酪胺在体内的代谢减少而蓄积,出现一系列类似双硫仑反应的症状。还有一些药物与乙醇发生相互作用后也会出现双硫仑反应的症状,但机制尚不明确。 1.5双硫仑样反应临床表现 用药期间饮酒(或接触酒精),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心率加速(可达120次/min)及心电图正常或

国内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方法概述

国内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方法概述 (2008-07-31 21:24:05) 转载 标 分类:资料引用 签: 杂谈 国内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方法概述 头孢菌素是一类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半合成广谱抗感染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目前国内对此类药物的分析方法有容量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色谱法、荧光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分析法等。本文主要对紫外分光光度、高效液相分析等方法进行概述。 1 分析内容 1.1 有关物质头孢菌素类药物同青霉素类药物相比,虽不易发生β-内 酰胺环开环反应,对青霉素酶和稀酸比较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易产生降解产物。刘浩等[1]采用HPLC法对头孢他啶合成过程的原辅料及其降解产物-吡啶进行含量测定和限度控制,由于吡啶等胺类化合物常见色谱峰拖尾情况,在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醋酸液,收到预期的结果。曹晓云等[2]用HPLC法对头孢哌酮钠制剂进行纯度检查,根据含氮碱性化合物流动相中适当添加有机胺和醋酸盐,可抑制固定相表面残余硅羟基与有机碱相互作用所致的色谱峰的展宽与拖尾,在流动相中增加二乙胺和醋酸的量,使分离度提高,同时控制了头孢哌酮R型、S型、副产物Ⅰ及Ⅱ的量,有利于产品质量控制。

1.2 溶媒残留量由于头孢哌酮与异丙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等相互作用,使异丙醇分子容易以分散相形式混入头孢哌酮结晶体,难以除尽。为保证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需要控制成品中溶媒残留量。郭国玲等[3]采用GC法对头孢哌酮粉针剂中残留溶媒异丙醇进行测定,用无水乙醇提取样品,以正丙醇为内标物,用GOX-102填充柱分离,色谱图显示,乙醇溶剂与异丙醇、正丙醇组分有较好的分离度,异丙醇浓度范围在3.19×10-4g/ml~ 1.28×10-3g/ml,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结果满意。 1.3 溶出度溶出度的测定能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保证临床疗效,是药物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1.4 假冒产品的鉴定朱旭江等[4]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氟哌酸假冒头孢氨苄胶囊进行鉴别。氟哌酸在273.0,323.8及336.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而头孢氨苄在23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0.1mol/L枸橼酸-0.2mol/L磷酸氢二钠-丙酮(120:80:3)为展开剂,用0.1%茚三酮显色,样品与头孢氨苄对照品所显斑点的位置和颜色不一致,而与氟哌酸对照品相同。通过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可以看出,氟哌酸与头孢氨苄对照品的实验结果完全不同,对及时发现假药,加强药品监督,提高临床药品质量具有很好的作用。 2 分析方法 2.1 分光光度法头孢菌素类药物由于环状部分具有O=C-N-C=C结构,

服用抗生素千万别饮酒

服用抗生素千万别饮酒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用药期间饮酒(或接触酒精),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并伴有意识丧失。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酒精量不算大的酒心巧克力、啤酒鸭,以及料酒、黄酒、红葡萄酒做的菜,还有藿香正气水,甚至发烧用酒精擦拭全身,都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这种反应一般在饮酒后4分钟-90分钟发生。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拉啶(先锋Ⅵ号)、头孢美唑、头孢噻肟、

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如有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另外甲硝唑(甲硝唑可抑制酒精的代谢,服药后饮酒可能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敬告:医护人员应提醒病人及其家属,应用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做治疗时、且停药7日内,禁止饮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饮品)。

双硫仑样反应的处理

5.3药物治疗 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静脉滴注5%-10%葡萄糖500mL-1000mL,加入维生素C2g-4g、维生素B60.2g-0.4g、地塞米松5mg-10mg,可加速乙醇氧化。静脉注射和滴注纳洛酮 0.4mg-0.8mg可拮抗乙醇作用。H2受体阻滞剂、抗组胺药物可改善症状。 1.VC促乙醇氧化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抗氧化)性因为维生素有较强的还原作用,所以其在体内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如可清除氧、臭氧、二氧化氮、酒精、四氯化碳及抗癌药中的阿拉霉素等的自由基防止它们对心脏造成损伤。维生素C作为体内水溶性的抗氧化剂,可与脂溶性抗氧化剂协同作用,能在防止脂类过氧化作用上起一定的作用。 2.纳洛酮缓解乙醇中毒 本品为阿片受体拮抗药,其作机制是竞争性拮抗阿片受体,但不产生吗啡样激动作用,但对丁丙诺啡只能部分拮抗。对巴比妥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无对抗作用。临床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中毒所引起的呼吸抑制和昏迷,可迅速改善呼吸,使意识清醒。有对抗阿片类的镇痛、心血管、胃肠道效应、缩瞳及内分泌效应。本品还能解除麻醉前给药所引起的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可用于乙醇急性中毒及中毒性休克。是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可使血中酒精含量明显下降,使病人快速清醒。 3. 抗组胺药物(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缓解症状,镇静 能对抗或减弱组胺对血管、胃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降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通透性,减轻局部水肿,解除平滑肌痉挛,从而消除过敏状态。此外还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和轻度阿托品样解痉作用。用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疾患,此外亦用于晕车、晕船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4.地塞米松抗炎,解除危重症状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其抗炎、抗过敏、抗休克作用比泼尼松更显著,而水钠潴留和促进排钾作用很轻,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抑制作用较强。 抗炎机制: ①减少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和其作用。GC减少致炎性的ILs、TNF-α、GM-CSF、IFN-γ等的基因转录,增加IL-1、IL-3及GM-CSF的mRNA降解,抑制IL-2受体的合成等各种机制减少致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②抑制致炎介质的释放和作用。GC诱导生成脂皮素-1,它能抑制磷脂酶A2(PLA2),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生成的前列腺素、白三烯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致炎症因子。GC也抑制细胞粘附分子及趋化因子的基因表达,从而减轻炎症细胞的粘附和浸润。GC还诱导生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中性内肽酶,降解缓激肽等炎症介质。诱导生成血管内皮素,抑制炎症介质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GC提高血管对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也有利于拮抗炎症介质的作用。 ③抑制可诱导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转录,减少NO生成及其所致的炎症损伤 ④GC还能诱导有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及IL-1受体拮抗物的生成。大剂量GC能稳定溶酶体膜,与抗炎作用有关。 作用:用于严重感染性炎症,凡症状凶险,伴有毒血症、休克等危重病人可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短期加用GC类药,目的在于迅速减轻炎症损害,保护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也有助于减少要害部位炎症引起组织破坏和渗出粘连,减轻瘢痕形成和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头孢菌素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在抗生素工业中具有广阔前景。本文简单介绍了头孢菌素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头孢菌素药物研究进展 1948 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年,Abra-ham 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 C 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 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 的结构[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是一类高效、低毒、临床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一类十分重要的抗菌药,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目前其相关研究仍是抗生素药物研发的热点内容。自头孢菌素首次被发现到现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历经了五代发展,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1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应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抗菌谱较窄,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治疗则需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目前,第一代头孢菌素在国外临床应用上还普遍使用。这类头孢菌素均是7-ADCA或7-ACA的3、7-位取代衍生物,且7-位仍有一个氢原子未被取代,此类头孢菌素也被简称为7-氢头孢菌素。 此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但对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按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和口服两类。注射用头孢菌素类主要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有共同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而得名,不同种类的头孢菌素所带侧链不同,而侧链是人工接上的,所以头孢菌素是一种半合成抗生素。之所以又叫“先锋”,那是从“头孢”的原文Ceph=.cefo译音而来。可见头孢、先锋是一回事。 特点 先锋霉素之所以应用很广,是和它的特点分不开的。它抗菌谱广(能对付不同特性的细菌),杀菌能力强,对胃酸稳定(有利于口服应用),对β-内酰胺酶(一种破坏抗生素的酶)稳定,副作用较小。先锋霉素杀菌的主要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的躯壳被破坏了,必死无疑。 区别 先锋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按发现年代以及抗菌性质可分为一、二、三、四代。1962~1970年发现生产的为第一代,如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号)、头孢噻啶(先锋霉素2号)、头孢氨苄(先锋霉素4号)。头孢脞啉(先锋霉素5号)、头孢拉啶(先锋霉素6号)。1970~1976年生产的为第二代,如头孢盂多、头孢替定、头孢呋新等。1976~1983年发现生产的为第三代,如头孢隆胎、头抱哌酮(先锋必),头抱三臻(菌必治),头孢他啶(复达欣)等。第四代是80年代中期开发的,大多数品种尚在试验中,目前主要的有头孢脞喃等。 第一、二、三代头孢的主要差别在于: 1.开发年代有先后1962-1969年间开发的为第一代;第二、三代开发时间分别为1970-1976年和1976年以后,新近已有第四代面市。不要把先锋几号(常以罗马字标出)误为几代先锋,列如先锋VI(六号,即头孢拉定)不是“第六代”而属第一代先锋。 2.抗菌谱不同第一代对格兰阳性菌(列如引起疖肿、脓包的葡萄球菌,引起风湿的链球菌)较敏感;第三代对格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等)较敏感;而第二代对二者虽都敏感,但对阳性菌不如一代,对阴性菌明显逊色于第三代,可谓居中。 3.对B-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4.进入血脑屏障容易程度第三代多可进入,第二代少数大剂量时可入,一般都不进入。这一点对脑膜炎、颅内脓肿的选药至关重要,不能进入,怎起作用? 5.肾毒性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其中第三代基本无肾毒性。与肾毒性较大的药物合用时要注意这一特点,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更要注意。 6.对绿脓杆菌(常为烧伤致死原因,极易抗药)、厌氧菌等特殊感染,第二代无效,第三代作用较强。 7.价格一般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药理作用】抗菌谱主要包括葡萄糖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卡他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拟杆菌等。 【适应症】应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胆道、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和胸膜炎、败血症,严重葡萄球菌感染的心内膜炎等。 【用量用法】 1.肌注:用于一般感染,每次0.5g,以注射用水2.5~3ml溶解,深部肌注,1日4次。2.静注:每次1g,溶于等渗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缓推注,1日4~6次。 3.静滴:每次1~2g,以等渗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100ml溶解,在1小时内滴完,1日4次。小儿剂量:每日每千克体重40~80mg,分次给予。4.重症感染,可每4小时用2g。【注意事项】1.青霉素过敏者部分对本品过敏,可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常见药物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常见药物 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妥拉唑啉、磺酰脲类、双胍类降糖药、部分头孢类。 一,抗菌药与双硫仑样反应(1)头孢哌酮与双硫仑样反应患者在应用头孢哌酮期间饮酒或停药后1周内饮酒( 包括白酒、啤酒、含酒精的饮料及糖果),口服、静脉应用含乙醇的药品或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均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症状在接触酒精后5——40 分钟出现。患者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心慌、气促、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心前区疼痛(心绞痛)等症状。或发生急性肝损伤,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可达120次/分),心电图正常或部分改变(如ST—T改变)。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须吸氧及对症治疗。心绞痛患者需改善冠脉循环,血压下降者可用升压药,数小时后可缓解。因此,应用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也有人提议10天)内不应饮酒、应用含乙醇的药品(包括当患者需要鼻饲或输注营养液时,流质或营养液中应避免含酒精成分),或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更应注意。 (2)其他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双硫仑样反应 据文献报道,有患者在应用头孢唑啉期间用酒精棉球消毒换药后也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还有资料记载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头孢尼西、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匹胺、头孢米诺、拉氧头孢等应用期间患者饮酒也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这些抗菌素在化学结构上共同的特点是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3位上有甲硫四氮唑取代基,可与辅酶I竞争乙醛脱氢酶活性中心,可阻止乙醛继续氧化,导致乙醛蓄积,从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头孢地尼、头孢唑肟、头孢替安、头孢丙烯、头孢克洛、头孢硫脒、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地嗪、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他美酯、头孢泊肟、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地嗪无此反应。 (3)其他抗菌药物与双硫仑样反应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与其他硝基咪唑类结构不同,可能无双硫仑样反应,但尚需更多的研究证实。 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服用期间饮酒也可抑制酒精代谢,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有十多种的抗菌药物在应用(静脉或口服给药)中可抑制酒精代谢,引起乙醛蓄积中毒,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医护人员有必要对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双硫仑样反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应提醒患者在应用这些抗菌药物的过程中或停药后1周内不得饮酒,不得应用含乙醇的药品(包括当患者需要鼻饲或输注营养液时,流质或营养液中也应避免含酒精成分),或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拭降温,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二,磺酰脲类、双胍类降糖药与双硫仑样反应 磺酰脲类: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磺酰脲类降糖药。 双胍类: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等双胍类降糖药。 有文献报道,除白酒、葡萄酒、啤酒外,某些食物如:乳酪、牛肉、香肠、蚕豆、菠萝、香蕉、腐乳、动物肝脏、发酵食品、茶叶、咖啡类食品、巧克力、淹渍品、松花蛋、鱼类、海鱼、淡水鱼、蚌壳类均含有丰富的络胺、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3,4-羟苯丙氨酸等成份,这些食物与乙醇代谢途径相同,若如同时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则也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同时,与乙醇同用会增加不良反应的有两类: 1,抗抑郁药三环类: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噻平、氯米帕明、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曲唑酮、文拉法辛与酒精同服加强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避免摄入酒精。 2,抗真菌药:咪康唑、酮康唑,与酒精同用发生肝毒性的机会增加,避免摄入含酒精的食物、饮料。因此,在服用上述药物的患者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和停药后7天内(有些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比较缓慢),最好不要饮酒,不要饮用含乙醇的饮料和药品,同时不要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拭降温,以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