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复习

1、音乐的起源、“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

2、“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2、鼓

3、謦

4、骨笛、骨哨

5、陶埙

6、籥

7、篪

8、铙

9、钟和曾侯乙墓编钟。

琴、瑟、筝和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

3、乐府的建立:汉统一中国之后的汉武帝时(公元前 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西汉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填写歌辞和改编、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等。

4、相和歌的概念:相和歌具有两种含义: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

5、相和大曲的概念:“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

6、“清商乐”: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7、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吹乐”。有黄门鼓吹、横吹、短箫铙歌三种形式。

8、词调歌曲:产生于隋唐时期的曲子,流传到宋代被称之为“宋词”,或“小唱”,在音乐上被称之为“词调”,成为宋代歌曲的主要形式。

9、白石道人歌曲:姜白石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现存有歌曲17首,古琴曲 1首(《古怨》)。这些作品情感比较真挚,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10、元曲:流行于宋代的词调,到元代时逐渐走向僵化,所以知识分子不得不再以民间曲子为源泉,重新寻找和吸取创作营养,在创作的实践中发展了这一形式。到元代时,文人所填写的曲子,被称为“散曲”。

1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明清小曲:“小曲”又称“俗曲”、“俚曲”和“时调”,是明、清时代一种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12、我国的“丝竹乐”有两种:一种叫“江南丝竹”;一种叫“广东丝竹”(亦称“广东音乐”)。

13、说唱音乐:是我国的一种以讲唱故事为主的音乐形式,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14、我国说唱音乐的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时期。隋代,民间已流行一种讲唱故事的“说话”、佛教寺院里的“变文”等。

15、戏曲: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16、宋杂剧: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

17南戏: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18、元杂剧: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故称之为“元杂剧”,也称之为“元曲”。

19、元杂剧著名的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20、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浙江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21、京剧的产生与发展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我国戏曲的形成的重要阶段是明清两代,而明清两代的重要戏曲腔调基本上是从民间小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22、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情况,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各种音乐社团和这些社团对中国新音乐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了解。

23、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学堂乐歌”是后来音乐界对这些在“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课及所唱歌曲的称呼。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淑同等音乐家。此外,象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斗争进入到新阶段。这一时期所出现的各种“新式音乐社团”,促进了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特别是上海的“大同乐会”,从1920年发起组建到40年代,是这些音乐社团中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一个民族音乐社团。

24、刘天华的创作共计有二胡曲10首,琵琶曲3首,民乐合奏曲2首。在他的创作中,二胡曲创作是他艺术创作中最有成就部分,这部分作品也概括了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他对“国乐改进”的理想、见解和抱负。在题材内容方面规纳起来有以下二个方面:

①揭示了处在“五·四”到30年代初期我国许多知识分子对反动统治不满和当时阴暗重重的生活现实。其作品有《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等。《病中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②借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从中流露出他迫切渴望从自然景物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其作品有《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等。而在《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歌舞引》(琵琶曲)等作品中则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光明和幸福的憧憬,说明了他对社会前进、对生活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和信心。《光明行》可以说是他全部创作中色调最明朗、情绪最乐观的一首作品,它在我国当时整个民族器乐创作中也是比较有特色的。

25、阿炳的音乐被记录下来只有6首乐曲:二胡曲3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3首:《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二胡映月》在阿炳双目失明之后创作出来,我们从乐曲中可以看出阿炳是在用形象来描绘他过去曾亲眼目睹过无锡惠泉山二泉秀丽的风景,充满了江南泥土气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但面对处在灾难深重的祖国,这就使他在婉转优美的族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来,也可以说他是在这里倾诉自己悲惨的命运。

26、《黄河大合唱》完成于1939年3月21日,1941年在苏联进行了重新整理和修订,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

全曲由9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的开始均有配乐朗颂,分别是:①《序曲》(乐队);②《黄河船夫曲》(合唱);③《黄河颂》(男声独唱);④《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⑤《黄水谣》(女声合唱);⑥《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⑦《黄河怨》(女声独唱);⑧《保卫黄河》(齐唱、轮唱);⑨《怒吼吧,黄河》(合唱)。

27、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延安“秧歌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像《白毛女》等一批歌剧作品,把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8、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歌剧是一种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我国的歌剧艺术在发展中借鉴了我国宋、元以来的戏曲形式和西洋歌剧之所长,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延安“秧歌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像《白毛女》等一批歌剧作品,把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进入40年代以后,在延安秧歌剧创作道路和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等歌剧,为我国歌剧艺术的真正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歌剧的产生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新歌剧开创了中国歌剧的新格局和新程式,不仅在借鉴西洋歌剧之所长和继承我国传统戏曲程式方面作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在解决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和使音乐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发展,以及在音乐的戏剧性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借鉴。不仅如此,新歌剧的出现,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29、秧歌也叫“社火”,是流传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在民间喜庆节日时演出,俗称“闹秧歌”。秧歌有“过街”、“大场”、“小场”之分。

30、简述人民音乐家聂耳与他的音乐创作。

从1933年8月起聂耳发表第一首音乐作品起到1935年7月近两年时间里,聂耳共创作了37首歌曲。聂耳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为电影和话剧、舞台剧配乐,并且是一位多产、创作成功率极高的作曲家。他先后为 8部电影创作了20首歌曲,这些歌曲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其中1934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为影片《桃李劫》创作的《毕业歌》等以其进行曲的速度和坚毅、果敢的气魄鲜明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决心和热情。《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的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带有呐喊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尽管歌词用散文式的自由体写成,但聂耳还是创造性地把它谱成了一首传遍中国和世界的民族解放的革命战歌,这首歌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以其巨大的号召力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正因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