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方形》说课稿

《正方形》说课稿

《正方形》说课稿
《正方形》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3正方形》说课稿

罗田县胜利中学夏远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正方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方形在小学学生已经接触过。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及轴对称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还为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几何知识垫定了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2)掌握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3)能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目标解析

(1)通过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

(2)经历探索正方形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成为正方形的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运用正方形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小学学过正方形,他们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边长的平方。现在的教学是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本节课虽然是学习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实际上应起到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性质的复习、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因为没有具体的判定定理,学生不知道应从哪里着手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具体证明时,常出现步骤与思维混乱,出现多用或少列条件的现象。因此,怎样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农村学校该段学生大多基础一般,但上课积极,有一定的表现欲,通过此前的知识训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探究、合作讨论、几何说理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及生活常识,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引导学生探究得出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并通过一道拔高作业题对定义、性质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提问、观察、点拨,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路人。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及能力的发展与思想品德养成的主要途径。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六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一)回顾与引入

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为学习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做准备。学生自己发现寻找身边的正方形,真切地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图形--正方形,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真谛,揭示这节课的课题--正方形。

(二)探究新知——得出正方形的定义(判定)

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能否像矩形、菱形那样下定义呢?本节课通过两个探究来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定义。

结合练习1(1),让学生通过用矩形纸片折出正方形,初步感受“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通过课件展示伸缩门由打开到关闭的过程中菱形的角的变化,体会到当菱形的一个角变为直角时得到了正方形。

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小结,总结归纳得出正方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探究正方形的定义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究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的过程。两个探究分别对应着正方形的两种判定方法,即“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和“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正方形与矩形、菱形之间的由边、角变化而使图形性状发生了变化,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想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认识事物时有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实践、观察、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攻克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合作交流——探讨正方形的性质

对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性质,学生已经很熟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大胆将正方形的性质的获得的过程交给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组,类比矩形、菱形的性质,激励学生讨论得出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通过事先设计的表格让学生不仅要得出性质,还要写出几何推理的一般格式。

关于正方形的对称性,到目前为止,学生还没有接触了解中心对称的知识,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探讨其轴对称性质即可。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四)思考总结——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

在学习了正方形的定义与性质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关系就有了初步认识。此时让学生思考: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用图示的形式展示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辩证观点.

(五)知识运用——范例与练习

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运用从以下方面来体现:

1、例题:求证: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文字叙述的证明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及画图,并分析证明方法,最后写出规范的证明过程。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证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讨论,进一步获得正方形的对角线所具有的的特殊性质,为正方形性质的灵活运用提供明晰的思路。

2、思考并抢答: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①正方形一定是矩形。 ( )

②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 )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平的矩形是正方形。 ( )

⑤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

此时设计抢答题(由练习3改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共同辨析正误,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这几个概念越辩越清晰。在学习正方形的判定的基础上,理解如何由对角线判定正方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好习惯。

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m ,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此道练习直接体现了正方形的轴对称性的运用。

4、课后练习 第1(2)题巩固运用了“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这一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此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让数学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第2题则利用“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结合勾股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通过此题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

(六)小结与作业

小结时设计问题:“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让学生小结,不仅回顾了所学A B

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完整认知结构。

作业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拓展题)

必做题为课后习题,主要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基础知识。

拓展习题:在正方形ABCD 中,AC 是对角线,AE 平分

∠BAC,试猜想AB 、AC 、BE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猜

想.

拓展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体现分层教学,激

发有能力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尤其是此题要经历猜想、探索分析及证明的过程。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他们会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的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通过学生动手折纸、展示伸缩门的变化过程,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为学生构造一道亮丽的思维风景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本课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E

C

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18.2.3正方形说课稿

<<18.2.3正方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数学方法.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正方形的概念,再由概念去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说学生:(学生分析) 这节几何课是在八二班上的一节课.该班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该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学-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说课稿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说课稿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说课稿 大家下午好! 我叫陈媛媛,是新疆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正方形,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逐一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正方形》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本节课制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3、通过感受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说教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 2学法(说学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相关知识回顾: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九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共三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认识,在对其周长等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认为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本活动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一次好机会。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通过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选择。提问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根据对课文的预设,我始终立足于提升学生对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动手能力、强调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等多种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图形的卡片、直尺、剪刀、卡纸、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说课稿

平面铰链四杆机构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铰链四杆机构,平面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它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平面铰链四杆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又正处于叛逆心理较重的青春期。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 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 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 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本单元 “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以后平行四边形面积 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 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 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 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 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 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 猜想——验证——概括” 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 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 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猜想”、“实验”、“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 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 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具:学讲稿、表格纸学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完整版

汽车用材料概述 一、概述 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而这些零部件又是由几百个品种、上千个规格的材料加工制成的,可以说材料是汽车的基础。 用于生产汽车的材料种类很多:有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据统计, 近几年生产的一辆普通轿车,其主要材料的重量构成比大致为:钢铁65%~70%、有色金属10%~15%、非金属材料20%左右。 各种新型材料,如轻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技术合成材料等越来越多的用于现代汽车 二、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性能 黑色金属材料 有色金属材料 三、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四、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指金属材料在各种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和抵抗各种化学介质侵蚀的能力 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 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 导电性:传导电流的能力 热膨胀性:受热时体积增大的能力 熔点: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磁性:金属材料能导磁的性能称为磁性 抗腐蚀性:金属在常温下抵御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遭破坏的能力 抗氧化性:金属在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五、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是指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 机械性能指标: 强度 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常用强度指标是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塑性 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最大能力 常用塑性值的指标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硬度 金属材料在抵抗比它更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即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常用硬度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 冲击韧性 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产生疲劳裂纹,并导致断裂称为疲劳断裂 在无数次(钢铁约为106~107)重复交变载荷作用下不产生断裂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值通过疲劳试验测定 当金属材料的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7次时,零件仍不断裂,此时的最大应力可作为疲劳强度。某些高强度钢,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8次时的最大应力作为它们的疲劳强度 六、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能:铸造性能是指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冷却凝固过程中收缩偏析的大小(金属凝固后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以及对气体的排除和吸收等性能 压力加工性能:压力加工性能是指金属在冷、热状态下,进行压力加工时,产生变形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 塑性越大,变形抗力越小,压力加工性能越好 焊接性能:焊接性能是指两块金属材料在局部加热到熔融状态下,能够牢固地焊合在一起的性能 焊接性好,易于用一般方法和工艺施焊,焊时不易形成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焊处强度能与原材料相近 切削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热处理性能:热处理性能是指金属材料适应各种热处理工艺的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课后作业说课讲解

第一章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 1,说明下列符号的含义及其所表示的机械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σs,σb,HRC,180HBS10/1000/30 答:σs屈服强度符号,材料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称为屈服强度。σs=F S/S O. σb 抗拉强度符号,材料被拉断前承受最大载荷时的应力值称为抗拉强度。σb= F b/S O. HRC洛氏硬度符号,压头为1200金刚石圆锥体。180HBS10/1000/30表示用直径为10mm的淬火钢球在1000Kgf的载荷作用下,时间保持30s所测得的布氏硬度值为180。 2,为什么冲击韧性值不直接用于设计计算?它与塑性有何关系? 答:冲击韧性值是通过一次摆锤冲击试验测得的,测试时要求一次冲断,而生产实地中的工件大多数都是多次冲击后才被破坏的,这与冲击试验中一次冲断的情况相差较大,所以冲击韧性值常规下只用于判定材料是塑性的还是韧性的,而不用于直接设计。韧性是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当材料的强度和塑性都很好时,材料的韧性才会很好。 3,何谓金属的疲劳和蠕变现象?它们对零件的使用性能有何影响? 答:金属在连续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发生突然性的断裂称为疲劳断裂。金属在高温长时间应力作用下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直至断裂的现象称为蠕变。在设计零件时,必须考虑疲劳强度和蠕变强度及持久强度。 4.Fe—Fe3C相图在生产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有何局限性? 答:铁碳合金相图的指导意义:(1),选择材料方面的应用;(2),铸造方面的应用;(3),锻造方面的应用;(4),热处理方面的应用; 由于铁碳相图是以无限缓慢加热和冷却速度得到的,而在实际加热和冷却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 第二章钢的热处理 一,何为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钢在固态下采用适当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并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改变钢的组织从而改变其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类型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种基本类型。 二,退火和正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产中如何选择正火和退火? 答:正火比退火的冷却速度快些,故正火的组织比较细,硬度强度比退火高。 根据其加工性、使用性、经济性来选择。 三,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些,说明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答:1,单液淬火法: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2,双液淬火法:适用于高碳工具钢制造的易开裂工件,如丝锥、板牙等。 3,分级淬火法:适用于由合金钢制造的工件或尺寸较小、形状复杂的碳钢工件。 4,等温淬火法:适用于形状复杂、且要求具有较高硬度和韧性的工具、模具等工件。 5,局部淬火法:对要求局部有高硬度的工件。 四,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回火方法有哪几种?指出各种回火方法得到的组织、性能及应用范围。 答:回火的目的有四个: 1,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 2,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 3,稳定工件的尺寸。 4,降低工件硬度,利于切削加工。低温回火组织为回火马氏体,一般为工模具钢要求高硬度高强度的工艺。

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正方形》说课稿

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正方形》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的知识,并引出要学习的平面几何图形——正方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但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所以我通过“三角形宝宝请小朋友去它家做客”引起幼儿的兴趣,学习新知识,并通过游戏巩固对于正方形的认识。 二、活动目标 我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有三点尝试: 1.以“找好朋友”的方式认识正方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用小彩棍拼一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目标分别是以下几点: 1.复习学过的圆形、三角形的知识。 2.让幼儿初步认识正方形,知道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和四个一样大的角。 3.让幼儿学会找到与正方形相似的物体。 根据目标,活动的重难点是:知道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和四个一样大的角。我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掌握认识正方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在黑板上布置一个三角形宝宝的家 2.彩色小棒若干、正方形纸片若干、圆形纸片若干、三角形纸片若 干 知识经验准备:已学习过的圆形、三角形的知识;歌谣《图形变变变》。 四、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除了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教学法:老师在活动开始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小朋友们,三角形宝宝请大家去他家做客啦!你们看一看,他都邀请了谁呀?”并通过请每个小朋友都找一个正方形宝宝做朋友,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2.讲解法:引导幼儿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最后师幼共同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这是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数数正方形的边、角,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之后再让他们进行讲述的方法。 五、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2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2篇Lecture not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tan gles and squares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2、篇章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篇章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教科书58—60页)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

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机械基础说课稿

“轴系零部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轴的结构分析”,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机械基础》这门课是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各学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它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基础理论,对生产实践也有着指导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学生掌握好了这节内容,将对利于他们的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中的技术创新。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准备了相关教具、挂图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等,把枯燥的授课内容以形式活泼、互动性好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节课分别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教材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钟丽萍老师主编的《机械基础》一书。第九章讲的是应用最广的一类零部件——轴系零部件,该章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零部件的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各类机械及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轴的结构分析””是《机械基础》这门课中的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主要阐述了三方面内容:轴上零件的固定、轴的结构及轴的结构工艺性。 2、教材内容的处理 所用教材的内容优点是知识覆盖面广,但系统及重点内容深度相对较浅。不利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本节教材中,虽然把各种轴上零件的固定方式都分别进行了介绍,但对轴的实际应用结构介绍的过少。因此,在授课中增加了介绍减速器的结构和轴的装配结构练习。 ◆教学对象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该课授课对象是机械专业高级工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构件的受力分析、机械工程材料基础、齿轮传动、联接等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轴的结构; 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要求; 掌握:轴的结构安排和轴上零件的轴向与周向固定。 1

机械制图说课稿

机械制图说课稿 《机械制图》说课稿 机电工程系刘萍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机械制图》课程为机电、数控、汽修专业第一学年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周课时4节,总课时128节。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课程定位;二、课程目标;三、学生情况;四、课程设计;五、教学实施;六、教学资源。 一、课程定位 《机械制图》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中应达到的岗位关键能力。从近三年,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生产一线的机械加工与装配,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机电设备的安装与操作。我对机械制图能力要求较高的机械加工与装配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调查,下面是实习单位万兴集团提供的一份机械零件加工工作过程表。 见表1-1 机械零件加工工作表 与图样的工作过程过程内容关系 接受 1、接受零件加工任务书(零件图纸图号、零件数量、完成工作期限)。 直接工作任务 2、接受加工零件图直接 3、接受其他工艺技术资料间接 4、仔细阅读加工任务书间接 5、仔细阅读图纸 初步了解 a、将图纸和加工任务书进行核对是否有误 任务内容 b、图纸本身是否清晰、完整,是否影响阅读直接 c、了解加工零件的名称、形状、大小、重量、材料及数量

d、了解预定完工的期限,估算工作进度 6、领取材料,清点数量直接 7、按加工任务书、图纸核对材料是否相符直接材料准备 8、检查、测量材料是否符合加工前的要求,外形尺寸是否正确,是否直接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材料准备 9、材料的材质是否正确,材料是否有裂纹、气孔、碰伤等缺陷直接技术准备 10、按照加工图纸,对照材料确定加工内容,即哪些地方要加工,哪些直接地方不要加工 首台机床 11、按加工位置和内容的特点分类选择加工机床设备直接 加工 12、编排机床设备加工顺序间接 13、根据每台机床的特点,对照图纸和材料确定加工方法 更换机床 ,、确定零件加工尺寸基准直接加工 ,、确定零件在首台机床上的全部加工位置 ;、确定零件加工步骤 自检、送检 14、按图纸尺寸标注要求,选择量具的种类规格及精度直接总结、调整 1 15、按图纸形位公差要求选择加工装夹方法直接 16、按图纸标注的材质和表面要求选择切削刀具,切削用量,润滑冷却直接 剂等 17、刀具的准备 ,、品种齐全间接 ,、必要的磨制 18、装夹具及辅助工具的准备间接技术准备

正方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数学方法。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正方形的概念,再由概念去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说学生:(学生分析) 这节几何课是在初二年级三班上的一节课。该班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该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发现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习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80页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学情 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部分提出“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根据课标的提出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如下: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测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助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四、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观察比较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直尺 六、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在教室里找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引出新课。 第二阶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 第三阶段: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特征。 活动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活动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活动二:学生用三角板通过比一比的方式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角的特征。 第四阶段: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直接应用(看图填空) 2、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 3、能力提升(数图形) 第五阶段: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机械专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年×月我从××××大学硕士毕业,所学专业为×××。毕业后至今,我在××××××任教,任教学科为《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接下来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检修的一般工艺过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机械检修的一般工艺过程》是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专业课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该节系统讲解了机械设备从接受检修开始到检修任务完成的具体步骤及一系列详细的作业。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零件的修理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接下来学生还要学习轴类零件、轴承等的修理与装配知识。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结合本课题,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设备检修工艺所包含的主要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机械设备检修工艺所包含的主要步骤,以及每一步骤中所需做的详细作业;难点:如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和集体讨论法,充分体现了多种方法相结合。 首先,采用多媒体演示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检修过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运用讲授法对机械检修工艺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精讲,抓住关键点用点拨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采用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新小学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精品版

2020年小学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精品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

机械基础带传动说课稿

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初赛 说课稿 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 参赛章节:项目八课题一 参赛课题:《带传动》 授课班级:2015春汽车美容班 参赛教师:郝维 送选单位:机电专业部 教研组:机械教研组 我说课的内容是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汽车机械基础》项目八课题一的内容“带传动”。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这堂课的设计。 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培训理念,建立了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遵循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在讲带传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会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中带传动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带传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了职业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提供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堂课的内容是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项目八课题一的内容。全书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能力应用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紧密联系生产、教学实际适应汽车运输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而在前面一堂课中,已经学习了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让学生对机械传动机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带传动的内容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填补了学生在远距离传动机构知识方面的空白,也为后面学习链传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讲好一堂课,除了要熟悉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而结合我们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可能相对比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欠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能强,好奇心也强,喜欢尝试和探索。其次,学生最关注的应该是以后的就业问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倾向于学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能让自己有一技之长,对未来的工作有所帮助。最右,在学习本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对机械传动机构有了个基础性的认识,具备了学习带传动的能力。基于上述所说的学生的特点,我会在本堂课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多给出几组实例,多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机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