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doc-江苏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doc-江苏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doc-江苏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doc-江苏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doc-江苏

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南京市上元小学

2010.12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市上元小学课题组

“数学生态课堂”最早是由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老师提出的,当时该课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很荣幸,詹老师把我校作为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基地。在詹老师的关心下,在区教研室和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将该课题定为校级研究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2005年10月我校被区教育局确立为“生态课堂研究基

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刘德华著《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克里克山克等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

2、调查研究法。在学生中以问卷调查和撰写小论文(以“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课”等为主题)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了解孩子们心目中喜爱什么样的数学课和什么样的数学老师,以便在实践中把握孩子们的需求以及课堂的价值取向。

3、案例研究法。课题组研究成员上生态课堂专题研讨课,全组成员结合研究专题,以听课、座谈、交流的形式展开研讨。

4、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教师深入教学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生态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然后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学习,有计划地、螺旋式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5、经验总结法。研究组成员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工作中的得与失以教学一得或教学随笔形式记录研究成果。

六、本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酝酿论证阶段。时间:2004年2月至2006年1月

在此阶段,我们多次进行研究讨论,对课题的科学性、现实性以及开展研究工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1、科学性。经过多次的讨论,我们认为,“生态课堂”的理念是以生态学教育观、整体论教育观、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等成熟的科学理论为支撑,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研究,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2、现实性。应该说生态课堂的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载体。事实证明,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在收获了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一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校级领导或市区学科教学的排头兵。3、可行性。由于此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先进性,我们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能力呢?我们进行了分析:人员方面——我们有专家参与指引,有校长主持,有市区教研室教科室的参与领导,以校青年骨干为龙头,带动全员参与。其中有中国教育科学院终身特约研究员、著名特级教师一名,区教研室副主任、区教科室主任各一名,市名校长、红杉树金奖一名,区教学带头人,教学标兵五名;研究基础方面——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我们成功研究了省级课题《在活动中培育爱心,弘扬仁爱美德》其研究成果获省级二等奖。十五期间我校还非常荣幸地成为全国知名专家鲁洁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实验学校,与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验同步进行,其研究成果《走进德育课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些都证明了我们有脚踏实地、锐意创新的科研作风。

(二)动员学习阶段。时间: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

这一阶段的工作思路是:以理论为指导,从学习入手,用知识充实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具体所作的工作有:

1、学校为课题组教师购买了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范国睿的《教育生态学》、刘德华的《让

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克里克山克等著,时绮等译的《教学行为指导》等书籍,让教师传阅,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关于生态课堂的教育理论。

2、学习形式主要有(1)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边干边学,边学边研究;(2)组织部分教师撰写生态课堂知识问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学习时间少的问题。我们将购买的理论书籍交由指定的教师学习,并将其中重点的内容做好记录,打印下发给教师重点学习。负责人:史成林。撰写人主要有:蒋玮李遐兵詹春花栾莉冯晓萍。在此阶段很多老师都将自己的理论学习记录下来,并逐步内化,学校已将老师们的学习记录装订成册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过程性资料保存下来。

专题讲座。来我校做专题指导的还有市教研室的朱宇辉老师、陈双九老师、市小培中心的金春平老师等。这些专家的评课与讲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解决了很多老师在学习、研究中的困惑,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4、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有的经验总结、论文或课例,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反思或评析。

5、各子课题组通过学习,结合本组研究课题,制定出了本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了各自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三)具体实施阶段。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

◆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在学生中以问卷和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小故事的形式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的操作情况如下:

1、学生的问卷调查。

要求任课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交负责人撰写调查报告。负责人:李遐兵、芮红梅;实施人:各数学任课教师。

2、学生的数学小论文、小故事竞赛。

参考主题有: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课;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是这样学习数学的;……

负责人:三年级:詹春花四年级:许云

五年级:许元明六年级:冯晓萍

要求:①要有学生小论文、小故事的打印稿,教师协助学生修改,要在质量下工夫;②各年级的负责人负责评奖(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③各年级的负责人要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材料。

通过这一阶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约有45%的学生上数学课的感觉是快乐的,约33%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感觉平淡,而22%的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比较紧张;75%以上的学生认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最有效;31%的学生感觉数学课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只有50%不到的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比较活泼等等。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们的数学课堂存在着众多不够生态的情况,例如课堂学习的氛围过于紧张,不够宽松;教师上课仍以讲解为主,缺乏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结论轻过程等等。所有这些非生态现象从眼前看是影响了近期的学习效果,长远看它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学生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各种问题,课题组的老师们做出了书面的分析,并且带着这些问题迈出了课堂实践的第一步。

◆实践研究

1、数学生态课堂内涵的探讨。

(1)有序地组织好日常的研究活动。

日常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组的研究课进行,利用每周周四下午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中强调运用生态课堂的理念分析教材,了解学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集体备课定稿后选择时间进行上课,全体数学教师听课,上完课后全体数学教师集中起来再次运用生态课堂的理论、观点来分析讨论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课,之后上交教案、反思和教学评价表。

(2)有重点地做好典型课例的研讨工作。

为了更加充分地进行对于某一典型课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这些重点课例拍摄成录像,组织课题组的骨干力量运用生态课堂的理论和观点对于课堂的每个环节反复集中研讨、攻关,同时聘请专家进行点评,逐一修改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在生态课堂理念的引领下,在全体课题组教师的艰苦努力下,我们打造了一批特点鲜明、能够充分体现生态课堂理念的精品课,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多节数学课在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赛课活动中获奖,在与兄弟学校交流中获得好评。

(3)有效地开设好网络论坛交流平台。

为了促进老师们平时研究工作的互动与交流,我们在学校网络论坛专门开辟了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相关的研究专题,让老师们能够及时地将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感受与体会付诸论坛进行讨论交流。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策略之一我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中作详细的汇报。

(4)组织撰写教学片断、案例、论文。

原则上每位数学教师要围绕自己在本学期进行的生态课堂的研究工作撰写相关的教学片断、案例、论文等,每学期至少一篇。多次开省市区校公开课、赛课的老师要多篇,上交后由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召集组员进行修改,并交由学校教科室上报省市区组织评奖。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分析研究名师名家的课堂教学经典细节、撰写评析文章,在领略大家风采的同时,也从中感悟名师思想,汲取名师智慧,积淀自身的专业素养。课题组老师们撰写的此类相关文章约有三十多篇被收录于《名师课堂经典细节》一书。。

(5)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总结

在此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对生态课堂的含义、特征、结构、环境及资源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形成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将在后面的“研究成果”部分作详细的介绍。

2、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重新审视了数学生态课堂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审视焦点是:我们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应以怎样的外在的形式体现;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如何进一步推广、宣传我们的研究成果等。经过多次的研讨,多次的反思,对曾经开展的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尤其是对通过2006年数学生态课堂活动中学习方式的尝试提炼,最终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从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去提炼,用我们丰富而多彩的课堂来体现我们的生态理念,让生态课堂理念具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应该说这一段时间是我们艰难的调整期,也是我们重拾信心的蓄势期。

(1)导学式的研究工作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①学习。我们为课题组教师发放了纸质的导学式学习材料,从中汲取经验。之后,课题组的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析了导学与生态课堂的关系以及如何结合我们生态课堂实际研究状况合理运用导学式来体现生态课

堂理念,初步设想了导学式的课堂操作流程。

②尝试。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首先是李勇老师上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崔萍老师上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效果不够理想。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两节课的得失后,又开展了同题对比研究,安排栾莉、言克琴、蒋华三位老师分别上了《分数乘整数》,此3节课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组织老师们再次深入讨论,并修改了课堂流程,对于流程的每个步骤都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

③赛课。在导学式的教学模式在老师们中形成共识后,我们组织了高年级的老师开展校内的同题课堂教学竞赛,内容为《比的认识》,李勇老师胜出。此后,江宁区开展教学竞赛,李勇老师以此模式分别参加了片、区课堂教学竞赛,李勇老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经历了几次赛课的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我们对于导学式有了较为理性、深刻的认识,又再次修改了教学流程及其要求。

④总结推广。在有了相对成熟的思考后,我们将导学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在校内的三、五、六三个年级进行了推广。

(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讨

导学式教学方式的探讨,使我们对于生态课堂有了更为直观、显性的理解,然而在导学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尝试适合更多孩子的学习方式。在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有开始了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讨。

在导学式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我们仍然从理论学习切入,再次邀请了詹老师为我们全体老师开设了体验式教学的专题讲座。之后,我们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课例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于导学式和体验式两种教学方式的含义、特征、一般思路以及实施的基本策略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我们将两种教学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整理比较,再次形成关于两种方式的阶段成果。

◆广泛宣传。

成功举办了三次大型的现场研讨活动。(1)2006年5月11日,南京市教研室和江宁区教研室,在我校联合举办了《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讨活动。南京市的数学教研员、数学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学标兵三百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还特邀了南通市海安县教研室主任、著名特级教师陈今晨老师和海安县实验小学、海安县南平小学、海安县李堡小学等名校的领导前来观摩。活动首先由我校冯小平和李月胜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3的倍数的特征》两节课,并由上课教师从构建生态课堂的角度汇报了设计理念和备课思路;然后聂方胜校长汇报了《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整个活动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2)2006年11月9日,我校为南京市首届教导主任培训班举行了观摩研讨活动,活动首先由我校苏飞老师上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然后又围绕“生态课堂”进行了沙龙式评课。会后我们又整理出沙龙纪要,全文刊发在江宁课该通讯上。(3)2008年5月8日,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和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又在我区举办了“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与会专家有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研室幼、小、特部王林主任,《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编辑部贾振东主任,《江苏教学》主编,南京市小教培训中心邱训平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刘云章教授、盐城师范学院章士藻教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詹明道、陈今晨、闫勤、葛文君老师等,省内外参会人数达800多人。研讨会上,通过教学观摩、查阅实验材料、座谈评议,大家赞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本真自然、生命灵动、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理念。并一致认为这种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能力智慧、健全人格的生态课堂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几次大型活动,通过与会专家适时地点评、指导和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对生态课堂获取了较为

深刻的理解,研究工作不断走向纵深,生态课堂的理念在上元小学逐步深入人心。活动还吸引了《江苏教学》、《南京教育》、《金陵陶研》、以及《江苏科技报》等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在周边市、区兄弟学校的影响也不断扩大。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0年7月至 2010年11月

工作思路:以总结资料形成成果为主,以请进推出为抓手,努力推广我校的研究成果。

1、参与研究的教师认真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将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获奖的论文、案例,在市区立项、获奖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等)进行分类、整理,并汇编成册。负责人:言克琴。

2、各子课题组认真进行总结,撰写好各子课题的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撰写出总课题的研究总结,撰稿人:言克琴。

3、组织编写课堂研究成果专著《走进数学生态课堂》。

4、推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届时学校将邀请市区专家到校听课,开设现场会,鉴定研究成果,学校将选择好的案例、论文送出去参与评奖或发表。

七、研究成果

(一)理论层面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反思、提炼,我们对生态课堂获得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现整理如下,敬请在座的领导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

1.数学生态课堂的含义

数学生态课堂以数学课堂为落脚点,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倡导在自然和谐、诗意清新的生态环境中,发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引导主体的功能,在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构建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增强数学学习品质、完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数学生态课堂的特征

(1)数学生态课堂是本真自然的课堂。

(2)数学生态课堂是生命灵动的课堂。

(3)数学生态课堂是整体提升的课堂。

3.数学生态课堂的结构

(1)生态课堂的生物因素。数学生态课堂系统中的生物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尊重与

赏识、宽容与期待、交往与对话。

(2)生态课堂的非生物因素。数学生态课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含课堂的物质因素与课堂的精神因素。

①课堂物质因素。课堂物质因素指课堂的硬环境,是课堂自然因素、课堂时空因素及课堂设施因素的

总和。②课堂精神因素。课堂精神因素是课堂的软环境,可以分为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情感

因素、人际因素和舆论因素等。数学生态课堂强调把课堂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因素、

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强调动态平衡,强调内部各个因素的协调发展。

4.数学生态课堂的资源

数学生态课堂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生态原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数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数学生态课堂应做到:(1)钻研文本资源;(2)重视生本资源;(3)开发生成资源;(4)挖掘校外资源等。

5.数学生态课堂的环境

(1)构建良好的课堂物质环境,包括:温馨、个性、向上的教室文化;悦目、精彩、夺人的感官盛宴。

(2)营造良好课堂精神环境,包括:平等、民主、宽容的心灵家园;安全、信任、愉悦的情感流向;自由、宽松、开放的舆论环境。

◆“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方式。

1.体验式教学方式

(1)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含义

“数学生态课堂体验式教学”是数学生态课堂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它是教师以生态理念为前提,以关注学习者生命个体全面发展及生命升华和超越为目的,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和原有亲身经历为媒介,通过新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构架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探索成果,从而感悟数学的魅力与自我生命价值的学习活动。生态课堂体验学习,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学习、学生情知交融的学习,同时也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学习。它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顺应了教育发展趋势,凸显了新的课程理念,遵循了学生思维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特征:亲历性、情境性、主体性、交往性、过程性、情感性、反思性。

(3)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一般思路:予情——亲历——感悟——表达。

(4)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主要有:①三位一体;②以境生情;③交往互动;④感官参与;⑤设问反思;

⑥激励评价。

2.导学式教学方式

(1)导学式教学方式的含义

数学生态课堂导学式教学是数学生态课堂的另一种教学方式。它以数学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将导学式学习方法引入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强调课前在教师的导学文案引导下,先行预习、自学,初步理解知识;再到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交流,相互启发,对课前个体自学的不足进行补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知识的深层建构,实现整体提升。以此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数学生态课堂导学式教学着重从“导”和“学”两个方面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深刻转变。

(2)导学式教学方式的特征主要有:引导性、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和多维性。

(3)导学式教学方式的一般思路是:①学案先行,引领课前自学——课前回馈,体察学案时效——揭示课题,明确学习方向——组内交流,相互启示答疑——大组展示,实现整体提升——基本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综合练习,适度拓展延伸——回顾反思,着重梳理总结。

(4)导学式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是:①以学案为载体,引导自学;②以课堂为载体,合作提升;③以评价为手段,激发情感。

(二)实践层面

1. 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共生共荣。

以生态课堂为主的课题研究工作的广泛深入的开展对于学校和老师们来说,既是压力,更是机遇。为此,教科室与教导处携手,课题组与教研组整合,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保持一致,使课题研究源于教学、服务教学、指导教学。这样课题研究获得具有生命活力的载体,同时课堂教学也在课题研究中不断优化。近年来,一方面,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精彩纷呈,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共生共荣,生态和谐。其中《年月日》一课获南京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获江苏省数学赛课一等奖,《3的倍数的特征》获省录像课评比二等奖;《平均数》一课获华东六省一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第一名,《长方体的综合课》获全国一等奖。另有《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应用》《比的意义》获区、片一等奖。《找规律》等多节展示课获得省市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

2. 学校发展与师生成长生态发展。

◆学校发展:

以“构建数学生态课堂”为龙头的各项教科研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学校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凝聚理念,提升品质,形成“生态”特色。2006年以来,我校分别获得了省优质教学单位、江宁区先进学校、区教科研先进单位等五十多项荣誉,是江宁区教科研基地、南京市课程实验基地。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研工作先进单位,高年级数学教研组和品德教研组同时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学校教科室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科室。

◆教师发展:

(1)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使教师个人的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转变,专业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个人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主要表现在:①教师的生态教育理念初步确立。②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与探索能力有了较大提高。③教师对教科研有了较高的热情。截至今年10月,我校在各级各类正式刊物发表的与构建数学生态课堂高度相关的文章近19篇,其中省级刊物11篇。获奖论文、案例80多篇。基于“数学生态课堂”学校主课题下的个人课题就有19项,基于其他学校集体课题下的个人课题有9项。校级个人课题和区级个人课题100多项,市级个人课题共21项,三级个人课题网络已初步形成。

(2)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数学学科研究团队。

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他们在研究工作中相互学习,彼此吸纳,共同分享,携手共进,在一次又一次的切磋与磨练中逐步成长为一支优秀的团队。这支团队多次为省市区数学学科提供活动现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南京市首届教导主任培训班”,“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市教研室数学生态课堂研讨会”等,多次承办江宁区校本教研、数学学科教学研讨、课程改革现场活动。2009年他们其中的高年级组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学校被确立为区生态课堂研究基地等。目前团队有有市学科带头人后备两人,市青优两人,区级带头人两人,区级骨干教师多人。

◆学生发展

数学生态课堂研究的实施在锻炼教师的同时,更收获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近三年市区举行的生活与数学的比赛中,我校有五十多位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奖项。另有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孩子们经历着体验,建构着知识,收获着自信,发展着多维能力,享受着体现生命价值的快乐。

总的来看,学校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沃土,而教师个体的不断追求,更为学校发展产生不可或缺的能源,水乳交融,生态发展。

八、“数学生态课堂”的思考和展望。

我们认为,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要统一认识并思考以下几点:

第一,就教育本身来说,数学生态课堂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生态,而是要更遵从教育本身发展的规律,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生活。我们研究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力求创设一种适应生命发展的良好课堂生态,能从生态的视角生发出对人的整体生命发展的人文关怀,使师生超越对知识,能力的过分关注,更好地保护本真,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童心的率真,尊重人自然成长的规律,通过恰当引领,超越儿童与教育的本真,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实践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让师生能在充满生命关怀的和谐氛围中自由地展开,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整体地提升,让师生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中。

第二,要塑造一支拥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与科学教育行为的高素质教师群体,这是构建数学生态课堂与促进学生发展取得成效的奠基之石。

首先,生态课堂的实践者——教师,必须是敬业的、精业的,在关注数学学科发展的同时,能重视学生身心发展,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关注中国教育走向何方。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撷取鲜活的课程资源,不断构建课堂教学生态场,让学生通过生态课堂收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对人格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领悟。教师还要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艺术。再次,教师还应该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生态课堂要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有效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所以,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校本培训分层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宣传生态课堂教学理念,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方法,提高生态课堂教学艺术。

第三,数学生态课堂需要良好的课堂环境,这是生态课堂实施效果的保障。

其中包括数学的设施设备等物质环境和师生的习惯性用语、师生关系、人文气息等精神环境,这就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管理,改善课堂环境。

第四,数学生态课堂教育教学理念的拓展、延伸。一是学科方向的拓展,诸如如何将生态课堂的理念向学校课程的其他学科延伸;二是学校管理的方向拓展,如生态德育,生态科研,生态的师生、生生、师师关系,乃至生态校园等等,这些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数学生态课堂与学生生命发展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话题,是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它是一份体现教育人和被教育人生命历程的见证,让我们在这片生命的绿洲上共同体验学习研究的乐趣、成功的艰辛。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9-07-23T11:25:17.520Z 来源:《成功》2019年第6期作者:杨智娟茶玉菊[导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 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云南保山 628000 【摘要】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 【关键词】生态课堂;有效;小学数学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态的教学环境,低碳的教学设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有效的交流互动等理念与策略,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认同和采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探究学习活动,但实践中发现,探究活动的安排、素材的选择及探究活动后的反馈交流是否有效,值得深入研讨。笔者认为,有效探究是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有效探究的前提 学生如果亲自参与实践探索活动,就能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比较、实验、猜测、验证及概括推理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 例如《认识分数》,教师问:“1/2和1/4比,谁大呢?”马上有学生说:“1/4大。”过了一会,有学生说:“1/2大。”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教师笑着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说:“现在教室里出现了两个答案,谁是对的呢?我们先请说1/4大的同学说说理由。”一个同学说:“4比2大,大的中间的一份当然比小的中间的一份大,所以我认为1/4大于1/2.”教师继续说:“这是他的想法,那就请认为1/2大的同学来说说”。一个学生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1/2所占的阴影面积比1/4的大。”另一个学生说:“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教师总结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分母大,分数就大;分母越大,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就越小。”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错误时,教师要把困难、错误看成是一种课堂生成的资源,应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对不美好的答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仅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 二、提供素材的丰富性:有效探究的依据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在尝试做角、感知角的特征环节,每组提供了如下实验素材:小棒、黄色硬条、圆形纸片、毛线。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做一个数学上的角。小组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小棒搭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硬条交叉一放,也形成了一个角,有的用圆形纸片折成了一个角,还有的学生甚至用毛线做出了一个角。 在探究性活动时,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大胆放手,一方面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感悟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点,使探究性学习真正为突破难点服务,另一方面,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尤其对毛线的巧妙利用,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素材,挖掘了角的内涵,点亮了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条边(直直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资源整合的合理性:有效探究的着力点 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就不可能巧妙地将来自课堂上师生真实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所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能力之目的。 四、生态因子的动态平衡性:有效探究的关键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每一生态因子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联系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是指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正是基于生态因子的运动特点,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协进关系。应该指出的是,依据生态位原理,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态系统中,应该都有一个相应的位置,这与学生自身的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效能感等主观因素有关。对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安排探究活动时,要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这个生态因子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力,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生疑、质疑、释疑形成一条可持续的生态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五、载体介入的适度性:有效探究的参照系 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播放一些课件可以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课堂练习的容量。但是,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媒体使用不当,容易喧宾夺主,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反而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潜能。何况生态的数学课堂强调低碳性,崇尚简单的学习环境,它不排斥一些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讲究载体介入的适度性。 基于上述的一些思考,笔者以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态的氛围,构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的场域,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邓德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刍议[J].小学数学教育,2009.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育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而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阵地——课题研究,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一、从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思考课题研究的意义——寻找教育科研的“根基”。 1、课题是什么? 所谓“课题”,就是研究工作,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也就是研究中探究的问题。而在课题工作的展开过程中,实质上就是一个以问题为指向,不断进行研究、讨论和问题聚焦的过程。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作为小学教师,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繁重的工作中我们拥有鲜活又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土壤,为课题研究掌握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如果从不思考、不研究的角度来说,教几十年书将是重复几十遍的事,则是做一个地地道到的“教书匠”。

二、小学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把握课题研究的“法则”。 学校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科研院所的课题研究。但它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去做。从形式上说:包括课题申报、课题开题、中期检测、课题结题等。 (一)选题 教育科研是以课题的形式来研究和探讨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一个新颖的、有创造性的、可行性的、好的问题并形成课题,是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正常情况来说,课题研究的周期相对较长,需要2~3年左右,投放的精力比较多,所以选择课题一定要慎重。 1.他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 2.虽然他人已经研究过,但结论不完全或者欠妥当的问题,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再研究或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探讨。比如研究的两个课题《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研究》和《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课堂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的课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小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基础上,我认为在原课题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进行再研究,建立起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我校小学数学问题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3.注重平时积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小处着手。要做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研究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是《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经重庆市教育学会审批,于2015年9月被列为市教育学会“2015-2017”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标志着数学教育目标全面转向了素质教育。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价值观,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数学素养。 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大多以教科书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正是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天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有效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单一课堂,也不是学生的随意无止境的乱动,而是学生在数学文化的殿堂中润物细无声的与数学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如何让数学文化浸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就成为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一种职业习惯,即“三句话不离本行”。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不光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特别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思想比公式更重要,建模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用数学,对它始终有兴趣,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好条件、好方法、好场所。从而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更多的现代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人需要终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必备的数学素养。 2.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编印的教科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系正可谓是“一纲一本”,依托新教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生态课堂

数学生态课堂 ——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密码 松溪二中程龙弟邮编:353500 当今社会,生态建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目的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同样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打造生态课堂,也是着眼学生的未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首先,什么是“生态课堂”? “生态”是指“可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 二、如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讲了很多次,道底我们应该转变什么观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首先转变教学评价机制,这里的“教学评价机制”特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真正好的评价,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求知欲是否被激发,本着“以人为本,立足全面”的原则。事物是动态发展的,对学生的成长更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多用过程性评价少用终结性评价。 案例1:1月22日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报道《孩子,你不该走——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心情特别沉痛。这篇报道说的是内蒙古呼尔浩特实验中学14岁的初一学生强强(化名)因为期末考试排名下降,背着书包从11楼跳下身亡的故事。 考试排名下降很正常,但不能因为排名下降而否定学生,而应通过考试来认识不足,成绩所谓的下降是多方面的,如试卷难度,前段时间没有全力以赴,考试状态不佳,解题太马虎等,都有可能造成下降;同时错误也不在考试,因为有教育必有考试,而是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何况教育不是一项立杆见影的工程。 其次,教育需要秉持一颗爱心。这种爱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在对孩子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生命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之上,给孩子多一些身心成长的空间,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兴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总是和“别人家孩子(学生)”比较。这种理念的转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案例2:牛顿成长经历:牛顿刚入中学时是班上的倒数第二名,但他的倒数不是因为其本人愚钝,而是因为他把在量的时间用在了研究模型或实验上。1655年进入格兰瑟姆中学;牛顿13岁时得了一本名叫《自然与艺术之谜》;后沉迷于该书,1659年被母亲召回村子管理田庄,9个月后,在他舅舅与他中学校长的竭力劝说下重返校园。这位校长对牛顿的母亲说:“在繁杂的农务中埋没这样一位天才,对世界来说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这真是科学史上最幸运的预言。 同样还有爱迪生的成长故事等。 第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应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由“导师”型向“学友”型转变;由“园丁”向“人生向导”转变;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 丁页新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丁页新 摘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追求以生为本、追求学习体验、注重动手实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合作,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追寻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 归真,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 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 感到课堂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乐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学 习更为有效,成长更为健康。同时教师能感到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并充分理解课堂 是充满智慧的挑战的含义,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让教学 的两个实体(教师、学生)既能和谐相处,又能各自发展,教学质量既能在课堂教学中 体现,又能在共同发展中逐步显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追寻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 璞归真,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生态课堂追求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这种发展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相同 的外延,其效果虽具有滞后性,但必定会在学生以后的成长中显现。如学生在做 尝试题:“小华收集了一些邮票,他拿出邮票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军,自己还 剩25张。小华原来有邮票多少张?”时,笔者发现了“25×2+1=51(张);(25+1)×2=52(张)”这两个答案,基于此,笔者调整了教学环节,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 的辩论赛。正反方的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发表着各自的观点,最后笔者借助多 媒体对此题用倒推法进行了分析解答并作了总结。那些原先以为答案是51张的 孩子们,终于心服口服,将答案修正了过来,在这个独特的生态场中,学生才是 真正的主人,这里蕴藏着多元的评价,教师让出了讲台,质疑、讨论、争辩充盈 着整个课堂。 二、生态课堂追求学习体验 数学生态课堂是返璞归真、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它的实现更取决于学生的 深刻体验、感悟。例如,笔者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安排了几个环 节的合作探究学习。笔者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游戏棒,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袋中 有几根游戏棒,然后提出活动:采用什么方法能让大家清楚地说出小组内有几根 游戏棒。各组的活动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有小组把十根扎一捆的,也有小组二十 根一捆的……很快,他们都得出了小棒的总根数;接下来,笔者把刚才若干小组捆扎的小棒放到了讲台上,还是先让他们猜测,而后让他们再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 结果。各小组出现了100根捆扎的、200根捆扎的等方法;最后,安排各组根据 刚才交流的方法,择优而用。把每相邻4组的所有小棒进行了捆扎,然后学生们 能将小棒的总根数数了出来。 三、生态课堂注重动手实践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都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只有 考虑人的生态性,教学行为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中“长方 体的特征”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切土豆,摸土豆――让学生小组拿出课前准 备好的土豆,任意在土豆上切一刀,肯定会产生一个面,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 面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演示后学生动手实践,把土豆转过来,在刚才的基

最新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二年级数学如何把口算与笔算综合运用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存问题及研究意义)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学生必须经历口算到笔算的过渡阶段,但是笔算是基于口算的基础,才能够开展的,二年级上学期虽然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但是它们是建立在口算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处理笔算,要把它们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两种算法,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发现他们在计算方法上的共同性。再次,在笔算中特别是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 二、研究的实施(对象和范围;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等) 研究对象:二年级小学生。 研究范围:有关低年级加、减、乘、除的口算、笔算的内容。 课题研究步骤和时间(一)(2011年10月)准备阶段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确定研究课题,填写“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申请表。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二)(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实施阶段实施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1.调查摸底:通过测试、谈话、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口算和笔算能力的现状。 2.分析原因:对测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口算和笔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错原

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3.确定口算和笔算能力较弱的个案,做好个案分析研究,及时记录、整理资料,写个案分析。 4.将对学生口算和笔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记录、整理、反思,为撰写论文积累素材。 (三)(2012年7月至9月)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1、“对口算和笔算再思考”的论文,2、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对二年级学生笔算和口算能力进行分析和测试,发现学生计算存在的问题。(2)个案分析法:通过教师结合自身计算问题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制定解决的方法,最终形成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3)经验总结法。在对计算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4)行动研究法: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具体方法如下(1)吃透二年级数学教材,了解小学阶段的计算内容。(2)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寻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3)关注每一个孩子,把握弱势群体,使他们不失去学习的自信心。(4)出多种形式的计算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并调查研究。(5)利用课前2分钟对学生进行10道听算或10道口算的训练。(6)定期抽时间对学生进行速度和准确性的登记和对比 三、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实验假设或理论依据;关键词的界定)等 研究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 中期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真正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 (2)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生活化”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3)深入开展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有新

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3.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高效课堂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直以来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的提高始终困扰着每位数学教师,许多数学教师经常会说:“上课时,学生总是不愿意发言,就是勉强说了,也大不到点子上,上课时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专门等着老师说,学生只是负责听。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解题思路非常欠缺,答不到点子上”因此我们就把“培养学生课堂说算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来作为这一学期教研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本学年教研工作的重点。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表达。 以前,在数学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说话对于学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而对于学生的表达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不回答问题的情况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于上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么教师就简简单单归结为不懂,要么就是老师反复对学生说:“认真回答问题不要紧,要大胆的说……”这样的话语,其结果是收效甚微。自从我们把“培养学生课堂说算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来作为这一学期教研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们对于培养学生的说算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从思想上有了足够的重视,数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起色。 二、把研讨工作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教师集体研修共组织的两大活动,首先是全组教师的听评课活动,此次活动展示了每位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其次是集体备课活动,,通过一轮的集体备课,既优化了每位教师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研讨能力。 在为期将近两个多月的分散研修过程中,每位教师通过读书,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每位教师不断探寻提高学生课堂说算能力的方法,现在全组基本形成了这样的统一模式:上好课——反思调整——日常练习——展示课——阶段性总结——改进再调整 三、教研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讨,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敢于大胆举手回答问题,能够说明白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一定提高。很多学生能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能够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详细讲解,并且每节课学习完之后,孩子们能够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说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应用,并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组成的动态循环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保持动态平衡。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的方法找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并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剖析,完善了生态课堂理论与小学数 学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开放型教育理念、注重改善课堂精神环境等新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若干策略。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阐释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 成果进归纳和整理,概述本文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属于本文的理论 基础部分,主要阐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界定以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对咸阳市两所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存在物理环境单调、人文环境枯燥、教师备课机械、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方式死板、评价以教师为主、评价方式和内容单一等非生态现象。这些问题阻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忽视耐度定律、忽视生态位原理、忽视物种多样性原理、局限于花盆效应,从而导致了非生态问题的出现。第四部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产生的非生态问题,提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教学准备阶段要 优化课堂环境、细化备课内容;教学过程阶段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

教师多样化教学、学生趣味性学习;教学评价阶段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要点,以期打造充满活力和爱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第五部分总结和归纳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最新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名称】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参与人员】一年级教师 【研究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可以说,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更可以说是贯穿于我们教学过程始终的!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 可是反观我们的现状,却不难发现下面一些问题。 1、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兴趣不高; 学生们对于计算教学真的是喜爱不起来,经过调查发现,孩子们认为计算很简单,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大的时间去研究。因此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实情况就是,老师讲的时候煞费苦心、极其卖力,孩子们却根本不买账,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更不会装假,更有甚者都很高兴地玩到了桌子底下。 2、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非常的低; 由于学生们普遍对于计算的不够重视,因此计算的准确率低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不会做这些计算题,而往往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数、计算过程不够仔细、嫌麻烦不愿意进行验算等等造成的。 3、普遍没有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是现在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加以关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4、计算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问题的形成,固然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是我更认为和我们数学教师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大多数老师认为,在现如今的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备受瞩目了,而且新的课程标准中似乎也对计算的要求相对降低了很多,以往的一些好的方法并没有坚持和传承下来,这些无疑都深深地影响到了现在的计算教学,也是造成现在孩子们普遍计算能力大幅下降的根源之一。

二、研究的价值。 从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就打好口算的基础,这必将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因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计算教学大多数都是建立在20以内加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的,经过上个学年段的初步调研,我发现很多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恰在于此;另外,学生们进入中学阶段的学习中,计算能力的高低也会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现如今的中高考体制下,对于计算的要求很高、计算量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就打好计算的基础,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了。 三、预计的突破。 学年的数学教师能够在我们共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到一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性,把握这次学习与研究的机会,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对于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方式方法等都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当提高与加强。 【研究目标】 一、基础目标。 1、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能够认真书写; 2、能够看清计算符号,准确进行计算;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 二、终极目标。 1、利用计算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掌握算理算法,使学生能够准确计算; 3、初步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研究步骤】 1、对数学教师进行摸底,了解教师现状; 2、小结出值得推广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 3、了解教师所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与研讨。 4、典型口算试题及学生出现错误的一般性分析; 5、优秀教师经验交流;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 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课堂也逐渐被教师广泛运用在初中教育阶段中的数学课程教学中,笔者在文中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15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相比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态课堂的教学方法彻底实现了学生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扩展的行为,无论是哪一种的教学方法都需要一个特定的教学前提条件,生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它需要利用当代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从而进一步的研究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课前教学知识的准备,满足不同的教学课程之间的不同需求,真正实现数学教学课堂的高效化。 一、当前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当前阶段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还是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要教学指导,教师在数学课堂知识教学中仍然占着非

常重要的主导地位,大部分数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缺乏一定的新颖性,比较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竞赛类的知识考核活动,但是这种活动也都只是教师一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个学生进行作答的教学形式,并没有让班级中的学生全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活动更是被教师应用得非常少。 2. 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因为初中教育阶段班级中学生数量比较庞大,学生群体间存在着严重的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大脑智力、心理成长特点、基础知识掌握等方面,但是在教师完全统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这一做法无法满足班级中层次不同的全部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习优异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的现象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这一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不仅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死板,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层面少,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很难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教师在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应用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从教以来深深感觉到,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多数学生读完题不知从何下手,面对题目一筹莫展,再者传统的应用题由于题目内容陈旧,答案唯一,而且解题方法程式化。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及基本解题方法,但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实,应用题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干,所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是学会解应用题的关键。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解决应用题,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这对学生解决应用题难尤为重要。目前,现行使用的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科书,由于受地域、生活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它的普适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小县城和农村的学校来说,教科书中例题以及应用题所呈现的知识环境学生几乎是没有见到过,感到非常的陌生。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我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走近小学数学教师,发现教师们在挖掘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来讲解应用题以及学生练习探索应用题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呈现一个愿学、易学,并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鲜活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本地特色、学校特点、乡土气息浓厚的小学数学教材方面还十分困难。还有学生在生活中的买卖计算和游戏中的数字计算都很精明,但一回到课本上类似的应用题中时,就会发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能否把这两种情境融合下,使得生活与课本知识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呢?除教材需要生活化之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还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要拓展对基础性的理解,基础性不应仅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还应包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而应用题又是与生活最为联系密切的,应用题来源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应用题生活化是推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基

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 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新安镇中心小学苏基发 一、研究的现状 当前我校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诠释上,以及对相关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与编排呈现的研究和比较上多一些。在此我想对我任教的中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作一点比较实际的研究。 1.对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相关内容的研究。如:学科教育中《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着重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并就教材编制过程中有关内容结构体系、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2.对中年级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的研究。例如:现代教育科学中《对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两点思考》分析小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特点,根据其学习特点提出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多项教学要求。教育科研中《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指出,从生活实际认识空间与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

习空间与图形,等等。 二、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空间与图形”教学建议的实效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中,很多教学建议都是理论的,对于实际教学没有实效性的帮助,而且教师要经过理论来要寻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是比较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用实证研究找到可行方法体现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能有效帮助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作为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更是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力的持续度,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不但要备教材,而且也是要备学生,这样把教学建议的理论向有效、可行的教学研究转向。 2.“空间与图形”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环境 教师上课地点都是教室,要想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上课状态,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环境——自然环境中的课堂。课标里说了,“空间与图形”删除了教材中许多“繁、难、偏”内容和表述,使教材语言的表示更加简单、科学、专业。而且“空间与图形”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对于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复杂,教学过程大多都是实际的动手操作,也是较容易在课外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换一换教学

探寻数学“生态课堂”的起航

探寻数学“生态课堂”的起航 发表时间:2017-11-14T15:58:43.4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作者:杨琦[导读] 本文将探讨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 ——由“原生态”数学课引发的思考 杨琦浙江省诸暨市安华镇汤江完全小学31182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当前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生态课堂就是符合此理念的生本课堂。本文将探讨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数学生态课堂常态课堂 一、常态课堂,自由与和谐的生长地 自由是意义学习的逻辑起点,回归课堂的“原生态”首先要保护、弘扬儿童的自由精神,保证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在活动中听了“100以内的整十加减法”,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然后自主质疑。大多学生提了“小猴的糖葫芦比小兔多多少,小兔的糖葫芦比小猴的少多少,小猴、小兔的糖葫芦共多少”等问题,老师甚感满意。唯有一男生很认真地问道:“老师,我想知道他们的糖葫芦用多少钱才能买到?”老师迟疑片刻,回答道:“这个内容我们还没学到,今天不讨论。”本来这是个将数学与生活结合的良机,然而却在这个貌似自由的环节中被扼杀了。因此,对学习自由的关注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课堂中体现人性自由、思维自由等常态,而不是形式上的作秀。 二、常态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展示角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个富有诗意的人生哲理告诉我们,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可贵。很多看似无果而终的事情,却给人铭记终身的印象。 在活动中又聆听了一节“运算定律”的复习课,其中一个片段深有感触。老师在复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运算定律后出示了一组计算题,要求学生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突然,一声“老师”打破了教室的宁静:“老师,乘法有分配律,除法也有分配律吗?”老师非常肯定地答道:“没有。”学生很无辜,硬生生地坐下了。在讲到1640÷40时,学生又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是把1640分成1600和40,再1600÷40+40÷40,我觉得这样做也挺容易的,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除法分配律!”多么巧妙的解法呀,老师马上把学生的解法板书在黑板上并带头为学生鼓起掌,话锋一转:“我们暂时把张磊同学发现的除法分配律当作一种猜想,这个猜想是否适应所有的除法呢?下面我们来一起验证‘除法分配律’。”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三五成群,举例——讨论——验证——再举例——再验证。一个个结论,一条条新的发现都出来了。“老师,我们发现除法分配律只适应于把被除数去分配,不能把除数去分配,如:630除以21,就不能变为630÷20+630÷1?”“老师,咱们又发现了除法也有交换律,但只能把连除中的除数交换位置,如:270÷6÷9就可以变为270÷9÷6,计算更简便。”“老师,我们觉得除法还有结合律呢,如245000÷125÷8,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结合起来,再去除被除数,也就是变为245000÷(125×8),多容易呀!”看到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此时坐在后面的我们也被感染了。 笔者认为,课堂的本身肯定是贯穿着遭遇困难到设法解决的过程,关注过程就是重视学习结果之上发展、生成的价值,是对人的真切关怀。 三、常态课堂,是与非的亮相台 有人说:“学校就是允许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而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更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老师就缺少这份宽容、耐心和智慧。 活动中听了一节“玩中学”的活动课,教学内容是“做风车”,十分简单、易学。在制作过程中,突然有一学生求助老师,他的风车转不了。老师取过风车,稍作改进并告诉全班同学:“大家要注意钉子不要太紧,否则风车就转不起来!”小朋友们纷纷点头……试想,如果老师不去帮这位同学,而给他留下解决问题的空间,那孩子也许还会对钉子的长度、位置以及纸的厚度、旋转风向等更广范围做考察、尝试。而老师这一充满善意的“帮忙”无疑就省去了这个丰富、有趣的纠错过程。与其说“玩中学”目的在于“通过玩,学会制风车”,还不如说是在玩的过程中,在遭遇错误的挫折中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让学生错一回又何妨? 四、常态课堂,数学学习的对话亭 学习是一种对话,就意味着需要彼此间相互尊重,善于倾听,准确理解,清楚表达,达到信息互通、经验分享、情感交融的状态。新课程倡导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于是“小组学习”“信息交流”“成果汇报”等形式仿佛成了新课程的标志,涌现于课堂。简单认为只要小组了,就互动了。只要几个小脑袋凑一块儿,唧唧喳喳一番,然后有代表作发言,就算合作学习了。在成果交流中,也常常是轮流坐庄,缺少相互间的质疑、讨论甚至争论等生动对话。因而,学生到底从交流中了解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产生了哪些即时的想法,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笔者以为,这种“学生讲,学生听”看似凸显儿童主体,实际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个翻版,也就难以真正发挥学习群体的对话、共生功能,体现“合作”之内涵,也未必能赋予孩子们真的“原生态的课堂”。参考文献 [1]潘小明数学生态课堂:内涵、价值与生成[J].教育导刊,2006,(8)。 [2]陈晓华新常态下的数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