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节海洋空间

资源与国家安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2020年11月10日,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深

处成功坐底,成为全球坐底最深的潜水器之一。读图,完成问题。

奋斗号深潜器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是()

A. 高功率燃气动力系统

B. 抗高压的舱体结构

C. 吸排水潜浮调节系统

D. 耐低温的金属材质

2.我国海洋经济开发呈“一带九区多点”分布格局。下列选项中,属于“合理创造更

多发展空间”的是()

A. 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

B. 建设现代化港口、改造升级传统海洋重化工业

C. 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D. 围填海造陆、建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

3.读图,完成问题。

下列关于我国海洋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洋传统产业产值仅次于日本

B. 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

C. 海洋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上升

D. 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10%以下

4.读图,完成问题。

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包括()

①海盐生产

②海洋水产

③滨海旅游业

④海洋信息服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5.绿岛旧名火烧岛,位于台东市东方约33千米的海面上(121°29′E,22°40′N),

面积16.2平方千米,由火山集块岩构成,风景优美,是我国台湾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该岛旅行可能看到的风光有()

①独特的海底温泉

②多彩多姿的珊瑚礁

③曲折幽深的峡湾风光

④形形色色的热带海洋生物

⑤热带雨林风光

⑥奇岩巨石、平坦的沙滩等多变的海岸景观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⑥

D. ②③④⑤

6.台湾岛是祖国的宝岛,自大陆赴台旅游开通后,游客日益增多。

下列选项符合岛内地理概况的是()

①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②气候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影响

③基隆盛行偏北风,降水量较多

④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橘与香蕉等

⑤阿里山、日月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7.图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图,图2为我国钓鱼岛照片.读图,回

答问题

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基本上分布在()

A. 领海

B. 毗连区

C. 专属经济区

D. 大陆架

8.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

工渔场.如图为影响“海洋牧场选址条件”结构图和我国东海海域四地的选址条件对比表(数值为某一条件的影响系数,数值越大表明该条件越优).据此完成问题.

地点A B C

P10.080.140.07

P20.040.110.05

P30.060.140.07

P40.060.110.05

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主要是()

A. 有利于拓展海洋运输空间

B.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C. 加大海洋渔业的捕捞力度

D. 减少工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9.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

工渔场.如图为影响“海洋牧场选址条件”结构图和我国东海海域四地的选址条件对比表(数值为某一条件的影响系数,数值越大表明该条件越优).据此完成问题.

地点A B C

P10.080.140.07

P20.040.110.05

P30.060.140.07

P40.060.110.05

综合考虑上述条件,东海建设“海洋牧场”最优的海区是()

A. P1

B. P2

C. P3

D. P4

10.海底隧道两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是()

A. 方便游人观景

B. 方便旅客休息

C. 抵御地震台风

D. 利于桥隧转换

11.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开发受到广泛的重视。根据《联合国海洋

法公约》,沿海国家拥有的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是()

A. 从领海基线向外12海里

B. 从领海基线向外200海里

C. 从领海区边界线向外200海里

D. 联合国规定的若干海域

12.下列关于专属经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领海最远向外200海里的范围

B. 沿海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海域内的自然资源只有管辖权,没有开采权

C. 其他国家需得到其专属国的批准才可以在那里铺设管道和电缆

D. 其他国家只有在其专属国的批准下才可开采海域内的自然资源

二、综合题

13.【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7年3月24日,我国“蛟龙”号载人

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下潜,并在位于卡尔斯伯格脊中央裂谷南侧的裂谷壁上的“天休区”首次获得洋脊热液流体样品。图19为“天休区”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天休区”的海底地形是__ ,其板块边界类型是__ 。

(2)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主要分布在__ ,所属海洋资源类型是 __ 。

(3)与“天休区”海域相比,①海域盐度较__ ,主要原因是__ 。

(4)马尔代夫有“千岛国”之称,其主要海岸类型是__ 。马尔代夫陆地领土只有298平方千米,但该国管辖的总面积达9万平方千米,与其__ 范围大有关。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马尔代夫可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是__ 、__ 。

14.锦州白沙湾位于渤海辽东湾畔,海水清澈、沙滩细腻,海滨风光优美。2011 年当

地启动锦州滨海新区的开发,白沙湾人工岛项目开始建设(下图为项目效果图),2015 年该项目停工,白沙湾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开始实施。

分析人工岛的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15.目前,一些国家往往将海底作为废弃物尤其是核废料的最佳储存空间。请结合所学

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海底作为储藏空间与陆地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2)目前,有的国家将核垃圾装桶放入海中,让其自由降落沉积海底。这种做法合理吗?说明理由。

(3)为何许多国家将海洋作为倾倒废物的理想场所?

16.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人类利用潮汐发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最现实、技术最成熟,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种。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水潮涨潮落的势能发电。最常见的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是:在适当的地点建造一个大坝,涨潮时,海水从大海流入坝内水库,带动水轮机旋转发电;落潮时,海水流向大海,同样推动水轮机旋转发电。

江厦潮汐电站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乐清湾北端江厦港,是中国第一座双向潮汐电站,也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潮汐电站(如图)。1980年5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乐清湾最大潮差8.39米,平均潮差5.08米。江厦港为封闭式海港,港口筑有高15.5米的石坝,形成一座港湾水库,总库容490万立方米。该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海涂围垦、海水养殖等综合效益。

(1)海洋能除潮汐能外,还可能有______能、海流能、温差能等。

(2)海洋能利用中,最现实、技术最成熟,也是规模最大的是利用_______发电。(3)江厦潮汐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双向潮汐电站。其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是:在适当的地点建造一个_____,涨潮时,海水从流入水库,带动水轮机旋转发电;落潮时,海水流向,同样推动水轮机旋转发电。

(4)江厦潮汐电站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潮汐电站。简述其可能原因。

(5)江厦潮汐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海涂围垦、海水养殖等综合效益。其海涂围垦的农作物最可能是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一万多米的深度,海水压力非常大,需要特别抗高压的舱体结构,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B对。高功率燃气动力系统、吸排水潜浮调节系统、耐低温的金属材质,都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A、C、D错。

故选:B。

邻近海域陆架宽阔,地形复杂,纵跨温带、副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四季交替明显,沿岸径流多变,因而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本题以我国奋斗号深潜器下海探测为背景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考查学生熟记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等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读图、析图和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海洋经济开发,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我国海洋经济开发。

【解答】

围填海造陆、建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属于合理创造更多发展空间,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建设现代化港口、改造升级传统海洋重化工业、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都不是对空间的开发,D正确,ABC错误。

3.【答案】B

【解析】解: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多在10%以下,但2006年占10%;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但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B 正确。

故选:B.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对其他行业带来生存的威胁。通常在经

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日益扩大,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我国海洋经济,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答案】A

【解析】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盐生产、海洋水产等传统产业长期居世界第一,故①②对。

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信息服务属于新兴海洋产业,故③④错。

故选:A。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概况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5.【答案】B

【解析】解:根据材料,该岛是火山岛,但在岛上旅行,不能看到海底温泉,①错。该岛位于热带、亚热带海域,浅海区可能有珊瑚礁,②对。

缺少冰川活动,没有峡湾风光,③错。

可能看到热带海洋生物,④对。

岩浆活动较多,岛上可能看到温泉,⑤对。

能看到奇岩巨石、平坦的沙滩等多变的海岸景观,所以⑥对。

所以B对。

故选:B。

区域图的判读:1根据经纬度、图形轮廓、区域特征判定区域位置;2有哪些信息;3区域特征分析;4区域发展方向;5区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相关知识。

6.【答案】B

【解析】解:台湾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故①正确;纬度较低,气候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影响,故②正确;基隆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故③不正确;苹果是暖温带水果,台湾不产,故④错误;阿里山、日月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故⑤正确;故B.①②⑤正确,

故选:B。

台湾纬度较低,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有著名的阿里山、日月潭等著名的旅游胜地。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掌握台湾旅游资源分布及地理环境特征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解析】解: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具体范围为以下六点连线与中国领海线之间空域范围:北纬33度11分、东经121度47分,北纬33度11分、东经125度00分,北纬31度00分、东经128度20分,北纬25度38分、东经125度00分,北纬24度45分、东经123度00分,北纬26度44分、东经120度58分。故D正确。

故选:D。

大陆架,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

该题目难度较小,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8.【答案】B

【解析】解: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它没有拓展海洋运输空间,更不会加大海洋渔业的捕捞力度,海洋牧场与工业的污染无关;它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即是“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故选:B。

海洋牧场的选择需要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四个海域的各项指标看:建设社会经济条件最好的是P1,海洋物理环境最好的是P1 和P3,海洋生物条件最好的是P1和P3。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9.【答案】A

【解析】解:海洋牧场的选择需要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四个海域的各项指标看:建设社会经济条件最好的是P1,海洋物理环境最好的是P1 和P3,海洋生物条件最好的是P1和P3,综合起来看应该是P1最好。选A正确。

故选:A。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它没有拓展海洋运输空间,更不会加大海洋渔业的捕捞力度,海洋牧场与工业的污染无关;它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即是“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10.【答案】D

【解析】解: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设施建设的作用。由图示可看出,该大桥桥隧之间转換是在海洋中,如果没有陆地作支撑,桥隧之间将无法转换,D正确;该人工岛同时还具有供游客观景、休息的功能,但不是主要功能,A、B错误。人工岛建在海上,无法抵御地震、台风,C错误。

故选:D。

海峡、海湾和河口等处的海底之下建造沟通陆地问交通运输的交通管道技术工程。海底隧道一般分海底表面和海底地层之下两种类型,建筑方法也不相同。海底隧道不妨碍水上船舶航行、不受大风大雾等气象条件的影响。

难度一般,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1.【答案】B

【解析】解: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拥有的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是从领海基线向外到200海里。

故选:B。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拥有的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是从领海基线向外到200海里,包括毗连区,这一区域内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和其他管辖权,而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自由等;从专属经济区外侧的基线以外为公海。

本题主要考查课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属于最简单的试题,记住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专属经济区知识。专属经济区是从海岸基线最远向外200海里的范围,A错误。沿海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海域内的自然资源拥有管辖权和开采权,B错误。专属经济区不是领海,其他国家不需得到其专属国的批准就可以那里铺设管道和电缆,享有铺设管道和电缆的自由,C错误。其他国家只有在其专属国的批准下才可开采海域内的自然资源,D正确。故选D。

13.【答案】(1)大洋中脊生长边界

(2)大洋中脊(或海岭)海底矿产资源

(3)低陆地径流汇入量大

(4)生物海岸(珊瑚礁海岸)领海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

【解析】本题考查海洋地理。

(1)通过读图可知“天休区”的海底地形是大洋中大洋中脊;在板块的生长边界,由于两侧板块相背离,岩浆就会沿着裂缝涌出,在海水中冷却,形成大洋中脊。

(2)在板块的生长边界,由于两侧板块相背离,岩浆就会沿着裂缝涌出,在海水中冷却,形成大洋中脊,而岩浆中含有大量的硫。所以,金属硫化物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金属硫化物属于海底矿产资源。

(3)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有有无淡水注入和洋流。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域盐度低;寒流流经的海域盐度低。无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域盐度高;暖流流经的海域盐度高。①海域有河水注入,盐度低。

(4)马尔代夫属于典型的热带珊瑚群岛国家。其海岸主要为珊瑚礁海岸;由于是群岛国家,领海面积大;环境质量好可以发展滨海旅游业;鱼类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海洋渔业。

14.【答案】①影响海洋底栖生物生长,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受损;②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悬浮泥沙,减少光照,影响浮游生物生长;③海湾海水流速下降,海水自净能力降低;④各种污染物的增多,导致海水水质恶化;⑤海湾地形和水流的变化,影响鱼类的栖息和洄游;⑥破坏了原有海湾风貌,挤占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⑦海浪、潮汐作用减弱,沙滩景观受损。

【解析】【试题解析】

15.【答案】(1)空间广阔、水温低且变化平缓,远离居民区,特别适于存放危险品;低温缺氧适于存放食品。

(2)不合理。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而且海水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海底的压力很高,装有核垃圾的桶一旦在下沉过程中或沉入海底后破裂,核泄漏所造成的危害更大。

(3)海洋不仅空间广阔,而且具有巨大的自净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海洋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海洋环境的开发和保护。

(1)作为储藏空间不仅要求空间广阔、地价低廉,还要求利于保存物品质量等。海底空间广阔、水温低且变化平缓,远离居民区,特别适于存放危险品;低温缺氧适于存放食品。

(2)核垃圾装桶面临桶被腐蚀破坏后核泄漏的问题。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而且海水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海底的压力很高,装有核垃圾的桶一旦在下沉过程中或沉入海底后破裂,核泄漏所造成的危害更大,所以不合理。

(3)“倾倒”是关键词,说明量大且持续时间长,这就要求废弃物的倾倒地不仅要有广阔的面积,还要有强大的自净能力。

16.【答案】(1)波浪

(2)潮汐

(3)大坝大海坝内大海

(4)最大潮差8.39米,平均潮差5.08米,潮差大;乐清湾海湾比较窄等

(5)水稻

【解析】略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特 点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 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 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 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特 点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最新山东高一地理(鲁教版)合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2018年山东高一地理(鲁教版)合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1.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3.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冕层。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主要成分: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①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尘埃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②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暗黑斑点,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总星 河外星 银河系 恒星系 太阳系 行星系 地月系 地球 月球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㈢经纬网中重要的经纬线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20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的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 3.太阳辐射 (1)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光合作用、风能、水能) ②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③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 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 ②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 ③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 ④昼长;白昼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 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 年)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5)影响航天活动等

1

5.太阳系 6.地球的普通性: (1)公转特征一致: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物理性质相似: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 【问题举例】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2. 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西侧高: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反之。 4.城市的太阳能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1)我国能源需求量大;(2)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