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报告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报告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报告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报告

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建设报告

所属学校北京理工大学

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层次(本/专)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电气信息类

课程负责人张雪兰

联系电话68912420、68912431 申报日期 2007年 5 月 15 日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报告一、课程开设目的

汇编语言是当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硬件特性,并且满足苛刻的实时处理要求的最有效的语言。在对程序的执行时间和占用空间要求很高、控制硬件底层的场合,必须要使用汇编语言才能满足要求。因为无论CPU的速度如何加快,内存容量如何增长,空间、速度及性能对于有竞争力的软件来讲永远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汇编语言还可以与高级语言混合编程,以发挥各自的优点,提高开发和执行效率。但因为汇编语言是一种面向机器的符号语言,相对于高级语言来说不易掌握,因此,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对程序设计人员极具挑战性。综上所述,培养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系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二、课程性质、地位、目标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等其它核心课程的必要先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和编制汇编语言程序的能力,熟悉要求时效性高、直接控制硬件的软件设计基本方法;掌握调试工具,准确分析程序错误,甚至剖析、优化用其他语言书写的可执行程序的关键代码;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内部运行机制的理解,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对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等。

三、教学内容建设及课程特色

在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方面,既要体现基础性、兼容性,又要注意与时俱进;既要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要与科研相结合。

由于汇编语言本身的特点,学习汇编语言离不开实际的计算机系统,本课程选择当今广为流行的Intel 80x86 及Pentium为CPU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及其兼容机作为硬件平台,深入讨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众所周知,在CPU 方面,Intel系列已经经历了从16位的8086/8088/80286到32位80386/ 80486/ Pentium(II, III, IV),直到64位的Itanium。在指令集、寄存器扩充的同时,运行模式也从实模式发展到保护模式。因此,本课程既要兼顾以DOS环境为主的16

位实模式程序设计,以满足目前大部分控制硬件的程序要求;也要体现时代性,介绍以Windows为主的32位保护模式程序设计。在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由于主讲教师参加的研究项目中有许多与底层硬件相关,例如反汇编逆向分析、程序性能优化、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等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汇编语言工程开发经验,从而为讲授课程和编写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实例,也能更好地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我们于2005年4月出版了《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06.4出版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从DOS到Windows》(清华大学出版社),为在授课内容和实验环节方面更好地与目前主流计算机相吻合,完全过渡到32位的Windows,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前沿科技问题奠定基础。这必将会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使学生学有所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做出应有贡献。

本课程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主讲教师经验丰富,梯队合理,在汇编语言方面出版的相关书籍及参与的相关科研项目多次获部、市级奖励,所以更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便于学生理解。

(2)利用网络技术,方便师生交流。建立相应的课程网站,把教学大纲、课件、实验、习题及参考答案、教师的E_mail地址等相关材料放在网上,方便师生间的交流。

(3)紧跟时代步伐,与目前的主流计算机应用环境相结合。采用MASM 和Visual C/C++两种开发环境,提高语言联合编程能力。

(4)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课堂实例丰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深知教材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十分注意教材建设工作。随着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升级和操作系统的换代,课程组注意不断更新教材,补充新内容,共出版与本课程相关教材6本:其中张雪兰教授主编的《Intel80x86/Pentium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获2006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被列为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课程教材;《系统软件与软件工

程技术基础》(含8086/8088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获电子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获校中青年优秀教材奖等。

为了教学完全过渡到32位的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张雪兰、谭毓安、李元章老师编著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从DOS到Windows》,于2006.4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谭毓安、张雪兰老师还编著了《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于2005.4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五、教学方法、手段与效果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弥补学生在课堂理解上的个体差异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课程网站,把教学大纲、课件、实验、习题及答案等教学相关材料挂在网上,帮助同学们课余自学、预习和复习。同时,把教师的E-mail地址公布给学生,方便师生间的交流。多种方法的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课堂上注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从早期的投影胶片到CAI课件、动画、电子教案、网络课程都由教师自主制作,不仅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也打破了课堂板书授课的唯一方式,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课件等方式灵活自主学习、复习,弥补了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的个体差异,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

2.利用计算机系统随堂演示程序,消除学生对汇编语言的恐惧心理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启发式、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由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计算机系统,对程序实例、程序调试等采用课堂演示的方法,甚至于在机器上随堂编写小程序现场运行,打破了汇编语言的神秘感,消除了学生对汇编语言难以掌握的恐惧心理,使同学们更直观地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效果

由于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

了学校、学生、后继课程教师的高度评价。该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北京理工大学的精品课程,负责人张雪兰教授2000~2004年被聘为校级骨干讲员,曾四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以及“三育人”奖,主讲的本科生《汇编语言》课程于1999年获计算机系本科教学奖。

4.考核方式

考核成绩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期末成绩约占总成绩的80%,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预实验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汇编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师队伍

在队伍建设中,注意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梯队建设的合理性。对于必修课、主干课,我校设立了骨干讲员制度,保证教学质量。本课程主讲教师张雪兰教授2000 ~2004年被学校聘为骨干讲员。另外,我学院自2003年开始实行必修课主讲教师聘任制度,凡在某门必修课程上未给本科生讲满三届的教师,无论年龄多大,资格多老,在其他课程或科研上多么有成就,要想主讲该课,都要参加竞聘,都需要试讲,经过课程专家组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是否聘用,从制度上保证了一门课程主讲教师是目前最适合的教师。经过这样的聘任制,目前本课程有四人应聘上岗,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他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或大有培养前途的年青教师,是在科研实践中能够运用汇编语言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而达到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保证教学质量。另外,课程组还聘用了若干在读研究生作为助教实践,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辅助实验指导等工作,保证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梯队建设的合理性。

1.课程负责人简介

张雪兰,女,教授,1953年生。本课程组负责人。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带头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所长。获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奖、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畅销书优秀奖、校级奖10余项等。2000~2004年被聘为校级骨干讲员。正式出版教材13部,发表论文40余篇。

教学经历: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主讲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系统软件与汇编语言、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微机接口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Internet技术等课程,特别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自1988年以来每年主讲,教学效果好,多次获北京理工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计算机系本科教学奖。

教学科研成果:获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奖、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畅销书优秀奖、校级奖10余项等。目前负责总装科研项目、承担国家某安全基金项目等。

教材建设:作者在教学科研基础上,注意教材建设工作,自1985年以来,正式出版教材13部,有关汇编语言方面的主要有:

①Intel80x86/Pentiu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第一作者,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4.10,获2006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兵工高校优秀教

材二等奖

②《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技术基础》,获电子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作者

③与②配套的《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获校中青年优秀教材奖,惟一作者

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从DOS到Windows,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

⑤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二作者,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

⑥Intel80x86/Pentiu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惟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1.6

2.课程组成员简介

(1)谭毓安,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生。现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系统结构研究所工作。出版教材5本,发表论文30余篇,获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等。目前负责国家某安全基金项目、承担总装科研项目等。

教学经历:主讲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计算机安全等课程。

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经历:

①1992~1994:硕士论文题目《BIT防病毒卡》,卡上固化的病毒监控程序采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还分析了大量的机器指令形式的病毒代码

②1994~1997:《UCDOS 5.0,6.0,7.0》,UCDOS汉字操作系统的智能拼音输入法、曲线汉字还原程序、字典接口等关键部分均采用汇编语言开发。是UCDOS

启动主界面中的两位署名开发者之一。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率超过80%,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③1994~1995:《CJW中日文字处理系统》,其中的矢量汉字还原程序以及中文文字处理系统WPS的接口,均采用汇编语言开发。获得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

④1995~1996:负责中科院科智公司横向项目《PDA系统设计》,采用NECV20(与8088兼容)设计PDA原型系统,其中的BIOS部分采用C和汇编语言联合开发

教材建设:

①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一作者,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

②Intel80x86/Pentiu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第二作者,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4.10,获2006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兵工高校优秀教

材二等奖

③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从DOS到Windows,第二作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

④网络攻防编码设计,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3

⑤计算机安全的技术与方法,学苑出版社,1994.10

(2)李元章,男,讲师,1978年生。发表多篇论文,获校优秀硕士论文。编著教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从DOS到Windows”,第三作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 ,主讲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目前承担国家某安全基金项目、总装某科研项目等。

七、实验改革

由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特别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除实验占总成绩一定比例的激励条件外,还鼓励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做到人手一机、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验收采用现场验收的方法进行,并辅以适当提问,考察实验是否真正由本人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拷贝或抄袭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也特别注重实验改革,不断开设出新的设计性强和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例如我们要求学生使用汇编语言设计并实现一个微型数据库管理及应用系统,其中涉及到模块化程序设计、文件管理、界面设计、结构、宏指令、子程序

等技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验,初步达到了课程设计的要求(因为学时数所限)。通过此实验的完成,提高了学生用汇编语言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学校与学生的肯定。本课程组负责人张雪兰教授的《系统软件与汇编语言课程实验改革与实践》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八、实验条件及内容

1.实验条件

实验采用集中管理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既保证了效果也保证了充分利用闲散资源。课内16学时上机采用集中管理方式,学院统一安排,在校计算中心进行,保证每人一机,教师及研究生助教现场辅导,现场验收结果。课外可在计算中心自由上机或自备机器(95%以上同学个人有机器)分散上机,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交互。

2.实验内容

见附件

附件: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Assembly Language and Programming

学分:1 学时:16

编写教师: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张雪兰教授

一、目的与任务

汇编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专业必修课——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配套实践环节。本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手段加深对汇编语言知识的理解,培养设计和编制汇编语言程序的能力,熟练掌握汇编语言程序开发方法、开发平台及上机步骤,熟悉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人员提供的系统软件资源的使用方法,了解调试二进制文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1.(2学时)程序中自定义缓冲区AREA1,其中存放20个已排好序的带符号字型数

(至少有3个重复数据),编程序将其传送到自AREA2开始的单元中,要求传送

后的数据不重复出现。

2.(2学时)计算杨辉三角形并将前10行显示在屏幕上。

3.(2学时)输入一个整数,找出小于这个整数的全部素数,并将全部素数的个数以

及这些素数中最大的一个素数输出到屏幕上。

4.(2学时)设计一个TSR程序。

5.(8学时)设计一个综合程序(以下二选一)。

选择一:简单成绩数据库管理及应用系统设计

内容:

对以下成绩单管理(30人)

(1)实现菜单显示、菜单选择、编辑(录入、插入、修改、删除等)、显示、排序(高→低)、查找、装入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存盘、退出功能。

(2)分为两个模块:主控菜单、其它。

(3)数据用结构定义,并单独存在一个.DA T文件中。

(4)主控程序用为CASE结构。

(5)编辑可以全屏幕也可文本行方式,若为文本行方式,以姓名为关键字,以其它字段为关键字作为可选项。

(6)查找条件以姓名为关键字。

深入学习:

有能力的同学可在此基础上做一个简单通用的数据库管理及应用系统。

选择二:多模块程序设计

内容:

(1)设计一个包括:键盘输入、显示、排序、转换、退出程序的主菜单。

(2)从键盘输入10个字型带符号数。

(3)把10个带符号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4)把10个二进制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5)把10个带符号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6)把最大数用十进制数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

要求:

(1)整个程序用四个模块组成:主菜单,排序子模块,转换子模块,其它。

(2)主菜单用CASE结构实现。

(3)键盘输入与显示功能分别用宏指令实现。

(4)排序及转换功能分别用子程序实现。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提交的运行结果、源程序以及实验报告并结合学生个人在实验中的表现评定成绩。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四、大纲说明

前四个实验必做,第五个选做一个。

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XXXXXX学校 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课程资源建设的背景 (一)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在国家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的职业学校都需要针本校特色开发岀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资源。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必须注重资源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应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将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本校金融事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行业合作,依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发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特色课程资源,实现我校的内涵发展。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 课程资源的建设要本着“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理念,体现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的特色。考虑学校课 程设置的特色,将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任务,经过加工设计,转换成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学习资料,形成 包含课程标准、多媒体电子书、学习工作页、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动画、电子教案、习题库、 案例库等课程教学资源库,突岀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上课 模式,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 (一)互联网金融方向核心课教材开发 1. 教材开发需求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包括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民间金融等各类新兴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市场对于新兴金融岗位需求的大量增加,包括金融产品设计、金融软件开发、金融网站设计、风控运营、等诸多新兴金融岗位的岀现,让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开始有别传统金融人才。因此,在金融课程的设置上应当更多的与现今行业热门岗位和需求相匹配,让学生所学课程是企业岗位要求所切实需要的。结合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切实要求,充分将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的核心课程融入到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当中,让所设金融课程符合现今金融行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为此开展《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共4门课程的教材开发工作。 2. 教材开发的特点 (1)在开发教材上体现“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特色,立足点放在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班,根据学校和企业制定的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概要、课程大纲等,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按照合作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进行编写。 (2)教材编写满足“必须”和“够用”的原则,体现三个“贴近”(即贴近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贴近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贴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个性需求) ,指导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并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3)教材内容突岀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做到“素质、能力、知识”合一;“教、学、做”合一。教材的编写思路以职业活动过程(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应符合岗位工作的要 求。 (4)教材开发依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需求将教材进行项目任务式分解,以学生为主体,用企业岗位工作内 容的真实案例或情境引入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开展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展开相应实训模块练习, 最后通过评价检查学习效果。整体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至学习过程。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共建共管、互利双赢”为原则,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形成以“1个中心、4个模块、4个阶段”为特点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一)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我们瞄准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检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兼顾医疗卫生大行业就业岗 位迁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双赢为基础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通用型、宽口径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广的特点,但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学习内容全面但不深入、学生学无专长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 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临床检验为核心职

2014-2015学年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综述

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综述 2014年学校依据“教、学、做”一体化和强化能力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学科基础知识够用、专业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发展知识有用、专业技能实用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特征。 一、制定规划与标准,促进课程建设 2007年学校制订并出台了《邯郸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提出了课程建设目标,明确了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具体标准,规定了课程评估的申报、评审程序及奖励办法。2009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用3-5年时间对所有基础课程进行评估,力争所有基础课程达到合格标准,每个专业建成3门以上精品课程的要求。2010年作为课程建设年启动了课程评估和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建设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先合格、再重点建设、再达到精品的分类建设思路。为保证课程建设持续有效的开展,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包括加大建设经费支持力度、明确课程建设负责人、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等,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对课程建设实施滚动管理,保证课程建设的效果。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课程研发的指导性意见》,启动传统理论课程的二次研发、已有实训课程的二次研发、新的实训课程的研发、新的通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研发、自主学习课程的研发、网络课程研发等,目前已启动了200余门课程的研发工作。 二、建构选修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 按照《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的规定,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类开设。各专业需提供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需求。公共选修课分人文艺体系列、自然科学基础系列、教育系列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审美情趣。从2013年起,学校分批次引入国内重点高校名师讲授的网络课程,丰富公共选修课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满足我校人才培养中对优质师资、优质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各位专家: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已取得了较为扎实的阶段性成果。我代表学科组,按照《陇东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本学科建设情况向专家组进行汇报。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 为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带头引导作用,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层次,搭建学科梯队,形成群体合力,而变个人奋斗为团队协作,变各自为战为集中优势兵力联合攻关,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从而尽快提高我系研究水准,本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拟定位如下: 1.初步建成具有较为鲜明学科特点、较强研究优势、较为完整科研梯队和强深研究潜力的学科方向。近三来,共建成两个研究方向及其相应的研究梯队,共引进硕士研究生5名,有4位在职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位博士研究生已学成归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科梯队基本形成,主要指标基本达到。 2.力争在申报、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闫庆生教授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马啸博士参与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中央政府与蒙藏民族地区政治互动策略研究”、已于2009年结项,同时主持2007年教育厅项目一项、校级项目2项;白学锋副教授参与省社科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主持参与校级项目3项;刘治立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即将鉴定结项,主持参与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温金童参与卫生部2009年重点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主持学校项目1项;黄会奇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1项;段有成、刘月兰、赵法发各主持校级项目1项;侯普慧参与校级项目2项。学科组在这方面基本达到了建设指标。 3.努力在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共在核心期刊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有8篇发表在《中国边疆边疆史地》、《西藏研究》、《中国医药报》、《探索》、《兰台世界》、《青海民族研究》、《兰州学刊》、《医学与社会》、

思政课建设情况总结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2013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总结 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 (一)机构设置 学院根据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由校党委直接领导,书记张 进平具体负责,主要把握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思政部主任张晓萨负责学院思政教学 督导工作,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由思政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覆 盖学院所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还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全面组织开展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师资队伍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政部下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该教 学团队是一个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团队建立以 来,始终致力于探索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成 绩显著。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积极选派教 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 (三)专职辅导员队伍 为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院建立了各教学班配备一名辅导员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辅导员的组织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对学生 进行行为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数十个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辅导员老师积极 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 治素质。 在行为养成上,由辅导员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对学生行为进行纠偏,引导学 生行为方向,并作为学生行为表现考核的主要依据,合理有效管理学生。既加强了学生管理, 又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制度保障 在制度保障方面,为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及时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思想状 况,贯彻院党委的工作指示,从制度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 对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了每学期两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满意度调查机制,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 论课老师进行教学效果监督,及时反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报告书(新)

《网络安全技术》精品课程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情况报告书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组 二00九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 二、项目落实情况概述及取得效果 (5) 1、课程目标 (5) 2、课程内容与结构 (6)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7) 4、课程团队 (8) 5、课程研究 (9) 6、课程资源 (10) 7、课程考核 (11) 8、课程效果 (12) 9、课程管理 (12)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14)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课程目标 (1)建设目标 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课程目标,体现应用型高技能网络安全人才的职业特点。 (2)建设内容与措施 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和毕业生调查,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目标,与合作企业一起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使之更加贴近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 2、课程内容与结构 (1)建设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建设内容与措施 ①确定职业岗位; ②明确工作任务; ③分解专项能力; ④遴选课程内容; ⑤设计学习情境。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将教研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教学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机会,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篇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XX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XX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XX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2)课程建设定位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特色 a.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b.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c.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是一只不可多得的优秀队伍。③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④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⑤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⑥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考博、访学、进修等,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及建设成果 (1)教学内容 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儿科、中西医结合五官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传染学、急救医学。首先先概括以上课程的统一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流程(2017)

教学支持服务中心 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流程(试行) 一、新学年开学一周内按照专业建设规划提出拟建课程名称及所适用平台,申请 承建人(团队)填报课程资源建设申报表(见附件一)一式两份,需要资金支持的同时填制经费概算表(见附件二)一式两份。课程资源建设申报应明确资源制作任务是否外包,需外包的,须经部门报学校核准(学校按照有关招投标额度规定统一平衡)。 二、课程资源建设申报表、概算表提交系、部门审核;经部门研究批准后才能列 入当年课程资源建设计划。 三、列入当年建设计划的,由承建人(团队)制定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方案。 四、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方案提交系、部门审核。经审核合格后方能实施;实施 过程中需调整的,应按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并经批准后执行。 五、承建人负责将审核批准的课程资源建设申报表、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方案、 经费概算表(电子版)报教学秘书备案。 六、(一)在本校录制课程资源的,承建人(团队)填报“河北电大资源建设(合 同)审批表(试行)”(见附件三)一式两份,其中一份递交学校现教中心统一安排录制计划。 (二)资源制作任务经核准外包的,承建人(团队)应履行手续签订外包服务合同(参考附件四《课程视频教学资源录制协议》)报部门备案。 七、承建人(团队)在签订外包服务合同一个月内或者按照现教中心录制计划, 提交样片并填制“河北电大资源建设(样片)审核表(试行)”(附件五)报教学秘书;样片审核通过后方可继续安排后续制作工作。 八、承建人(团队)应根据工作安排和进度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并及时、合 规地履行报账手续。 九、承建人(团队)应在期中、期末向系、部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系、部门适 时安排检查课程资源建设整体工作状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调度。 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完成后,承建人应及时报告系主任、教学秘书并申请验收 (申请验收表见附件六)。 附件一:课程资源建设申报表 二:课程资源建设经费概算(表) 三:河北电大资源建设(合同)审批表(试行) 四: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视频教学资源录制协议(参考文本) 五:河北电大资源建设(样片)审核表(试行) 六:河北电大资源建设(成片)验收表(试行)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医学影像的课程体系建设总结报告中职中专职业教育教育专区

医学影像的课程体系建设总结报告中职中专职业教育教育专区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医学影像的课程体系建设总结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建设依据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职成〔2011〕7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神话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医学影象专业特点以及毕节地区医学影象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加强重点分析完成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必备能力,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及校本教材编写提供理论依据。 三、课程体系模块 1、总体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要求中职教育紧密联系地方行业发展情况,服务地方行业发展,清楚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明确培养重点,课程设置轻理论、重实践,切实培养具备职业素质高和拥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实用性人才。 2、建设分析 通过调研和课程体系建设意见征集活动,获得大量课程体系改革和核心课程建设的一手资料。通过总结分析,目前医院要求医学影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本素质、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根据医学影象专业特点,属于医疗卫生机构专向从业人员,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常见的医学基础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医学影象岗位工作要求;根据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及学生拓展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部分岗位特色拓展课程。 模块设置 根据调研及专业论证分析,医学影象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人文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医学影象专业模块和岗位特色模块。 四、核心课程建设

课程资源库建设新思路

课程资源库建设新思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课程资源库建设新思路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理念,整合教材资源,重构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的形式筹建课程资源库,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课堂,经过调研、整合、筹建、应用的实践研究成果,提出课程资源库以项目、任务化建设,推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专业教学改革中应用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汽车电器课程 课题: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汽车电器》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J/D/2013/029。 中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借助教师的课堂引导,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浓厚。网络信息专业老师搭建网络技术平台,将抽象的结构图片、实践视频、相关课件、检测习题等教学素材优化整理,建立有效的师生交流平台,有序管理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方便地完成预习、复习等学习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

学习习惯,又为教师节约了备课时间,教师还可以将节约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研究,因此突破了教学的时空跨越,实现教学无界化,推动教学信息化发展。 笔者针对中职学生特点,结合汽车维修专业特性,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出发点,开展项目、任务型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既促进了教材内容的整合,又使资源库内容达到与时俱进。 一、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为对象,将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任务引领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该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获得新知,灵活运用技能。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有限,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项目、任务型课程资源库中的工作任务单或工作页等素材,可以在实践中见真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建设课程资源库,又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贯穿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建设资源库 我们依据项目化教学特点,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理念,并对汽车维修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教学资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附件3 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青大校研字〔2015〕25号)文件精神,为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宗旨与目标 第一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二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和综合素质。 第三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 1.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共同必修课、研究方向课课程内容为重点,根据学术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需求修订培养方案,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建成与我校的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

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相适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较高水平的优质课程。 3.以课程建设工作为基点,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改革、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院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4.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机制;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健全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指导审查制度和支持系统;扩大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 3.教学模式的改革; 4.教学案例库建设; 5.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6.教学方法的改革; 7.研究生教材和文献库建设;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五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项目,鼓励教师将立项课程经若干年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修改)

科研项目 《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创造力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志。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主要区别”。创新人才除应具备一般人才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要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实践。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具有的潜能。但不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正如马洛斯曾指出的:“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培养他们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可以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报名参赛的学校和参赛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1、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1.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1.2.调整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1.3.建立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① 基础实验;② 设计性实验;③ 综合设计性实验;④ 设计研究性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2006年12月被列为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2007年5月被列为“市教委重点课程”。该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党中央历来都十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门课从1985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即1985年方案,1998年方案和2005年方案。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中央政治局直接过问,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每次改革,都有力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面貌的改变,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根据2005年方案的改革精神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已经运行了五个学期,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的要求,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用两句话概括既全面又准确。第一句话是教师是第一课堂的主导者;第二句话是教师又是第二课堂的参与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以下简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老师,这门课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是党务干部,又不是行政管理者,也有别于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我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三观”的神圣使命,是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实施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应起主导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的各种学生思想、行为的信息,也是联系实际,针对思想,结合特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资源。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这个岗位,既是职业,更是事业。作为职业要求教师忠于职守,敬业爱岗;作为事业,要求教师不懈追求,全力以赴。 (二)教学上的规性和延伸性之间的关系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在课堂上到底应该讲什么”。按理,有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这应该不成问题,但对本课程而言,这确实又很成问题。我们平时总是会听到同学有这样的意见或建议:“希望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