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常识

考古常识

考古常识
考古常识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文化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层层序律——新的在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相对共时)。

考古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2、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3、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型石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

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

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

考古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诸考古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指的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编辑本段

考古学的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断定相对

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或废弃的具体时间。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

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中国考古分期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

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

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编辑本段

考古前身金石学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

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

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

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

《宣和博古图》

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

赵明诚《金石录》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

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

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编辑本段

近代考古学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1910,时任陕西大学堂(今西北大学前身)教员的日本学者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并发表调查报告,留下了许多珍贵照片。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国学者的活动,大多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的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的谴责。但另一方面,他们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故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了刺激作用。

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

人工石制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1922,北大

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董

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年代,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从1928到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

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等进行。

(1)、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

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

骨山遗址。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了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划

时代事件。

1931,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从而确认

了北京猿人文化。1933,又在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山顶洞人”。

(2)、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的先后主持下,对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内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

(3)、方法论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是,发现了著名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

了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渊源的线索问题,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

编辑本段

现代考古学

管理、科研、教学体系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

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事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1952,北大创立考古专业。

1956,西大设立考古专业。

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十余所也设立或恢复考古学专业。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

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的提出;

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

编辑本段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有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

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

有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过这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族。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语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严格地讲,这与考古学上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是要加以区别的。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除了要解决时代和分期以外,还要研究它的内容、特征、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联系等。而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则至少应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这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考古学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几种特定类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装饰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艺技术等。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地区各个族的共同体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须确立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以便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分别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寻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对同时并存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我们要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来搞清它们的分布范围。这些范围同自然地理的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一种文化发展成为显然不大相同的另一类型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一个新阶段(或时期),如果发生了质的改变,则应视为另一文化。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内部发展,但有时也因接触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编辑本段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

年代测定方法表

勘测技术的应用

1、空中摄影

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遥感技术

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

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3、地下勘探

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

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以及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颅骨、人体复原等等。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

编辑本段

考古学常见术语表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

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封土——古代墓葬地面上人工堆积而成的土堆。即:大冢。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

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尸体埋葬的姿势。如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

葬俗——尸体埋葬的过程。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有文献记载以前。

陶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发掘(随工清理)——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

考古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受地质地层学启发。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得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研究的方法论。受生物分类学启发。学说正式创立是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1843~1921),1903年出版的《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在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19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4分)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

其原因。(2分) 【考点】二里头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得出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第二小问(史料),据材料一“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得出《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第一小问(主持人和考古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持人是徐旭生,考古活动时夏墟调查。第二小问(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得出是考古发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是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答案】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2.(2018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doc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发掘历程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4] 通过考古,考古人员发现除了2011年盗墓者对西汉海昏侯墓实施一个大的盗洞之外,该墓的西北角有一个五代时期留下的盗洞,从现在这个方位发现的装衣服的漆箱、写有昌邑九年字样的漆器等文物来看,盗墓者未能成功实施盗墓。人们不禁要问,公元104年至五代时期,中间几百年时间,为什么它没有遭遇盗墓者的骚扰呢?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等多位专家都提到,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使墓室早年就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当时人们不具备水下盗墓的条件,才使得该墓得以幸免。专家所说的大地震,指的是公元318年豫章郡发生大地震,此次地震使原来的枭阳县、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张仲立表示,正是因为墓穴内充满水,这种绝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才使得墓内的文物得到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研究进展 2015年12月15日,南昌西汉大墓主棺进入清理阶段,主棺将整体打包至附近实验室,多证据指向墓主为汉武帝之孙刘贺。[5]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一) 分享 首次分享者:/mg/阿吉!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考古资源十分丰富。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考古学从产生、发展到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1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评选出的“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就是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代表。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地域上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在年代上涵盖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7世纪初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这些考古发现都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 北京人距今70万年~距今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发现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 发掘年代:1921年 该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人类在东方大陆的起源,并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剑齿虎头骨化石:(上) 剑齿虎上犬齿化石:(中)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下,脑量1300毫升~1500毫升 2 云南元谋人的发现

距今170万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云南省元谋县。 发掘年代:1965年 对于研究猿人化石的地理分布、体质形态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元谋人牙齿化石:(左上:11.4毫米,右上:11.3毫米) 刮削石器:工具(下)

3 陕西蓝田人的发现 (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发掘年代:1963年 为研究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器:工具(上,长3.7~4.6厘米) 蓝田人头骨化石:(下,脑容量780毫升) 4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

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

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经过近5年清理发掘,已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形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探究和关注。原本很小众、学术的考古发掘,是如何在4个多月里,发酵成了一桩人人刷屏的社会事件的?一夜之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位只当了27皇帝的海昏侯,人人变身成为历史爱好者,关切着考古事业发展,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海昏侯考古发掘的成果巨大,是目前发现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更是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另一方面是海昏侯本身,一生坎坷传奇,在世33年间曾经历王、帝、侯三种身份的转变的人生经历,是人们出于猎奇心理便更多的去了解相关背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使然,而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这其中公共考古学发展极大的推动作用 海昏侯墓考古发现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发掘过程中,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发掘清理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提升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和遗产保护展示的含金量。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

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现已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发掘过程每个时间节点,都采用三维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大范围长时间高精度扫描,既确保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支持了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在文物进一步保护利用方面,江西考古所已经和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从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局提出对该墓葬进行抢救发掘的申请,国家文物局研究后批准该申请,并要求对墓葬周边区域开展考古调查。2011年,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周围方圆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并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及其墓园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2012年、2013年先后发掘了1座车马坑、3座祔葬墓,解剖了2 座园门、门阙及各式墓园建筑基址,2014年发掘主墓,完成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到2015年12月对主墓进行发掘,可以说,海昏侯墓发掘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极大的牵动着社会公众的神经,到2016年3月,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便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这紧凑的时间发展不同于以往考古现场出土文物要经过文物库房统一修复,并做好研究后才能与观众见面,这样大约需要五六年时间,而这样五六年过后,公众对出土文物的了解热情就不再如发掘时那么高,而海昏侯墓发掘一个月后,便在江西省博做了一次专题展览,并且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不仅在关键节点进行多次电视直播,央视等一些主要媒体全程持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P5) ;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

董新林:中国考古视野中的鸟居龙藏

董新林:中国考古视野中的鸟居龙藏 鸟居龙藏(Torii Ryuzo )是日本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他一生擅长田野调查,著作颇丰,享誉中外。鸟居龙藏对亚洲人类学的影响可谓弥久深远,但是在中国,他更为人所熟知的学术研究是在考古学领域。鸟居龙藏于1870 年(日本明治三年)4月出生于日本阿波国(四国)德岛市。他小学二年级辍学,自修小学和中学课程。16 岁参加东京人类学会。18 岁初识日本人类学界泰斗坪井正五郎,并得到坪井鼓励,同年创立德岛人类学调查同仁会(德岛人类学会前身)。1893 年,在坪井正五郎帮助下,23 岁的鸟居龙藏成为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理学大学人类学教研室标本整理员,并听课学习。两年之后,羽翼渐丰的鸟居龙藏,开始了中国考古调查之旅,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一、鸟居龙藏的中国田野调查和研究鸟居龙藏在中国进行数十次人类学和考古学田野调查。他在中国台湾和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很高的赞誉。他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东部西伯利亚的田野调查,兼顾人类学和考古学两方面。他每到一地都做着人类学和民族学资料(包括当地人体质、语言、风俗习惯等)的采集,但是更主要的工作是作考古资料的调查和搜集。本文侧重鸟居龙藏在中国考古田野调查方面的内容,按时代顺序,概述如下。 (一)1895 年7 月,鸟居龙藏受东京人类学会派遣,开始在

中国辽东半岛进行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调查工作。这是日本学者在中国最早进行的考古田野调查。在1895 年7 月至1896 年1 月,鸟居龙藏调查了柳树屯(今大连)、金州、旅顺、普兰店、复州熊岳城、盖平、海城析木城、大石桥、辽阳等地的史前时代遗址和历史时期遗址。这次调查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认辽东半岛存在熊岳城、貔子窝等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在雄岳城采集到石矛头,被视为中国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石器。在析木城发现独特的所谓史前时代“石棚”遗 迹(实际上属于青铜时代),也是重要的发现(图一)。此外,还发现高句丽古城和熊岳城墓砖(后来改定为汉代砖),以及复州永丰寺塔、析木城古塔(铁塔、金塔、银塔)、海城东门的波斯萨珊朝猎狮式台石等。 图一析木城石棚(引自《考古学上見尢矗遼①文化 圖谱》)(二)1905 年8月,受东京帝国大学人类学教研室 指派,鸟居龙藏再进辽东半岛做考古调查。复查大连、旅顺、普兰店、奉天(今沈阳)、辽阳等地遗迹。此次在普兰店锅底山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是一批重要资料。因此,鸟居龙藏兴奋地指出,这是“满洲石器时代史上最该大书特写的东西。”他详细调查了后金都城—兴京(原称赫图阿拉)和兴京陵(即清永陵),认为永陵与奉天北陵东陵不同,留有满族固有特点。他还调查辑安(今集安)高句丽墓群,附近佛寺和著名的好大王碑等。在辽阳盗掘数座汉墓,得到陶器、铜镜和装饰品等。 (三)1907 年6月至1908年12月,鸟居龙藏与妻子鸟居君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 考古发现的重大突破:考古发现中国史前最大古城。关于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之史前石峁古城遗址 2013新年伊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按往年惯例,在京发布了刚刚过去的2012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其中陕西神木发现的史前石峁古城遗址,赫然在列。 在这之前我就预测到石峁古城会入选,这不但是我近来没少从央视等媒体看到石峁古城的报道,更主要的是我曾去实地学习考察过,还曾在专家座谈会上用“震惊”之类的词语,形容过我的观后感。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之惊人之处 石峁古城究竟以什么样的发现让我“震惊”之至呢?首先是三个字:面积大!大到什么程度?比较一下就清楚了:此前中国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史前大型古城,像山西襄汾陶寺古城和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面积分别约为280万和300万平方米。这般量级的古城,常被考古界当做史前时代区域性中心聚落甚至国家都城来认识和研究,堪称标示中国文明起源的代表性古城,有的还被形容为“中华第一城”。但它们与面积大达42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我过去上课向学生介绍良渚古城时,曾形容它有4个故宫那

么大,同学们听得不免啧啧称奇。而石峁古城却有6个故宫面积那么大,相当于大约600个足球场。 石峁古城之大还只是它令人震惊的一个方面,另外,它的石砌城墙之高、结构之复杂、构筑技术之先进、布局和结构之清晰和完整、保存状况之好,也都算得上中国目前业已发现的史前古城之最。譬如布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这三个由小到大的重圈,构成了三重城墙相套的“城中城”格局。再譬如,石峁古城的建筑材料几乎都用石头垒砌,因山势而建,具有中国北方高原地带特点,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多在平原或丘陵地带兴建古城以及多用土堆筑城墙明显有别。还有就是,历来史前城址考古都很难发现城门,可在石峁古城却几乎完整地清理了出来。这不仅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石城门,而且其结构异常复杂,为研究我国城门建筑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乃至于一向严谨的考古学家都难抑兴奋,说它足以称为“华夏第一门”了。 说起来,我国史前古城的发现和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关注。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界逐步开展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之后,像文字、铜器、城址等最能标示文明起源基本要素的考古发现便逐步增多。目前全国各地迄已发现的史前城址,粗算已不下百余处,其中几万到几十万平方米的史前城址,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年代早的可到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时代,晚些的像龙山时代中晚期石卯这样的古城也距今4000多年,即接近夏代了。这样一来,我国城市史不但有了更早、更长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且与世界其他早期文明国家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

史 学 月 刊 2006年 第10期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 李庆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200433) [关键词]秦汉六朝;岭南;考古发现;海外贸易;海洋文明 [摘 要]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两广地区、南海诸岛以及越南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有关南海交通与海外贸易的遗址、遗物,展示了岭南社会经济一向的海洋特色,大大改变了岭南的古史景观,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篇章。 [中图分类号]K872;K232;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6)1020010208 On the Communication in Lingnan and South China Sea in the Qin2H an and Liuchao Periods from 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L I Qing2xin (I nstit ute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 rap hy,Fu dan Universit y,S hanghai200433,China) K eyw ords:the Qin2Han and Liuchao periods;Lingnan;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external trade;ocean civilization Abstract:Since1950’s,external trade in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discovered in Guangdong and many archaeological sites about the communications in Guangxi regions,various islands in South China Sea,Vietanm,etc were discovered. These relics bring out the ocean feature of the social economy of Lingnan,which not only changes the sight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Lingnan but also enriches the ocean civilization chapter of ancient China. 公元前218年,秦朝征发50万大军南伐百越,郡县其地,岭南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过南越国、两汉和六朝诸时期的开发,岭南社会经济灿然改观,成为南方海外贸易的门户。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广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遗址、遗物,例如广州秦汉船台遗址、南越国文帝陵、南越国宫殿遗址、贵县罗泊湾汉墓、合浦与徐闻等地的汉代海外交通遗址、遂溪南朝金银器以及波斯银币窖藏。这些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岭南的古史景观,也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上古史、中古史的内容。相关考古成果如广州市文管会等所编《广州汉墓》、 《西汉南越王墓》,广西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以及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三大发现》等著作,都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准和学术价值。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学术研究也取得可喜进展,如张荣芳、黄淼章先生的《南越国史》、胡守为先生的《岭南古史》、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的《广东通史》(古代上卷)等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专著。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希望结合文献资料与近年两广、南中国海及越南等地的考古新发现,着力探讨秦汉六朝时期岭南与海外的经贸联系,以揭示岭南社会经济的海洋特色。 一 秦统一六国后,“南征百越之君”,开始把岭南纳入帝国版图。但是残暴的秦朝不久在陈胜、吴广农民军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秦将赵佗在岭南拥兵割据,以番禺为国都,建立起南越国。汉朝初年,南越国达到鼎盛,势力东到闽越,西抵黔滇,南至越南中部,与北方的匈奴并称“强胡劲越”。南越立国90余年,其贡献不仅仅在于按照秦汉制度在岭南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还大大推进了先秦以来不断发展的海外交通与南海贸易。 先秦时期岭南与南海地区已经有比较密切的经济交往。秦朝南征百越,目的之一就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1](《人间训》)秦军分5路征百越,其中一路“处番禺之都”,说明番禺(即今广州)在秦代已经是一个有名的都会了。《史记》介绍国内比较著名的9个“都会”,包括邯郸、燕、临、陶、睢阳、吴、寿春、宛、番禺;番禺为“珠玑、犀、瑁、果、布之凑”。[2](《货殖列传》)《汉书》也列举国内7个“都会”,分别是邯郸、蓟、临、江陵、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图文稿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 导读: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一) 理想,如梦一般五彩,似蝴蝶一般翩舞,如花瓣一样芬芳迷人,如一泓清泉,清澈甘甜……理想,是希望的种子,播洒在人们的心田。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考古学家。 自从有了人类的足印之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其中有一部分流传至今,更多的却已经随着时代湮灭、流逝,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团。为了了解以前年代的文明发展史,人们不断探索,从一点一滴考察、发掘。殷墟、北京猿人、河姆渡文化、长沙马王堆等等,每一次的考古大发现都给我们惊喜。这些功劳都是考古学家们不辞辛苦换来的,他们为祖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这几天,电视上不断播出我国打捞“南澳Ⅰ号”古船的事情,除大量散落的陶瓷器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明朝禁运的一摞摞铜板及串串凝结在一起的铜钱,据说还有像是铜炮的物体。这么多的东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谁家的船船又是怎么沉的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是飓风、是海啸、还是遇上了海盗那时候的船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当时人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太多太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里,我赶紧翻翻订阅的《探索地理》、《探索历史》杂志,可惜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看来,只有慢慢解决了。考古学家真了不起,无论是大海、高山,无论是荒漠、草原,处处都可见他们的身影。通过他们的努力,现

代人一点点还原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和人物。我就想做这样的人,将来为国家、为人类发掘更多的“历史”。 但我也知道,考古学家也不是简简单单就当上的。虽然看起来那么风光——背着旅行袋、拿着仪器,出现在神秘的地方寻找奇珍异宝,可他们遇到的一定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付出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从现在开始,我要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学习历史和地理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为自己的理想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想,是我们奋斗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是困难时的力量源泉,是沙漠中绝望是的生存希望……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理想都各不相同。我的理想就是能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古装电影、电视剧,对古代的建筑、礼仪、文化、服饰、器皿、生活方式等等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古代那巧夺天工、叹为观止的瓷器,我总是想问一问那是怎样做成的这些神来之笔的做工会付出多少人的心血古代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智慧在瓷器当中我特别喜爱古代的花瓶,因为我喜欢花瓶上的龙飞凤舞的文字、妙笔丹青的绘画和艳丽多姿的色彩。 我对古代的建筑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人们都说现代的人是最聪明的,古代人远不及现代人聪明,但是,我并不那么认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想,既然古人能把圆明园里建筑那么有气魄,那么有诗意,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 20世纪作为现代史的开端,考古学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 殷墟博物苑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 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物遗址 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

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54号凹形遗址 54号基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该基址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宫殿宗庙区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建筑基址。 殷墟车马坑 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但由于受当时发掘技术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的木质车架清出。1953年在殷 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车子的残迹,搞清了车子的大体结构及部分构件的尺寸。殷墟发现并清理的多座车马坑以及道路遗存,展示了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及工艺水平等,都是极重要的研究资料。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 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

世纪中国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一、周品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研究 1918年2月的一天,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偶然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的洞穴,于是只身前往,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仅找到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收获不大。1927年,由代表中外双方的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1928年,发掘的堆积物2800立方米,得材料575箱,又发现了一件少年女性右下颌骨和一件成年人的保存有三颗完整臼齿的下颌骨。 沉睡地下几十万年的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由北京人的遗骨可以推测他们的外貌。北京人的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平,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双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 大半个世纪以来,对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周口店成为闻名世界的人类化石宝库之一。它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猿人发现以来,猿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于人类发展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二、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 半坡遗址的遗存丰富,面积约5万平方米。它是在1953年被前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的,1954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它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一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后经14C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至6100年。 半坡聚落遗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家庭到家族再到氏族社会的完整的生活场景,它不仅是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发展史、文化史诸领域研究的极为珍贵的实物遗产。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浙江杭县(今余杭市)的良渚镇。良渚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是在1936冬至1937年春,由当时浙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主持。"良渚文化"的命名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于1959年12月26日正式提出的。 良渚文化玉器主要出自良渚文化墓葬。就目前的资料显示,良渚文化玉器已有30多个品种,主要器物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器和镯、管、珠、坠、柱形器、锥形器、带钩、环等。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考古学文化。这一文化渊源于距今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是在崧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约5200年至4000年。 良渚文化的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无论在出土数量上,还是在造型、种类、琢制工艺等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史前玉器发展的顶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社会内涵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四、殷墟的发现与发掘 晚清光绪年间,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在翻耕田地时,常常拣到一些刻有奇特字形的骨片,这些骨片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有碍庄稼生长而被填于枯井或被冒作"龙骨"转售于药店,"一斤才值数钱"。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染病取药,从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这此奇异的刻划。王本是金石学家,经他考证,确认这种非篆非籀的字形乃商代贞卜文字。1908年,经罗振玉多年留心探访,才得知甲骨实出自河南安阳之小屯,1936年6月12日,H127的坑中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_王巍

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第C03版 学术家园?讲坛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 编者按: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悠悠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但事实上,我们却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了回答种种问题,20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 目前,探源工程第三阶段工作即将开始,经过多年的工作,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最早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演讲人:王巍 演讲人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组长。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研究以及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 缘起:为文明求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中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长期所承受的压力。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把夏代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仅仅根据这些后世文献的记载,很难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更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形态。依据西方现代考古学的观点,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正因如此,国内外学术界很多人对中国是否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国外学者甚至怀疑夏朝是否为真正存在过的王朝。面对这些诘难,我们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解答。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经过80多年的发掘研究,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中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非凭空杜撰,其中的确传递着一定的历史信息。20多年前,夏鼐先生曾提出进行文明起源的研究,并不断有研究者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进行探讨。但是,要想消除社会上及学术界存在的上述怀疑,现存的文献资料是难以做到的,必须通过考古学家的工作,让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站出来说话。近20多年来,中国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要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必须全面和系统地回答以下问题: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促使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作为中华文明主要物质内涵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的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关系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迄今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更远未得出比较一致的认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学者,对上述有关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拿不出较为系统的见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针对这种状况,在2000年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即开始了这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考古工程。 实践:考古发现与资料 下面我想结合一些考古的资料来谈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史前农业的起源:首先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出

最近考古发现西周古墓

最近考古发现西周古墓 方圆33万平方米的陕西韩城梁代村两周古墓群已在10米深地下沉睡近三千年。2004年8月,盗墓人的一声“炮响”引起官方对这块土地的关注,并导致墓葬群最终现世。下面由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考古发现西周古墓 至2005年12月,考古队员已对103座墓葬中的3座墓和1个车马坑进行了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两周时期珍贵的礼器、金器和玉器。但墓葬主人是谁?该墓葬何以历经三千年而未被盗掘?在大量罕见文物出土的背后,系列谜团待解。 夜幕降临,一名在26号墓工作的考古队员准备收工。春节过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将对梁代村19号和28号墓,以及西北方向的车马坑继续挖掘。 韩城梁代村古墓群周围修建了铁丝网防范盗墓者。 陕西韩城梁代村两周古墓群出土的金剑鞘(上)和玉戈。华商报记者赵航摄 考古队员正用小刀去除一个铜环的细土。国家文物局已审定将梁代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铁丝网外,警察荷枪实弹;铁丝网内,保安逡巡。

两名考古队员在墓室里测量一件器物距离椁顶处的距离。 12月22日下午,陕西省韩城市梁代村,两名技工分别蹲在10余米深的两座墓室(M26、M27)内手铲夯土,数十件青铜器已半裸出墓底。 文物出土即被公安武警严格保护起来 “保存较好,布局完整,历史上未被盗掘,是陕西30年来的最大发现,实属罕见。”12月2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队长孙秉君向《新京报》记者介绍。 4月21日至今,发掘现场共已出土包括30件青铜礼器,600余件青铜鱼,大量的青铜车马器,大量罕见的金器、乐器、玉器,以及6000余颗玛瑙、1300多枚海贝…… 到2005年的考古发掘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上述考古成果仅是考古队员在对103座墓葬中的3座墓(M26、M27、M19)和1个车马坑(K1)进行抢救时掘出的。 在27号墓的填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漆器中的“建鼓”,这是考古发掘中最早见到的该种宫廷乐器实物。而墓主身上所发现佩戴的20来件金器中,一件精美的黄金镂空透雕剑鞘“过去从来没见过”。 (“建鼓”的样式,非现场发掘物。) 梁代村古墓群的发现发掘引起国家高度关注,10月2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临发掘现场。目前,该局已审定将梁代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上报国务院等待审批公布。 梁代村,一个人口千余的小村子,位居黄河西岸,一段明清土城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