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刻钟带你读完最近最棒的创业思维书:《从0到1》

刻钟带你读完最近最棒的创业思维书:《从0到1》

刻钟带你读完最近最棒的创业思维书:《从0到1》
刻钟带你读完最近最棒的创业思维书:《从0到1》

这几天刚到手当前炙手可热的来自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中文名《从0到1》,由高玉芳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

本文是我的读书笔记。

12第一章:“未来的挑战”:先从独立思考开始

12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

12文章开始作者就说道:

当我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12然后跟着一段描述应聘者通常的回答如下:

它也挑战心理,因为每个努力去回答的人都必须说一些他们明知道不为总人认同的看法,者需要勇气。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

通常,我听到的回答都是这样的:

“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亟待改革。“

“美国是非凡的。“

“世界上不存在上帝。“

12作者给出的回答如下:

好的回答应该按照下面这种模式:“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的对立面。“

这里有几点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12第1点: 创业者应该敢于不走寻常路

正如我在虎嗅上另外一篇文章《现在叫你声企业家,你敢答应吗?》中所说到的:

“企业家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创新诉求,当碰到一条越少人走的路就会觉得这越是一条应该走下去的正确的道路,这比走寻常路打份工赚份人工来的更有意思。“

以及该文章中描述的企业家应该拥有的三个特质中的第2点:

舍我其谁的自信:健康向上的自信心会让你更容易迈向成功,你将会面对一些将你的方案打击的体无完肤、尸骨无全、面目全非的恶毒的否定派。请坚信你的产品就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且你就是提供该产品的正确的人选。

12第2点:创业者要洞察潮流的风向

很多人说不出究竟有哪些重大事情你是有独特的看法的原因是你自己根本不知道哪些是“独特”的事情。在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你根本琢磨不透究竟下一波创业浪潮来自何处。这样的话,你就充其量只能做从1到N的C2C(Copy to China)的量变的创业,永远跨不过从0到1的质变的创新。

在本人虎嗅上另外一篇文章《教你如何找到创业点子》的洞察潮流风向这一小节就谈到了有关创业的这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你应该让你的产品在还没有任何竞争者的情况下就进入市场。经验之谈,你不可能在该市场中作为后来人而想后来居上。即使在其他已有的大部分竞争者竞争能力都不咋滴的鲜有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这样做,因为就算只有一个有能力的竞争者比你先进入市场,就会大大的降低你成功的可能性。你必须在别人之前先找到一个适合创业的潮流趋势,在该市场广开大门的情况下开始大展拳脚。

12第3点:开放的思想

企业家应该有宽阔的胸襟和思维去容纳不同的人文,历史,社会学,新技术等。你有自己跟别人对某个重要事物不一样的见解,有可能就是因为你有足够开放的思想和知识让你看到了创新的机遇,所以如作者所言,要有勇气告诉你的面试官。

12第4点: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例子表明只有那20%的“叛逆“的人能够逆风而行,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最终修成正果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这既可以应用到科技上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如没有乔布斯这班人,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在争论着谁的手机物理键盘更美观更方便输入,更别说物联网究竟要怎么改变我们的生

活了。没有哥伦布,先不论他的出发点是对是错,那么美国现在可能还是个原始社会。

12从1到N VS 从0到1 - 别让自己的小鸡鸡抓在别人的手上

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创业上非常流行一种C2C(也就是Copy to China - 拷贝到中国)的创业模式,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和地域差。将在国外的如硅谷等已有的创新拷贝到中国来实现,然后因为“中国特色”的各种保护情况,很多人竟然都做成功了。小的抄袭多如牛毛,大的抄袭也屡见不鲜。如腾讯qq起家抄袭的就是OICQ,据说微信也不是先行者,而是拷贝What’s up 。

这里我并不是去批判这种抄袭是否正确,因为至少qq和微信很大程度上改善(注意,只是改善,并不是改变)了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如本书作者所言的,这些所谓的创新其实都是一个从1到N的变化。他们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很多信息在某一个小地方发生了就很快的能够传遍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从1到N你也许搭了别人技术发展的顺风车,但如果我们都是只考虑为了赚取眼前的利益而不思进取直接山寨的话,对人类来说,我们科技的创新就只会停滞不前;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就只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四流企业做服务。标准你都是人家美国从0到1的那些公司给定义的,套用一个朋友Michale Lu的一个鄙俗说法:

你的小鸡鸡抓在别人的手上,你能飞到哪去?

12第2章:像1999 年那样狂欢”,小结及词汇解析

本章的目的应该是通过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的背景,成因,影响,以及教训来教诫人们,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抛身于洪流热潮之中时,我们要冷静的思考辨识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找到隐藏在这些观点后面的反主流事实。

1993年Mosaic浏览器的出现等引发大批的投资人涌向互联网市场,大量的资金涌入催生出大量的所谓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没有盈利或者还没有收益的时候就已经被鼓吹的身价百倍,引发“非理性繁荣”和导致“资产价格虚增”。大部分这些公司根本没有盈利模式和能力,它们甚至不清楚“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赔钱”,而更倾向于将占领用户实现点击率看成比利润更权威,更有未来的财务衡量标准。

一家公司如果能挂上个.com的头衔价值即可翻倍。

作者还例举了自己在99年经营的Pay Pal公司,描述了自己当时是如何砸钱去占领用户,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一刻顺利了完成了融资帮助他们赢得了取得成功的时间以度过他们清楚看到的即将到来的难关。

本章最终告诫我们,狂热的追求新科技是正确的。但在大众洪流中被裹夹前行的时候,我们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去抵制潮流,而是需要在洪流中不丢失自己的独立思考。

要读懂本章,你需要对以下词汇的含义与源流有所了解:新经济(New Economy)、马赛克浏览器(Mosaic Browser)、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

12第3章“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成功企业垄断,失败企业竞争

12垄断VS 完全竞争

Peter Thiel认为垄断并非是个坏事,一个垄断的企业会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思考未来和善待员工。先说思考未来,我觉得还是可以拿Google作为例子,正式因为搜索领域的垄断带给了Google百分之九十多的高额收入,让它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去考虑无人驾驶这些也许会改变人类未来的创新。试想如果把Google划分成几百份的小Google然后作充分的竞争,我相信他们就算有改变世界的心,也没有这份力。

至于另外一点关于”善待员工“,没有垄断必然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没有巨大的利润,企业的员工就不可能得到高的收入和好的回报。有更甚者,大家应该对近年某某康的反反复复的员工跳楼事件屡见不鲜了。我想这一点在这里应该很容易达到共识和共鸣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往下详述了。

12蓝海VS 红海

书中分别列举了Google和美国航空公司作为正反两方的例子进行辩证,Google因洞察到搜索这个蓝海市场而起家直到垄断,以低价值高利润而大肆盈利;美国航空公司因处于绝对的红海竞争之中,虽然创造了高价值,但所获得的利润却少的可怜。

12M12ichael Porter VS Peter Thiel

和Peter Thiel提倡的垄断相对的是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出版以来,竞争理论已主导该领域很多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普遍透过低成本、差异化或专注于某一独特市场来提高经营效率及竞争力,这被称为是以竞争为中心的传统的“红海战略(血腥竞争)”。该战略对绝大部分竞争者而言是一种零和游戏。

红海战略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分析中,忽略了企业内部条件的差异,认为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高利润产业的正确选择,容易误导企业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采取多元化战略。事实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小。其次,波特的价值链分析虽然提供了寻找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但并没有指出如何根据重要性来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12垄断者谎言VS 非垄断者谎言

垄断者为了规避政府审核打击等,往往会通过各种方法隐瞒自己的垄断实质,以便让自己能够在一边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大把大把的数钞票。所以Google就把自己称作是一个科技公司,打出了安卓,可穿戴设备,软件产品等牌来中和其搜索的垄断地位,并不断的夸大竞争事实,这样就可以告诉政府:谷歌只是大池塘里的一条小鱼,我们可能随时被人吞下肚子,我们不是政府正在寻找的垄断企业。(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的原语是:我们面对一个极其严酷的竞争格局,消费者有大量的选择去获取信息。) 而非垄断者刚好相反,他们往往过于乐观,倾向于低估市场的竞争以夸大自己的竞争能力,夸大自己的独特性。以致甚至看不到这个市场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就算有这样的市场,你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壁垒来抗拒未来进入者。

12列夫托尔斯泰VS Peter Thiel

与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所说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相反,针对一家企业的成功与失败,Peter Thiel认为,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他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所以创业者不应该瞄准已经血流成河的红海市场进行创业,而更应该找到大部分人还不认同或者没有意识到的蓝海市场进行切入。

12第4章“竞争意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学校,家庭给我们布局了很多无谓的竞争迷雾,让我们一直都为了追求一个成绩单的高分而迷失自我,从来就没有去想过究竟你是否真的对数学没有天分,而对文学充满激情,可以40分钟写出个《杯中窥人》?你对历史不感冒,却对艺术情有独钟,独钟到可以做个成功的画家而避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文作者注:阿道夫希特勒据说是个非常不错的画家,只是当分数不够没有考上维也纳艺术学院,最终弃艺从政,推动了二战的发生。)

《从0到1》的作者在本章前一部分也描述了自己的一次迷失经历。读书时盲目的竞争让自己一直梦想能以最好的分数被美国最高法院录取成为书记员,结果却失败了,受到的严重的打击而意志消沉。而后来却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让他从一直的竞争中跳出来进行独立的思考,走了另外一条创新之路,成功之路,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创立PayPal, 投资Google,创立投资企业…

少年们,你要冷静的去想想,这个成绩单和这个销售额真的值得你去跟同学和同事撕破脸皮勾心斗角大打出手吗?有这个时间去做这些无谓的事情,你倒不如跳出这个竞争氛围,好好想想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更有前途的,哪里才是新的一片没有开发的蓝海处女地…没有毕业的就好好的有针对性的力排众议的去补充相应知识;创业的就好好去逆流而上,用如本人上一篇“成功的企业垄断,失败的企业竞争”所说的反潮流的独立思考能力,打造出自己的垄断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竞争究竟还存在哪些毒害呢?作者Peter Thiel在本第四章中先摆出了两个泰斗级别人物对为什么存在竞争的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

12马克思VS 莎士比亚: 一块猪肉引起的竞争

12马克思版本: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观点与目标截然不同(来自不同的物质环境)而斗争。差异越大,冲突越大

12莎士比亚版本:

对莎士比亚来说则恰恰相反,所有的斗争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开篇就说:“两家人,同样尊贵体面。“ 这两家人差不多,但是互相敌对。

在商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因为做的产品都差不多才引发竞争,所以莎士比亚的版本比起马克思的版本来得更贴切。试想你一个卖猪肉的和我一个卖软件的,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何来竞争之有呢?

但是,如果我的软件是关于怎么在网上更好的去卖猪肉的的这么一个软件,那么,这就跟传统的猪肉商家产生了相同点了:目的都是卖更多的猪肉。差异化只是别人是实体店,我的可能是O2O。那么竞争就出来了。

最终的可能是传统猪肉商家联合起来对我进行抵制,设置各种门槛让我要拿到各种牌照才能经营,然后我排除万难拿到牌照开始盈利时,传统猪商各自在我拿牌照的过程中找人弄出了个和我的软件差不多的只是换了个颜色的软件来跟我一起竞争卖猪肉O2O,而其他企业见我们打得不可开交以为有利可图又插一足进来,最终大家打价格战,最终市场达到完全竞争,我和各大商家逐个排队在银行楼顶上演跳楼。故事结束…

12竞争弊端小结

所以,竞争会带来很多的弊端,这里根据《从0到1》第四章所描述的几点逐一简要列出来:

√ 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书中举例了移动信用卡读卡器的几何图形之争来描述这个问题,每个入场得企业都想在这红海中分一杯羹,简要得改变下读卡器得形状就作为个新产品推出市场参加竞争。

√ 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书中列觉了90年代疯狂得网上宠物商店这个所谓的“机会”做例子,告诫我们如果非要进行竞争得话,那么进入市场竞争前要看清楚这究竟是否是一个值得竞争得市场。以下是对当时的佼佼者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8439.html,的来自“商业潮”的描述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8439.html,,这个公司有一个非常可爱的玩偶吉祥物,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当时曾出现在美国超级碗的黄金广告时段内,也在印到了感恩节大游行的气球上。但是不管这个玩偶多可爱或者多烦人,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8439.html, 依旧不能吸引宠物主人来网上购买狗粮、猫粮,因为消费者购买之后还需要等几天才能拿到货,一刻都等不了。所以,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8439.html, 决定靠牺牲运费来换取销量,然而实际上,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8439.html, 上销售的宠物用品大部分都是亏钱的。2000 年2 月,在美国亚马逊的支持下,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8439.html, 上市融资8250 万美元,巨额开支让其苦不堪言,9 个月后成功倒闭。

几乎从一开始,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8439.html, 就注定要有这样的结局:尽管有很多人愿意为宠物花钱,但猫砂、狗食物罐头等宠物用品运费高昂,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8439.html, 几乎没法从中获利,靠折扣吸引客户的手段更是让其收入状况雪上加霜。

√ 除了给人幻觉外,竞争还让人分心。书中例举了甲骨文的创办人及CEO”拉里埃里森”和西贝尔系统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之前的员工”汤姆西贝尔”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来对这一点进行论证。其实埃里森和西贝尔的相互拆台,并不是他们这种层次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但正因为他们相互之间性格和所做的事情相似,拉近了他们的仇恨,让他们水火不能相容而做出这等低逼格的事情来。此外Peter Thiel还列举了Informix的CEO”菲尓怀特“甚至出现对“埃里森”进行个人攻击的这个Cheatshot的事情来进行佐证。

最终Peter 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一介草民为了个人荣誉都作殊死斗争,我凭什么和这个跟我抗争多年多次攻击我的老不死和好及并肩作战呢?”。Peter Thiel的说法是,在商界:

“若果你能看出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那你就比大多数人要理智。”

12第5章“后发优势”

12现金流VS 利润

作为科技初创公司,我们不要着眼于眼前的利润,很多初创科技公司其实在前几年都是亏损的,要结合一个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来进行估价才有意义。

作者这里举了几个例子,我这里就引用LinkedIn这个我认为更典型的例子:

2014年初,LinkedIn的市值达到245亿美元–对于一个2012年收入还不到10亿美元,净收益只有2,160万美元的公司来说,这已经非常高了。看到这些数字可能你觉得投资者们都疯了,但是这个估值只有考虑到LinkedIn预测的未来现金流才有意义。

12垄断企业的特征

一家在未来拥有大量现金流的垄断企业通常综合拥有以下几个特征:

√ 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行。如刚出来的iPad和先行者“XP平板电脑“的比较,谷歌和度娘的比较等等。

√ 网络效应: 如果你的朋友都是用我造的微信的话,你安装个Line应该没什么意思吧。当现在登月还只是少数宇航月和有钱任性的人才能干的情况下,你非要开发个“月地重力转换仪“来让人戴上后立刻有如在地球上行走一样,那你不失败才怪,单个用户需要为你这个产品分担太多成本了。

√ 规模经济: 垄断企业越大越强:开发一项产品的固定成本(设计,管理,生产,办公地点)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软件开发就享有非常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为产品不需要重复的投入,边际成本趋近于0。

√ 品牌优势: 垄断的公司都有强势的品牌,有如苹果的iPhone;但耀眼的品牌不一定都能做成垄断,有如玛丽莎梅耶尔的雅虎。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发展。

12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 占领小市场: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任何大的市场都是错误选择,而且已经有其他竞争者存在的大市场更糟糕。当年FaceBook发家前所做的就只是满足同学交流需要而已。所以利基市场才大有可为之处。

√ 扩大规模:最成功的企业会先在一个特定的利基市场进行垄断,然后扩展到相近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往外发展。书中举例了亚马逊一开始先花长时间大精力垄断卖书市场,然后到书籍的其他垂直市场如光盘,软件,影像销售等,最后扩张成无所不卖的现在的亚马逊。

√ 破坏性创新: 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对产品做出改进,最终取代现存公司用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如个人电脑的出现押解大型计算机市场,起初毫不起眼,之后却成为主导。这里难就难在“起初毫不起眼“, 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避开竞争,特别是当你要扩张到相邻的领域的时候,书中也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分析和答案。

最终Peter Thiel给出的建议是,要实现垄断这个目标就要先主导一个小的利基市场,在这个基础上扩大,直到达到你的预想的长远目标。

12第6章“成功不是中彩票”:你属于哪种主义

本章作者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本章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机会青睐的是有准备的人。不要被成功人士如比尔盖茨等的“太幸运了,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技能“,“一半是运气,一半是时机,剩下的则是智慧“ 这样的成功有如中彩票的天命论所迷惑。人家已经成功了,为了显示自己的谦逊而已。

乐观的人迎接未来,悲观的人害怕未来。作者在论证“成功不是中彩票“这个论点之前先提出了四种对未来的态度:

12四种不同主义者对未来的态度

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者:一个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未来是阴郁的,但却是束手无策的,所以这种人会喜欢把钱存起来以应对不明确的未来,却也正是因为未来的不明确而不会去进行投资。作者举例说当今的欧洲就是这种情况。

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在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相信未来是可知的,但却是暗淡的,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所以贫困点的就能省则省,有点钱的就会大肆投资掠取金钱以备‘寒冬‘的到来。作者这里认为中国其实就是这种情况。我深表赞同。

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在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眼中,如果计划缜密,工作努力,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所以这样的人都不会寄希望于储蓄,而是坚信未来是光明的,更愿意去投资去开创事业,赚取更大的利益!作者举例认为1950-1970年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我看到这的时候倒是想起了慧眼投资李渊的武则天的老爸武士彟和投资秦始皇嬴政的吕不韦,他们应该都属于对未来看的很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坚信未来肯定是唐朝李渊或一统天下的嬴政的天下,所以早早就对他们进行的投资,有预谋,有计划的一步步最终获得的无可限量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他们可以说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

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一个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只知道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却不知道究竟有多好,因此不去定制具体计划。他想在未来获利,但是却没有必要制定具体计划。与其努力数年开发一种新产品,迷茫的乐观主义者选择改进已有的产品。所以进入并主导利基市场,然后规模化的进行垄断,往往会被这些人忽略掉。

作者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最后一点“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这当然了,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美国当前的情况。但是,无论你处于哪一种主义之中,只要你想打造一个垄断级别的企业,你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而不是坐等上天来给你安排。

12长期规划优先于机遇

我们不能坐等机会的到来,创业应该有长期的规划和设计,要如苹果和FaceBook这些公司一样有大

格局。这里作者举了雅虎收购Facebook事件来说明一个有长期计划的目标明确的企业往往会被人低估其无可限量的未来:

初创公司的创立者只有对公司没有确切规划的时候才会卖掉公司,而这是收购者就可能是出价高了;一个对未来计划明确的创立者不会把公司卖掉,这就说明买家的出价不够高。2006年7月,当雅虎公司出价10亿美元要收购Facebook时,我认为如果是我们,至少会考虑一下。但是马克扎克伯格在会议上宣布:“好了,伙计们,这个会议只是走个程序,10分钟也不用。我们显然不会把Facebook卖掉。“马克清楚他能够领导公司开创出怎样的未来,而雅虎不清楚。在一个人人看未来都迷茫的世界里,目标明确的企业总是被低估。

当今流行“精益创业“,作者认为我们要注意“精益“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标。我认为作者的意思应该是想表达:快速产品迭代是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只瞄准这一个或者下一个迭代的目标计划,要打造一个伟大企业,应该有更长远的规划,不要深陷忙碌的迭代当中而忽略了企业未来的方向。

作者洋洋洒洒的这一大章想说的其实就是,无论你是哪一种主义,如果你想打造一个垄断级别的公司的话,最重要的还是需要长期规划,规划优先于机遇。

12第7章“向钱看”: 正态分布VS 幂次法则

本章主要描述的是风险投资中的幂次法则:风险投资中,投资者都努力想从公司创立早期呈指数级的增长中获利,而只有一小部分公司较之其他公司获得了呈指数级增长的价值。相比投资,幂次法则对我们个人对我们创业者也同样重要。

12正态分布VS 幂次法则

在相同条件下随机的对某一测试对象进行多次测试时,测得数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其中接近平均值的数值占多数,大于和小于平均值的频率近乎一样,远离平均值的占少数。这种分布规律称为正态分布。用曲线表示出来就称为正态分布曲线:

通常各学校都以10分为一个分数段,统计每个分数段包含的学生数,组成成绩的频数分布统计表。将该统计表各分数段的中值和该组学生数对应点依次制成条形图,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成绩频数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成绩为70-75分的学生个数最多,而低于和高于这个分数的学生个数呈平均正态分布状态。

如果将Y坐标改成“投资回报“,X坐标改成“所投资公司“,然后平均数左边代表亏本,右边代表盈利,这就成了大多数投资者“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的理论根据了。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么多公司中只要碰上有一家所投的公司如上图所示能高耸入云,而其他投资的公司根据正态分布的话,盈亏可以持平,那么就赚大发了。

但是实际情况下,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规律,而遵循的是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有多种变种说法,如马太效应,长尾理论,帕累托法则(80/20定律),原理都差不多是同一回事,而应用的场景除了“长尾理论“之外也大同小异。

网上解析说幂次法则就是“个体的规模和其名次之间存在着幂次方的反比关系“,我们将“个体的规模“替换成“投资回报“就会得到投资界的幂次法则“投资回报和所投资公司的排名存在着幂次方的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你如果投对了像Facebook这样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你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将是你所有其他投资的公司的回报的总和。

12幂次法则应用之我见

以上作者描述的都是对投资者来说幂次法则的使用情况。那么面对个人面对创业者,情况又是如何呢?

首先,创业的人太多了,真正成功的有几个,我们是否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创业?按照幂次法则,是否可以用投资者的眼光去挖掘出真正有前途的那几家公司,然后投身其中呢?这样是否投资回报率达到最高而风险降低到最低?

其次,如果你真的选择去创业,那么你怎么去找到那20%真正有大市场的产品方向?你是否有足够的直觉敏锐度来让你找到颠覆性的创意?

再次,如果选择好了产品方向,你又要去考虑应该怎么样才能将真正对80%用户都有用的那20%的功能。你脑海的三个木桶模型锻炼的足够敏锐了吗?

产品做出来后,我们又如何确定哪20%的销售渠道是80%的用户都会进入的?然后将80%的金钱和精力都放在那20%的渠道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