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农业的概念和特点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有何危害性?(二)方法和过程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了解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农业生产

1、概念:人类利用________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2、特点:__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3、练一练

下列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土地

B、“因地制宜”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C、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抢收,不收就丢。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D、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知识拓展:

探究活动一:请你说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有那些区位优势?

探究活动二:请读图,如果想在图中安排小麦、乳牛、花卉、苹果等农业类

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保持合理的强度,_____________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违反自然规律,单纯谋求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能导致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例如:__________——生物多样性破坏

过度放牧——________________

不合理_______——土壤盐渍化

大量施用化肥——_____________

广泛使用农药——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我国糖料作物“南蔗北甜”的分布体现农业生产的( )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商品性

D.周期性

2.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土壤

C.地形

D.水分

3.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 )

①气候②交通运输③政策④科技

A.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导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棉花②甜菜③垂直农业④区域专业化

B. ①甜菜②棉花③区域专业化④垂直农业

C. ①棉花②甜菜③区域专业化④垂直农业

D. ①甜菜②垂直农业③棉花④区域专业化

5、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

A.气候B.市场C.交通运输D.技术

6、下列各地所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2)丹阳郊区的牛奶。()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

7、读下面“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

回答下列问题。

(1)B、E两地,何处种蔬菜更合理

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

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本城镇今后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

要部门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图回答问题:

(1)将下列选项填入图中适当方框内:

①土壤②地形③政策④市场⑤交通运输

(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等; 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的整体。 二、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表现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__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__________ 。 3.表现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高考试题】 (2009年高考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 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 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 (1) 指出自A 地至B 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 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课时精练】 1 ?埃及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导致尼罗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减少,土壤盐碱化 越来越严重,肥力日趋下降,三角洲海岸后退,沙丁鱼产量锐减。这说明了地理 环境特征具有( ) 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 于河道 □老三舟删 鱷较老三角洲 目较新三角洲 nunn 新三曲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植被带分布及名称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喜马拉雅山为例分析: ①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②比较珠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③想一想,珠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知识点归纳总结: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不完全一致。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小越简单。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的纬度: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4.影响雪线(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雪线海拔高;纬度越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练习:1. 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森林,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 (2011江苏卷)图7是某山南、北坡垂直带分布示意图,读图4、5题。 4.这座山可能是 A. 喜马拉雅山 B. 乞力马扎罗山 C. 太行山 D.天山 5.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6:下图四山地自然带红色虚线表示雪线,完成下列要求: ①判断纬度高低 ②最可能位于的半球位置 ③判断迎风坡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必修一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制作人:赵忠丽 审核人:胡良善 适用范围:高一文科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重点难点】 1、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案】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整体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由 _、 、 __、 _ 、 _、 等地理要素组成。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_和 _交换,形成一个相互 __、相互 __和相互 ____的整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三)、案例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 2、改造了大气圈: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现今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氮也有一部分来自 作用。 3、改造了水圈:改变了陆地水的 ,改善了陆地的 状况。 4、改造了岩石圈:参与一些 岩的形成,加快了岩石的 ,促成了 的形成。 总之,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针对训练1】教材86页活动题,总结一下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是自然环境的 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二)、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和 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 的能力。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针对训练2】 教材P86下面的“活动”,结合材料,在下图中填上适当的内容(上升、下降、增加、减少) 从图中关系不难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数量与______有关,当环境改善后,藏羚羊的数量增加;而当环境恶化时,藏羚羊的数量减少,这样藏羚羊的数量就可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图中体现出的本质,即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整体性的具体表现之三】 (一)、统一的演化过程具体含义之一: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的,一个 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的演化。它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____,是自然地理环境 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为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请将下面选项中数字填入关系图的空格中:①土壤肥力下降,②地表沟壑纵横,③河道泥沙淤积,④植被稀少 【针对训练3】 阅读教材P88“活动”内容,利用我们刚才所掌握的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请填写右表。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考试大纲]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 1.下表为桂林市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完成下列问题: 请说出桂林市的气候类型,并描述该气候类型特征? 2.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说出甲、乙、丙和图中字母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重难点突破】 自然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以前,是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堆积了深厚质纯而面积广大的石灰岩,后来经过地壳抬升,形成海拔一两千米的大高原。黔、滇、桂三省区石灰岩分布面积近四十万平方公里,约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一半,石灰岩沉积厚度达三千米以上。 云贵高原是大娄山、武陵山、乌蒙山和玉龙雪山等山脉的交汇地区,构造断裂活动强烈,石灰岩多裂隙节理发育。 材料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①具有可溶性岩层,如石灰岩等; ②具有溶蚀能力和流量足够的水; ③地下水有下渗、流动的途径,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 ④气温影响石灰岩化学反应的速度和程度,气温愈高,喀斯特地貌的发展速度越快; ⑤生物能够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例如根系和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增加水中CO?。 1.结合材料,从自然地理要素的角度分析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原因: 2.下列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与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相关的是: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水循环 C.生物循环 D.大气环流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若图中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发生哪些变化? 2.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5.1 整体性学案

专题整体性 【知识精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最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组 一、大纲解读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6.多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7.根据每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8.结合热点地区农业,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征及发展方向 9.结合区域图考查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而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析主要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论及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材内容分析 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农业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了解。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卷首语中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到日本种植的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由、、、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地进行和,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阅读课本知识窗,说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和来实现的。其中,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5.举例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形式。 6.地球圈层间的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这。植物的和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动手画一画绘制出四大圈层间的碳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示意图。 【考点对练】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图中若a 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1)――(2)题 (1A 呼吸作用 B 分解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化合作用 (2)如a 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易产生荒漠化 B 易使黄土质地变松 C 易产生水土流失 D 易形成酸雨 二、据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假若上图表示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填出相关内容 (2)生态系统的变化回影响地貌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市由于 形成的。 (3)从以上两实例看出,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 ① ② 【规律总结】 【巩固练习】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

图 10 荒 100° 110° 昆明 贵港末站 中 南 半 岛 皎漂首站 主要城市 管道 >500米 图3.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近三年来,我国云南省持续发生旱灾。2011年泰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1为“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为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 C .混合农业 D .乳畜业 2.两旱涝灾害频发的共同原因是 A .台风活动频繁 B .锋面活动频繁 C .气温变化大 D .季风的不稳定性 3.在农业生产中,为防御旱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B .培育良种 C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D .改良土壤 我国曾经的“三大荒”,如今已 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图10为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北大荒、西大荒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 .市场 交通 B .土壤 光照 C .热量 水源 D .热量 地形 5. 如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 扩大至24°N ,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农业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改善 D.农业政策的支持 6.关于图示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粮食商品率高 B. 粮食单产高 C. 农场规模大 D. 水利工程量小 右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25~26题。 7.由甲至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自然条件 B .市场因素 C .农业技术 D .交通运输 水果玉米既可生食,也可煮熟吃,剥下籽粒能做菜,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的食品。据此完成8题。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分析角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

【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案导学 课标解析 1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 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主干知识的梳理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环境由-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3.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作用。 4.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和氨。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的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等。 2.生产功能 (1)概念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2)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 及。 光合作用通过和的交换,将、、、、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3)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的功能。 3.平衡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和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的重要表现形式。 2.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和。 四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2.和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3.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位置、位置互不相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202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要求】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 通过问题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整体性的概念,形成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2. 通过问题2理解整体性的表现:各环境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去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整体性的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 3. 通过问题3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4. 通过问题4 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情境导入 自然环境要素物质和能量交换 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 自学、展学、点学 内容 阅读本节教材 要求 1.依据知识标题及段落内容能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 2.能够对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初步讲解

自学、互学、展学、点学 内容 思考探究本部分问题 要求 1.能在自习时间独立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并写下结论 2.能在课上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活动 3.能在课上主动参与组间评议活动 1.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说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教材p122作业题3,结合给出的图文材料,分析如果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 阅读教材120页阅读材料,用关系链示意图的形式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带来的影响 4.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试着举例说明这两种功能。 课堂小结

福建省晋江市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晋江市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 等地理要素组成。(如右图)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构成有机整体: 地理要素通过___ __、_____ _和_____ _ _等过程,进行着____ _和___ ___ ___,形成一个相互__ ___、相互_ ___ __、相互____ ___的整体。 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生物循环概念:有机质的与过程。 (2)生物的作用: ①改造;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和氨。一般认 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作用。 ②改造;制约陆地水的,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态。 ③改造_______________,加快了,促进__ ___的形成。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等。 1、生产功能: 定义: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能力。 过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_______ _。植物提供___ __;大气提供__ ___; 土壤、水圈及岩石圈提供___ ___。 2、平衡功能: 定义:自然各地理要素通过__ __和__ __,使自然地理环境的___ _保持_____ 的能力。 过程:CO2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CO2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的沉淀,减缓大气中的CO2的增加。 O2的平衡作用——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的重要表现形式。

最新高考地理复习学案: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答案部分:气候水源土地能源走向成本统一物质与能量资源短缺新热量水分洋流 自然环境的整体认知 命题视角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西伯利亚属于高纬度地区,近年来气候发生明显变化第1题,由信息①②可知,西伯利亚纬度高,气候寒冷,越年积雪面积减小,说明气温上升 第2题,由信息①②可知,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因近年来气温升高,表层冻土大量融化,因而湿地面积增加 第3题,由信息②可知,洼地上原来是草地,说明西伯利亚的地带性植被为草地 信息②:西伯利亚地区因气候变化,土 地覆被发生的变化状况分别是:平地上 的耕地减少;洼地上的草地转化为湿地; 越年积雪面积减少 1.A 2.D 3.C 命题视角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 (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4~6题。 4.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B.中龄结实树 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 5.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6.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第四章 整体性高三学案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地理环境整体性 考纲解读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 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命题趋势高频考点,高考方向:1.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五大自然要素在地理 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2.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区域生态环 境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常见题是用整体性的思想阐释地理环境的变化或者分析变化的原因。 分值7—15分 (2016浙江文综)材料一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3)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10分) [2015·天津卷]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2016卷Ⅲ)36,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训练卷(一)

高考 文科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 .划分指标多样 C .区间界线明确 D .区内没有差异 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第1题,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选A 正确。第2题,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 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选C 正确。 【答案】1.A 2.C 读某区域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 .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 .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 .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此 卷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实质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由于各要素在各地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又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并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这些地域单元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即地域分异规律。 ◆第八课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与表现。 3.结合实例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预习案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间通过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3.意义: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⑦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特点:主要依赖于⑧____________。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⑨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变化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⑩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1)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______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变化:?__________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预习自测: 1.说一说:以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试以水循环为例,说明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请以植被破坏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