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器人壁障问题——数学建模讲解

机器人壁障问题——数学建模讲解

机器人壁障问题——数学建模讲解
机器人壁障问题——数学建模讲解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达,高科技产品尤其是机器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它能够代替人类完成许许多多的工作,但如何能让机器人自动化的完成人类交给的任务成为设计机器人的关键。我们做此题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机器人为我们提供方便,提高生活质量,若机器人程序设计不当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方便,还很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麻烦。本题中提出了如何让机器人能够自动识别障碍物,保证机器人能够在合理区域行走,并设计出如何能让机器人自动判断最短路程于最短时间下行走路线的问题。所以解决好本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本文通过运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理论,优化问题,最短路问题,图论,以及运用matlab软件编程及作图的方法,阐述了机器人避障问题的相对优化方案的解决办法,即“两点之间直线最好,转弯半径最小”的理论,通过计算中的比较与选择把四条最短路径都求出了相对最优解,论证了转弯速度不会随着r的增加一直增大或减小,而是有一个最小极点的思想。从而求出了r,以及最短的时间。

问题一,通过对最短路问题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分解成线圆结构来求解,然后把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最终得出最短路径:O →A 最短路径为:471.0372

O →B 最短路径为:838.0466

O →C 最短路径为:1085.7531

O→A→B→C→O最短路径为:2834.6591

问题二,通过建立时间t与r的关系式,得出r在11.504时,从O到A的时间相对最短,最短时间为98.606004。

我们可以利用此篇论文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在计算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使机器人又准确又完善的完成我们给定的任务,从而进行拓展,给定区域内任何两个点,我们都可求出其最短路径和走完全程的最快时间。从而可以让机器人帮助我们给家里打扫卫生或设计自动吸尘器等,也可使机器人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提高效率,延长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关键字:最短路问题优化问题 matlab

一 问题重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它既可以通过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为人类服务,根据人工智能程序自动处理一些生活中问题,进而协助或者相应地取代人类的工作,可以说机器人的创新与改进正一步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如图1所示,该图是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图,在原点O(0,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范围内活动。机器人在活动中不能碰到障碍物及其向外延伸10个单位的区域,障碍物由12个不同形状的图形组成,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如下表: 在图1中,在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机器人的行走路线由直线和与直线相切的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条及以上圆弧组成。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必须经过与直线相切的圆弧转弯。每条圆弧的直径不小于10个单位。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2

1.0100

e

1)(ρρ-+=

=v v v

,其中ρ是转弯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

人将发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要解决机器人从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请建立数学模型,以达到最短路径和时间。对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具体计算:

(1) 机器人从O(0, 0)出发,O→A、O→B、O→C和O→A→B→C→O的最短路径。 (2) 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注:要给出路径中每段直线段或圆弧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机器人行走的总距离和总时间。

图1

二问题分析

2.1问题一

问题一中要求机器人从O(0,0)出发,按照上述规则求绕过障碍物到达目标点的最短路径,我们可以先设想机器人所走过的路径的各种情况。通过设想然后采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寻找可能的最短路径(比如求O和A之间的最短路径,我们就可以连接O和A,发现OA的对角线在OA的下方,所以从OA对角线的上方行走比下方距离短。在第一问求路径最短时尽量少走圆弧,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拐弯时最好走10为半径的圆弧)。之后采用穷举法列出O到每个目标点的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最短路径由圆弧和直线组成,求出圆弧和直线的长就能求得路径,通过建立优化模型可求出最短路径。进而联立切线和圆的方程组及运用matlab软件求出各点坐标。

2.2问题二

问题二需要求O 到A 的最短时间,这让我们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路长的问题,还有了速度的问题。已知公式50=v 和2

1.0100

e

1)(ρρ-+=

=v v v

得出直线比转弯

的速度快且转弯速度与圆弧半径有关。我们可通过建立路程和速度的关系方程

求得时间的最优解。

三 模型假设

1、 假设机器人能够抽象成点来处理。

2、 假设机器人能完整的走到终点,中途不会发生故障。

3、 假设机器人在离路障10个单位处不会发生故障,可以正常行走。

四 符号说明

五 模型建立

5.1证明点到直线距离最短理论在最短路问题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起点与终点的连线,判断哪边路径离这条连线距离较近,进而选择出最优路径。如果中间有较多路障的话也可采取分步判断的方法,判断由较近路障附近的

点决定。

如图二,求O 到A 最短路径。正方形对角线为BC ,EE ’,DD ’分别为E,D 到OA 的距离,显然EE ’< DD ’,所以从OA 的上方通过为最短路径。 5.2基本模型求路径(1题) 5.2.1线圆模型 已知O(

为起点,B (

为目标点,D (

和E (

分别为机器人经过拐点分别于隔离危险线拐角小圆弧的切点,圆心为O1(

圆的半径为r ,OB 的长度为a ,OO1的长度为b ,BO1的长度为c ,角度B OO 1∠D OO 11∠

E OO 11∠,D EO 11∠.通过余弦定理可算出,弧长=圆心角*r ,可求出O E D

B 的长度。

由此解法在matlab 编程,可求出已知起点与终点及圆心和半径的所有最短路(见附录10.1)

5.2.2

相交切线模型

当两圆半径相同时,由于半径已知以及K(

,M (,L (我

们很容易求得1231232

2

x x x y y y +?=???+?=??

L

点的坐标已知后用上述线圆模型即可求出弧长

当两圆半径不同时,根据半径比值可算出斜边比值,斜边端点已知,即可求出H

坐标,再利用附录10.1求解可得。

5.2.3平行切线模型

当两圆半径相同时,其中已知O1(

O2(,P (,半径已知,

21

21OO y y K x x '-=

-,

所以切线方程为

11()OO y K x x y C

'=-++

再利用matlab 运算出弧长(详见附录10.1)

C =当两圆半径不同时,两圆心斜率k 可知,K O 120∠=a ,切线斜率

a

k a

k tan 1tan ±=

再利用上述方程式即可求得C ,切线方程与圆联立方程即可求得切点(见附录10.2和10.3),再用线圆模型即可求出路径。 5.3基本模型求拐点(1题)

已知条件为O(O1(DO1=r

设D(x

y),由于两直线垂直即有0))(())((2121=--+--y y y y x x x x

D 点在圆上,与圆的方程联立即可求出D 点。此处先运用matlab 中expand 函数将方程式化解成多项式形式,再用solve 函数求出方程的根即D 点坐标。(详见附录10.2和10.3)

5.3时间模型的建立(2题)

根据线圆模型我们可以知道:若一个机器人穿过的圆弧所在圆的半径已知,则机器人行走的路程就是可求得。由于机器人在转弯时的速度是关于半径(r )的函数,再根据“时间(T )=路程(S )/速度(V )”,我

们可以求出时间(T )关于半径(r )的函数关系式。已知直线行走的速度和转弯行走速度的关系式,5

0=v 2

1.0100

e

1)(ρρ-+=

=v v v ,可以建立一个自变量为

r 的关于时间的函数,通过求导让函数值等于0,可以得出r 的解,从而确定最短时间。我们根据对前面路程的求解,可以判断机器人在转弯时所走的弧形路程相对于直线路程是很小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当机器人以最短的时间走到目标点时,它所经过的路线与它以最短的路程所走的路线大致一样。

求函数表达式具体过程: 如图:已知O (x1,y1) B=(x2,y2) O1=(x3,y3),点D ,点E 分别为圆的切点, 设圆的半径为r,求出O-- B 的时间。 求解过程:

L1^2=(x2-x1)^2+(y2-x1)^2 L2^2=(x3-x2)^2+(y3-y2^2 L3^2=(x3-x1)^2+(y3-y1)^2

设∠O, O1,B 为a, ∠D,O1,O 为b ,∠E,O1,B 为c , cos(a) =(L3^2- L2^2- L1^2)/2*L1*L2 a=arccos(L3^2- L2^2- L1^2)/2*L1*L2 b=arccos(r/L1) c=arcos(r/L2)

弧长DE=r*(2*pi-a-b-c) V=v0/5*(1+e^(10-0.1^2)) 时间T1=(L1^2-r^2)^(1/2)/v0

T2=(L2^2-r^2)^(1/2)/v0 T3=弧长DE/V Tzong=T1+T2+T3

在求出时间关于半径的方程后,我们可数值解法求解最短时间。我们知道半径的大小影响了时间的长短,半径的长度是大于10的实数,我们可以先让自变量(半径)比较大范围的有序变化(因为自变量的范围不大),求出对应的时间。再观察时间随半径变化的规律,得出最短时间时所对应的时间,就可以确定最短时间就在所得时间点的附件摆动。为了能更精确的求出最短时间,我们继续以比上次取值小的值在所求的点的附近做有序的加减。以此类推,经过多轮对时间的取值,就可以解出比较精确的解。

六、模型求解

6.1.1 O —— A 的最短距离

如图:D 1(70.5060,213.1406)D 2(76.6064,219.4066) 弧OA 的长等于两条切线(OD 1,D 2A )与弧(D 1,D 2)的和 通过用matlab 计算可知:

● O ——A 的最短距离为471.0372 6.1.2 O —— B 的最短距离

如图

E 1(50.1353,301.6396)E 2(52.198,306.252)E 3(142.198,441.252)E 4(147.709,444.733)

F 1(222.29,406.264)F 2(230,470)F 3(230,530)F 4(225.4967,538.3538)

G 1(144.5033,591.6462)G 2(140.6916,596.3458) 同理如上,通过用matlab 计算可知: O B 的最短距离为838.0466 ——C 的最短距离

如图

D 1(70.5060,213.1406) D

3

(75.736,219.044)

L 1(395.798,339.055)L

2

(397.709,339.736)

K 1(568.331,372.115)K

2

(600.019,387.588)

J 1(727.7178,710.2822)J

2

(730,600)J

3

(730,520)J

4

(727.802,606.252)

同理如上,通过用matlab计算可知:O_C的最短距离为1085.7531

如图

G 3(270.5862,689.9828)G

4

(272,689.7980)

H 1(368.8934,670.0614)H

2

(370,670)H

3

(430,670)H

4

(435.5878,671.7068)

I 1(534.4122,738.2932)I

2

(540,740)I

3

(670,740)I

4

(679.7673,732.1447)

F

5

(229.4472,533.2789)

同理如上,通过用matlab计算可知:

A B的最短距离为454.3989

B C的最短距离为823.4609

O A B C O的最短距离为2834.6591 6.2问题二的求解:

如图:

已知:坐标点O (0,0),A (300 ,300),O1(80,210)

根据上面模型,将三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我们可以得到半径(r )关于时间(t)的方程:

))7221

.224arccos()3201.256arccos(1577.22)(1(51567577550500)1.010(222r

r e r r r r ---++-+--π

根据上面算出的方程,表示如图

注:左右下图的均纵轴为5倍的时间t ,为了便于比较不同时间下时间的大小。

当时间t取值为10,11,12,13,14时,由图可以看到r=12时,时间5*t为最小,故而判断精确值在12的附近。

图示中在半径r=11.5时,时间最短

图示中r=11 .505时,时间最短

当半径r=11.5045时,时间最短

上图为给半径r规律性赋值的过程

解得:半径(r)=11.504时,

最短时间(t)=98606004 。

七、模型推广

7.1 问题深入分析

在本题中有十二个障碍物,按照线圆结构画出从起点到达目标点的路径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穷举法把这些路径列出来,然后比较大小取最小者即可,但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个区域内有n个障碍物,那么按照线圆结构从起点到达目标点的可能路径就有无数多条,这时我们如果再采用穷举法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寻求新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上述分析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先求出所有的切线,包括出发点和目标点到所有圆弧的切线以及所有圆弧与圆弧之间的切线,然后把这且曲线看成是图6.11中的,给这些定点赋一个等于切线长度的权值,如果某两条切线有一个公切圆弧,则代表这两条曲线的顶点是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边上的权值等于这两条切线之间的劣弧长度。然后在这张图中加一个源点和终点,那么在所有代表出发点与其它圆弧之间切线的顶点与源点连成一条边,权值均为0,同理在所有代表目标点到其它圆弧切线的顶点与终点连成一条边,权值均为0,这样题目就转化成了求源点到达终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了,这里最短路径就是指经过所有顶点与边的权值之和最小。我们可以采用Dijkstra算法进行求解。

7.2 模型的进一步求解

根据6.1的分析,在有若干个障碍物的区域中,我们把按照线圆结构画出从出发点到目标点的路径图依据6.1中的想法转换成了下面这张图,图中的A和G 点就是添加的源点和终点,其它节点均是出发点和目标点到圆弧的切线和圆弧与圆弧之间的切线转化而成,依据Dijkstra算法求得最短路径。

八模型评价

8.1模型优点

(1)在本题中,我们对该模型进行优化是通过一些指标进行评判的,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2)在构造数学模型时我们给出了客观的理由和数据,避免了过分的主观判断;(3)本文利用枚举和数学编程的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运用多个方案对路径进行优化,在相对优化之中取得最优解,最后达到题目所要求的最优解;(4)该模型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机器人的基本避障问题,使得机器人在工业,医学,建筑,军事等领域发挥应有的基本作用;

8.2模型缺点

(1)由于分析时间限制和能力水平有限,加上计算量大且复杂,得到的不一定是最佳结果。

(2)题中所涉及的各项比较、判断直到结果的得出都是粗糙的,不适用于精度要求很高的问题。

(3)在障碍物较多时形状不规则时,模型需要进一步改进。

(4)不可避免的具有主观性。

九参考文献

[1] 冯俊,数据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邦迪,图论及其应用,西安:西安科学出版社, 1984

[3] 刘来福,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 赵东方,数学模型与计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十附录

本题的计算量较大,我们用matlab软件来解决此问题

10.1该程序用于解决已知起点,终点,相切圆圆心,可以求得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长

function zongchang=zongchang(K,M,L,r)

KL=sqrt((K(1)-L(1))^2+(K(2)-L(2))^2);

KM=sqrt((K(1)-M(1))^2+(K(2)-M(2))^2);

LM=sqrt((L(1)-M(1))^2+(L(2)-M(2))^2);

alpha1=acos((KM^2+LM^2-KL^2)/(2*KM*LM));

alpha2=acos(r/KM);

alpha3=acos(r/LM);

alpha4=2*pi-alpha1-alpha2-alpha3;

KS1=sqrt(KM^2-r^2);

S2L=sqrt(LM^2-r^2);

S1S2hu=r*alpha4;

result=KS1+S1S2hu+S2L

result=KS1

result=S2L

result=S1S2hu

10.2该程序用于解决多项式的展开问题,以便在solve函数中求切点

举例:求4个具体方程的多项式的展开式

function new=shijian(x1,x2,y1,y2)

syms x1 x2 y1 y2

f1=(0-x1)*(80-x1)+(0-y1)*(210-y1);

f2=(x1-80)^2+(y1-210)^2-100;

f3=(320-x2)*(370-x2)+(680-y2)*(680-y2);

f4=(x2-370)^2+(y2-680)^2-100;

f11=expand(f1)

f22=expand(f2)

f33=expand(f3)

f44=expand(f4)

10.3该程序用于解决多元多次方程的求解问题

举例:

[x,y]=solve('-80*x1+x1^2-210*y1+y1^2','x1^2-160*x1+50400-420*y1+y1^2' )

数学建模典型例题

一、人体重变化 某人的食量是10467焦/天,最基本新陈代谢要自动消耗其中的5038焦/天。每天的体育运动消耗热量大约是69焦/(千克?天)乘以他的体重(千克)。假设以脂肪形式贮存的热量100% 地有效,而1千克脂肪含热量41868焦。试研究此人体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问题分析 人体重W(t)随时间t变化是由于消耗量和吸收量的差值所引起的,假设人体重随时间的变化是连续变化过程,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在△t时间内体重W的变化值列出微分方程。 二、模型假设 1、以脂肪形式贮存的热量100%有效 2、当补充能量多于消耗能量时,多余能量以脂肪形式贮存 3、假设体重的变化是一个连续函数 4、初始体重为W0 三、模型建立 假设在△t时间内: 体重的变化量为W(t+△t)-W(t); 身体一天内的热量的剩余为(10467-5038-69*W(t)) 将其乘以△t即为一小段时间内剩下的热量; 转换成微分方程为:d[W(t+△t)-W(t)]=(10467-5038-69*W(t))dt; 四、模型求解 d(5429-69W)/(5429-69W)=-69dt/41686 W(0)=W0 解得: 5429-69W=(5429-69W0)e(-69t/41686) 即: W(t)=5429/69-(5429-69W0)/5429e(-69t/41686) 当t趋于无穷时,w=81; 二、投资策略模型 一、问题重述 一家公司要投资一个车队并尝试着决定保留汽车时间的最佳方案。5年后,它将卖出所有剩余汽车并让一家外围公司提供运输。在策划下一个5年计划时,这家公司评估在年i 的开始买进汽车并在年j的开始卖出汽车,将有净成本a ij(购入价减去折旧加上运营和维修成本)ij

2012年数学建模机器人避障问题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直线逼近法等规律来解决机器人避障问题.对于问题一:要求最短路径运用直线逼近法证得圆弧角三角形定理,得出结论:若一大圆弧角三角形完全包括另一小圆弧角三角形,则该三角形曲线周长必大于小的三角形周长.那么可知机器人在曲线过弯时,选择最小半径可满足路径最短,即为10个单位半径,通过观察可得可能的所有曲线,通过仅考虑直线段的大致筛选选出总长较小、长度相近(之差小于100)的曲线,然后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对相关切点,进而求出各直线、曲线的长度,求和可得最段路线.对于问题二:通过对机器人过弯规律2 1.0100 e 1)(ρ ρ-+= =v v v 的分析可知,当过弯 半径13ρ=时,机器人速度达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再大就无变化了,那么可分两种情况考虑:1)当13ρ>时,过弯速度无变化,但由圆弧角三角形定理可知,此时随着ρ的不断变大,其路线总长不断变大,这时ρ越小O A →所用时间最短;2)当13ρ≤时,统计计算ρ分别为10、11、12、13时,过弯速度v 也不断变化,计算所用时间发现随ρ不断变大,O A →所用时间越短,此时当13ρ=时,时间最短.综合上述可知:当 13ρ=时,时间最短. 关键词: 质点机器人 安全范围 直线逼近法 圆弧角三角形定理 10单位半径

1 问题重述 在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中,在原点O(0, 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其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 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 2100.11 0()(1e ) v v v ρρ--==+,其中ρ是转弯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将发 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下面建立机器人从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数学模型.对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具体计算: (1) 机器人从O(0, 0)出发,O→A 、O→B 、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 (2) 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2 问题分析 2.1问题一: 该问题要求路径最短,即不要求速度与时间,则可认为以最小半径10的圆过弯. 如图2.1所示:由圆弧角三角形定理(简单证明见模型准备5.3)可知过弯时,只有采用10单位半径过弯时,才会使得过弯路径最短,因此解决问题一的过弯拐角问题均采用10单位半径过弯路径. 2.2问题二: 由于O→A 过程中,机器人至少要经过一

数学建模期末考试A试的题目与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2012-2013学年第 二 学期 考试科目:数学建模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姓名 年级专业 一篮白菜从河岸一边带到河岸对面,由于船的限制,一次只能带 一样东西过河,绝不能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将狼和羊放在一起;羊和白菜放在一起,怎样才能将它们安全的带到河对岸去? 建立多步决策模型,将人、狼、羊、白菜分别记为i = 1,2,3,4,当i 在此岸时记x i = 1,否则为0;此岸的状态下用s =(x 1,x 2,x 3,x 4)表示。该问题中决策为乘船方案,记为d = (u 1, u 2, u 3, u 4),当i 在船上时记u i = 1,否则记u i = 0。 (1) 写出该问题的所有允许状态集合;(3分) (2) 写出该问题的所有允许决策集合;(3分) (3) 写出该问题的状态转移率。(3分) (4) 利用图解法给出渡河方案. (3分) 解:(1) S={(1,1,1,1), (1,1,1,0), (1,1,0,1), (1,0,1,1), (1,0,1,0)} 及他们的5个反状(3分) (2) D = {(1,1,0,0), (1,0,1,0), (1,0,0,1), (1,0,0,0)} (6分) (3) s k+1 = s k + (-1) k d k (9分) (4)方法:人先带羊,然后回来,带狼过河,然后把羊带回来,放下羊,带白菜过去,然后再回来把羊带过去。 ?或: 人先带羊过河,然后自己回来,带白菜过去,放下白菜,带着羊回来,然后放下羊,把狼带过去,最后再回转来,带羊过去。 (12分) 1、 二、(满分12分) 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在高度和体重方面差别很大,请就下面两种假设,建立一个举重能力和体重之间关系的模型: (1) 假设肌肉的强度和其横截面的面积成比例。6分 (2) 假定体重中有一部分是与成年人的尺寸无关,请给出一个改进模型。6分 解:设体重w (千克)与举重成绩y (千克) (1) 由于肌肉强度(I)与其横截面积(S)成比例,所以 y ?I ?S 设h 为个人身高,又横截面积正比于身高的平方,则S ? h 2 再体重正比于身高的三次方,则w ? h 3 (6分) ( 12分) 14分) 某学校规定,运筹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至少学

最新数学建模习题答案资料

数学建模部分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地质大学 能源学院 华文静 1.在稳定的椅子问题中,如设椅子的四脚连线呈长方形,结论如何? 解: 模型假设 (1) 椅子四条腿一样长,椅脚与地面接触处视为一点,四脚的连线呈长方形 (2) 地面高度是连续变化的,沿任何方向都不会出现间断(没有像台阶那样的情况), 即从数学角度来看,地面是连续曲面。这个假设相当于给出了椅子能放稳的必要条件 (3) 椅子在任何位置至少有三只脚同时着地。为了保证这一点,要求对于椅脚的间 距和椅腿的长度而言,地面是相对平坦的。因为在地面上椅脚间距和椅腿长度的尺寸大小相当的范围内,如果出现深沟或凸峰(即使是连续变化的),此时三只脚是无法同时着地的。 模型建立 在上述假设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变量,把椅子四只脚同时着地表示出来。首先,引入合适的变量来表示椅子位置的挪动。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要把椅子通过挪动放稳,通常有拖动或转动椅子两种办法,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平移与旋转变换。然而,平移椅子后问题的条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所以用平移的办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可尝试将椅子就地旋转,并试图在旋转过程中找到一种椅子能放稳的情形。 注意到椅脚连线呈长方形,长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绕它的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椅子仍在原地。把长方形绕它的对称中心旋转,这可以表示椅子位置的改变。于是,旋转角度θ这一变量就表示了椅子的位置。为此,在平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解决问题。 设椅脚连线为长方形ABCD,以对角线AC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对称中心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椅子绕O 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角度θ后,长方形ABCD 转至A1B1C1D1的位置,这样就可以用旋转角)0(πθθ≤≤表示出椅子绕点O 旋转θ后的位置。 其次,把椅脚是否着地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当椅脚与地面的竖直距离为零时,椅脚就着地了,而当这个距离大于零时,椅脚不着地。由于椅子在不同的位置是θ的函数,因此,椅脚与地面的竖直距离也是θ的函数。 由于椅子有四只脚,因而椅脚与地面的竖直距离有四个,它们都是θ的函数,而由假设(3)可知,椅子在任何位置至少有三只脚同时着地,即这四个函数对于任意的θ,其函数值至少有三个同时为0。因此,只需引入两个距离函数即可。考虑到长方形ABCD 是对称中心图形,绕其对称中心O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长方形位置不变,但A,C 和B,D 对换了。因此,记A ,B 两脚与地面竖直距离之和为)(θf ,C,D 两脚之和为 )(θg ,其中[]πθ,0∈,使得)()(00θθg f =成立。 模型求解 如果0)0()0(== g f ,那么结论成立。

数学建模典型例题(二)

6 小行星的轨道模型 问题 一天文学家要确定一颗小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他在轨道平面内建立以太阳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在两坐标轴上取天文测量单位(一天文单位为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1.4959787×1011m ).在5个不同的时间对小行星作了5次观察,测得轨道上5个点的坐标数据如表6.1. 表6.1 坐标数据 由Kepler (开普勒)第一定律知,小行星轨道为一椭圆.现需要建立椭圆的方程以供研究(注:椭圆的一般方程可表示为 012225423221=+++++y a x a y a xy a x a . 问题分析与建立模型 天文学家确定小行星运动的轨道时,他的依据是轨道上五个点的坐标数据: (x 1, y 1), (x 2, y 2), (x 3, y 3), (x 4, y 4), (x 5, y 5). 由Kepler 第一定律知,小行星轨道为一椭圆.而椭圆属于二次曲线,二次曲线的一般方程为012225423221=+++++y a x a y a xy a x a .为了确定方程中的五个待定 系数,将五个点的坐标分别代入上面的方程,得 ???? ?????-=++++-=++++-=++++-=++++-=++++.122212221222122212225554253552251454424344224 135342 3333223125242 232222211514213112211y a x a y a y x a x a , y a x a y a y x a x a ,y a x a y a y x a x a ,y a x a y a y x a x a ,y a x a y a y x a x a 这是一个包含五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写成矩阵

机器人避障优化模型讲解

机器人避障优化模型 摘要 “机器人避障问题”是在一个规定的区域范围内,有12个位置各异、形状不同的障碍物分布,求机器人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途中的若干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及其最短时间,其中必须考虑如圆与切线的关系等问题。基于优化模型,对于题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两个问题都用合适的数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解答和处理,以此建立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 问题一,要求建立机器人从原点出发到达以区域中另一点为终点的最短路径模型。机器人的避障路径规划主要包括环境建模、路径搜索、路径平滑等环节,针对本题的具体情况,首先对图形进行分析,并用AutoCAD 软件进行环境建模,使其在障碍物外围延伸10个单位,然后考虑了障碍物对路径安全的影响再通过蚁群算法来求它的的最短路径,由于此时最短路径中存在转弯路径,需要用人工势场法进行路径平滑处理,从而使它的最短路径在蚁群算法算出的结果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缩短其路径,从而存在机器人以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使其避障的路径达到最短,在最终求解时,通过matlab 软件求其最优解。 问题二,仿照问题一机器人避障路径规划的基本环节所建立的一般模型,再根据题二所提出的具体问题,建立机器人从O (0,0)出发,使达到A 的最短时间路径模型。其中已知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 2 1.0100 e 1)(ρρ-+= =v v v ,其中ρ是转弯半径,并有ν为增函数。且有0νν<恒成立,则可 知行走路径应尽量减少走圆弧,且可时间由走两段直线加圆弧的时间之和。 关键词: 最短路径 蚁群算法 人工势场法 机器人避障

2012年高教社杯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

机器人避 障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12个不同形状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途中的若干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多种情形,寻找出一条恰当的从给出发点到目标点的运动路径使机器人在运动中能安全、无碰撞的绕过障碍物而使用的路径和时间最短。由于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所以只要给定的出发点到目标点存在至少一个障碍物,我们都可以认为最短路径一定是由线和圆弧所组成,因此我们建立了切线圆结构,这样无论路径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切线圆结构来求解。在没有危险碰撞的情况下,圆弧的半径越小,路径应该越短,因此我们尽量选择最小的圆弧半径以达到最优。对于途中经过节点的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拐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的形式,另一种是适当扩大拐点处的转弯半径,使得机器人能够沿直线通过途中的目标点。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对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求解,把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用lingo 工具箱求解得出了机器人从O(0,0)出发,O→A、O→B、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利用matlab 中的fminbnd 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出了机器人从O(0,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本文提出一种最短切线圆路径的规划方法,其涉及的理论并不高深,只是应用了几何知识和计算机程序、数学工具计算,计算简易,便于实现,能搞提高运行效率。 问题一 O→A 最短路径为:OA L =471.0372 O→B 最短路径为:=1OB L 853.8014 O→C 最短路径为:4OC L =1054.0 O→A→B→C→O 最短路径为: 问题二机器人从O(0,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最短时间是94.5649,圆弧的半径是11.5035,路径长4078.472=OA L 关键词最短路径;避障路径;最优化模型;解析几何;数学工具 一、问题重述 图1是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图,在原点O(0,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如下表:

数学建模期末考试2018A试的题目与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考试科目:数学建模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一、(满分12分)一人摆渡希望用一条船将一只狼.一只羊.一篮白菜从河岸一边带到河岸对面.由于船的限制.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绝不能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将狼和羊放在一起;羊和白菜放在一起.怎样才能将它们安全的带到河对岸去? 建立多步决策模型,将人、狼、羊、白菜分别记为i = 1.2.3.4.当i在此岸时记x i = 1.否则为0;此岸的状态下用s = (x1.x2.x3.x4)表示。该问题中决策为乘船方案.记为d = (u1, u2, u3, u4).当i 在船上时记u i = 1.否则记u i = 0。 (1) 写出该问题的所有允许状态集合;(3分) (2) 写出该问题的所有允许决策集合;(3分) (3) 写出该问题的状态转移率。(3分) (4) 利用图解法给出渡河方案. (3分) 解:(1) S={(1,1,1,1), (1,1,1,0), (1,1,0,1), (1,0,1,1), (1,0,1,0)} 及他们的5个反状(3分) (2) D = {(1,1,0,0), (1,0,1,0), (1,0,0,1), (1,0,0,0)} (6分) (3) s k+1 = s k + (-1) k d k (9分) (4)方法:人先带羊.然后回来.带狼过河.然后把羊带回来.放下羊.带白菜过去.然后再回来把羊带过去。 或: 人先带羊过河.然后自己回来.带白菜过去.放下白菜.带着羊回来.然后放下羊.把狼带过去.最后再回转来.带羊过去。(12分) . .

200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优秀论文(出题人亲作)

200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B 题参考答案 注意:以下答案是命题人给出的,仅供参考。各评阅组应根据对题目的理解及学生的解答,自主地进行评阅。 问题分析: 本题目与典型的运输问题明显有以下不同: 1. 运输矿石与岩石两种物资; 2. 产量大于销量的不平衡运输; 3. 在品位约束下矿石要搭配运输; 4. 产地、销地均有单位时间的流量限制; 5. 运输车辆每次都是满载,154吨/车次; 6. 铲位数多于铲车数意味着最优的选择不多于7个产地; 7. 最后求出各条路线上的派出车辆数及安排。 运输问题对应着线性规划,以上第1、2、3、4条可通过变量设计、调整约束条件实现; 第5条使其变为整数线性规划;第6条用线性模型实现的一种办法,是从1207 10 C 个整数规划中取最优的即得到最佳物流;对第7条由最佳物流算出各条路线上的最少派出车辆数(整数),再给出具体安排即完成全部计算。 对于这个实际问题,要求快速算法,计算含50个变量的整数规划比较困难。另外,这是一个二层规划,第二层是组合优化,如果求最优解计算量较大,现成的各种算法都无能为力。于是问题变为找一个寻求近优解的近似解法,例如可用启发式方法求解。 调用120次整数规划可用三种方法避免:(1)先不考虑电铲数量约束运行整数线性规划,再对解中运量最少的几个铲位进行筛选;(2)在整数线性规划的铲车约束中调用sign 函数来实现;(3)增加10个0-1变量来标志各个铲位是否有产量。 这是一个多目标规划,第一问的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总运量(吨公里)最小,第二层是出动卡车数最少,从而实现运输成本最小。第二问的目标有:岩石产量最大;矿石产量最大;运量最小,三者的重要性应按此序。 合理的假设主要有: 1. 卡车在一个班次中不应发生等待或熄火后再启动的情况; 2. 在铲位或卸点处因两条路线(及以上)造成的冲突时,只要平均时间能完成任务即 可,不进行排时讨论; 3. 空载与重载的速度都是28km/h ,耗油相差却很大,因此总运量只考虑重载运量; 4. 卡车可提前退出系统。 符号:x ij ~ 从i 号铲位到j 号卸点的石料运量 单位 吨; c ij ~ 从i 号铲位到j 号卸点的距离 公里; T ij ~ 从i 号铲位到j 号卸点路线上运行一个周期平均所需时间 分; A ij ~ 从i 号铲位到j 号卸点最多能同时运行的卡车数 辆; B ij ~ 从i 号铲位到j 号卸点路线上一辆车最多可以运行的次数 次; p i ~ i 号铲位的矿石铁含量。 % p =(30,28,29,32,31,33,32,31,33,31) q j ~ j 号卸点任务需求 吨 q =(1.2,1.3,1.3,1.9,1.3)*10000

数学建模课程及答案.

《数学建模课程》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 设开始时的人口数为0x ,时刻t 的人口数为)(t x ,若人口增长率是常数r ,那麽人口增长问题的马尔萨斯模型应为 。 2. 设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函数是,1200)(25)(+-=t p t Q 而供给量函数是 3600)1(35)(--=t p t G ,其中)(t p 为该商品的价格函数,那麽该商品的均衡价格 是 。 3. 某服装店经营的某种服装平均每天卖出110件,进货一次的手续费为200元,存储费用为每件0.01元/天,店主不希望出现缺货现象,则最优进货周期与最优进货量分别为 。 4. 一个连通图能够一笔画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5.设开始时的人口数为0x ,时刻t 的人口数为)(t x ,若允许的最大人口数为m x ,人口增长率由sx r x r -=)(表示,则人口增长问题的罗捷斯蒂克模型为 . 6. 在夏季博览会上,商人预测每天冰淇淋销量N 将和下列因素有关: (1)参加展览会的人数n ; (2)气温T 超过C 10; (3)冰淇淋的售价p . 由此建立的冰淇淋销量的比例模型应为 . 7、若银行的年利率是x %,则需要 时间,存入的钱才可翻番. 若每个小长方形街路的 8. 如图是一个邮路,邮递员从邮局A 出发走遍所有长方形街路后再返回邮局. 边长横向均为1km ,纵向均为2km ,则他至少要走 km.. A 9. 设某种新产品的社会需求量为无限,开始时的生产量为100件,且设产品生产的增长率控制在0.1,t 时刻产品量为)(t x ,则)(t x = . 10. 商店以10元/件的进价购进衬衫,若衬衫的需求量模型是802,Q p p =-是销售单价(元/件),为获得最大利润,商店的出售价是 . 二、分析判断题 1.从下面不太明确的叙述中确定要研究的问题,需要哪些数据资料(至少列举3个),要做些甚麽建模的具体的前期工作(至少列举3个) ,建立何种数学模型:一座高层办公楼有四部电梯,早晨上班时间非常拥挤,该如何解决。

数学建模例题及解析

。 例1差分方程—-资金的时间价值 问题1:抵押贷款买房——从一则广告谈起 每家人家都希望有一套(甚至一栋)属于自己的住房,但又没有足够的资金一次买下,这就产生了贷款买房的问题。先看一下下面的广告(这是1991年1月1日某大城市晚报上登的一则广告),任何人看了这则广告都会产生许多疑问,且不谈广告中没有谈住房面积、设施等等,人们关心的是:如果一次付款买这栋房要多少钱呢?银行贷款的利息是多少呢?为什么每个月要付1200元呢?是怎样算出来的?因为人们都知道,若知道了房价(一次付款买房的价格),如果自己只能支付一部分款,那就要把其余的款项通过借贷方式来解决,只要知道利息,就应该可以算出五年还清每月要付多少钱才能按时还清贷款了,从而也就可以对是否要去买该广告中所说的房子作出决策了。现在我们来进行数学建模。由于本问题比较简单无需太多的抽象和简化。 a。明确变量、参数,显然下面的量是要考虑的: 需要借多少钱,用记; 月利率(贷款通常按复利计)用R记; 每月还多少钱用x记; 借期记为N个月。 b.建立变量之间的明确的数学关系。若用记第k个月时尚欠的款数,则一个月后(加上利息后)欠款 , 不过我们又还了x元所以总的欠款为 k=0,1,2,3, 而一开始的借款为.所以我们的数学模型可表述如下 (1) c. (1)的求解。由

(2)这就是之间的显式关系。 d.针对广告中的情形我们来看(1)和(2)中哪些量是已知的。N=5年=60个月,已知;每月还款x=1200元,已知A.即一次性付款购买价减去70000元后剩下的要另外去借的款,并没有告诉你,此外银行贷款利率R也没告诉你,这造成了我们决策的困难.然而,由(2)可知60个月后还清,即,从而得 (3) A和x之间的关系式,如果我们已经知道银(3)表示N=60,x=1200给定时0 A。例如,若R=0.01,则由(3)可算得行的贷款利息R,就可以算出0 53946元。如果该房地产公司说一次性付款的房价大于70000十53946=123946元的话,你就应自己去银行借款。事实上,利用图形计算器或Mathematica这样的 数学软件可把(3)的图形画出来,从而可以进行估算决策。以下我们进一步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注1问题1标题中“抵押贷款”的意思无非是银行伯你借了钱不还,因而要你用某种不动产(包括房子的产权)作抵押,即万一你还不出钱了,就没收你的不动产。 例题1某高校一对年青夫妇为买房要用银行贷款60000元,月利率0.01,贷款期25年=300月,这对夫妇希望知道每月要还多少钱,25年就可还清。假设这对

全国数学建模大赛题目

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A题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 通常加油站都有若干个储存燃油的地下储油罐,并且一般都有与之配套的“油位计量管理系统”,采用流量计和油位计来测量进/出油量与罐内油位高度等数据,通过预先标定的罐容表(即罐内油位高度与储油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实时计算,以得到罐内油位高度和储油量的变化情况。 许多储油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地基变形等原因,使罐体的位置会发生纵向倾斜和横向偏转等变化(以下称为变位),从而导致罐容表发生改变。按照有关规定,需要定期对罐容表进行重新标定。图1是一种典型的储油罐尺寸及形状示意图,其主体为圆柱体,两端为球冠体。图2是其罐体纵向倾斜变位的示意图,图3是罐体横向偏转变位的截面示意图。 请你们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解决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的问题。 (1)为了掌握罐体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利用如图4的小椭圆型储油罐(两端平头的椭圆柱体),分别对罐体无变位和倾斜角为α=4.10的纵向变位两种情况做了实验,实验数据如附件1所示。请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罐体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并给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cm的罐容表标定值。 (2)对于图1所示的实际储油罐,试建立罐体变位后标定罐容表的数学模型,即罐内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纵向倾斜角度α和横向偏转角度β)之间的一般关系。请利用罐体变位后在进/出油过程中的实际检测数据(附件2),根据你们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变位参数,并给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0cm的罐容表标定值。进一步利用附件2中的实际检测数据来分析检验你们模型的正确性与方法的可靠性。 附件1:小椭圆储油罐的实验数据 附件2:实际储油罐的检测数据 地平线油位探针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最短路径分析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最短路径分析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主要讨论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12个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若干目标点最终到达出发点的两种情况。采用传统的避障方法——切线图法。建立了线圆结构,这样任何路径,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线圆结构来求解。对于途中经过节点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在转弯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以节点为切点的形式。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方案进行求解。 问题一:把路径分解成若干个线圆结构来求解,然后把可能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最终得出最短路径: A O→最短路径为:471.0 O→最短路径为:869.5 B O→最短路径为:1093.3 C 对于O → → →我们将A、B、C看作切点,同样采用线圆结构 C B A O→ 计算。 O→ → → →最短路径为:2827.1 A O C B 问题二:考虑避障路径和转弯速度,我们建立时间与路径之间的模型,用MATLAB软件求出最优解。当转弯半径为11.5的时候,可以得出最短时间为:T=94.3 关键词最优化模型避障路径线圆结构切线图法

一、问题重述 本文是求一个机器人在800×800的平面场景图中避开障碍物,建立从原点O(0, 0)点处出发达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模型。即求:1、O→A 、O→B 、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2、O →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机器人在行走时的要求是:1、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2、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障碍物的分布如图1)3、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要求目标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4、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5、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 度为2 1.0100 e 1)(ρρ-+==v v v ,其中ρ是转弯半径。 已知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图中各个点 的坐标见下表。 图1 编号 障碍物名称 左下顶点坐标 其它特性描述 1 正方形 (300, 400) 边长200 2 圆形 圆心坐标(550, 450),半径70 3 平行四边形 (360, 240) 底边长140,左上顶点坐标(400, 330)

数学建模课后答案

第一章 4.在1、3节“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不”的假设条件中,将四脚的连线呈正方形改为长方形,其余不变。试构造模型并求解。 答:相邻两椅脚与地面距离之与分别定义为)()(a g a f 和。f 与g 都就是连续函数。椅子在任何位置至少有三只脚着地,所以对于任意的a ,)()(a g a f 和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不妨设0)0(,0)0(g >=f 。当椅子旋转90°后,对角线互换,0π/2)(,0)π/2(>=g f 。这样,改变椅子的位置使四只脚同时着地。就归结为证明如下的数学命题: 已 知 a a g a f 是和)()(的连续函数,对任意 0)π/2()0(,0)()(,===?f g a g a f a 且,0)π/2(,0)0(>>g f 。证明存在0a ,使0)()(00==a g a f 证:令0)π/2(0)0(),()()(<>-=h h a g a f a h 和则, 由g f 和的连续性知h 也就是连续函数。 根据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 必存在0a (0<0a <π/2)使0)(0=a h ,即0)()(00==a g a f 因为0)()(00=?a g a f ,所以0)()(00==a g a f

8 第二章

10.用已知尺寸的矩形板材加工半径一定的圆盘,给出几种简便有效的排列方法,使加工出尽可能多的圆盘。

第三章 5.根据最优定价模型 考虑成本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减少,则设 kx q x q -=0)( (1)k 就是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成本的降低 , 销售量x 与价格p 呈线性关系0,,>-=b a bp a x (2) 收入等于销售量乘以价格p :px x f =)( (3) 利润)()()(x q x f x r -= (4) 将(1)(2)(3)代入(4)求出 ka q kbp pa bp x r --++-=02)( 当k q b a ,,,0给定后容易求出使利润达到最大的定价*p 为 b a kb ka q p 2220*+--=

数学建模优化问题经典练习

1、高压容器公司制造小、中、大三种尺寸的金属容器,所用资源为金属板、劳 万元,可使用的金属板有500t,劳动力有300人/月,机器有100台/月,此外,不管每种容器制造的数量是多少,都要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小号为100万元,中号为150万元,大号为200万元,现在要制定一个生产计划,使获得的利润为最大, max=4*x1+5*x2+6*x3-100*y1-150*y2-200*y3; 2*x1+4*x2+8*x3<=500; 2*x1+3*x2+4*x3<=300; 1*x1+2*x2+3*x3<=100; @bin(y1); @bin(y2); @bin(y3); y1+y2+y3>=1;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300.0000 Extended solver steps: 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100.0000 0.000000 X2 0.000000 3.000000 X3 0.000000 6.000000 Y1 1.000000 100.0000 Y2 0.000000 150.0000 Y3 0.000000 200.0000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 1 300.0000 1.000000 2 300.0000 0.000000 3 100.0000 0.000000 4 0.000000 4.000000 5 0.000000 0.000000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解题分析(建模集训)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解题分析 摘要:本文对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最短路的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证明,建立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的几何模型,对最短时间路径问题通过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有效地解决了转弯半径、圆弧圆心位置和行走时间等问题。 关键词: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几何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机器人的应用中如何使机器人在其工作范围内为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寻找一条安全高效的行走路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在一个场景中的各种静态障碍物,研究机器人绕过障碍物到达指定目的地的最短路径问题和最短时间问题。 本文以201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为例进行研究。假设机器人的工作范围为800×800的平面正方形区域(如图1),其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静态障碍物,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如表1): 图1 800×800平面场景图

表1 在原点O(0, 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机器人不能与障碍物发生碰撞,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若碰撞发生,则机器人无法完成行走。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2 1.0100 e 1)(ρρ-+==v v v (ρ是转弯 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将发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场景图中有4个目标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下面我们将研究机器人从O(0, 0)出发,求O→A、O→B、O→C和O→A→B→C→O的最短路径,以及机器人从O(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问题。 2 静态避障问题中机器人行走最短路径的分析 2.1 行走路径的设计 在本例中障碍物有4种不同形状: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考虑到机器人

数学建模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课后习题6. 利用1.5节药物中毒施救模型确定对于孩子及成人服用氨茶碱能引起严重中毒和致命的最小剂量。 解:假设病人服用氨茶碱的总剂量为a ,由书中已建立的模型和假设得出肠胃中的药量为: )()0(mg M x = 由于肠胃中药物向血液系统的转移率与药量)(t x 成正比,比例系数0>λ,得到微分方程 M x x dt dx =-=)0(,λ(1) 原模型已假设0=t 时血液中药量无药物,则0)0(=y ,)(t y 的增长速度为x λ。由于治疗而减少的速度与)(t y 本身成正比,比例系数0>μ,所以得到方程: 0)0(,=-=y y x dt dy μλ(2) 方程(1)可转换为:t Me t x λ-=)( 带入方程(2)可得:)()(t t e e M t y λμμ λλ ----= 将01386=λ和1155.0=μ带入以上两方程,得: t Me t x 1386.0)(-= )(6)(13866.01155.0---=e e M t y t 针对孩子求解,得: 严重中毒时间及服用最小剂量:h t 876.7=,mg M 87.494=; 致命中毒时间及服用最小剂量:h t 876.7=,mg M 8.4694= 针对成人求解: 严重中毒时间及服用最小剂量:h t 876.7=,mg M 83.945= 致命时间及服用最小剂量:h t 876.7=,mg M 74.1987= 课后习题7. 对于1.5节的模型,如果采用的是体外血液透析的办法,求解药物中毒施救模型的血液用药量的变化并作图。

解:已知血液透析法是自身排除率的6倍,所以639.06==μu t e t x λ-=1100)(,x 为胃肠道中的药量,1386.0=λ )(6600)(t t e e t y λμ---= 1386.0,639.0,5.236)2(,1100,2,====≥-=-λλλu z e x t uz x dt dz t 解得:()2,274.112275693.01386.0≥+=--t e e t z t t 用matlab 画图: 图中绿色线条代表采用体外血液透析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采取血液透析时血液中药物浓度就开始下降。T=2时,血液中药物浓度最高,为236.5;当z=200时,t=2.8731,血液透析0.8731小时后就开始解毒。 第二章 1.用 2.4节实物交换模型中介绍的无差别曲线的概念,讨论以下的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 1)以雇员一天的工作时间和工资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画出雇员无差别曲线族的示意图,解释曲线为什么是那种形状; 2)如果雇主付计时费,对不同的工资率画出计时工资线族,根据雇员的无差别曲线族和雇主的计时工资线族,讨论双方将在怎样的一条曲线上达成协议; 3)雇员和雇主已经达成了协议,如果雇主想使用雇员的工作时间增加到t 2,他有两种

数学建模题目及其答案(疾病诊断)

数学建模疾病的诊断 现要你给出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胃癌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或非胃病者。从胃癌患者中抽 取5人(编号为1-5),从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5人(编号为6-10),以及非胃病者 中抽取5人(编号为11-15),每人化验4项生化指标:血清铜蓝蛋白( X)、 1 蓝色反应( X)、尿吲哚乙酸(3X)、中性硫化物(4X)、测得数据如表1 2 所示: 表1. 从人体中化验出的生化指标 根据数据,试给出鉴别胃病的方法。

论文题目:胃病的诊断 摘要 在临床医学中,诊断试验是一种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好的诊断试验方法将对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和疾病的治疗效果起重要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疾病不断发现新的诊断试验方法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传统的诊断试验方法有生化检测、DNA检测和影像检测等方法。而本文则通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判别分析及SPSS软件的辅助较好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中胃病鉴别的问题。在临床医学上,既提高了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了重要效果,同时也减轻了病人的负担。 判别分析是在分类确定的条件下,根据某一研究对象的各种特征值判别其类型归属问题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按照一定的判别准则,建立一个或多个判别函数,用研究对象的大量资料确定判别函数中的待定系数,并计算判别指标。 首先,由判别分析定义可知,只有当多个总体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时,进行判别分析才有意义,且总体间差异越大,才会使误判率越小。因此在进行判别分析时,有必要对总体多元变量的均值进行是否不等的显著性检验。 其次,利用判别分析中的费歇判别和贝叶斯判别进行判别函数的建立。 最后,利用所建立的判别函数进行回判并测得其误判率,以及对其修正。 本文利用SPSS软件实现了对总体间给类变量的均值是否不等的显著性检验并根据样本建立了相应的费歇判别函数和贝叶斯判别函数,最后进行了回判并测得了误判率,从而获得了在临床诊断中模型,给临床上的诊断试验提供了新方法和新建议。 关键词:判别分析;判别函数;Fisher判别;Bayes判别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胃病诊断中,胃癌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或非胃病患者,为了提高医学上诊断的准确性,也为了减少因误诊而造成的病人死亡率,必须要找出一种最准确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为诊断疾病,必须从人体中提取4项生化指标进行化验,即血

行走机器人避障问题

机器人行走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四个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途中的若干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两种情形。我们通过证明具有圆形限定区域的最短路径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平面上的自然最短路径(即直线段),另一部分是限定区域的部分边界,这两部分是相切的,互相连接的。依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最短路径一定是由线和圆弧做组成,因此我们建立了线圆结构,这样无论路径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线圆结构来求解。对于途中经过节点的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拐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的形式,另一种是适当扩大拐点处的转弯半径,使得机器人能够沿直线通过途中的目标点。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对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求解。 问题一,我们很容易分解成线圆结构来求解,然后把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最终得出最短路径: R→A 最短路径为:70.5076 R→B 最短路径为:107.9587 R→C 最短路径为:102.0514 问题二,我们方案都进行优化,求得最终结果: 第一种方案最短路径为:156.471 第二种方案最短路径为:157.752 关键词最短路径最优化模型避障路径解析几何

一、问题重述 下图是一个100×80的平面场景图,在R(0,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机器人只能在该100×80的范围内活动,图中四个矩形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分别为B1(20,40;5,10)、B2(30,30;10,15)、B3(70,50;15,5)、B4(85,15;5,10),其中B1(20,40;5,10)表示一个矩形障碍物,其中心坐标为(20,40),5表示从中心沿横轴方向左右各5个单位,即矩形沿横轴方向长5×2=10个单位,10表示从中心沿纵轴方向上下各10个单位,即矩形沿纵轴方向长10×2=20个单位,所以,障碍物B1的中心在(20,40),大小为10×20个单位的矩形,其它三个障碍物的描述完全类似。 在平面场景中、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要求目标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个单位),为此,须要确定机器人的最优行走路线——由直线段和圆弧线段组成的光滑曲线,其中圆弧线段是机器人转弯路线,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是与直线相切的一圆形曲线段,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曲线段组成,但每个圆形路线的半径都必须大于某个最小转弯半径,假设为1个单位。另外,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短距离为1个单位,越远越安全,否则将发生碰撞,若碰撞发生,则机器人无法到达目标点,行走失败。请回答如下问题: 1.场景图中有三个目标点A(50,40)、B(75,60)、C(95,20),请用数学建 模的方法给出机器人从R(0,0)出发安全到达每个目标点的最短路线。 2.求机器人从R(0,0)出发,依次安全通过A、B到达C的最短路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