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体建筑教学模型建设方案(姚930)

实体建筑教学模型建设方案(姚930)

实体建筑教学模型建设方案(姚930)
实体建筑教学模型建设方案(姚930)

实体建筑教学模型建设方案

一、主体受力框架及附属部分:包括安全网、井字架、脚手架等留用部分。

该模型建筑面积基础部分559.57平方米,上面按三层算,每层面积305.58平方米,总共1476.31平方米,因模型工程的复杂性、特殊性,按近精装要求制作,造价按1500元/平方计算。

主体受力框架部分造价:1476.31*1500=221.4465万元。

三、信息化助学系统:

1、中控器:26000元

2、显示屏:4300元/个*6个=25800元

3、讲解器:65元/台*100台=65000元

小计:116800元

四、视频引入系统:

视频引入工程预算清单

如果要实现远程教学,教学楼和模型楼都必须是光纤线路才能支持和承载,否则会很卡。以上四项合计:3573831元

教学设计的三种模式及区别

从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分类,可以将众多的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三大类。 三种模式的区别: 以“教”为主即围绕着教师的“教”,该类教学设计不仅是包括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重要要素,而且它也是一个可扩展,可变通的基础模式,它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在原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地改进,生成出各种各类的教学设计模式,为教师灵活应用提供了方便的参考模式。 何克抗教授在1998年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他在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所出现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过分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忽略自主学习设计等偏向后,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是在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式学习,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它的劣势在于不易发挥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正是针对以教为主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其优点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育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思维的理想环境。其主要劣势在于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处理不当甚至有偏离教学目标的危险。 三者流程图: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图1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2018 新版 04-建筑模型 课程教学总结

课程教学总结 课程名称:_模型制作__ 任课教师:___ ______ 一、课程简介 ______本课程是环境艺术的基础专业课,通过介绍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体系,并通过对模型制作程序和方法技能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项目整体项目制作的把控,学习建筑及景观的结构,体验景观建筑的空间感。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层次的景观实践内容,并能够独立完成小型景观空间的模型制作。 二、对教材的简介与评价 教材适合本课程使用,该教材适合本科教育的模块化教学,适合本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体会 ___前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模型制作常用的工具材料,介绍一些经典的模型案例,并去模型工厂实地考察参观,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模型制作的方法,并讲解了一般设计程序及设计方案的基本表达。 后部分带领学生从项目的设计规划及项目的全套制作表现,其中,从选材的教学,施工工艺的演示,对设计图纸的核实,对各个乔木、灌木、山石的设计表现力,都有全方位的演示制作与理论根据讲解,在对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病,教师都给于耐心的讲解与处理,得到学生满意的认同,在制作过程中团队教学与教师协同完成,大家形成热潮涌现的学习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并以展览展示的形式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分析 ____通过课堂理论讲述、典型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确立完整的模型制作的程序、步骤、方法和知识体系,学会景观设计的思考逻辑,并对各种方面的建筑设计及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有所裨益。在最后布置展览成果展示的同时,大家对自己团队做的建筑模型有非常满意的认同,但是在观察模型成果同时,看到了制作工艺上的瑕疵与误差,在跟同等美院级的高校相比,制作工艺上有一定的差别,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能多用机器切割,开孔,少用手工开孔手边,就能解决现有的粗糙问题。_____ 五、改进教学的思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带学生进行项目实地考察,多去景观现场了解逼真的实景布局,多开阔眼界,多去参观高等院校的模型制作实验室,在实验室当中我们多采购一些设备,也要学习外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把模型带入市场加工厂定制局部物件,回来组装安装,这样能在工艺上提高一个层次。

教学设计模式的比较

两种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比较和启示 【摘要】本文根据ADDIE模式就迪克-凯瑞和史密斯-雷根两个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进行比较,就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两个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他们各自的局限性和有待于发展的地方,从而加深对传统教学系统模式的理解和学习。 【关键词】迪克-凯瑞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型 ADDIE 概述 模式是再现显示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么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数百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产生,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具备一些共同的属性。从构成要素来看,所有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都包括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乌美娜);从涉及的步骤来看,所有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都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看,分为三大类: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何克抗,1998)。 我们认为,传统ID模式的发展确实经历过两代,而且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鲜明标志。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在传统ID的四种理论基础中,除学习理论之外的其余三种(即系统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在所有ID模式中的体现都是差不多一样的,即这三种理论对所有ID模式的影响基本相同,只有学习理论在不同ID模式中的体现才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只有以学习理论作为ID模式发展的“分代原则”才是真正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迪克—凯利模式“是I D 1的代表性模式, 由W. D i c k和L .C a r e y 于 1 9 7 8年提出,见图1 。这一模式最大特点是最接近教师们的实际教学,即在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条件下,研究如何传递教学信息,系统性强,步骤和环节环环相扣,易于操作。I D 2的代表性模式首推“史密斯-雷根模式“,由P . L . S m i t h和T . J . R a g a n于 1 9 9 3年提出,见图 2 。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 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该模式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实际上史密斯-雷根模式是迪克-凯瑞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二者各有特点, 又有继承和创新。 一、介绍ADDIE模式

《建筑模型》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模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20132027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model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8 实践:24 习题:0 适用专业:建筑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2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地位: 《建筑模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建筑模型是研究如何将设计构思转为现实建筑的探索过程。建筑模型学科分为建筑与模型两个概念,建筑是环境艺术中的主体,需要开发学生设计能力,模型是将设计图纸转变为有形实体的过程,关键是开发学生动手制作能力,课程以探索建筑造型、室内室外空间、形体结构、制作工艺为主线,适当了解设计到实现的工作流程,从实践中学会建筑理论,设计实质,工作经验,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表达方法,通过模型制作学会设计实施过程,掌握一定的建筑结构和制作工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直观认识到建筑,环境与人的空间关系,为开发设计思维打下可行性基础。 对三维空间的视觉表达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建筑模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建筑模型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在实践中掌握简单模型制作的基本技巧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建筑空间鉴赏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讲授时以实际案例为主,以制作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模型试验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突出创造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条件 (1) 采用参考教材及参考书目作为教学辅导资料。 (2) 实践课利用已有模型实验室。 2.教学手段 (1) 理论讲授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 实践课采用“学生动手训练+教师指导”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实物拆解展示法。 (2) 本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结合理论教学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理解建筑模型设计制作的历史和功能,掌握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了解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手段,并使学生了解和使用模型工具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应先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等课程。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不同的变化规律需要用不同的函数模型来描述.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的不同,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课本对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认识及应用,都是通过实例来实现的.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现实生活,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 三维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差异. .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 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的不同.教学难点: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林大华 导入新 思路1. 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1c,一块砖的厚度大约为10c,请同学们计算将一张纸对折n次的厚度和n块砖的厚度,列出函数关系式,并计算n=20时它们的厚度.你的直觉与结果一致吗? 解:纸对折n次的厚度:f=0.01?2n,n块砖的厚度:g =10n,f≈105,g=2. 也许同学们感到意外,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这些问题会有更深的了解. 思路2. 请同学们回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本节我们将通过实例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推进新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x千克,需要支付y元,把y表示为x的函数. 正方形的边长为x,面积为y,把y表示为x的函数. 某保护区有1单位面积的湿地,由于保护区的努力,使湿地面积每年以5%的增长率增长,经过x年后湿地的面积为y,把y表示为x的函数. 分别用表格、图象表示上述函数. 指出它们属于哪种函数模型. 讨论它们的单调性. 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 另外还有哪种函数模型与对数函数相关. 活动:先让学生动手做题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 总价等于单价与数量的积. 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 由特殊到一般,先求出经过1年、2年… 列表画出函数图象.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函数模型. 结合函数表格与图象讨论它们的单调性.

高中数学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难点:怎样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一、新课导入: 材料:澳大利亚兔子数“爆炸” 在教科书第三章的章头图中,有一大群喝水、嬉戏的兔子,但是这群兔子曾使澳大利亚伤透了脑筋.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由于澳洲有茂盛的牧草,而且没有兔子的天敌,兔子数量不断增加,不到100年,兔子们占领了整个澳大利亚,数量达到75亿只.可爱的兔子变得可恶起来,75亿只兔子吃掉了相当于75亿只羊所吃的牧草,草原的载畜率大大降低,而牛羊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牲口.这使澳大利亚头痛不已,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这些兔子,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例1(课本P95例1),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 .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 探究: 1)在本例中涉及哪些数量关系?如何用函数描述这些数量关系? 2)分析解答(略)(见P95--97) 3)根据例1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你对三种方案分别表现出的回报资金的增长差异有什么认识? 例2:(课本P97例2)某公司为了实现1000万元利润的目标,准备制定一个激励销售部门的奖励方案:在销售利润达到10万元时,按销售利润进行奖励,且奖金y (单位:万元)随销售利润x (单位:万元)的增加而增加但奖金不超过5万元,同时奖金不超过利润的25%.现有三个奖励模型: x y 25.0= 1log 7+=x y x y 002.1=.问:其中哪个模型能符合公司的要 求? 探究: 1)本例涉及了哪几类函数模型? 2)本例的实质是什么? 3)你能根据问题中的数据,判定所给的奖励模型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吗? 解答:(课本P97—98)

认知教学设计理论比较框架

▊教学设计高级研讨班研习论文 认知教学设计理论比较框架1 A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al Theories 原著:查尔斯#瑞格鲁斯,朱莉#摩尔(Charles M. Reigeluth , Julie Moore) 编译:揭忠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作者简介 查尔斯#瑞格鲁斯,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杨明翰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从1998年起执教于Indiana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Reigeluth博士的研究兴趣包括教学系统的再设计、任务分析、计算机仿真、教材评估、教学策略等方面。他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学习理论,包括:教学的细化理论(the Elaboration Theory of Instruction, ETI)和仿真理论(simulation theory)。出版了《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行为中的教学理论》;和他人合著了《教学设计策略》、《教育和综合系统设计的系统化变化:一个新的教育技术》等书籍。 朱莉#摩尔:Indiana大学教学系统技术博士,现执教于Indiana大学。 【摘要】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不断有新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出现。本文提出了一个比较认知教学设计模型的框架,包含学习的类型、学习的控制、学习的焦点、学习 的分组、学习的交互、学习的支持几个维度,可以用来作为学习理解各种教学设计模型的工具。 【关键词】认知领域、认知教学模型 一、序言 许多教育理论家[1,2]都同意学习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心智运动,其中认知领域包括对知识的记忆和辨识,以及建立理解力、发展智慧、形成技能。由于元认知(对认知领域本身的认知)也是一种智慧技能,所以,元认知也属于认知领域。 在工业时代,教学设计理论更多关注的是认知领域,而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又多是针对记忆层次和应用层次的学习,即研究记忆和过程技能的培养。但是,在信息时代,更高层次的学习相对记忆和过程技能来说,对学习者更为重要。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应该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和其他学习者的协作,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目前开始关注学习者这方面需要的教学设计模型已经大量涌现。为了便于读者分析和掌握各种认知教学设计模型的特点,比较多种模型的异同和侧重,瑞格鲁斯等人提出了一个比较认知教学模型的框架。通过学习的类型、学习的控制、学习的焦点、学习的分组、学习的交互、学习的支持这六个维度,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各种认知教学模型的特点和适用场合。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个框架的主要内容和使用方法。 二、认知教学设计理论比较框架 表1为瑞格鲁斯提出的认知教学理论比较框架各比较要素的简要说明: 表1 认知教学模型比较框架说明 1编译自原文:Charles M. Reigeluth&Julie Moore(1999):Cognitive Education and the Cognitive Domain.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V ol. 2).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创客教育案例

小学创客教育系列活动案例 创客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为主的教育,可以满足不同学段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在科学教育中,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当下学生核心素养下的一大主题,创客教育完全顺应这一主题。作为开展创客教育的学校,新柳路小学师生们也在一步步努力前行。有关创客教育课程以及课程相关实施如下:一、1--2年级创客课程:趣味投石机 说到近几年最为火爆的一门课程非编程机器人莫属了,其内容围绕图形化积木式编程、机器人编程、单片机编程、考试与竞赛、编程语言等方面。其中“投石机”就是图形化积木式编程的一种编程机器人,没有加入编程语言,只着重对机器人的拼装。它属于低年级段的编程机器人,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意识。

我们所制作的“投石机”全称应为“重力式投石机”,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重锤的重力发射,在“投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发射时,利用短臂重锤下落的重力投射物从弹袋中飞出。

我校在2019年参加了郑州市科技运动会的“投石机”编程机器人项目,我校学生利用午休及社团活动等碎片化时间边研究投石机的结构,边利用编程材料对自己的“投石机”进行设计制造,并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对“投石机”进行改造,力求投掷距离最大化。通过参赛前不断的准备和努力,学生们不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不断突破自己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不断改进攻克难题,建立了良好的思维逻

辑和动手能力,形成了远超同龄儿童的科学素养。 二、3--4年级创客课程:百变小车 百变小车依托于T博士编程实验箱,侧重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自我学习和创新实践。T博士编程实验箱旨在激发学生天性好学的潜能,老师在课堂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方向,而不仅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结论,或搭建一个作品。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教学设计目的不再是建立一系列学习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世界。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分别变成了学习背景的设计者和说明者。 以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应用科学形式转向了多样性的综合化形式。但不论怎样变化,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清楚地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习者的特点是什么?二是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三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是怎样评价和修改?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处理和展开发生不同,就形成了众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W. Dick & L. Carey)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最为突出,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

建筑模型教学案例

初中劳动技术从“学技能”到“学技术”华丽转身 --《建筑模型》中的图样设计 【主题内涵】 在国家课程新标准中,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学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样的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操作”层面,而让学生进行设计,探究,让学生的操作过程成为手脑并用,充满创新与探究的学习过程。 【案例描述】 以七年级下《建筑模型》为例,建筑模型共采用3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学习了纸工艺加工技法并设计了建筑草图;第二课时是在草图的基础上,设计可以制作用的平面展开图;第三课时是根据图样来进行建筑模型的制作。本课为第二课时,在前面所学的纸工艺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模型的平面展开图。在以往的课堂中都由老师提供图样,讲解后学生来依样操作的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变固有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通过培养学生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行设计创作模型图样,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技术素养。教学目标: 1、分析模型结构,掌握每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尺寸关系。 2、能根据上节课同学设计的模型草图,更进一步地设计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各部分的结构特点。2、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设计。 教学难点: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设计。 教学准备: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纸工艺技法,请同学们来说说有哪些技法? 生:有折、切、卷、粘合、插接这五种技法。 师:(出示图片)这一栋栋美丽的建筑,都是同学们的作品,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来做个小小建筑设计师,为自己设计一个小家? 生:是的,很想试试。 师:我们手上的材料是卡纸,是一个平面,而我们要制作的是一个立体模型,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呢? 生:我们把图样剪下来,然后粘贴就可以了。 师:说得非常好,剪好图样,进行粘贴,就可以把平面的卡纸变成立体的模型了。那大家说说图样从哪里来呢? 生1:老师会发的。 生2:我自己来设计。 师:有些同学很能干,愿意自己来设计,非常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个小小建筑师,给自己设计一个家吧。这个图样,就要靠大家自己来呈现了。 (设计目的:复习纸工艺技法,为本课做准本。通过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图样的解说,顺利地转到本堂课的知识点 来,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实物分解,设计指导 1、分解实物,分析结构特点。

板块模型教学设计

板块模型教学设计 一、板块问题的重要性 理想模型法是物理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要把问题中的物理情景转化为理想模型,然后再利用适合该模型的规律求解,因此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十分重要。 板块模型是一种复合模型,是由板模型和滑块模型组合而成。构成系统的板块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通过相互作用力做功,实现能量转化。可以从动量、能量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因此,板块模型是对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且有很好的延展性,高考卷中多有涉及。天津卷在05、07、09三年以此为背景进行考查。 二、解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块和板有相对运动,参照物的选取出现错乱。 2、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块和板之间有相互作用,分析力时没能彻底隔离物体,研究对象没盯死。 3、忽视守恒条件,没有正确判断系统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能不能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4、分析过程混淆。 模型一:符合动量守恒 例题:质量为2kg 、长度为2.5m 的长木板B 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 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 轻放在B 的右端,若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 的质量为m=1kg 。 2 /10s m g 求: (1)说明此后A 、B 的运动性质 (2)分别求出A 、B 的加速度 (3)经过多少时间A 从B 上滑下 (4)A 滑离B 时,A 、B 的速度分别为多大?A 、B 的位移分别为多大? (5)若木板B 足够长,最后A 、B 的共同速度 (6)当木板B 为多长时,A 恰好没从B 上滑下(木板B 至少为多长,A 才不会从B 上滑下?) 解题注意事项:1.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2.抓住初末动量 3.抓住临界条件(如“恰好不掉下去”、“停止滑动”“重力势能最大或弹性势能最大”这都 意味着共速) 解决方法:1.往往是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综合应用,尤其是遇到涉及(可能是所求也可能是已知) 相对位移,应用能量守恒比较简单 2.但求解一个物体对地位移应用动能定理或运动学公式求解 变式:(2011年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如图所示,长12 m ,质量为100 kg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50 kg 的人从小车左端,以4 m/s2加速度向右匀加速跑至小车的右端(人的初速度为零).求: (1)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2)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3)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对小车所做的功. 1.如图所示,带有挡板的长木板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轻弹簧放置在木板上,右端与挡板相连,左端位于木板上的B 点。开始时木板静止,小铁块从木板上的A 点以速度v0=4.0m/s 正对着弹簧运动,压缩弹簧,弹

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简要对比

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简要对比 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 20134001002 赵爽

摘要: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这一板块时,我们接触过很多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等。而在我国对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中,诸多学者根据心理学理论把教学设计模式细分为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主要教学设计模式。本文对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其他三种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简要对比,以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有效的运用多种教学设计模式。 关键词:教学设计模式对比 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对比: 1、相同点: (1)构成要素相同: 二者包含的相同的要素有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学习策略的确定、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2)教学设计起点相同: 二者都把学习需要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过程。 2、不同点: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属于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范畴,强调内部认知结构;而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侧重于技能性训练和作业操作。 (2)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注重教学实践这一环节,这 是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必经阶段;而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

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 (3)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没有刺激与反馈强化这一环节;而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提供了反馈和强化的方法与手段,有利于使学生反应行更加精确和熟练。 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对比: 认知主义教学模式有“狄克—柯瑞模式”、一般教学设计过程模式、IDI模式等。 1、相同点: (1)二者都属于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2)构成要素相同: 二者都包含以下几种要素:学习需要分析(问题分析、学习需要、确定问题、确定目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的制定、确定目标、具体目标、学习目标的阐明、绩效目标、编写行为目标)、教学评价(评价与修改、分析结果、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3)教学设计起点相同: 二者都已学习需要分析作为教学设计模式的起点。 2、不同点: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IDI教学设计模式相比,更加明确的提出了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发现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缺陷,并且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与反馈,发现问题所在,修改后再进行实践,直到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常见的4个教学设计模型

有时被称为“培训需求评估”,包括: 确立组织和个人的绩效目标 明确所要培训的技能或任务的绩效干预措施 确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学习分析,确定教学的深度 为培训创建评估方式 该阶段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 达成任务或技能所要求的学习目标 证明任务掌握情况的评估与测试 培训所要求的先决条件 学习模块与学习主题的排序与结构安排 教学媒介和传递方式的选择 开发活动应包括提供以下材料: 学员学习材料(练习册、实践、案例学习、在线课程) 讲师指导手册 视觉化辅助材料(挂图、幻灯片等) 测试材料 将培训付诸实践包括: 实施培训的详细方案 实施培训 评价与改进: 回顾与评价ADDIE模型的每一个阶段内容,确保达到教学目标(即把事情做对) 通过评估培训学习结果、观察实际工作表现、衡量对组织工作产生的价值,评估培训效果 改进培训的实施

信息收集 在真正设计开始之前 客户和课程开发团队从广义层面上积极探讨业务问题 为接下来有个好的开始做准备 良好的开端 队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方式,经过思想碰撞,观点不断更新,制定最初的设计方案 聚焦业务绩效目标 项目规划 开发项目细节:影响时间或者预算 不仅仅对管理的成本和质量做到细致考虑,还需考虑与客户进行项目沟通、风险、明细表、范围、人员安排等 附加设计 经过准备阶段的工作,通常需要一个更小的设计团队 考量头脑风暴产生的想法并进行开发 所有的内容需考虑到学员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的需要 在线学习中,设计初稿是用来测试与沟通想法的 设计校样 学习方案设计初稿 发现潜在问题,并与客户确认解决策略是有帮助的 The Alpha 教学实施与应用的完整版本 所采用的内容与媒体 评估 Alpha,修订所有材料 The Beta(第二次修订) Alpha内容的修订版,确认与Alpha的不同 第二次审阅应尽量避免失误 Gold(第三次修改) 开发的最后阶段 学习项目应充分体现已确立的项目要求

最新模型制作教案5-4建筑模型制作步骤教案(精)

课题: 5-4建筑模型制作步骤 教学目标:(结合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确定) 1.通过讲授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步骤,让学生了解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中各环节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模型制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建筑模型制作步骤 (2)建筑模型制作技能点 2.教学难点: 通过课程讲解,加深对建筑模型成型特点、以及技术介绍,并让学生熟悉建筑模型分类及其作用,培养学生对建筑模型类别和作用的掌握。 教学过程: 1.导课: 由多媒体PPT展示建筑模型制作过程的图片,从建筑模型图片引入课程,全方位观察建筑模型的制作全过程,导入课堂新课程——建筑模型制作步骤。 2.教学内容: (1)建筑模型制作步骤: 1.绘制建筑模型的工艺图: 首先确定建筑模型的比例尺寸,然后按比例绘制出制作建筑模型所需要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2.排料画线: 将制作模型的图纸码放在已经选好的板材上,仵图纸和板材之间夹一张复印纸,然后用双面胶条固定好图纸与板材的四角,用转印笔描出各个而板材的切割线。需要注意的是图纸在板材上的排列位置要计算好,这样可以节省板料。

3.加工镂空的部件 制作建筑模型时,有许多部位,比如门窗等是需要进行镂空工艺处理的。可先在相应的部件上用钻头钻好若干小孔,然后穿入钢丝,锯出所需要的形状。锯割时需要留出修整加工的余量。 4.精细加工部件 将切割好的材料部件,夹放在台钳上,根据大小和形状选择相宜的锉刀进行修整。外形相同的部件,或者是镂空花纹相同的部件,可以把若干块夹在一起,同时进行精细的修整加工,这样可以很容易地保证花纹的整齐。 5.部件的装饰 在各个立面黏结前,先将仿镜面幕墙及窗格子处理好,再进行黏结。 6.组合成型 将所有的立面修整完毕后,对照图纸精心地黏结。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台州市第一中学蒋茵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是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的重要内容 .它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幕函数间的增长差异,并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对于函数增长的比较分为三个层次:(1)以实例为载体让学生切实感受不同函数模型的增长差 异;(2)采用图、表两种方法比较三个函数(y = x:y = 2、,y=log X)的增长差异;(3)将结2 论推广到一般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幕函数间的增长差异 其中(1)为第一课时的内容,(2)、( 3)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己经有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幕函数的相关知识,在这里进一步 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在应用函数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幕函数等函数模型在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时各自的特点与差异,同时将感受到的这种差异应用在后续的函数模型实例中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像及数据表格,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幕函数间的增长差异. (2)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式、图象、表格),并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解析: 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落实好目标(1)、(2)是实现教学目标(3)、(4)的前提与保证.

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让学生在不断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弄清几个函数间的增长差异,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目标(4). 目标(3)要求“恰当运用”对于学生初学时是不易达到的目标,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相互 交流,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合作完成.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就可以在不同的范围观察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幕函数的增长差异.还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景观建筑模型制作

《景观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了解建筑模型设计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建筑模型的设计及制作方法。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模型制作,并能通过模型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模型概念进行阐述,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了解模型的类型及功能作用,掌握模型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把握课程中模型设计的范畴,定位在设计、表现类模型上;深入理解地形学模型的基本知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模型(0.5)课时 1、模型概念 2、模型简史 第二节模型的类型(1)课时 1、设计类模型 2、表现类模型 3、特殊类模型 第三节地形学模型(0.5)课时 1、地形学模型 2、建筑主体模型 第二章模型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模型设计的构成要素,理解功能、技术、美学三大构成要素的基本知识。(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功能、技术、美学三大构成要素在模型设计中的地位作用,深入理解其影响元素。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功能构成要素(0.5)课时 一、方案设计 二、实施与展示 第二节技术构成要素(1)课时 一、比例 二、精度 三、工艺 第三节美学构成要素(0.5)课时 一、形态 二、空间 三、色彩 第三章模型制作材料与设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模型制作材料的种类及属性,熟练掌握模型制作设备的操作。(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理解各种材料的属性及应用,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材料(1)课时 一、纸材 二、塑料 三、金属 四、木材 五、粘结剂 第二节设备(1)课时 一、基本设备 二、扩展设备 第三节材料与设备的熟悉(2)课时 一、搜集材料 二、了解设备 第四章模型设计制作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表格模板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学号 专业时间年月日一、教材内容 节(课), 选自学科章(单元) 具体内容如下: (把这篇文章或者教学内容粘贴下来。或者写明主要内容。) 二、学生特征分析 1、说明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年级 2、分析学生基础水平、初始能力、学习风格等(择关键特征分析)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课题名 知识点 称(章 编 节) 内容 号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学习 知识点 水平 3.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内容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学习目标层次 (对应打钩) 计划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学时 即 几 个 课 时 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解决措施 知 学习 媒体在 使用 识 媒体内容要点 媒体使 资料 媒体类型 教学中 时间 点 水平 用方式 来源 的作用 (分)

注: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 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 —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 I. 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其他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图 例

【精品】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20210309114903)

案例名称金属活动性顺序 科目化学教学对象中学生提供者刘瑞玲 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学生在之前已经研究了金 属与氧气的反应,对部分金属表现出的活泼程度的有所了解。 但是金属的活动性需要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本课时只安排学生重点探究金属活动性。对于几个化学方程式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先要求学生了解。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比较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2).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 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学会同学间互相协作、协调完成既订的目标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过铁、镁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并作过这些实验;认识了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 应的特征、如何用化学语言表述化学反应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初步 学会了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猜想、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来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认识物质的 本质属性。会辨别常见的金属,经常见到金属锈蚀的现象,会使用金属。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新课(约4’) 师:用课件展示下图,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并作答。 (效果图) 师:展示实物学生说型号,并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学生活动(约30’) 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晶闸管,例:走廊上的自控灯、调光台灯、 固体继电器等,要想熟练应用必须理解其原理。 1.工作原理(15’) 师:今天我们用研究二极管工作原理的方法来研究晶闸管工作原理;在那里我们给二极管加正、反向电压同时看灯的亮暗,来判断二极管的导通情况。师操作课件:展示二极管工作原理的研究方法。 二极管加正向电压灯的亮二极管导通二极管加反向电压灯灭二极管的截止师:推得研究晶闸管工作原理的研究方法,同时注意与二极管的不同处。学生(师引导):归纳出四种情况(多媒体展示)。 生:分四组进行并记录(实验) 师:看上表,同学们说晶闸管导通的条件是什么?

生(师补充):导通条件:1.晶闸管的阳极要加上正极性电压。 2.晶闸管的控制极要加上一定大小的正极性电压。师:请朗读1分钟。2.晶闸管关断的条件(7’)师:晶闸管导通以后怎样关断? 师:(实验演示)去掉控制极电压(不行)。控制极加反压(不行)。去掉阳、阴极电压--晶闸管关断了。看来改变阳、阴极电压来控制电路电流大小可以使导通的晶闸管关断。同学们我们自己设计一电路来验证一下电流小到什么数值导通的晶闸管就关断。 师引导:用什么来改变加在晶闸管阳、阴间电压呢? 生:可变电阻器。 师:我们把电路改进一下(引导学生参与)。(多媒体展示) 师:那位同学能简述实验步骤? 生:(1)K1、K2闭合触发晶闸管,然后K2断开。(2)调RP改变晶闸管两端电压,同时观测毫安表。(3)记录毫安表突变为0前的数值即要测数值。 师:同学叙述的很完整,下面请同学动手测试。这个数值就是下一讲我们要讲的一个重要参数。 3.晶闸管的特点及应用(8’) 师:回过来看前面晶闸管工作原理的实验,观测阳极、阴极、控制极所加电压有什么不同? 生:阳极、阴极所加电压大;控制极所加电压小。 师:这里晶闸管被控制极控制导通与关断。所以可以说晶闸管是...师引导生答(多媒体展示):晶闸管是一种弱电控制强电的单向导电开关。(晶闸管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