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近代時期的認識與發展

中醫腫瘤學就是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幾十年來中醫學、西醫學、生物學与其她學科的發展促進了它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學科,其所涵蓋的內容包括了腫瘤的起因,發病、診斷方法、治則、治法與康復、抗癌中草藥的篩選及作用機制,特別就是中醫腫瘤臨床治療學的研究發展非常快,並且取得可喜的成果。

一、中醫腫瘤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近幾十年來中醫腫瘤學經歷了一個理論探索與飛躍的變化,眾多的醫家對我們祖先留下的中醫治療腫瘤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大量的文章与著作問世,為今天我們用中醫藥治療腫瘤提供了方便與依據。對中醫腫瘤學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診法的研究

舌診就是中醫診病的一種獨特方法。許多資料表明,惡性腫瘤病人的舌質有明顯的變化,而且隨著治療後病情的好轉,舌質也會向好的方面轉化。如原發性肝癌病人的舌兩邊有“肝癭線”,一些病人在手術治療病情好轉後,“肝癭線”消失。有學者研究發現患有消化系統与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的病人,常常于口唇內出現紫色斑點,手指甲出現黑紋或紫紋,並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黑紋或紫紋的指甲數量增多,範圍擴大。胃癌患者的舌象變化明顯,有瘀斑,瘀暗,紅絳,青紫,舌苔厚。食管癌以青紫舌為主,約占69、5%。肺癌患者也以青紫舌為主。通過內窺鏡與舌診對照觀察食管癌病人的舌象變化,發現早期食管癌病人的舌質呈粉紅色,苔薄白而潤滑,偶有暗紅或青紫;中期食管癌病人以暗紫紅舌,肥胖,齒痕,舌面粗糙,苔垢,尤以舌根部綠豆樣丘疹為其特徵;晚期食管癌的病人灰暗舌,苔剝落或龜背樣裂紋,厚苔,尤以舌根部扁平丘疹与暗青舌為其特徵。一些研究表明,舌苔增厚與腫瘤有一定的關係。有學者收集了125例患有不同腫瘤病人的唾液與71例正常人的唾液進行比較,結果腫瘤病人唾液中的h-EGF含量高於正常人,並且厚苔者h—EGF的含量也高於薄苔者。EGF又稱表皮生長因數,可以通過與其相應的配體—受體結合,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王濟民統計了16865例癌症患者的舌象,認為青紫舌、裂紋舌、膩苔、剝脫苔等對癌症的診斷與預後有一定的意義。

三、治法的研究

使用中藥治療腫瘤已從單獨地在臨床上使用、觀察療效發展到研究其治療原則、方法、作用機制,從複方的使用到單味抗腫瘤藥物的篩選,以及到提取抗腫瘤藥物的單體。研究人員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層次研究抗癌中藥的機制、療效、治療方法与防止副作用的出現。

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可歸納為祛邪與扶正兩大治則。祛邪方面又可分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除痰散結、消瘤破積、外治抗癌等治法,茲分述具體治療大法於下:

(一)清熱解毒法

惡性腫瘤病情險惡,癌塊潰破則流血滲液腥臭,潰而難收,歷代醫家稱為“惡瘡”、“毒物”,認為就是內有邪毒留著,鬱久化熱所致。如宮頸癌病人的五色帶下臭穢;肝癌患者煩熱黃疸,邪熱迫血妄行則吐血或便血;肺癌出現膿血痰;結腸癌見膿血便;白血病的吐衄發斑等等,並伴見發熱、五心煩熱,口渴溺黃,便結或帶下,舌紅苔黃,脈數者,皆為熱毒蘊積,治宜清熱解毒。此法在臨床腫瘤病治療中使用較廣泛。這裏所講的熱指裏熱證,裏熱證由於病情發展變化階段的不同,以及患者體質情況的差異,臨床症狀可以有各

種表現,因而處方用藥亦有不同。如以氣分實熱為主者宜兼用瀉火藥,以血分實熱為主者宜用涼血藥,屬瘀熱者宜配活血化瘀藥。所選用的藥物除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外,還兼有抗腫瘤的效果,本類藥物有較廣泛的藥理效應。本書所載清熱解毒藥物在體內及(或)體外均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間接抑、殺腫瘤細胞的作用。如從長春花、三尖杉、喜樹、青黛、漢防己中分別提取長春花堿類、三尖杉酯堿類、喜樹堿類、靛玉紅、漢防己甲素等,皆為療效較肯定与藥理研究較深入的抗癌藥。有些藥物不但有抗腫瘤的效果,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漢防已、穿心蓮等,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或淋巴細胞,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豆根等藥物組成的複方與化學藥物同用,初步見到能增強化學藥物的治療效果;漢防己、青黛等配合放射治療有協同作用;某些清熱解毒藥尚能影響機體內分泌系統,如白花蛇舌草可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而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提高化學藥物的治療效果,這些機制可能有助於說明清熱解毒藥對化學治療与放射治療的增效原理。本類藥物多有較廣的抗菌譜,有消炎、退熱、散腫、排毒或中与毒素的作用,有的能抑制病毒。通過觀察感染瘤株及未感染瘤株的生長情況与進行動物試驗,發現炎症与感染就是促使腫瘤擴散惡化的條件之一,由於這類藥物能控制腫瘤周圍炎症与其她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能有助於控制腫瘤的發展。目前在用中藥治療腫瘤中,使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較多,主要就是取其有祛邪作用,對腫瘤細胞有直接的殺滅作用,對腫瘤引起的發熱有較好的效果。清熱解毒藥性多寒涼,易傷脾胃,影響運化,損傷陽氣,服用時間過長与用量過大,對身體會產生不良影響。凡脾胃虛弱、胃納不佳、腸滑易瀉及陽氣不足的患者宜慎用,或適當輔以健脾藥。

(二)活血化瘀法

人身氣血運行於臟腑經脈、四肢百骸,升降出入,流暢無阻,氣血相依,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若氣鬱、氣滯、氣聚等皆能凝血成瘀,出現積聚腫塊。明?董宿原《奇效良方?積聚門》謂“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不散,津液凝澀滲著不去,而成積矣。”清?王清任《醫林改錯》指出:“今請問在肚腹能結塊者就是何物?若在胃結者,必食也;在腸結者,燥糞也。……腸胃之外,無論何處,皆有氣血。……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說明腫瘤的形成與氣滯血瘀有關。由於血行不暢,瘀血凝滯,“不通則痛”,患者每有固定性疼痛,疼痛時間較持續而頑固,因血行不暢或局部瘀血故可見顏面暗晦,指甲及皮膚粗糙無光澤,舌質瘀暗、舌面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瘀血等,屬血瘀者宜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臨床上氣滯可以導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氣滯,故本類藥物常與行氣藥同用,以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又血遇寒則凝滯,對寒凝血瘀者宜配溫裏藥以溫通血脈。活血化瘀藥依其作用強弱又可分為与血、行血、破血之類,前者藥性較平与,後者較為峻猛。用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腫瘤患者血液的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某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有直接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臨床上放療時配合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可以減輕或防止放療後出現的纖維化。活血化瘀方藥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迴圈,增加血管通透性,軟化結締組織,消炎止痛,可能改善實體瘤局部的缺氧狀態,提高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國外資料指出,由於癌瘤周圍有大量纖維蛋白沉積,並形成纖維蛋白網路,使抗癌藥物与免疫活性細胞不易深入瘤內。因而癌組織周圍纖維蛋白的積聚,就是癌細胞得以在體內停留、生長、發展,最後形成癌塊或轉移灶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活血化瘀藥具有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性与降低纖維蛋白穩定性的作用,從而可能防止或破壞腫瘤周圍及其癌灶內纖維蛋白的凝集。通過改善腫瘤組織的微循環及增加血流量,使抗癌藥物、免疫淋巴細胞到達腫瘤部位,發揮抗癌作用,並能提高抗體水準,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而有助於減輕症狀,消除腫塊。有人認為惡性腫瘤病人血液中的血清蛋白(主要就是纖維蛋白、免疫球蛋白)、脂質、血小板的異常等可使血液迴圈處於“高凝狀態”。上海觀察71例惡性腫瘤患者,發現其血液流變性異常,即血液粘滯度偏高者占59、15%,所以腫瘤患者常發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對於惡性腫瘤的轉移,血凝異常已作為重要因素之一而引起充分的重視。活血化瘀法通過其促進血液迴圈,能

減弱血小板凝聚性,降低惡性腫瘤病人的血液粘滯度,使癌細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著床、種植,減少惡性腫瘤擴散与轉移的機會,如活血化瘀藥莪術就有比較肯定的抗癌作用,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增強瘤

細胞的免疫原性,改善微循環等作用,為活血化瘀法的抗癌機制研究初步提供了佐證。另一方面,有人提出由於包裹腫瘤的纖維組織的溶解破壞,也給腫瘤細胞的擴散創造了條件,若單獨使用無抗癌作用的活血化瘀藥有可能促進腫瘤擴散,故本類藥物應與抗癌藥配合使用為宜。在使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時要注意機體的情況,凡正氣不足者應酌情配伍補益藥物以扶持正氣。對出血患者、月經過多以及孕婦等,皆宜謹慎使用。

(三)除痰散結法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肺津液不布,功能失調,水濕內停,兼之邪熱熬灼,遂凝結成痰。中醫學中痰的概念較為廣泛,認為“頑痰生百病”。古人還有“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就是痰”的論述,故腫瘤每與“痰滯作祟”有關。臨證常見痰熱在肺則咳喘吐膿血(如肺癌);在食管、胃脘則嘔穢痰涎,飲食難進(如食管癌、胃癌);流竄皮下肌膚則成痰核、瘰鬁、癭瘤、乳石癰(如腫瘤頸部淋巴結轉移、淋巴肉瘤、甲狀腺瘤、乳腺癌等);痰飲氾濫、痰熱瘀結經絡則足腫、腹水或黃疸(如肝癌),等等,並伴見脘腹滿悶,痰涎難咳,舌苔白厚或膩濁,脈滑。治宜化痰軟堅,除痰散結。痰的成因很多,從其性質來講,又可分為濕痰、燥痰、熱痰、寒痰、風痰、老痰等。《景嶽全書》告誡“見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為正本清源之法,若肺熱薰蒸生痰者宜清熱除痰;燥邪傷肺、津液被灼、津灼成痰者宜潤燥除痰;脾不健運,蘊濕成痰者宜配健脾燥濕藥;腎虛水泛成痰者又宜配溫腎壯陽藥;又氣滯易於生痰,痰鬱則氣機亦阻滯,故除痰散結藥中亦常加入理氣之品以調暢氣機。本類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殺腫瘤細胞的作用,善於消散囊腫及其她良性腫瘤,亦可能有減少或控制惡性腫瘤周圍炎症分泌物的作用。

(四)消瘤破積法

不少腫瘤在體內表現為癥瘕積聚,盤根錯節,留著不去,腫塊與日俱增,此時邪氣熾盛,治宜消瘤攻堅、通利破積之法,以蕩滌積滯、推陳致新、潰散癌塊。符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其實者,散而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實者瀉之”、“堅者削之”、“留者攻之”的治療原則。本法適用于各種腫瘤初、中期腫塊明顯、形體壯實、正氣未虛者。伴有熱毒證候者每與清熱解毒藥合用,以加強泄熱、潰堅、解毒之功效;邪實正虛者宜配補益藥用;癌瘤積聚多伴有血瘀,故本法常與活血化瘀藥合用,如大黃蟅蟲丸等。本類藥物都有一定的抑殺腫瘤細胞的作用,一部分藥物如蟾酥、蜈蚣、甜瓜蒂等在適量時尚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可能起到促進腫瘤消退的作用。由於本類藥物功效峻猛,且多有毒,對人體的正氣有一定的損害,給藥時應嚴格掌握份量及療程。當病邪已去大半,機體虧虛時應注意顧及正氣,使祛邪與扶正有機地結合使用。凡孕婦及體弱者宜慎用。

(五)扶正補虛法

《素問?刺法論》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強調了正氣對疾病的發生与防禦的重要意義。惡性腫瘤發病迅猛,邪毒囂張,證情險惡,病人多具有進行性消瘦乃至惡病質的特點,並出現陰、陽、氣、血偏虛的見證。人體氣血陰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陽虛者多兼氣虛,氣虛者又易導致陽虛,氣虛与陽虛常表示機體功能的衰退;陰虛者每兼血虛,而血虛又易導致陰虛,血虛与陰虛常表示體內精血津液的損耗。扶正培本就就是指扶助人體的正氣,調節陰陽、氣血的不平衡,它可以提高患者抵禦腫瘤的能力,控制腫瘤的發展。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積聚篇》說:“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早在宋元期間成書的《衛生寶鑒?卷十四》雲:“養正積自除,……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扶正補虛法的應用除了辨陰陽氣血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 发表时间:2011-12-06T11:38:26.63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周一兰 [导读] 认为此治疗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缩小肿瘤瘤体。 周一兰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中医院广西崇左532500)作者简介:周一兰,女,主治医师,1996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十多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2000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进修化疗专业,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中医科进修,擅长肿瘤、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各种急危重病抢救等中西医结合诊疗。2008年任崇左市宁明县中医院急诊科科主任。【关键词】中医药;肿瘤;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772.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77-03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主要疾病之一,是医学正在研究攻克的难题。化疗、放疗、手术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合成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1.1生物碱: 喜树碱是从热带植物喜树的根、皮、茎和种子中分得的生物碱,它在体外对HeLa细胞和11210细胞及啮齿类动物显示较强的抗癌活性。苦参碱对S180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各单体生物碱的抑瘤率均在35%以上[1]。苦参中所含的主要生物碱均属喹喏里西啶类衍生物。苦参生物碱在抗肿瘤过程中,能升高白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主要成分的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癌新药。从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茎中提取的槐果碱可用于治疗子宫颈癌[2]。石蒜科植物水仙中的石蒜碱、三尖杉属植物含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唐松草属植物所含的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的生物碱、芸香科花椒属的异喹啉生物碱,从美登木中提取的美登木碱、从长春花中提取的长春新碱以及秋水仙碱、秋水仙胺等都有抗癌活性。 1.2萜类化合物紫杉醇是从短叶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结构复杂的二萜类化合物,能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促进微管聚合并抑制其解溶,具有广谱、抗癌活性强的效果,尤其是对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具有特殊疗效。紫杉次碱是从云南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得到含有Taxayintin A.B.C.D4个新紫杉烷类的四环二萜化合物,具有显著抗癌活性[3]。由于紫杉醇、紫杉次碱等抗癌有效成分的发现,从红豆杉属植物寻找新抗癌药成为热点。灯心草科植物中所含的juncusol对人类鼻咽表皮细胞癌NC/90KB有细胞毒活性,ED50=0.3μg/ml[4]。从滇姜花根茎中分离得到两个二萜成分滇姜花素C及滇姜花素A,均具抗肿瘤活性[5]。Halomon是从海洋红藻松香藻中分离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属多卤化单萜[6]。 1.3多糖类:多糖是一类大分子化合物。中药抗癌多糖类成分主要来自3个方面。(1)植物多糖:从刺参中提取的酸性多糖对移植性实验肿瘤有较显著疗效,对MA737乳腺癌的疗效更加显著,对肉瘤S180的治疗作用也很明显[7]。枸杞多糖对S180荷瘤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和相应的抑瘤作用,与环磷酰胺合用有协同抗瘤作用[8]。(2)真菌多糖:从冬虫夏草中提取得到的多糖可增加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从云芝菌丝体提取的多糖是每4个葡聚糖单位含有一个带P-1,6吡喃糖苷支链的β-1,4葡聚糖,其中还有一些肽基。它对试验动物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3)动物多糖:从圆背无齿蚌中分得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糖蛋白HB-,MW为17900D,PI值为4.76。含糖 21.17%,对小鼠EAC和S180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48.24%和54.8%[9]。 1.4酸类化合物:冬青属植物秤星树中的化学成分A sprellic acid A,c具有细胞毒的作用,均能抗PPMI-7951细胞系,ED50分别为 0.62μg/ml和5.5μg/ml,还能抗KB细胞,ED50分别为3.75μg/ml和2.86μg/m[10]。Gainer等人证实,藏花酸可减少癌细胞数目,并延迟它们的发病。 2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中药复方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中日益显示出优越性,临床研究证实,其对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主要体现在直接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对放化疗的增效减毒、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方面。张义泽等[11]选择182例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合并中药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观察。结果治疗组呕吐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在体重增加、卡氏评分、胃纳减少、疼痛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及死亡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已不适宜做手术及放、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单用中药复方治疗也显示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朱海洪[12]用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中晚期肝癌38例,内服固肝化瘀汤(柴胡、白术、茯苓、穿山甲、水红花子、薏苡仁、半枝莲、黄芪等),外敷消胀止痛膏(血竭、冰片、红花、乳香、没药等),治疗结果显示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为优(P<0.01),血清清蛋白(Alb)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半年及1年生存率也较对照组为优(P<0.01)。齐春会[13]等研究了传统经典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中含的六味地黄多糖,从CA4-3BH和P-3体外对L1210和HL60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反应和克隆形成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HL60细胞的分化形态及NBT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影响,但可使HL60细胞体积明显缩小,因此认为,六味地黄丸对肿瘤细胞生长有直接的抑制作用。金复康口服液[14]是治疗肺癌的中药验方,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有人对金复康口服液治疗试验性肝癌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金复康口服液对动物及人体移植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中药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注射液对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己得到了初步认可,随着介入疗法的逐步开展,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细胞毒作用:中药注射液的细胞毒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两方面。前者是指能选择性杀死细胞周期中有限部分细胞或使细胞暂时聚集在细胞周期某处;而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化的自主死亡,是核酸内切酶激活和作用的结果。参麦注射液可使肿瘤细胞出现细胞内明显的细胞器减少,胞质空化,线粒体肿胀、崤消失或伴有线粒体膜破坏,粗面内质网扩张,少数视野肿瘤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现象,提示参麦注射液通过参与细胞胞质内事件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15]。蟾酥注射液[16](CHS)是从蟾酥中提取的水溶性提取物,药理实验研究表明: CHS 24h对淋巴瘤U937细胞增殖出现抑制;CHS处理的U937细胞的光镜和电镜出现核着边、核碎片和凋亡小体;CHS处理的U937细胞DNA电泳出现DNA梯状图谱。与对照组相比,2.25x10-1 ug/ml作用24,48,72h后凋亡指数升高(p<0.05);2.25,2.25x10-1,2.25x10-2ug/ml作用48h的U937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因此认为,蟾酥注射液体外抑制淋巴瘤U93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死亡。诱导凋亡可能是蟾酥注射液抑制淋巴瘤增殖的机制。(2)抑制血管生成、抗转移:目前中药注射液抗肿瘤转移的

治疗恶性肿瘤中药配伍

治疗恶性肿瘤常用中草药配伍—药对 什么是“药对”? 在应用中草药治疗肿瘤时,1、由于病情复杂单味药的作用有限,往往不能全面顾及复杂多变的病情;2、单味药的力量有限,对于病势沉重者,其力量往往无济于事;3、药物往往具有毒、副作用,有时单位药不安全,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等等,因此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得经验有选择地将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既可全面照顾病情;有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临床用药更有效、更安全;另外药物的配伍,还可能产生与原药不同的新作用。这种两种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或产生新作用的经验组合配伍,统称为“药对”或称为“对药”。下面分别介绍临床治疗肿瘤的几种“药对”: (一)、清热解毒药对 1、白英+白花蛇舌草 二者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水消肿通淋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着。对癌症表现水湿潴留,出现胸水、腹水、便溏者疗效佳。 2、陆英+白英 二药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驱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大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及肾癌属然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水、腹水者疗效尤佳。 3、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二药配伍应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消肿;用于湿热瘀阻经络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咽喉红肿疼痛等有良效,另外二者配伍具有抗肿瘤、抑制癌细胞增生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癌症,如肝癌、胃癌、肠癌、肾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4、半边莲+七叶一枝花 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治疗多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等属于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者疗效尤佳。 5、鱼腥草+夏枯草 二者相伍为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化痰散结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食道癌、胃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6、石见穿+半枝莲 二者配伍共奏清热解毒、祛瘀散结、消肿化痰之效,临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肿瘤,如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7、半边莲+龙葵 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消肿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白血病等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疗效尤佳。 8、苦参+土茯苓 二者合用,可增强清热解毒除湿之功,常用于泌尿系统肿瘤症见湿热下注、小便热涩刺痛者。 9、老鹳草+络石藤 二者配伍,相互为用,辛开苦降不仅发挥了抗肿瘤的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驱风通络止痛的效果,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癌及癌性疼痛。

一个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的见解

一个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的见解 如果中医是主流医学,大多数癌症病人是不会死的。这当然是有条件的:不手术;不化疗;不放疗;但可以做不伤害性的检查。 中医治病研究天地人的关系,就是从生命生存的规律入手。生命的最重要的规律是什么?就是承认生命必然死亡。因此,中医认为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无论哪一个器官功能衰竭,都必然会死亡。中医不阻止死亡的自然产生。西医尽管承认死亡之不可避免,但是它的做法表明,他们认为可以阻止死亡。我们可以从西医的许多死亡统计报告中看出。他们总是这么说:现在每年死于心脏病的有多少,死于癌症的有多少,死于肾脏病的有多少……就是没有死于衰老的。死于衰老是什么意思?就是正常的死亡率。这些统计,他们从不排除正常的死亡率是什么原因?其目的就是拿病死者来恐吓活着的。他们就可以借研究治病来向国家、向人民要经费,掏人们裤袋里的钱。当然,西医医学不是医生或医院向老百姓掏钱,而是他们背后的一个医药财团。西方医学实质是医药财团手中的木偶。这不是我的发现,而是现代西方的非主流的医学家们和研究者。有本书叫《现代医疗批判》,作者霍恩?罗斯,讲得最清楚不过了。因此,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医学研究,把这个内涵联系起来。我在2008年11月,在北京开的“原创中医复兴论坛”上发言,突然想到了“市场医学”这个概念。我说:“现在的医学,可以叫做市场医学。市场医学究其实,是个怪物!因为,医学是要命不要钱的,市场是要钱不要命的,结合起来,岂不就成了怪物?!” 治病是为了生命与健康。可是,西医不研究生命与健康,而去研究尸体与细菌。他们认为尸体上有生病的原因。人生病死了,他们就解剖死了的人,研究生病的道理。他们的病理学家,在尸体的某些部位的改变上,判断分析生病致死的道理。外伤致死是可以用这种方法的,而人老或生病致死用这种方法却是错误的。癌症致死论就是这样的思想条件下分析出来的。生、老、病、死,这本来是一个自然过程。人活着是依靠各种器官功能的活动。这些活动就像一条相互衔接的链条在不停地转动。死亡,就像这链条的中断。老了,各种器官的功能由于某一种原因发生中断造成的。因此,用解剖尸体来判断老了死亡的原因,是不准确的。过去有的人老了生了病,未死之前却交代把尸体交给病理学家去检查死亡的原因,有巧查上了尸体上有癌肿块,就把这肿块判断为致死的原因。 癌症致死是因为手术(包括化、放疗)治疗引来的死亡,医学却把这个责任推给所患的疾病——癌症。没有人揭穿把手术称为除根术的错误。因为,手术只能切除可见的癌病灶,而不能切除患癌的原因。既然原因未除就能够复发,而且复发时的身体条件更差,因为已经经过了手术的摧残,抗病能力已大大减弱。可见把称之为“除根术”就是一种明显的欺骗。“除根术”这个概念不无有市场的因素——为了吸引病人。如果医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不能有假。而现在这个“手术除根”却是个明显的假货! 癌症患者因手术治疗而加速死亡的现象,更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恐癌心理。现在大多数人不是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800字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800字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医黄帝内经名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1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

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915746250.html,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作者:盛丽娜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5期 【关键词】中医院;治疗;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271-01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因恶性肿瘤死亡者620万,占总死亡人数12%。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萬人[1]。因此,恶性肿瘤(以下简称肿瘤)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医药治 疗肿瘤是一种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及多靶点的整体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和生命质量提高是其显著特点[2]。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治法、实验研究 和临床应用方面。本文着重从这几方面做一综述。 1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法 中医对肿瘤积块的经典论述首见于《灵枢·百病始生》中的论点:“若内伤於忧怒,则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温裹而不散,津液墙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在中医学中,气是指具有营养和推动机体发展变化的、无形的、有很强活力的物质及其功能,天气、地气、人气共同推动人的生命活动,完成各种新陈代谢。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瘀,气利则水畅,气滞则水停痰阻[3],究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停,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 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所以在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化痰散结、清热解毒[4]。徐振晔[5]等提出。中医药分阶段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第一阶段为“扶正”;第二阶段为西医“祛邪”为主,结合中医扶正;而第三阶段,即本阶段中医“扶正祛邪并重” 2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量的临床实验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中药的抗癌机制 2.1.1 抗突变作用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导致癌变的重要途径。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或复方具有抗突变作用。如人参、绞股蓝、绿茶、半枝莲、黄芪、六味地黄丸等均有抗突变作用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

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 《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别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别倦。下面是查字典范文带来的《大医精诚》??生读书心得,希翼能够帮到大伙儿。 篇一: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慎重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夫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受说的特别好,就记了下来。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觉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具特别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别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别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别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别论是这位大夫的话,依然《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大夫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浮现过不少不少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别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所以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祖国医学繁荣进展离别开诸这样类的人。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模范。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往常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惊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该书别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篇二: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 《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别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别倦。第2个是诚,要求医者别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同时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特别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那样形成的。中国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资料丰盛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本文作者孙思邈先生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典范,成为历代医录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之一。 医人别得侍己所长,用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这句话教导我们的医生别能依仗自我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要存有救济其他人痛楚的想法,(积下阴德)到阴曹地府之中,自会感到是多福的人了。可现实中日益绷紧的医患关系,又说明了什么异常?现在的郎中又有几人可令做得到别经略财物? 在法制化社会日益健全的今天,传媒技术高度进展的今天,医疗官司已别是什么新奇的话题,医院和医生别断的卷入到医疗纠纷当中,医生的事业道德异常差不多增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我们的卫生部门急需解决的首要异常。在物品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精神文明急需进展的今天,金钞票的诱惑力差不多制服了各个PRO和阶层。医生收红包,药品回扣,医院乱收费,医生乱开体检费等别良状况的呈现,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绷紧度,给原本圣洁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老百姓胆怯生病,胆怯去医院,胆怯面对医生冰冷的表情,但是又别得别去面对,于是他们动别动就求助于法律;而医生呢,为了明哲保身,经常作出别确凿的诊断,这正是卫生PRO 的难过,医生们的无奈啊! 固然我们也别能一味的否定医生那个事业,在现实日常中也有好多的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个人体会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差不多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在处于研究生阶段,仍然开设经典学习课程,把中医经典的学习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也表示重视中医本身的理论体系,对中医本身的科学性的了解。在几位老师讲述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本人又重新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树立了对中医作用的信心 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出中医的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且培养模式又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没有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博文收藏 2014-04-11 1238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对肿瘤的治疗不能一种方案贯串始终,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按照早、中、晚不同期别,采取不同的综合措施,这时,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贯穿整个阶段性治疗的始终。中医药给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中医药抗癌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淄川鑫成中医门诊从事肿瘤研究,善于治疗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胆管癌、乳腺癌、脑瘤、脂肪瘤等以及各类癌症放化疗并发症、术后复发及转移。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传统中医药特色.中药治疗还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等,均是发挥中医特色,取得较好疗效。研究系统、规范,包括了对传统中医理论、现代治疗进展、中医证候学、老中医治疗经验、自身临证治疗等,形成独特治疗方法。 2.低分化肿瘤就是全身血液性疾病,“绿色治疗”.治疗理念是:最有效的消除肿瘤瘤灶、控制全身转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清理血毒,同时最有效的保护患者脏器功能,这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肿瘤的“绿色治疗”。特别适合老年患者、体质差、经西医多程治疗无效及中晚期肿瘤患者。这种“绿色治疗”理念也符合目前国际上对肿瘤治疗的共识. 强调肿瘤综合治疗.肿瘤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单纯一种方法不能治愈。采用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应用多种技术、多种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佳选择。 3.培本扶正有效治疗肿瘤 培本扶正法治疗肿瘤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用扶助正气、培补本元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生化,气血的生成都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后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肾是先天之本,藏而不泻,管理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有些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后常可见气阴两伤,采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之法,能增强患者体质和抗癌能力,使之能耐受化疗及放疗,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肾气亏损,各脏器功能、气血阴阳就容易失调,从而引起疾病进一步恶化。另外,现代研究表明:培补先天之本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作用,提高和调节内分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参加XX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正文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

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 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

心得笔记。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 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除了学习方法,老先生们学习中医的精神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迪。最近几个月,工作项目进度很紧,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家里孩子小,琐琐碎碎的事情也很多。后面几次课虽然都按时参加了,但课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总结。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差了许多。自责之余,对学习中医的信心也产生了一些动摇。这时,看一位位老先生走过的中医之路,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许多老先生学医之初大多为生活所困,也是一边谋生一边学习。岳美中先生早年也是边教私塾边读书;李聪甫先生则是在艰苦的学徒间隙读书学习…岳美中先生成名之后,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在六十多岁的年纪,还要求自己:”要有恒、要专一、戒玩嬉、节嗜好”。其中”戒玩嬉”让我深感动容。岳先生的戒玩嬉指: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从岳先生的行文看得出先生的诗赋才情很好,把自己平生的爱好都列入所戒之列,这又是怎样的为学精神!虽然今生也不可能成为岳先生那样的名医,但若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努力,踏踏实实的一路走下去,也算是一生的大收获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