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课内阅读。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1)找出选段中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

(2)用上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按照“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以刺猬的口吻描述片段叙述的事情经过。

【答案】(1)爬|归拢|打|扎|驮|跑

(2)我先慢慢地活动起来,再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接着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我的背上了。然后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解析】【分析】(1)考查对动词的掌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2)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前提下,以刺猬的口吻描述片段叙述的事情经过,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1)爬;归拢;打;扎;驮;跑。(2)我先慢慢地活动起来,再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接着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我的背上了。然后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完整的话,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

2.课外阅读。

筷子

①说起中国的筷子,话可就长了。

②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到了商代,筷子称为“箸”(zhù),大约过了上百年后改为“筷”。从读音和字形上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

③使用筷子不只是能吃饭那么简单,还有很多好处呢!通过实验发现,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进食方便,()可以锻炼手指的协调性,增强脑力,十分有益身心健康,真是一举多得啊!

④中国的筷子原料各异、做工精细。杭州天竺筷,是由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选用上等毛竹或优质楠木做原料,以国内特产的生漆打底、附面。漆筷头上印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 A ] 陕西省商洛地区生产的商洛冬青木烙花筷,是陕西省一项著名特产。它利用当地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多年生“崖冬青木”为原料。制作时,烙花艺人用300~500℃的电热钢火笔,在细细的筷子上绘出明快雅致的花纹。[ B ]

⑤中国筷子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C ]现在,在国外凡吃中餐者,几乎都用筷子。大家以学习使用筷子为乐趣。许多来中国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双中国筷子作为纪念。小小的筷子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递了浓浓的友谊之情。

(1)短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筷子”的?

________

(2)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入第③自然段的括号中。

(3)短文中标出了[A][B][C]三个位置,如果把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商洛冬青木烙花筷,就被一位加拿大记者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4)第③自然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能不能删去?结合短文内容写出理由。

________

【答案】(1)围绕“①筷子历史悠久;②使用好处很多;③原料各异做工精细;④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这四方面回答。

(2)不但……而且……

(3)C

(4)不能删去。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写出使用筷子的好处。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递进关系。故选“不但……而且……”。

(3)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并且结合所给三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4)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围绕“①筷子历史悠久;②使用好处很多;③原料各异做工精细;④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这四方面回答。

(2)不但……而且……。

(3)C。

(4)不能删去。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写出使用筷子的好处。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3)此题主要考查结合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3.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①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师卫生部长匆匆赶来,对白求恩说:“师长决定让您和一部分伤员离开这里。”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部长恳求说:“白求恩同志,这儿危险,让您离开这里,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②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

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沉思:________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画线的句子①在文中的作用是()。(多选)

A. 表现了战士们不畏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

B. 说明战斗很激烈,白求恩大夫和战友们处在危险之中

C. 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下,白求恩大夫仍然精神高度集中地做手术,他心里只想着救护病人,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

(4)白求恩大夫和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表现了什么?()(单选)

A. 师卫生部长认为白求恩大夫是尊贵的客人,应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B. 白求恩大夫十分劳累不愿意转移。

C. 白求恩大夫具有与战士们共同进退的坚定信念和高贵品质。

【答案】(1)深思。

(2)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也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

(3)A,B,C

(4)C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深思。

(2)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也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

(3) A B C

(4)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读下面的精彩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在语段中用横线画出来。

(2)从语段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案】(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各种;遍地;堆积;厚厚的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

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各种;遍地;堆积;厚厚的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读例文,完成练习。(二)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1)第一句话写了杨梅的________、________和小刺。

(2)第二句重点写了杨梅身上________的变化,可见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3)请仿照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写一种水果或玩具的外形。

【答案】(1)形状;大小

(2)小刺

(3)

【解析】【分析】(1)、(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形状、大小;(2)小刺;(3)略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二)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_____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_____起来了,红色的长嘴_____着一条小鱼。它_____在船头,一口把小鱼_____了下去。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站吞冲衔飞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

________ ________

(3)文中描写的是翠鸟________时的情景,体现了翠鸟________的特点。

写话小练笔

【答案】(1)冲;飞;衔;站;吞

(2)一下子;没一会儿

(3)捕鱼;动作敏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考查对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的掌握。寻找文句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相对简单,从文中挑出来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冲;飞;衔;站;吞

(2)一下子、没一会儿

(3)捕鱼;动作敏捷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的掌握能力。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白马湖

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最美的季节是春季。

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bò báo)雾,在水里映着参(cēn cān)差(chācī)的影子。水光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波纹,但随即(jí jì)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棵一棵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生着几朵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动。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

最美的白马湖啊!

(1)在文中为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薄________(bò báo)雾参________(cēn cān)差________(chācī)随即________(jí jì)

(2)作者认为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________,白马湖最美的季节是________,用一个字概括白马湖:________。

(3)山是不动的,可是作者却说“山是青得要滴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4)这篇文章是按________结构来具体描写白马湖的。()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

【答案】(1)bò;cēn;cī;jí

(2)黄昏;春季;美

(3)这里的“滴”说的是山上草木受到雨水的润泽,茂盛生长,青翠欲滴的样子,不是说山真的要“滴”下来。

(4)C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短文先总的概括(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最美的季节是春季)。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最后再总的概括(最美的白马湖啊!),是总—分—总结构。

故答案为:(1)bò、cēn、cī、jí

(2)黄昏、春季、美

(3)这里的“滴”说的是山上草木受到雨水的润泽,茂盛生长,青翠欲滴的样子,不是说山真的要“滴”下来。

(4) C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总”结构的掌握。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鸟是树的花朵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quē)了树叶,露出树枝的空间,总是不好看。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

终于,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mǎn)树的花朵!

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跳舞。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níng)滞(zhì)。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_____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_____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_____这是鸟儿再造了冬天的生机。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dǎo),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yáo)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yǐn)藏(cáng)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啊。

(1)在文中的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________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________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________

(2)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用横线画出一处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一处拟人句。

(3)读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从划线的词语中感受到________。

(4)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我”想做的事是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这件事,鸟儿们替“我”做了。

B.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因为鸟儿给冬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C. 鸟儿一直都在树上,但只有冬天,鸟儿才是树上的花朵。

【答案】(1)?;?;?

(2)比喻句:我说,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

拟人句: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3)树上鸟儿很多很美,颜色各异

(4)C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此题意在明白比喻、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

(2)比喻句:我说,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拟人句: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3)树上鸟儿很多很美,颜色各异

(4)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9.课内阅读。

“咕……”小狗学着杜鹃叫,“咕……”

它那天试了,第二天、第三天又试了。一个星期过后,它已经学得相当不错了。小狗真高兴,心想,我终于会叫了,现在别人再也不能取笑我了。

就在那几天,人们开始打猎了,树林里来了很多猎人,里面还有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哪怕是一只夜莺,他们也会给打下来。一个枪法很准的猎人经过那里,听见树丛中传来咕咕的叫声,就举枪瞄准,“砰!砰!”连开了两枪。

幸好没打中。子弹擦过小狗的耳边,就像连环画里画的那样。小狗拔腿就跑。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1)仿写词语。

百发百中(ABAC式)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写了小狗的两次心理活动,请你写出相关句子。

(3)选文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____

A. 小狗学会了杜鹃叫。

B. 小狗差点被猎人打死。

C. 小狗学会了杜鹃叫,差点被猎人当作杜鹃打死。

【答案】(1)自言自语;自由自在

(2)小狗真高兴,心想,我终于会叫了,现在别人再也不能取笑我了。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给出的词语“”来看,是ABA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自言自语、自由自在

(2)小狗真高兴,心想,我终于会叫了,现在别人再也不能取笑我了。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3)C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0.课外阅读。

让我们有片栖息之地吧

大森林依然有着欢快的气氛,我、爸爸妈妈都是鸟儿,住在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上,每天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晚上,我在家听爸爸妈妈讲森林沦陷的故事。我听得出神,突然,爸爸妈妈提到了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人类。我急着问爸爸妈妈:“人类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家夺走呢?”“是钱财,是贪婪,它们使人类泯灭了良知,失去了同情心。”爸爸说。听着听着,我睡着了。

“嗞----嗞”一阵刺耳的噪音把我吵醒。怎么回事?我揉了揉朦胧的睡眼,啊,我的爸爸妈妈不见了?!环顾四周,人们正用电锯砍树,我的家摇摇欲坠,我害怕极了,惊慌失措地飞出了森林,一路上眼泪不断,打湿了小草,每一滴都藏着说不清的痛苦。啊,聪明的人类,这就是你们干的好事?!你们把我们弄得妻离子散,让我们没有圆满的家庭,这样你们会高兴吗?

我疯狂地扑扇着翅膀,心里的愤怒与怨言一时涌上心头,终于,我对着天空长啸一声,便栽倒在地……

一会儿,我醒了,已经没了力气。这时,我多么希望人类能觉悟。森林可以蓄水可以冬暖夏凉,可以挡住风沙洪水……我们小鸟也可以吃害虫,保持生态平衡,多少好处啊。现在,你们只知道用树木来做一次性的木制品,这样多么浪费资源啊!难道只有在资源严重缺乏的时候,你们人类才会反省己的愚蠢举动吗?人类啊,快觉悟吧,我们是多么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呀!让我们有

一片栖息之地,还大家一个美丽的大自然吧!

(1)是谁破坏了美丽的大自然?用文中爸爸说的一句话说明破坏大自然的原因。

(2)从“啊,我的爸爸妈妈不见了?!”这句话中你读出了小鸟怎样的心情?

(3)“啊,聪明的人类,这就是你们干的好事?”人们干的“好事”指什么事?你是怎样理解“好事”这个词的?

(4)人们愚蠢的举动将带来哪些后果?

【答案】(1)人类;是钱财,是贪婪,它们使人类泯灭了良知,失去了同情心。

(2)很悲伤

(3)砍伐树木;好事是讽刺,其实是坏事

(4)浪费资源,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找出正确答案。(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搜索答案的能力。是谁破坏了美丽的大自然?是人类;是钱财,是贪婪,它们使人类泯灭了良知,失去了同情心。(2)从“啊,我的爸爸妈妈不见了?!”这句话中读出了小鸟很悲伤。(3)“啊,聪明的人类,这就是你们干的好事?”人们干的“好事”指砍伐树木;“好事”这个词实际是坏事。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