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外部性与国际贸易福利效应的分析

环境外部性与国际贸易福利效应的分析

环境外部性与国际贸易福利效应的分析
环境外部性与国际贸易福利效应的分析

环境外部性与国际交易福利效应的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界日益关注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外部性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福利效应理论的影响巨大,本篇文章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市场结构下考虑环境外部性及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后对国际贸易福利效应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外部性;交易福利效应。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市场自由化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会对产品进口国产生福利效应。但是它是否会像传统贸易理论所揭示的那样带来福利水平的改善呢?特别是如果我们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加入环境外部性的考虑产品进口国的福利水平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

一、环境外部性与交易福利效应

(一)外部性及环境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概念最早由马歇尔于1890年在其巨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按照一般说法,外部性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对参加经济交易以外的第三者的影响,它表明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差异,造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更为确切地说,外部效应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按照这个理解我们可以把外部性的特征概括为:第一,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而是由对方强加的;第二,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他人的影响并不反映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而是在市场运行机制之外,也就是说外部性现象导致市场失灵;第三,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效应的存在使资源配置产生低效率现象,外部效应的范围越广,市场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就越小,从而使经济行的结果不可能满足帕累托条件。外部性既包括负的外部性又包括正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对应的是外部成本,正的外部性对应的是外部效益。

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分为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和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构成和形态发生了改变,环境质量恶化,

影响和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它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假如一个厂商向河道排放污水,会导致沿河两岸居民的饮水质量下降、下游鱼类死亡等外部成本的发生,从而使社会边际成本大于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厂商根据私人边际收益确定的产量,大于从社角度看的有效配置量。环境保护则是一种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品,它既包括环境治理,也包括环境服务。由于在这类活动中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市场所达到的均衡点所对应的产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过少缺乏效率。若达到理想的帕累托效率,就需要把上述外部效应内部化,实行环境保护政策这也是政府进行干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交易福利效应

所谓福利效应(wealth effect)即增长改变了每一工人或每人的人均产出量。交易福利效应有两种经济效应,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静态效应

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产生由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产品所带来的利益。贸易转移效庆是指产品过去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进口的损失。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转移效应时,国际贸易给参与国带来的综合效应就是净效应,意味着成员国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为净损失和经济福利水平的下降。

动态效应

参与国际贸易不仅会给参加国会带来静态影响,还会给它们带来某些动态影响。有时,这种动态效应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三)环境外部性与国际贸易

一般认为,国际贸易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能体现出环境成本产生的市场失灵是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制定的贸易政策,可能扭曲市场结构,损害环境利益,往往也加剧环境的恶化。如某些进出口商品的生产、营销、消费活动污染空气和水,恶化环境与资源,造成全球污染问题,然而这些环境资源的因素在生产或贸易中被忽略不计,这就造成了出口商品不包含或不反映其全部环境成本。因此,必须将这些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消极的外部性内部化,即内在化在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真实成本当中,以便促进资源的合理应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在国际贸易中,如果考虑环境外部性和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将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贸易与环境的社会福利效应(一)贸易小国的福利效应

1、进口国。假定一国进口某种环境密集型商品,无论该国是否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该国的环境状况将得以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将提高。因为环境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将代替国内的生产,因而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可以假定该国是某种环境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和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措施的情况下,如果不存在环境外部性,社会净福利是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在存在环境外部性的情况下,净社会福利水平要减去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即社会净福利降低。假定以征收环境税的形式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即每单位产出征收环境税,此时,环境污染减少,社会福利将增加,同时,边际成本增加,并因此使消费者被迫付出高价而造成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因此,社会福利的增加量为在没有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情况下,如果进口环境密集型产品,假定外国提供商品的相对价格,则国内的生产量为,消费量为,进口量为。此时,由于国内环境密集型产品生产减少。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一国允许环境密集型商品进口,无论是否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都将使该国社会净福利较封闭情况下增加。

2、出口国。假定一国进口某种环境密集型商品,无论该国是否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该国的环境状况将得以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将提高。因为环境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将代替国内的生产,因而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假定某国是某种环境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和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措施的情况下,如果不存在环境外部性,社会净福利是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在存在环境外部性的情况下,净社会福利水平要减去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即社会净福利降低为。假定以征收环境税的形式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即每单位产出征收环境税,此时,环境污染减少,社会福利将增加。同时,边际成本增加,并因此使消费者被迫付出高价而造成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为,因此,社会福利的增加量为在没有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情况下,如果进口环境密集型产品,假定外国提供商品的相对价格。此时,由于国内环境密集型产品生产减少,使外部成本减少,同时由于价格的下降使消费者剩余增加,所以与不进口相比,社会福利收益增加。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后,如果进口环境密集型产品,因此与开放情况下没有征收环境税时相比,福利将增加。与封闭情况下征收排污税相比较,由于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减少,社会福利将增加。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一国允许环境密集型商品进口,无论是否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都将使该国社会净福利较封闭情况下增加。

(二)贸易大国的福利效应

贸易大国与贸易小国相比社会福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通常会

产生两种额外的效果:首先,由于贸易大国能够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因而其供给和需求曲线不象贸易小国那样水平;其次,当一个贸易大国开始进口环境密集型产品而不自己在国内生产时,由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将使国外的生产增加。对大国的分析结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当一个贸易大国进口环境密集型产品而不自己在国内生产时,社会福利的收益是确定的,但是比贸易小国所获得的要少,主要是因为进口价格的提高,与贸易小国相比消费者剩余减少。当一个贸易大国出口环境密集型产品时,社会福利收益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两种相反福利效果的对比:

(1)由于世界市场上供给量的增加,使出口商品价格萎缩导致生产者剩余减少,对社会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刺激国内生产又使国内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外部成本增加。

(2)外国生产的减少使跨边界污染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国内的福利水平。西方经济学家克鲁蒂勒: 曾对大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假定开放大国的环境政策可以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最优税收与标准庇古税。中贸易条件效应的结果不同。

这种作用的结果使消费税和生产税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如果是净出口国,最优消费税低于标准庇古税;如果是净进口国,最优生产税高于标准庇古税,为了获得与贸易损失(或收益)相关的辅助效应与低消费(高生产)的环境利益(成本)之间最优的交易,由克鲁蒂勒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最优环境税取决于关税参数。因此,人们为了获得一个零环境税可以通过改变不同的关税而获得,即把贸易政策作为环境政策来使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贸易政策。最终的最优关税是作为标准庇古税和标准最优关税二者的混合,但这种混合就像其他的最优混合物一样,一般不容易获得,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工具通常都被用来达到某些单独目标的最大化,而不是用来达到开放经济下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贸易与环境的福利效应

前两部分的分析是建立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基础上,这种假定似乎与现代化大生产中很多产品的市场结构不相吻合,使分析受到了很多限制,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是一种更持久和更普遍的现象,因此,从年代开始,人们更多地用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贸易流向,被称之为新贸易理论,主要以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人为代表。正如在完全竞争模型中分析的那样,假定某种商品是由国内具有垄断力量的公司生产的,进一步假定为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该公司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当世界市场价格低于封闭经济下的国内市场价格时,该国将进口商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必要的贸易壁垒,垄断者将无法垄断国内市场,那么,不完全竞争条

件下的情形与前面所分析的完全竞争的情形相似。现在我们分析另一种情况,假定世界市场价格高于完全竞争时的国内市场价格,那么,垄断者将是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的出口者。国内市场不完全竞争情况下出口环境密集型产品的情况:假定世界市场价格低于封闭经济下的国内垄断价格,这表明,当垄断者是利润的最大获得者时,出口仍然可以发生,直到边际收益(等于世界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且,在开放的经济中,在国内市场上垄断者以价格. 提供数量的商品,(高于封闭经济的垄断价格),国内市场的边际收益(曲线)等于国外的边际收益。此时国内总的生产量,出口量,垄断者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尽管国际市场的价格较低,但垄断者仍然可以保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因为它仍然是国内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在不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情况下,出口的外部成本可以分割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由于为国内市场生产引起环境破坏而产生的外部性,另一部分是为国际市场生产而产生的外部性。在封闭经济下实施环境税将使国内市场价格提高,此时垄断者将供给将减少。通过分析表明,全球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政府制定国内环境规则战略行为的原因,这将导致环境税的扭曲,战略行为的目标集中在获取竞争优势或转移污染上,或者是这二者行为交易的结果。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成本内部化后对国际贸易福利效应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环保时代一国制定对外贸易产业政策时不能仅仅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衡量贸易利益,必须考虑环境的外部性及环境成本内部化后的福利效应,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不同的产品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贸易利益。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巧年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税率进一步降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关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这标志着我国产品贸易政策正逐步向自由贸易政策靠拢。随着各项产品贸易逐步的自由化,政府对农产品贸易的政策调控空间逐步缩小,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在有限的政策空间内更好的调控产品贸易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首先,对那些有着明显的正外部性的产业,如生态产业,政府应当对国内生产给予大力支持和保护。目前,由于我国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这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如果这时盲目的实施自由贸易,并不一定会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反而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开发,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它的经济职能,对绿色产业给予财政、信贷、税收,甚至是关税等全方面的保护,为它的成长提供有利的外界环境发展。其次,对那些有着明显的负外部性的产品产业,如果国内仍然存在市场需求的话,政府应该鼓励这类产品的进口,替代国内生产,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更大程度的改善社会整体福利水

平。对于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早有认识,一些学者早在年就已论证美国进口更多的污染大、环境成本高的商品,从而减少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费,也指出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消费更多的是通过进口来满足。总之在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问题严峻的今天,我国政府在有计划的调控产品贸易结构和生产结构时,应充分的将生产的环境外部性因素考虑进来,保护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进口环境成本高的产品,确保实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泽虎. 国际贸易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汝求等. 环境与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吴蕾,吴国蔚. 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2001;

[4] 曲晓如.环境外部性和国际贸易福利效应2005;

[5]百度文库部分资料。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概念:国际贸易、世界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泛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都是国际贸易。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的整体,即世界市场上的所有的商品、劳务等交换活动总称世界贸易。 ?对外贸易也称进出口贸易,指一国或一地区以本国、本地区为主体,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即以本国本地区为一方,以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另一方的贸易活动,称对外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的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就是国际贸易。 概念: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属性,故称有 形贸易。 ?早期的贸易自然是由有形贸易开始发展的,当时并无无形贸易之说,因为所有的贸易往来几乎都是商品的购销及货款的收支活动。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扩大,导致围绕商品购销的各种服务活动急剧增加,例如,运输、 通讯、保险、旅游、服务、专利及技术、资本、劳动力、信息等的转让与流动,这些非有形商品的交换活动便是无形贸易。 ? 概念: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又叫贸易值,是一个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表示。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又通行用美元计算。 ?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两种。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 年)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之和。由于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为避免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的出口额相加,来表示国际贸易规模的大小。因此,国际贸易额这个概念,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概念: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量。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由于世界各国的货币价值不断波动,因而单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故有用贸易量表示的必要。 ?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 贸易情况。 ? 概念:贸易商品结构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 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 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 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 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 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 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 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 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 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 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 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WTO框架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并且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日益关注。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成员方对WTO规则和承诺的遵守,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为核心的非歧视原则被广泛实施,关税壁垒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淡化,但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却被频频施加,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和阻碍层出不穷。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环保水平还比较低,环境法制建设落后,出口产品受国外环境措施的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等国,近年来随着这些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强化,对我国外贸构成严重挑战。我国的许多产品因达不到有关国家的环境要求,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直接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扩大。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在加入WTO后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WTO 一、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的浪潮,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包括贸易对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环保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GATT/WTO框架内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问题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GA TT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的启动阶段。1971年,GA TT总干事01iver Long 建议缔约方全体对工作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对国际贸易存在的影响进行研究。01iver Long 认为:应当考虑应用GA TT条款进行工业污染控制对国际所造成的影响,缔约方在这一领域有责任保证本国政府的污染控制措施不会导致新的贸易壁垒。这一建议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在GA TT内的启动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二个阶段,GATT/WTO贸易与环境问题达成初步共识阶段。这一阶段为1972年至1994年。由于环境政策对自由贸易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深,而且随着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长,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大,所以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包括GA TT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在东京回合谈判中,部分代表团提出应当考虑某些环境措施对贸易的限制程度,使得一度搁置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第三个阶段,WTO贸易与环境问题深入谈判时期。这一阶段为WTO成立至今。在准备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WTO成员方对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不少建议。2001年,WTO开始的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中,贸易与环境问题正式成为一个新的议题,迎来了贸易与环境问题讨论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现实冲突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贸易的发展,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破坏与污染,也在积极努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关于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用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社会生产力和人口都处于一种非常缓慢的增长状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总体上是和谐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经济活动的需求,以及对环境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加上许多国家忽略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三废”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平流层臭氧的耗损、温室效应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等。 (二)贸易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机制 贸易本身不会直接引起环境问题,只有当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因素(如外部性、产权不明确、信息不充分等)存在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贸易才会导致环境破坏。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也成功的将贸易纳入了传统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框架,对贸易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综合来看,贸易的环境效应大致可以归纳为配置效应、规模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结构效应、产品效应、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七个方面。 二、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 1.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方面,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一直高于整个世界GDP。 另一方面,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现象,而非历史的常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较之国别或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乃至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浪潮。 2.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效应 国际贸易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有利方面看,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大或改善环境容量,有助于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提高自然环境容量。 (3)贸易增加了自然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认识贸易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它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主要有: (1)环境污染的扩散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国际贸易(海闻著)课后答案

第一章 导 论 1. 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 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 来。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 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 什么主要的区别? 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 加大贸易需求。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 产品的必要手段。 (2) 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 系。 (3) 改变贸易模式。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 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 (1) 贸易量迅猛增长。 (2) 贸易依存度加大。 (3) 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 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 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 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 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 (1)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 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 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 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 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都不及西欧? 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 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特别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极大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相反,西欧各国割据,资源短缺,急需对外扩张,进口本国所需的产品,于是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w w w . k h d a w .c o m 课 后 答 案 网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格局、新方式和新问题 学校: 院系: 专业:财务管理 姓名: 学号:

正文: 国际贸易作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的交换活动,早期的从某一集中地域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到地理大发现之后洲际之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从开始萌芽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从国际贸易起步发展到今天在全球经济中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的的内容和形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越来越多的实务操作经验也充实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向前发展。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明显加速,并且已经进入到了新一轮的增长期,根据2012年WTO官方发布的数据,2011年世界货物贸易额为1821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19%,中国、美国、德国为前三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比重分别为10.4%、8.1%和8.1%。美国、中国、德国为前三大进口国,占全球进口比重分别为12.3%、9.5%和6.8%。若不考虑欧盟内部贸易,欧盟为世界最大出口方和进口方,占全球出口、进口比重分别为14.9%和16.2% ,虽然数据全部反映全球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货物贸易总额看出来,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已经呈现出强势的发展势头,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已经呈现一定的新格局。 首先,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成为国际贸易格局中的新生崛起力量。 从一贯的经济发展上看,美国、日本、欧盟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这三者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80%以上,反映到国际贸易上,自然体现出三者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即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自然在很多方面制订了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而在国际间的贸易中,发展中国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中心内容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国际贸易也不例外: 各种环保意识、法律、规章和措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与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及健康有关的商品的国际间流动, 甚至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迫使”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游戏规则”、甚至基本理念 都作出相应的改变。由此,“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的焦点。 关键字:国际贸易环境绿色壁垒可持续发展 正文: 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 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 基 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 一 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 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1.1国际贸易限制对环境的保护 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 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 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2环境保护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 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 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贸易规则中考虑 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 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 同时, 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

关于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高双溪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2004届)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分配(主要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最后再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贸易福利分析;恶性竞争;二价现象;短期分析;长期分析;原始价格 引言 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从1978年到2006年这短短的28年中,中国的年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平均增长17%,入世5年来增幅更是高达30%。外贸结构迅速优化,外贸地位从世界第29位升至第3位,占世界贸易比重从0.8%提高到6.7%,对世界贸易贡献也从不到1%扩大到11%。进口增加了国内物品的数量和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出口又使国内生产者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利润。“国际贸易增加了用收入购买的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并且由于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而为节约和资本积累提供了刺激”[1],David Ricardo

如是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也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但是一国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不直接意味着国内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国际贸易会使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生产者和消费者受益不同,也会使流动性有差别的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受益不同,从而导致因贸易受损的集团成为贸易自由化的反对者[2]。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现阶段新情况下不同利益集团间(主要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的分配。本文虽然有了一些新的分析,但在分析过程中不够深入,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限于某些原因,未能参考众多文献和资料;在分析二价现象中不知道该如何构建新的均衡模型;生产者剩余增加部分x0和x1的表示与解释;还缺乏实证的分析等等。1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社会福利程度通常用经济剩余来表示。它主要有3种形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剩余,其中社会剩余等于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生产者剩余指的是生产与进口相竞争的商品的利益集团。消费者剩余是指对进口商品有消费需求的利益集团。 1.1进口贸易福利分析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 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关税的类型 .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赋。 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赋。 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 关税征收比率高到使商品无法进口的程度时的关税。 2、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3、关税减让 (1)“产品对产品”方式 (2)线性程序 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价。 (3)综合方式

二、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分析: 贸易前:消费者剩余为e PP E ;生产者剩余为e OP E ; 贸易后:消费者剩余为w PP E ',消费者剩余增长e w P P E E '(即1+2+3);生产者剩余为w OP E ''。 消费者剩余增加的部分中,其中:面积1部分是从生产者剩余转移过来的;面积2部分是消费者从过去国内高价消费转向进口低价消费而来;面积3部分是在进口低价条件下新消费者进入消费而产生的新福利。 面积2部分+面积3部分是自由贸易的净福利。 1、 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即它对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价格事实上没有多大影响。 12Q Q 为不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34Q Q 为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2、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为: (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图中的13Q Q 。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24Q Q ,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3)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e P w P 1e Q 2 e P w P 1 e 2 t P 3 4Q P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如何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进入新世纪,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催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自身。主要有以下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在加快进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互动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基础和主要动力。传统的贸易主导型的国际分工己向以国际生产、跨国经营的投资主导型的国际分工转变,国际产业分工的梯度结构进一步深化,从产品、工艺、零组件的产业内分工进一步向沿着同一产业的产业链结构一研究、开发、制造、营销一实行分工。 当代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是促进国际分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创新成本即创新对资本、人才及制度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信息技术和以之为核心的其它新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很强的外部性及学习效应,因而这些产业本质上就是全球性产业,在全球形成很长的产业链;同时技术创新加快要求创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相应加快,这些特点使得具有研究和创新优势、应用开发和制造优势的国家在国际分工链上重新排序。 当代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基础性条件。当代世界市场的扩大主要表现在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大批新兴市场出现,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经济的崛起。这些地区发展中经济和高收入产油国以外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了又一批新兴大市场。这些市场拓展了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当代世界市场结构的变化除了上述区域结构的变化以外还表现在主要区域市场需求的变化。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趋向饱和,选择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而新兴市场的需求尚待进一步开发。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是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及新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主导力量。发达国家的TNCS竞相实行基地重组,把制造基地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而不仅仅是低技术制造基地向新兴大市场,既利用后者的比较优势,取得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又可以占领当地市场和周边市场,发挥市场的辐射功能。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竞相吸引外资及扩大相互间的直接投资,以借助外资实现国内的产业升级,占领对方市场,由此引发激烈的引资竞争。 (二)跨国并购汹涌澎湃,全球企业市场和全球生产体系加速形成。 在国际产业大转移的进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世纪末全球TNCS汹涌澎湃的并购浪潮。在过去10年中,国际生产增长的大部分是由跨国并购而不是由新建投资推动的。这波世界企业发展史上最大的并购浪潮,席卷了全球重要的行业。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1年6月27日最新报告,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总计为11438亿美元。报告指出,企业跨国并购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活动,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方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前的并购浪潮与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的、在1898年和1902年期间达到顶峰的并购浪潮有着一些共同之处。这两次并购浪潮都受到重大技术发展、新的并购融资手段和规制变化的影响。正如上一次美国发生的并购高潮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市场以及国内生产体系的形成,并产生了与之相配合的国内企业市场一样,最近的国际性高潮也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市场以及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配合的日益全球化的企业市场。目前,一个买卖企业的日益全球化的企业市场的理念己更广泛地被人们所认可。 正在形成中的全球企业市场与跨国并购交互作用,成为推动FDI增长的主要动力。TNCS 通过跨国并购这种进入方式,可以获得速度优势和所有权优势,最迅速地取得规模效益和市场垄断地位,并通过互补型并购分摊创新成本,获得新的技术资产、增强竞争力。众多的超

2016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增大。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增长速度缓慢且分化严重,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前景总体不乐观。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一季度缓中趋稳、稳中有进,部分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但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阵痛仍在持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且分化加剧。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局面尚未出现明显改善,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复苏进程的差异性进一步显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总体稳定,房地产市场稳步回升,制造业恢复扩张,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与预期提高,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热点纷呈,但经济增长水平仍低于危机前,企业投资波动性较大。欧元区经济在石油价格低迷、欧元贬值以及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增长有所加快,但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且“难民潮”加剧成员国内部的政治纷争和成员国之间的离心倾向,增加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日本经济持续下滑,通缩风险并未解除,货币政策效力递减问题突出,短期难以走出经济困境。受结构性改革滞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及政策空间收窄等因素影响,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放缓趋势,但印度等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价格下降等因素的推动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再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经济体增长4.1%;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3.5%,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0%,新兴经济体增长4.6%。 发达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可能加剧全球经济金融风险。美联储在2015年12月启动十年来的首次加息,市场预期2016年美联储将继续推进加息进程。而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欧洲央行和日本银行还在加码宽松货币政策,部分新兴经济体也倾向于进一步降低利率。各国货币政策走势分化,将增加国际资本流动的无序性,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美联储加息将驱动美元进一步升值,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导致新兴经济体融资环境趋紧。国际金融协会预计,2016年新兴经济体资本净流出规模为5000亿美元左右。尤其是那些对外资依赖较大、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对外债务规模高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偿债成本上升、经济增长减速的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形成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关于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和对策

关于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和对策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 传统贸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论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均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问题。依照这些理,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义上的经济效率,满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现市场失灵的情况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壑,破坏国际贸易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同生产和消费活动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 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产品的盲目出口更

极易破坏平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制的捕杀和开采,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动植物,破坏了地区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口导致盲目开采,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境和成品。一方面,资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论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论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论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摘要: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国际范围的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制约因素之一。人类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大。本文论述了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力、环境质量及其他人文地理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国际贸易 引言 国际贸易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明显的影响。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域分工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间的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地理环境各因素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激烈和深刻。积极开展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及其规律性的探索研究,对预测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变化和做好对外经援工作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际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活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量的大小不仅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事关一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何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直接制约着贸易产品的数量与种类,而且直接影响着对外贸易的成本与利润。就这个意义来讲,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 1 自然地理与国际贸易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2年,中国外贸保持平稳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但是制约外贸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下行风险增大。从目前情况看,201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只要不出现大的外部冲击,再度出现危机或“二次衰退”属小概率事件。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历时三年,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将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4.0%。2012年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有: 一是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扩散,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大幅震荡。各成员国债务链相互交织、经济联系紧密,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上升。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必将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新的重大冲击。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有所恢复,但总体呈现政策支撑效应减弱、传统增长动力仍较疲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的格局。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流动性陷阱”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制约。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 三是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价格“高烧不退”,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持续整体走高。9月越南、印度、巴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2.4%、9.7%、7.3%;美国、英国分别上升3.9%和5.2%,欧元区连续十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调控目标。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宽松货币政策。英国已经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维持低利率并将重启长期再融资操作,美国宣布将低利率水平维持到2013年中期,并推出4000亿美元规模的扭曲操作。土耳其、巴西等部分新兴国家货币政策也从抑通胀向促增长转变。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风险增大,大宗商品市场可能频繁大幅震荡,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四是非经济因素干扰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不散可能进一步影响相关国家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可能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去年以来,英国、德国、希腊、法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爆发大规模群众抗议示威或骚乱。近期,旨在声讨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短短两个月已蔓延至四大洲1500多个城市。此外,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仍在持续,直接影响全球石油稳定供应。

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环境文化基础 题目: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学生:夏蓉 学号: 4 班级: 09-02班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奇德

2010年10月 摘要:在世界贸易额不断加大的同时,全球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由此引起了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广泛研究。本文主要讲述了国际环境的主要问题、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的涵及环境问题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 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正引起全球围保护环境的呼声。据统计,到1992年时国际贸易额就已经是二战前贸易额的50余倍,贸易的发展给各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这时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的问题。曾经被西方一些国际关系学者视为“低政治”的贸易、环境问题,逐渐上升到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高政治”如外交、国防安全等相当的地位。环境问题的提出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置疑,并由此引出了一系列与贸易和环境有关的讨论。 一、国际环境主要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土地荒漠化 5、森林植被破坏 6、水资源污染和海洋污染 7、酸雨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