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

课题:第二单元关爱自然关爱人类

课型:复习课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迁;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掌握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能力目标:懂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提高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会依法保护环境,与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复习重点: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复习难点:树立科学发展观

复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明确知识点:

1.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P26

2.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P32-33

3.我国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P30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P30

5.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有什么影响?P31

6.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唯一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其目的和具体要求分别是什么?P34-35

7.两型社会是指什么?P36 P39

8.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怎样的?什么是资源大国和资源小国?P31

9.请例举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见教材P32

10.对于保护环境,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做?青少年该怎么做?P35-36

1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P34

1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他对人类提出了什么要求?P27

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什么才是适量人口?

2.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区分。

3.我国成为资源小国(资源短缺)的原因: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施

三、情境导入:

看短片(内容人类与大自然曾经保持的和谐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表现)

四、知识梳理:

(一)人口问题

A、我国的人口国情:

B、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C、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的影响:

D、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唯一正确的办法:

E、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F、计划生育的要求:

(二)资源问题

我国的资源国情:

我国成为资源小国(资源短缺)的原因:

(三)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见教材P32

2.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国家采取的措施:

青少年学生为保护环境可做些什么?

(四)走科学发展之路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2、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P27)

(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什么?(P27)

五、|当堂训练题

1、一位记者与一位农村放羊娃的对话是: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娃娃干什么?--放羊!。这段对话反映了()

A.人口素质低下是造成农村人口生产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B.放羊娃具有艰苦奋斗精神

C.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D.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2、漫画说明()

A、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人口过多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C、人口过多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D、人口过多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3、有这样一幅对联:电荒、油荒、煤荒,荒荒心惊;

产能、供能、用能,环环节约。横批是:科学发

展,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我国的资源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

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③节约资源要从点滴做起

④限制工业发展是避免能源危机的唯一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④

4、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办法,最终为各国普遍认同和共同选择的模式是()

A、先污染、后治理

B、可持续发展

C、循环经济

D、节能减排

5、下列选项中,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是()

①经济要发展,人口要控制

②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③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④但留方寸土,传与子孙耕

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⑥先污染,后治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①④⑥

6、下面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国家环保局叫停30家未经环境审查的违法工程

②我国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

④修筑青藏铁路留有动物通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做法的是()

A加快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

B实行药品零差价,百姓看病得实惠

C推广绿色GDP试点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开发高档别墅,豪华住宅,提升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8、我国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三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关键是靠()

A加快发展环保 B 转变全民族的资源观念

C控制人口增长 D 科技创新

9、自20XX年6月1日起,我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对这一做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②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③能够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④说明国家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温家宝总理有三句话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今天这个问题,我帮你就地解决。”“只要关乎老百姓,就是大事。”这三句话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B统筹兼顾C共同富裕D协调发展

六、合作探究:

1.材料一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人均可采矿物能源,如煤炭、

石油、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11﹪、4﹪。

材料二我国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73﹪的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0﹪——90﹪,机动车油耗比发达国家高10﹪——20﹪,按每美元计算,比先进国家能耗高4——5倍。

材料三20XX年4月10日,衡阳市政府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从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实现节约能源328万吨标准煤,到20XX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XX年下降17%。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应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人均能源少,能耗高的问题。

(3) 为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如何做到节能减排?(3)请你想一想:你能为我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些什么?

2.判断说明题

中国地大物博,这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选择题解题方法

①多用排除:排除错误项;排除无关项;确认正确项。

②注意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③留意外延,关注导向:看题肢和题干范围是否一致,过大、过小都是错项。解题常用方法:

①仔细审题,寻找题中关键词,从题中找答案。

②用教材观点分析问题,用政治术语答题,答案内容要点化、条理化。

③答题要有开放性思维,要全方位、多角度组织答案。

六、合作探究:

1.材料一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人均可采矿物能源,如煤炭、

石油、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11﹪、4﹪。

材料二我国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73﹪的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0﹪——90﹪,机动车油耗比发达国家高10﹪——20﹪,按每美元计算,比先进国家能耗高4——5倍。

材料三20XX年4月10日,衡阳市政府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从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实现节约能源328万吨标准煤,到20XX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XX年下降17%。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我国生产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

(2)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应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人均能源少,能耗高的问题。

①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为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如何做到节能减排?

在学校: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班会;设立节约监督岗、设立节约箱,收集可循环使用的废弃物等。

在家庭:用节能灯,家用电器用品不用时及时关开灯;一水多用;减少使用空调;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等。

其他:不使用一次性产品;爱护花草树木,参加植树造林;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随手关灯、人离灯熄,养成节约好习惯;珍惜粮食,合理花钱等。(4)请你想一想:你能为我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些什么?

1、积极向公众宣传建设“两型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2、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爱护环境;3为解决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4.增强法制观念,敢于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判断说明题

中国地大物博,这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错误,尽管我国资源的种类多,总量大,这是我国资源的优势,但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而加剧,再加上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开放难度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2.材料一:20XX年5月25日上午,“使用环保袋,我们同行动”公益活动在株百超市5大门面同时进行。活动吸引了众多市面上民的踊跃参与,上万名顾客车在“支持环保购物袋签名墙”是签下自己的名字。陈先生背着小孙子在签名墙上也签下了自己和孙子的名字。他说:“咱可不能图一地痛快,欠下子孙的环境环境债啊!”

材料二:20XX年12月16日,经国家发展委员会所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群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我市市民踊跃参与“使用环保袋,我们同行动”活动说明了什么?

我们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

(2)请你谈一谈:“咱们可不能图一时痛快,欠下子孙的环境债啊!”这句话体现了我国什么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3)请你想一想:你能为我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些什么?

1、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2、积极向公众宣传建设“两型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增强法制观念,敢于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4、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爱护环境;

5、为解决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3.判断说明题

中国地大物博,这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错误,尽管我国资源的种类多,总量大,这是我国资源的优势,但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而加剧,再加上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开放难度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4.材料一:20XX年2月29日,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0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材料二:20XX年4月10日,衡阳市政府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从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实现节约能源328万吨标准煤,到20XX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XX年下降17%。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我国环境压力的原因是什么?

(2)为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如何做到节能减排?

(1)原因:人口多、资源少、环境污染严重。

(2)在学校: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班会;设立节约监督岗、设立节约箱,收集可循环使用的废弃物等。

在家庭:用节能灯,家用电器用品不用时及时关开灯;一水多用;减少使

用空调;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等。

其他:不使用一次性产品;爱护花草树木,参加植树造林;多使用公共交

通工具;随手关灯、人离灯熄,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粮食,合理花钱等。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素质课程一等奖教学设计 价格变化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化的含义,并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评价 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学生学习目标的要点:1。知识目标: ◎了解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之间的一般规律。 ◎要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的影响。◎理解替代品和补充剂的含义。◎了解商品价格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能力。◎运用商品价格变化影响消费者需求的相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根据商品价格变化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 ◎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变化,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三、学

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四、教学方法: 讨论和探究教学法是主要方法。 -课程计划设计- 同学们,我们都在经济生活中,时刻感受着生活价格的变化。 1 的影响。不久前,学生们利用周末做了一份关于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报告。学生们组成练习小组,或者参观大型超市,或者走进居民家庭,或者采取访谈、成绩单、问卷等形式。调查城市居民。基于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将向大家展示两个更具代表性的调查报告:(1)调查对象:超市员工物价上涨的影响:①肉类销售的下降。(2)鸡蛋和海鲜销售增加。(3)大米、面条和蔬菜的销售变化不大。(4)特价期间销量增加。(2)调查对象:行人和物价上涨的影响:(文字记录) ①不能加油或吃肉。 (2)月支出增加,但必须购买食品,一些有价值商品的消费减少。(3)私家车使用量减少。 (4)用海鲜和鸡蛋代替猪肉,尽量用电器做饭。(5)随着价格的上涨减少商品的购买。⑥对生活影响不大。 通过以上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价格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一、价格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班的两个学生写、导演并表演了一个短片《在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 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 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 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 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 (一)故事的起因 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 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 (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二)故事的发展 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 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 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 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三)结果 记录这则故事的人是怎样续写后面的情节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后来作者设计谁来揭示真相呢?(宋君)我们来看一看宋君的出场方式 比较:“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和“国人道之,宋君闻之”有什么不同? 解答:前者突出了“闻”。 (2)丁氏的回答: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我换成“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好不好? 比较:“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 解答:前者再一次强调了误解的地方是“得一人”这三个字的理解上。再一次点明了语言理解的重要性。这里不仅仅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倒装句式,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到倒装句式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 三、深刻的寓意 1.读到此,你觉得作者希望通过这则故事阐明怎样的道理?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啊)这句话到底是对哪一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文武镇初级中学1215教学模式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穿井得一人》 主备教师:田应武 辅备、使用教师:何云华、倪希、赵学琼 备课时间:2016年11月25日 使用时间:第十四周(同课异构公开课)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课题《穿井得一人》授课 时间 第十四周 主备田应武使用 教师 何云华、倪希、赵学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 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课件ppt 课时 1 教学设计 教与学互动设计 二次 备课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 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 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 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 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 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 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高中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因为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可能会让学生感觉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感知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一大难点。所以,设计通过媒体片段,将身边事带进课堂,从媒体片段中更直接地感知,同时通过挖掘身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爱国并非抽象而是具体的。 【教材分析】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是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的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重点是在于将课本理论的东西用现实情境再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内涵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案例】 汶川地震的视频,温总理的“多难兴邦”“断臂王子刘伟”“奥运会和字”;李卫“跪行高考路”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7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讲授新课: 探究一 播放汶川地震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视频思考,谈谈对温总理那句“多难兴邦”的理解, 学生:略 教师归纳:灾难为什么能够兴邦,不是因为灾难本身可以兴邦,而是在灾难中所涌现出来的团结的民族精神力量推动着我们, 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98年水灾,03年非典,08年冰灾,还有地震,10年玉树泥石流,以及今年云南地震;在发生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特别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我们说灾难虽然是不幸的,但是灾难却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变,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归纳: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提问:为什么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它植根于辉煌的传统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形成) (2)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作用) 过渡: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那中华民族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探究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逐一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有人说: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十个人是一条虫;同学们觉得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很早就意识到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而这种意识慢慢的上升为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国家

穿井得一人 省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 2、分析寓言的情节,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在实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改写古代寓 言故事,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2学情分析 其一,这是学生升入七年级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寓言这一文学体裁。虽然许多同学在以前读过不少的寓言,并熟练地讲述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多数同学只停 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寓言读“死”了,失去了寓言的“言外 之意”。为改善这一现状而特意编入第24课《寓言四则》,我揣摩应该是人教版(2 016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编者的意图。因为这恰好也符合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那么,通过前两则伊索 寓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阅 读寓言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 对第三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其二,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可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种种真伪莫辨的信息时,会缺乏 深入思考,甚至轻信流言,以讹传讹。而这则《穿井得一人》古老的寓言故事,会对 他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会帮助他们秉持审慎的态度 对待传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三,学生虽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五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 但平时繁多而枯燥的文言语汇的识记,学生会提不起兴致,文言底子薄的学生甚至 自信心不足。因此,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 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 2、引导学生对“穿井得一人”这句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3、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配套K12】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 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学生学习的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了解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 ◎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能辨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三、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 ——教案设计——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经济生活之中,时刻感受着价格的变动对我们生活 1 的影响。前段时间,同学们曾经利用周末,做过一份《关于价格上涨对于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报告》。同学们组成实践小组,或者走访各大超市,或者走进居民家庭,或者在街头巷尾,采取访问、笔录、问卷等方式,对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综合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把两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 (一)调查对象:超市工作人员价格上涨的影响:①肉类销量有所减少。 ②鸡蛋、海产品销量有所增加。③米、面、蔬菜销量没有太大变化。④特价活动期间,销量增加。 (二)调查对象:行人、价格上涨的影响:(原话实录) ①加不起油,吃不起肉。 ②每月花费增多,但食品类商品不得不买,一些贵重商

穿井得一人教学案

穿井得一人教学案 审批教导处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教学重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教学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高中思想政治《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课第一框政府的权力: 依法行使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一《政治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教材在第三课着重分析了我国的政府性质和主要职责,即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通过履行其职能来对人民负责。本课则以此为基础讲述了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以及依法行政的意义。所以,本课拟在分析视频《整顿扶贫资金》让学生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突破这一重难点:依法行政。为第二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2、能力: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就有关政府依法行政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辩证的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权力,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社会,滥用权力可能滋 生腐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治观念。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法行政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涉足社会较浅,特别是直接与政府的行政方式和方法接触相对较少。虽在初中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在生活中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由于本课涉及了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法律知识,所以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五、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辅以讲授式和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去政府机关,调查政府行政的程序。 2、到市区街道找些小摊贩,了解城管人员执法的状况。 (二)、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政府依法行政,为民办事,对民负责的案例,并制作课件。 2、搜集郓城XX 中学校外小商贩影响交通的典型材料,制作课件。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用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政府要依法行政。 1、掌握国家权力的政府公职人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滥用职权吗

穿井得一人阅读 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题 第一篇含答案 宋之丁氏,家天并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吾穿井得一人(挖井) 不若无闻也(不如) 及其家穿井( 到,等到) 国人道之(说,讲) 有闻而传之者 ( 听说 )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报告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2分) 10.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第二篇 【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选自《战国策·魏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 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 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面前狼又至 8.下列各句与“王信之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久之,目似瞑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有闻面传之者 D.夫君子之行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闻之于/宋君 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2)身亡所寄(无,没有)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高三政治公开课教案

高三政治公开课教案 高三政治公开教案 题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班级 高三(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教学使学生学会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材料、整合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先通过近几年,江苏考题对材料分析题的要求的分析,从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分析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教学,使学生能从对材料分析题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一种对这种题型的理性化的感觉。 教学重点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 怎样去分析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对此很难把握,这是学生的弱项 教学过程 材料题是高考必考题,它可以以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综合探究

题的形式出现,本主要探讨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一、怎样把握材料 1、审题时先审设问后审材料。 审设问可以节约时间,阅读材料时有针对性,可以提高效率。 2、材料划分为明确的层次,每层都相对应运用相关的常识。 一种是可以直接把材料划分为明确的层次,每层都相对应运用相关的常识,如2006年38题材料一。对于这种材料学生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就能明确划分。 例题:(2006年江苏政治卷38题) 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职能的? ①我国应对禽流感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在国际社会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体现了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3、要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出几层意思,然后运用有关常识分析。 另一种是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出几层意思,然后运用有关常识分析,这有难度,对材料分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2006年江苏38题材料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4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江西省赣州中学邱显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7.小结。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高中思想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7)》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得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课前预习】 结合评测联系进行课前预习,把握预设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唇齿相依》 思考回答:1、唇齿是什么样的联系?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城门和池鱼是怎么联系上的? 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 学生活动:(小组回答) 简单总结,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其他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它找出来。 (1)联系的含义 学生活动:谈一谈我们身边有哪些联系?能否找到一事物和周围的事物没有联系的呢? 在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联系以后,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探讨联系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咱们先简单把这一框浏览一下,看看课本中总共讲到了联系的几个特点?课前咱们也已经把学案发到了每个同学的手中,并且根据联系的特点把同学们分成了三组,下面咱们就由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展示自己的讨论研究成果。 (2)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学生使用的素材) 材料一:图片:工农业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材料二:《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 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材料三:《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进行总结提问: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高中思想政治《政府:国家行政机关(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思想政治② 必修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1 课时政府:国家权力机关

课题: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 1课时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分析】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5 规定的“列举生活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的要求。本标准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学习并理解 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职能;并结合日常生活,体会自己与政府的关系与联系,体会到我国政府正在建设的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包括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政府的主要职能、便民利民的政府三个目题,第一目题是情景导入,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政府的四种基本职能。然后提出三个探究性的问题来统领整框内容。第二目题是情景分析,以正文形式呈现,中间穿插图片,具体分析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第三目是情景回归,是对所学内容的提炼和升华,指出学习本框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政府要建设便民利民的政府,二是公民要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 督政府的行为。 教学重点: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学难点: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关系。

【学情分析】 在前面政治生活学习知识基础上,学生对于政府的工作,还是比较熟悉的,学生掌握的政府职能的案例较多,这是本节课学生课程资源。但是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于政府的负面信息过多,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全面了解我们的政府,如何正确处理与政府关系,如何树立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突破重难点的地方。 ●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生通过课下调查学生课下调查济南市政府基本信息(位置、部门设置、性质、市长、市委书记)和近几年济南市政府工作。对近几年济南市政府工作调查,我们总结济南市近几年变化,作为济南市民的我们树立热爱济南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我们能感受到济南市政府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和管理,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助于我们相信济南市政府,理解并支持济南市政府工作,能正确处理好市民与济南市政府的关系。我们总结济南市近几年变化,作为济南市民的我们树立热爱济南的自豪感,树立对济南市政府的价值认同。 2.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济南市政府”既给我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又为我们进行管理;济南市政府近几年“交通”“环境”等方面既取得较大进

政治公开课评课

政治备课组对王建成老师公开课评课总结 王建成老师担任本学期公开课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九江三中的两位政治教师的参与下,对王建成老师公开课进行了评课,评课内容总结如下: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教师基本上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寻求知识、获取知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设计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能熟练、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本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传授知识与情感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整个授课过程既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和评价总结,又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又有生生之间讨论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践行了新课改理念。本节课采用了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顺畅,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 该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设计比较合理,能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能做到语言流畅,教态自然,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回答完问题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评价,体现鼓励、表扬的艺术。上课时,能始终面带微笑和同学交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准备充分,情景探究和问题设计贴近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思想教育

意义。增加了课外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从政治学科角度加以分析。知识点的的过渡自然,并能通过问题设计和探讨活动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是灌输式的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和学生共同探讨,由学生经过课堂情感体验或案例分析,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主学习和探究未能充分展开、时间稍稍紧张,另有学生在课堂参与活动中并不积极,课堂的实效性、趣味性有待提高,板书设计应更合理化等。

思想政治课公开课教案

思想政治课公开课教案 上步中学张素华 课题:自觉磨砺意志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觉磨砺意志品质而成功、成才的典型事例。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照磨砺意志方法,检查自己意志薄弱的表现,培养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习惯。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树立明确目标、初步学会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 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具有坚强意志、顽强毅力而成功的典型人物,培养学生敬佩感情和仿效的愿望。 通过学习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提高克服困难而磨砺意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做自己不感兴趣却是有意义的事,提高理性的自控力。 教学重点: 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中意志培养与目标计 划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愚公移山”、“知识结构 提纲”)、古文《愚公移山》(学生预习) 教学方法:对照联系、启发归纳、电教配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意志—成功的利 剑》,知道了意志是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完成学业、 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把利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种优良品质。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框《自觉 磨砺意志》。(P82) (板书) 自觉磨砺意志 (提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砺”是什么?什么是 “磨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砺”是粗磨刀石。“磨 砺”在这里是指锻炼、培养。 (导读)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回答:美国心理学 家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个别回答后全班朗读):“人们能否取得事 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与人的智力或客观环境,而是取决与是否有坚强的意志。” (提问)既然意志对人们的事业成功那样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呢? (学生回答四点:黑体字小标题) 回答正确,下边让我们逐一对照学习这四个方面 内容。 (板书)一、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四人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检查:在我们班 同学中或自己思想上认为是“小事”而影响了学习进步的事例。 (学生讨论归纳):①贪睡懒觉而迟到;②上课 随意讲话;③抄袭同学作业;④假日沉迷于打电 子游戏机;⑤不按时做作业、能拖就拖┄┄ 世界上的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意志 品质的培养也是这样。倘若认为小事微不足道,不从小事情去培养意志力,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在大事上表现出坚强意志来,那只能是幻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意志不仅从小事 做起,而且要从现在开始。我们每日每时、事事处处都有锻炼意志的机会。例如你下定决心依时起床就决不会迟到,不完成作业就决不去玩等,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养成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克制等习惯,战胜惰性和自我宽恕的脆弱心理,就能磨砺出坚强的意志来。 (放投影片《愚公移山》) (提问)从愚公移山故事中,我们应学习老愚 公的什么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说明老愚公对工作目标专一、坚 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对,大凡获得成功的人,是多年如一日、专心 致志、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人。但是,除了目标专一之外,还需要有恒心,做到持之以恒。 (板书)二、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过去有没有发生过因 缺乏恒心而半途而废的事?为什么? (学生众答)有。小学时学写毛笔字、学弹琴、 学画画、学下象棋…… 由于没有持之以恒,结果中途放弃了。 (导读) 同学们,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列·托尔斯 泰为什么青年时从沉湎于奢华、荒废学业、甚至留过级,而能一跃成为伟大的作家?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高中思想政治《国家财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高中《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 2. 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3. 财政的作用 4.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 6. 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 2 .初步理解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3.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会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 会用国家财政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对于经济生活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了消费、生产之后,顺理成章的要学习分配,第七课了解个参与的财富分配问题,对于在我国个人如何参与分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形成对分配制度的全面认识。由于财政问题学生相对陌生,很多专业名词学生不了解。所以,有关财政的基础知识要讲解清楚,通过热点分析让学生对财政的有关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在教学中。 五、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1、搜集近年来我国在建的高速铁路建设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 七、课时安排: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 分析故事情节, 理解其寓意。 2. 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 3.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 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 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 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 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 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 1. 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 杞(qǐ) 坠(zhuì)躇步(chú)跐蹈(cǐ)中伤(zhònɡ) 2. 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 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 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3)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 国人道之(讲述) (5) 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 (6) 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7) 身亡所寄(同“无”) (8) 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9) 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 (10) 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 (11)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 (12)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3. 作品链接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 (一)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3. 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

高一政治公开课教案

高一政治公开课教案 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执教者:李松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正确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能力目标 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现新世纪奋斗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 四、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新课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画》导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二)、讲授新课: 提问:这首诗把我们带入怎样的自然环境中?(闭目静思) 根据自己的想

象、感受回答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分析能力,学会体察自身感受。 今昔对比突出问题教师归纳:这首诗把我们带入幽雅、美好、恬静的自然环境之中,让人陶醉。 提问:可今天,我们重温这首古诗的时候,又有什么感想?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能不能解释一写这首诗的新寓意? 学生思考 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 关注身边事情 引导自身行为师生共同归纳:我们可以想象到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自然植被遭破坏,环境被污染,动植物物种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板书) 引导学生 学会归纳 这个问题在我们身边有什么表现? 组织学生商议,课后对水污染、黑色污染、白色污染、绿化、乱设摊进行调查。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参与意识、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 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威胁我们人类生存的还有哪些的问题? 分组讨论 推荐代表发言学会讨论、交流、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共同归纳: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问题:资源紧缺(板书) 引导学生 学会归纳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观后思考并归纳: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原因及危害。通过观察、分析,在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