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19巴黎和会

1919巴黎和会

1919巴黎和会
1919巴黎和会

1919巴黎和会:顾维钧的外交实践活动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最高领导人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1919年6 月28 日,举世注目的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举行对德和约鉴字仪式。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没有出席签字仪式,并且拒绝签署对德和约。在中外关系史和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中,巴黎和会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就民国时期的中外关系而言,巴黎和会是一条分界线,此前是中国不断丧权辱国。此后,开始逐步收回了丧失的权益,对外交往由被动开始转为主动。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遭到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方面掀起了历史上空前的拒约运动。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内部,顾维钧作为实际主持人和拒约的中坚,发挥了良好和突出的作用。他以明确的“联美抑日”策略,进行山东问题的交涉,客观上启动了民国时代的“废除不平等条约” 的历史进程。

一、顾维钧参加和会的外交策略的形成

他的外交策略可以简单概括为“赖美为助” 和“联美抑日” 。其依据是中国乃贫弱国家“拿不出什么可以作为讨价还价的本钱”。无论是“废除不平等条约” ,还是解决山东问题,都必须借助外力,即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在所有国家中,可能对中国帮助最大的国家,就是自诩“民主”的美国了。而且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原则” ,呼吁废除秘密外交,各国在外交事务中“均须开诚布公”和“以国际之公意”为准则,他宣称要“公道地”处置殖民地问题,还提出要组织国际联合会,“为各国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权利”。这对饱受战争侵略的中国是欢快鼓舞的。

抑制日本主要是因为所有不平等条约和遗留问题中,最为迫切、应优先解决的是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和山东问题,不论历史还是现实,日本都是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国家。综上,他坚持支持中国加入世界大战,对德奥等同盟国宣战,以便为战后国际格局大动荡、大变化的到来预先占据一个有力的位置。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一员,从解决中德不平等条约入手,推而广之,逐渐解决与其他国家的遗留问题,最终达到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的目的。

二、顾维钧参加和会前的准备

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顾的思路和谋略也逐步清楚和完善,到战争结束以前,这位有心和忠于职守的驻美公使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以便为将要召开的和会作准备。

1、从大战的中后期开始,在密切关注战局发展的同时,顾不断进言政府及早考虑战争期间和战后中国利益。美对德宣战的第三天,顾向段祺瑞发去一份长篇电文,主张中国追随美国加入战争。随着战争临近尾声,他又建议政府开始为必定要召开的和会做好准备,提出他本人对若干重大外交问题的意见,力劝政府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求。

2、专门组织一个小组搜集各种美、英的动态资料,加以分析研究,特别研究对中国具有特殊利益的问题,探讨中国应采取的对策,着重考虑战后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和收回山东利权的问题。

3、顾认为“美国政府必将对和会提出许多建议及看法,这对英、法政府必然影响极大。故而对中、日两国也将产生影响。在和会上,中国政府不能对英、法抱太大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他利用与美国朝野人士的友谊,广泛解释中国的立场。正如多数人

所预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取胜和德、奥等同盟国失败而告终,中国得以战胜国的名义参加巴黎和会,而顾也被北京徐世昌政府任命为全权代表,参加中国赴巴黎和会代表团。

三、巴黎和会期间中国的主张

1918年底,作为战胜国之一,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陆续汇聚法国。早在美国时,顾就曾按北京训令起草过一份提交给美国政府的备忘录,阐述中国立场。来巴黎后,又草拟一项交涉计划,供中国代表团参照。计划包括七个问题: 1.二十一条和山东问题; 2.归还租借地;3.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 4.归还在华各地租界; 5.撤走外国驻军; 6.取消外国在华设立的邮电机构; 7.恢复中国关税自主。

和会期间,著名的三项说帖,即《山东问题说帖》、《要求废除二十一条说帖》、《中国希望条件之说帖》,三个说帖囊括了顾所拟计划的七个问题。。三份说帖中最早提出、最关涉当务之急的是《山东问题说帖》,全称《中国要求胶澳租借地、胶济铁路暨德国所有他项关于山东省权利之直接归还的说项》,由顾执笔起草,是中国向巴黎和会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份文件,专门解释中方对解决山东问题的原则立场。该说帖详叙了山东问题的来龙去脉,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无可争辩的主权,本说帖于1919年2月15日提交大会,中心思想乃是重申1月28日顾在“十人会”上提出的要求,即要求将山东权益直接归还中国。

四、顾维钧为国申辩

巴黎和会,众所周知,带有帝国主义列强分赃性质,越到后期其性质越明显。会议期间,和会邀请中方代表与会讨论山东问题仅只三次,即: 1919年1月27日、28日两次“十人会”和4月22日美、英、法三巨头会,顾维钧均参加,又均任中方发言人。

除顾外,中国代表团其余四位全权代表是: 陆徵祥、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论年龄、资历与人望,顾氏均属最后,但当邀请中方代表到会申诉的通知送达时,四代表却群推顾出席并发言,代表团中只有顾较早注意并深入研究过山东问题。31岁的顾维钧勇于任事,担负起为国申辩的重任。

1919年,在法国外交部会议室中国代表王正廷、顾维钧出席了“十人会”。“十人会”是由美、英、法、意、日五国各二位代表组成的一个和会机构,包括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理蒙梭,实际是和会最高权力机构。会前,日本企图排斥中方到会,但遭到美国的拒绝。会上,日本代表、曾任外相的牧野伸显男爵首先发言,要求将胶州租借地、铁路及其他德国在山东所享的各种权利让予日本,但对山东“交还中国一层,一字不提”。牧野还提醒各国代表注意日本在大战期间为协约国做的“贡献”,顾维钧当即声明保留发言权。次日上午,顾维钧发言,他就山东主权的不容置疑性做了出色的阐发,指出德国在山东权益纯属强取豪夺,以和会倡导之尊重各民族自决及领土完整的原则而论,归还山东“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他说: “日本为中国逐出德国势力于山东” ,中国自当“申谢” ,“然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而播将来纷争之种子” ,则不得不力争。他郑重提出,中国政府要求将德国获取的山东权益直接归还中国。牧野以日本的实际占领和中日成约(指1915年的《民四条约》和1918年的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来狡辩,妄言日本应当先行获取山东权益的处置权。顾氏反驳道,山东权益应由德国直接归还中国,他解释说,中日成约完全是被武力胁迫的产物,须待和会最后判定,中国对德宣战,成为战胜国之一,则中德不平等条约自动废除。

这是顾维钧初次在国际会议发言,话音甫落,全场动容,各国代表趋前祝贺发言成功,这也是中日代表首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舌战,与顾大受欢迎相比,日方代表被冷落一旁。美国

国务卿兰辛回忆道: “顾氏堂堂正正之演说,实使日本委员神沮气丧,哑口无言。”

在围绕山东问题的胶着斗争中,威尔逊逐渐意识到,他建立国联理想的实现,离不开日本的合作。为此目的,与日本妥协成了一种需要,他开始从原来立场上后退,拟提出德国在山东权益暂时由美、英、法、意、日“五国共管”方案,但在遭到日方“不能同意”的回绝,22威尔逊立即决定不惜牺牲中国利益,完全倒向日本。4月22日,三巨头聚会威尔逊寓所讨论山东问题,邀中方代表陆徵祥、顾维钧出席。于是就有了一幕一位来自弱国的青年外交官与鼎鼎大名的三巨头之间的辞锋尖利的谈判。威尔逊声称: 1915年的《民四条约》和1918年的“换文”中,中国已允诺日本在山东的利益,而英法两国也与日本有约在先。随后他托出三巨头方案,即允准日本接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再由日本将胶州租借地归还中国,但日本继续享有包括胶济铁路在内的种种经济利益。顾维钧声明对方案极为失望,指出中日成约不符合正常缔约规程,日军占领胶州以来,当地民不聊生,“中国人民反日情绪异常强烈……只有当和会最后解决这一问题后,这种紧张状态才会消除”,他再次要求直接归还山东权益。谈判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这次会议之后,山东问题交涉急剧恶化,失败景象渐露,“废约”、“联美”、“抑日” 等均渐次落空。5月2日,林长民在北京《晨报》上披露交涉失败消息,5月4日就爆发了五四运动。同强国的地位相比,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上只享有三等国的地位。然而,在大型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侃侃而谈,为国申辩,近代以来还不曾有过。尽管直接收回山东主权的交涉活动,以及“废约”的努力未取得直接成果,却使“全世界皆知其曲直所在”,多西方人士理解并同情中国,并从顾等的身上一睹新一代中国外交官的风采,中国代表在交涉活动中不卑不亢,远非前清时外交人员懵懂可比,这种对照,不能不使外人刮目相看

五、顾维钧坚持拒签合约

当列强炮制的对德和约山东条款出笼后,国内民众闻之哗然,“全国舆论鼎沸,愤懑达于极点”。自五四以后,广大学生、知识分子、各界群众和部分统治阶层中的民族主义者、爱国将领等等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拒约运动。爱国民众通过请愿、游行、集会、发表通电等等方式,表达他们反对签约、惩治国贼的强烈愿望。呼吁拒约的电文像雪片一样飞向北京政府和巴黎的中国代表团,北京政府“接各种团体来电日数十起”,中国代表团至和会结束所接各种电报“共七千通”。民意如此,使得北京政府惶惶不安,“签字与否,颇难决定

”。给代表团的训令忽而是签,忽而是拒签。

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徵祥是位谨小慎微的官员,先前因无力弥平内部磨擦,曾一度出走,数度请辞。在签约与否问题上,他虽然有自己的主张,即保留签字,否则拒签,但北京政府首鼠两端、莫可适从的“训令”使得他不敢有为。6月4日,陆因心力交瘁住进医院,交涉事宜推给了顾。陆向政府报告说: “届时祥如果不能行动,拟即派顾使在会签约”。这样,代表团的主持工作、签约的实权戏剧性地落在了顾维钧身上。后者在挑战面前没有退缩,他开始了最后阶段的交涉。

顾维钧主张拒约,但又觉得简单的拒约有可能给中国带来不利后果,“保留是我们最后的办法了,必须竭尽全力争得保留,使中国免遭伤害”。他坚信: “如果中国力争保留完全失败之后拒绝签字,将会得到国内外舆论的支持。”随后,“顾氏各方奔走,会晤颇多”。6月24日,顾向和会秘书长提议,将中方意见在签字仪式前,“备函通知会长声明保留” ,未被同意。26日,顾往见法外长毕勋提出将保留意见附于约后的想法,毕勋回绝道: “附于约后,仍为条约之一部分,亦万难办到。”顾退到最后一步,设法在会上发表口头声明,签字日晨,顾急见和会秘书长,结果仍遭拒绝。在最后的外交努力失败后,中国方面选择了拒签对德和约。拒约,标志中国代表团就山东问题的交涉活动失败了,但事物都有两面,从另一方面看,拒约的实现,中国也有所得: 第一,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多是“始争终让,几成惯例”。这次在帝国主义列强集体面前,敢于说不,勇敢捍卫国家尊严,尚属首例。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

足以使列强震惊,迫使他们意识到中国应当得到尊重。第二,拒约顺从了民意,也激发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民气,随着对列强“维持公理”幻想的破灭,中国人民更加懂得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改变国家的地位。第三,拒约使中国免受山东条款束缚,日本陷入尴尬境地,山东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悬案,从而为重新提出和解决这一问题铺平了道路。第四,从更广泛和深远的意义上讲,这次拒约大大迟滞了不平等条约的蔓延和毒害,转而开始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进程。从此,对外关系开始由被动走向主动。笔者认为,巴黎和会在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的重要地位,就在这里。拒约的最后决定,是中国代表团“自己作出的,并非北京训令的结果”。代表团的中坚人物,最后掌握签字权的顾维钧在这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 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

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一,公司内部原因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研究综述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赵雪 200902120222 摘要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北京政府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规定的任务有四项。结果,除了第四点得到较好的解决外,前二项更重要的内容都未能如愿。坦白的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本文就旨在综述一下造成这一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原因及影响 一、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一)、期望过高导致议案过分理想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获悉将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起初所有的人都保持着相对清醒的头脑,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冷静的。然而,至巴黎和会召开时,国人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思潮与中国代表团的心态不断演变,中国政府与中国代表团对和会上的行动纲领一再进行修改,所提出的议案越来越理想化,要求也在逐次提升,偏离了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其议案的可行性也一再降低。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中国人民上上下下对这次议会期望过高,以致产生幻想。 (二)、中国代表团“联美制日”的失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鉴于美日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联美制日”的方针。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利用美日之间的矛盾以收回山东的权益以及其他的一些利益。但是,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的实质缺乏清醒的认识。国际争端冲突激烈时,强国一旦达成妥协意见,所牺牲的必然是弱国的正当权利。美国是不可能因为中国与日本撕破脸皮的。因此,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美国身上,就已注定了“联美制日”方针的必然失败。 杨璇在《中国代表团缘何在巴黎和会上拒签》中认为,美国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代表团内部缺乏统一认识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提到,顾维钧在回忆录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中国代表团的内耗,这一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表团的凝聚力。内耗最初的动因来自代表团内部的名次排位,具体表现为顾维钧、王正廷之间的矛盾,实际是政治见解不同,中国代表团的内耗是国内政治矛盾的产物。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1918年八月,德国代表被带到法国元帅福旭的办公室。福旭接见他们时非常的傲慢无礼。对德国代表主动伸过来的手,装作没看见,问他们:“来这里干什么?” 他心里很清楚,德国代表团是来求和的,他故意讽刺德国代表说:“协约国方面很乐意打下去。”德国代表无奈,只得承认,无力再战,需要由法方提出停战条件。法国方面开始狮子大张口:条款一、要求德国要在十五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的占领区撤退,并放弃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区是矿场区,以前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曾被德国夺取。)条款二、德国向协约国方面交出500门重炮和野战炮、30000挺机枪、2000架飞机、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300艘潜艇、5000台机车和5000辆完好无埙的汽车。条款三、由协和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占领国的给养由德国负担。 这些停战协定实际上是限令德国马上投降,福旭强调德国代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出答复。如此苛刻的条款简直是把整个德国逼上绝路。德国代表团无奈,只好把这些条款报往柏林最高统帅部的人,收益代表团继续讨价还价,于是在协和国方面做出了些小让步之后,达成协议。 达成协议以后,协约国的主要成员开始商量对德和约会议。会议地点定在巴黎,名义上是为了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则是战胜国之间的一场分赃盛宴。

1918年1月18日,会议在凡尔赛的镜厅展开,法国在这里召开回忆是有自己的目的——第一:是像个代表国炫耀文明。第二:是为了报复德国。(还是上一次普法战争法国被普鲁士击败,普王在这里加冕,改称德意志国王,然后就在这里缔结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现在法国又要把他们要回来。)参加和会的一共27个国家,但是和会却被5强(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控制,甚至会议的成员国之间都被分为三六九等。(一等是享有整体利益的国家,他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二等是有局部利益的国家,比例是巴西、中国、希腊等多数国家;三等是与德奥等国断交的国家,这些国家只有在讨论问题直接涉及他们时,才能派出代表;最低等,中立国和未独立的国家,只有5强邀请他们时才能出席。其次,各国代表数量也是不平等的。5强各有5名代表,二等国家各有3名代表,三等国家只有2名代表,其他不入流国家,只有1名代表。而且在会议的议事规则方面完全是按照强权政治形式。)最高会议由5强的首脑和外长组成,一切重大问题都由5强决定。(当然了,日本和意大利综合实力与美英法相比,逊色不少,所以被赶出。)5强都是各怀鬼胎的,全都是趁着巴黎和会这个机会想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为了争夺利益,他们之间争吵不休,在台前幕后激烈地争斗着。 和会第一天,法国总统,利用致开幕词的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讽刺德国生于不义,必将死于耻辱。(这话实在是太过分了,我们讲要尊重对手,一个不尊重对手的人,而且还在他失败后,落井下石,对他横加侮辱,难道就不担心,他以后强大起来报复自己?)法国总

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

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

2019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的外交成就

专题五:中国的外交成就 专题概述: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外交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知识网络: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 、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1课-巴黎和会-教案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1课巴黎和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2、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2、通过对巴黎和会背景和条约的讲解,深刻看到中国作为弱国,惨遭宰割的命运,同时,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他们的爱国、他们的勇敢,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凡尔赛和约及其评价 难点:《凡尔赛和约》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导入: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重新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①目的: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瓜分战利品,建立国际新秩序。 ②时间与地点:1919年1月18日,巴黎凡尔赛宫。 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和地点——1月18日、凡尔赛宫:40年前普法战争中德国击败法国后,在凡尔赛宫举行德国统一仪式的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法国人把巴黎和会的会址不仅选在了当年德国人耀武扬威的地方,还选择了德国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但是所讨论的事情却是如何惩罚德国,法国人再一次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对德国人进行雪耻。 ③与会国:27国,德奥等战败国与苏俄除外 ④操纵者:“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三巨头各有雅号,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出席和会,大唱和平,被称为“百灵鸟”;克里蒙梭78岁高龄,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是典型的复仇主义者,态度强硬,力图削弱德国,称为老虎总理;劳治乔合老谋深算,被称为狡猾的狐狸;日本代表牧野——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沉默的小伙伴”。会议延续了5个多月,但全体会议仅召开了7次,其他时间多是在大国的秘密会议私下磋商中度过的,据统计,四大国(英、美、法、意)的秘密会议开了145次。以至于在无休止的秘密会议期间,大部分代表无事可做,游览巴黎以打发时间。 2、与会各国的主要打算: (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马钟鸰 “五四运动”的对立面:“卖国”的北洋政府 一说起五四运动,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年代,并且很快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即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如此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回国后,立刻被国人视之为国耻,当即便引发了学生们的抗议游行。五四运动的性质无疑是爱国运动,期间提出的著名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了人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既然五四运动被人们视为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那么它自然就有斗争的“对立面”;在我们的教课书中,这个“对立面”非常清楚,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所涉及的“争国权和惩国贼”。我们所学的历史课程告诉我们:“争国权”无疑意指“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惩国贼”往小了说是指因秉承北洋政府意志与日本交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使“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参与对日借款事宜而被学生们烧了自家私宅的“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往大了说,则是指躲在这些小“卖国贼”们的北洋政府。”——背后操纵全局,想要把山东的权益出卖给日本的大“卖国贼我们的教科书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广大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使得软弱无能的“卖国”北洋政府倍感压力,最后迫于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近年来一些涉及巴黎和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播出,又浮光掠影地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教科书或者说我们传统印象的巴黎和会以及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比如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从民间到政府对和会上中国外交必然取得重大外交努力。. 突破的巨大期望与信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面对列强,与日本据理力争的史实,还有章宗祥、曹汝霖等“卖国贼”面对日本人……和爱国学生,两头受气、委屈求全的细节描写当看完了这些区别于教科书的历史场景再现的人们立刻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之后,中国得到了什么,又为此失去了什么,如传统说法一样,如此行事的结果真的一场外交胜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突出表现仅仅是爱国的外交官员们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之后进行的个人的外交努力?那个被后世之人视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又做了什么,它真的是“卖国”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除拒绝签约之外,是否还取得了什么实质上的外交成就?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简单的常识:任何外交活动都是依据当事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展开的,而外交政策的制定又是政府的工作。这就是说北洋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指导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种种表现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那么,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它是如何指导代表

巴黎和会上的六位风云人物

巴黎和会上的六位风云人物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与会的各国代表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各类工作人员1万多人,中国是战胜国,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5名“全权代表”参加。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 老虎克里孟梭(1841—1929)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曾两度出 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发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动性,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圣手”。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50年的从政历史,在 和会上被推举为大会主席,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竭力主张肢解德国,要求德国偿付巨额赔款。当其它国家提出异议时,他不是拍案反对,就是以退出会场相威胁,使会议多次陷入停顿和僵局。但是法国的实力有限,“老虎”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盟国作出一些让步。 狐狸劳合·乔治(1863-1945)是英国自由党领袖,第一流的资产阶级 政客,曾任首相。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而荣膺“狐狸”之外号,列宁称他是“愚民部专家”。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30年从政经验,在和会上任副主席。这位机灵、矮小的威尔士人实在令人难以捉摸,他为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玩弄各种手段,使英国的企图基本得逞。他还伙同法、美、日等国,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百灵鸟威尔逊(1856-1924)是一个固执己见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 民主党人,曾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小时候他被认为是一个迟钝的初学者,9岁时还不识字,且难于掌握基本算法。但17岁以后通过努力学习,成绩进步很快,188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总统。他本人也因博学多才,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 鸟”之称。1918年1月,大战即将结束前,他就提出“十四点”和 平原则,俨然以世界领袖自居。他打破美国总统不离开本国的一贯做法,亲自跑到巴黎参加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他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讲求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

论英国巴黎银行事件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百年老店毁于一 旦 将股指期货网加入收藏夹文章修改时间:2010-12-17 15:50:07 1995 年2 月,具有230 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 89 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巴林银 行1763 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巴林银行的倒 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事件起因 1995 年2 月,具有230 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 89 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巴林银 行1763 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5 个爵位。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1992 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而且是后台结算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 账户。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上。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 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 年头7 个月获利3000 万美元。 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上的亏损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 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 指数期货,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受访人/唐启华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洋政府在一战爆发后就开始筹备巴黎和会 新浪历史:今年是一战一百周年,国人对一战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巴黎和会,在过去的观念中,我们一提到巴黎和会就会想起山东问题,事实上在当时的外交中是先有山东问题才有筹备和会和参战的问题,您能谈谈袁世凯时期的中国对于巴黎和会的筹备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吗? 唐启华: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加和会问题,是因为今年是一战百年,100年前的1914年8月份欧战全面开打,中国是在一百年前的8月6号宣布中立的,日本在8月23号对德宣战出兵山东,进攻德国的租借地胶州湾,并占领了胶济铁路沿线,对中国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国际法》上中国是中立国,但是中国并没有执行中立国的义务,未能用武装来阻止日本的借道进攻,所以中国在《国际法》上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所以将来要解决山东问题、胶州湾问题、胶济铁路问题,必须要能够参与战后的和会,才有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与和会的问题。 袁世凯政府在这段期间,组织了一个保和会准备会的特别会议,专门来讨论跟山东有关的各式各样的国际法问题,这个会议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开一次,由它的会议记录看,讨论的非常详细,在我的书里面第一章的部分讲了很多保和会筹备会的工作。甚至于在1915年,中国还派了两个人到欧洲去筹备会议,如果和会召开的话可设法直接参加,并联络各国的国际法专家讨论中国如何能够参加和会的问题,一个是刘式训,一个是夏诒霆,所以袁世凯政府时期对和会的筹备可说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 新浪历史: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由黎元洪担任总统,段祺瑞担任总理,当时府院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参战存在一定的分歧,你能够从当时的内政和外交层面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巴林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①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巴林银行已经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理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果个别职员在职权范围内违反操作规程是可能发生的。但一名交易员能够违反制度,擅自越权操作,将相当于其母行资本几倍的资金做赌注,而且能够掩藏几周不为监管部门所知晓,可见巴林银行内部的监管漏洞很多。本来巴林银行后线结算部门应该履行监察职责,但是这个报警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抑或是里森与结算部门的人同谋,来欺瞒管理层;或许是既让里森负责前台交易又让他掌管后线结算这种做法的严重恶果。 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监管的必要性。 ②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看,衍生工具一旦脱离了贸易保值的初衷而成为投机手段时,风险是极大的,尤其是当交易员孤注一掷时,可能会招致无法挽回的损失。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经常审查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及表外业务,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从巴林银行事件来看,即使是里森用开立虚假户头进行衍生工具交易,以造成代客买卖的假象,但作为巴林银行管理层应该从或有资产的不正常增加中发现问题,这时应该核实客户的身份、财力等。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在制定有关从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内控制度时,应该考虑自身从事该类交易的目的、对象、合约类

别、交易数量等。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应包括:交易的目标价、交易流程、坐盘限额、权责划分、预立止蚀点、报告制度等。 ③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新加坡曾被认为是金融监管很完善的国家,但是巴林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新加坡监管体系产生了疑问。现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已将每份合约保证金由62.5万日元提高到135万日元,新加坡还将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有关人士还提出了将交易合约数量与投资者的资金实力相挂钩,虽然这样可能使市场成交量受到影响,但是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许多投资衍生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④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由于里森业务熟悉,所以被委以重任,但却疏于对他进行考核管理。甚至问题初露时,管理当局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使事态逐步扩大,最终导致银行倒闭。

第2单元 第1课《巴黎和会》(含详解)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1课巴黎和会 (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 基础达标(36分)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

[键入文字]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 年1 月,英、美、法、日、意等27 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 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 而也派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6 人出席了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年轻的中国代 表、著名的外交官顾维均向帝国主义列强据理力争,作了强硬发言,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 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 接着,在中国旅欧学生要求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 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 子,对于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期望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又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帝国主 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无视中国的主权和作为战胜国的权利,竟无理地 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 中国不仅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反被日本帝国主义将它在山东侵略的权益用《凡尔 赛和约》规定了下来。顾维钧不惧日美英法勾结欺侮弱国的淫威,为维护中国山东权 益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怒斥列强,拒签和约。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 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也打破了中国人 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 6 月3 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 1

巴黎美景中英文简介

Where can you discover the charm of Paris for yourself? Is it in the legacy of all the F rench rulers who worked to beautify their beloved city? Is it in the famous castles, pal aces, statues and monuments, such as the Eiffel Tower? Can you find it in the world-cl ass museums, such as the Louvre? Perhaps Paris’ allure lies in the zest and style of the Parisians. 你在哪里可以找到巴黎对你自己的吸引力呢?是否是在历任的法国统治者们在美化他所钟爱的城市所留下?淼囊挪?里?还是在那些有名的城堡、皇宫雕像和纪念碑。例如艾菲尔铁塔之中?你能否在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例如卢浮宫中找着呢?或许巴黎的诱惑力在于巴黎人的特殊品味和风格。 Take a stroll along the Seine River. Browse through the art vendors, colorful paintings . Peek through delicate iron gates at the well-kept gardens. Watch closely for the Fren ch attention to detail that has made France synonymous with good taste. You will see i t in the design of a doorway or arch and in the little fountains and quaint balconies. N o matter where you look, you will find everyday objects transformed into works by art. 沿著塞纳河漫步。浏览艺术家们丰富色彩的绘画,透过那些精致的铁门,向?韧蹈Q那些精心照看的花园。仔细留心法国人对于细节的留心。这使得法国成为“好品味”同义字。你可以在门廊或拱门以及小喷泉和古怪有趣的走廊的设计上看见。不管你往哪里看,你都可以发现日常物品已经变成了艺术品。 As evening comes to Paris, enchantment rises with the mist over the riverfront. You m ay hear music from an outdoor concert nearby: classical, jazz, opera or chansons, thos e French folk songs. Parisians love their music. The starry sky is their auditorium. You can also hear concerts in the chateaux and cathedrals. In Paris the Music never ends. 巴黎到了傍晚时分,随着码头上的雾气升起,巴黎的诱惑力也随之而起。你也会听到附近室外音乐会所演奏的乐曲。古典、爵士、歌剧或是香颂即法国的民歌。巴黎人热爱自己的音乐,繁星点缀的天空,就是他们演奏的大礼堂。你也可以在皇宫或教堂里聆听音乐会。在巴黎,音乐是不会停止的。 Don’t miss the highlight of Paris evening: eating out. Parisians are proud of their cuisi ne. And rightly so; it’s world famous. Gourmet dining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joys of living. You need a special guidebook to help you choose one of the hundreds of exc ellent restaurants. The capital of France boasts every regional specialty, cheese and wi ne the country has to offer. If you don’t know what to order, ask for the suggested me nu. The chef likes to showcase his best dishes there. Remember, you haven’t tasted th e true flavor of France until you’ve dined at a French restaurant in Paris. 错过了巴黎夜晚的高潮:下馆子。巴黎人对其烹饪非常骄傲。理当如此,因为它世界驰名。美食本来就是与生活享乐不可分割的。为了帮你从几百家绝佳的餐厅中作选择,你需要一本特?e的指南。法国的首都以各地的特色风味、乳酪和酒著称于世,如果你不知道要叫什么,可以要“推荐菜单”来看。大厨喜欢在此将他最拿手的菜作一番橱窗展示。请记住,在你尚未在巴黎的法国餐厅里吃过饭之前,都不算尝过法国真正的风味 Paris has long inspired opinionated outbursts, from delusional to denouncing, but on one matter travelers remain in agreement: it's among the most stimulating cities in the world. Paris assaults all the senses, demanding to be seen, heard, touched, tasted and smelt. From luminescent landmarks to fresh poodle droppings on the pavement, the city is everything it should be - the very essence of all French things. If you come here expecting all you've heard to be true, you won't leave disappointed.

巴林银行案例,金融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一.事件介绍 (一)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驰名,其客户也多为显贵阶层,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业务范围广泛,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到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然而,这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竟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尼克·里森之手。 (二)里森其人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许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错误。这原是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又建立了名为“88888”的错误账户。几周后,伦敦总部又要求用原来的99905的帐户来与伦敦总部联系,但这个已经建立的88888错误帐户,却没有被销掉。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帐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上。 二.事件回顾 (一).88888帐户成为里森掩盖错误的保护伞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金姆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富士银行)要求买进20张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此交易员却卖出20张,这个错误在里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张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承接40手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然而,如此一来,里森所进行的交易便成了“业主交易”,使巴林银行在这个帐户下,暴露在风险部位。数天之后,更由于日经指数上升200点,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2万英镑增为6万英镑了,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