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框架图

世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框架图

世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框架图
世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框架图

世界近现代史

单元一

经济领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14、15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寻金热”的推动

原因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

④精神动力:热衷传播天主教的推动

①客观条件: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的使用,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

条件②主观条件:封建王室的支持

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的开辟①向西:西班牙王室支持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向东:葡萄牙王室支持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7~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

经过①导致了商业革命:各洲间贸易、交流扩大;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国际②导致了价格革命: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关系影响③西欧殖民者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6世纪

特点:资本原始积累为目的,掠夺为方式

早期殖情况①葡萄牙:主要方向:亚洲、非洲

民扩张②西班牙:主要方向:美洲为主

①对殖民地:带来了灾难:屠杀、奴隶贸易、贫穷落后

影响②对殖民者:积累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

③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时间:14-17世纪

①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因素: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

资原因③文化因素: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本④外来因素:拜占廷帝国灭亡后,大批学者逃往意大利,带来大量古籍

主⑤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为文艺复兴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欧①内容: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

洲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②评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

兴器;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

起和社会混乱

①但丁《神曲》

②乔托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文艺复兴意早期③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大④薄伽丘《十日谈》

文利盛①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学期②马基雅维利: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学说(中央集权、权术)

艺英国:莎士比亚塑造出丰满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术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

德意志:伊拉斯谟《愚人颂》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原①文艺复兴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思想表现因②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

领域科③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

学天①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文②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学③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思想(天文方面也是哥白尼学说的继承、捍卫和发展者)

英国:弗兰西斯·培根

①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意义②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

③促进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宗教改革:16世纪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在宗教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1

①城市: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经济基础②农村:通过“圈地运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

①地市: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包括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

背景阶级基础②农村:形成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包括牧场主和农场主,有的也兼营工业和商业

①都铎王朝的统治:1485-1603年,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客观上也促

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朝统治②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03年-1640年,实行专制统治,使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英级和新贵族的矛盾迅速激化

国①议会斗争时期:1940年11月到1942年8月,1640年11月议会的召开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经②内战时期:1942年8月到1948年9月

产过③共和国时期:1949年5月到1660年

阶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年到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级特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革命进程反复、曲折(原因)

革①国内: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命意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国际: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如:法国大革命)和世界其他地区(如:美国独立战

争)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法①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原因②思想因素:法国启蒙运动为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法大③促成因素:严重的财政危机

早国革④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期大命经君主立宪制统治时期:1789年7月14日到1792年8月(代表利益、措施)

资革过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年8月到1793年6月(代表利益、措施)

产命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年6月到1794年7月27日(代表利益、措施)

阶和意义国内: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级拿拿国际:震憾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革破破背景热月党人统治: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命仑仑雾月政变: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的统治

帝帝政策对内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公布国国《民法典》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建立学校,鼓励科研和技术教育对外战争:早期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和传播了革命思想,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和农民的解放;后期则具有侵略、掠夺的性质

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②思想条件: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北美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③经济基础: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

④民族形成:统一的市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

美⑤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国①爆发标志:1775年4月的来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独②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整编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独立宣言》

立经过③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标志是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战④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争⑤结束标志:约克镇战役胜利

结果: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性质: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国内: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控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美国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际: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内容: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

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

1787年宪法特点:体现三权分立原则,近代第一部成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①民主性: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评价②局限性: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2

文艺复兴(略)

产①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求结束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从而为发动革阶原因命进行舆论准备

级兴起②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解放了人们思想,人们相信人的理性和自身的力量

思兴起:17世纪发端于英国;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运动推向高潮

想①提倡理性,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封建专制的现实黑暗

解欧思想内容②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放洲③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运的①霍布斯代表英国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代表作《利维坦》;观点:a国家是人们动启早期英国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b君权是人民授予的,c宗教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有助于维蒙启蒙思想家持社会秩序(基本启蒙+封建落后)

思②洛克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迎合资产阶级需要;观点:a建立契约国家的目想的之一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b赞成君主立宪制,c主张三权分立(哪三权?)

①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观点:a抨击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通过开明君

法国启蒙主改革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思想家②孟德斯鸠代表作《论不地的精神》;观点: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③卢梭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观点:“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④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18世纪中后期成为法国启蒙运动中心

①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影响②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如美国、日本、中国,推动社会进步,激励人们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略)

解①拉美为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的殖民地

放②殖民宗主国对拉美殖民地经济进行压制和大肆搜刮

运背景③拉美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经济掠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动拉④启蒙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丁⑤法国大革命冲击西班牙、葡萄牙,西葡殖民势力衰落

美⑥美国独立鼓舞了拉美人民

洲背景:海地是法国的殖民地

独开始时间:1791年

立海地革命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

运结果:1804年,海地最终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动经过意义:成为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第一阶段:1810~1815年

大陆革命情况:各地纷纷独立;墨西哥反西斗争尤其突出;1815年独立活动转入低潮

第二阶段:1816~1926年

情况:1816年独立运动重新高涨;重要领导人玻利瓦尔、圣马丁;1826

年拉美的西葡殖民地基本上都已独立

①属于民族解放运动范畴,彻底推翻了西葡的殖民统治

意义②诞生的新兴国家大多数建立共和国,拉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③打击了西、葡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3

单元二

前提:17世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原因资本: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英条件劳动力: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可能性

国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

工市场:英国18世纪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必然性

业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1840年前后完成

革①开始的标志: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命进程②部门:棉纺织业→采煤、冶金→动力→交通(轻→重)

①机器大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工结果②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③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方向:英国→欧洲大陆→美国→世界其他地区

业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始,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

法国阻碍①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

②高利贷资本发达

革扩时间:与法国差不多同时

①原料和市场:领土扩张

展美国②国际环境:少受战争之苦

命有利条件③技术和劳力:移民的大量涌入

④资本:奴隶贸易和西进运动

德国①时间:19世纪早期开始

②阻碍因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俄、日等国:19世纪早期开始

①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影②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新兴对立阶级产生

近代城市的兴起

响③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加剧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①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济:工业革命的发展,列强急需原料和市场

原因外交:列强都积极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目的: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抢占原料产地和市场

资②资本方式:政治上的控制奴役和经济上的倾销商品相结合

本主义列英国亚洲:侵略印度、新加坡、缅甸、阿富汗、伊朗和中国

主强在全表现非洲:开始侵入

义球的大洋洲:占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世扩张拉丁美洲: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界原因概况目的:扩张领土

市俄国方式:武装侵略,蚕食周边地区

场表现:(略)

的法国非洲:侵占阿尔及利亚,向埃及、突尼斯等地渗透

初亚洲:侵略中国和印度支那

步美国:侵略和

形③等先进交通运输工具为列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甚至资本输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成概况:19世纪中期,在列强侵略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至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对殖民者:为新兴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影响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对世界: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联系

4

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

①经济前提:工业革命进行,弊端显露

马客观②阶级基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

克条件③理论来源:英国、德意志、法国

工思主观:、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人主标志:1848年2月,《》的发表

运义意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蓬勃发展

动的①客观: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和诞条件②主观:、的努力

社生第一国际成立年地点:名称:(1864-1872) 会意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主国际:法国在中惨败

义社背景①推翻第二帝国,建立共和国

运会国内②的卖国,并准备解除巴黎人民武装

动主爆发: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立了

义①政治:打碎旧的,建立新的

运巴黎公社措施②经济:没收,监督

动①客观原因:普法联合,反动势力强大

的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发失败原因②主观原因未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孤军作战

展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仍处在上升阶段

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①内因:使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

原因②外因:失败,加剧了社会危机

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②经济:农奴可以通过赎买的方法获得

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影响①积极性:俄国从此走上了的道路资作用②消极性:保留了大量

①根本原因:和,激化了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产原因②直接原因:1860年,共和党人当选总统

时间:1861—1865年

阶美国内战经过①初期:节节失利②转折:1863年,大捷③结束:1865年,投降

①战争正义性:北方是为维护而进行战争

级胜利原因②措施得力:《》和《》的颁布,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③北方军队和人民的英勇作战

革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

影响①积极性:维护了,废除了,进一步扫除了命作用②局限性:尚未彻底解决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条件②可能性:具备了完成统一的条件

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改德意志的统一结果:1871年统一完成,德意志帝国建立

①积极: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铺平道路

革影响对德②消极: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对欧洲: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必要性:意大利的严重阻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条件可能性:具备了完成统一的条件

方式:王朝战争与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相结合

意大利的统一①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

结果②1870年,借之机,最终完成了统一

意义:结束异族压迫和分裂局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政治: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危机加剧

内因②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发展

原因③阶级:广大人民、、商人、对幕府统治不满

外因:年,美舰叩关,西方列强入侵

前提:武装倒幕,推翻了的统治

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①改变了落后状况,走上了

对日本②逐步废除了,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影响积极对亚洲:为亚洲国家摆脱落后状况提供了某些经验

消极:竭力推行,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5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性质:反和反双重性质

特点:波及亚洲众多地区,缺乏先进阶级领导,双重性质

①爪哇人民反荷起义(1825—1830)蒂博尼哥罗发动起义

②阿富汗反英起义(1839—1842)

亚③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建立根据地,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

洲④中国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

革表现英国的高压统治

命原因民族矛盾激化

风时间:1857—1859

暴领导:

⑤印度民族大起义主力:印度

经过:子弹事件、密拉特起义、占西女王、分化政策

性质: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民族大起义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作用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结果:都失败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封建势力,形成了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

6

单元三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必要性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因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可能性:技术、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

19世纪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

成就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③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特点②在几个先进大国同时发生,相互促进下进行

③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世纪晚期

经济: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①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影响政治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形对外关系: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济:发展最迅速,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奴隶制废除,欧亚移民的大量涌入,欧洲剩余资本

特征:托拉斯帝国主义

经济:工业发展迅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原因:统一的国内市场,法国的赔款和割让的煤铁矿藏,后起资本主义国家

特征: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退居世界第三

英国原因:技术、设备更新慢;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剩余资本大量输往国外

特征:殖民帝国主义

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德,退居世界第四

法国原因:农业落后、国内市场狭窄,战败割地赔款,小企业大量存在,资本大多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特征:高利贷帝国主义

经济:发展迅速但落后于他国

俄国原因:封建势力仍很强大

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①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发展原因②甲午中日战争结果进一步推动

③政府大力支持、保护产生了垄断组织

日本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①1876年,《江华条约》打开朝鲜门户

对外②1895年,借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在朝鲜的势力

侵略③1905年,借日俄战争,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

④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

列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强概况: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了世界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对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世结果②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界③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

7

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使亚洲各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原因②亚洲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任务:反帝反封建

亚洲①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

亚觉醒事②中国的义和团和辛亥革命

非③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拉④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民印度时间:1905-1908

族件⑤民族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起了领导作用

民解放概况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大罢工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主运动以和平请愿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斗争形式

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将非洲瓜分完毕,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非洲任务:反帝

人民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反帝突出①埃及人民抗英斗争

斗争事件②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③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经济:封建大地产制盛行

内因政治:形成了考迪罗体制

拉美原因思想:天主教会仍保持着传统的影响

民族外因:列强的经济和军事侵略

民主任务:反帝反封建

运动①1910年革命,推翻迪亚斯统治突出事件: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②挫败美国的干涉

③1917年制定新宪法

①欧美各国工人的人数猛增

欧美原因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的指导

工人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期

运动事例: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五一”大罢工

①以合法斗争为主

特点②以经济斗争为主

③以有组织的斗争为主

社会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主义影响②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

运动③为第二国际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的新①时间:1889年7月14日

发展第二②作用: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

国际③斗争:后期出现了以列宁为首的左派和修正主义的斗争

④结果:因政治上的分裂陷入破产

①阶级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列宁条件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主义③组织基础:列宁完成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8

①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法德矛盾

②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

第原因三国①1879年德奥结奥

一同盟②1882年德奥意同盟正式建立

次具体原因①1892年俄法协定签订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世三国②1904年英法协约形成

界协约③1907年

大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战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

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进程第二阶段:1915-1916年海战:日德兰大海战

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

第三阶段:1917-1918年,俄国革命、美国参战、德国投降

危害: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害

①大战使俄罗斯、奥匈、德、奥斯曼四大帝国垮台,英法被削弱

后果:②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世界近现代史(下)单元一

①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客观②相对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十条件③一战造成了有利的形势

月主观:俄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及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正确领导

社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会准备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主过程:11月7日,工人、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义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等级制度,废除教会特权

革接管铁路、银行,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土地

命对内经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措施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社胜对外: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会利①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主意义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

义③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向

家社

会直接原因:经济困难及政治危机

主经济:新经济政策原因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状况

义时间:1921年通过并开始实施,1927年后逐渐取消

过政治:1922年底,苏联宣告成立

①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方针②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经济③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苏建设实施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联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的问题②忽视轻工业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

社③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会内容:国体、经济基础、政治基础

主苏联新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改

义政治宪法意义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造的完成

建建设个人崇拜及大清洗运动

设原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

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体制特征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

建设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评价②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阻碍着国民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9

各①美国:十四点原则,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矛

国②英国: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宠大的殖民帝国,势力均衡,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盾巴计③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重

黎划④日本:将一战期间从德国手中夺取利益合法化——只关心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事务重凡和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

尔会凡尔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赛赛和③军备上接受严格的限制五大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体④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凡系协约国对奥、保、匈、土的和约

尔含义:战胜国在惩治战败国的基础上确立的它们在欧洲、中东、非洲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赛欧洲、中东

政治格局①欧洲:奥匈解体,成立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

华的新变化②中东:奥斯曼帝国解体,土耳其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盛影响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如法德之间的矛盾

顿矛盾②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使其内部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如美英之间的矛盾

体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列强之间的矛盾,如土耳其和英法意之间的矛盾

系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的国成立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建际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立联实质: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盟解散: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

背景:战后美、日、英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及军备竞赛

华时间:1921-1922年

华盛①《四国条约》互相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三大条约

盛顿内容②《五国海军条约》五国分别规定了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构成了华

顿会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局面盛顿体系

体议

系含义:美国占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矛盾:矛盾只是暂时得以缓和,1931年日本侵华,开始打破华盛顿体系

影响:美国成为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

10

单元二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原因①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贫困

主要原因②金融市场不稳定——股票投机活动

一个危机爆发: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价暴跌股市崩溃,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

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

背景②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1933年入主白宫

国罗③目的:摆脱危机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家斯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干→福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预新内容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经政④推行“以工代赈”,刺激消费

济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①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评价②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

经济的新模式

客观: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对内镇压群众运

动,对外冲破凡尔赛体系,夺取世界霸权

背景①纳粹党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得到中下层民众的支持

走两种途径主观②纳粹党竭力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德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国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法①政治:建立和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

向西对内②经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建斯内外政策③文化:用纳粹党的理论钳制人们的思想,疯狂迫害犹太人,推行种

立专族灭绝政策

法政对外: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并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战西→影响:德国疯狂扩军备战,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宣告了凡尔赛体系的崩溃;把世界推

向了战争

专日客观: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极权统治

政本背景主观:军部法西斯推动对内:制造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

争法对外:疯狂扩张

西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专内外政策备战

的政对外:制订《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影响:日本疯狂扩军备战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宣告华盛顿体系崩溃把世界推向战争

①英法控制的国联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英法②英法控制的国联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十推行绥靖政③英法对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纵容态度

策的西方大国美国:对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实行中立政策

原因: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年结盟成立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影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德意日法西斯势力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②1936年武装干涉西班牙

①1931年9月18日侵略中国东北

日本②加紧对朝鲜对侵略和掠夺

三种势力侵略①1936年武装干涉西班牙

②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

德国③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④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发动了二战

①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日战争

反亚洲②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

法非洲: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卫国战争

西欧洲: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的民族斗争

斯苏联:对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援助

势背景:法西斯侵略威胁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如何反法西斯

力共产国际七大①建立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内容②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

意义: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行动

11

单元三

①一战以来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经济危机极大地激化了各种矛盾

原因③法西斯的扩张及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④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⑤苏联的避战自保政策,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8年吞并奥地利

法西斯的扩张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第酝酿①起因:德国法西斯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压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让步

慕尼黑阴谋②内容:英、法、德、意四国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二③后果: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张的步伐

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1939年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次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①东欧:德国空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欧洲战场②北欧:侵占丹麦、挪威等国

爆发③西欧:先后占领西欧各国不久法国投降,不列颠空战

界北非战场:德意军队打退英军,进逼阿拉曼

①1941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大苏德战争爆发②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

①原因: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严重损害了英美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战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②爆发: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

①1941年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和平,反对侵略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②1942年初26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①欧洲: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军转入战略进攻

过程转折②亚洲太平洋: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③北非:1942年10月,英军在阿拉曼发动反攻,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

①南线:1943年,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欧洲②西线:1944年,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光复巴黎胜利③东线:苏军发动猛烈进攻,1945年初攻入德国境内,1945年4月攻克柏林

亚洲:美国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武装展开全面反攻

背景: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根本好转

①开罗会议内容:《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意义:三国协同对日作战,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②德黑兰会议:三国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国际会议背景: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重大问题

③雅尔塔会议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参加对

日作战

④波茨坦仁义: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①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②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影响③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12

单元四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美国:①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背景垄断了原子弹

雅②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

尔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塔苏联:成为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体重新确定美苏势力范围,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

系概况:1945年春天旧金山会议,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成立

的成立联合国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

确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

立作,协调各国行动

①在纽伦堡审判战犯

德国②英、法、美、苏对德国及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处置战败国①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

形成日本②在东京审判法西斯战犯

①倡导和平、民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各国和平发展

评价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带有大

国强权的烙印

两原因:美苏双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极①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

格②政治:1947年,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

局义国家发动“冷战”

的美国:“冷战”③1949年分裂德国

雅形表现④经济:推出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成⑤军事: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尔苏联: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原因: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

塔50年代中期特点:双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

至60年代初缓和:结束四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政府;19体过程表现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紧张:1961年修筑“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系特点: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演变:美苏争霸60年代至①苏联1979年出后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和印度洋地区

80年代初表现②80年代初采取强硬政策,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推出“星

球大战”计划

80年代特点:苏联从对外扩张全面收缩

后期①裁减军备,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

表现②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

③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

①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结束:标志②苏联解体:1991年,“独联体”的成立和扩大标志着苏联解体

①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拓展世界市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战后美国②霸主地位的动摇:日本和西欧经济快速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主要③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经济发展经历了“滞胀”、复苏、繁荣三个阶段

现资本①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繁荣的共同原因:社会改革、美援、国家干预经济、发展高新产业

代主义西欧②联邦德国迅速崛起(原因)和欧共体的成立

化国家③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图谋

设矛盾与问题:首先,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其次,社会危机加深

的标志:新中国诞生

三战社会主义国家:12国(南斯拉夫除外)

种后阵营形成影响: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侵略、维护和平

经的解体: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而解体

济社苏联的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后果

模会历史背景:照搬苏联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苏共二十大召开

式主改革的成败东欧①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改革

义改革②波茨南事件和波兰改革共同点

国概况概况③匈牙利事件和经济体制改革

家④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战后条件:摆脱了殖民统治、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

亚洲①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韩、新、泰、马经济和教训

发展概况②印度经济的发展与问题

中国家③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13

单元五①各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局势激烈动荡

阶段②共产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

③反对派势力通过大选取得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变化

①东欧各国大多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发生剧变

东东欧方式②罗马尼亚通过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发生剧变

欧剧变①长期沿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

剧内部②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酿成经济政治危机

变原因①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纲领的推动

和外部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联阶段②“八一九”事件原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激化党内矛盾

解苏联影响:叶利钦掌握了国家政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各共和国分离体解体倾向急剧增长

③《阿拉木图宣言》扩大独联体,苏联最终解体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及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世原因②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③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界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缓和、紧张并存冷战世界格局原因:美国到处施威,企图称霸世界,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日本积极建立政治格后的呈现出多大国;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世形势极化发展表现: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局趋势

界霸权主①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义和地②两极格局解体后,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矛盾爆发。地区性冲突加政区冲突剧,局部战争不断

变国际

治裁军①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高潮

化的进②近年来,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呈停滞倒退趋向,美国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大量增、展和加军费并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地区③一些地区矛盾缓和

经缓和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认可和接受

济发展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原因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的经济④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全球本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发化①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但其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更面临空前的压力影响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展②贸易自由化体系逐渐建立,以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为标志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时间:20世纪90年代

经济区域化标志: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影响:世界经济化格局形成

知识经济①20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

的兴起②知识经济的作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发展

全球生态平衡的破坏重要表现:

人类解决道路: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

面临“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的共

同问恐怖主义的威胁: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

题几乎所有国家谴责国际性的毒品贩卖走私问题;爱滋病不断蔓延的问题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第背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要求

三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标志

次表现: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科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技特点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革科学技术各信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了分工细致、研究深入和联系密切、相互渗透两种趋势

命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劳动手段的改进提高劳动生产率

意义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普遍强化了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加大了对科技的扶持

③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

④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差距扩大

14

中国近现代史

单元一、单元二

外国列强的对华侵略

①政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强

西方②经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③对外关系:扩大海外市场大

背①政治: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景②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中国③思想: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落后

④军事:装备陈旧,纪律败坏

鸦⑤对外关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①起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中国社会

片②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禁烟运动(直接原因) ③措施

战④意义

爆发标志: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

争经扩大时间:1841年初

过军民抵抗:爱国官兵抵抗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结束标志:1842年8月英军到达下关江面,清政府妥协求和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及附件,美法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①社会性质变化:政治上主权大量丧失,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主要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第影响③革命任务变化:反侵略反封建

④革命性质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⑤思想领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⑥阶级关系变化:在外国资本家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产生了第一批工人阶级

次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原因直接原因(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鸦第一阶段:1856年10月—1858年

经过第二阶段:1859—1860年扩大战争的原因:转嫁1857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扩大市场

片①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结果②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战③俄国割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影①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争响②经济:大肆倾销商品,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一系列特权

中法战争(略)

国际:列强的默许纵容,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并出兵朝鲜(根本原因)

甲背景国内:清政府政治腐败,不作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午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

中经过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海战

战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对中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影响改变了远东局势,日本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

对国际三国干涉还辽,加剧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瓜分中国狂潮(略)

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

①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

八经过②在天津建立都统衙门,在北京设联军司令部,实行殖民统治

国③签订《辛丑条约》

联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军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侵条约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华内容④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惩处参加反帝的官吏

战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争⑥修订商约,便利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15

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外国侵略

①清政府加紧搜刮,阶级矛盾激化

太原因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灾难

③自然灾害严重

平时间:1851年—1864年

初期: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天经过前期全盛:北伐、西征、东征

转折:天京变乱、调整领导核心

国后期防御: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镇大捷,东征苏南,安庆战败,天京陷落

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运内容产品统归圣库制度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动①是革命纲领,反映农民强烈愿望

评价②是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③是空想,无法实施

结果:失败,天京陷落

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战略上失误

败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

意义①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②反封建同时担负反侵略的任务

意义③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④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⑤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基础:“经世致用”思想

新背景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思目的: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想林则徐

的地主阶级魏源目的: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萌代姚莹

发表徐继

人人物:洪仁王干

物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农民阶级内容(略)

著作:《资政新篇》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根本没有实行

内忧: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

根本原因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背景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是思想条件

主要条件②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政治条件

③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产生是阶级条件

前期:自强

旗号后期:求富

①兴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②创办民用工业

内容③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成立海军衙门

④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校

派人出国留学

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

破产根本原因:只引进先进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

原因其他原因:列强阻挠、顽固派破坏、洋务派在中央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

评价(暂略)

16

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产生:19世纪60年代后

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兴起康梁思想(基础)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

道理,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

19世纪末

戊戌变法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准备组织:保国会

开始标志:《定国是诏》的颁布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高潮(百日维新) 评价:有利于、有利于、打击了;与维新派主张有较大差距,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①主观: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失败原因②客观:反动势力强大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背景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标志:1898年,山东冠县赵三多领导攻打教堂

口号及评价:“扶清灭洋”体现了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但也反映了没有认清清政府实质

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态度:镇压→安抚→联合列强镇压

①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

失败原因②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意义:显示力量,教训侵略者

资本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中主义社会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工业条件③外商在华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

国的兴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起产生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资①发昌机器厂

著名企业②继昌隆缫丝厂

本③贻来牟机器磨坊

①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主特点②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一定依赖关系

资产

义阶级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产生特点:具有两面性

无产产生: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

产阶级①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产生特点②来自破产农民,便于结成联盟

生及特③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和组织斗争

17

单元三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条件: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建立,革命活动发展及分散起义先后失败

时间、地点:1905年8月东京

兴起→同盟会建立政治纲领:十六字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用: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起因:康、梁极力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内容:三个要不要

革命派结果:革命派理论上击败保皇派,占领思想阵地,保皇派陷入孤立

与保皇作用: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力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资派论战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之间的路线之争

发展①萍浏醴起义(1906.12;刘道一;第一次)

产②渐皖起义(1907.7;秋瑾、徐锡麟)

过程武装起义③镇南关起义(1907.9;孙中山、黄兴)

阶④广州起义(1911.4;孙、黄,影响最大)

背景: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级成①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湖北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成为革命党骨干高潮:功②武汉是受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人民反抗怒潮高涨为起义奠定群众基础

民武昌原③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期的准备,并在湖北新军中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工作起义因

主光复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

结果各省响应,但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

革时间: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对内: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措施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命南京临时政府措施治和文化教育及改革社会风气

诞生对外:为争取帝国主义支持,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效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成果时间:1912年3月

内容:主权在民、民主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颁布《临时约法》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

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①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主观:资产阶级②未放手发动广大民众

失败原因软弱性和妥协性③未有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局④未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①给封建君主制度致命一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

功绩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④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教训②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必须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18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时间:1912年3月

建立标志: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①政治上: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专制②军事上:削弱革命军,加强北洋军

世对内③镇压革命:“宋教仁案”,镇压国民党

复辟:1916年称帝

凯内外政策目的:为复辟帝制作准备

对外:卖国史实: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统原因:“宋教仁案”、罢免三都督

二次革命(1913年) 过程:(略)

治反袁斗争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分散,北洋军力量强大

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的反袁斗争

时护国运动(1915年) 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主观②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的推动

原因③“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客观:“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特征: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民族①时间:一战期间,短暂春天

资本表现②体系:主要是轻工业部门,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主义③地位:力量薄弱,地位低下依赖、受束缚→两面性

的进①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步(1)无产阶级②表现:一战后,产业工人达200多万

发展的壮大③意义: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后果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成熟:掀起新文化运动

空前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政治上: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新背景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文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化标志:1915年《新青年》创刊

运兴起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动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前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期评价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影响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9

①不利因素:战后列强加紧侵华

国际②有利因素: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背景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国内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①中心转移:北京→上海

经过进程②主力变化:学生→工人

五四运动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特点:②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①释放被捕学生

结果:初步胜利②罢免亲日派卖国贼

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意义②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功绩:(见教材,4点)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条件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时间、地点、代表:1921年7月23日上海13位正式代表中共诞生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中②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内容③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共④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贫乏宣传和组织工作标志:中共一大①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创思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意义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立②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阶级基础: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

革命纲领: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际:在华盛顿会议上列强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协议

背景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时间:1922年7月

地点:上海

中共“二大”中心任务: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最低)

①制定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内容②加入共产国际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第六课洋务运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主张师夷长技。初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期以求富的口号,创为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1、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1300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要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从此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创办机关报《中外纪闻》。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4、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戊戍变法失败原因:1.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大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2018中考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汇总

近现代史知识点串联 1.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4.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5.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中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略中国,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前期)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有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企业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8.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称戊戌变法,在变法中只有湖南督抚陈宝箴支持变法,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即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这次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0.1894年,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孙中山、黄兴的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为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春,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912年4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到北京;1915年,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反对段祺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图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图示 晚清(1840—1911)——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2013) ……社会形态……………………………………………………………阶级:主要历史事件………………………………………………革命的两阶段、结局、对象、原因……………………四大选择………………………………三次巨变…………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标志) 两大原因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失败:阶级局限性——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观念两半社会两大矛盾——两大任务——四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维新运动结果:失败(缺三大法宝) (1840—1911,晚清;1912—1949,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革命派:辛亥革命………………第一次巨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国共第一次对峙: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向东方学习: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结果:完成第一项任务(三大法宝)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国共第二次对峙: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选择社会主义…………………第二次巨变1956—2013)……………………………………………………………………………………………………………………………………………完成第二项任务—————选择改革开放…………………第三次巨变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二农二侵二资) 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经济史: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及其黄金期。 文化史: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改革史: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7大革命的失败) 本期历史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解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解 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列强侵略中国: 2、中国人民的斗争运动: (中英)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瓜分中国狂潮 与经济侵略加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时期(1919—1923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国民党一大、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八七会议与三大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的长征与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与毛泽东的报告、“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 4、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日本两次事变与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多次谈判、红军改编、宣言与谈话)、国民党四次大会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相持阶段巩固解放区的措施及其作用、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时间、原因、意义 5、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重庆谈判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解放战争: 军事方面:全面内战的爆发、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 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政治方面: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小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历史结论 二、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年至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 2、 巩固新政权的三大运动 3、 国民经济的恢复:措施 4、 社会主义改造 5、 中共八大:内容、意义 6、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7、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三大、“一国两制”构想、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9个重点答案二

1.你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 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史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2.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 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开始了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一味妥协“主和”,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腐朽的统治阶级甚至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庆典,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虽然也有部分开明官员“主战”,也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主要都是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所以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主和派”的投降卖国,输了割地赔款,赢了还是割地赔款签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 第二,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应着政治的腐败是经济的落后,中国几千年一直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有它根深蒂固的局限性:自私、狭隘、保守、落后。它不能为反抗列强侵略提供合格的经济基础。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以及反抗侵略者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战略战术思想的滞后。其实,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而当时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和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受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所以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2012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考点

201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考点 专题一 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 2.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阶段。 3.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个选择”。 专题二 1.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源。 2.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 3.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4.掌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区别两大历史任务 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 5.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6.了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7.了解1840-1919年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专题三 1.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中心内容。 2.掌握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3.了解农民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阶级局限性。 4.掌握洋务运动的概念(时间、代表人物、指导思想、性质和目的、主要内容等)。 5.了解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6.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专题四 1.了解孙中山是中国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人。 2.了解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掌握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4.了解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内容。 5.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6.了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7.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 8.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 9.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专题五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倡导者、阵地和口号,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后两 个阶段宣传内容的不同。 2.了解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3.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4.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5.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6.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7.结合20世纪初发生在世界和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综述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近代中国历史特征: ①政治: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日益成为支 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弱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②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根基即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中共新兴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 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并且其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仍没有成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社会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的统治 下,并且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性势力,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 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②经 济技术落后 2.《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②共赔款白银23150万两;③开放四个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④承认日本对 朝鲜的控制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 ①割占土地进一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②勒索了中国的巨额赔款, 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是清政府财务进一步破产,同时也为侵略者 进一步控制中国创造条件,③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 输出的需求,④极大地刺激了列强过分中国的野心,由此掀起了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列强过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解析(上).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解析(上)总视角: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部分,其发展趋势和许多重大事件,都是该时期的世界发展演变的结果。——园丁 第一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工业革命后的近代中国 (一)起止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二)中外链接:同期的世界,正值蒸汽时代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的迫切需求,导致了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群体结构: (四)结构解析: 1—2:双重压迫;1—3: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2、3—4:两次鸦战使部分封建统治者看到了西方“船坚泡利”的长技,而太平天国运动则迫使他们取西方的长技来镇压人民革命。于是,洋务运动发轫。1、3—5: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5、4—6:外资入侵的影响;洋务运动的诱导。 第二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电器时代及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的近代中国 (一) 起止时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边疆的新危机——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的失败(二)中外链接:同期的世界,随着帝国主义的形成,加之资本输出的必然要求,导致列强疯狂瓜分世界,这成为该时期的中国所有重大历史现象的总根源。

(三)群体结构: (四)结构解析: 本结构由因果关系的两个过程所组成:1、2、3、一步步把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因)。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的各种力量奋起救亡(果),先后出现了上层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和中下层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 第三群:中国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的转折期 ——一次大战、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近代中国 (一)起止时间:1912.3——1927.7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与覆灭 (二)中外链接:该时期中外历史的关联众多,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远: 1、一次大战的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春天”。从而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和 无产阶级的壮大,进而为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 2、十月革命——不仅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提供了全新的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为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3、共产国际的成立——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使中国革命 的面貌为之一新。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5、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形成的独霸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 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群体结构: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级

中国近代史 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黄金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 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 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 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 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 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 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 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 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 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 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 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

【免费下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 后的总根源——以政治侵略为例(经济、文化)。 2、浅议租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据点——以法 租界为例(英租界、日租界)。 3、不平等条约是勒在近代中国人民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以 “南京条约”为例(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4、紫荆花下话回归—小议香港的前世今生。 5、关于社会制度腐败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的几点思考—以近代 中国为例。 6、从《四洲志》到《海国图志》—小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历程。 7、浅论洪秀全理想天国的破灭—以《天朝田亩制》为例(圣 库制度)。 8、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9、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 例(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 10、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11、关于戊戌维新思想启蒙意义的几点分析。(政治改革意义) 12、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对

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3、小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试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思想解放为例。(社会经济、社会风俗) 15、试论“民主”与“科学”乃是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 16、试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 为例。 17、浅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试论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读《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浅论“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以“立三路 线”为例。(秋白路线、王明路线) 20、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凇沪 会战”为例(忻口、徐州、武汉)。 21、试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22、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几点思考——读《〈共产党 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3、浅论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4、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来源:摄图网

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5年高考中国近现代史13个知识点归纳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13个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w.w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重要考点)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上编综述 1、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第一个矛盾的体现,义和团运动就是第二个矛盾的体现。(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