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人生复习宝典

哲学与人生复习宝典

哲学与人生复习宝典
哲学与人生复习宝典

《哲学与人生》复习宝典

福建经贸杨家飘整理

第一单元考试大纲知识点归纳

1.1了解客观实际的含义;

(1)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客观实际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及其实际状况,及事物自身的属

性和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

(3)客观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1.2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是指物质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

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属性,显示出不同的

差别。

(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包罗万象的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中又具有其统一性,即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1.3理解人生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1)由于选择对象的多样性和选择主体目的的多样性,人生选择存在着多

种可能性。

(2)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

未实现的东西。

(3)现实性是指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

(4)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中,是潜在的、没有展

开的现实,现实是充分展开并已经实现的可能。现实又包含着新的可能,蕴藏着事物

的未来发展方向。

1.4学会根据人生的客观实际,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

路;

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有多种可能性。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为人生

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客观基础。事物发展是可能性向现实性不断转化的过程。但多种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只有一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且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根据和条件.

2.1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2)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生行动:

2.2了解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规律可以被人所认识和利用

2.3理解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

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1)做任何事情都要确立目标

(2)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

(3)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顺序

(4)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

既要敢于行动,又要善于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之路。

3.1了解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1)自觉能动性是指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2)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3.2理解自觉能动性对人生的作用;

①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②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要充分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

③人生意义也是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的。

3.3了解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离开客观规律发挥自觉能动性是盲目的,而在客观规律面前否定人的自觉能

动性的作用,则是消极的。

3.4学会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创造美好

人生;

(1).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学会独立生活,脚踏实地。

(2).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自信自强。

(3).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4).要走好人生路,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做到自信自强。

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人生进取的动力。自信自强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决定人生发展的高度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考试大纲知识点归纳4.1了解事物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2理解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

(2).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都不能人为构建。

(3). 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事物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有显性的联系,也有隐性的联系;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有本质联系,也有非本质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有偶然的联系,也有必然的联系。

4.3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得看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

4.4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1)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既要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学会交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5.1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3)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也不能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2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是在的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和腐朽的因素,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2)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5.3理解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顺境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5.4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生之路就是在曲折中迂回向前发展的过程。许多伟大的人生,都是在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1)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人格和境遇的关系。

人的境遇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而人格则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健全和完善。逆境磨练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在逆境中,失败是暂时的,

而人格操守的丧尸会给人生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使人难以从逆境中崛起。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还要求我们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与其在挫折和逆境面前怨天尤人,不如面对现实,积极行动,永不放弃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同时还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

(3)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还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必胜的信念。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6.1了解辩证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6.2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或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事事有矛盾。矛盾也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盾的这个特点称为矛盾的普遍性。

(2)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是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各不相同。在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也各有各的特点。矛盾的这一特点叫做矛盾的特殊性。

6.3理解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的全面看待事物的方法;坚持两

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不能简单化,要看到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学会一

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为我们正确对待和解决人生矛盾、树立积极人生态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6.4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人生发展;

(1)积极的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

识和协调处理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2)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方法,既看到矛盾的对立和不同,又要看到二者

的相互联结,抓住矛盾的焦点和实质,消除对立,化解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

发展。比如,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6.5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内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的矛盾。

(2)外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

立统一,即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3)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6.6理解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

内因起作用。

6.7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促进人生发展;

(1)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素

质。

(2)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重视外部环境对于个人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人生成功=自身努力+外部条件

《哲学与人生》第三四单元考试大纲知识

点归纳

7.1 了解实践、认识的含义;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7.2 理解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7.3 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永无止境

(3)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的

7.4 学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知行统一中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能力和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中职生要健康成长,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重视书本科学知识,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中职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3)中职生在社会实践中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才能克服“眼高手低,动能力差”,思想方法片面化和理想化的缺点。

8.1 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的、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8.2 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有的相同的现象隐藏着不同的本质,有的不同的现象却是同一本质的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

8.3 学会识别假象,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怎样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第一,学会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第二,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第三,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假象认识真象的自觉性。

第四,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

9.1了解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

(1)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9.2尝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1)掌握思维创新的方法

A.及时抓住灵感

B. 会“胡思乱想”

C. 环境刺激

D. 扩大思路

(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第一.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是科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第三.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10.1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10.2 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原理,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

(1)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2)要确立人生目标就要认清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趋势与要求,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

(3)中职生在选择专业时就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11.1 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是指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理想——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

11.2 了解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1.3 学会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在奋斗中实现理想;(1)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在确定个人理想时,必须立足于社会观实以及个人的客观实际,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使人生规划紧扣时代脉搏,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第一.实现理想必须立足于现实,踏实肯干。

第二.实现理想必须从点滴做起,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12.1 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1)理想是信念的依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2)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须的主观条件。

12.2 加强自身修养,磨炼坚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承担社会责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我们中职生有恒心,从小事做起。(1).我们中职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担当,锤炼人生。

(2)我们中职生要敢于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3)我们中职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从小事做起,提高勇于担当的意识。

第五单元考试大纲知识点归纳

13.1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13.2了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3.3学会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1)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首先.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其次.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第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第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三,反对损人利己。

(2)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14.1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

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了社会对个体存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

14.2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14.3正确理解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奉献和索取:奉献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索取是个人从社会的索要和获取。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创造、奉

献与索取、享用的统一。

(2)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

其次.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再次,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经途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5.1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它强调的是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3)个人的身心和谐、协调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15.2理解个性自由的含义及其与社会约束的关系;

个性自由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潜能, 按照个人的意愿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任何个性自由也不能脱离社会的束缚,如果不顾社会的束缚,一味的自由,最终只能是毫无自由。

15.3加强训练,努力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1) 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道德素质。

(2)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提高动手能力。

(3)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4)加强身心锻炼,提高身心素质。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答案#(精选.)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开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本质与现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同一个事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假象)、(错觉)的区别。 5、(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6、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动思维)、(原点思维)。 7、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个人理想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对自己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设想。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未来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社会面貌等的)要求和设想。 1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深信不疑,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愿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执著追求、坚决执行)的精神状态。 12、一个意志活动的完成大致要经过(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1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实践)。 14、人存在双重进化:(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 15、在讨论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16、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17、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 18、(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哲学与人生题库完整

哲学与人生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矛盾 17现象 2.实践 18.知行统一 3.本质 19.明辨是非 4.创新能力 20.实事 5.理想 21.信念 6.哲学 22.意志 7.世界观 23.劳动 8.社会价值 24.人的全面发展 9.自信 25.个性自由 10.运动 26.自我价值 11.规律 27.社会理想 12.能动自觉 28.思维创新 13.联系 29.科学思维 14人际关系 30.唯物辩证法 15.因 16.外因 二.填空题 1.________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______又_____的关系叫矛盾。

3.一般来说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二是____。 4.人身选择是人的______表现,是对______的肯定。 5.实践是_____得基础,是一切_____的来源。 6.哲学上所说的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部诸要素三间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7.________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 8.________是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9.________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______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部联系。 10.______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11.______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终于解决了输血问题,说明________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3.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___________与_________的结合。 14.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从哲学上讲是指_____________。 15.人身的行动不仅受到自身的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_______的制约。

哲学与人生试题(标准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卷(练习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 C ) A 唯心主义哲学 B 普遍联系的哲学 C 一切从实际出发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一叶知秋”是运用( C )的结果。 A、发散思维 B、原点思维 C、联动思维 D、逆向思维 3、“窥一斑而知全豹是( B )的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4、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D )。 A、历史事件有重复性 B、历史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C、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 D、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 ( C )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的利益 D、他人的利益 6、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 A )。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7、人的本质是( D ) 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 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 C、追求自由 D、社会关系的总和

8、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9、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B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0、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9月16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西昌卫星发射场,预计于10月中下旬发射升空。人类能够发射探月卫星,说明了:( B ) ①规律是客观的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在监察部举行。事实证明,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有效开展预防腐败工作的需要。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要推出新举措,就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 C.要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国家相关部门认真行使国家职能有利于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 12、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构想,是幻想人民永远定居在一个闭塞的小天地里,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这一构想与陶园明的“世外桃园”都不可能实现,是因为:( B )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4.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精选文库 5、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稳定性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是() A.理论B.金钱 C.信念 D.行动 8、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0、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哲学与人生》职高期末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单项选择题(25×2,共5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 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现象”和“本质” B “本质”和“现象” C “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 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C 有时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知识比实践重要 D 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12、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3、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4、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 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 (开卷)答题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30分) 1、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前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 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得有价值和意义的。 2、哲学关注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关注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在空间尺度上,现代科学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宇观世界。 4、事物具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从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到宇观世界的星云系团,从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到有生命的生物形态,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5、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客观实际的理解和把握。 7、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包括客观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 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9、在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就要遵守交往原则。 10、心态是以情感为主要形式的价值取向。就这种取向的方向说,一是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还是消极的、否定的。二是内心的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还是无所谓的、麻木或嫉妒的。 11、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和科学实验活动。 二、判断题(10分) (√)1、在我国古代,启蒙教育和哲学教育几乎是同步的。 (√)2、人们通常所具有的世界观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地。 (√)3、哲学的主题是人。 (×)4、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客观映像。 (×)5、静止的绝对性和运动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 (×)6、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历史规律是主观的。 (√)7、说一个人不需要实践,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把自我的潜能发掘出来,这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 (×)8、“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矛盾的对立性。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15×2,共3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哲学与人生》试题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D )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B ) A、客观实在 B、运动 C、可知的 D、事物的现象 3、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D )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A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5、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B )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6、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 )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7、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 A )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8、“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B )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D、前进性就是曲折性,曲折性就是前进性 9、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 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 C )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10、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C )。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D、客观总结了教训 11、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D )。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1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A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4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

高二政治《哲学与人生》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要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P6 2、物质世界的_______和_______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基础。P7 3、_______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P4 4、人生行动是运用自己的_______和_______实现目的和理想的过程。P15 5、人的行动不仅是_______的外化过程,也是人的_______、_______的展示过程。 P17 6、勇敢有三:_______之勇、_______之勇和_______之勇。 P21 7、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_______变成_______的过程。 P28 8、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_______的过程。 P28 9、_______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P30 10、_______是打开自己的潜能宝库的钥匙。 P30 二、单选题 1、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 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5、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C、世界上存在不运动的物质 D、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三、多选题 1、下列关于自觉能动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B、它又称为主观能动性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姓名:班级: 60分)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3、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4、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主观与客观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很难企及 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8、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 ①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认识人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④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保持一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条件性②客观性③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和睦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平等、宽容、互惠、诚信的原则 B、交互原则 C、利人利己原则 D、损人利己原则 1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3、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4、“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B、对立统一 C、敌对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关系 D、自相矛盾 2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这个案例说明() A、失败后一定会成功 B、失败越多越有利于成功 C、对待成功和失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

《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一)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 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 B.意识 C.社会 D.精神 6.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位国王的权利是无限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坚信“君权神授”,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随意征税,他曾几次解散议会, 甚至长期不理睬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 动派,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因而引起内战。1647年查理一世被俘。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作为暴君、人民公敌被压上断头台,在伦敦白厅前 的广场被处死。这个故事说明() A.多数人的选择优先于个人的选择 B.不受限制的自由选择是有代价的 C.任何人的选择都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D.付出一定的代价就可以自由选择 7.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10.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11.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 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 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

高二《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职高《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对于人生目标错误的是( ) A.人生要有目标 B.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C.人生目标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D.人生目标只有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的是(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人与自然矛盾 ④人与社会的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3、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之中有两大发现:是( ) ①唯物史观②无产阶级学说 ③人剥削人④剩余价值学说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 ①全体社会劳动者②社会主义建设者 ③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④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关于理想和现实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B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不能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现实是由理想决定的,并反映理想。 6、个人理想包括( ) ①生活理想②职业理想③政治理想④道德理想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7、下列关于理想与信念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理想与信念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B 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 C信念是理想的基础与支撑 D理想与信念是彼此孤立的毫无联系 8、从人生的实践来看,要把理想转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①要有坚定的信念②要有坚强的意志③要有钱④培要有自觉的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关于对意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意志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培养 ②意志都是脆弱的 ③人的意志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特征 ④顽强的意志需要经过刻苦锻炼形成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属于信念的特点的是( ) ①复合性②稳定性③执着性④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A、矛盾 B实践 C联系 D辩证 12、下列关于成功与失败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相互依存的 B、是相互转化的 C、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D、是不可改变的 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错误的是()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相同的。 B、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D、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14、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有误的是() A、本质是由现象决定的 B、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段:班级:姓名: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

哲学与人生选择题库

《哲学基础》选择题库 1、下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D) A、妄自菲薄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量力而行 2、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 ( D) 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C.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3、.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 (C ) A.两分法 B.两点论 C一点论 D_一分为二 4、下列表达中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点的成语或俗语有 (A ) 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抽薪止沸④东施效颦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⑥邯郸学步 A.①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说明 (C ) A.看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D.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6、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A )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7、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c )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8、“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D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9、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说明(C) A、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B、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C、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A ) A、“本质”和“现象” B、“现象”和“本质” C、“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 1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2.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 A ﹚ A.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B.一切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美好的理想设计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D.一切从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13.“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撰写的《汉书·十三王传》,但赋予科学内涵的当代伟人是﹙ B ﹚ A.司马迁毛泽东 B.班固毛泽东 C.司马迁邓小平 D.张衡孙中山 14.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 A.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答案

13春机械班《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本质与现象是既(),又()的()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 3、()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事物的现象有()、()、( )的区别。 5、()与()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6、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7、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8、()的矛盾、()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个人理想是()向往和设想。 10、社会理想是()要求和设想。 二、单选题 1、“一叶知秋”是运用()的结果。 A、发散思维 B、原点思维 C、联动思维 D、逆向思维 2、“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的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3、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历史事件有重复性 B、历史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C、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 D、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

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的利益 D、他人的利益 5、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6、人的本质是( ) 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 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 C、追求自由 D、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多选题 1、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具有()。 A、创造性 B、客观性 C、重复性 D、普遍性 2、历史规律的特点()。 A、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C、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 D、具有主观性 3、生产力是()。 A、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B、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D、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 4、理想是人们(),体现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A、在实践中形成的 B、同奋斗目标相联系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D、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5、社会理想的特点()。 A、有整体性 B、有超越性 C、有阶段性 D、有客观性 6、人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A、生理的适应 B、交往活动 C、社会关系 D、生产力 7、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 B、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C、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发展 D、包括人的活动尤其是劳动自由展开、人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 考试试卷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中职《哲学与人生》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15×2,共3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