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之国防忧患意识

大学生之国防忧患意识

大学生之国防忧患意识
大学生之国防忧患意识

大学生之国防忧患意识

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中华民族还有古训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无数的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

网络影响了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成型。近些年来,互联网高度发展,同时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综合性的特征,这些都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便捷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中处于垄断地位,他们在互联网中所主导的网络文化呈现出全球化和殖民主义的特征。西方国家通过电影、书籍等多种媒介传播的色情、暴力信息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很大的危害,而极端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有着重大危害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成型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可能会出现误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而思想混乱,致使爱国意识和国防意识减弱,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网络削弱了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国家、社会历史的命运、前途、生存和发展潜在危机的自觉发现,并由此自警而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趋利避害,消除潜在危机。目前,部分青年大学生在网络面前,忧患意识日渐淡薄。随着网络发展的日益完善,游戏、娱乐、聊天等功能日渐加强,一些大学生沉迷其中。本应该具有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荡然无存,危机意识日渐消退。从当前形势看,两级对抗虽已结束,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分裂势力“西化”、分裂中国的图谋并未改变,一直力图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改造中国,对中国进行“软遏制”,不时地释放“中国威胁论”来损害中国形象,限制中国的发展。我国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被强占;中日东海大陆架问题和钓鱼岛争端依然存在;“台独”势力时刻可能危及两岸和平。面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安全形势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一些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的麻醉中或麻木不仁、或认识不清,这对我国的国防建设有着严重危害。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很关心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我认为国防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作为祖国的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国防意识观念。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总的来说虽处于和平时期。但暴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很多的内忧外患,俗话说有备无患。我认为目前重点虽然是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可是我们也要对国家面临的外部威胁有清醒的认识,时刻保持必要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取得高等学历的地方,它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的地方。一个对自已祖国都不关心的人,学历再高也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接班人。一支没有忧患意识的军队是注定要被消灭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注定要被侵略的,而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更是不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竞争和中国国防安全需要的!!

其次,我们还要树立尚武意识。尚武不是好勇斗狠、穷兵黩武,而是要崇尚军事职业重视国防建设,特别是国家利益面临威胁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不惜作出重大牺牲,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捍卫我们国家的一切利益!!目前中国面临的形势堪忧,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东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南沙问题都可能引发军事冲突,我们党和国家正在经受严重的挑战,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怎能置身世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七十年后的今天,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抗战”将在何时打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新的变革。我们在享受

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西方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的信息渗透进行强有力的抵制与反击,为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政府、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阶段,多管齐下,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大学生培养国防意识,有力支持我国的国防建设

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树立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 通信gj1201 田兮辰国防意识是以祖国安危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事实上,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但要有对国家防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还要有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的思想认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需要树立国防意识,它集中体现为对战争与国家防务问题的关注,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外来侵略和我国国防建设和各种防务政策与措施的认同。增强国防观念,要树立三种国防知识,忧患意识,尚武意识,责任意识。 首先,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作为祖国的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国防意识观念。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总的来说虽处于和平时期。但暴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很多的内忧外患,俗话说有备无患。我认为目前重点虽然是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可是我们也要对国家面临的外部威胁有清醒的认识,时刻保持必要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取得高等学历的地方,它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的地方。一个对自已祖国都不关心的人,学历再高也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接班人。一支没有忧患意识的军队是注定要被消灭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注定要被侵略的,而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更是不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竞争和中国国防安全需要的!!

其次,我们还要树立尚武意识。尚武不是好勇斗狠、穷兵黩武,而是要崇尚军事职业重视国防建设,特别是国家利益面临威胁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不惜作出重大牺牲,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捍卫我们国家的一切利益!!目前中国面临的形势堪忧,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东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南沙问题都可能引发军事冲突,我们党和国家正在经受严重的挑战,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怎能置身世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七十年后的今天,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抗战”将在何时打响,其实,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和军事干涉主义的抬头都说明了实力政治和丛林法则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世界。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善良的中国人民不希望看到战争。可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西方超级大国亡我之心不死,东面的强邻也不愿反思侵略历史。我们只能尽量避免战争,却不能逃避战争,如果可能的话,也许我们大学生也会奋战在第一线的!! 最后,我们还要树立责任意识,作为当今高校大学生,同样在国防上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从来相辅相成,准备战争就是高校大学生的国防义务,国防不仅仅是国家和军队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情。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防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有一支相对强大的军队,暂时还用不着高校大学生去扛枪。但高校大学生却并不是没有事情可做,而且我们该做的事情还很重要。战争年代,今天的高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高技术兵种之优秀战士。国防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健康的、迅速发展的社会,它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让我们体会到了幸福安逸的生活,但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 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战争再到伊拉克战争以来的一连串战争看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威胁是不应回避的现实挑战。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反动势力总是利用军事威胁与“和平演变”的反革命两手对付我们。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并且时刻准备着为和平而战。 为了应对未来的的突发事件,我们必须要时刻警惕着,战争来时我们要做到全民皆兵,都要用自己的力量来保家卫国,如何做到战时的全民皆兵呢?那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战争的动员,增强大家的国防观念,正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啊! 国防动员就是指国家为加强国防、维护和平、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威胁,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过程的国防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防动员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从1994年成立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并陆续出台了《国防教育法》、《人民防空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尚没有一部全面规范国防建设的基本法律。国防动员是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动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国防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动员法,依法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对于积蓄国防潜力,增强国防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防动员法》的颁布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国防法律体系。国防动员法的公布实施,填补了国防立法空白,完善了国防法律制度;二是有利于提高国家平战转换能力,为国防动员的准备和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确保在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威胁时,能够依法实施快速动员,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有利于推进国防动员科学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国防动员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开展国防动员工作的做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国防动员法,建立起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国防动员工作体制机制,科学规范政府、公民和组织在国防动员活动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国防动员建设是联结平时与战时的纽带,是贯通经济与国防的桥梁,具有国防、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在强调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当今时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作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但是,天下并不太平、国家安全和统一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新形势,对加强国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我们现实而且必须的选择。 全民国防动员是一项事关民族根本利益、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国防建设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工程,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国防动员。

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国防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关键在教育。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是磨炼身心的有效方法。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院校开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防教育是高校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国防教育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超级大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限制。可是天下仍然远远没有太平,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其次,国防教育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认识国防建设的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对国防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坚决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第三,国防教育对素质教育也有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

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0001)

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所修课程名称: 军事理论 修课程时间: 2014 年 3 月至 2014 年 5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4 年 6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__ _ 工_ _ _学 院_ _ 20 1 3_ _级 __ __ 工程 造价 __ _ _专 业 姓名 __ _ _ 胡林_ _ __ 学 号_ __ 2 13 1 80 6 10 _ _ _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线)………………………………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们是生长在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勇往的一代,我们是祖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世界的眼光。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对于和平、合作、发展的呼声日益响亮,这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然而,我们国家的周边环境却仍然存在威胁,需要我们为此敲响警钟。 国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亦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中国的国防经历了一个由盛变衰,又又有衰变强的发展过程。几千年的国防发展史经历了一个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今天,研究中国国防及其发展史,对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军事形势的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关系国家昌盛、民族兴衰的大课题。 国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个国家没有国防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没有国防,一个国家将面临着灭亡,一个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强大的国防是要有雄厚的人才做支撑的,更多的是大学生人才战略储备。大学生的素质将影响到一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 关键词:国防教育精神建设物质建设大学生责任与义务 ◆概述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今日国防,是指独立国家为自身主权、领土与安全利益而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采取的以军事为主体的综合措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防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更是国家的直接体现。“民无兵不安,国无防不立。”国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可靠的国防,就无法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就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制于人。 而国防建设,则指的是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全方位建设。国防建设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国际安全的形势在总体上趋于缓和,但隐含威胁的局势却仍然不能令人掉以轻心。尤其是文化冲突和种族优劣论的日益加强,使和平与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对我国而言,这种局部冲突虽然表现得不是很明显,然而这种大的国际背景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直接影响我们每一个国民的生活和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国防建设是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之一! 国防不仅仅是国家和军队的事情,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情。而知识分子是国防力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高觉悟,高素质,是即将充入社会的新一批知识分子。 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学生应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高度,自觉履行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光荣义务。 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由大学生自身的角色特点所决定。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具有勤于思考、思想敏锐、生机勃勃的特点。而现今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90后,更是有能快速接受新事物、独立自强意识明确、有个人主见与目标的优秀品质。

居安思危,增强国防意识.勿忘国耻.强国从我做起

居安思危,增强国防意识 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 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安全稳定的环境,离不开国防力量的加强。”“只有建设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强 大军队,才能可靠地保卫国家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如果说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那么国防观念就是民族生存之魂。孙中山先生说过:“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先驱者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国防巩固与否不应只以“山 溪之险,兵革之利”来衡量,还应看其国民的国防意识和精神状态如何。“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公民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到国 家的强弱和名族的兴衰。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制止战争、威慑敌人的重要因素。它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总体上有利 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同时代国防观念发挥着不同的意义,战争时代的 国防观念激励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敌;和平时代的国防观念提醒人们忘战必危,常备不懈。 因此,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居安思危,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要求。 增强国防意识,居安思危,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 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哲们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中的“安危”、 “存亡”、“忧患”、“安乐”之理,是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唐太宗接的魏征“居安思危,戒奢 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清朝末年,慈禧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千年来被反复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味沉浸于和平环境,而忽视国防事业,必将影响国家安全,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只有保持足够的忧患意识,看到面临的种种威胁,才可能有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历史向我们证明:增强国防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居安思危,增强国防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是振兴祖国的必由之路。 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对形势清醒的认识。在中国历史上,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是一个周边安全 形势近于完美的时期。当时,清王朝已经平定了所有的叛乱和分裂势力,中国的陆地边界外的国家除了俄罗斯以 外都是中国的藩属,而且俄罗斯也和中国保持了100多年的友好关系。但是当的中国朝廷人民沉浸于盛世幸福中,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中国已经不知不觉的在军事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数十年后,在西方 侵略者终于敢于用一支仅1万多人的军队进攻拥有四亿人口和百万军队的貌似强大的中华帝国的时候,中华民族 的苦难历程就揭开了帷幕。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近代的百年屈辱史正是为因为在清代中期不能居安思危酿 成的悲剧。然而,今天中国在世界的相对地位远没有清朝中期那么高,我们就更不能存在和平主义和麻痹大意的 思想。 我们不能因为周边安全局面的改善而高枕无忧,应时刻居安思危,认清局势,了解国防的意义,加强国防 意识。

学习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体会和意义

学习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体会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意义 一、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而国防意识则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良好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同关心同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而民众国防意识的培养与强化,不能光靠战时去进行,在和平时期就应该加强。一般来说,战争时期人们为了打败对手,抵御外患,防卫观念是很强烈的,但和平时期人们就容易滋长麻痹思想、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卫观念,没有了危机意识,那么最终只能落得挨打的悲惨下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增强,而国防意识却出现滞后现象,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国防是政府的事情,是军队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国防不仅仅是军队及政府的事,没有全民国防观念的提高,便不可能有真正强大的国防。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对他们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系统规范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的爱同主义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战争与和平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国防历史、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正确的了解,强化了国防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安思危、爱军习武、保家卫国等国防观念。 二、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 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只有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才能使他们为祖国积极献身、流血牺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

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所修课程名称: 军事理论 修课程时间: 2014 年 3 月至 2014 年 5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4 年 6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___ 工_ __ 学院_ _201 3__ 级__ __工程造价__ __ 专业 姓名__ __胡林_ ___ 学号__ _2 013 18 06 10_ __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们是生长在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勇往的一代,我们是祖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世界的眼光。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对于和平、合作、发展的呼声日益响亮,这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然而,我们国家的周边环境却仍然存在威胁,需要我们为此敲响警钟。 国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亦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中国的国防经历了一个由盛变衰,又又有衰变强的发展过程。几千年的国防发展史经历了一个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今天,研究中国国防及其发展史,对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军事形势的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关系国家昌盛、民族兴衰的大课题。 国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个国家没有国防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没有国防,一个国家将面临着灭亡,一个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强大的国防是要有雄厚的人才做支撑的,更多的是大学生人才战略储备。大学生的素质将影响到一

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 1500字

论述大学生树立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 国防意识是以祖国安危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事实上,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但要有对国家防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还要有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的思想认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需要树立国防意识,它集中体现为对战争与国家防务问题的关注,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外来侵略和我国国防建设和各种防务政策与措施的认同。增强国防观念,要树立三种国防知识,忧患意识,尚武意识,责任意识。 首先,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很关心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我认为国防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作为祖国的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国防意识观念。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总的来说虽处于和平时期。但暴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很多的内忧外患,俗话说有备无患。我认为目前重点虽然是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可是我们也要对国家面临的外部威胁有清醒的认识,时刻保持必要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取得高等学历的地方,它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的地方。一个对自已祖国都不关心的人,学历再高也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接班人。一支没有忧患意识的军队是注定要被消灭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注定要被侵略的,而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更是不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竞争和中国国防

安全需要的!! 其次,我们还要树立尚武意识。尚武不是好勇斗狠、穷兵黩武,而是要崇尚军事职业重视国防建设,特别是国家利益面临威胁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不惜作出重大牺牲,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捍卫我们国家的一切利益!!目前中国面临的形势堪忧,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东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南沙问题都可能引发军事冲突,我们党和国家正在经受严重的挑战,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怎能置身世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七十年后的今天,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抗战”将在何时打响...... 其实,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和军事干涉主义的抬头都说明了实力政治和丛林法则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世界。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善良的中国人民不希望看到战争。可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西方超级大国亡我之心不死,东面的强邻也不愿反思侵略历史。我们只能尽量避免战争,却不能逃避战争,如果可能的话,也许我们大学生也会奋战在第一线的!! 最后,我们还要树立责任意识,作为当今高校大学生,同样在国防上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从来相辅相成,准备战争就是高校大学生的国防义务,国防不仅仅是国家和军队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情。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防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未来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大学生应该为国防做点什么?很明显,中国有一支相对强大的军队,暂时还用不着高校大学生去扛

2013年季课教育(民兵整组)加强国防教育 强化国防观念

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国防观念 增强民兵履行根本职责的自觉性 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国防观念,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民兵的性质和所担负的任务,决定了民兵必须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积极参加国防实践活动,不断激发爱国热情,增 强国防观念,提高军事技能,为 履行根本职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对民兵实施国防教育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几乎都十分重视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一项战略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国防教育关系到国防建设的全局。国防领域里的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都与国防教育有关,都要依靠国防教育为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国防领域里的人才培养、武器发展、人和武器的科学编组,也都与国防教育有关,都要依靠国防教育为之注入活力。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教育,提高民兵建设质量,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一)国防教育是强化民兵国防意识的迫切需要 没有巩固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国防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筑起防御外敌侵略的精神长城,不容有丝毫懈怠。 这是因为:第一,复杂多变的严峻的国际形势不可忽视。西方敌对势力散布“中国威胁论”,并加紧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我国的南海诸岛归属问题还没得到彻底解决,南海诸岛

的大片领土及其海域为别国占有,资源正在被别国所盗用;与有的国家间的领土争端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边疆安全还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随着台海局势因陈水扁的重新当选,推行急独而持续紧张,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以及“法轮功”分子活动猖獗,对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内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等。第二,新形势下相对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容易淡化人们的国防观念,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容易消磨人们献身国防的斗志。一是,和平环境使人们的国防观念淡化。和平时期,大量的社会生产活动是经济建设,人们关心比较多的是国富家富,而对国家安危、民族存亡、外敌入侵的潜在威胁却是容易忽视的。二是,经济观念、致富欲望冲淡着国防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致富上,加之其所处的地位、生活环境、从事的职业等局限性,往往只想到“养羊”而忘了“打狼”,只想到经济而忘了国防。三是,安逸舒适的生活消磨着献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平安逸的生活环境容易使人们滋长享乐的思想,把个人和小家庭的物质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忽略了保卫国家、献身国防的人生抱负。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解除思想武装,放松斗争警惕,淡忘国家安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大忌。进行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是形势所迫,使命所系。广大民兵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一方面,要自觉接受国防教育,不断强化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牢记历史老人无数次谆谆告诫我们的:有国要有防,有国才有家;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和带动周围群众,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关心支持国防建设,聚万众之心,集各方之力,肩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重任,为筑牢21世纪的钢铁长城贡献力量。 (二)国防教育是提升民兵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 加强国防教育,是提升民兵整体素质,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是

试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与意义

试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与意义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 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为此,高校必须提高国防教 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积极开展军事 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国防教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高校;大学生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 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 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一、国防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 括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素 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2]。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具有非 常丰富内涵的一个复杂概念。从理论方面讲,其内容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人才 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从实践角度来说,其内容的广阔度鲜明地表达 了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综合教育工程,它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而又必须的,各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的。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 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 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

浅谈对国防的认识教案资料

浅谈对军事理论教育的认识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否巩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我们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国防建设与当代大学生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尤其如此,我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能极大地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当代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我们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对我们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培养我们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能够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

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开展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是继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也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学习军事理论,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军事理论及我国的国防现状等内容,如近代的军事思想、世界现代化军事理论、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等,这提高了我们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行为能力,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还有利于我们知识结构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增强,以及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到深层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我们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中高文化素质的青年群体,是我国现代战争重要后备军事力量,对我国的现代国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防教育实质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它能让大学生接受现代国防教育,增加对国防的理解,增强爱国观念。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只有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才能使他们为祖国积极献身、流血牺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高校国防军事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同时,它还能强化我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我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

通过军训加强国防意识

通过军训加强国防意识 国防,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国家防备外国侵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能力。具体解释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从国家的诞生之日起,国防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稳固的国防,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没有稳固的国防,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稳固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家都少不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弱肉强食,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当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百万铁骑横扫亚洲大陆,靠的就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防落后,必将受制于人,甚至遭受侵略,导致国家覆灭。回首百年前的中国,由于国防羸弱,不堪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瞬间变得千疮百孔,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土地任人瓜分,国民遭人蹂躏。悲矣,往事不堪回首…… 在当今世界,国防实力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国家的国防实力足够强大,国家才能够在国际上争取到话语权,才能够真正保证本国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另外,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才能够真正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够真正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才能够真正保证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想象,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何来的经济发展?何来的科技进步?何来的安居乐业?所以说,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人投身于经济建设的浪潮里,激情澎湃。然而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放慢国防建设的脚步。在和平的年代,人们很容易被幸福冲昏头脑,以为现在的中国和平安定,国际环境一片大好而津津自乐。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一句古话:“居安思危”。况且,如今的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安”。在国内,西藏、新疆近几年遭受了不少骚乱,台湾的台独分子依然猖獗。在边境上,印度、泰国等国频频与中国产生矛盾,中国南海海域部分岛屿被占多年,美军的太平洋舰队在中国周边不少地区都建立了军事基地,对中国虎视眈眈……可以说,中国的内外都存在着不少不安定的因素。中国的国防建设依然责任重大啊! 加强国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是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和平年代,随着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一辈人的逐渐老去,国民的国防意识已经渐渐变得浅薄。人们往往会认为,国防是军队的任务,国家的主权、领土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应该由军队来保卫,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尤其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年代,他们的世界里往往充斥着物质欲望与玩乐享受,完全没有将自己与国家的国防联系在一起。然而,现在的青少年将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上一辈人老去以后,年轻一代的人将要撑起整个国家。如果这一代人缺乏国防意识的话,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年轻一代的人更加有必要接受国防教育,培养自己的国防意识,肩负起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 在校大学生,是国家里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年轻群体。大学

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

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 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 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安全稳定的环境,离不开国防力量的加强。”“只有建设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强 大军队,才能可靠地保卫国家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如果说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那么国防观念就是民族生存之魂。孙中山先生说过:“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先驱者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国防巩固与否不应只以“山 溪之险,兵革之利”来衡量,还应看其国民的国防意识和精神状态如何。“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公民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到国 家的强弱和名族的兴衰。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制止战争、威慑敌人的重要因素。它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总体上有利 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同时代国防观念发挥着不同的意义,战争时代的 国防观念激励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敌;和平时代的国防观念提醒人们忘战必危,常备不懈。 因此,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居安思危,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要求。 增强国防意识,居安思危,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 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哲们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中的“安危”、 “存亡”、“忧患”、“安乐”之理,是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唐太宗接的魏征“居安思危,戒奢 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清朝末年,慈禧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千年来被反复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味沉浸于和平环境,而忽视国防事业,必将影响国家安全,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只有保持足够的忧患意识,看到面临的种种威胁,才可能有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历史向我们证明:增强国防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居安思危,增强国防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是振兴祖国的必由之路。 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对形势清醒的认识。在中国历史上,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是一个周边安全形势近于完美的时期。当时,清王朝已经平定了所有的叛乱和分裂势力,中国的陆地边界外的国家除了俄罗斯以 外都是中国的藩属,而且俄罗斯也和中国保持了100多年的友好关系。但是当的中国朝廷人民沉浸于盛世幸福中,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中国已经不知不觉的在军事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数十年后,在西方 侵略者终于敢于用一支仅1万多人的军队进攻拥有四亿人口和百万军队的貌似强大的中华帝国的时候,中华民族 的苦难历程就揭开了帷幕。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近代的百年屈辱史正是为因为在清代中期不能居安思危酿 成的悲剧。然而,今天中国在世界的相对地位远没有清朝中期那么高,我们就更不能存在和平主义和麻痹大意的 思想。 我们不能因为周边安全局面的改善而高枕无忧,应时刻居安思危,认清局势,了解国防的意义,加强国防 意识。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军事课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针对新时期国防教育对青年学生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意义。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要求,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在普通高校虽然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它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引导,特别是在强手如林的未来世界激烈竞争中,他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所以,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同感 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军事课看成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上好这一课将给大学生在校4-5年的学习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被各高校领导及教师们认同。由于各所高校领导的重视,各部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